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我国国民科学素养的现状和对策
一、我国国民科学素养的现状
我国公众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也就是说,我国公众还不具备分辨科学和伪科学的能力,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思维方法,还不具备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我国国民科学素养应采取的对策
1、适度的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国家科技政策应该改变重“技术”、轻“科学”的错误倾向,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
2、政府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科技政策的导向,给予基础科学研究更宽松的环境。
3、加强科普知识教育,让科学走进国民心中。
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❷ 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
档介绍:
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现状 摘 要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本文在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现状的基础上,从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出发,具体分析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科学素养 培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01-02
所谓科学素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叙述为:“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美国科学教师协会(1982年)以l1个要素定义了科学素养。而依据国际上科学教育界的普遍观点,公众科学素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基本了解。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才算是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还处于落后状态,即使是科学素养较高的大学生。本文在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培育科学素养的必要性,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现象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不仅是因为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课时不足,还因为科学知识的枯燥无味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这样就导致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负面影响。分析大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❸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字: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感情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教大的帮助。我们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一、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能力。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从小他们就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使之进一步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尽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应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途径。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知识量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开了科学探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的形成,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如:在上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散发思维和想象是关键。引导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教师引导教学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上“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接着探究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和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养成和发展。 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能使我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学方法式转变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测量的方法,这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基础。好的教学方法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会使学生感知到获取知识不能只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积极动脑领悟。才能懂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必须: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我们都知道细菌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敏锐的洞察力和辩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细菌的自然发生学说和为人类防病治病的贡献。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特别的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同学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学生的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我们应给予鼓励和发扬。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了解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自己国家吃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了解,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❹ 中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巧设疑难,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三、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❺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感情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教大的帮助。我们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
一、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能力。
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从小他们就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使之进一步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尽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应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途径。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知识量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开了科学探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的形成,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如:在上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散发思维和想象是关键。引导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教师引导教学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上“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接着探究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和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养成和发展。
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能使我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学方法式转变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测量的方法,这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基础。好的教学方法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会使学生感知到获取知识不能只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积极动脑领悟。才能懂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必须: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我们都知道细菌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敏锐的洞察力和辩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细菌的自然发生学说和为人类防病治病的贡献。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特别的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同学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学生的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我们应给予鼓励和发扬。
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了解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自己国家吃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了解,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❻ 如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多看科普书,不是水知道答案那种伪科学书;
多看央视10台的科教频道节目;
多看科普网站,比如科学网、果壳网、中国科普博览等。
祝进步。
❼ 如何中学生的培养科学素养
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
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
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创设奇妙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借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达到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中心教学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导入时我巧妙地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自然界中存在许许多多不同的声音,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让人听起来心情郁闷,有的声音让人起来心情舒畅顺势播放两段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欣赏,请学生细心感受两段音乐的不同效果,之后引出以下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来的吗?它们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相信在这样的音乐情景的熏陶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定能被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会自然而然的被激发了,那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决定性因素也就得到了落实!。
三、注重实验操作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具体措施。
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他们像科学家们一样,在数次的科学实验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减少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大胆猜想,想其所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实验操作这一环节的教学,总是尽可能的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这一内容时,不是抽象地笼统的告诉学生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反应,铁锈与铁不是同一种物质这些知识点,而是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出结论。又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内容时,我也是通过实验操作来引领学生理解,它们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出了一种既不同于米饭,又不同于淀粉的另一种蓝色物质。还有,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在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击打鼓面上放有米粒的小鼓;用力弹拉皮筋;敲击铜钹放进水里等实验,有效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而概况出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样一来,学生们对声音的产生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起老师直接告诉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在科学学习研究中,实验操作是少不了的,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玩中、在实验中异想天开,在玩中求知,玩出科学的真谛!
四、提倡多元化评价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催化剂。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个课程宗旨。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实际中,要大力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把这一催化剂落到实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科学探究方面,应注重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在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哪怕是学生的一个新颖的设计方案,一个大胆的假设,一次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一项富有创见的调查,一次愉快的合作,一项观察日记都能充分的反映学生的有关素质及水平,我们教师都能从中得到意外的发现。哪怕是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赞叹,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因为这样的评价,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创造和谐愉快的外部条件,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讨论、表达中来。同时在教学中要淡化终结性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❽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对策和几点建议
必须严打一次,否则社会风气越来越差
❾ 如何培养初中生化学方面的科学素养
验必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基础。因此,应尽可能随教学进度拟好循
序渐进的训练计划。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要求更高,但有助于
学生的自我发展。设计方案或解题途径应尽可能让学生拓宽思路,
寻找多渠道解决途径,再引导学生从环保、经济等多角度考虑,从
而选择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阶段的知识或化
学实验结束之后进行,
同时难度要适中。
如学完氧气的有关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总结鉴别氧气的方法,学生可以列出发下方法:①带火
星的木条;②燃着木条;③点燃的硫等。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
方法③不用,因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
空气,对人体有害。①②理论上都可以,但方法①比②更简单、方
便,因此,方法①为最佳方法。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同时鉴别几种
气体,通常用方法②。
3
、学生实验规范化也很重要。对学生操作不正确,应给予及时纠
正,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操作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必须
严格要求。特别学生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应鼓励学生按规范操作
多练几次。相互监督,相互纠错。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生
错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
二、实验教学中的思想品质教育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结合实验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环
保意识教育,爱护公物,热爱劳动,节约药品、水电等教育。通过
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化学家的故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
及爱国主义等教育。
如利用道尔顿幼年家境贫寒,
12
岁便挑起了生
活重担,但他坚持自学最后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的故事激发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要不怕挫折,不断努力。
三、实验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在演示实验中,通过教师从容不迫,紧张有序的示范,可以教育
并帮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实
验提供的氛围以及围绕对实验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受限
制,
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
通过独立操作实验,
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分组实验,学生
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共同完成和讨论实验现象、结论,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验的成功,特别是简单实验设计或实验
习题,
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成就感会使他们更加努力,
更加勤奋。反之,失败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学的帮助下,找
到失败的原因而重获成功,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喜悦,使他们对战胜
挫折充满信心,有利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
四、化学实验中的审美素质教育
化学实验是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千变万化的化学变化及多姿
多彩的实验仪器分不开的,在实验教学中,装置的整体性会带给学
生以整体美,这种美感也有利于实验的规范化。丰富多彩的物质世
界,除了带给学生色彩上的美感,还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遐想。化
学变化本身是一种动态的美——由一物质到另一物质的变化,可以
说他具有创造美,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除了带给学生视觉上的
美感,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去思维。还有实验
仪器本身也蕴藏着美,有直线美、曲线美及造型美,甚至我们可以
利用一种美的心理去赋予它们无究无尽的美。
五、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劳动技术素质教育
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本身也是一种对劳动技术的掌握。化学教
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对学生
的日后工作、生活的帮助不言而喻。如学生学会一定浓度溶液的配
制,对于我们的农村中学生来说,他们以后回到农村要配制农药肯
定有帮助的,甚至可以结合环保知识及农业知识去寻找最佳浓度。
学会土壤及水样酸咸性的测定,对于日后学生自己测定土壤、水质
的酸碱性,从而合理施肥,合理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一个
有知识的现代化的农民不能说没有帮助。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主题,如何搞好素质教育,
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肩挑重担。本文仅就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
教育提出一些拙见,望广大同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