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族团结事例
新中国建国的37年前,也就是民国元年(1912年),此时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刚刚被终结。同年的11月9日,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五百多个各民族代表(无产阶级)齐聚瑞士巴塞尔,参加第二国际的特别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局势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战争危险的统一行动的决议》(《巴塞尔反战宣言》)。呼吁各民族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警惕英德两大帝国主义阵营,反对欧洲大国的任何侵略活动,号召无产阶级兄弟们随时准备抄家伙推翻那些可能把自己拖入大战泥沼的暴政。
经过了上百年文争武斗后,全世界各民族所能达成的团结共识在20世纪初达到了最高点。那时候不仅仅是无产阶级,各民族小资产阶级和左翼知识分子也坚信着,我们是团结一心的,因此残酷的世界大战不会爆发。毕竟,在大家眼中,人类早已来到文明时代,飞机轻松穿越边境,无线电将资讯传遍世界,似乎全欧洲(全世界)各民族已经变成了一家人,团结在一起的一家人。
然而,一战将这个欧洲(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妙幻觉戳破,世界大战是对20世纪初高呼国际主义口号的各民族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左翼知识分子最直接的灵魂拷问——「Nationalism or Internationalism」。最后第二国际的27个工人阶级政党中有24个站到了Nationalism的立场上支持本国的战争。当1914年8月4日得知德国社民党议员在德国国会投票通过军事预算案消息后,列宁说出那句经典的结论:「第二国际已死」。
2. 民族团结的事例
晚霞红似火,爱心暖人间——维族老人和他的3个孩子
20多年来,奎屯市的维吾尔族老人玉素甫收养3个弃儿并靠卖杂碎汤将其逐一养大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在这个不寻常的家庭里,一对维吾尔族老夫妻和他们的两个汉族女儿、一个维族儿子,如同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
幸福的阿米娜。阿米娜是汉族的聋哑孩子,也是玉素甫老人的第一个孩子,好听的维族名字,就是玉素甫老人起的。老人收养她时,她火车站附近流浪,并且有严重的自闭症。那时,老人就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夫妇俩把她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孩子的心。
聪明的古丽米娜。古丽米娜,是老人收养的第二个女儿,是一名汉族弃婴。父亲玉素甫对她的疼爱,周围邻居都知道。在她四五岁时,爸爸只要一出门,就会把她背上,舍不得她走路,邻居们都说,小古丽米娜是在父亲的背上长大的。如今的她,学习成绩不但名列前茅,还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做事有条不紊,在奎屯市举办的双语大赛中,还获得了第一名,是老人心中最大的骄傲。
懂事的开塞江。2005年,第三个孩子又走进了玉素甫的家,老人取名开塞江。开塞江是维族男孩,老人收养他时,已年过七旬,老两口虽然身体都不好,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收留了孩子。开塞江十分爱他的爸爸妈妈,他说“我长大了,爸爸妈妈却老了,今后我要刻苦学习,争取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来好好照顾我亲爱的爸爸妈妈!”
3. 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一、2004年9月28日,居住在北山的哈萨克族牧民卡热木的女儿努尔巴克突然感到肚子特别痛,她要生小孩了。可是,按时间算还不足月。于是,他们急忙从北山来到团部,因他们不太懂汉语便找到了派出所,所长石建新接待了他们。在介绍完情况后已是21时,当时医院的医生全部到外团参加考试去了,经护士初检后认为是难产,需要立即进行剖腹产手术。于是,护士、民警立即同外出考试的医生联系迅速赶回,这边护士也在忙着给手术室消毒。医生到达后,经全面检查后就开始进行手术。24时手术成功,母子平安。7天后,努尔巴克出院了,由于没有车民警们又开车将她们母子送回到了40公里外的北山牧场的家。
二、22团11连职工马俊芳的小麦地里,9名维吾尔族男性民工拿着坎土曼,挥汗如雨地平着毛渠埂子。随着该团3.4万亩小麦丰收在望,该团的小麦承包抓紧时间做好夏收前的准备工作。
在该团雇维吾尔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见惯的事,到秋收季节来该团打工的少数民族多达几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该团周围居住着很多包括汉族人在内的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组成的和静县、焉耆县乡、村的各族群众;二是该团经常与地方的少数民族联络,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学习在农业种植上的新技术;三是每年从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来到该团支援团场的农业建设;四是长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让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汉族朋友能真心对待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能真心对待汉族人。
维吾尔族小伙阿不拉说:每次我们来汉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钱给我们,而且对我们很好。
三、
新疆布尔津县哈萨克族爱心妈妈--丽达常年帮扶各族贫困孩子。
8月9号,布尔津县第三小学二年级学生明梅像往常一样,来到哈萨克族阿姨丽达家中做作业,没想到丽达阿姨不仅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还请来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为她庆祝生日。
明梅的妈妈五年前离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亲捡破烂维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丽达听说了小明梅的情况,就经常给她买衣服、买零食、洗头洗澡、检查作业,每个月还要给她20元零用钱。小明梅:“今天我特别高兴,我好久没吃过蛋糕了,我真想叫阿姨一声妈妈。”
丽达下岗后从街头摆小摊开始做起,现在经营一家民族工艺品商店。2003年,丽达联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创办了布尔津县“爱心妈妈”协会,5年来,爱心妈妈们已先后帮扶了20多名各民族贫困孤残儿童和困难群众,累计捐款捐物达十多万元。丽达:“我是个下岗工人,当时有好多人帮助过我,要不是他们的话,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我有能力了,有条件了,所以我帮助别人。我们民族汉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团结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才会一天比一天好。”
4. 关于中华民族团结的事例或者民族情的事例 越多越好
天山网讯(通讯员啸鸿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接纳并用实际行动为中华各民族团结、和睦与友好相处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
因为修筑精伊霍铁路,我有机会接触到维吾尔族、蒙古族、哈撒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朋友。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对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常常为民族朋友的真诚、豪爽感动。也见证了各民族间患难与共,互相帮助感人事例。这只是其中一个。
在乌鲁木齐发往北京的T70次列车9号车厢的3号下铺上,有一位特殊的旅客:一名中年维吾尔族妇女带着两个小孩子,大的走路都摇摇晃晃,小的还在襁褓中,而且都在咳嗽。维族妇女对两个不停咳嗽的孩子显得无能为力而易怒。她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无奈中她只有呵斥稍微大一点的小娃娃。听到哭声,列车自乌鲁木齐开动不久,就来了一位汉语维语都讲得很流利的女同志。经她问询了解,大家才知道大的维族小孩只有一岁多一点,小的刚刚满月。
这名维族妇女背后有着很让人牵心的故事。
维吾尔族妇女的丈夫挣了不少钱,但他自律较差没事就爱赌博,挣的钱赌输的很多,已经很少往家里寄钱。家里妇女带两个孩子,已经十分艰难,近期孩子又病了。妇女一是想到丈夫身边管管丈夫,另一方面孩子病了,两个人照管总要好一点。否则她一个人带孩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自己也没法跟丈夫交代,于是拖着孩子匆忙上路。按说妇女和孩子还都是需要人照顾的,妇女也从没出过远门,对照看孩子和出行生活所知不多,连奶瓶、勺子之类带婴儿必备的东西都没有带,甚至连卫生纸都是同一车厢的旅客,七拼八凑供应她们母女三人的。随行的旅客将自己随身带的备用药阿莫西林等治咳嗽和消炎的送给维族妇女,让她压成粉末用水给孩子冲服,以减少娃娃咳嗽症状。好在稍大的娃娃虽然咳嗽,吃东西还可以,其他旅客送来的香蕉、八宝粥他都大口大口地吃,即使没吃完就会吐,一旦嘴擦干净,他还是大口大口地吃。精神也挺好。小娃娃指甲长了,自己胡乱抓挠把自己的嘴唇都抓烂了。有人建议用指甲刀给剪一下。妇女直摇头,不停地说着维语,经翻译才知道,按维族人的习俗,小娃娃的长指甲第一次要孩子的爸爸用刀子削出来才好,否则孩子将来长大会没有出息。只要大家能帮上忙的还是尽力帮她们。同车厢1号下铺的一位汉族女同志一有空就过去帮维族妇女抱孩子。还把自己带的鸡蛋等吃的送给维族母女,甚至把火腿肠也拿过去,经别人提醒维族人信奉伊斯兰教,不能吃大肉,她才不好意思地把火腿肠拣出来。小孩拉到裤子上了她很利索地帮维族妇女给孩子擦洗。一位将到北京上班去的身材魁伟的体育老师用他宽大的臂膀搂着稍大一点的娃娃。白天孩子除了玩,基本都在他的臂弯里,睁着黑黑的大眼睛好奇地看周围的一切。3号、4号铺的几位旅客把自己带的酸奶、八宝粥、香蕉等水果拿给维族妇女母女。甚至自己用的勺子也让给了维族妇女母女。那位充当翻译的女同志则陪维族妇女聊天、听她讲述自己带两个小娃娃的辛苦,适时给她宽心、安慰。鼓励维族妇女振作精神,把孩子带好。
维族妇女来时是族里的几个兄弟送上车的,到北京后丈夫来接她,再继续北上,还要赶到吉林延边。真不知道后面的路怎么走?好在同车厢遇到的都是好心人,孩子走到车厢连接等危险处有人抱。两个孩子同时哭时有人帮忙来哄。到西安我下车时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愿她们母女能够平安顺利到东北。
5. 有民族团结的事例
丝绸之路得开通 玄奘取经 鉴真东渡
6. 举出一个各民族团结奋斗的事例
中国抗战是指1931年至1945年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各爱国党派、各社会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全国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表明了与侵略者血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投身到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上海、北平、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工人群众纷纷组织抗日义勇队、宣传队,支援前线,参军参战。教师学生以及宗教界、妇女界等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7月,上海一批社会名流成立上海抗敌后援会,蔡元培等组织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救国会;何香凝、宋庆龄倡议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9月,沙千里等组织了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等等。这些抗日团体在淞沪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民族工商界人士也表现出高昂的爱国热情。他们踊跃认购救国公债,为前线将士捐赠物资。华中、华北地区的许多工商界人士抱着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把自己的企业搬迁到西南和西北后方省区继续从事生产,以支持长期抗战。上海著名实业家胡厥文等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组织民营厂商内迁。进步实业家沈鸿在八路军办事处协助下,将其五金厂的机器设备经西安迁往延安,为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中国各少数民族也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从北到南,从朝鲜族、满族到壮族、瑶族、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为保卫中华民族利益,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东北,朝鲜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在大青山,蒙古族和汉族群众组成抗日武装,成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主力。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少数民族建立起抗日救国会等爱国团体和抗日武装,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38年1月10日在冀西阜平召开的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不仅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参加,有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参加,还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的僧侣代表等参加。在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中,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地区回民抗日游击队最为有名。冀中回民支队由回族共产党员马本斋担任司令员,人数最多时达2000余人。他们英勇抗敌,屡建战功,受到群众拥戴。冀中军区曾通报嘉奖回民支队,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为掩护马本斋的母亲,冀中献县东辛庄的许多群众不惧敌人的威逼,被打得死去活来仍守口如瓶。最后马母见情不忍,挺身而出。在敌人威胁利诱,要她写信劝儿子投降时,她痛斥敌人说:“我是中国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最后绝食而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
新疆各族人民也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仅据募捐一项的统计,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众共捐款折合大洋322.617万余元,金银首饰2万余件,除1938年购买战斗机10架送往抗日前线外,其余均汇往抗日全国后援总会,支援抗战。其中,1938年3月13日,新疆库尔勒县维吾尔族妇女然比汗,捐抗日救国后援款票银75万元。11月6日,阿克苏区温宿县农民沙海阿洪将父亲遗留的部分朝汗路费捐作抗日捐款,并称:“全国抗战,民很愿亲赴前方,共同杀敌救国,奈因交通不便,并家务关系,未得前往,故将所有一半自愿捐助,以助前方多买几种枪弹,多杀几个敌人,好给我们中国报仇”。沙海阿洪这位山村农民热烈捐款救国的表现,表达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爱国之心。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以各种方式支援和参加祖国的抗战。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东南亚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等立即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1938年10月,东南亚各国的40多个华侨救国团体的代表在新加坡集会,一致决议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推选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其分支机构遍布南洋各国,广泛开展募捐活动,筹集抗战急需物资,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1939年2月,南侨总会应国民政府军委会西南运输处的要求,代雇机工即汽车司机和修理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前往新开辟的滇缅公路和西南各省服务。先后有3200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服务,他们克服路险、雨滑、疟疾乃至敌机轰炸等种种艰难险阻,以忘我的牺牲精神为祖国抢运战需物资。在美洲,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于1937年10月发动美国纽约市54个华侨团体,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号召侨胞募捐支援祖国抗战。波士顿、旧金山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的华侨,欧洲、澳洲(大洋洲)等地的华侨,也先后建立了支援祖国抗战的各种团体,进行抗日宣传,抵制和阻运日货,筹集现款和物资,购买救国公债,组织人员回国参军参战,增强了祖国的抗战力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贡献了力量。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在经济上的支援是巨大的。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国国民政府陆续向国内外发行救国公债、国防公债及节约储蓄券等多种债券,总数达30亿元。到1942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认购总数达到11亿元国币,超过发行国债总额的1/3.而且战后这些公债并未偿还。所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购买的这些公债如同捐款一样,全部无偿地贡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事业。为了支援祖国抗战,华侨纷纷“增寄家费以益外汇”,侨汇连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数额巨大的侨汇收入,不仅可以填补中国对外贸易的巨额逆差,同时作为硬通货,还被用作发行纸币的基金,起到了巩固国民政府法币币值、维持战时经济的作用。这也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7. 关于同学之间的民族团结故事,要短小精悍的那种!急急急
8月9号,布尔津县第三小学二年级学生明梅像往常一样,来到哈萨克族阿姨丽回达家中做作业答,没想到丽达阿姨不仅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还请来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为她庆祝生日。
明梅的妈妈五年前离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亲捡破烂维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丽达听说了小明梅的情况,就经常给她买衣服、买零食、洗头洗澡、检查作业,每个月还要给她20元零用钱。小明梅:“今天我特别高兴,我好久没吃过蛋糕了,我真想叫阿姨一声妈妈。”
丽达下岗后从街头摆小摊开始做起,现在经营一家民族工艺品商店。2003年,丽达联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创办了布尔津县“爱心妈妈”协会,5年来,爱心妈妈们已先后帮扶了20多名各民族贫困孤残儿童和困难群众,累计捐款捐物达十多万元。丽达:“我是个下岗工人,当时有好多人帮助过我,要不是他们的话,我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我有能力了,有条件了,所以我帮助别人。我们民族汉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团结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才会一天比一天好。”
8. 民族团结的故事
1、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3、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9. 民族团结的事迹
晚霞红似火,爱心暖人间——维族老人和他的3个孩子
20多年来,奎屯市的维吾尔族老人玉素甫收养3个弃儿并靠卖杂碎汤将其逐一养大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在这个不寻常的家庭里,一对维吾尔族老夫妻和他们的两个汉族女儿、一个维族儿子,如同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
幸福的阿米娜。阿米娜是汉族的聋哑孩子,也是玉素甫老人的第一个孩子,好听的维族名字,就是玉素甫老人起的。老人收养她时,她火车站附近流浪,并且有严重的自闭症。那时,老人就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夫妇俩把她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孩子的心。
聪明的古丽米娜。古丽米娜,是老人收养的第二个女儿,是一名汉族弃婴。父亲玉素甫对她的疼爱,周围邻居都知道。在她四五岁时,爸爸只要一出门,就会把她背上,舍不得她走路,邻居们都说,小古丽米娜是在父亲的背上长大的。如今的她,学习成绩不但名列前茅,还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做事有条不紊,在奎屯市举办的双语大赛中,还获得了第一名,是老人心中最大的骄傲。
懂事的开塞江。2005年,第三个孩子又走进了玉素甫的家,老人取名开塞江。开塞江是维族男孩,老人收养他时,已年过七旬,老两口虽然身体都不好,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收留了孩子。开塞江十分爱他的爸爸妈妈,他说“我长大了,爸爸妈妈却老了,今后我要刻苦学习,争取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来好好照顾我亲爱的爸爸妈妈!”
10. 学校民族团结一帮一小故事
校园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毛桥小学 六(1)班 学生:张贤 指导教师:陈玉华
一个民族就像一滴水,一滴水很容易渗到沙土里面去,如果56滴水混合起 来,就成一片汪洋大海;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束阳光,一束能照到多大的地方呢?13亿多束太阳光混在一起,无比耀眼,灿烂发光,能照亮全世界;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根筷子,一根是很容易折断,13亿多根筷子绑在一起,就坚如长城,民族团结就是这样的。
有一次学校举行了拔河比赛。我们班取得了第一名,我们班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拔河比赛中感觉到了团结的力量非常的巨大。如果他们说那是汉族,那是回族,那样分得话,力量不会聚中在一个地方,很容易受到别的班强烈打击,不会取得好的成绩来。他们为了自己班变更加优秀,更有出色,而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一起进步,遇到困难,共同商量克服困难 。不会因为不团结成绩不好,纪律不好,各方面都差 ,而受到别的班同学的嘲笑 ,看不起。一个国家相当于一个班集体,一个多民族的班集体,我们每个人都不分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话。我们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都平安生活,中国变得更加强盛, 具有一个巨大民族团结力量的国家。我们团结起来,不让任何一个民族分裂都得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又汉族,也有回族,但我们都非常和睦相处,我们都像一家人一样生活。老师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不仅关心我们学习,还关心我们的冷暖苦饿。我们在课堂有师生关系,下课后就想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开玩笑玩。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硬比钢还强… ’’这首诗天天在耳边唱响,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团结起来,聚集比铁硬比钢还强的力量,使校园变得更加和谐,使中国变得更加强盛。
新闻纪事:新疆校园里的民族团结故事
2009年07月28日 12:02:26
“和他们交往我的生活更多彩了”
乌鲁木齐市第20中学的热依汗·古丽已经在讲台上站了13年,新学期她将担任“双语”班的老师,她有点紧张,但一想到身后有很多汉族同事她信心倍增。
7月21日,一说起汉族同事对她的帮助,热依汗·古丽打开了话匣子。
2004年牞乌鲁木齐市第20中学实行了民汉合校,热依汗·古丽多了很多汉族同事,在那之前她几乎没有汉族朋友,那之后她惊奇地发现,汉族和维吾尔族一样待人热情,爱帮助别人。
3年前,在学校的“民汉教师结对子”活动中,她和同是教化学的李元忠老师结成了“一对子”。
从那以后,李元忠每次有了新的教学资料都要多准备一份,给热依汗·古丽讲解,热依汗·古丽把自己学到的再传递给学生。每次化学组集体备课,他都会对热依汗·古丽提合理建议。今年他们分别送走了一个高三毕业班,复习时用什么书、用什么资料、用什么样的练习试卷,热依汗·古丽都要和李元忠商量。
该学校化学组有17位老师,有8位是少数民族,现在李元忠不光和少数民族同事关系很好,在学校以外还交了不少维吾尔族朋友。和热依汗·古丽变成“一对子”后,让李元忠对维吾尔族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自从和热依汗·古丽结对子后,感觉和这个民族很亲。”李元忠说,现在他们不仅是同事还是朋友,汉族的节日他会收到热依汗·古丽的问候,维吾尔族过节时他会给热依汗·古丽送上祝福,工作中常相互开玩笑。
随着时间推移,热依汗·古丽对李元忠产生了像哥哥一般的信任。写论文遇到问题她会打电话给李元忠,备课时遇到困惑她会向李元忠请教。3年来,热依汗·古丽汉语授课水平提高了,以前她在课堂上总把一些专业术语弄错,李元忠一遍遍耐心地给她讲解,让她课后多练习。
数理化一直是民语班学生的弱项,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化学的瓶颈,热依汗·古丽经常追着李元忠了解他班上的学生是如何学习化学的,李元忠会把学生们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热依汗·古丽,这样的交流对她班上的学生帮助很大,化学成绩慢慢提高了。看到热依汗·古丽的学生成绩提高了李元忠也很高兴,同时也更欣赏爱学习的热依汗·古丽。
去年暑假,热依汗·古丽参加网上培训课程,面对大量的习题她很着急,为了帮她顺利完成学习,李元忠给她当起了老师,给她讲解网上的难题。他们都是班主任,他们还常交流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李元忠说:“我们结对子不光增强了不同民族老师间的了解团结,还带动了各自班级之间民汉学生的交流和了解,我们是学生行为的风向标,‘7·5’事件一点都不会影响我和维吾尔族同事朋友的交往。”
从一位民语老师成长为“双语”老师,热依汗·古丽的背后有很多汉族同事的支持:“徐老师是电脑专家,给我教了很多电脑和网络知识,出去玩,高老师一直帮我提行李,还有黄老师……汉族同事们都很热心,我的进步就是李老师和其他汉族老师帮助的结果,和他们交往,我的生活更多彩了。”(记者张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