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神十在太空中进行了哪些科学实验
实验二:单摆运动演示——
太空中的机械钟表走得更准还是静止不动?
演示完质量测量,航天员们又取出一个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对比试验中,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太空实验趣味无穷,地面课堂的学生们也不失时机地向航天员提出他们关心的问题。人大附中早培班学生徐海博举手提问:“航天员老师,您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
为了回答同学的提问,航天员王亚平在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看到航天员老师的精彩表演,同学们兴奋地鼓起掌来。
实际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实验三:陀螺演示——
高速旋转的陀螺为什么不会倒下?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航天员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实验四:水膜演示——
天宫里有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
阳光下五彩缤纷的肥皂泡、能够让硬币漂浮的山泉水,总是带给人们很多遐想。这些都是液体表面张力在发挥着神奇作用。
只不过,在地面上,液体表面张力难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响,只有经过特殊处理的肥皂水、富含无机盐的矿泉水才能表现出比较强的张力特性。但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便突显出来。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与天宫一号舱壁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交相辉映,更显得美轮美奂。
王亚平笑着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连声惊叹。
实验五:水球演示——
用神奇的液体表面张力变个“魔法”
液体表面张力的威力竟如此神奇!普通的饮用水还能变成更加神奇的“魔法水球”。
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气泡,仿佛银河系中的繁星点点。聂海胜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气泡,试验继续进行。
王亚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
水球也没有爆裂。
紧接着,王亚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晶莹透亮的水球变成了粉红色,令人啧啧称奇
㈡ 太空上的奇妙实验是什么
TAIKONG袭SHANG DE QIMIAO SHIYAN太空的环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在太空中,人类会遭遇到各种在地球上不曾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遭遇到这些没有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之前,预先做一些我们所能做到的实验会对这些问题和困难的解决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借组太空中的一些特殊条件,也许可以解决如今我们遇到的问题,由此科学家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办法。
㈢ 为什么太空授课受到中学生的极大关注,主要是学习习惯驱使
制订学习计划 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发展的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目标不能定得太高或过低,要依据:(1)知识、能力的实际;(2)“缺欠”的实际;(3)时间的实际;(4)教学进度的实际,确定目标,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为宜。 3、长计划,短安排。 要在时间上确定学习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内容上确定各门功课和各项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学习目标可分为:(1)掌握知识目标;(2)培养能力目标;(3)掌握方法目标;(4)达到成绩(分数)目标。 长计划是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内容、专题,大致规划投入的时间;短安排是指具体的行动计划,即每周每天的具体安排和行动落实。 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谓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或成绩不理想的课程或某些薄弱点;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订计划时,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保证重点。 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计划里除了有学习的时间外,还要有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睡眠的时间;有文体活动的时间。时间安排上不能和班级、家庭的正常活动、生活相冲突。 6、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常规学习时间(即基本学习时间):指的是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时间。 自由学习时间:指的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在自由学习时间内一般可做两件事:补课和提高。补课是指弥补自己学习上的缺欠;提高是指深入钻研,发展自己的学习优势或特长。不管是补课还是提高,最好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这样做,学习比较容易见效果。 自由学习时间内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对改变学习现状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间的安排,应当成为制订学习计划的重点之一。 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在安排计划时,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1)学习和体育活动要交替安排。比如,学习了一下午,就应当去锻炼一会儿,再回来学习;(2)安排科目时,文科、理科的学习要错开,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3)同一学科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学习。 8、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时间是宝贵的,自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是每个中学生学习上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1)早晨或晚上,一天学习的开头和结尾时间,可安排着重记忆的科目,如英语科等;(2)心情比较愉快,注意力比较集中,时间较完整时,可安排比较枯燥的内容或自己不太喜欢的科目;(3)零星的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时间,可安排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或做习题。这样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9、计划要留有余地。 10、注意效果,定期检查,及时调整。 检查内容:(1)计划中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2)是否基本按计划去做?(3)学习效果如何?(4)总结得失,找出偏差,分析原因,以利改进。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调整 很多学习好的都是自己的自制力强,坚持努力的结果...其实随便想一点事例,都会想到...就像名人的那些故事呀...
㈣ 现在中国搞的"太空实验",实验人仍是宋水仙吗
我搞的太空实验实验延迟宋水仙吗?可以分给我一个相片,就连麦的时候叫他把香槟喝完去了。
㈤ 关于最近比较热门的太空养蚕实验
中新网10月27日电 据香港中通社报道,4位香港中学生两年前设计的“太空养蚕”实验今年10月跟随神舟十一号升入太空。在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当天,4位17岁女生受邀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观看。
“当我看到点火、升空的一刹那,仿佛感觉之前做实验的辛苦和困难都合在一起,升上太空没有了。” 实验设计者之一梁芷韵说。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航天员会在天宫二号内进行3项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实验,“太空养蚕”是其中之一。这3个实验由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产生。
“太空养蚕”实验的4位设计者梁芷韵、黄采妍、邓梓仪、王嘉宝是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的同班同学,决定参加比赛那天,她们在实验室里的位置正好在一起,就决定组团参赛。
从决定参赛到完成比赛一共耗时半年多。由于完全没有养蚕的实际经验,她们用了两个多月去养蚕,4人分为2人一小组,每天会有一个小组去照顾和查看蚕的生长情况,希望能够全面地了解蚕的特性。
养蚕过程也遇过一些“麻烦”。有一次因为天气改变,大量蚕死亡,她们不得不重新购买一批蚕。还有一次指导老师周颕熙和她们走进实验室时,发现实验箱里的蚕虫从孔缝中爬了出来,于是几人从地上一只一只地将蚕虫抓回实验箱。
如何解决蚕的食物和粪便处理问题是设计实验过程中的两项重点。她们发现桑叶大概一天就会变干,如果吃桑叶,蚕很快就会因缺水而死亡。蚕在与粪便共处的情况下,也会在两天后死去。
后来,她们想到用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人工饲料代替桑叶。人工饲料食用期比较长,大约为4天,航天员不用增加工作量去每天更换。
由于最早设计的几个粪便收集系统都不太满意,她们又用了一个多月研发出最后的收集粪便系统:在实验箱里安装一个小风扇,利用对流原理将蚕和粪便分开。
在后来的一次与专家的交流中,她们知道蚕粪便里含有的一种细菌是其致死的原因。
4位设计者完成实验先后喂养蚕超过百只,每个星期有3天以上在课余时间留在学校实验室里讨论。国家航天局的工程师和专家曾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与她们进行过交流,实验方案也在不断的改良中日趋完善。
周颕熙认为,设计实验方案对4位从开头就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完整的科学经验。
她们最早设计的养蚕箱为25厘米乘25厘米,最后跟随神舟十一号升空的是改良后重量在3公斤以内的6个养蚕箱,分别“住”着6只新品种蚕。
这是中国第一次将人类以外的生物带上太空。
黄采妍还记得她们在酒泉的戈壁滩观看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的场景:火箭分离的部分在天空划出一条线,飘浮在半空的烟就像一团云,火箭消失后,她同时看见了太阳和月亮。
王嘉宝也对那个时刻印象深刻。“真正看到火箭升空的过程,很美也很震撼。”
为了适应酒泉的低温,邓梓仪去之前特意购买了御寒的衣服。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去克服一些不同的困难,她说。
梁芷韵希望升上太空的蚕回到地球后还可以继续用于做其他实验,也好奇它们的蚕丝和普通蚕丝是否会有不同。她说,别人可能觉得去酒泉是一个比赛的结束,但是对我们来说,是在科研路上的一个新开始,因为这次经历后更加明确了对科学研究的喜爱。
㈥ 太空中能做哪些物理实验
很多的,像物理实验,生物实验,化学实验,医学实验,等等,因为太空是特殊的无菌,失重环境,这在地球上是不可能找到的,除了失重环境.所以,总的来说,太空,是最好的实验室!
㈦ 初中物理月球,太空能做的实验,最好全面一点
测量长度,速度,所有光学实验,所有电学实验等等不涉及到空气的许多实验
㈧ 科学家在太空做了哪些实验并将它们应用在了人们生活中呢
1、 无重跑步机
由NASA技术启发的最新跑步机,造价30,000英镑,配备齐腰的巨型气泵,可令身体受伤部位处于无重状态,减轻发炎症状,加速复原。这款跑步机本来是为航天员在行程中继续锻炼,以保持骨质密度而设,现在专门用来为运动员或者手术后的病人治疗使用。
2、热毯
今天马拉松运动员冲线之后经常会披上一条银箔的“太空毯”。因为如果天气寒冷,又缺乏适当的保暖,运动员赛后体温会迅速下降,甚至有机会患上低温症。这条太空毯可以反射身体的热能,重新为人所吸收,保持体温。
此一技术是太空科学家40年前研发,在1973年的一次任务中,NASA的太空站丢失了防护罩,无法抵挡来自太阳的热力和辐射,结果太空站的温度上升至摄氏54度,科学家在塑胶膜上涂上抵挡热能的金属层,危机终得以解决。
3、癌症数码扫描
传统的乳癌检查是利用X光照影寻找肿瘤迹象,但是这一技术不利于在乳腺组织密度高的年轻女性身上寻找细小肿块。
现在英国的医院已经逐步取缔X光造影,开始改用NASA20年前用于扫描太空物质的数码扫描技术。这一技术源自哈勃望远镜,由于肿瘤组织通常比健康组织更为密集,吸引更多电子,因此肿瘤组织的影像较为鲜亮。
4、隐形牙箍
早在1970年代,NASA专家就研发了一种材料TPA(透明多晶体氧化铝),既容易弯曲,又比钢还坚固,可以用来保护导弹追踪仪的红外线天线。由于TPA可吸收光线,是透明状态,为矫齿学利用以制造“隐形”牙箍,取代传统的铁线。
5、探耳体温计
在探耳体温计面世前,人类使用水银体温计已超过100年。但水银体温计须长时间等候才能显示结果,更有甚者,如果体温计破裂,病人有可能吞下剧毒的水银。过去20年来,绝大多数人已经换用红外线耳内体温计,既快速又准确,而且十分便宜,原理是用红外线探测鼓膜发出的热量。
㈨ 科学家在太空进行了哪些实验
最主要的是失重和来高辐射下源的生物实验.还有相关的一些医学方面的实验,包括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从细胞、分子生物学层面来揭示失重环境下人的生理心理上的一些特点.人最终要进入太空进行生活,所以必须认识人作为高级生物体在太空这样的环境下他的各个生理系统(心血管、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有什么样的变化特征.将来还会开展更多的医学实验.
㈩ 太空实验室是什么
人们早就幻想,在宇宙空间建立永久性的居住村,让地球上的人长期在那里生活、工作,并作为到其他星球旅行的中转站。20世纪70年代,宇宙飞船围绕地球做太空旅行和登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以后,建立宇宙空间站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了。前苏联最先迈出了这一步。
1971年4月19日,世界上第一个长期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天体——轨道空间站,从前苏联拜科努尔宇航中心发射升空,它取名“礼炮”号,其意思可能就是人类进入太空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开张典礼吧。“礼炮”号轨道空间站的近地点为200千米,远地点为222千米,相当接近于一个圆形轨道,这个近圆形轨道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为51?6度。“礼炮”号轨道空间站实际是一个天空实验室,里边很宽阔,分成几个部分,可以同时进行几种科学实验工作。它与宇宙飞船“联盟”号对接后,总重量为25?6吨。
1971年4月23日,前苏联发射了“联盟10”号宇宙飞船,宇航员沙塔洛夫、叶利谢耶夫和鲁卡维什尼科夫乘“联盟10”号飞船,跟随“礼炮”号轨道空间站,在太空飞行了5个小时,并同礼炮号对接,然后就按预先规定的地区返回地面安全着陆,很多人都猜想,这次飞行没有完成任务,失败了。1971年6月6日,前苏联又发射了“联盟11”号飞船,宇航员是冬布罗夫斯基、沃尔科夫和帕察耶夫。一昼夜后,完成会合、对接程序,宇宙飞船乘员组进入空间站,宇航员在空间站逗留23昼夜,完成了大量而复杂的综合科技实验和研究任务。6月30日,“联盟11”号宇宙飞船和“礼炮”号轨道空间站分开,返回地球时,由于回收舱漏气,3名宇航员全部死亡。10月11日,按地面指令“礼炮”号轨道空间站进行制动,进入稠密大气层后陨毁。
1973年5月14日,美国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把空间站“天空实验室”送入近地轨道(近地点高434千米,远地点高437千米),运行周期93分钟,倾角50度。它在轨道上重770吨,长24?6米,最大直径6?6米。利用改进型的“阿波罗”宇宙飞船将乘员送入轨道,并返回地面。自1973年5月25日至1974年2月8日,曾先后把3个探险队发送上“天空实验室”。
他们在“天空实验室”制造了各种材料,在失重条件下,他们用不着使用任何容器,就能熔化金属并把它们混合起来。把“天空实验室”制造的材料与在地球上工厂生产的材料相比,前者更纯。这就证明了容器污染材料——一项对工业有重要意义的发现。
在“天空实验室”中,宇航员们用特殊摄影机,在大气层以外拍摄了上万张太阳照片,其中包括对太阳爆发的描绘。这些照片可以指引科学家发现由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新途径。他们还拍摄了几千张地球地质照片,这些照片可以帮助科学家去发现各种矿藏。
按原定计划,“天空实验室”将在轨道上运行10年,但因其各种缺陷,于1979年7月11日坠入稠密大气层烧毁。
1983年11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1时,耸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9号发射台上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开始了它的第六次航天飞行。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货舱内,装载着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太空实验室。
这个太空实验室是由欧洲空间局负责研制的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载人空间实验装置。整个空间实验室计划于1973年开始,欧洲空间局的11个参加国为它的研制耗资约10亿美元。该实验室是由标准构件组合而成,组合形式可视各种不同的实验需要而定。标准构件有密封科学舱和托盘两种,密封科学舱呈圆筒形,长约7米,直径约4米,内装实验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科学家在它的里面工作。这次首航的太空实验室—1采用的是一个密封舱与一个托盘的组合。按设计要求,太空实验室—1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使用中它还可以根据需要重新组合。
太空实验室这次历时10天23个小时的科学实验飞行中,科学家们进行了由4个国家提出的73项实验达数百次,实验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大气学、气候学、地球学、天文学、医学、生物学和冶金学等很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用“质子”火箭发射的世界最先进的“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进入轨道。这是前苏联的第三代轨道空间站。3月15日,“联盟”T15号飞船与它对接,宇航员及工程师进入“和平”号空间站工作。7月16日,宇航员基齐姆和索洛维约夫结束了125天的宇宙飞行,回到地面。“和平”号轨道空间站仍在太空自动飞行。
“发现”号宇宙飞船拍摄的“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还有一个豪华的生活场所,它第一次使宇航员有单人房间,房间内有睡袋、椅子和桌子,宇航员可随时伏案书写宇航日记。还可以用桌子上的电炉烹调自己吃的食物。由12人组成的定期轮换的标准航天队伍,可长期舒适地在站内生活和工作。
“和平”号轨道空间站接待了很多宇航员、科学家、医生和工程师,进行物理学、化学、医学、工程等各方面的科学实验。有些人在“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工作和生活很长时间。1987年2月6日,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尤里·罗曼年科进入空间站,进行了天文学、物理学、工艺学、地球物理学等科目的科学实验1000多次,绕地球飞行5000多圈,于12月9日返回地面,连续在太空飞行326天,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长时间飞行的最高纪录。
据报道,由目标飞行器“天宫1”号以及“神8”、“神9”、“神10”三艘飞船组成的中国首个太空实验室,可能在2009年底前进入发射场,进行联合演练。通过“神7”成功发射,中国掌握了太空行走技术,这也令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进入第二阶段——建立小型太空实验室。目前中国太空实验室研发顺利,已完成初样设计,进入正样研发阶段。这一阶段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主要将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目标飞行器将通过这一技术与多艘飞船组合成小型太空实验室。同时,从“天宫1”号到“神10”飞船,堪称中国载人航天史上最密集的发射,4个飞行器要保证在1年时间内全部升空。
中国航天的目标分为三大步,第一步是把人送上太空,这个目标在“神5”顺利升空时即已达成。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第三步就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进行科学试验。“神7”升空,意味着三部曲中的第二音阶已然奏响,随后的“神8”到“神10”飞船将相继升空,以奇丽的太空之舞构筑起中国自己的“天宫”系列太空实验室。
我国将在2010年至2015年间发射“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2”号、“天宫3”号两个空间实验室,还将分别发射2艘无人飞船进行无人对接试验,然后再发射5艘飞船进行载人对接试验和载人驻留试验,预计在7年内连续发射7艘太空飞船。
在“神5”和“神6”的时候,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就有八大系统,对外宣称七大系统,只是正在研制中的空间实验室系统,没有参与此前的“神舟”系列。实际上关于“天宫”太空实验室的研制,早在“神舟6”号飞行期间就已经展开。在实现“太空行走”和交会对接技术之后,以空间实验室为平台的空间应用系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甚至空间站,也就有了更多用于空间科学试验的空间,空间应用系统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比重也将随之增大。外太空处于真空和失重状态,而且没有大气的阻隔,太空中还有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这样的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却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试验环境。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神舟7”号飞船将进行固体润滑材料的外太空暴露试验,试验数据有助于改善润滑剂效能,应用于汽车还能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因此,以“神7”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
知识点
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又称低地轨道、顺行轨道,是指航天器距离地面高度较低的轨道,一般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近圆形轨道都可以称之为近地轨道。由于近地轨道卫星离地面较近,绝大多数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空间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卫星系统都采用近地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