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庆端午节作文
我的端午节作文500字“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要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节要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纸做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端午节要带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是用棉制品和丝线绣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次丝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写端午节的作文
每当五月端阳来临时,阵阵粽香总让我想起那一幕感动的情景……
两年前的端午节那天,夕阳已经完全下山了,我和妈妈还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大街两旁飘来一阵阵粽子的香气,我的肚子早已经饿得咕咕叫了,我是多么想吃到喷香的粽子啊!我甚至幻想此时天上能突然下起粽子雨,那样我就可以饱餐一顿了。于是我向妈妈央求:“妈妈,我要吃粽子!我要吃粽子!”听到我的央求,妈妈立刻说:“好的,可是现在我身上并没有钱。这样吧,我们先把书包放到家里,拿了钱再去买粽子吧。”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吭声了。尽管嘴里不叫喊了,但是想吃粽子的心情依然十分强烈,有增无减。可是,身边没有带钱,又能怎样呢?我只能等着……
一到家门口,我们居然发现门外多放了一双鞋子,瞧那鞋子沾满了泥巴,会是谁的呢?妈妈掏出钥匙打开门一看,原来是奶奶来到我家里了!最让我喜出望外的是我的鼻子闻到一股清新浓郁的粽香,还没来得及和奶奶打招呼,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从一大堆散发着热气的粽子中拿起一个,解开箬叶,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好像一个干渴的人突然发现一大眼清泉一般…….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奶奶笑呵呵地说:“吃慢点!小心噎着!我就知道你们工作忙,来不及包粽子,所以一大早就起来包好粽子,烧熟了给你们送过来。”
我一边吃着粽子,一边不住地点头称赞:“好吃!真好吃!真香!”
我一口气连吃了三个粽子,还觉得意犹未尽。吃着这及时而来的粽子,在看看奶奶那满头的白发,布满皱纹的脸,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感动。奶奶已经年过古稀,不仅为我们包好粽子,还专程送过来,真不容易啊!吃着粽子,我仿佛看见奶奶一手拿着箬叶,一手捏着粽子正小心地包着……
端午节的粽子真香!我永远忘不了那天的粽子,因为它不仅味美,还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端午节的来历500字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列如赛龙舟,挂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
端午节的活动可真多啊!
Ⅱ 端午节作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当念起这些儿时的歌谣,我就会想起家乡的端午节来。
五味草
家乡在壶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飘香;山下绿水环绕,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树边,有着整齐的红砖绿瓦。一派安静和谐的乡野村落,这就是我的家乡,也是明代状元柯潜的故乡。每年端午节来临,我们便会挎上篮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叶、枙子花等合为“五味草”。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艾草,据说艾草会镇邪辟灾。当然在我们看来,只要闻一离那清新又奇异的艾草的清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每年我们都争着到山上来,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乐。
当然妈妈会用“五味草”给我们煮上好多的鸭蛋,据说小孩吃了还不咳嗽呢?而对我们小孩来说我们总是拿着心灵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线编的袋子,装满鸭蛋到处炫耀。吃过午饭,妈妈又会用“五味草”煮鸭蛋的水给我们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个夏天都不长痱子呢……
粽子和赛龙舟
在我们的记忆中,端午给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节期间,我们除了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鸭蛋,还有让人记忆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长大了念书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和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呢?据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群众为了不让水里的鱼咬着诗人的身体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这样鱼儿有的吃就不会伤害到诗人了。于是,为了保护并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来有了更为热闹的“赛龙舟”。
我们村里没有赛龙舟,但在黄石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热闹非凡的场面出现:
在木兰溪畔,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水面,数支整齐的龙舟队伍,衣裳鲜艳随风飘扬,小伙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响,各支队伍争相竞发,大家齐心协力,奋力争先。这一刻,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呐喊声……凑成一片热闹非凡的画面。
2008年的端午
当我们步入2008年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期盼。我们将迎来奥运盛会,我们伟大的祖国将迎来八方来客。可是,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级特大地震灾难,数以万计的同胞在灾难中遇难。但是,很快地所有的中国人都站起来:解放军队进入灾区救援,志愿者们也赶来帮忙,四面八方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2008年的端午,我们将不再只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我们将记住所有在灾难中遇难的同胞;我们将采更多的“五味草”,分给灾区的朋友们;我们将包更多的粽子,献给那些勇敢救人的叔叔阿姨们;我们将把龙舟赛得更为生动精彩——我们中国人是勇敢无畏热情好客无私奉献的!我们将以勇者的姿态迎来奥运,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说:中国人,好样的!
端午是一个美丽而纯朴的节日,对于热爱生活的人们来说,它不仅是纪念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有过许多美丽而动人的端午,但2008年的端午注定与众不同!让我们一起期待,期待我们的端午,期待我们的奥运,期待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灿烂的日子!
Ⅲ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600字
请从以下归纳:
端午节简介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明皇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并将此画悬挂后宰门用以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12、破火眼
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14、剪彩葫芦
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端午节诗选】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5、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7、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对联】
1、千载招魂悲楚仕
万人抚卷叹离骚
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3、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长怀千古羞
4、难得钟情 两遭流放离骚赋
惟怀义胆 一佐报国厄运横
5、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7、我为他哭屈落水
他为我辈壮升天
8、不畏汨罗河水深
甘冒东海浪涛激
9、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汩罗
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11、报国遭谗两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汨罗滚滚万人泪,惟有离骚千古流。
12、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13、芳草美人屈子赋
冰心洁玉大夫诗
14、赛龙夺锦 鼓声催发健儿奋;
端日弄波 浆拍浩汤舟队威。
15、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Ⅳ 关于高中端午节作文
时间如箭,岁月如梭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我们民间有抓鸭,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而我体验了一次抓鸭子。
五月初五那天早上,我草草吃了几个粽子,就随爸爸到姑姑那儿去。下了车,爸爸并没有直接带我去,而是先要我做准备工作。爸爸从一个袋子拿出了一个网,一个鱼钩,还有鸭子爱吃的小东西。我纳闷了,又不是去抓鱼、网鱼,哪用得这么复杂啊?爸爸解释道:这里的鸭子们狡猾得很,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是不太可能抓得着的,所以要有所准备啊!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8点时分,我们来到了河边,大家都挽起裤管,卷起袖子,跳入水中。村民则将一只只小鸭子抛向空中,鸭子“嘎嘎”地扑腾到水面。大人们急忙四处寻觅,我也是睁大眼睛找着。这时,我发现有只小鸭子在河床边休息。我悄悄地走过去,伸手去抓。可那家伙狡黠异常,用嘴巴把我啄了个乌青,一下子飞快地游去。爸爸眼疾手快地抓住了小鸭的屁股。啊哈,真是胜券在握啊。但鸭子却故伎重演,吧老爸啄得手都肿起来了,害得他在一旁直吹气儿。接下来的几个大人都被鸭嘴儿“亲”了一下。一上午下来,我们累得大汗淋漓,却分毫无收。作为一个小孩子,我更是束手无策,只好在一旁干瞪眼。
但我们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使出了最后的“武器”。我拿出一个钩,一张网,还有一两只小虫子。我将虫子绑在鱼钩上,又扔进了网里,接着叫了几声“嘎嘎”,鸭子果然被吸引来了。我们躲在一旁的一块大石头旁,隐蔽好,按兵不动。其中一只“贪吃的”鸭子见到了美味,就左右望望,见同伴们都不在了,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我们把网一收,一只小鸭子就到手。它还想要作无谓的挣扎,但已经来不及了,钩深深地嵌在了喉咙里面。接下来我们用这个办法捉住了好几只鸭子,真是手到擒来啊。最后,我们满载而归回家了。
这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捉鸭子活动啊!希望下次的端午节快点儿来到!
Ⅳ 中学生端午节作文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节终于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妈妈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洗好粽子叶,准备开始包粽子。我从来没包过粽子,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妈妈说:“行,包粽子挺好学的,但是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得耐心点儿。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注意,卷的时候要尽量地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漏米。”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叠成一个漏斗。“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满。如果喜欢吃红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两颗小红枣。”“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把粽子裹紧。最后用绳子或马兰叶把粽子绑紧。”这一步非常关键,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小小的粽子叶很“调皮”,就是不听我的话,“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紧时,里头总是有米漏出来,气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尽管形状看起来不是很美观,但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个了。下一步,开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齐地摆在锅里,把锅帘压在粽子上面,再往锅帘上放一盆水。最后把水顺着锅边倒进去,大火煮40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到了端午节这天早上,妈妈给我系上了五彩线,还嘱咐我不要随便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才能扔掉。妈妈还告诉我了五彩线的来历,它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伏鬼怪,带走一切疾病。我们还在门口插上艾草,挂上纸葫芦,家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早上忙完这些以后,今天的主角——粽子,终于登场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软又黏,好吃极了。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Ⅵ 以端午节为话题写一篇高中800字作文
家乡的端午节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闻着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时光,感觉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
端午吃粽子是我们家乡的主要习俗。端午前一天,妈妈就把粽子包好,放在大水盆里备着。我偶尔也会捣乱,试着学她的样子,左手拿着粽叶弯过来,做成圆锥形,然后右手向漏斗里放米,把米压紧抹平后把棕叶反馈过来盖好,握住后再用丝线捆紧系好,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记住缠绕的丝线千万不能松散,否则煮粽子的时候就容易散开了。
包粽子的时候还可以放一些花生、红豆、大枣、鸡肉等掺在糯米里做馅,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妈妈喜欢在米里掺红枣以图吉利,据说,小孩子吃枣粽多,将来读书就会早中状元,我还真的年年吃了不少。后来状元倒没有中上,学是有的上了,在我身上还算灵验吧!而我最喜欢吃米里加肉的,吃起来香而不腻,现在回想起来还特别嘴馋呢!
家里人在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当然也少不了赛龙舟哟!我最喜欢看得就是赛龙舟的情形,几十个水手都手拿着桨,用尽全身的用手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势气高昂,用力地敲着有规律的鼓点儿。“加油,加油!”,场边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地加油声、呐喊声、助威声,使水手们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多么壮观、激烈,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是端午节传统的象征。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此刻我在想,倘若屈原能够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来到处处繁荣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会怀才不遇,定然不会屡遭排挤屡遭陷害,他也断不会以如此壮烈的方式饮恨楚江吧!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Ⅶ 端午节作文400字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Ⅷ 端午节为话题写一篇高中800字高中作文
端午节过后的深思
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人周处[风土记]之中,在这一天中,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但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浓重传统气息的中国节日,也在文化侵略的大浪朝中成为了牺牲品.自从上世纪末开始,日本、韩国等,就开始对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进行了文化的侵略,大肆的在中国新一代青少年的之中放映他们的动画与连续剧,通过电视来腐化新一代的国人的心身与精神,在这种情况小小的韩国已不满足这种侵略的效果与速度了,于是在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韩国与中国就谁是所有端午节的资格发生了争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端午节的原产地中国竟没有拿到是本国的非物质遗产的资格.
在这次事情的背后反映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人不注重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重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反而感觉外国的东西好,这种崇洋媚外的风气在青少年中十分的重,平时一说话就是国外的什么动画上地什么人物的什么事迹,这让人心里十分不是滋味,难道中国的就不好么?我不反对国外的东西,国外的东西是十分的吸引人,有些十分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但是我们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糠的去看,有选择的去看.我认为像什么日本的[蜡笔小新]与[死亡笔记]这些就不是我们该看的,再像国的什么爱情肥皂剧,这种我们青少年就应该少看,而像[冰河世纪]、[怪物史莱克]、[哈利波特]、[魔戒]等这些看看就无所谓了,因为这不是文化的入侵,而像我所认为的不能看的,我就认为他多多少少的有一些文化入侵的因素.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节终于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粽子.前一天早上,妈妈和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拿出来,洗好粽子叶,准备开始包粽子.
我从来没包过粽子,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妈妈说:“行,包粽子挺好学的,但是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得耐心点儿.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注意,卷的时候要尽量地紧,否则煮的时候会漏米.”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叠成一个漏斗.
“然后放入糯米,但是不要放得太满.如果喜欢吃红粽子,可以在里面放一两颗小红枣.”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把粽子裹紧.最后用绳子或马兰叶把粽子绑紧.”这一步非常关键,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小小的粽子叶很“调皮”,就是不听我的话,“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紧时,里头总是有米漏出来,气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尽管形状看起来不是很美观,但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个了.
下一步,开始煮粽子了.先把粽子整齐地摆在锅里,把锅帘压在粽子上面,再往锅帘上放一盆水.最后把水顺着锅边倒进去,大火煮40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
到了端午节这天早上,妈妈给我系上了五彩线,还嘱咐我不要随便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才能扔掉.妈妈还告诉我了五彩线的来历,它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伏鬼怪,带走一切疾病.我们还在门口插上艾草,挂上纸葫芦,家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早上忙完这些以后,今天的主角——粽子,终于登场了!白白的粽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软又黏,好吃极了.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我想起了快乐
五月初五,又到端午时,今之端午,天不大热,柔绵阳光洒大地,风儿凉爽扣心门……
端午是欢腾的节日,巍巍中华,举杯共饮,盛迎节日,家家户户飘粽香,大街小巷的老人小孩都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还是孩儿之时,就热切期盼端午莅临,因为在这伟大的日子里,不仅有香飘飘的米粽,还可以穿新裙子,一展美丽风姿;还有好多好吃的水果,新鲜的李子、艳滴的桃子、红彤彤的杨梅、白嫩嫩的梨瓜、甘甜的大西瓜……哇,琳琅满目,让我们贪滴欲揽……今日,家中早早就要插上艾旗,还要备有雄黄酒洒,吃鸡鸭鱼肉,好不丰盛啊!更重要的还有呀,每年的今日,县里都会举办一次盛大龙舟赛,是呀,端午,端午,又怎会缺少龙舟赛呢?
我们地属赣南老区,传统风俗,客家风情,让人目不暇接、举不胜举……其中端午赛龙舟就是赣南一大风景,毫不逊色于除夕燃竹、元宵花灯、中秋赏月!龙舟赛早早就有备而来,县里周边的几个村是主要的队伍,队员则是从各村精选出的强壮男儿,他们从四月初就开始训练了,且那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他们会舞着龙头、敲着鼓、打着锣来到各家各户前募捐,我们一群小孩总爱凑热闹,跟着龙头一起欢呼,去各家串门……大家也非常热情,你五块,我六块的慷慨出资,人们也非常欢迎龙头来到家中摆舞,因为,龙头,会给家中带来喜庆,带来好运,带来吉祥……
我们是花园村是条白龙,具有悠久的胜战历史了,因为都勤劳汉组成的强壮阵容,从80年代来,他的头上都占满了光环,多数的第一,都被他强力所夺,自然,我们作为村里的一员,更是兴致高涨,意趣勃勃,一个劲的为村里的白龙加油……在岸上,天真活泼的孩子,全然不顾烈日当头,更不会在意什么矜持,拿着粽子、嚼着冰棍为自己的队伍呐喊,甚是兴奋……
还时不时,总爱挤在人群堆里,一边吃凉粉,一边与同伴大笑,风趣高谈呀!
更精彩的还有,赛完之后,有漂亮的抢鸭战役,战士们,放下行装,一头扎进滚滚河水中,去抢那活蹦乱跑的水鸭子,人、鸭、水,嬉戏成群,战斗一起,多漂亮的景观呀!让我们迷恋不知归路……
多隆重的端午呀,多快乐的节日啊,让我们的童年丰富多彩,可惜,近几年,县里都没举办了,许久,也没看见那精彩的龙舟赛了;而且,节日的氛围也大不如从前了,也许是生活好过些的缘故吧,超市的粽子各种各样,家家户户也很少包了;人们也不再向以前一样,一大早就抢购鸭子了;超市中更琳琅、更丰富的新水果也早已取代了那些李呀、桃呀……
呵呵,回望端午,让我们快乐!可今之端午,怎就没那种热情了呢?吹着凉爽的夏风,感觉异常平静……
Ⅸ 中学生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期待过端午节。诱人的粽子让人垂涎三尺,长长的米粒煮得泛黄,里面包了豆沙或枣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红的颜色,四角倔强的翘着,可爱极了。包粽子的叶子上沾满了水,也沁入一点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满嘴便充满了米香,再咬一口,便会看到暗红色的馅儿。馅儿甜甜的,有了米,这种甜也不腻了;米中融入了枣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满嘴“小胡子”,妈妈见了笑我是只“大脸猫”。我却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头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会笑着看着我,慢慢挪动步子于床前,从枕边的针线筐中取出几个香囊。那时外婆还只有我一个孙辈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会有五六个外婆做的香包。这些香包各式各样,在我记忆中,似乎没有重样儿的。外婆那时手还很巧,会做很多种图样。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阳、月亮、星星的;还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无论做什么,就像什么,虽说没达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绝不比路边买的那些差。
虽然我并不怎么喜欢香包的那种味道,但那无疑是我那时的最好饰品。犹如天花乱坠。小姨看着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说什么,依然“孤芳自赏”,跑去妈妈面前玩了。
现在物是人非,我穿过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长大了,表弟已经七岁,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们家端午节的习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没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长着,一天又一天。但有时心里却十分空洞,越临近端午,越是如此。
怀念我亲爱的饰物——外婆充满爱意的香包。
Ⅹ 以端午节为题的400字作文,初中水平,不要复制的
端午节简介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明皇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并将此画悬挂后宰门用以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12、破火眼
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14、剪彩葫芦
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端午节诗选】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5、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7、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8、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对联】
1、千载招魂悲楚仕
万人抚卷叹离骚
2、去秽除邪,千户门前悬虎艾
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3、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长怀千古羞
4、难得钟情 两遭流放离骚赋
惟怀义胆 一佐报国厄运横
5、义报祖国 放逐难泯诗人志
魂牵桑梓 情爱唯倾荆楚山
6、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
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
7、我为他哭屈落水
他为我辈壮升天
8、不畏汨罗河水深
甘冒东海浪涛激
9、时逢端午思屈子
每见龙舟想汩罗
10、应悬虎艾赛龙舟吃粽子
莫赋闲诗撒怨气叹屈公
11、报国遭谗两放逐,痴心不改九章出。
汨罗滚滚万人泪,惟有离骚千古流。
12、念故人,万户千家包粽子
庆佳节,敲锣打鼓赛龙舟
13、芳草美人屈子赋
冰心洁玉大夫诗
14、赛龙夺锦 鼓声催发健儿奋;
端日弄波 浆拍浩汤舟队威。
15、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