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学生如何合理掌握、利用时间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如何合理掌握、利用时间?
中学生:生活有规律,睡眠有保证
一、早睡早起,自我减压。尽量利用白天学习,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不要贪黑熬夜,累得头脑昏昏沉沉而一整天打不起精神。同时,别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自己只要平日作出努力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这样,学习时就能心里轻松、心情愉快,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
二、明确目标,用好方法。从大的方面说,我们要认识到,今天努力学习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小的方面说,这一年,这一学期甚至这一天,我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目标明确了,学习的动力就足了,注意力就不易分散了。诚然,我们要注意用一些较好的方法来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放松训练法。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向身体的各个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从左脚开始,使腿部肌肉绷紧,然后松弛,同时暗示它休息,然后,从右脚到躯干,再从左右手放松到躯干。这时,再从躯干到颈部、头部、脸部全部放松。只需短短的几分钟,你就能进入轻松、平和的状态。
2.难易适度法。对于那些已能熟练解答的习题不要一遍又一遍地去演算,要找一些这方面经典性的题目去攻克。对于难度大的题目,先是独立思考,再求助老师、同学或家长。对于不感兴趣难度又比较大的内容,自己首先订好计划,限定时间去学习,就不会松懈拖沓。拿下学习中的一个“山头”,就给自己一个奖赏,让成就感来激励自己,从而集中注意力。
3.感官同用法。调动多种运动器官来协同活动,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如耳听录音带,嘴里读单词,眼睛看课本,手在纸上写单词。这样,注意力就当不了“逃兵”了。
4.排除干扰法。先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背诵一段200-400字的文章看需要多少时间,然后在旁边有干扰时背这段文章,看需要多长时间,直到在两种环境中时间相同为止。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
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而且,你一旦制订出了既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闲计划,那么在这一时间尚未到来之前,你的心情会是愉快而充实的,能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
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这样既能够使你的心情得到放松,也可以是你的社会交际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高三应怎样合理安排时间
1:制定切实有效的计划,并通过不断反思、总结,修订调整计划,使之更合理有效。
2:每次练习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重视基础,不无边地占用时间攻难题。
3:在计划中文理内容穿插进行。语文外语可以利用零散时间(20分钟、30分钟),但要每天见面。
4:数理化在做知识的系统梳理时,可以用集中一些的时间。切忌连续几天都做数学,或连续几天只看物理。让这三门课几天中循环交替进行。
5:注重效率与效果。
6:与老师同步。
高三时间安排2原则:尽力而为,荣辱不惊方式;劳逸结合内容:
1、高效率利用时间。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当堂能记住的知识点就马上记住,一时不理解没关系,自习时要检查自己当天的学习效果,消化吸收。晚上躺在床上回忆一下知识要点对我来说很有用,但是要注意如果越想越兴奋就需要转向属绵羊。错题做标记,在一周后、一月后重做,检查是否真正理解掌握。
2、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来安排时间,我的好友是勤劳的小蜜蜂型,早睡早起,而我是夜猫型,经实践证明,尊重自己的习惯是最理想的时间安排,因为每个人的学习兴奋期都不同。
3、高考前的周末有意识的按高考的科目考试顺序和时间(含上下午的安排)进行模拟考试。相信老师也会有很好的计划。最后,相信自己,加油!
小学生如何合理利用时间:
所谓计划学习法,是指通过对目标的选择和时间的合理分配制定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充实自身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的是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中的要求一步一步做下来,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取得预期学习效果。
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就会陷入盲目被动的局面中,制定学习计划,是我们搞好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总感到时间紧张,作业烦乱,对于学习任务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我们给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制定什么样的计划呢?这就要因人而异了。有的同学制定的是时间计划,有的同学制定的是目标计划,还有的同学制定的是奖励计划??不管是什么计划,只要能把我们的学习搞上去就是好的计划,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我们每天都是按照时间学习和生活,因此时间计划对于小学生并不陌生。小学生要想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必须对自己的时间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有的小学生一到星期天就抱怨老师留的作业太多,埋怨时间不够。这的确是一种客观情况,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合理的时间计划,按照学习科目的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以及做每一科目作业所需的时间长短来分配好每一段时间,那么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时间,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较多功课,而不至于出现该完成的没完成的情况。
其实,比赛也好,不是比赛也好,无论做什么事,必然要有一个时间的合理分配,时间控制好了才有可能跑向目标的终点。
我们要对自己各个学科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楚明确的认识,哪些科目是学得好的,哪些科目还有所欠缺?原因在哪里?要怎么办?哪些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而哪些又是目前必须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自己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能按照上述所说的原则把每天的学习划分为几大块,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一板块确定一个目标。
在暑假里,陈荣制定了一个时间计划学习表。每天早晨先跑步晨练,充分休息后吃早餐。上午9:00?10:30规定为英语学习时间,这中间包括阅读、语法、习题等环节。中间休息15分钟,10:45?11:45为语文学习时间,包括生字生词的练习、课外阅读等。中午睡醒之后,从下午2:00开始学习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当时针指向3:45时,她可以给自己一刻钟的休息时间。短暂的休息之后,她会带着满足的微笑到数学的题海中征战,下午5:20她就可以解放了。帮妈妈做做家务,晚饭后看看电视节目,然后带着轻松的心情上床休息。陈荣的学习计划不是随意制定的,她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的。英语基础薄弱,因此把一天中最好的时间留给了英语。而数学是自己最拿手的科目,因此可以放到一天中较为松懈的时间里进行。其他时间的变动性就比较大了,每天都可以适时调整。一个暑假下来,陈荣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身心方面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计划的制定使陈荣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并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效果也有了很明显的改观。
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有确定的基本单位,有的小学生以一天为一个基本单位,每天自己必须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都在计划书中有明确的表示。这样一天的时间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不会出现虚度光阴的情况。
每个小学生的情况不一,因此计划书不一定要以天为单位,而应该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有的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以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为计划周期,而在进入复习阶段后,时间比较紧张,有时候甚至已不能用天来安排,这时就要精确到每小时该做什么了。
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后,就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时间计划表。时间表要制定得较具体一点。以"一天计划"为例,每天每个时段做什么、做多少、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达到什么目的,都要写进计划表内。然后扎扎实实地定时、定量完成每天的学习和任务。
由于长期的周末休息制,一周之中也会形成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五临近休息日,智力会呈下降趋势。而在一天之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科学研究表明:8:00~10:00和15:00~18:00是效率最高的时间;中午13:00左右和黄昏时效率最差;对于晚上读书的人来说,20:00~22:00是最佳时间。
根据这个科学结论,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自己的"智力周期",按照理性的原则去安排学习时间,如在高效率的时间内复习薄弱科目,在效率低下的时间段内进行放松休息。还可以研究出学习时间最适点。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佳学习时间,这在科学上称为学习时间最适点。小学生的学习最适点因性格而异,我们每个小学生都可通过学习实践找出最适点,既可以找出每天学习时间的最适点,也可以找出每次学习的最适点。一般人学习最适点不会超过五个小时。小学生用脑的最佳时间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三种:
百灵鸟型
特点是清晨和上午脑力较好,能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和学习。
郭美美上学后一直遵守着早睡早起的习惯,睡眠好精神就好。每天早晨天一亮,郭美美就从睡梦中醒过来了,洗漱之后来到小区的草坪处开始了晨读。一个个英语单词就像豆子一样从她的嘴里清脆地蹦出来。每天早晨半小时的晨读使她一整天都心情舒畅,而且上午的课也听得格外认真,脑子跟着老师的思路快速转动。郭美美说,晨读让自己的脑细胞清醒过来,以便在上午能正常运转。
猫头鹰型
特点是晚上思维活跃,工作和学习效率较高。
学生跟学生总是有区别的,有的小学生白天学习效率很高,可有的小学生天生就是夜猫子。他们总是在别人上眼皮跟下眼皮打架时,两只眼睛瞪得溜圆,精神得很。马晓东就属于晚上思维及其活跃的小学生。他白天学习效率一般,课堂发言也不是很积极,但是他的成绩却很好。同学们都很奇怪,没见他怎么努力,可最后考试成绩却那么令人羡慕。问到马晓冬原因时,马晓冬神秘地一笑说"你们白天学,我晚上做夜猫子"。老师留的作业他从来不是回家就做,而是先让自己充分放松,享受闲暇时光。玩够了就到了开饭时间了,吃完饭帮妈妈收拾好碗筷,马晓东就一头扎进自己的屋子,开始训练自己的脑细胞了。作业很快就完成了,预习新课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课,最后一项就是做奥数。一次次那些难题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他面前,一次次他又把它们铲平。
混合型
全天用脑的效率差不多。我们大部分小学生都属于这种类型。
为了保证精力充沛,张晓每天的作息时间都是妈妈规定好的。张晓的脑细胞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方式。早晨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打哈欠流泪,一幅昏昏欲睡的样子,也有的同学思维异常活跃,但是张晓状态比较平和。他不会极度兴奋,但是也保证不会心不在焉。等到下午大部分同学都萎靡不振、忍住困意强打精神的时候,张晓的精神还是保持在上午的水平线上。这种状态让他不会错漏老师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做到了课堂知识充分吸收。
上述三种情况都是根据生活作息规律形成的个人习惯,只能随习惯或者自动调整作息时间来吸取知识。如果是在假期或星期天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最适点安排了,要善于利用20%的时间,取得80%的学习效果。
不管怎么说,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对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是非常有益的。有了时间观念,才会有学习的紧迫感,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尤其如此。有了计划,才能使学习有系统、有条理、有步骤,才能胸中有数。我们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两个内容,只有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学习的进度与速度。时间计划学习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的,只要我们能按照计划彻底执行,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② 关于中学生如何利用时间的问题有那
是要问卷问题么?
1、 上初中后,你对每天的时间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安排?
A. 有 B.没有
2、在一天当中,你一般学习多少小时?
A. 5小时以内 B. 5至7小时
C. 5至10小时 D. 10小时以上
3、你每天的睡眠时间是
A. 6小时以下 B. 7小时
C. 6至8小时 D. 9小时以上
4、一天当中你用于放松的时间是多少?
A. 没有 B. 1小时
C. 2 小时 D. 3小时以上
5、你有午休的习惯吗?
A. 有 B. 没有
6、周末你一般怎么安排?
A. 学习为主 B. 娱乐为主 C 两者结合
7、平时经常看课外书籍吗?
A. 经常看 B. 偶尔看 C. 没时间看
8、你是否会花很多时间在玩乐上?
A. 是 B. 否
9、你每周运动的时间是多少?
A. 1小时以下 B. 1至2小时 C. 3小时以上
10、你觉得自己的课余时间充裕吗?
A. 几乎没有课余时间 B. 一般 C. 很充裕
11、在课余时间,你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吗?
A 会 B 不会 C 没有充分的时间
12、你认为自己现在对时间的利用情况怎样?
A 很好 B 一般 D 很糟糕
③ 中学生每天应该如何安排时间
哪怕是只有5分钟、分钟的时间间隙,也不应让它浪费掉。充分利用时间的秘诀是:你不要想、“只有5分钟了,什么也干不成了” ,而是要想“还有5分钟,要充分利用它” 。用这5分钟记单词、看报纸、处理一下琐碎小事,既能换脑筋,又能得到额外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当然,这不是说要把一切余暇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也要有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想的休息时间。
从对中学生的实际调查来看,每天在家可资利用的自学时间主要是:①起床后--早饭前;②早饭后--上学前;③下课后--放学前;④回家后--晚饭前;⑤晚饭后--就寝前。大部分同学的自学时间都在晚饭后--就寝前,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时间。如上述①、②两种情况是预习当天功课的最好时间;③、④两种情况则是复习功课的有效时间。须知,尽管10分、20分钟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应轻易浪费掉。
3.杜绝浪费现象。日本效率专家上野阳一提出要克服学习时间上
的“三不-” ---不节约、不均衡、不合理。中学生在学习时浪费时间的现象很多,这主要是指一边学习一边搞其他事情。据心理学家调查,具体说来,有以下十种浪费时间的表现:①胡思乱想;②坐立不安;③东寻西找;④勤去厕所;⑤读写书信;⑥胡写乱画;⑦电视吸引;⑧抓耳挠腮;⑨闭目打盹;⑩别人干扰。为了有效地杜绝上述浪费时间现象,必须仔细地“查找” 和针锋相对地进行“矫治”。
4.进行时间统计。很多事情,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时间这种东西,最容易从身边溜走,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必须学会进行时间统计。
④ 中学生应该怎样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一天的活动要包括学习、休息、娱乐、日常事务(比如洗澡)。时间则是因回人而异的。自己觉得舒答服就好。可以参考我的作息时间:
上午
7:00 起床,赖床十分钟,然后洗漱
7:20 吃早餐
7:40 早饭完毕,户外散步20分钟
8:00 诵读散文+练字
9:00 写作业
11:00 活动
下午
12:00 吃午饭
12:30 午休,不累的话可以看会儿电视,总之不要运动!刚吃完午饭,运动会胃疼!
13:00 复习文科和英语
15:00 复习理科和数学
16:00~19:00 活动(可锻练、到朋友家里去玩)
晚上
19:00 吃晚饭
19:30 如作业还没写完,可以在这个时候做
20:30 看课外书、洗澡
21:30 上网、洗漱
22:00~23:30 睡觉吧(最晚不能超过十一点半)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⑤ 初中如何安排时间(急求)
6:00~8:00 头脑最为清醒,体力也很充沛,这是学习的黄金时段,是记忆的最佳时间,可安排难学习难掌握的内容。
例如,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背课文、记单词和记公式,效果会非常明显,而且记住的东西不容易忘掉。
8:00~9:00
人的耐力处于最佳状态,可安排难度大的的攻坚内容。如记诵文言文。
9:00~11:00 短期记忆效果很好,进行突击记忆,学习可事办功倍。
13:00~14:00 这一阶段是午休的最佳时间。午饭或容易感到疲劳,如果休息调整一下,可养精蓄锐,下午学习的效率会更高。不过午休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即可,不宜超过1小时。
15:00~16:00 休息后精神状态较好,此时长时期记忆效果特佳,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记忆”的东西。
17:00~18:00 这一阶段得头脑再度清醒的时刻,是进行复杂计算和有难度作业的好时间。例如,做几道复杂的数学计算或者几何证明题。
晚饭后 到户外活动半小时,调节一下大脑。
19:00~22:00 这一阶段是最安静的时刻,也是学习的好时刻,可静下心来学习自认为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例如,每隔一小时休息十分钟。
睡觉前 把当天复习过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面回忆一遍,对巩固和记忆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⑥ 中学生该如何正确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
6:00~8:00 头脑最为清醒,体力也很充沛,这是学习的黄金时段,是记忆的最佳时间,可安排难学习难掌握的内容。
例如,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背课文、记单词和记公式,效果会非常明显,而且记住的东西不容易忘掉。
8:00~9:00
人的耐力处于最佳状态,可安排难度大的的攻坚内容。如记诵文言文。
9:00~11:00 短期记忆效果很好,进行突击记忆,学习可事办功倍。
13:00~14:00 这一阶段是午休的最佳时间。午饭或容易感到疲劳,如果休息调整一下,可养精蓄锐,下午学习的效率会更高。不过午休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即可,不宜超过1小时。
15:00~16:00 休息后精神状态较好,此时长时期记忆效果特佳,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记忆”的东西。
17:00~18:00 这一阶段得头脑再度清醒的时刻,是进行复杂计算和有难度作业的好时间。例如,做几道复杂的数学计算或者几何证明题。
晚饭后 到户外活动半小时,调节一下大脑。
19:00~22:00 这一阶段是最安静的时刻,也是学习的好时刻,可静下心来学习自认为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例如,每隔一小时休息十分钟。
睡觉前 把当天复习过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面回忆一遍,对巩固和记忆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⑦ 中学生如何利用时间
我帮你找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呵呵。。。
一、记住:时间并不重要
说到学习时间紧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彷佛就是管理时间的终极目标。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也伴随着觉得时间不够的苦恼。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教辅材料来做一下。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来的时间去自己学习?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限。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个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用一句话解释:“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二、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
要明白效率和实践的关系,我们来算一笔时间账:一个人中等努力程度的高三学生,除了上课一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有10个小时。这个时间长度可以保证他每天有充足的睡眠,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如果我们要拼命的挤时间,大概能多挤出来多少呢?假设你每天只睡六个小时——这已经很夸张了,偶尔一天只睡六个小时都觉得没什么,而如果连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话,很多人都会受不了。然后三顿饭总共只用一个小时,用在走路上的时间(即使是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下,每天最少也要六趟)也要一个小时,用了洗脸漱口上厕所以及其它杂务也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达到了16个小时。这样,我们比别人的学习时间增加了60%。
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实际上,每天多60%的话累加起来确实相当惊人。一个人如果真的能这样坚持下来,取得进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这笔账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看同样的内容,有人看一遍就记得差不多了,有人能记住小一半,而有人看了一遍之后啥也记不住。一道普通的数学证明题,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他只需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就做出来了,而一个成绩比较差一点的同学,可能最少要思考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被一道数学题难个半个小时其实很正常。我们这样一算,学习好的同学一个小时可以解决12道这样的题目,而差一点的同学一个小时只能解决6道这样的题目。我们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时间,结果一算(10个小时×12):(16个小时×6)=120:96=5:4。人家一天学习十个小时的效果反而比我们学习16个小时还要高出25%!换句话说,我们付出了比别人多60%的努力,却换来比别人低25%的效果,这可真够冤的。
这笔账算起来是比较吓人的。尽管这个效率的差距可能不是2:1,但结论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考虑到一天学习16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会让人身心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效率上的差距只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而越是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越觉得时间多的用不完。我有时候到中学里面讲课,讲完之后会让老师们找一些各个成绩段的同学来和我聊聊天,基本情况都是这样:
排名靠后的同学总是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除了做作业以外根本没时间自己学习;而排名靠前的同学,则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没多少,每天放学之前就已经把家庭作业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找点题来做找点书来看,还可以小小的休闲娱乐一下。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改变现状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局面。对于这种现象,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关于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有钱的人,因为可以获得投资收入,更能够把握挣钱的机会,所以会越来越有钱;而没钱的人,所有的钱都用来吃穿住行了,没有办法积蓄,所以越来越穷。
通过我们前面算的高三学习的时间账,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也存在着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挤时间是没用的——就像穷人单纯靠节约储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世界上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效率。眼睛只看着时间,是无法逃脱“马太效应”的陷阱的。在管理时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当我们在思考如果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么样去从哪里抠多少时间出来,而是怎么样提高现有的时间利用效率。
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一原则:学会舍弃
我在《学习改变命运》里面在谈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叫:“处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把这句话的思想用在时间管理上,也可以说:“利用好时间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有很多人谈到时间计划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一张排列整齐的时间计划表联系起来。其实,如果忘了这个原则,计划表列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摆设。人的时间有限,无论怎么挤一天也不可能挤出25个小时出来。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即使仅仅是学习,要看的书是永远看不完的,要做的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要背诵的东西是永远背不完的。这节自习课做了一张数学试卷,就不能再做一张物理试卷。即使你的计划完美无缺,但是有一天突然感冒发烧要去看医生,那么计划就会被打乱。所以,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所有要做的事情计划完,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当有很多事情面临选择的时候,当有些任务实在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只有回答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如何管理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经济学上的基础概念——“机会成本”,意指你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比如你投资十万元去开一家杂货店,每个月可以赚两千元,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呢?如果单纯从帐面的“成本—受益”来看,每个月进货需要一万,卖出去一万两千元,收益大于成本,当然值得做。但是,你还有一个选择,可以花十万元开一家手机专卖店,每个月可以赚五千元。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去开杂货店吗?显然不会,因为你只有十万,选择了开杂货店,就等于放弃了开手机专卖店,也就是放弃了每个月五千元的收入。所以,你开杂货店的帐面成本是每月一万的进货,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隐藏的“机会成本”——即放弃赚五千元的“机会”的成本。二者相加是一万五,大于杂货店每月受益一万二,成本大于收益。所以,一个明智的商人都不会去开杂货店而去开手机专卖店。
同样,我们的时间有限,你选择了做某件事情,就隐含了你放弃做别的事情。“做别的事情”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标准,不是“某件事有没有意义”,而是“某件事是不是最有意义”。
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时间的高手,一定是懂得如何舍弃的人。中学学习的压力很大,很多人被弄的手忙脚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面前总放着一大堆书,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书,认真阅读,而不是同时拿起十几本书随意浏览——这是一种最浪费时间的学习方法。只有读完一本之后,再去拿起另一本来阅读。那么,该选择哪一本呢?答案很简单:最重要的那本。对第二重要的那本,坚决不看。当年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后,第二重要的,也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了。
确保自己一直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都在被高效的利用。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你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即使你做完一张之后,突然天花板掉下来砸到脑袋,到医院住了一天院,那么你做的这一张试卷对你的分数提高仍然是极有帮助的。
四、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二原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要放弃的东西,不仅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有价值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价值,但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一道难度极高的题目,总是让人忍不住想去挑战一下。如果你在做完高考试卷前面的题目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最后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当然值得去挑战,因为它会给你加分。但是,如果你前面的题目坐起来都很困难,那么,挑战这样的难题,不仅不会有结果,还是让你减分——因为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你本来可以拿分的题目。
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太简单的题目不要去做,太难的题目也不要去做。让高手去做12道难题吧,我们只做12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行了。等我们把中等难度的题目做熟练之后,你自然会发现,原来很难的题目已经不那么难了。
把做题的思想,用来制定时间计划,也对我们大有启发。有的人喜欢头脑发热的制定时间表,排的密密麻麻的,从计划表上看,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原计划用半小时背一篇英语课文,谁知用了40分钟还没有背完。这才发现时间不够,连忙放下英语课本,拿起数学题做了起来,还没有做几道题,发现背政治的时间又到了……总之一天下来忙了半死,计划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三来二去的就对自己没了信心,老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于是越来越难以按照计划学习,不久又过起了原来那种杂乱无章的生活。
所以,对于哪些刚开始制定计划的人来将,计划应该定得适度的低于而不是高于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预计自己复习某一部分的内容需要一个小时,那么你可以计划用80分钟。让时间宽裕一些,但尽量保证每天给自己规定的任务都能完成。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前一天所计划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给你继续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信心和动力。这样循序渐进,再慢慢的提高标准,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时间。
五、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三原则:根据不同内容的学习特点来安排时间
“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人能两次度过同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都是很独特的,在每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变化。上课的时间和在家自习的时间,显然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的把24个小时进行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然后往里填充内容,然后就管这叫“时间计划”。我们必须学会用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时间相契合。
只有面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的阅读、理解、背诵的东西,就要安排时间比较长、精力比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扰的时间段来做。为什么呢,因为看书和背书的时候很容易走神。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验:眼睛盯着书本,脑子里却不知想到哪里去了,没准还在想着昨天吃那顿火锅呢。所以如果看书的时候精神比较疲倦,就更容易走神。而且看书从翻开书本到进入状态需要一个时间,大约五到十分钟的样子。你花了十来分钟好不容易开始专心致志了,突然什么事情打断,比如接个电话之类,然后回到书桌前来看书,你又需要花五到十分钟来集中注意力,如此反复被打断,最后你感觉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实际上真正“看进去”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所以看书的时间最好不要被随便打扰。
所以,对于看书背诵的事情,最好选择精力旺盛不容易受干扰的较长时间段来做。
那么,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较容易受干扰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
用来做题。因为做题的时候需要动笔演算,可以强迫你集中注意力,即使周围环境比较吵闹,即使你精力不太好,仍然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比如下课的十分钟,你规定自己做十道英语选择题,你刚做了五道,突然有同学找你聊天,你的思路被打断了,聊了一会儿有提起笔做第六道,到上课的时候只做了八道,你就收获了八道题目的知识。如果你用来看书,除非你有超人的定力,否则恐怕还没有看清书上写的什么就上课了。
六、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四原则:注意适当的休息
前面我们在算一笔高三学习的时间账的时候,虽然说拼命的挤时间能多挤出来60%的时间。但是这个60%的时间实际上是由水分的,因为一个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多挤出来的6个小时,是不可能是睡得好休息得好的6个小时的学习效率相提并论的。所以,如果你记住了“效率比时间更重要”,那么,你也就可以理解:在高三阶段要想把时间利用好,除了要挤时间学习外,还要学习挤时间休息。
在我自己的高三学习阶段,我都有睡午觉的习惯,晚上也会在12点之前睡觉。在高三阶段每天都要睡这么多的时间,可能跟我个人比较贪睡有关。但在制定时间计划的时候,保证必要的休息还是应该的。有很多同学在喜欢熬夜,因为夜里安静,有利于学习。但这样就会影响白天的精神,上课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师发现,睡的很不安稳,于是课没有听好,觉也没有睡好,一天到晚都迷迷瞪瞪的。其实高中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浪费时间很容易,一晃就过去了;要努力学习也足够长,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偶尔熬夜可以,长期如此肯定坚持不住。
七、学会执行:把良好的计划变成现实
就跟我们学习需要预习和复习一样,计划既需要每天执行之前牢记在心,也应该在每天执行之后进行检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督促自己,持之以恒。
我每天制定的计划,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来检查检查,完成了的,就在前面打上勾,没有完成的,就在前面打上叉,然后统计统计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刚开始的时候大概能完成60%,时间久了,基本上能维持在80%左右。
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具体忘了是谁。总之是有一位古人,总觉得自己每天都会做一些错事,为了少犯错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拿出一个碗、一包黄豆、一包绿豆,每天做了一件好事就把黄豆放进碗里,做了一件错事就把绿豆放进碗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就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颗黄豆多少颗绿豆,然后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就这样日复一日,黄豆逐渐增多而绿豆日渐减少。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每天监督自己的好处。无论做了什么事情,每天睡觉前都回想一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做的事情又有哪些做得不好,该怎样改进。这样才能不停的进步,而不至于停滞不前。我们制定了计划,就需要每天都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督促自己不断改进,真正做到制定好计划、执行好计划。
总之,我说了那么多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话,就是没有告诉大家该怎么样列一张每天如何安排时间的表格。实际上,这可能是在时间计划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了。你只要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填满整张表格,但里面的东西可能对学习毫无帮助。
我们都知道,同样是一张写满了字的密密麻麻的试卷,有的能得到150分,有的只能得零分。所以,把试卷写满不是本事,知道该写上什么正确的内容才是本事。时间管理也是一样,列出表格把时间填满不是本事,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填入正确的内容,然后认真执行,这才是真正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