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短、中、长期计划;同时,也会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但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接受自己,也接纳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既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换位思考,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接受;在集体中能与他人融为一体,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感;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如尊重、友善、信任、理解等)总是大于消极的态度(如敌视、嫉妒、畏惧、猜疑等);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护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之中;在社会生活中能主动的去适应周围,进而获得改变现实的机会,而决不会选择逃避。 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现有的一切心怀感激;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5.热爱生活,乐于生活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能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人格完整和谐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心理健康的人在以上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一致。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对应的心理反应,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㈡ 急需知道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的使用方法
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制约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该量表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
(1)强迫症状:反映受试者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反复数数,总是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总害怕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强迫症状。
(2)偏执:反映受试者觉得别人占自己便宜,在背后议论自己,对多数人不相信,别人对自己评价不当,别人跟自己作对等偏执问题。
(3)敌对:反映受试者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经常与别人争论,易激动,有想摔东西的冲动等。
(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反映受试者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友好,感情容易受到伤害,对别人求全责备,同异性在一起觉得不自在等问题。
(5)抑郁:反映受试者感到生活单调,自己没有前途,容易哭泣,责备自己,无精打采等问题。
(6)焦虑:反映受试者感到紧张,心神不宁,无缘无故的害怕,心里烦躁,心里不踏实等问题。
(7)学习压力:反映受试者感到学习负担重,怕老师提问,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害怕和讨厌考试等问题。
(8)适应不良:反映受试者对学校生活不适应,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不适应教师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的学习环境等。
(9)情绪不平衡:反映受试者情绪不稳定,对老师和同学以及父母态度多变,学习成绩忽高忽低的问题。
(10)心理不平衡:反映受试者感到老师和父母对自己不公平,对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感到难过和不服气等问题。
本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应试者就自己近来心理状态的真实情况进行自评。采用5级评分制,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
量表作者王极盛教授曾对该量表进行大样本的施测(2万个被试)。结果表明量表60个项目和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4-0.76之间,表明各项目区分度良好; 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量表施测中应注意如下事项:1、受测者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填写,每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应尽快回答,不必过多思考。2、实行保密原则,让受测者在回答时不必有任何顾虑。
评分标准:
根据填完量表后10个因子的因子分评定分数值,即可初步判断哪些因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
2分——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问题。
3分——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
4分——4.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较重的症状。
如果5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严重的心理症状。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某因子存在轻度问题,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予以改善和消除。
某因子分超过3分,但不超过4分,也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适,逐步症状减轻和消失。如果自己心理调适已经超过一个月尚没有缓解,最好找心理医生咨询。
如果某因子分超过4分,可自己心理调适。一周后再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再测试一次,如果该因子分仍为4分以上,请找心理医生咨询。
中国中学生健康量表,测试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除用10个因子的分数进行判断外,还用总均分进行总体的评定。总均分的计算方法:把该量表60项各自的分数加在一起之和被60除,得出的分数便是受试者心理健康总均分。
使用总均分评定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分——2.99分,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3分——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健康问题。
4分——4.99分,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5分,表示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建议,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总均分在2分以上,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㈢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八“自”方针是什么
一、 自知:找到自己的盲区,了解自己,不自大、不自卑,准确的定位自己!
二、 自醒:时时自己提醒自己,做到自己苏醒,有一个时刻提醒自己的朋友!
三、 自学:自学:集体=8:2,要用80%的时间去总结学习,用20%时间去交流!
四、 自动:时刻记住永远是给自己干,自己经营自己,一个不为自己负责的人谈何去为别人负责!
五、 自律:法律-纪律-规律-戒律,记住要在律中求取属于自己空间的自由!
六、 自强:要自强不息,要经得起屈辱、伤害、委屈、失败、诱惑,处于高位是尤其要经得起诱惑!
七、 自励:做到不指责,不抱怨,不压抑,要对自己的情感人生负全部责任!
八、 自新:观念-心态-能力-行动-团队五大思想要不断提升,人生要进步要创新!
㈣ 中学生心理健康
这个答案是我在你问题旁边的连接上复制过来的参考这个,在举个实际例子那你的文章就出来了。相信你肯定能找出现实中这种心理所反映的事情的。
以下的慢慢看。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㈤ 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哪些方面
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中学生的年龄正处于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与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是中学生就学阶段的重要心理条件,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衡量中学生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关键在于看其能否正常发挥出效能。主要标准为: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对新问题,新事物有兴趣和探索精神,表现出能动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动中能够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
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中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
3.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意志是人们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主要表现为行动的知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即:在活动中有自觉目的,而不是缺乏主见或盲目决定,一意孤行;执行决定中能及时决断,并根据变化的外界环境随时调整决定;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实现既定的目标;同时能有效地控制,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使之符合实现目标的要求。
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
自我观念是人对自身环境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个人总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相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自己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点,才能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其一致的标准为: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现状和未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在互相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体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离不开群体背景,受认识倾向调节,并且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广泛的一般朋友,又有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在与人交往中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个性;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
6.较强的适应能力。
这里的适应能力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种积极的适应机制,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的各种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个人就要作出行为上的变化,以调整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这种适应能力的标准是:能和集体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同步关系,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的要求、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自我调节,谋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学会调控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掌握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能够优化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调控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开发潜能,达到良好的学习适应。
㈥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性交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㈦ 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
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二、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 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
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㈧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哪几点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短、中、长期计划;同时,也会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但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接受自己,也接纳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既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换位思考,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接受;在集体中能与他人融为一体,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感;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如尊重、友善、信任、理解等)总是大于消极的态度(如敌视、嫉妒、畏惧、猜疑等);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护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之中;在社会生活中能主动的去适应周围,进而获得改变现实的机会,而决不会选择逃避。 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现有的一切心怀感激;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5.热爱生活,乐于生活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能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人格完整和谐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心理健康的人在以上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一致。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对应的心理反应,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㈨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短、中、长期计划;同时,也会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但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接受自己,也接纳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既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换位思考,又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接受;在集体中能与他人融为一体,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独处沉思之时无孤独感;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如尊重、友善、信任、理解等)总是大于消极的态度(如敌视、嫉妒、畏惧、猜疑等);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护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之中;在社会生活中能主动的去适应周围,进而获得改变现实的机会,而决不会选择逃避。 4.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现有的一切心怀感激;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5.热爱生活,乐于生活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能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人格完整和谐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心理健康的人在以上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一致。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对应的心理反应,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