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学生怎样保护传统文化
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和追求的信念。它体现于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之中。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
在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逐渐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目标朝前迈进。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强大的力量带动着全世界,不仅如此,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各国的良好发展,使自己的国家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要想成为先进民族之林也要付出一番辛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的未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1、真正意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实自己。2、激发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兴趣。3、摆脱浮躁的心情,刻苦学习,有上进精神。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日益加快、明显,随着我国加入WTO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在证明着中国的成长,而中国必须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使中国蓬勃发展,而我们就应该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在学习和实践中去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兴旺指日可待。
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他们的青春、智慧乃至生命诠释着不同历史的时期民族精神的深刻含义。这些千百年来积累的民族精神不仅是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劲力,而且是维护中华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伟大的民族孕育着伟大的精神,而伟大的民族精神又必将成为民族发展的动力。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光辉且灿烂。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我们就该发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捍卫我们的国家、发展我们的国家、推动我们的国家。使中国在世界上留下光辉、灿烂的足迹。这是每个公民要做到的民族精神。这是每个人应该负起的负责
『贰』 中学生圆梦路线图
自己努力,不断雕刻自己,终归会成功的!
『叁』 当今的文化生活对中学生形成怎样的影响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表现在对其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仿佛是等各方面的认同,其中对美国文化的认同率最高。
外语学习在上外学生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在被问及“对你而言,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是哪种”时,有64.8%的学生选择英语,选择汉语的占29.4%,选择其他的占5.8%。课件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这与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强势息息相关。在语言使用的习惯上,大学生也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15.6%的学生在说汉语时,经常夹杂着使用外语单词,偶尔会的占70.1%,不会的仅占14.3%。说明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渗透到中国文科类、外语类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西方的文化对大学生对待节日庆祝的态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被问及“一年里你必然要庆祝的节日”时,多数学生表示以庆祝中国的节日居多,但仍有40.6%的学生表示以西方的节日居多。节日时一个民族特有的宗教、社会习俗,也是人类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庆祝时必然的。那么那些外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在中国本无渊源。为什么大学生们还热衷于庆祝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媒体的因素,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多的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
文科类、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还体现在娱乐方面。调研显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最细化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独占鳌头(占53.9%),欧洲影片其次(占24.7%),而中国影片只占4.7%,港台影片占16.7%。喜欢西方影片与喜欢中国影片的人数比例接近4:1。电影可以说是当代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文化传播的作用。世界电的“首都”美国好莱坞目前处于事业电影产业的支配地位。而美国文化睡着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影片尤其是对美国影片的喜爱反映出西方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之大。美国文化正随着其电影逐渐被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所认同,成为不折不扣的强势文化。
又如音乐,音乐是全人类“无国界”的共同语言,对于不同音乐的选择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趣味,也能够说明一种音乐的母体文化的渗透能力。调查显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接触外国音乐的情况与接触外国影片的情况相当。就醉喜欢听的流行音乐来看,喜欢欧洲流行音乐的占23.7%,喜欢北美音乐的占19.5%,喜欢中国大陆音乐的占4.7%,喜欢港台音乐的占16.7%;另有30.7%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哪种音乐,只要好听就喜欢。喜欢欧美流行音乐的相对于喜欢中国音乐的人数来说占多数,可见欧美文化队中国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之大。
调研中还发现,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较为趋同。在“你认为哪国的生存方式更吸引你?”一问中,有36.2%的学生选择欧洲人,31.5%的学生选择美国人,18%的学生选择选择中国人,8.3%的学生选择日本人,6%的学生选择其他国家人民人民的生存方式。大学生们对西方民众的生存、生活方式不仅认同,而且充满向往,而自己本国的生存方式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这一点是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另一题关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希望毕业以后自己的老板是哪国国籍的人的调查中,54.7%的学生希望欧美人做他们的老板,选中国大陆老板的有27.6%,居第二;选择港台或其他亚裔做老板的占11.7%,选择日本人的占6%。从东西方比较来看,大学生对自己上司的文化认同程度东西方差异并不大,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是许多人的首选。
『肆』 文化认同包含哪些认同里理论
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它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因部分认同的背离或异特性而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书籍、民俗、文化意识以及社会文化信息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实现的,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但交际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都是本民族价值观的反映,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伍』 中学生3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中学生对待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屑和迷茫是因为不了解其中深意的缘故,而且现在的社会很是急功近利,对学生的影响也极为负面,使得学生没有耐心去学习蕴含着更深智慧的传统文化。面对传统文化是表现出不解,不屑和迷茫。面对传统文化,首先要先从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始,明白节日来历缘由、庆祝方式、每种方式所代表的含义。例如,中国传统年的开始,实际上并不是单从春节开始算,很多地方仍按照老的传统,从腊八开始预备过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直到二月初二大年彻底结束每一个阶段都有来历和讲究的,从中解读中国文化其实很方便。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尝试了解中国的国学文化,里面详细的记载着中国各种习俗,文化,传统的来历,从根本上认识和熟悉中国文化的渊源就不会盲目的崇洋媚外。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多的了解才能端正态度和骄傲的面对。况且,现在很多作家所写的所谓哲学,人生的一系列道理的书籍大多数都是把古时候一些文史典籍的东西翻译过来,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就变成了自己的书了,从根本上来说也不是原创,只不过看过典籍的人少,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些人写的很好,实际上里面还有对那些文化真意的歪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中国人自己的态度,如果连自己的好的传统都不能很好的传承和保留下来,即使学习再多的外来文化只能是自己的思想迷失的更加遥远,诸如日本,韩国等等国家虽然也很先进,他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但是人家不论多么进步仍然保留了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就要轻易放弃?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吧,哪怕每天多学一个汉字,多看一句国学也是好的。
『陆』 为什么"身份认同"是学生文化的主题
身份认同导论 内容提要:本文从3个层面上切入当代西方文论关键词身份认同。一、从启蒙哲学、经典马克 思主义到当代少数话语,身份认同理论历经3次大裂变,形成3种不同身份认同模式:启蒙身份认 同,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同。二、以后殖民身份认同为例,阐明当代身份认同 理论内在的复杂演变。三、身份认同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身份认同 后殖民身份认同 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29(2004)02-0037-08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 一个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权主义、后 殖民主义的特别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 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个词总爱追 问:我(现代人)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身份认同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 盾,具有3种倾向:首先,传统的固定认同,来 自西方哲学主体论;其次,受相对主义影响, 出现一种时髦的后现代认同,反对单一僵硬, 提倡变动多样;再次,另有一种折衷认同,秉 承现代性批判理念,倡导一种相对本质主义。 此类研究的主要范式,有文化唯物论、新 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少数话语、 同性恋研究等。新左派认为,压制与抵抗、中 心与边缘、主导文化与从属文化间的相互作 用必然产生身份认同的嬗变,因此身份认同 就是权力政治的表征与产物。拉康文化心理 学认为,身份认同是自我对于男性中心文化 的认同。而依照德里达的解构延异观,身份 认同则是一个旧身份不断分裂,新身份不断 形成的去中心过程。不难看出,身份认同与 一系列理论问题相关涉,诸如主体、语言、 理、意识形态、权力、阶级、性别、种族等。 此,在当代身份研究领域,我们看到各路变 势力摇旗呐喊,开疆拓土。直到今日,它仍 发展变化中。 众所周知,社会文化体系好比一盘棋, 一张巨网,在每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个 必然要与世界、与他人建立认同关系,并遵 文化编码程序,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 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大概说来,身份认 分为4类,即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 社会认同。第一,个体与特定文化的认同,
『柒』 文化认同的描述
现代的对于文化的思考转变成了对于文化认同的思考.不同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理论都对文化认同进行了思考.最近几十年,一种文化的统一,也就是说,来自与个人的细小特征的紧密结合而成的文化主体.文化认同表现在:地理位置,性别,种族,历史,国籍,性别取向,宗教信仰和种族划分等.一些文化认同的批评家认为:文化认同(基于不同性)的保存在于社会的不同力量;世界性给了个人很强的身份共享.但那不是说文化认同必须分裂.考虑到国际社会的实际联系,各国会把整体中的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作为世界的分享,作为与其他群体相互识别的其他方式.以前几辈人或同时代的年长者为例子,在古代欧洲国家分享了相同文化中的高水平,归因于他们共同的历史(频繁的暴力关系和罗马文化的起源),布朗指出西方国家概念的发明被证明是对于多种文化统一化的吸引力的表现.
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以及政治身份认同不是一回事,请不要混淆概念这三个概念有相互交集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由于国内教育课本中没有明确区分这三个概念,往往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把这三个概念看做等同或者互相替代使用。从学术的角度,这种混淆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