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其一,学生是教师分析研究的对象,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不能颠倒两者的位置。
其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管理教育对象,自觉服从教师合理的调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
2.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
⑵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什么地位是任何人都能取代
在创新教育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方法: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现在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关注还是服务和服从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的需要,没有提升到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关注。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情感体验和学习成果。孩子的自尊心需要保护,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表现,必须要关心他们,时刻想着他们,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和学习进步,关心他们各方面发展和做人的好坏。对学生的尊重,还表现在肯定、赏识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把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更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不能再用权威的答案来统一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要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因此,学习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1、教师要多研究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要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她们变苦学为巧学;对性格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要教给他们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使其变浅学为深学;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2、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在这里边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⑶ 怎样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体制和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⑷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其一,学生是教师分析研究的对象,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不能颠倒两者的位置。
其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管理教育对象,自觉服从教师合理的调度,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
2.学生又是教育的主体
这里有三点说明:
其一,学生对于教师及教师的教育影响有其主观评价,对教师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其二,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其三,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主体。
⑸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怎么理解
正确认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地位
一、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三个角色: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激励者。
1、教师首先是一个指导者
2、 教师应该还是一个组织者
3、教师还是一个激励者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其中,学习主体的主动努力程度往往决定其学习的效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自主性,学生的意识是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形成的,但这种主体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明显的独立性,表现为对外界的影响具有分析、判断和选择的倾向,凡事都要经过他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出抉择。
2、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它是学生主体的一个重要表现。
3、能动性
学生的能动性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特征。学生作为能动的认知的主体,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识加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把外在的知识、信息、要求、影响等等,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形成为主体的认知、经验和行为品德。
4、创造性
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它表明学生在学习这一特殊的认知-实践活动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方式和内在意向,具有无限潜力。
5、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学生主体在认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它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基础所在。
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地位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教师起到引领的作用
⑺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
⑻ 5.现实生活中学生在教育过程的地位如何,理想中的地位是什么,造成现实和理想的
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就是被教育者,是应试教育的受教者。是不得不享受的地位。理想中的地位,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造成现实和理想的差异的,或者说是对立的原因,在于社会。其中包括,貌似公平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录取制度,用人单位以学历为招聘标准的招聘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