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目前,初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日显严重,甚至出现少数学生精神失常、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等现象。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因其重要性而逐渐成为各学校正常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试就初中生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成因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就其外在因素来看,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就总体而言,家庭原因是学生心理承受力差的主要因素。 1、期望过高,压力过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辈的发展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学习与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如果缺乏正确指导,极易走向极端。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就其外在因素来看,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就总体而言,家庭原因是学生心理承受力差的主要因素。 3、呵护有余,恩宠有加。家长们对孩子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从不让孩子参与艰苦的劳动,体验艰辛的生活,凡事都顺着孩子、护着孩子,使我们的学生普遍形成软骨症,从而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经不住打击,受不了挫折,缺乏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为了使孩子顺利度过初中阶段的关键时期,建议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进行正确的定位;还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思想等精神世界,要给孩子创造倾吐和宣泄心理感受的条件和机会,不妨多些朋友式的帮助。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除了客观外在的原因外,和个体的努力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气质性格仍然是提高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决定因素。目前学生中主要存在下列心理问题: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中学生虽然希望自己能脱离父母与老师的管教,但由于生活阅历相对肤浅,独立处事能力较差,在许多问题上不得不依赖于成年人,特别是老师与家长,如果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 2、心理封闭,孤独内向。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秘密,这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愿交往,不愿与老师接近,更不用说向人敞开心扉。进而发展到自身封闭、沉默寡言,甚至于离群索居。 3、生活顺畅,未经挫折。平时看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则一蹶不振,动不动就哭鼻子,耐挫力极差,无力应付外界压力。 除了上面谈到的几种比较典型心理问题外,学生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冷漠、逆反、厌学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阻碍着学生的良好心理承受能力的形成。 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虽然主要原因在家庭、决定因素在自身,但由于学校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学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密切注意,巧加引导。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加强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和疏导。现代型教师要具备心理教育的知识,要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言行,勤于了解,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和教育,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2、适度学习,注重活动。要让学生从烦闷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多参加集体活动。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时间和空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班级重大事情均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管理集体的机会,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决定权,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树立信心,倾注爱心。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有热切的期望、热情的鼓励,促其产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又要帮助其具体分析成败得失,找到改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树立起成功的信心。心病还需心药治,老师的爱心无疑是预防和医治学生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有时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笑脸、一句赞语、一声问候都会给被忽视的学生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甚至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并转化为一生前进的动力。 4、寻求机会,加强磨炼。利用暑期开展吃苦夏令营活动,在艰苦的环境和决定权,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树立信心,倾注爱心。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有热切的期望、热情的鼓中磨炼薄弱的意志,增强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克服对挫折的恐惧感;也可以利用班队课假设某些经受挫折的情境,如假若我是一个残疾人,假若我中考落榜等,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肯定那些积极向上的意见,从而增强学生的承受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尝试、探索,与外界接触,鼓励学生失败了再干,亲身体会经历困难挫折终于取得成功的忧与乐。 5、多主沟通,密切配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B.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要详细一点的,比如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这是我抄来的,你看看吧。
大多数的学生喜欢听流行音乐,仅有2.7%的学生不喜欢听.
l其中有44%的学生听音乐时间在30分钟以内.可是14.5%的学生听音乐超过两个小时.这时间显然太长了.
l
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
竟有7.9%的学生经常会在上课时听音乐.而且他们认为上课听音乐是不会影响学习效率.
l大多数同学认为流行音乐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奋斗目标.
l此外,大部分家长在对孩子听音乐这一现象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在双休日,会做什么?
l调查中显示: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会用于休闲听音乐.仅有小部分会看看书
l对于购买辅导书与流行音乐相关物品总会做何选择?竟有2/3的青少年会选择购买流行音乐相关物品
流行音乐的好处:
流行音乐不但是休闲.放松心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在紧张的学习后.听一会音乐,会让你感觉很轻松.很舒适.
正确对待音乐
l音乐是我们接触大自然的一种途径.因此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演不出来,更不用说是优美的音乐,可若充其得全是音乐,那也不是一部好戏,处理好两者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怎样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怎样让你的生活变成协调?分清主次才是重要的.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够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确实,流行音乐已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广为流传。慢慢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去,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业余的乐趣。
在亲睐流行音乐的青年人中,学生占了绝对的主流,对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不同看法,社会各界曾发生过诸多争论。
流行音乐确实给中学生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影响。然而,当代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见解也不尽相同。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也许会因为周围环境各有不同,有的认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放松人们的心情,有的则不屑一顾,认为是浪费时间;学习比较不突出的学生则痴迷于动感一族,他们是寻找刺激,寻找一种适合他们感觉的然而,处于中等水平的同学则抱较为中立的态度,认为听不听都无所谓。
有一个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走进校园的――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队伍里,可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下一点镇定剂。
在众多的好处下也蕴藏着不利的一面,因为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就像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
就拿上去年很热门的“超级女声”来说吧!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 ”一首《想唱就唱》,前段时间在媒体的收视率极高,其歌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城市乡村。一场声势浩大的“超级女声”PK赛吸引了亿万观众为之唱彩呐喊。至于周笔畅等超女,中学生对她们是何等的熟悉,甚至把她们当成了自己的青春偶像。
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中学生谁又能抵挡这些时尚的诱惑呢?在音乐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今的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而且很多都是追星族。他们甚至为了表明自己是某个明星的忠实FANS,而去模仿他们的发型、穿着。考为什么流行音乐能轻易地将学生吸收住,而现在正统的音乐却被排斥?
现在学生边走路边听MP3的现象已经很平凡了。有的总是边走边跟着哼,有的则把音量调得很大。然而,在他们尽情地在音乐乐园里遨游时,他们却不知道危害在伴随着他们。长时间地听MP3,会直接地影响到自己的听觉器官,从而影响到你的听力,所以听MP3时应懂行得自我合理调节。
然而,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流行音乐呢?
首先,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流行音乐。随着社会发展潮流的更,人们从古典音乐走到一个新的阶段——流行音乐。19世纪,我国音乐家黎锦晖首先将流行音乐带到中国。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全面繁荣的时期。它之所以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与其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语言生动,易于接受。虽然我们不能把流行音乐定为高雅音乐,但它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之大,成为人们释放或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次,多听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其实,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对中学生都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就拿刘德华唱的那首《中国人》来说吧!这首歌由表达了人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情节,透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中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国强,刻苦学习。
所以,能够正确看对流行音乐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积极作用,让流行音乐成为中学生“解压”的一种重要方式。
C.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研究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的确,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谓“挫折”就是当人们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干扰和障碍,致使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中学生表现尤为明显。据调查,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取理想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老师喜爱,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可以讲心里话的朋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不良等。 (3)兴趣、愿望方面。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或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等。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轻视和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个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别人等。 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 (1)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由自然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气候、洪水等)和社会生活中一些约束(政治、经济、法律、婚姻等)所导致的挫折感。 (2)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即由于本身生理素质(体力、外貌、某些生理缺陷等)和意识到自己不能胜任,无法协调时所产生的挫折感。中学生随着自身身心发展和社会活动时间的增多,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增强,另方面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不稳定,不完善,承受能力较弱,所以极容易产生挫折感。 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人们都有一种摆脱困境、减轻不安、稳定情绪、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倩绪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惟因世界观、生活态度及个性特征不同,每个人所使用的防御机制也有差异,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升华。人的有些行为和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理智所接受。如果将其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并有利于本人和社会时,便是升华。如有些同学对班里的成绩优秀者存在嫉妒心理,他不将它表现出来,而是将其作为促使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便是升华的表现。升华因使原来的欲望得到间接宣泄而消除了焦虑感,还可以使个体获得成功的满足,所以具有积极意义。 (2)补偿。指个体在追求目标、理想的过程中受挫后,改变活动方向,以其它可能成功的活动来弥补,起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3)认同。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感时,将自己比拟成其他成功的人,藉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感,从而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如有的中学生通过模仿祟拜偶像或名人的言行来得到内心满足,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决心。 (4)幽默。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境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摆脱失衡状态,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 同样面对挫折,人们的表现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即心理学上所称的“挫折容忍力不同”。有些人若无其事;有些人痛苦万状;有些人百折不回;有些人一蹶不振。那么人们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呢?影响人的受挫折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究其原因有: (1)生理条件。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较之体弱多病有生理缺陷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2)挫折经验。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较之知识贫乏、生活安逸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3)个性特点。开朗豁达、意志坚定的人更能适应挫折。 (4)抱负水平。希望值过高的人容易遭受挫折打击。 (5)心理准备。预先想到可能会出现挫折,心理有准备,当挫折来时,更能承受。 (6)主观判断。能对挫折作出客观评价、正确归因,就能恰当地应对挫折。我们虽然不能杜绝挫折的产生,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去积极地应对挫折。 现代的中学生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于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几条建议: 1.意识到挫折
D. 中学生心里压力承受力
内因:
1、心理不成熟,认知水平低。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承受力是由多种心理能力组合成的一种应付环境变化的主观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即人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能力。中学生心理承受力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一面,正是导致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的内在因素。由于中学生社会阅历浅,认知水平低,生理和心理还处于发育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置可塑阶段,因而辩证思维相对薄弱,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看问题易于片面化、绝对化,加之情绪易起伏,自我调节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产生对现实的判断失误,若再缺乏正确的疏导,行为极易被非理性观念所支配,承受力脆弱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从而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2、心理能量无法释放,行为极易走向极端
中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家长过分苛刻的要求和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总感到自己在生活的空间中并无释放心理能量的绝对自由,或总觉得能量输出的道路并不是永远开放的,“心理开关”可能打而不开,当各种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在自身急剧碰撞而产生失衡时,自己又没有能力调整关系、重建平衡。比如,当对周围的人和事在认识上接受不了,个人的不满情绪无处喧泄,消极情绪难以除去,行为上不知如何表现时,他们往往会在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支配下,采取愣充好汉,一意孤行的过激行为,以此来缓解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外因:
1、过分的拔高与自身能力的巨大反差,导致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
如今,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小学变成了中学的学前班,中学变成了大学的预科班,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沉浮,在考试加点中度日,这种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则往往导致中学生生理、心理功能紊乱,使其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焦躁、精神紧张,当这些消极情绪一旦无法排遣,挥之不去时,他们的理智就被盲目和冲动所代替,这种超高需求与自身能力形成的巨大反差,加速了过激行为的形成。
2、家庭和学校的各种压力,使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
现行的中学教育:从内容来看,凡是考试科目,学校都加大课时密度,增加课堂容量;从方法来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或忽视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评价学生上,往往舍德取智,光看分数;在校园里,学校领导呼天喊地,谆谆教导,班主任关怀备至,婆婆妈妈,任课教师轮番上阵,喋喋不休,整个校园被笼罩在不上大学非好汉的怪圈之中;在家庭中,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依赖性大增,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更加给孩子心里施以重压,再加上中学生自身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不足,使其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缺乏必备的心理耐力,面对同时产生或在一定时间内接踵而来的各种压力,学生感到生活如履薄冰,各种神经之弦绷到最大值,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稍遇挫折便走向极端。
3、陷入心理危机时,不能面对现实,作出消极决策
中学生的生活应是多彩的,但它绝不是理想境界的世外桃源,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将会把他们精心编织的五彩梦击的粉碎,如所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反差,老师处事的不公,同学间的摩擦,与家长不能沟通,学习上遇到的障碍,使他们不时陷入生活与交往的困惑和烦恼之中,面临无法逃避的矛盾冲突或更大生活事件的打击,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就很难在此时对迎面而来的事件做出积极正确的决策,更难摆脱心理危机,维系正常的人生坐标,从而出现过度反应,如情感震憾,极度焦虑,适应能力丧失,精神陷入崩溃,做出消极决策。
二、矫治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措施
青少年心理承受力脆弱,虽不是否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可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是从充分发挥青少年成长的潜能看,还是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来看,无论是从心理承受力脆弱给青少年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来看,还是从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来看,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古人云“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对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现象,要根据其心理特点,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铸造科学思维,提高认知水平。
E. 中学生心理容易脆弱怎么办
你好亲,这种心理有可能是从小受过冷落或因为有什么被人误解的事情印象很深,导致你特别在乎别人对你的印象,其实,这个世界上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就算自己有什么事做的不是很恰当也不要耿耿于怀,过去就过去了。
至于心理脆弱,改变的办法是试着去做些自己平时不做或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再做些别人也没做过的事情(当然,要合情合理合法),这样心理的承受能力和优越感会有所提升。
学会放下,学会丢弃,学会忘记,学会拒绝.
不让别人的言语主宰自己的灵魂,自己心灵
阵地时刻由自己掌控,让心属于自己管理,能做到这样你一定不会轻易受伤了.
怎样才能掌控自己的心灵呢,就是多看些人生感悟的书,你会从中学到排除万难的生存法则,得到如何战胜困难的法宝,人会慢慢的变得坚强起来.
F. 急,跪求:中学生心理承受力为话题的作文,用题记法,或者用引用法写的,!
案例一:
李某,女,现某重点高中高一学生。初中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2004年7月以683分(分数线633分)的优异成绩升入某重点高中,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正如该生自己述说的:“进入这所重点中学,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的要求高了,家庭的希望大了,心理不知不觉就变得沉甸甸的,我对此感受很深。我从进校门的那一刻,学习就相当刻苦,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刚开始,我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我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越这样,我就越紧张,唯恐出现失误,对不起家长和老师,对不起自己的努力,害怕同学们瞧不起。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上。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却不能自拨,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
纪某,女,现某省重点中学高一文科班学生,中考时以一分之多(634分,分数线633分)考入高中,上学期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寒假考试数学竟不及格(89分),而当时班上只有四名同学不及格,其它科也成绩平平,不得已离开了心爱的物理、化学,选择了文科。
没想到该生选择文科后,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入文科后的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130分,这给了我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我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在班上常考前5名”。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纪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所以不管李某还是纪某都是自身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或转机,所谓“成也心理,败也心理”。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高一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某班现有90%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只有5位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压力或不确定;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①学习方面是主要的因素,如考试、排名。近三分之二的同学有害怕、厌烦、想逃避考试等消极情绪;几乎全部同学畏惧或厌烦考试排名,并认为排名是沉重的心理压力。另外,很多同学苦于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②人际关系主要是父子或同学关系。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常与其它孩子作比较,耐不住性子,常急躁,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同学之间有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误解、猜疑等带来的心理压力;老师的批评,对待学生不公平、不真诚、冷漠,也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
③环境方面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父母离异、争吵;性格不良、经济困难等家庭发生新的变化及社会不良风气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对学校规章制度如衣物穿着,仪表发饰的规定持有异议,并与个人冲突,也可造成心理压力。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挫折以减轻心理压力。一方面,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一定的“先见”。在开学之初就应体现竞争性,让每一个“有志之士”均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对于成绩优异或进步很大而沾沾自喜的同学不妨偶尔提高试题难度,“杀杀锐气”,但一定把握有度,且事后主动找他们谈心,肯定成绩,更要灌输挫折。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虽然学习仍很刻苦,但学习习惯却较差:如学习马虎,作业拖拉,上课不专心,作息无规律,学习无计划,不爱动脑筋,依赖性强等,所以成绩一直上不去,从而心理压力增大。“治病治本”,针对这类同学,要下大力气改掉恶习,培养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立竿见影。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心理指导法;心灵陶冶法;心理激励法;心理控制法;面谈咨询法;电话咨询法;心理训练法。
如对前面案例中的李某同学,我采取了心灵陶冶法和心理控制法。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让李某置身于另外一种环境中,让她做喜欢做的事情,如弹电子琴、听音乐;用快乐去陶冶她的心灵。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和疏导心理,逐步消除她原有的不良心理,同时,肯定她的优点和长处,避谈或少谈不足和缺点,再辅以切身的人生观教育,有力地增强了她的自信心,犹如“一副良药抑制了顽疾”。现在李某的成绩正在稳步上升,她的脸上又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其实,高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G.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研究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的确,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谓“挫折”就是当人们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干扰和障碍,致使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中学生表现尤为明显。据调查,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取理想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老师喜爱,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可以讲心里话的朋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不良等。 (3)兴趣、愿望方面。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或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等。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轻视和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个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别人等。 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 (1)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由自然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气候、洪水等)和社会生活中一些约束(政治、经济、法律、婚姻等)所导致的挫折感。 (2)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即由于本身生理素质(体力、外貌、某些生理缺陷等)和意识到自己不能胜任,无法协调时所产生的挫折感。中学生随着自身身心发展和社会活动时间的增多,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增强,另方面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不稳定,不完善,承受能力较弱,所以极容易产生挫折感。 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人们都有一种摆脱困境、减轻不安、稳定情绪、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倩绪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惟因世界观、生活态度及个性特征不同,每个人所使用的防御机制也有差异,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升华。人的有些行为和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理智所接受。如果将其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并有利于本人和社会时,便是升华。如有些同学对班里的成绩优秀者存在嫉妒心理,他不将它表现出来,而是将其作为促使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便是升华的表现。升华因使原来的欲望得到间接宣泄而消除了焦虑感,还可以使个体获得成功的满足,所以具有积极意义。 (2)补偿。指个体在追求目标、理想的过程中受挫后,改变活动方向,以其它可能成功的活动来弥补,起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3)认同。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感时,将自己比拟成其他成功的人,藉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感,从而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如有的中学生通过模仿祟拜偶像或名人的言行来得到内心满足,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决心。 (4)幽默。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境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摆脱失衡状态,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 同样面对挫折,人们的表现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即心理学上所称的“挫折容忍力不同”。有些人若无其事;有些人痛苦万状;有些人百折不回;有些人一蹶不振。那么人们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呢?影响人的受挫折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究其原因有: (1)生理条件。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较之体弱多病有生理缺陷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2)挫折经验。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较之知识贫乏、生活安逸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3)个性特点。开朗豁达、意志坚定的人更能适应挫折。 (4)抱负水平。希望值过高的人容易遭受挫折打击。 (5)心理准备。预先想到可能会出现挫折,心理有准备,当挫折来时,更能承受。 (6)主观判断。能对挫折作出客观评价、正确归因,就能恰当地应对挫折。我们虽然不能杜绝挫折的产生,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去积极地应对挫折。 现代的中学生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于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H. 看了有关中学生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报道
A.正确;
B.正确;
C.“这”指的是“收集史料”还是“鉴定和运用史料”,指代不明确;
D.正确.
故选:C.
I.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高分!!!!!!!!!!!!!!!!!
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的确,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谓“挫折”就是当人们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种种干扰和障碍,致使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表现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中学生表现尤为明显。据调查,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取理想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得不到满足等。
(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老师喜爱,经常受到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可以讲心里话的朋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不良等。
(3)兴趣、愿望方面。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或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等。
(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轻视和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个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别人等。
人之所以会产生挫折感,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
(1)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即由自然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气候、洪水等)和社会生活中一些约束(政治、经济、法律、婚姻等)所导致的挫折感。
(2)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即由于本身生理素质(体力、外貌、某些生理缺陷等)和意识到自己不能胜任,无法协调时所产生的挫折感。中学生随着自身身心发展和社会活动时间的增多,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日益增强,另方面由于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不稳定,不完善,承受能力较弱,所以极容易产生挫折感。
当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人们都有一种摆脱困境、减轻不安、稳定情绪、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每个人在处理挫折和紧张倩绪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惟因世界观、生活态度及个性特征不同,每个人所使用的防御机制也有差异,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
(1)升华。人的有些行为和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理智所接受。如果将其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并有利于本人和社会时,便是升华。如有些同学对班里的成绩优秀者存在嫉妒心理,他不将它表现出来,而是将其作为促使自己奋发的动力,这便是升华的表现。升华因使原来的欲望得到间接宣泄而消除了焦虑感,还可以使个体获得成功的满足,所以具有积极意义。
(2)补偿。指个体在追求目标、理想的过程中受挫后,改变活动方向,以其它可能成功的活动来弥补,起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目的。
(3)认同。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感时,将自己比拟成其他成功的人,藉以在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感,从而消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痛苦。如有的中学生通过模仿祟拜偶像或名人的言行来得到内心满足,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决心。
(4)幽默。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处境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摆脱失衡状态,也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
同样面对挫折,人们的表现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即心理学上所称的“挫折容忍力不同”。有些人若无其事;有些人痛苦万状;有些人百折不回;有些人一蹶不振。那么人们的反应为什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呢?影响人的受挫折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究其原因有:
(1)生理条件。身体健康、发育正常的人较之体弱多病有生理缺陷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2)挫折经验。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较之知识贫乏、生活安逸的人更能抵制挫折。
(3)个性特点。开朗豁达、意志坚定的人更能适应挫折。
(4)抱负水平。希望值过高的人容易遭受挫折打击。
(5)心理准备。预先想到可能会出现挫折,心理有准备,当挫折来时,更能承受。
(6)主观判断。能对挫折作出客观评价、正确归因,就能恰当地应对挫折。我们虽然不能杜绝挫折的产生,但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去积极地应对挫折。
现代的中学生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于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几条建议:
1.意识到挫折的存在性。中学生应意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并非处处美好、舒适,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如读书、社会生活、与人交往等活动中可能出现挫折。
2.意识到挫折的两重性。挫折的结果一般带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可能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行为失措;另一方面它又可给人以教益与磨练。中学生应该看到挫折的两重性,不应只见其消极面,而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3.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中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朗气蓬勃的青春年华,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对学习和生活难免抱有较高期望和较高要求,但由于对生活中所遇坎坷估计不足,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认识,所以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保持中等期望水平,同时注意不可轻易否定自己。
4.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挫折可成为弱者巨大的精神压力,也可成为强者勇往直前的动力。要意识到坚强的性格需要个人有意识的磨练,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歌德曾说过:倘不是就眼泪吃过面包的人是不懂人生之味的。所以,要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这样一来就能从逆境中奋起。
5.创设条件,改变环境。情绪反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产生。因此改变挫折引起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就可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的效果。
6.合理的宣泄。人们在遭受挫折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必须经过某种形式得到发泄,否则积累过多,容易导致精神失常。
7.寻求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通过个别交谈,排除心理障碍,达到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