导航:首页 > 中学大全 > 庆阳北地实验中学

庆阳北地实验中学

发布时间:2021-03-15 02:09:41

❶ 庆阳的著名人物

文化名人 庆阳历代名家辈出,古有黄帝问医的歧伯,不窋,鞠陶,公刘,汉有思想家王符,魏晋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金石书画大家米万钟等,都为历史所称道。近现代有郭学礼、青年作家兼旅行家、“微博环游中国第一人”路东等。 著名将领 庆阳历史上著名的武将有:北地郁郅王围、北地郁郅甘延寿,北地义渠公孙敖、北地义渠公孙贺,北地郁郅李息,北地泥阳李傕,北地义渠傅介子等人,东汉末年名将皇甫嵩(今镇原人),南宋抗金名将杨政(原州镇原人)功至武显郎,明朝武将咸宁侯仇钺。《后汉书》中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谚语。 当代名人 原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秘书长李建华;北京市委常委苟仲文,原甘肃省委副书记马西林,原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刘懋功,兰州军区副政委(中将军衔)王建民;青年作家(《一路东去》作者)兼旅行家、著名策划人——路东。

❷ 古代的庆阳怎么样

1.周祖旧邦庆阳城位于甘肃省东部黄土塬区,城在“庆塬”之南,故称庆阳。有两条季节性河流从城的东、西两面环抱流过,把庆阳城夹在当中,构成一个菱形,似凤展翅,所以又称庆阳为“凤城”。庆阳是个风水宝地,故史书称“周道之兴,始于庆阳”。据史书记载,周王朝老祖先叫后稷(音弃),后稷是主管种麦的农官。到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世纪),后稷之后叫不窋(音酷),丢了官职,流入戎羌之地(即今庆阳一带),在此教民种植,并始建庆阳城。在挖沟筑城的故事中,至今尚有周老王不窋在东川挖断龙脉的传说,说的是周老王不窋在东川挖断了龙脉,这也成了日后武王伐纣、周朝取代殷商的征兆。有史可查,庆阳具有3500年的建城历史,这在我国众多古城中并不多见。不窋后来死在庆阳,葬于庆阳东山之上,就是周祖陵。后来不窗之孙公刘为躲避义渠人的侵扰,向南迁到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再后来的子孙又迁到岐山地区。周朝建立后,庆阳也就成了周祖旧邦,后世子孙常来庆阳祭祖。
春秋战国时期,庆阳为义渠国辖地。公元前266年,秦昭公灭义渠国,设立北地郡,成为秦国的一部分,庆阳为北地郡义渠县。汉朝时改义渠县为郁郅县。隋朝改叫弘化郡,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渊任弘化郡留守。唐朝改叫安化县,后又改为顺化县。从县名的变换也可看出,古代这里是戎羌之地,属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受到中原王朝的安抚统治,逐渐达到与中原民族的同一化。
2.范仲淹镇守庆阳到了宋代,庆阳已成为面对北方强大势力西夏的边防要地。北宋建国于960年,此前辽国于916年建国,此后西夏于1038年建国。辽与西夏是当时困扰北宋的两大军事力量,辽从河东(黄河以东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西夏从河西(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威胁北宋政权。西夏建国后,连年对宋朝发动战争,小股骚扰更频繁不断,边境一带极不安宁,而庆阳正当西夏进犯中原的交通要道。宋朝在庆阳设庆州,1041年(宋庆历元年)范仲淹受命任庆州知州兼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镇守庆州。当时韩琦任鄜延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镇守在陕西。二人分别节制几路兵马合力抗拒西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免遭刀兵之苦,北宋朝廷得以平安,皆二人之力,后来二人一起入朝为相。
范仲淹镇守庆阳采取“屯田守城”之策,筑城、屯边、安抚并举。一是巩固庆州城的防御,在原有庆阳城的基础上又在北面加筑了两个阜城。同时加大了庆城内的建设力度,当时在城内建有州县衙门及一应民众设施,仅寺院就建有十数座,又在北门里修建镇朔楼。镇朔楼为全城制高点,登楼北望可见远近烽火台。此楼在明末时毁于李自成攻城之战,清代重修的镇朔楼后来也被战火摧毁,此楼今已不复存在,唯有大A两次未被烧毁,人称神木一根。现今庆阳唯一留存的宋代建筑是普照寺大殿,已经历了千年风雨。二是在庆城周围数十里范围内新筑起数十座卫星城,这些城既可以抵挡西夏人入侵,又可以在城内安顿百姓,与庆阳城构成了联防的格局。三是屯兵开垦,让兵士把家搬来,因父母妻子在城内,兵士守土必然奋勇。由于范仲淹措施得力,军威大振,羌族纷纷归顺,西夏人不敢进犯,此时的庆阳应该说是古代最兴旺的时期。两年后范仲淹入朝为宰相,其子继续知庆州。庆州百姓深得范氏恩泽,当地民众纷纷建祠叩拜。
到南宋时,庆阳被金兵占据,女真族与汉族共居庆阳,至今在庆阳博物馆还留有一口金代铸的大铁钟,钟高3米,上刻女真文字。元代改设庆阳府,明代增设安化县。自元代以后,国家政治中心东迁,处于西部的庆阳已失去了边防重镇的地位,经济很不发达,甚至在明嘉靖年间,庆阳大旱,飞蝗遮日,民遭大饥荒,发生过“人相食”的惨景。
3.李梦阳的故乡应当一提的是,明代大学者李梦阳家乡在庆阳。李梦阳(1473—1529),字天赐,号空同子,曾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文学上主张复古,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嘉靖文坛四大家之一,他领导的文坛复古运动对当时影响很大。
相传李母身怀六甲之时,在一天晚上梦见太阳落入怀中,第二天小孩出世,遂起名梦阳。明弘治七年,李梦阳到长安赶考,不料考生中竟有个与他同名同姓之人,此人看不起山沟出来的李梦阳,于是想难为一下,出一题让梦阳来对:“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李梦阳对此不屑一顾,竟自答曰:“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答对得非常巧妙。考试时考官令即景赋诗,李梦阳诗曰:“一步一步登高楼,手扶栏杆望北斗,不是青山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考官惊其才志,这一年李梦阳考取了进士,后来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学者,一代文坛领袖。
4.庆阳八景清朝初期,将庆阳、平凉、临洮、巩昌四府划分出来设立甘肃省,自此庆阳县属甘肃省至今未变。20世纪初,清政府在庆阳设立学堂,办织褐局、邮局、商会等。辛亥革命后,庆阳也受新潮的波及,设立了中学堂、天足会(妇女放足)等,民力有所恢复,呈现出安居乐业的景象,当时有庆阳八景之谓,包括周老王坟、鹅池洞等,其中有一景为南城夜市,能大致反映出人民经济生活情况。当时文人的写景诗和对联,于今读来仍饶有趣味,且抄录几段供大家欣赏。
南城晚市作者:杨立程芸生苦被利心索,终日奔驰晚更争;居肆时常怀垄断,操筹急不待鸡鸣;每日崦霭黄昏后,犹有喧闹笑语声;试向永春楼外望,荧荧灯火满南城。
庆阳城西街秋千架题联作者:胡聚五游女飘来恰似嫦娥奔碧月,舞童飞去犹如学士步青云。
撰庆阳天足会联作者:杨雪堂天步方艰,莫把大材作小用;足容宜重,快将旧样改新装。

❸ 庆阳北地红破产是真的吗

年前好像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❹ 庆阳近代名人事迹、

历史名人:
文化名人:庆阳历代名家辈出,古有黄帝问医的歧伯,不窋,鞠陶,公刘,汉有思想家王符,魏晋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金石书画大家米万钟等,都为历史所称道。近现代有郭学礼、旅行家、“微博环游中国第一人”路东等。
著名将领:庆阳历史上著名的武将有:北地郁郅王围、北地郁郅甘延寿,北地义渠公孙敖、北地义渠公孙贺,北地郁郅李息,北地泥阳李傕等人。《后汉书》中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谚语。

❺ 甘肃庆阳镇远县风土人情

首先,纠正一下,是镇原县!
基本情况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部,东邻革命胜地延安,南眺六朝古都西安,西接省会兰州,北界塞上明珠银川。全县共辖
7镇17乡215个行政村2008个自然村,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总人口51.98万(2005年),其中,农业人口约48万,少数民族6个,包括回族、维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赫哲族,共51户241人。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政编码:744500,电话区号:0934,拼音:Zhenyuan Xian。
行政区划
镇原县辖7个镇、12个乡:城关镇、屯字镇、孟坝镇、三岔镇、平泉镇、开边镇、太平镇、临泾乡、南川乡、上肖乡、新集乡、方山乡、殷家城乡、马渠乡、庙渠乡、武沟乡、郭原乡、中原乡、新城乡。
历史沿革
镇原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以北的黄土高原,为华夏古土。各代均在此在封署设置,委官牧民。西汉初年,北地郡分设安定郡,所辖21县,临泾县是其中之一,北魏时置原州(辖今镇原、平凉和宁夏的彭阳、固原一带),唐时筑临泾城,为临泾县治
,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后又成为镇原州的州治。明初镇原州改县,临泾县被废,民国初年,镇原县被划分为五区。
地理交通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界于北纬35°27′至36°16′,东经106°44′至107°36′之间。南北长91.24公里,东西宽78.3公里,土地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69万亩,人均3.5亩。境内山川塬兼有,以山地居多,占总耕地的68%以上。平均海拔1500米,年降雨量400-500mm,无霜期150天。
镇原县地处黄河中游的陇东黄土高原,区位偏僻。公路作为唯一的交通运输形式,在国家及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交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县内公路641.8公里/21条,其中国道(G309线)44公里/1条,省道(S303线43.8公里、S319线92公里)135.8公里/5条,县道240.2公里/7条,乡道221.89公里/11条。乡村道路1551公里,其中农二级以上砂路611.5公里。按技术等级:3条179.8公里国、省道,均为新建的三级油路,路况良好,桥涵及防护设施配置较为完备;21条462公里县乡公路中,三级油路100.75公里,四级油路15.76公里,三级砂路129.45公里,四级砂路151.31公里,等外路54.82公里。全县19个乡镇均通等级路,通公路率100%。13个乡镇通油路,通油路率为68.4%。45个行政村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率21%。全县公路密度为18.34公里/百平方公里。
经济状况
镇原乃华夏故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沃土平畴,物华天宝,曾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黄花、烤烟、油料、药材、花椒等;杏子、苹果、西瓜、桃、枣、梨等果品素负盛名,尤以黄花、杏子为最。黄花菜享誉全国,香飘五洲,被国家外贸部命名为“镇原金针菜”;杏产品品类繁多,风味独特,产量居全国第二,素有“红杏之乡”美称;烟叶质优色黄,香味浓郁,被定为全国商品烟叶生产基地县;畜产品以皮张、羊毛、羊绒等比较有名;石油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近几年,镇原县围绕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大力发展杏子、黄花、草畜三大支柱产业。杏子:加快优质杏子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杏产品加工能力,新增新产品加工和保鲜生产线。黄花:培育优质品种,组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实施产业化经营。草畜:建立肉牛繁育地和秸秆养羊示范基地,扩建现有牛、羊肉生产线,新建苜蓿草系列产品加工厂。目前,全县杏制品企业已发展到110户,年产杏制品16000吨,产值1.1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开发的杏系列产品有杏肉、杏脯、甘草杏等三大类20多种,先后荣获国内国际26项大奖;黄花全县留存面积现已达到24.76万亩,年产干菜6000吨,产值4200万元,人均黄花收入90元,年加工销售能力4000多吨,出口创汇200多万元;草畜资源丰富,全县饲养量现已达到15.1万头,规模养殖户达到5000户,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草地留存面积达50万亩,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50元。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亿元,增长1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8亿元,增长36.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088万元,增长20%,但总支出中转移支付占90.7%。2005年,镇原县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培育形成了屯字塬优势苹果,平泉塬畜禽规模养殖,茹河洪河川区优势烤烟,北部乡镇黄花,杏子、饲草、药材、小杂粮生产基地的产业化格局。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镇原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1999年,全县实现了"基本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2004年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355所,学生超过10万人,41所中小学建起了计算机教室,130所中小学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全县共向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2万人,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达31人,再现了"教育大县"的光辉形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县属各医院装备有B超机、自动化分析仪、日本进口全自动血球仪等现代化设备。2002年,镇原县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时时监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还免费提供肺结核等传染病的治疗药物。同时,全民健身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不论在农家小院,还是机关大院,都会看到干部群众热火朝天地开展的体育活动。2000年全省运动会,镇原县输送运动员夺得了5枚金牌,占全市金牌总数的78%。多年来,破格录取的超10人以上,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的有4人。开边中学毕业的张德宏,于1990年代表我国在比利时参加世界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掷铁饼第4名的好成绩。此外,镇原县又以"文化大县"闻名遐迩。周铜剑、秦诏版国内稀有,"书画之乡"美名远扬,民间艺术古朴典雅,尤其剪纸、刺绣引人注目,倍受国内外朋友青睐。临泾乡农村妇女祁秀梅是享誉海内外的剪纸艺术大师,其作品被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人民收藏。
旅游名胜
镇原县历史悠久源长,文化积淀浓厚,境内自然景观风格特异,历史文化遗址留存较多。全县境内共有带传奇色彩的名山30多座,有考证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36处,寺庙祠堂遗址69处,出土文物500余件,有天然池湫泉潭28处。目前已形成以潜夫山森林公园为中心,屯字塬“三池”(翟池、太阳池、白马池)为重点,其它名胜古迹点缀其中,东与庆阳北石窟寺相接,北与宁夏沙湖毗连,西与平凉崆峒山接界的旅游线路。
〔潜夫山森林公园〕国家AA级旅游景点,距镇原县城1公里,省道318线从旁边穿过。潜夫山距今约有1800多年历史,因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符在此隐居著书《潜夫论》而得名。山上现有当年王符亲手所植柏树百余棵,枝繁叶茂,挺拔翠绿,属省级重要文物。
潜夫山森林公园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五角枫、夜合欢、云杉、雪松、金丝柳、龙爪槐、塔柏等各类树木36种、20余万株;铁根海棠、牡丹、月季、玫瑰、花石榴等各类花草20多个品种。公园设有南北两个进出大门,西、北两侧遗存古镇原县城墙遗址。园内包括烈士陵园、悠园、沁园、怡园、王符纪念馆、潜夫亭、杏花亭、佑德观、通明宫、书画展览厅、休闲娱乐广场等景观,东边建成潜夫山庄宾馆。公园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环境优雅,设施齐备,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避暑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景区。
〔翟池山庄〕距镇原县城35公里,郿肖省道从旁边穿过。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有功,禹死后,三个貌若天仙的女儿继承父志,在此筑堤蓄池,保护农耕,形成今之“三池”(翟池、太阳池、白马池)。翟池池面东西宽200米,南北长800米,水深16米,蓄水量104.5万立方米。四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怡人。景区建有水上人家宾馆、中高档客房、露天游泳池、多功能大厅、停车场等设施,开设划船、游泳、垂钓等20多个游乐项目,设施齐备,服务周到,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太阳池生态旅游风景区〕距镇原县城32.5公里,郿肖省道从旁边穿过。据考证,太阳池成池已有1000多年,池面长约970米,宽约250米,水深14.5米,蓄水量218万立方米。四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碧水蓝天,环境幽雅。目前景区建有高档宾馆、美食娱乐城等设施,开设游泳、划船、垂钓、赛艇等多种水上娱乐项目,设施设备齐全,服务接待周到,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风景区。
〔石崆寺石窟〕距镇原县城2公里,位于茹河南岸石崖上,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题记和雕塑风格考证,此窟始建于北魏,凿于隋代,造像于唐代,石窟群开凿在高约30米,长达200米的悬崖上,共两个窟龛,存有石雕佛像14尊,泥塑神偶25尊,并绘有彩色壁面,布局错落有致,构架端直开阔,雕凿精致,气势恢宏。
〔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三岔镇位于甘肃、宁夏两省区的交界,309国道穿境而过。1935年10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长征的中央红军经过这里,然后辗转环县、华池等地进入陕北。毛泽东等中央首长曾经居住在三岔天主教堂,有8位红军烈士牺牲长眠于道教名山“老爷山”下,目前天主教堂已改建成“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与毗邻的道教名山“老爷山”联成一片,成为集红色旅游、宗教祭祀于一体的风景区。
气候环境
镇原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年平均气温7.5—9.5℃,平均降水量450—580毫米,无霜期140—180天,日照充足,雨量适中。
历史地位
镇原县历史悠久,文化源长。汉称安定郡,唐称原州,元始称镇原州,明降州为县,沿袭至今。县内文物遗址遍布,有考证价值的故城、故寨遗址25处,文化遗址36处,周铜剑、秦诏版国内稀有,《潜夫论》蜚声中外,英杰贤达不胜枚举,书画之乡美名远扬。
镇原又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带领红一方面军途经镇原,曾住三岔镇;后刘伯承率援西军驻镇原营救西路军失散人员;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转战镇原,在镇原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❻ 《北地雪》内容简介

贺廷雷的长篇处女作《北地雪》以雄浑恣肆的气势,跌宕起伏的情节,盘根错节的人事纠葛,生动真实地再现了陇东地区自明洪武年间至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几代农民的人生追求,抒写了一部陇东农民谋求生存的心灵史诗。
在陇东,民国初年张毛儿率先抗税,民国四年张久才率众围城,民国十九年孙兴奎手诛恶霸何清智;孙福儿、聚财当兵吃粮,以求活命;“陇东王”陈国璋拥兵自重,雄居一方;“白燕子”王玉秋占山为王,沦为寇贼;孙伯玉、史全喜不卑不亢,本分度日……小说通过鲜活生动的生活场面告诉我们,不管小说中的人物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奋争,结果不是历尽艰辛,焦头烂额,便是身首异处。作品旨在表明,没有先进的思想为先导,只是重复中国历代农民的思维和观念,任何挣扎和反抗终究是没有出路的。而在表现陇东地区各种力量相消相长的过程中,作品逐渐引出对红军、共产党的描绘,显示出理想和希望。
《北地雪》的笔法尽管稚嫩,却写活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陈国璋十五六岁时在大柳树下看张久才围城攻城的细节与《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关描写十分相似。陈国璋利用民国十八年的灾荒起事,迅速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号称“陇东王”。他失败的原因同样是狂妄自大,疏于防范。这一典型的意义在于暴露农民自发反抗者思维的陈旧。史全喜为人精明,工于心计,为了自家的利益与孙伯玉联手,为救助贫苦农民也作了不少好事,最后被仇家何清怀整死。作家突破了以财产判断人性的单纯思维,说明在动乱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地主与农民的利益有时是一致的。这种写法符合生活的真实。
贫农孙伯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的本分保守的生活观念,热情善良的性格特征,正直勤劳的生活态度,正是陇原乃至中国大多数农民的典型代表。他曾说:“我这一辈子打定了主意,守着老窝不出去,什么党,什么派,这帮那会,永不加入!”但孙伯玉的正直、本分,并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保障,他屡次遭人陷害、逮捕,有两次被打断双腿,被逼上吊,他的人生体验是“狼比人好”!
作品中,农村妇女白氏母女、李玉梅、陈翠娥、翠花、喜儿等人的遭遇和她们渴望幸福的心理历程也写得十分饱满、真实,其中最典型的是白氏母女。白家女人因为漂亮,生活得格外艰难。白氏的母亲就因为貌美逃不过男人的逼迫,只好自杀。白氏和三个女儿东逃西躲,仍然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大女儿春儿被逼疯,二女儿秋儿被逼占山为王,遭人杀害。白氏受尽孙四爷的侮辱,含恨自杀。这些女性的悲惨命运表明,在旧时代的广大农村,妇女没有起码的人身权利,一旦失去了父兄、丈夫的保护,就变成男人争夺猎艳的对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封建伦理、农业文明的野蛮本质。
《北地雪》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扑面而来的浓郁的陇东乡土气息,这种气息包含对陇东黄土塬山川河流、四时景致的深情描绘,对丰富物产如数家珍般的列举,对黄土塬历代杰出人物的熟稔,对黄土塬乡风民俗追根溯源的精细介绍,对黄土塬语言文化的加工使用等。这些都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品格和西部地域色彩。
《北地雪》所显不足就在于作品头绪太多,所容载的陇东文化积存太杂,使人目不暇接,作品结构也不够合理。但总体来看,《北地雪》尚不失为一部西部地域色彩突出的长篇小说。

❼ 北地郡的介绍

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灭义渠后所置,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义渠县(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西汉时北地郡治马岭县(在今甘肃庆阳市环县东南的马岭镇)。东汉时郡治富平县(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后由于羌族作乱,永初五年(111年)之后,北地郡徙池阳县(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附近)。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迁回原地(富平县)。永和六年(141年)春,征西将军马贤为羌人击败身亡,东汉惊恐,将北地郡迁至冯翊郡(郡治高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1。汉灵帝中平十五年(185年),北地富平县在过了46年“寄理”的日子后,终于打算从冯翊移回原址。但仅迁徙到彭阳县界就走不动了,这时已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各地群雄并起,边塞也不安宁,只好再向西南回迁,最后落户在陕西怀德,这就是今天的陕西富平县。

❽ 古代的庆阳是什么样子的

1.周祖旧邦庆阳城位于甘肃省东部黄土塬区,城在“庆塬”之南,故称庆阳。有两条季节性河流从城的东、西两面环抱流过,把庆阳城夹在当中,构成一个菱形,似凤展翅,所以又称庆阳为“凤城”。庆阳是个风水宝地,故史书称“周道之兴,始于庆阳”。据史书记载,周王朝老祖先叫后稷(音弃),后稷是主管种麦的农官。到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世纪),后稷之后叫不窋(音酷),丢了官职,流入戎羌之地(即今庆阳一带),在此教民种植,并始建庆阳城。在挖沟筑城的故事中,至今尚有周老王不窋在东川挖断龙脉的传说,说的是周老王不窋在东川挖断了龙脉,这也成了日后武王伐纣、周朝取代殷商的征兆。有史可查,庆阳具有3500年的建城历史,这在我国众多古城中并不多见。不窋后来死在庆阳,葬于庆阳东山之上,就是周祖陵。后来不窗之孙公刘为躲避义渠人的侵扰,向南迁到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再后来的子孙又迁到岐山地区。周朝建立后,庆阳也就成了周祖旧邦,后世子孙常来庆阳祭祖。
春秋战国时期,庆阳为义渠国辖地。公元前266年,秦昭公灭义渠国,设立北地郡,成为秦国的一部分,庆阳为北地郡义渠县。汉朝时改义渠县为郁郅县。隋朝改叫弘化郡,公元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渊任弘化郡留守。唐朝改叫安化县,后又改为顺化县。从县名的变换也可看出,古代这里是戎羌之地,属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受到中原王朝的安抚统治,逐渐达到与中原民族的同一化。
2.范仲淹镇守庆阳到了宋代,庆阳已成为面对北方强大势力西夏的边防要地。北宋建国于960年,此前辽国于916年建国,此后西夏于1038年建国。辽与西夏是当时困扰北宋的两大军事力量,辽从河东(黄河以东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西夏从河西(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威胁北宋政权。西夏建国后,连年对宋朝发动战争,小股骚扰更频繁不断,边境一带极不安宁,而庆阳正当西夏进犯中原的交通要道。宋朝在庆阳设庆州,1041年(宋庆历元年)范仲淹受命任庆州知州兼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镇守庆州。当时韩琦任鄜延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镇守在陕西。二人分别节制几路兵马合力抗拒西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免遭刀兵之苦,北宋朝廷得以平安,皆二人之力,后来二人一起入朝为相。
范仲淹镇守庆阳采取“屯田守城”之策,筑城、屯边、安抚并举。一是巩固庆州城的防御,在原有庆阳城的基础上又在北面加筑了两个阜城。同时加大了庆城内的建设力度,当时在城内建有州县衙门及一应民众设施,仅寺院就建有十数座,又在北门里修建镇朔楼。镇朔楼为全城制高点,登楼北望可见远近烽火台。此楼在明末时毁于李自成攻城之战,清代重修的镇朔楼后来也被战火摧毁,此楼今已不复存在,唯有大A两次未被烧毁,人称神木一根。现今庆阳唯一留存的宋代建筑是普照寺大殿,已经历了千年风雨。二是在庆城周围数十里范围内新筑起数十座卫星城,这些城既可以抵挡西夏人入侵,又可以在城内安顿百姓,与庆阳城构成了联防的格局。三是屯兵开垦,让兵士把家搬来,因父母妻子在城内,兵士守土必然奋勇。由于范仲淹措施得力,军威大振,羌族纷纷归顺,西夏人不敢进犯,此时的庆阳应该说是古代最兴旺的时期。两年后范仲淹入朝为宰相,其子继续知庆州。庆州百姓深得范氏恩泽,当地民众纷纷建祠叩拜。
到南宋时,庆阳被金兵占据,女真族与汉族共居庆阳,至今在庆阳博物馆还留有一口金代铸的大铁钟,钟高3米,上刻女真文字。元代改设庆阳府,明代增设安化县。自元代以后,国家政治中心东迁,处于西部的庆阳已失去了边防重镇的地位,经济很不发达,甚至在明嘉靖年间,庆阳大旱,飞蝗遮日,民遭大饥荒,发生过“人相食”的惨景。
3.李梦阳的故乡应当一提的是,明代大学者李梦阳家乡在庆阳。李梦阳(1473—1529),字天赐,号空同子,曾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文学上主张复古,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嘉靖文坛四大家之一,他领导的文坛复古运动对当时影响很大。
相传李母身怀六甲之时,在一天晚上梦见太阳落入怀中,第二天小孩出世,遂起名梦阳。明弘治七年,李梦阳到长安赶考,不料考生中竟有个与他同名同姓之人,此人看不起山沟出来的李梦阳,于是想难为一下,出一题让梦阳来对:“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李梦阳对此不屑一顾,竟自答曰:“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答对得非常巧妙。考试时考官令即景赋诗,李梦阳诗曰:“一步一步登高楼,手扶栏杆望北斗,不是青山遮眼目,望尽天下十八州。”考官惊其才志,这一年李梦阳考取了进士,后来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学者,一代文坛领袖。
4.庆阳八景清朝初期,将庆阳、平凉、临洮、巩昌四府划分出来设立甘肃省,自此庆阳县属甘肃省至今未变。20世纪初,清政府在庆阳设立学堂,办织褐局、邮局、商会等。辛亥革命后,庆阳也受新潮的波及,设立了中学堂、天足会(妇女放足)等,民力有所恢复,呈现出安居乐业的景象,当时有庆阳八景之谓,包括周老王坟、鹅池洞等,其中有一景为南城夜市,能大致反映出人民经济生活情况。当时文人的写景诗和对联,于今读来仍饶有趣味,且抄录几段供大家欣赏。
南城晚市
作者:杨立程
芸生苦被利心索,终日奔驰晚更争;居肆时常怀垄断,操筹急不待鸡鸣;每日崦霭黄昏后,犹有喧闹笑语声;试向永春楼外望,荧荧灯火满南城。
庆阳城西街秋千架题联
作者:胡聚五
游女飘来恰似嫦娥奔碧月,舞童飞去犹如学士步青云。
撰庆阳天足会联
作者:杨雪堂
天步方艰,莫把大材作小用;足容宜重,快将旧样改新装。

❾ 甘肃庆阳市镇源县有几个乡镇

截至2019年8月,甘肃庆阳市镇原县有19个乡镇。

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东临革命圣地延安,南眺十三朝古都西安,西望省会兰州,北界塞上明珠银川,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扶贫困县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境内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456米,最高点海拔1767米(三岔老爷山),最低点海拔1011米(上肖毛河),平均气温10.5℃,年均降水量480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

截至2019年8月,镇原县辖10镇(城关镇、屯字镇、太平镇、三岔镇、开边镇、平泉镇、孟坝镇、临泾镇、新城镇、上肖镇),9乡(南川乡、新集乡、方山乡、殷家城乡、马渠乡、庙渠乡、武沟乡、郭原乡、中原乡),共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

(9)庆阳北地实验中学扩展阅读:

镇原县的建制沿革:

镇原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以北的黄土高原,为华夏古土。各代均在此在封署设置,委官牧民。

西汉初年,北地郡分设安定郡,所辖21县,临泾县是其中之一。

北魏时置原州(辖今镇原、平凉和宁夏的彭阳、固原一带)。

唐时筑临泾城,为临泾县治,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后又成为镇原州的州治。

明初镇原州改县,临泾县被废。

民国初年(1912年),镇原县被划分为五区。

1935年,县城设临泾镇。

1983年,设临泾乡。

阅读全文

与庆阳北地实验中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