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从审美与表现 合作与交流 运动与健康 学习与创新 公民与道德 五方面写
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本人诚实守信,环境意识,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 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维护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的情况。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能够为实现集体目标付出努力。 品德优良 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尊重并理解他人。 品德优秀,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目的明确,有理想,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努力尝试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学习态度端正,能主动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能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用信息,有独立学习与研究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虚心请教。 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目标明确,有理想,与同学能够完美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恰当,会从失败中找经验
正确认识同伴的优缺点,了解同伴的客观评价,能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 有科学的保健意识方法,能够尊重同伴观点,理解同伴处境,多交一些知心朋友,融合关系。 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 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自尊,自信,自己做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挑战自我,对错误要虚心请教。 有团队精神,善于与人交流
有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锻炼方法,有科学的保健意识,身体状况,卫生习惯良好,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 每天坚持锻炼,正确面对挫折坎坷。 热爱运动,身体健康 有科学的锻炼方法和一定的运动技能。 热爱运动,身体健康,心态积极向上
仪表大方,举止文明,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具有一定审美能力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表现美 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N多 MD 这几天我就帮老师做这个了· · 还需要后面的话就留个Q 可以发给你一份事例看看
㈡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晚上的辅导
中学生们处于一个从
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梦想一夜
之间长大成人
掌握人类所有的知识
适
应所有的社会规范。结果
迫切的期望与
实际的能力之间产生了巨大冲突
由此在
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了许多不适应。这些
冲突和不适应成了他们人生交响乐中优美
的小插曲。
中学时期是人一生当中生命力最旺盛
的时期
是最美好的时期
也是最重要的
时期。伴随着个人成长、挑战自我、追求
成功
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成长的
烦恼。
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冲突问题
心理健
康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
1
河北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
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深入学校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从现代
心理学理论出发
以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行为主义
理论为基础
着眼于当前中小学生的实际问题
理论联系实
践
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解决学生的问题。从石家庄市的几所
实验学校搞起
如今省属心理教育实验学校已近百所
市属的
心理教育实验学校已达数百所。河北省的心理教育走在了全国
的前列
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
这一套《中学生心理辅导丛书》就是在心理教育实验的基
础上积累而成的。几位作者近十年来深入中小学进行心理辅
导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从学生角度出发
把中学生存在
的各种不适应问题归类
进行归因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
意见。
《挑战自我———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主要侧重于中学生
学习策略的辅导
从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入
手
它告诉同学们
面对无际的知识
要学会学习。
《展现自我———中学生交往心理辅导》主要侧重于中学生
的人际交往
从交往知识、交往技巧和交往的心理体验入手
它告诉同学们
人是社会的人
要学会合作。
《完善自我———中学生人格心理辅导》主要侧重于中学生
个性形成中的问题。从中学生的能力、气质、态度入手
它告
诉同学们
人的个性是区别于他人的标志
是生活的基础
㈢ 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和目标
落实语文新课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蔡 美 旋
( 福建 厦门 厦门育才中学 361100 )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这个标准为我们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准备工作和实施教学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努力方向。但是要对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进行扬弃,除了需要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需要以科学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探讨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研究新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总结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通过系统的教学过程,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他们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实现现代化,要参与未来世界激烈的竞争。拥有最全面的综合能力无疑应该是他们必须具备的至关重要的“看家本领”,如果他们离开了这些技能,就将无法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无法立足于高度发达的社会。为了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进步,能够持续、全面地发展,语文老师应尽快顺应课改的趋势,推进课改的步伐,把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成长为一代新人。
面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重大改革,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呢?
一、从传授知识入手,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韩愈在《师说》里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以往这的确是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但在今天,如果老师还仅仅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则这是一个食古不化的老师,也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传授知识确实是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老师怎样传授这些知识,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有没有完全接受?接受完这些知识后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是不是得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否更加完善。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找到突破口。那就是要从传授知识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分析,语文老师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其次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过程,要有“钓胜于渔”的思想。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时切记:教师不是在教知识,而是教怎样运用知识。学生切实有效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他们能力上的提升。
二、变革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定位主客体关系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所以,语文教学设计当然要把教师当作一个重要的参数。然而,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却不容忽略。教会学生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教好学生学?古人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良好的教学方法从何而来?何时需要引导,如何进行启发?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商人公开宣称:“用户至上”。“顾客是上帝”。语文教师是否也可以拍拍胸脯,明确表示“学生至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教好学生,首先需要研究学生,学生当然应当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此相适应,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传统教学中的管理者转为引导者,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和交流不局限于解答问题,更多的是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想法、学习的体验、学习的兴趣等。把它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求语文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变为新课程的塑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变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能总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要创造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给他们充分的空间,他们的才华才得以展现,个性才得以张扬。正所谓给了他们“阳光”,他们就可以“灿烂”起来,此其一。其二,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总认为学生无知,学生不如老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是有很大的潜力的。只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合作、去探究,他们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三,放下教师的“架子”,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创造一种最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抓好健康情感的培养,引导树立科学、崇高的价值观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成长。具体而言,就是指导他们不断为自己设置奋斗目标,要助他们勇敢地克服学习和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激励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不断地促进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实际运做过程中,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其次,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谊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我们必须始终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一个目标,深入探索最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为培养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书目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倪文锦主编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暨南大学出版社 陈建伟主编
㈣ 法律对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
如果要的是政治课的答案:
1让中学生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3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有利于履行自己的义务
之后后面的自己加,有的是东西可以说的……
㈤ 如何对中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育活动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做了明确的界定,那就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在评价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队,然后得出学生学习的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因为教育的功能不在于区分、甄别学生的优劣,而是在于让在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学习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知识的生长。
一、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完成实验几何到逻辑推理严格证明几何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几何结论都是通过学生通过动手验证得到的。我在上“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和“在同圆中弦、弦心距、弧、圆心角的关系”时,需要学生通过图形的运动,如翻折、旋转,来验证两个图形是否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能够利用手头的工具自制三角形纸片和圆形纸片,然后根据要求在图片上作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对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要积极地给予肯定,对能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的行为要给予表扬。同时,对于本来基础并不是很好的同学所取得的成就要及时发现,并给予充分肯定。如我班有一位同学A,在几次数学课的实验操作中都受到了我的表扬,于是他变得越来越喜欢数学、越来越喜欢动手,虽然数学考试成绩没有大的进步,却在劳技课上充分展现了他的动手天赋,并在学校的“巧巧手“比赛上得到了火箭比赛一等奖。后来他在提到自己取得的成就时说,其实他以前是一个很内向的人,由于成绩不是很理想,所以经常感到自卑,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自从数学上的几次制作图形来验证几何结论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增强了他对自己动手能力的信心。
二、及时肯定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闪光点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知识的连续性要求较高。如果一位同学能背出一首唐诗,其他唐诗他不一定知晓;但如果一位学生会解一个方程,他就有可能会解这一类的方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位同学学习数学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成绩不是很理想,甚至经常考试分数接近零分,但是我们教师在接受他反馈回来的信息时发现他某一道题会做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这说明他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可能全都会解了。因为数学的特点就是这样的,它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初一年级教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我带的班级中的B同学是一位数学基础极差的学生,在小学时早已被数学的应用题、圆的知识弄得焦头烂额,而且在过去的考试中分数都是个位数。在一堂数学课上,在学生练习的环节,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B同学居然会解一道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不由得让我心中一喜。我又给了他几道简单的方程,他又做了出来,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在班级中大力表扬了B同学,在表扬的过程中,B的脸明显红了。如果以考试成绩做为表扬的依据的话,B也许轮不到表扬的份,但从这次表扬后,他解方程的兴趣明显增加了,虽然几何和应用题进步很慢,但是对于解方程和计算题,他有了心理的优势,即使到了初二年级以后的分式方程解得也很准确。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要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表扬其闪光点,特别应关注后进生,哪怕是他的一个灵光闪现,有可能就让你挖到了金矿。
三、采用灵活可变的评价方式
我带的第一届的两个班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为靠后的,对学习基本上没有兴趣可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首要任务。而要让他们有兴趣,就必须让他们体验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根据他们的基础,要在短时间取得学习成绩的突飞猛进,无异痴人说梦,所以我根据这两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想办法让他们能感受到真实的成就感。学生是很聪明的,他能准确地判断出老师的表扬是真实的还是空穴来风。在交作业方面,两个班的作业一向是残缺不全的,我采用对班级每一位同学的作业进行反馈的方式,对作业上交情况有好转的同学在数学课的课前两分钟予以表扬。这样让他们感觉到在这一方面找到了自尊,所以他们交作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到后来几乎不存在不交作业的。在作业批改的评价上,对于做得很好的同学我会在作业结束的地方给予“优秀”、“A+”或“100分”等评价;对于做得不是很好的同学,暂时不给予其等级评价,而是让其在订正错题以后,同样给予其“优秀”、“A+”或“100分”等字样。这样,他们在体验了成功的愉悦后上交作业的积极性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另外在平时的单元测试中,对于成绩的界定方式上我也动了不少脑筋,对于没有达到合格或者优秀的同学,再给予其机会,让其充分思考,只要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搞懂未知的题目,一样可以达到合格或达到优秀。这一举措实施下来,深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积极参与学习数学的过程,就一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总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环节。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不只是一种权力的表现,更重要的应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责任。采用适合的评价方法,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之,不合适的评价方法却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使其丧失学习的自信。所以评价的方法不仅要能体现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那么,作为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展开评价活动。
㈥ 《历史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
高中。是认识中国史。和如何将古今的文化相结合。推进当今社会发展。
㈦ 求问如何对中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
加乐中学 王上兴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起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下面谈谈我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的想法与做法。
一、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此时我们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评价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对教学实施的评价应当采取过程评价的模式,而不只是针对目标的评价。
二、对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这样说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把概念、法则、定理等归为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技能。其实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学生在探究数学实际的过程,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解基础上的应用并作出及时恰当地评价。
三、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体验的评价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情感和态度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在合作中是否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多样化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今新课程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学生感觉是最真实的等等。从时间上看,应有学习前的准备性评价、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习后的总结性评价。从空间上看,在学校应该包括课堂上的评价、活动课的评价;在校外,应有家庭评价的评价。
评价时应结合评价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选择,下面介绍几种我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的评价方法:
1、借助巧妙型评价批改作业。
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70或85等分数。此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比较学生的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此法枯燥乏味,且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这样一来,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在作业批改中巧妙地运用等级评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用A、B、C等给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这样就比较清楚的给学生称心的评价,既让学生心理平衡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弥补一般评分的不足。为学生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2、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例如,在复习阶段让学生仔细审查老师给自己批好的作业,有错误的地方请学生想好错误的原因,或把原因写在错题的旁边,然后让学生互相说一说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对本次作业作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自觉地订正错误;同时锻炼了学生相互学习的能力;而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更有一种导向、教育的作用。虽然这样做可能比较浪费时间,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却比由教师总评好多了,而且经常进行这样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提高。
3、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口试的主要内容是说理,即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过程等。自我实验以来成绩较好的班级容易操作,成绩差的班级就比较困难,但能这样坚持下去也会逐步养成习惯的。面试的主要内容是操作,如操作小棒演示算理,拼接学具推导公式,测量,制作等。笔试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解题能力,包括平时的作业、单元测试、期末考察等等。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想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从试卷中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所以我们要加强口试与面试,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场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口试、面试、笔试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
4、建立每位学生的数学评价档案。在每个学期一开始,我都对每位同学建立起数学评价的档案。那就是把学生的姓名按学号分页排好,然后把每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成绩或其他成长事情进行记录。如每一次的单元测试或期考成绩,作业特别优秀,或者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缺点,一些挫折。建立数学评价档案的目的还是为了教育学生,我可以根据评价档案适时地找学生谈心,鼓励、激励他们的学习;根据评价档案我可以分析出学生最近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情况来改进教学方法。这样坚持下去能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而对数学更加感兴趣了。
以上是我对数学学习评价的一些思考与体会。我们学校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较差,思想较保守,再加信息相对封闭,学习评价面临重重困难,各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㈧ 请运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观点与埃里克森心理观点来分析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表现并阐述有针对性的措施 急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步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 :(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其特点:(1)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例如幼儿园的草坪上树上标着“别踩我,我会疼”小孩就会主动不踩小草。(2)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3)刻板性。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例如幼儿园的小孩认为男孩就是穿短裤短头发的,女孩就是长头发穿裙子的。(4)思维的不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能够由前推后,但是却不能由后推前。例如小明的哥哥是小亮,问小亮的弟弟是谁?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不知道的。(5)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皮亚杰借助“质量守恒定律”测试小孩,发现不能守恒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重要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或技能性的训练。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理解规则和原则但是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其中这一时期去集中化是这一阶段儿童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 :(1 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思维特点如下:(l)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假设一演绎推理是先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再系统地评价和判断正确答案的推理方式。假设一演绎的方法分为两步,首先提出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皮亚杰借助“钟摆问题”发现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思维具有了互补性和灵活性,也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