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应对初中生逆反心理
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其实,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威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圆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威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的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行为。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数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性和批判性。思维的性指善于地提出问题,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 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
3、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筒单公式示之: B=f〈p、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 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E是环镜〈Environmea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4、指导家庭教育优化
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总之,适度原理对家庭功效的正常发挥、优化家庭教育、改善父母子女关系、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敏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贰』 怎样解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下面这些因素引起的:
第一、 特殊的心理期和生理期是诱发逆反心理的主因。
这一时期的少年“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旅途中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个令人烦恼而又充满希望的时期。青少年进入中学后,独立自我意识增强,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安全小天地”。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不仅需要生理、安全的需要,逐渐渴望摆脱成人的依赖感,他们渴望成人对他们尊重和理解,渴望能与成年人拥有一样平等的地位,但他们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又不能脱离父母,于是产生一种“欲舍难离”矛盾的心理。虽然有时他们对父母提出的要求不满意,但又往往不敢和父母闹翻,只得勉为其难地接受。但长期的压抑使他们慢慢产生厌恶的情绪,严重的就会形成逆反心理。
第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严教过度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是普遍现象存在的一种现象;而放任自由式的家庭也占有相当部分。
严教过度给青少年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由于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他们渴望父母的尊重与理解,厌倦被动地给父母所支配,放任自由式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受这种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容易养成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习惯,在学校或社会上做事总喜爱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当客观环境不允许他们这样做时,他们就会对自己本应要完成的事或履行的责任采取抽身离去或倒行逆施破而坏之。
导致严教过度或放任自由式的家庭教育的成因主要有:父母的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社会环境的变化;父母缺乏育儿的自信心和耐性形成的。
第三、不当的学校教育手段也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重智不重德”的误区上,往往轻视对学生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过于放松就是过于严厉。
第四、不良的社会环境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受社会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少年面上露出的更多是迷惑不解和感到新奇刺激。他们往往缺乏理智的分析,总是处于一种盲目的崇拜、模仿。在今天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里,在相当多先进东西涌入国门的同时,也有一些西方的“歪念”渗入,如那些鼓吹个性自由的思想最能迷惑青少年的心理。这种思想一经内化,就容易把个人看得高于一切,当客观现实不允许他们这种个性张扬时,逆反心理就极易形成。
我认为要防治好逆反心理,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增加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帮助青少年安全渡过人生心理的“危险期”,使他们快快健康成长起来,稳步向成年人迈进。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现实中的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由于青少年引起的社会问题正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相当多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障碍,初中生约为13.7%,高中生约为18.8%。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削弱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里找医生,但心理上的毛病又找谁呢?对此,许多的青少年甚至家长都不知所以。而且有的家长一听自己的子女要找心理医生就以为自己的子女得的是精神病,令人哭笑不得,不过这反映出人们对心理方面的认识确实是太少了。这当然和我国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有关。心理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门服务性学科在我国进行系统研究发展时间并不长,社会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未能引起人们的真正重视。学校里、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还未有足够的措施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未跟上社会的大环境。为此,社会要加大力度,增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包括软件和硬件上的投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们去认识和解决心理上遇到的问题。
第二、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形成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防止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父母应迅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合理调整家庭教育的方法,做到宽严有度。父母彼此爱护,努力营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要懂得一些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对于他们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如果有困难时,应敞开心扉和他们讲清楚,避免子女因误解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调整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观念和方法。
学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地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更应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贡献。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学校还在为拼命追求高分而不择手段,真是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旧搞原来的那一套。他们把“智”放在第一位,“德”放在第二位,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这种做法在今天不仅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而且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所以,作为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向全方面发展。而且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也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不要过于简单。在许多的学校里有这样一种情况:在处理有问题的学生时,无论班主任或德育主任总是采取“责备——检讨——惩罚”一条线的方法。这种做法,不仅过于简单而且也让学生反感,而且,责备多了、惩罚多了学生也感到麻木,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学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逆反心理就应运而生了。其实,现在给学生做德育工作不再是单单按照社会要求去规范学生行为那么简单,其中揉合了许多心理辅导方面的问题。这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这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从德育上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教育,还要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到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取得满意效果。
这就是我俩人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关于怎样对待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上还要考虑其它多方面的因素。但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会不断得到完善的。
『叁』 面对青春期的中学生,家长越说教越没用,需要怎么样正确应对逆反心理呢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逆反心理的出现给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中学生逆反心理如何正确引导,家长需要明白越说教越没用,需要正确应对。
中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但不是处处逆反。教育者若对其叛逆心理的积极方面加以正确引导,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
『肆』 关于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
『伍』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叛逆的原因:
(一)青春期的叛逆是一种正常现象,它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青春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格外密切,同样是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对父母的服从和依赖。他们的一系列行为让家长老师感觉到了他们的叛逆,封闭自己!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出现,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不但是必经的,而且有着进步的、发展的作用,推动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通过自我反省,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抑制本能的无意识冲动,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二)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成因。
我们的孩子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原来是一家几个小孩一起抢着争大人的宠,现在反过来了,是一家六个大人要争,要抢小孩的宠了——家庭结构变化了,与以老三届为代表的一代父母比较,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了根本的不同。而我们却用过去成长经历中形成的观念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孩子自然难以接受。。
(三)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落后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
(四)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非常落后。市场经济下家庭教育的无系统性指导,也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原因。
二、如何正确引导和疏导学生心理叛逆的?
1、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承认中学生的心理叛逆是一种正常现象,就会用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中学生的心理叛逆!
2、培养家长和教师的良好的教育观念!
(1)、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市场经济环境下,
A:家长不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不行的。
B:当家长的要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孩子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开发。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C:家长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我认为学校以抓学习为主,家长配合;家长以抓素质为主,学校配合。
(2)要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标准
要转变观念,观念一变,做法自然就变!
A:要尊重孩子,欣赏他们的创新!
B: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3)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培养孩子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的品质;
培养他感恩的心态;
培养他与人协作的能力;
培养他耐挫的能力;
培养他思维的能力。
3、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采取一种平等的和谐的沟通方式!
爱家暖心屋,旨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选择人生伴侣、婚前交往、婚姻家庭、亲子教育、自我成长等方面需要学习提高的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服务的学习互助平台。
针对人际关系,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自我形象感和安全感缺乏等方面提供一对一咨询;自我心灵成长、婚恋情商提升,青少年品格教育等方面培训。
『陆』 如何应对初中生逆反心理强
这个要看小孩的脾气的,如果是脾气弱的,那就强权管,如果强的就柔着管。
初一的孩子,如果是女孩子的话应该能听懂话,男孩子难管一些,但是说道理他也能接受的。不是念叨唠叨,而是抽个时间,很严肃认真的谈话。比如开场白可以是,我觉得你现在长大了,我们可以用更加成熟的方式来交流。我们需要谈一谈。(心理学上说逆反期其实就是孩子自我价值认知的体现,开始反抗别的个体,对东西和思想有控制欲)
家长的态度要端正,不要强加自己的观念给孩子,空间要给他,但是绝对家长要心细,琢磨好孩子想什么干什么,而不是一味的打骂。当然我个人觉得,如果真的很过分,一定的惩罚还是必要的。就如同有法律判刑一样,没有惩罚也是管教不好的。
『柒』 怎样处理中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父母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自从上中学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听父母的话了。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让他打狗,他偏撵鸡。这就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方产生的另一方的意志、愿望和要求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
逆反心理在有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明显一些,这些孩子有时会母亲气哭,把父亲气得发抖;在另一些中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弱些。但每一个过来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段时间和自己作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从上初中开始发生,初中二三年级时表现得最为突出,上高中后,孩子的逆反心理开始慢慢减退。父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上初中后,父母就应当有孩子和自己作对的心理准备,就应当放弃管教小学生时所形成的管教方法,而代之以平等的、交流式的、说服的方法。父母应当清楚孩子的逆反,并非有意和你作对,有意气你,而是在表现他们的并不成熟的自我,这说明他们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维了。这时的孩子表面上处处和父母作对,实际上他们内心仍然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育,只要父母的教育是平等的而不是强制的,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而不是呆板的,父母的说教是心平气和的而不是唠唠叨叨的。
2.对于青春期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诸如标新立异、奇装异服、偷照镜子、偷着化妆、偷看异性、手淫等现象,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大逆不道而粗暴地一味训斥甚至打骂。而应因势利导,体谅和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些基础上再来指导、教育孩子,从而使他们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3.在一些小事情上,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拿主意,比如给孩子买什么样式的衣服,干某件事选用什么方式等。即使孩子某件事没听大人的话,干错了,那也没有必要责怪孩子。相信孩子会在挫折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明白大人的话大多数是有道理的,而且许多事情,孩子不吃一堑,难长一智,仅凭大人的间接经验是不够的。孩子正是在挫折中长大、成熟的。如果在小事上不让孩子受点挫折,过于面面俱到地管教孩子,就会让孩子听腻了,那么孩子也会在大事上听不进父母的话,如是就会在大事上遭受挫折。
推荐阅读》》》
初三父母多倾听多交流
太原搏强学校立足于针对性格孤僻、厌学、沉迷网络游戏、早恋、离家出走、打架斗殴、暴力倾向等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小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辅导和矫正,坚持温馨关爱、心理疏导与强化训练相结合。关注每一个孩子独特的心理特质,通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激发孩子自我成长本能,辅之以强化训练,磨练学生意志,形成良好习惯!
『捌』 十四五岁中学生逆反心理特别强总和父母对着干这是为什么
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岁~5岁是第一反抗期。12岁~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
『玖』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 父母怎么做
逆反心理的辅导策略
1、关怀、尊重与赏识。
具有敌对倾向的青少年,虽然外表看来满不在乎,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关怀、体贴,必将有助于他们敌对情绪的缓和以及对立双方心理上的沟通。自尊和受人尊重是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人的天性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他们有了进步,就应该立即表扬。否则,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强化,就会丧失信心。对于后进生,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进步得更快。
2、沟通、交流与信任。
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家长、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亲子、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3、心理教育与辅导。
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多渠道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调节好心理状态,改善心理环境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心理卫生学这门学科如果学校有条件的话,学生应该选学,让学生知道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可通过自查、自治,从而达到内化健康人生心理的作用。
4、主动倾诉与宣泄。
引导学生将内心矛盾、不良情绪利用感情倾述、自娱自乐、体育活动等方式,将其释放出来,以求得心理平衡,缓解或消除不畅。当然,感情的闸门不可任其乱敞,文体活动也不可没有节制。因为校有校纪,家有家规,自己也要自律。所以,对宣泄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方式要进行合理地选择,做到既不违背常规和纪律,又不压抑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情感得以顺利抒发。
5、加强同辈指导。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具有重要的感染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所产生的是一种推动。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及能兴风作浪者,有效控制和指导更是必要的。
总的来说,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也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同时逆反心理也具有积极意义。逆反心理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一般情况下,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 因此,从学生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是每个人自我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在对逆反心理的体验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对于健全其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6、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把握。
主观努力方面:
1)、中学生要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
2)、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家长、教师的有些方法可能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正确的。中学生应当理解他们的心,原谅他们的作法,不逆反。
客观保障方面:
老师和家长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摈弃传统教育方式中的弊端,创造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方法,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
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2)、注重事实,耐心劝导学生改正错误
家长和教师在批评和娇正学生的错误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认识错误很害怕,等着挨批,可教师并未这么做,而是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这样一来,最终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宽容包括允许反复。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其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
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与教师"顶牛"时,教师要冷静,出现僵局时更要先冷一下,拖一拖,这样有利于使双方都冷静,防止把话说过头,伤了感情。另外,教师还要做一些思考和调查工作。当过后再处理时就容易心平气和,且更客观一些。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
对于中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做具体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学校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一种反叛惩罚。学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去有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今天未必可行。学生不满意"老一套"的东西,与成年人相比,更少有传统的习惯思维与保守思想,更不会固步自封,因此比较容易发现成年人思想中习以为常的问题;相反,对新鲜事物与新鲜思想的吸收能力又比成年人强。就这点来说,中学生学生身上的逆反心理是有一定积极性与合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可以从学生逆反心理反应中,找到自己工作上的弊病与缺陷,及时加以调节与改善。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逆反心理的发展,对学生固执与偏见的做法,会妨碍学生接受正常的教育。逆反心理有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则不一定有道理,因此需要做具体分析。而且,一旦逆反心理形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就会显得固执、怪僻,凡不合自己心意的,明明是对的,硬说是错的,明明是好的,硬说是坏的,丧失了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丢掉了实事求是的应有态度。所以,及时纠正逆反心理是很必要的。
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尊重与赞美,是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剂良药
卡耐基曾经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扬和鼓励。”自主理论认为,人们都存在一种自己做主的倾向,当对方施加压力,使自己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别人意见,甚至做出与要求相反的事来。老师若要以犟制犟,非要把学生棱角磨平不可,那他就可能口服心不服,逆反心理更重,从而拒绝接受教育;或是自暴自弃,玩世不恭,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而对学生理解与尊重,多些赞美,多点微笑,在和谐的氛围中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尊重与赞美,是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一剂良药。
8、把逆反作为破除旧思维、建立新思路的起点,并进而引导学生向真正的创新思维发展。
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要尽一切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动肝火,因为人在发火的时候是很容易说错话做错事的,而对于老师的过失学生是很难谅解的。多跟学生交流是化解学生逆反情绪的有效方法,也是发挥教育效能的重要手段。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和有针对性的。
走进学生的内心,保护其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兵家打仗要知己知彼,医生看病要望闻问切,育人则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站在我们面前的每个学生都像一把锁,要想开锁就不能只看其外表,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整,提高自信心。我想,只有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才会在人的生命中留有深深的印痕。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没有什么都不行的学生,问题在于老师站在什么角度看,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
坚信用情、用爱、用智、用心则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好良药。做人难,育人更难。敲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永远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终的目标。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就是要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我们希望也相信,通过全校教师、全体社区成员和所有学生家长的协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
『拾』 初中学生为什么有逆反心理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问题
这个时期学生刚好进入第二反抗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