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名师对话(人教版)必修2 阶段测评(一)第一单元 试卷答案解析
2008届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期末测试试卷10套(有详细答案)人教版资料类型:试卷资料资料版本:没有填写版本软件大小:835.5KB推荐等级:发 布 人:mmczw发布日期:2008年04月22日来源网站:没有解压密码:运行环境:Win98,Winnt,Win2k,Winxp,win2003下载列表:相关搜索:1.2008届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期末测试试卷10套(有详细答案)人教版2.2008届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期末测试试卷10套(有详细答案)人教版3.2008届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期末测试试卷10套(有详细答案)人教版资料介绍:2008届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期末测试试卷10套(有详细答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全册教案、学案 课件类别:思想品德 - 教案 - 思品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课件评级: 运行平台:Win9X/2000/XP/2003/ 课件语言:简体中文 授权方式:免费版 课件版本: 人教新课标 解压密码: 本站默认解压密码:课件大小:144 KB 相关链接:Home Page 高中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3重点知识梳理理科班课件 资源类型: 课件 资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 资源学科: 历史 年级水平: 必修3 资源格式: ppt 资源大小: 177KB 资源等级: 3 更新时间: 2008-02-24 下载次数: 479 次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文件大小:287 K等级:★★★★★人口与环境历届高考试题汇集(07年)[]文件大小:444 K等级:★★★★★2008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9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文件大小:234 K等级:★★★★★2008年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8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文件大小:183 K等级:★★★★★2007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一 人口与环境[]文件大小:565 K等级:★★★★★2007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1.2[]文件大小:181 K等级:★★★★★2007年高考地理复习 人口与环境 单元测试及详解[]文件大小:72 K等级:★★★★★2007届高考地理专题训练之人口与环境[]文件大小:136 K等级:★★★★★200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2[]文件大小:313 K等级:★★★★★200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2.9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文件大小:260 K等级:★★★★★200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1.2[]文件大小:156 K等级:★★★★★高考能力测试步步高地理基础训练2地球和地图[]文件大小:146 K等级:★★★★★高考综合复习:自然地理和地图(一)提纲[]文件大小:400 K等级:★★★★★高考文科《地理》读图填图训练世界区域(非洲、欧洲)[]文件大小:615 K等级:★★★★★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一地球和地图[]文件大小:297 K等级:★★★★★高考地理复习 地球 地图部分[]文件大小:230 K等级:★★★★★高考地理(新课标)二轮专题复习1 地图知识及各类地理图像的判读与应用[]文件大小:4214 K等级:★★★★★高考专题复习三 区域地理经纬网空间定位复习 人教版[]文件大小:3953 K等级:★★★★★第五章 地图(99-03高考地理部分试题及答案)[]文件大小:165 K等级:★★★★★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高考地理复习教案[]文件大小:53 K等级:★★★★★共 660 个地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3页 20个地理/页 转到第页 下载地址: 转到下载地址处
2. 江苏省溧阳中学 江苏省光华高级中学 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溧阳市埭头中学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溧阳中学、光华、三中是城里的,其他都是乡下的!!有钱的不好说。都是学生家长的钱,学生不都那样。成绩排名倒是你问题这样排是正确的。
3. 正,余弦在实际中的应用
正余弦定理教学案例分析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冯春香
教材:新课标教材----必修5
课题:正余弦定理
[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现代数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学习观指导下的“情境 .问题.反思.应用”教学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设数学情境是前提,提出问题是重点,解决问题是核心,应用数学知识是目的,因此所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正余弦定理”具有一定广泛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创设情境。
[关键词]: 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数学情境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怪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很重要,但很难;学得很苦、太抽象、太枯燥,要不是升学,我们才不会去理会,况且将来用数学的机会很少;许多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不会自学,不敢提问题,也不知如何提问题。这说明了学生一是不会学数学,二是对数学有恐惧感,没有信心,这样的心态怎能对数学有所创新呢?即使有所创新那与学生们所花代价也不成比例,其间扼杀了他们太多的快乐和个性特长。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教学,认为多数学习应与具体情境有关,只有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问题中,所建构的知识才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易于迁移。我们在 2003级进行了“创设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多数同学已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平时能主动思考,敢于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和想法,从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步过渡到主动探究、索取知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材分析
“正余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的第一章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正弦定理、正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布鲁纳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因此,做好“正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为此我们根据“情境 --问题”教学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形成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问题”学习链,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根据上述精神,做出了如下设计:①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②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正余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③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通过作边BC的垂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得出正余弦定理的表达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证明时,关键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两点:
一是证明的起点
;
二是如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④由学生独立使用已证明的结论去解决中所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类型一:解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问题
1.⑴在 中,如果 , , ,那么 , 的面积为 .
变式:若已知 ,可否求出其他三个元素?
例1.已知 中, 求 及 。
变式:(小题训练4)在 中,已知 则边长 。
例2. (原例4.) 中三个内角 的对边分别是 ,已知 ,且 ,求角 的大小。
变式:(小题训练3)若三角形三边之比为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等于 。
类型二: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
2.在 中,若 ,则 是 (形状)。
例3.在 ,若 ,试判断 的形状。
学生练习:
1. 已知 中,若 ,则 。
2. 在 中,若 ,则 的形状是 (形状)。
3. 在 中,已知 ,则 。
4.在 中,已知 ,解三角形。
三、教学反思
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 .问题.反思.应用”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认知冲突型数学情境,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之一。“正余弦定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故本课中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了教学中所使用的数学情境。该情境源于教材第一章 1.3正弦、正余弦定理应用的例1。实践说明,这种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作为素材改造加工成情境,是创设情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只要教师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便不难发现教材中有不少可用的素材。
“情境 .问题.反思.应用”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具有“问题”的诱导性、启发性和探索性),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是否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过程.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教与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
4.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有没有文科和理科班级
2019年秋季入学的新生部分文理科,现在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3+3”模式,所以基本没有分文理科的学校了。
5. 常州高级中学有哪几所
1、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创办于1907年,初名“常州府中学堂”;1913年7月,易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29年9月,改称“江苏省立常州中学”;1951年,改称“苏南常州中学”;1953年,改称“江苏省常州中学”;1954年,改名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2、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创建于1939年,1957年,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办好的省属重点中学,1999年,成为江苏省率先创建的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3、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创办于1946年,原名私立武进求实初级中学,1996年搬迁至常武中路古方路,地处武进核心城区。
学校是江苏省园林式学校,占地130亩,环境优雅宁静,融自然与现代设施于一园,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于一体,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传统名校,20世纪80年代,乘改革开放的大势,成为省内知名的重点中学;
“九·五”期间,借科教兴国战略的东风,荣升国家级示范高中;跨入新世纪,紧跟实现“两个率先”的步伐,跃居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之一。
4、常州市北郊中学
创建于1974年,李一氓先生为学校题写校名,1978年由市政府确定为重点中学,1996年以全省评估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省教委省级重点高中的验收,2001年12月经过常州市人民政府与东南大学合作协商成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5、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一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25年的“芳晖女中”,1968年更名为“常州市第六中学”,1995年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慷慨捐助,改名为“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12年改名为“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至今已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征程。
6. 余弦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区分度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对于任意三角形 三边为a,b,c 三角为A,B,C 满足性质 (注:a*b、a*c就是a乘b、a乘c 。a^2、b^2、c^2就是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CosC=(a^2+b^2-c^2)/2ab CosB=(a^2+c^2-b^2)/2ac CosA=(c^2+b^2-a^2)/2bc 证明: ∵如图,有a→+b→=c→ ∴c·c=(a+b)·(a+b) ∴c^2=a·a+2a·b+b·b∴c^2=a^2+b^2+2|a||b|Cos(π-θ) 整理得到c^2=a^2+b^2-2|a||b|Cosθ(注意:这里用到了三角函数公式) 再拆开,得c^2=a^2+b^2-2*a*b*CosC 同理可证其他,而下面的CosC=(c^2-b^2-a^2)/2ab就是将CosC移到左边表示一下。 --------------------------------------------------------------------------------------------------------------- 平面几何证法: 在任意△ABC中 做AD⊥BC. ∠C所对的边为c,∠B所对的边为b,∠A所对的边为a 则有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C^2=AD^2+DC^2 b^2=(sinB*c)^2+(a-cosB*c)^2 b^2=sin^2B*c^2+a^2+cos^2B*c^2-2ac*cosB b^2=(sin^2B+cos^2B)*c^2-2ac*cosB+a^2 b^2=c^2+a^2-2ac*cosB cosB=(c^2+a^2-b^2)/2ac 从余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一定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即,利用余弦定理,可以判断三角形形状。同时,还可以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边长取值范围。 0 散热膏 2009-7-12 15:09:10 211.157.176.* 举报 正余弦定理教学案例分析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冯春香 教材:新课标教材----必修5 课题:正余弦定理 [摘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现代数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学习观指导下的“情境 .问题.反思.应用”教学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养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设数学情境是前提,提出问题是重点,解决问题是核心,应用数学知识是目的,因此所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正余弦定理”具有一定广泛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创设情境。 [关键词]: 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数学情境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怪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很重要,但很难;学得很苦、太抽象、太枯燥,要不是升学,我们才不会去理会,况且将来用数学的机会很少;许多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不会自学,不敢提问题,也不知如何提问题。这说明了学生一是不会学数学,二是对数学有恐惧感,没有信心,这样的心态怎能对数学有所创新呢?即使有所创新那与学生们所花代价也不成比例,其间扼杀了他们太多的快乐和个性特长。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教学,认为多数学习应与具体情境有关,只有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问题中,所建构的知识才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易于迁移。我们在 2003级进行了“创设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多数同学已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平时能主动思考,敢于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和想法,从过去被动的接受知识逐步过渡到主动探究、索取知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材分析 “正余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的第一章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正弦定理、正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布鲁纳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因此,做好“正余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为此我们根据“情境 --问题”教学模式,沿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应用”这条主线,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形成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引发携手并进的“情境--问题”学习链,使学生真正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根据上述精神,做出了如下设计:①创设一个现实问题情境作为提出问题的背景;②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逐步将现实问题转化、抽象成过渡性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使用正余弦定理,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揭示解斜三角形的必要性,并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数学实质,引伸成一般的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③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通过作边BC的垂线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得出正余弦定理的表达式,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证明时,关键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两点: 一是证明的起点 ; 二是如何将向量关系转化成数量关系。④由学生独立使用已证明的结论去解决中所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类型一:解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问题 1.⑴在中,如果 ,, ,那么 , 的面积为 . 变式:若已知 ,可否求出其他三个元素? 例1.已知 中, 求及。 变式:(小题训练4)在中,已知 则边长 。 例2. (原例4.) 中三个内角 的对边分别是 ,已知 ,且 ,求角 的大小。 变式:(小题训练3)若三角形三边之比为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等于 。 类型二: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 2.在中,若 ,则是 (形状)。 例3.在 ,若 ,试判断 的形状。 学生练习: 1. 已知 中,若 ,则 。 2. 在中,若 ,则 的形状是 (形状)。 3. 在中,已知 ,则 。 4.在中,已知 ,解三角形。 三、教学反思 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 .问题.反思.应用”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认知冲突型数学情境,是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之一。“正余弦定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故本课中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了教学中所使用的数学情境。该情境源于教材第一章 1.3正弦、正余弦定理应用的例1。实践说明,这种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作为素材改造加工成情境,是创设情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只要教师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便不难发现教材中有不少可用的素材。 “情境 .问题.反思.应用”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红线”组织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具有“问题”的诱导性、启发性和探索性),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是否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过程.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教与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