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学师生 > 古敢中学老师

古敢中学老师

发布时间:2021-03-12 07:04:59

⑴ 古敢乡的社会帮扶建设

2002年起对口帮扶富源县古敢乡至今,先后协调资金90余万元,用于帮助解决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建盖校舍和困难学生补助等问题。昔日贫困乡,如今变成了全国环境优美乡,到处美景如画。“如果不是省新闻出版局大力扶持,帮助要项目,要资金,派干部,古敢没有今天的美。”一村干部说。
如今每个村都通了公路
“从乡政府到每个村都有公路。”古敢乡补掌村村民介绍,原来乡里不通公路,种了菜拿到外面去买,天亮出发,中午才到。如今只要30分钟就到了,菜也能卖个好价格。
古敢全乡面积82.6平方公里,辖3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61个村民小组,2007年底总人口15127人,其中水族占35%,是云南水族人口的主要集居地。作为全省唯一的水族乡,古敢乡水族文化保存完好,民俗风情浓郁,水族民歌、水族舞蹈、傩戏等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云南水族之乡”。
近年来,当地政府出水泥、出沙子,村民出劳动力,修好了乡到村的道路,群众出行更方便了。目前,古敢乡的发展变化巨大,2005年被列为曲靖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山区整乡推进示范点。
2007 年,云南省新闻出版局与云南新华书店商定出资40万元,用于古敢中小学危房改造,出资10万元资助古敢乡中小学贫困学生。后又与省交通厅多次协商,争取到 40万元的建设资金,改扩建了古敢乡坪地至箐脚4公里长的公路。自2002年对口帮扶古敢至今,省新闻出版局先后协调资金90余万元,用于帮助解决道路交通、文化设施、人畜饮水、建盖校舍和困难学生补助等问题。
目前,省新闻出版局还在那里建起了4个“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在农村党员活动室的基础上,配备了书柜、电视、VCD机, 配置各类图书1500册、光盘100张,每个“农家书屋”的投入都在2万元左右。让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昔日烂泥塘变成风景点
“村子前的这个风景点,原来就是一个烂泥塘,原来村里到处是垃圾,如今变得让人爱了,许多外村的姑娘都愿嫁到我们村里。”村民毕某在水池边洗菜,对于村里的变化,她感到很自豪。2005年,古敢乡洒交凼村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
走进这个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看到依山傍水而建的村庄、干净的地面、白净的墙壁,还有专门的禽畜区。曲径通幽的小路旁设有让村民休息的石凳石椅,村子的入口处是一潭幽静的湖水,在村口宣传栏上的“文化墙”上,是村民们自己画的反映家乡新变化的漫画,内容鲜活,让人难忘。
洒交凼村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后,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每天有人打扫村里的卫生。村里的人爱学习看书了,村里也出了许多大学生。如今,这个村里平均每家出了2个大学生,家家住进了洋房。
像洒交凼村一样,古敢乡许多村子都在发生变化。“你看,我们家乡山清水秀,像不像一幅山水画?”走在古敢乡的村村寨寨,总能听见村民们一脸自豪地说。石山脚村村民谢宏琼的房前的小溪,流水淙淙,溪旁竹木郁郁葱葱,一幢幢白墙的砖房蜿蜒从山坡而下,一块块蔬菜地绿油油,宛如一幅美景图。
说到新农村给家乡带来的变化,谢宏琼等人一脸喜色。她说,现在家中装上了自来水,煮饭有沼气,洗澡有太阳能。新建的楼房宽敞明亮,现在农村人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不舂碓,不冒烟,不挑水,不走路。以前我做梦没有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今年89岁的下扯鲊村老人蒋文明,说到新农村,认为不舂碓就是现在都用碾米机了,不挑水就是现在都用上了自来水了,不走路就是出门坐车了。
凿石种树成环境优美乡镇
原来,古敢乡多处是石头山,为了绿化,决定在石头上种树,石头上挖长、宽、高各1米的坑后,再从外面搬来泥巴种树。
2007 年,古敢乡党委、政府以“绿起来、洁起来、美起来、亮起来”为目标,决心把古敢建设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文明乡。每年从有限的财力中拿出GDP的 2.2%,用于新能源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生态环保工作。按照安装太阳能每户500元、建盖沼气池每户8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在全乡38个自然村大兴新能源建设工程。
据统计,全乡共建沼气池2500多口,节能灶1000多个(眼),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0%。建盖卫生厕所2836个,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9%。人畜粪便基本上用作农家肥投入生产和作为沼气池原料,资源化率为99%。同时,古敢专门成立了环卫站,修建了垃圾处理池,配备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和移动垃圾罐(桶),还有专业的环卫工人。几年来,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规划17200亩,完成封山育林5026 亩。
“现在,全乡环境空气质量良好,2006年被评为省级生态乡。今年4月,又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古敢乡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绿色氧吧。”郭书记自豪地说。
多管齐下发展民族文化
如今,从乡间平坦的公路上放眼望向村寨,沿线一幢幢民居,墙体红白黑交相辉映,墙体上美观、简洁、颇具鲜明水族文化特色的水族服饰画、“水族文字”等图案成为古敢一道亮丽的风景,常常吸引路人的目光。近年来,该乡精心设计壁画图案,加大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对民居进行亮化美化,统一墙体美化标准,着力打造民族文化生态走廊。
在一些水族人家正房大门上横额上,常挂着一颗横眉怒目的人头雕像,这就是水族人家用来保护安康的吉祥物“吞口”。吞口的总体摹状是人首、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口含利剑,用多种颜料涂绘而成。水族认为,将吞口置于门上可以起到吞邪镇恶,保护家庭平安和主人康乐的作用。“吞口”的种类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即“凶神恶煞”、“猩猩必煞”、“凶神八煞”、“双剑雾煞”、“送子行煞”。制作的时候,先在整根半圆木头上雕刻出脸形,再分别雕刻狗耳、凸眼、宽鼻、獠牙、咧嘴等,最后将剑插在嘴里。
2005年,古敢乡组织编演的水族独特舞蹈——《吞口》,在江西省举办的国际傩文化节上荣获优秀奖。《吞口》作为一场全面反映水族风情、民俗的歌舞,以水族人民的生活和艺术创造为元素,分为《双鱼拱葫芦》、《把心织进梭》、《连妹连阿哥》、《吉祥的吞口》和《今年还在甜》五个部分,通过歌舞艺术呈现出水族的历史、传说、生活、习俗、劳作、婚姻等内容,是展示水族民俗文化的活博物馆。
郭芳介绍,为了传承和保护水族文化,古敢乡每年都要组织举办水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对歌节,以吞口舞、金钱棍、竹竿舞、粑粑舞、水族民歌、水族服装展示为主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族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开发水族旅游资源,投资253万元,开发水乡保护神石榔头、千年古树金丝榔、补掌清泉龙潭和热水塘天然温泉等民族旅游景观。以水族吉祥物吞口为渊源,开发出如“吞口醇”酒、“吞口”工艺品等,打造“吞口”品牌。多方筹资,加大对具有水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古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白墙、青瓦与农家小院融为一体、别具一格的水族民居民宅建筑风格。

⑵ 古敢乡的乡镇重点项目

一是全年共投资125万余元修通了沙营至上笔冲、石丫口至麻布田等7条共计8.5公里通村水泥路,硬化面积达37350平方米,实现了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的目标。二是投资65.6万元建成曲靖检察水族希望小学和38万元的学生住宿楼。投资11万元对古敢中学食堂进行改造,投资6万元新增教学设施,投资10万余元对古敢中学、古敢小学进行绿化。三是投资42万余元新建畜牧检查站。四是投资15万元建成沙营“先锋砂石厂”、 投资6万元建成古敢香米加工厂。五是投资141.7万元建成坝塘易地扶贫安居工程。六是滇东电厂配套工程投资7000万元的东拉水库建设进展顺利,工作中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企业利益、群众利益有机统一,全力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⑶ 柳关中学老师名单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插柳】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折柳】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戴柳】“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射柳】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赏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咏柳】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爱柳】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咏柳诗】柳诗文“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36]正是如此。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⑷ 云南省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中学中考成绩

不好意思,由于中考成绩涉嫌个人隐私,在网上一般是查找不到的,建议你联系一下班主任。

⑸ 古敢中学张生老师的电话。听说他快要结婚了,我作为他的学生因为工作没办法过去,只能打电话去了。。

呵呵,!牛的问题是什么意思呢?老兄?怎么看不懂?

⑹ 古敢乡的社会事业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909人,小学16所,在校学生1968人;幼儿园2所,在园儿童386人;幼儿学前班13个,在读幼儿207人;有教职工173人,其中公办教师142人,代课代工人员31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0人;有卫生所3所,医务人员10人。
2004巩固古敢中学和古敢小学的“普实”成果,“创无文盲”乡镇验收合格。小学教育质量已提高到全县中等以上水平,初中教育质量连续几年取得好成绩,中考四年居全县第一。2004年升学率达86.7%,获全县第一名,曲一中录取2人,曲二中录取4人,录取中师13人,录取高中98人,升学率为80%。

⑺ 步古沟中学班主任有多少

不知道呀~想在这打听学校情况不容易~可以去看一看,问一问,自已确认才好。
这样的问题,最妥当还是问学校的老师同学才好。在这儿打听地方上校园的情况?知道的人很少~所以很难在这儿知道确切答案。简单的问题被你复杂化了~

⑻ 从古至今对老师的称呼有多少种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未. 师傅:先秦时代. 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 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 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博士:先秦来的国学老师. 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之称谓. 助教:国子监老师. 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 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 门客: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另一个称谓. 教授:原为宋代学官,后用以对教书先生的尊称. 教谕:宋代 教习:明代 教职:原是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清代时沿用为教师之称. 学官:汉代 讲郎:东汉 学政:宋代太学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教师. 监学:清中学堂以上设监学,管学生功课及考勤之事. 监丞:明清时期,对太学中国子监教师的称谓.

⑼ 浏阳古港中学初三全体老师的名单

浏阳市古港初级中学,理论上可以考浏阳市所有的高中。包括浏阳市第一中学。只要努力付出过,就会有收获。

阅读全文

与古敢中学老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