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学师生 > 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

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

发布时间:2021-03-10 01:32:17

① (12分)最近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2分)
(2)相同点:批判君主专制统治。(2分)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
(3)甲:反对学习西学。乙: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丙:不仅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方)。丁: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4分)
(4)结论: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

② (16分)某中学高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一小组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不同时期各国实

(1)政策:重农抑商。 (1分)
依据: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所以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力。(2分)
(2)苏俄: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分)
美国:调整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1分)
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
(3)调整:制订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建立福利国家制度。(3分)
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分)
(4)50年代学习苏联的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3分)
1978年以后学习西方先进经营方法、管理技术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③ 浅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也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了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日益推广,高中历史试题更加突出了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高考试题不断增加,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也就备受关注。因此,本文试图从史料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以此更好地推进高中历史有效课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适当、准确的选取史料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的有效性和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适当、准确地指导学生选取史料尤为关键。
一般来说,教学史料形式上大多以文字史料为主,图片、数字史料、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辅,实物史料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教学中基本不常见。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历史事实提供例证,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1.鼓励学生尝试独立搜集、选取史料
在历史学习中,史料的选择和搜集是提高历史认知水平必不可少的。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学生尝试独立的搜集资料、探究资料则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途径。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从搜集资料出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学生自己独立搜集时,究竟该如何展开?而且在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中,学生最重要的角色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程度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辨析史料的方法。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文献资料的书目、索引?如何利用网络查找和检索史料?如何判断作者的立场和时代性?如何把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如何判断所选史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和素养。
2.充分使用教材中补充的史料
从文字史料角度来看,在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本身就带有思考题的“学思之窗”部分,共有74处(其中必修一26处,必修二24处,必修三24处),还有很多史料直接在“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以及课后“探究学习总结”中的“学习延伸”部分给出。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与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分析这些史料,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除了以此对书中现成史学观点进行解释和论证,还可以开发其更多的价值。在具体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逐渐学会学习、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鉴别、处理史料的基本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如果能把不同章节的应用史料重新组合,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如把人教版必修一中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苏格拉底思想、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结合起来,则可以更好地认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与发展的整体历程。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的史料的种类十分丰富,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数据表格等。虽然这些插图只是辅助资料,但也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此,也不能忽视这些历史地图、插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挖掘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3.有针对性地适当补充教材外史料
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有限,但有些重点内容艰深难懂,或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使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外史料,相应地培养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各项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补充史料,关键是有针对性,有针对性的史料重点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不过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史料也不能无原则地堆砌。教材外的补充史料,一定要反复筛选,紧扣课程目标、教学目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同时要确保史料真实可信、长短适宜,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即使材料很典型,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材料本身,也就很难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的内涵,更别提用史料来分析问题了,效果当然也会大打折扣。节选加工材料时,可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不过要注意材料所属的前后语境,以保证其原意的完整性。如人

④ (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新课程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课程对学生能力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注重学生自己独立动手学习、自己实践能力等方面,其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能力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将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一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负责、管理自己的学习,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策略,从而获得有效的自主能力。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是人们永无休止的探索。教师不能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只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 一、高中历史选修模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所以在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有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主体,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选修模块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因如此。2、高考对选修模块的考查特点决定的。从近几年新课程实施地区的高考试题命制来看,高考对选修模块的考查主要以情境材料题为主要题型,但试题不直接对选修模块的具体内容进行考查,而是依托选修课程作为学科背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来考查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的修习获得的学科能力和素养。这就要求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要尤其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历史选修模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1、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新课程观认为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历史的主干和经脉。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会看书,为此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用心、用脑去读。一般来讲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泛读,让学生去抓住教材的纲目快速阅读,使学生初步地、基本地了解教材内容。第二步是精读。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反复阅读,理解教材每一个知识点,并融会贯通起来,使知识化整为零。2、培养学生自编知识结构的能力。历史知识结构就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发展线索、因果关系及相互内在的联系,是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及其体系,历史学科的能力的培养才有了物质基础和依托。让学生自编知识结构,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而且能清理教材思路,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将教材有关内容按从属或并列关系连接起来,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交流能力,首先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由于小组成员间既是一种合作学习,也是一种竞争关系,每个成员都想在其他成员面前展现自己,因此能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热情。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显著提高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效率。由于不同背景和学力的学生组成的合作小组,使得成员间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如在教学《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时我就引用了常用的教学设计:关于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史学界对此基本上有两种评价:(一)从中国古代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值得颂扬。(二)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不宜夸大评价。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简述理由。二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如我经常在选修模块教学中利用教材《学习与探究》的内容,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完成作业并展示成果。4、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人类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其间发生的事件太多太多。高中历史教材知识对这几千年历史的浓缩不可能一一叙述,对某些历史事件不可能详细阐述。因此,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对某些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了解就借助工具书或参考书。培养学生学会查阅工具书、参考书,不仅是自学能力提高的表现,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一可以根据教材教学需要,适当选取编印一些相关历史资料,这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对材料题的解题能力的提高。二可以充分利用现成的课程资源。现行教材在每一模块后面的附录中都有列举一些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和历史学习推荐网站,适当向学生介绍这些书目和网站,也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⑤ 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可以把历史事件的逻辑套用在现代社会的实际中进行对比讲解,这样一来可以丰富讲课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可能会对您的讲课有比较大的帮助。

⑥ 求教历史老师,历史教学问题。请老师给出答案或答案出处,谢谢!

我前短时间看了一篇教案,觉得不错,亲,你可以去看看,看是否对你有帮助

这个是360 文库的,不能粘贴网址给你,你可以直接输入题目搜寻到的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案
导 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初中历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培养原为中学历史教育事业贡献聪明才智的态度;了解本课程学习的任务;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初中历史教学论》的主要内容及学科性质;《初中历史教学论》的任务及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初中历史教学论》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手段:CAI课件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师范院校历史系的必修课。它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研究,揭示其特殊规律,提出中学历史适用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特殊方法,使高师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这门课程是完成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任务的“最后一道工序”。
本课程由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实践课的主要实践活动有:观看教学录像、观摩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示范课、多媒体历史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讨论、自备教案试讲评议等。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的专业必修课。研究与学习该课程对师范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总结、提炼中学历史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规律,将来遵循这些规律顺利地展开历史教学活动。第二、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和教育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性质与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具有专业特点的应用性理论学科。它以中学各阶段历史学科的特定要求和特定内容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原理和方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施教途径,以便其今后最有效地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的一门学科。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即不是教育学科和历史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也不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学科,而是具有历史专业特点的应用教育学科,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或称“历史教育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客观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课前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阶段三部分。如按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加以划分,基本内容则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历史教学法理论研究,如: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二是历史教材研究;三是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一章 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任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宽阔的视野去认识中学历史教育的意义;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教学重点: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
教学难点:中学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及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教学方法:讲述法和分析法。
教学手段:CAI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可见,中学历史教学在整个中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任何其他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首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每个公民都能成为“四有”劳动者(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能具有“五爱”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实现这个要求,就要有文化、有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如下:
(1)中学历史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正确认识现实,积极主动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2)中学历史教学能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3)中学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历史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其次,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历史知识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发展历史。没有历史的社会科学是不存在的。所以,每门社会科学都是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历史,是学习各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入门途径,尤其是同中学语文课、政治课的关系尤为密切。不仅如此,历史知识同自然科学的关系相当密切。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中,无论是中国史,或是世界史都不乏科技方面的内容。中学历史课也是学好自然科学课程所必需的基础课程。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根据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政治教育。1992年、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中对三项任务又有更大的改进。尤其是强调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大大突出了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时代特色。200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历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历史的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知识是由具体的历史知识和规律性的历史知识所组成的,内含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三个方面的知识,简称“三基”。“具体的历史知识”,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特定的历史人物活动所构成的具体的历史事件。“规律性的历史知识”,是指历史概念、规律而言。掌握了具体的历史知识,这只是在大脑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表象,再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各种各样的历史表象加以处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认识其发展的规律。
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形成基本的历史技能和能力。其具体的要求是:
(1)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从全球的空间角度和人类产生以来的时间角度,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从时间观念来讲,要能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了解历史上的纪年方法,二是要掌握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年代的计算方法,并且要初步了解历史上各种纪年方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从空间观念上讲,要能置换与指认古今地理名称和范围,能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初步掌握和识别、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
(3)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以及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4)形成口头和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5)初步具备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指能以历史的眼光理解、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它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初中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6)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7)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2、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这方面的内容是以前教学大纲中所没有提到的。它强调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问题,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灵魂
这方面的内容与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比,更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提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民族主义感情,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这一点,而且以各种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制到法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三维目标的辨证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过程与方法是历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三者是辨证统一的,缺一不可。

第二章 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形式、内容及作用及发展演变,理解中学历史课程的意义,认识历史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把握现代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能够从更宽阔的视野把握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方向;全面了解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掌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和特点;分析大纲与课标的区别;理解和正确把握新课程的总目标,学会使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教学重点:掌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和特点及与大纲的比较,分析两者的区别。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使用。
教学难点:对新课程总目标的理解、把握与落实;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使用。

中学教师资格证试讲历史,要试讲什么知道的帮我解答一下

初中历史课《北伐战争》面试试讲稿
一、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基本技能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二)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解决办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利用歌曲、对联、小组活动、自学、小组竞赛、小组讨论、动手动脑、多媒体、图片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教学资源
(一)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二)图片:孙中山的头像;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屠杀革命志士;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三)自制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校门对联;《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关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讨论题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一个判断说明题;吴、孙、张三派军阀实力表;关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及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北伐战争期间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的四段材料;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相关材料;自制知识网络图。(四)磁带:《国民革命军军歌》(也可制成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
四、学生活动设计
根据所学知识复习总结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自学国民党一大的有关内容;预习关于黄埔军校的建立的内容,每组写一个有关报道;课前分组搜集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和共产党员英勇斗争的事迹和国民党右派及帝国主义破坏国民革命的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提示或建议: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导入新课(展示标题或板标题)。
(二)教授新课。
国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
整个流程: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自制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和课本知识及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让每组找一个代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
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革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在当时,黄埔军校的建立是我国的一件重大事情,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根据课本知识和这副对联及刚才的讨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报道它建立的情况。(课前预习准备)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黄埔岛上,是由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校舍组成。1924年5月5日,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6月6日正式开学。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2月改称为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称为“黄埔军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它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孙中山以军校的学生为根本成立了国民革命军,军校的学生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二、北伐胜利进军
提示或建议: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对表现好的、积极参与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通过这个实例表和我们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吴、孙、张三派军阀拥兵自重,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同时他们又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对内镇压、混战,对外卖国投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成为国民革命军讨伐的主要对象。
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表现非常出色,根据他们的讲述,我们知道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那么,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最全面。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对同学们的分析给予点评,好的给予肯定,其他的要给予鼓励。(教师总结)。
一般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战争的正义性;(2)军队的作战方针是否正确;(3)各方面配合是否得力,官兵作战情况;(4)是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外援等。下面哪一位同学能根据各组分析的情况和这些方法来总结一下?(教师要给予表扬)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师总结。
这位同学总结得很不错,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2)作战方针正确;(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或建议:对于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事例,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分析,要教给学生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要以点概面,以免学生被个别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蒙蔽,形成错误的思想和看法。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触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余兴未尽的同学,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共同探讨。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小女孩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展示幻灯片(或投影仪图片):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以上四则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后抢答,看谁反应最快。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提示或建议: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总结。
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三)课堂小结
歌谣是浓缩知识点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下面是我用歌谣的形式对本课知识的小结,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啦。
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齐北伐,打军阀,吴、张、孙基本被打跨。
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压,又屠杀,内外勾结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权撒,国民革命失败啦。
(四)探究园地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今天所学的知识,课下分组讨论,探究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异同。

与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
© Arrange www.lksy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