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初中开设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题好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的《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针对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练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做出种种对策,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二.心理教育环境化,帮助学生养成自我。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画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种植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树成荫,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攀折花木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学校的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园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心理教育档案化,帮助学生分析自我。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卑、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运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本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四.心理教育家庭化,帮助学生创造自我。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怎样对待考试焦虑
一、设计背景: 考试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虽然如此,由于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认识水平等的重要途径,有些考试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前途,因此,所有考试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和焦虑,也就是考试焦虑。在考试过程中,中等程度的焦虑水平是可以提供临场发挥的最佳情绪状态。以这种心态迎接考试,往往不会失误,甚至能超水平发挥;而心理承受较弱、对考试压力的感受和反应过分强烈,就会产生严重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种高强度的焦虑水平不但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起相反作用。甚至本来会做的试题,心理一紧张,也会做错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与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树立自信心,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考试焦虑对人的生理、生活、学习工作的危害; 2、学会自己调节自己,以恰当的紧张程度对待每一次考试。 三、教学重点: 学会克服考试焦虑的几种方法 四、教学难点: 运用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提高自信心 五、教学方式: 1、 讲述与讨论 2、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案例(投影画外音)凌××是某中学初中学生。上课或做作业时,会无缘无故地东张西望,遇难题会焦虑甚至手心出汗。该生进校后,测验考试紧张,尤其是初三下半学期期考前夕引发了胃溃疡,胃出血四个"+"。凌××学习上接受知识速度较慢,学习方法较差,成绩在班中倒数几名。有时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产生弃考的念头。 (让学生讨论,现身说法。) 4、小结:引出考试焦虑的概念 (二)考试焦虑的危害性 1、分散和阻断一个人注意的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能够分散和阻断注意的过程,使我们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试题上,而是分散在各种各样的担心、忧虑或多余的动作上、阻断注意的过程,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考试焦虑还会干扰回忆的过程,大脑记忆库中的信息检索和提取发生混乱,会造成错答、漏答、或不知如何应答的现象,严重影响考试成绩。此外,考试焦虑还可以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思维活动陷于停滞状态。在焦虑状态下,我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具体思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考试失败。 2、考试焦虑对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考试焦虑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导致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失调,形成多种类型的神经症;考试焦虑使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有可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的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考试焦虑还可以使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长此以往,会导致胃炎、胃胃馈疡(如上例),等消化系统疾病;考试焦虑还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等心因性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考试焦虑的紧张状态使甲状腺素分泌系统增加。可能会引发神经兴奋性增高、甲状腺肿大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由此可见,考试焦虑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危害。那么如何克服考试焦虑,增强自信心呢? 1、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考试、客观对待考试分数。 认识到考试以及考试分数是对自己所学知识掌握是否牢固和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的一种检验方式。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复习,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自己的实际水平。相反,如果还没考,就开始忧心忡忡,总怕自己考不好,消极被动,甚至对考试产生抵触情绪。以这种心态准备考试,往往会事倍功半,以这种情绪参加考试,是注定会失败的。 2、树立必胜的信心。 面临考试,尤其像中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常常会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甚至寝食难安、心烦意乱。此时,树立必胜的信心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是迎接任何考试的最佳状态。为了获得充分的自信,在临考前就要给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然后对考试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因为,对考试的信心是根植于对考试内容充分准备的基础这上的。否则,伧促上阵、穷于应付不但注定得不到好成绩,而且还会使自己在临考时乱了阵脚、急躁、焦虑,使本来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也无法正常发挥出来。此外,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运用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使自己树立考试心胜的信心。 3、在考试期间要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制订详尽的复习计划,并按照计划,积极、全面地开展复习。复习时应该对应考科目面面俱到,避免存在侥幸心理。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考前心态,既要克服过分恐惧、焦虑,自我评价过低,又要避免期望过高,骄傲自满,这些都会影响到考试成绩,只要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保持良好的考前心态,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临考前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4、考试期间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 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注意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除此之外,每天还应该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保证精力充沛地应考。 总之,克服考试焦虑的关键,在于必须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决心,这样就可以把考试焦虑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作一个强者。
3. 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社会现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天平侧重与物质生活而我们祖先一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旁落。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只是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
我们的网络、电视媒体出现各种具有诱惑性的黄色、暴力镜头、甚至杀人游戏使许多意志薄弱的中学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消沉了意志、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前不久陕西三原县的两名初中毕业生张鑫、陈晨闯入他老师的家中为了枪得三百多元将他的老师和八岁的女儿残忍的杀害。还有前几年的马家爵将同宿舍的多名同学杀害,他们这种心理扭曲、性格的变态、人性的泯灭、对生命的漠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伤痛,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这与我们社会的舆论导向的偏轨和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大多的中学都是忙于中考和高考,考试分数是指挥棒,各种“评优树模”也是看分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个盲区,上面有文件来了在教师会上读一下,将心理教育交给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而我们多数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进修,缺乏心理抚慰和心理保健知识。尽管每年有派到省上进修心理辅导的老师但那也大多是个形式,回来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3、家庭心理教育的现状:许多学生的父母都忙于打工挣钱留守儿童很普遍,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对孩子心理的教育和辅导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人、孝心、感恩的心都交给爷爷奶奶,但知识结构和代沟决定了是不能胜任的。
4、学生的心理现状: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至少两代六个人的关爱,从小养成了享乐自私的性格,缺乏爱心、同情心。吃苦精神、奋斗精神较差。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薄弱。那些遇到挫折就离家出走或自杀的学生就是很好的佐证。
二、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学生的成长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就社会来讲我们这个时代是个伟大赋有生机的时代,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创新意识的新政策,如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等。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我们是无法左右和改变的但作为学校教育这一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心理教育工作作好,不能误人子弟,不能有缺失和遗憾。
1、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解决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首先作为核心头脑的校长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来抓,要制度化常态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广播、集会、黑板报作为载体宣传中国的近代史,让学生感觉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幸福,让学生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宣传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让学生在前进的路上有榜样有路标。鲁迅说过“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精神领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更不乏英雄人物:雷锋、董存瑞、赖宁、焦语录、钱学森、杨善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我们就是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思想阵地必须让正确的意识形态占领不能让金钱、自我、暴力的意识形态占领。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所以领导要首先走出应试教育中“分数第一”的怪圈,大力提倡成人比成材更重要。把心理教育的成果拉入评优树模、年终考评、职称晋升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让他们的心理走上正轨。
2、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要主抓心理教育: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要有爱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常常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主题班会、习会讲做人的道理:如何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同学,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交往,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班主任要嘴勤、腿勤、脑子勤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做学生的朋友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和这个年龄段相悖的动向和思潮要及时引导,使每个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多倾听他们的心声,打开他们的心结释放他们内心的忧闷和不快,不能一味责怪和批评学生,要学会赏识教育。学生在班主任眼中不能有好坏之分,要因材施教。在自己的班中要弘扬正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不以分数论英雄,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助人为乐,热爱班集体把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赋于新的含义进行宣讲使我们的学生爱国家,爱他人,遵法纪,守诚信。使他们出了学校进入社会个个都是有用之人。
三、效果展望:
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育的班主任教师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作出了一些成绩,将我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十年来我所带的近六百名学生无一人出现心理问题,进入社会没有一人违法,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的学生每年举行一次同学聚会,在会上我是必到的嘉宾。每当看电视或听广播说那个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自杀、哪个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走上犯罪的道路我着心中有说不出的苦涩,感觉这些花朵不应该象樱花一样那么早的凋谢,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工作再做细一点,更有责任心一点多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或许社会会多一份和谐,家庭会多一份幸福。也许这是一种陶圆明式的想法,但我希望我们都行动起来把陶圆明未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
4. 中学生如何掌握考试前的心理健康
我知道可以缓解考试紧张情绪的药膳,推荐一下啊
菱粉红枣粥 无花果红枣粥 菠萝西回瓜粥 杨梅绿豆粥 西米答西瓜粥
蘑菇丝瓜汤 金银花煮田螺汤 香蕉西米羹 香菇鸡丝羹 火腿冬瓜羹
藕丝羹 甘蔗西芹汁 金银花山楂汁 西红柿苹果汁 冰糖莲子汁
我中考和高考的时候就是考前1个小时吃一个苹果!
你不妨试一试啊!
5. 如何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应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呢?一、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的《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1、趣味化。针对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练自己的意志。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做出种种对策,让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 ,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二.心理教育环境化,帮助学生养成自我。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画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种植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树成荫,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攀折花木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学校的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园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心理教育档案化,帮助学生分析自我。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卑、嫉妒、孤独等心理的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运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本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四.心理教育家庭化,帮助学生创造自我。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充满希望地注视着新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6. 如何抓住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抓住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又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想取得成功,而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但健康成功的心理是通过从小培养出来的。几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多,考试焦虑、社交恐怖、人际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导致自杀、离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频繁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应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掌握“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承受挫折”的基本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运用学校教育资源,通过激励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能以积极的心态、满腔的热忱、平和的心理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不仅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更是当务之急的工作。怎样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呢?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直接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1、联系学生的心理实际,编写系统的校本课程。实践证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是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为了系统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研究及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既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又能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是值得倡导的现代教育研究课题。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无论是物理的,还是人文的,对人的心态有很大影响。生活和学习在整洁、卫生、绿化、美化的校园,能使人心情舒畅、愉悦;教室里张贴的科学巨匠画像,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校园广播、壁报,能使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反之,生活在一个恶劣的、充满视觉听觉上污染的环境,必然使人厌恶、焦虑、烦燥、紧张不安,甚至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是很有必要的。
二、 开展各项心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都有其共同特点,主要有:1、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考试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2、人际交往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异性交往问题和家庭关系问题。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性格上或是没有掌握好人际交往技巧,和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要么关系冷淡,凡人不理,要么关系紧张,剑拔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没有学习和别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和人发生冲突或交往不当。异性交往似乎是青春期阶段学生和教师的永恒话题,现在也是一样的备受学生关注。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多的被学生们提出,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干涉自己太多,从一系列的由于父母监管过严,孩子杀父母的事件中我们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探讨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3、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等问题,这些应该算是一些常见问题,是学生们成长的一部分,反映出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感受自己,渴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
针对这些共同的心理特点,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以往工作总结式的班会特点,逐渐渗透心理辅导内容,以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为主题,互相探讨。
一是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主题班会《欣赏和赞美别人》,从为什么欣赏别人,如何欣赏别人等方面进行讨论后,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他人,对待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向他人学习,克服妒忌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心态。从学生的感性问题入手,诸如学习问题、交往问题、自我保护等,分层次设计问题,设置特殊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对自己关心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二是定期举办心理讲座的开展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主要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讲青春期教育,侧重于生理方面,对于一些青春期身体保健,应注意的常见病症应有详细的讲解。心理老师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讲座,包括有生理方面,性意识方面及自我保护等内容。通过讲座形式,使学生们了解更多关于青春期不同阶段的知识,揭开一些困扰自己又难以开口请教的问题,起到青春期教育普及的目的。第二部分是针对教师的培训。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特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成为朋友,加强师生间沟通等,使全体教师树立现代学生观,如何从心理角度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三部分是对于家长的教育。为了使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对家长的心理教育指导也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我们可利用学生家长会为家长们作心理指导讲座,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和孩子沟通,怎样从心理角度做孩子的教育等等,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为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是团体咨询在学校教育的扩展,它可以是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全校或某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辅导,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进行的,有利于列入学校教育工作安排,有利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它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有计划地安排教育内容,就心理健康的知识及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具有上述优势,所以它成了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它不是心理学的教学,掌握心理学的有关名词概念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心理学的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实际,以课堂教学的形式,直接影响和干预他们现实的心理状态。一方面要讲授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怎样进行自我调适以及怎样维护自己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已经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既要解决学生中的现实问题,又要有效地防止新的问题产生。所以我们强调在教育实践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防止学科化的偏向。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人的感受与体验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碰撞的反映,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改善也只能在实践和活动中实现。所以在教学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要以实践和活动为基础展开,除了一些必要的知识需要讲解外,主要是以群体参与性的活动形式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我们强调心理素质各个方面的水平都要呈螺旋式上升与提高,内容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每堂课的具体内容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的问题或困惑,即贴近学生实际,因为我们并不强调学生应得到什么结论,而是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教学组织上,学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真正地调动起来;教师是指导者,以正面引导为原则,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与体验。通常以个案导入引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可创设某种模拟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也可以组织讨论,让学生充分诉说或在辩论中明理。
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必要途径,也很受学生欢迎,但如何提高其实效的问题应认真考虑。活动课上热热闹闹,课后学生一无所得,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作为指导教师,准确地把握活动目的和有效组织活动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上,感受与体验越深,教育效果越明显。同时要营造一个群体互动的情境,就学生切身关心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地倾诉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在互动的情境中沟通、分享,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与改善。
在学校里,由于最熟悉最了解自己学生的人是班主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组织和教学一般由班主任承担,但也有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承担的。一般每周一节,利用班会、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或活动课时间安排,课时可长可短。
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外,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的宣传阵地,如在校园广播、黑板报、壁报、校园期刊(学生手写小报)等,开辟心理健康园地,让关心心理健康成为全体学生自己的事。
四、面向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可能出现青春期躁动和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专业心理辅导来摆脱这些不良情绪。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开设电话咨询、信件咨询、学生个体咨询及家长咨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力求相互信赖,注重情感,并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诊断症结,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格的自我评价,情绪的自我调节,性格的自我塑造,以获得心理疏导的圆满成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从事学习、生活和交往。
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个别学生在自我发展、课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碰到心理障碍,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困扰时,或个别学生因心理障碍困扰而出现行为偏差倾向时,就需要学校专门的咨询人员进行咨询和指导。
心理咨询,一般要求由专业人员担任,他们具有必需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知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技巧,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
在心理咨询中,教师必须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心情,体察他们内心的苦恼,协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扰,解开心头的疙瘩,跨过障碍,恢复情绪上的平稳,顺利度过当前的心理危机,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和社会医疗机构的心理治疗不同,后者的主要对象是精神性疾病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心理基本健康并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的,只不过现在遇到了难题,心头的疙瘩解不开,对周围的人以及对自己又不相信,持有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故而前来寻求帮助。所以从观念上讲,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病人”,防止心理辅导医疗化的倾向,要把来访学生看成是心理基本健康的人,满腔热情地关心和接纳。反之,学生可能会心存疑虑而不会来,或者即使来访,他所抱的希望也不会多大。
以同情、理解、体谅的态度倾听学生倾诉自己的苦恼是关心和接纳的第一步。心理咨询的指导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学生是否完全地、完整地向教师吐露心中的困惑与苦恼,如果教师能热情关注,以同情、理解和体谅求得共感后,学生的亲近感更为强烈,从而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毫无保留地敞开内心世界。有时学生的诉说不完全、不完整,或者只说了一些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心灵深处,这不利于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因而又需要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一方面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提问,广泛收集有关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作出必要的承诺,隐私保密,不向外传(对有可能出现恶性变化倾向的需要向有关方面转达或通报)。要帮助学生解除顾虑,让学生勇敢地坦诚地谈论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心理咨询中起主导作用。为了保证咨询的方向性、实效性,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有效地把握咨询进程,即在倾听时要迅捷地思考,如采取什么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如何设计咨询会谈过程、如何通过会谈帮助学生澄清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准备安排几次会谈等,并随时调控咨询进程。
心理咨询是一种双向活动,当学生倾诉内心困惑后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困惑或苦恼的成因。学生心理困惑的成因有的比较单一、明显,有的比较复杂、隐蔽;有的是现实引起的,有的则有历史渊源。对单一的明显的成因,可直接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对比较复杂的也不明显甚至有其历史渊源的成因,教师和学生就要共同分析。教师的分析要因势利导,逐层深入。同时要掌握学生的一些背景材料,如学生是否在单亲家庭生活的、以前是否受到过伤害、家长对他的学习压力怎样、社区环境的影响如何、最近有无遇到突发事件等,这样能使成因分析透彻,使学生口服心服,有利于下一步的指导。
指导是以会谈形式进行的。根据学生的问题,在分析成因的同时就可以提出或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澄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在帮助学生作出抉择前,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抉择过程中的内心冲突,因为这个解决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反省,这种反省就是追根溯源,实际上仍然是成因的分析。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各种影响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但作为主观方面,心理问题总是由个体的一些不合理的认识引起的,改变认识的过程就是调适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省后才能看清自己心理问题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和认识,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合理的正确的认识,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在会谈中启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是心理咨询的关键所在。
咨询效果的观察也十分重要。会谈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语言、表情和形体动作的观察来分析指导效果,控制咨询进程;同时在咨询后也要通过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观察来看他的心理状态改善得如何,如果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效,就要继续安排咨询指导。
总之,中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教育力量逐渐增强,他人教育力量作用逐渐减弱的“换档”关键期。抓紧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成功心理,使他们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