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学生友谊的特点是什么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这个时期在结交朋友回人际交往上,也显示答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这个阶段的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的友谊对稳定和持久。
2、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朋友的关系在初性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新点逐渐开始融洽相处。
4、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㈡ 中学生友谊的特点是什么
友谊在十多年后可以变成亲情,这个时候就是最高境界。
如果一直是友谊,肯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淡。
中学生的友谊是非常纯洁的,好好维护。
㈢ 教资中学生异性相处特点
我觉得他们之间的这种相处的特点肯定是非常好的,所以说这种情况一定要好好的进行处理。
㈣ 中学生性格特征
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性格特点鲜明,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认真加以引导,从而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早日成材。我想这也是广大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通过多年来和孩子交谈、观察,总结了一下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性格特点,供广大家长和老师参考。
1、早熟。由于生物制品指让、激素、影视宣传等,使我们的孩子生理和心理越来越早熟,对世界有着超越年龄的思维。
2、可塑性强。所有孩子的内心都是向善的,没有孩子生下来就心狠手辣,杀人放火,都有成功的欲望,都有英雄梦。
3、好奇。孩子们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总想探索一切,总想知道一切,总想掌握一切,充满幻想。
4、贪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不爱玩的孩子,并且方式多种多样。
5、自以为是。自以为已经长大,自己是全能的,自己是英雄,是救世主,敢于勇挑重担。已经认识部分世界,在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完全的情况下,自认为什么都懂,什么都行。一瓶不满,半瓶咣荡。
6、自控能力差。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容易被诱惑。
7、意志力脆弱。在生活中稍有挫折就可能灰心丧气,意志不坚定。
8、识别判断能力欠缺。由于知识和技能不全面,对世界没有足够的正确判断能力。
9、逆反心理强。由于和家长老师沟通欠缺,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讨厌家长和老师的处处节制,拒绝执行家长和老师灶逗铅的意图,总想反着做。和家长存在代沟。
以上是我对青春期孩子性格的分析,欢迎广大家长和教师一起探讨。同时也非常希望和中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向我吐露心声,告诉我你的烦恼,相信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下一次我会和大家针对以上特点,探讨如何正确管理中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什么是性格?性格就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兴趣、能力、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班级工作的重点是创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班主任如果善于从学生性格、心理的角度去做工作,就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实际情况,班级管理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一、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性格缺陷
1、自卑、孤僻、不合群。由于成长环境、家庭因素、遭遇挫折等原因,部分学生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习惯用贬低的态度看待自己,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害怕竞争,有的则性格孤僻,不合群。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有自轻自贱的倾向,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奥威尔所言:“自卑的人,必定是自轻自贱的人。”
2、任性、粗暴、不善自控。这类学生喜欢以对抗的方式对待人和事,自己不喜欢就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的因周围的人不愿意与其交往而显得缺朋少友;有的则容易形成小团体,三五个性格相似的学生纠结一起,所以对班集体更具有破坏性。任意妄为,爱出风头,好攻击别人,缺少自制力,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3、懒惰。这类学生大概有四种:一是失控型。有理想,却管不了自己,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意志力薄弱,勤奋不起来;二是得过且过型。没有理想,没有将来,根本不愿意付出,混日子;三是挫折型。经不起挫折,缺乏耐心和毅力,一有不顺就斗志焕散、精神沮丧,鼓不起干劲;四是享乐型。好逸恶劳,只顾眼前的舒适,不顾未来,没有上进心。
4、无信、撒谎。信,乃为人之本;诚实守信隐好,是我国历来的道德规范。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意思是自身确实有善德称为“信”。而当今不少学生却未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有些学生违反了纪律,作检讨,“保证不再违反纪律”,不用多久,依然如故,根本未意识到承诺的庄严性。有些则撒谎成性,在家骗父母,在校骗老师、同学;不把信用当回事。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无信之害甚于无能,无能人们尚可容忍,但无信者必无友,难免人憎鬼厌,人们会避而远之。
5、冷漠、消极。这类学生常表现为对人事缺乏热情,对集体、同学态度冷淡,不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一般都缺少朋友,人际关系较为紧张,常有自私的心理。这类学生往往不讨人喜欢,适应能力差,缺乏同情心,心胸较狭窄。
6、虚荣心强。有些许虚荣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虚荣心太强却是阻碍成功的心理缺陷,这容易使学生偏离人生航道。严重的可能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撒谎、欺骗,损人利已。这种性格对那些优秀学生危害性更大。
7、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压力的能力不足,意志力不强,胆小怯懦,不敢去陌生的地方或跟陌生人、甚至老师交谈,谨小慎微。我曾听说过这样的事,一名女学生在夜里被猫叫声吓得浑身发冷,要打吊针压惊;另一名女生则因单元测试未写完作文而哭鼻子。这似乎不可思议,却反映出情况的严重性。
要指出的是,学生的性格缺陷并不只这些,学生的性格往往又是复合型的,单一的分析常会失之偏颇,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结合实际,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性格,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富效果。
二、注重学生性格、心理分析,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面对学生的种种性格缺陷,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对策,及时纠正学生的性格偏差,以利其健康成长。我认为注重学生性格心理分析对于做好学生工作相当重要。
(一)要注意了解学生性格。
掌握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状况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知而后行”就是此理。我常用的方法有:1、观察。即教师要懂得对学生“察颜观色”,留意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的举手投足、眼神、姿势都可显示其性格心理;2、谈话。与学生谈心,从他的谈吐中探听学生内心的隐秘,既可加深师生的互相了解,教师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3、问卷调查。精心设计一些题目,通过答案的回收掌握学生情况,这是我常用的了解学生想法的方式;4、性格测试。找一些操作性强的科学的测试方法,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性格分析。这种方法较为新颖,学生兴趣极浓,学生也能因此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当然,结果是参考性的;5、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了解。如学科活动、日记作文、主题班会等。这是了解学生必不可少的方法。
(二)坚持从正面引导。
我曾有过教训,一名顽皮学生,经常打架、旷课,是学校有名的“捣蛋大王”,一次我狠狠地训骂了他一顿,说了句:“真是烂泥糊不上壁!”他当场与我顶撞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后来,我在日常教学和日常的交谈不断地予以指导,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与他的关系才恢复正常,他的思想纪律也有了很大进步。所以无论对哪类学生都应坚持正面的引导。
如何正面指导呢?首先,应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和解决学生问题;其次,坚持鼓励为主。过多的指责和批评会挫伤学生的自尊,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赞扬和鼓励则可调动学生性格中的积极因素,使其健康发展;再次是注重情感的投入。做学生工作,必须满腔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你的苦心和真情,并切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另外,要注重心理辅导。若说以上一点是“动之以情”的话,这点就是“晓之以理”。除了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加以指导,还应定期举行心理辅导讲座。这是许多班主任都忽视的工作。
(三)培养团结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学生性格的形成固然与家庭影响、父母教育密切关系,但学校班集体健康向上的氛围熏陶同样重要。这学期初,我在班上作问卷调查:你希望我们班是怎样一个班?结果全班90%以上的学生回答希望“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或表达了类似的意思。这说明学生对团结和谐的集体氛围有强烈的诉求。
如何培养团结和谐的集体氛围?我认为:1、让学生互相沟通。学生虽朝夕相处,但常常交流不够而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关系。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了解他人的意见,这是互信和友好相处的基础。班主任应创造学生自由交流的条件,如开主题班会、设立班级日记和班务论坛等;2、提出明确的班风要求。特别要培养学生坦诚、宽容、友善的品质;3、提倡合作精神。可成立互助小组,在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教师的责任是提出要求,对实施过程加以督促、鼓励和规范。
(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在思想情绪方面具有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性格成熟和心理健康的标志。班主任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1、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优缺点,认识自己的思想性格,这是自我管理的前提;2、学会控制和协调心理情绪。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解脱,走出心理困境。如,自卑时,应想到自己跟别人差不多的,多想想自己的长处;焦躁烦闷时,应学会自我安慰,多向朋友倾诉;冲动暴怒时,要学会转移情绪,多些自我反省,等等。3、教育学生积极地自我激励和自我暗示。能自我激励的人做什么事情效率都比较高;懂得自我暗示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向成功。时常听学生怨叹:我怎么这么差劲?我没希望了!我怎么办……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其实,一个人要做成什么事情,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可以,我要成功!并且为之不断努力,那么他离目标必然越来越近,直至成功。一般而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情绪稳定,懂得适应他人和环境,富有同情心,那整个班级的气氛就会融洽和谐,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诚长。
(五)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习惯的原因,总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单是口头教育强调还不够,还应建立一套细致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约束机制。一般学年开始我都会与学生共建班级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怎样的班?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提出建议,自由讨论,最后将各方意见条例化、量化,并以自评、班评、师评的方式定期检视学生的表现。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减轻了班级工作的难度。
(六)注意教师自身性格因素在班级工作中的渗透。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责难;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争斗;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自信;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他学会了耐心……”这是一段有关家庭教育的话,其实对班级工作同样适用。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和性格特征是影响班级气氛的因素之一,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程度和归属感,往往与班主任的性格有关。有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理想的教师大都有下列性格特征:正义感强,严格,开朗,富有幽默感,责任心强,可信赖,亲切温和……这样的老师最讨学生喜欢,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他的教育也就更易产生效果。
我觉得,班主任应在工作中尽量排除自身性格的消极因素:一忌偏见。偏听偏信对学生的伤害极大,会妨碍教师正确感知真实的情况,所以对学生,尤其是待优生应予以充分的信任,对其表现不要匆忙而草率地作出评判;二忌粗糙。粗糙、放任自流是班级管理的大忌;三忌漫无目的。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周详的计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被动的“庸医式”的管理要不得;四忌贫乏、冷淡。班主任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工作,“深入群众”,以满腔的热情真情感染学生,以高尚的德操陶冶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和良好工作方式教育学生;五忌粗暴单一。不同性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自卑孤僻型学生,不宜一味训斥、责骂;虚荣心强的学生应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注意保护其自尊心;任性、粗暴的学生则应“以柔克刚”,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重交心,若只是骂和压,“以暴制暴”,学生可能就会变成“煮不熟、蒸不烂、锤不扁、压不碎的铜豌豆“,使教育失去效力。
当前中学生的个性复杂,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性格与心理分析,多从学生性格的角度来分析处理问题,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有效途径。
㈤ 中学生如何交往
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家长绝对不能硬碰硬,在交往过程中,应该以理服人,这样孩子才会版更听话,而如果权是同龄人,交往之间应该记住‘谦让’这个词,互相退让一步,则一切就都会海阔天空了。总之,中学生交往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是宽容,无论是长辈之间还是同学朋友之间,都应该各退一步,家长平时要多找孩子谈谈,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
㈥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有哪些新的特点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这个时期在结交朋友人际内交往上,也显示出与容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这个阶段的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的友谊对稳定和持久。
2、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朋友的关系在初性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新点逐渐开始融洽相处。
4、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㈦ 中学生的特点、、
一.独立性增强
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那是他到了真正独立的时候。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十几、二十年的事。孩子的独立性的发展有三个明显时期:第一个在1岁左右,孩子学会走路以后,他有了一定的活动自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第二个独立性的表现在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后,语言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有了自己的交往空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小小的社会空间,独立性也更强了,但这两个时期的独立性表现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立性主要是行动上的表现,父母觉得自己能完全能把握孩子。而青春期阶段的独立性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心理、思想上的独立,具体表现在:
1、成人感的体现
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不喜欢大人重复的唠叨,同时喜欢模仿大人。男生模仿父亲的行为,女生模仿母亲,当然其中的模仿行为也包括消极的,如吸烟喝酒,化妆;还有的想要享受成人的权利,如谈恋爱。模仿家长的思维(一个挑剔老师的家长,现在你不引导孩子尊重老师,将来他也不懂得尊重家长)。这时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把自己当小孩一样训斥,特别不喜欢不平等的交流。“小孩子知道什么”“走开,这是大人的事”,这是他们不愿听的。其次不喜欢大人的唠叨。
2、反抗性的体现
反抗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外显的,直接和父母顶嘴冲撞,不管父母说的是对是错,一概不接受;另一种是内隐的反抗,表面上虽不反抗,但内心或行动上却对父母说的置之不理,同样另父母头疼不已。他们的反抗对象首当其冲的是母亲,其次是父亲,也有反抗老师的。上小学时,家庭有如守护自己的城堡,不管在外边遇到一些什么不顺心的事,一回到家就觉得平安。而到了初中,父母就变成了对自己行动乱插意见、横加干涉的人。有的询问本来出自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但孩子却认为这是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束缚自己而不愉快。虽然反抗性在初中学生中都有体现,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在家与父母无理取闹的,他们的反抗与父母的刺激有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长绝对权威主义的家庭,孩子反抗性较明显。具体说三个方面的原因易导致反抗性增强。
1)、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逆反
由于对生活、理想、社会等抱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两代人往往缺乏共同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硬要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孩子头上,就势必导致孩子的逆反。如,家长拿自己当年的处境来与孩子来比,当年我……。或把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希望孩子照你的期望发展,忽略孩子的个性特点(例如,神童周束英,一个孩子内外向的问题)
2)由人的好奇心引发的逆反
家长有的书或碟,对孩子说“这个你不要看”“小孩子不能看”,不说则已,一说反倒引起孩子的注意并激起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非看个究竟不可的念头。(只要巧妙处理,容易避免)
3)由偏见引起的逆反
一个人如果被人讨厌,那么他说的话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这种偏见发展到严重的程度,甚至会使人不能作出理智的判断,不管你说的对还是错,可能被一概拒之门外。做父母的会不会令孩子讨厌呢。答案使肯定的。一位学者指出,下列六种类型的父母易使孩子生厌:过于固执、自私自利、头脑封建、对子女干涉过多、对子女不能公平对待,不尊重孩子的意见。举例:不懂就问和问就骂。小学还会哭和初中连哭都不会了。
对策: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的话,反倒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该试着把孩子但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他还是半大人半小孩阶段,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如孩子考得不好时,与其训斥他:“这么简单的题都错了,你怎么这么笨!”不如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这么简单的题,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不会错了”。这样既尊重和保护了孩子的成人感,又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教育效果比较好。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要为孩子的将来奠定基础,是要为孩子将来生存在社会上培养一些重要的素质。有的家长要孩子学这个那个,这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但这只是培养他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将来成为成人后必备的素质。如:责任感、爱心、善良、诚信等。去年三八节,我要学生回去给妈妈洗一次脚。有些做到了学生说“我妈妈急得要死,连连拒绝。说‘你去学习,只要你成绩好,妈妈什么都不要你干。你考好了,妈妈给你洗脚都行’”。家长本可以进行一次最好的亲情交流,却让孩子觉得很无趣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
走进孩子的世界,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家庭就是成功交流的家庭。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甚至认为孩子多嘴,这是孩子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有多少家长会问“今天心情怎么样?”孩子兴高采烈的和你讲学校的事情,你要么就是冷漠,要么就是拐弯抹角回到学习的主题,例:1、挤公共汽车,家长教育他,不好好学习就只能坐这样的车。2、不能分享学生的喜悦和失败,考得不好,自然是一顿批评,考得好了,家长会很严肃的告诫他,不要骄傲,还有人比你更优秀。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就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地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来替自己训话助威。
家长与孩子谈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偏差:①场合不当 比如在饭桌上训斥,或在人多的时候揭孩子短,数落孩子的不是;要如实地挖掘他的优点。 ②愿望错误 希望孩子全盘接受你的观点,或按照你的要求发展自己,其实孩子和你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不一致是正常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无条件认同你,显然会加剧亲子矛盾;例:一家人在逛街,爸爸买了近千元的衣服,之后爸爸对她说:“孩子,你以后要努力学习,挣大钱!”妈妈问:“你以后由没有挣大钱的愿望?”她说:“随便吧”。妈妈就说:“你真没志气,你应该说,有,爸爸你看我的吧,我一定挣大钱给你!”心理课上,讨论“幸福”,一个男生说要拖儿带女,走在秋日的夕阳下,我认同了他。③态度错误 要么和孩子不说,一说就是责骂、训斥、讽刺的口气;一个出走的孩子的说,“我再也受不了我妈,她用刀架在脖子上逼我”④内容错误 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忽略孩子的优点,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很有失败感;想想一个人每天就挑自己的刺,谁爱听啊。⑤方式错误 单方面说教,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其实这也是家长不自信的表现。孩子正处在发展中,他们的成长具有起伏性,反复性,有的家长太急于求成,与孩子谈话失去耐心,谈上几句就不欢而散。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 包括自己的身高、胖瘦都开始在意了,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2、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会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3、自尊心强 孩子和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已责骂的语气和他说话,他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㈧ 男女中学生之间应该如何正确的交往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长知识,求上进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要求被人理解,要求摆脱被支配而谋求人格独立。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欢乐,有苦恼,成功与失败,斗争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需要理解,需要帮助。渴求寻求友谊,成为一种自然现象。而本身已步入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异性交往被视为“神秘”话题,其实男女间的健康交往,对中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从生理、心理、社会及个人发展角度有积极的意义:
1、中学生正常异性交往的积极因素
中学生会普遍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那便是对异性的向往。
①智力上取长补短。
男女有别是千真万确的。除生理上巨大的差异外,比如性格与气质方面,男性刚强、坚毅、豁达、粗犷、豪壮激烈、暴风雨式等,女性端庄、文静、温柔;情感丰富细腻,体验敏感,易同情人等。
男性粗心、果断、有独立性、大胆决断等。
女性细心、敏捷、有耐性,易受暗示,缺乏决断等。
因此,男女交往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比如女性善于具体形象思维,男性较擅长逻辑思维。
②心情上愉悦,互相激励前进。
中学生异性交往中对异性产生神秘、好奇、向往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自然产生接近异性的心理倾向,因此满足这种心理,会使人增加愉快、轻松、美好、和谐的关系,使男女双方精神焕发,感受到激荡心灵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③性格的培养与发展。
生活中,既与同性交往,又与异性交往,则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便会是豁达开朗,情感体验较为丰富,个人意志较为坚强。交往对象多会有个体差异,故应取长补短,从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④增进性心理健康和日后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
男女生交往,可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达到性心理平衡。在正常的交往中积累异性交往经验,为今后进入婚恋期打下基础,便能较好地区分友谊与爱情,更稳妥地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从而严肃、认真、负责地择偶,缔造幸福的婚姻。
2、坦然面对异性交往。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接近和爱慕异性的心理需求是很自然的,也很正常,即对异性的爱慕期。
异性交往容易陷入的误区:
①从单纯、外露的情感转变为含蓄而内向的感觉。
②从融洽的异性交往转变为敏感、多疑、微妙的“被爱的错觉”。
③从直白的语言沟通变为书信传情或语言及表情暗示。
以上使不少中学生处于暗恋中,因此,对异性同学的爱慕与无奈的自我约束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了暗恋中的强烈的自责感,甚至罪恶感,并进一步给正常的异性交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青少年在与异性交往时,力争做到: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淡化对对方性别的意识。思无邪,交往自然就会落落大方。
其次,要广泛接触,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好的异性,对异性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
第三、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
第四,要把握好“自然”与“适度”两个原则。
所谓“自然”——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举止、情感流露、以及所思所想做到自然顺畅,既不盲目冲动,也不娇柔做作。
所谓“适度”——指与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接受。
异性交往的行为准则:男女之间的交往,要相互尊重,明确责任感,这是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少男少女要遵循的行为准则。
3、青春期男女要正确认识:男女有别。
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自己适应社会对两性角色的要求?如何看待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①发掘女性自身的优势。
优势: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女性有交往能力优势,较强的管理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细致,遵规守纪方面做得更好等。
女性注意:转变依赖心理,娇气心理,要自尊、自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适宜的位置。
②正确认识男性的社会地位。
优势:往往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某方面享有特权;交往面较广,承担更多的责任,心理压力较大。
男性注意:克服“大男子主义”,不强求男人做到的女人一定能做到,有事业心,责任感,体贴别人,做生活中的强者。
③培养刚柔相济的人格。
刚柔相济的人格,既不是要求女性“男性化”,也不是要求男性“女性化”,而是强调“弹性”和“整合性”。也就是指男女应该有的特质。
这种意识从小培养,从而建立平等的两性关系。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有责任感,有爱心,乐于为家庭付出等健康人格。
4、过早陷入“早到的爱”。
所谓“早到的爱”主要是指学生(高初中生),在没有任何心理与思想准备和接受爱的能力的情况下,便接到来自异性的爱的信息。
这是青春期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与心理需要。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成长,掌握知识的最关键的时期,又加上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发展不同步,所带来的异性交往及恋爱时所带来的各种困惑,使他们感到,无事所从,力不从心,不知所措,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空间,没有物质基础,没有未来的发展保证等等,所以中学生没有接受和拒绝爱的能力。
如今中学生的恋爱现象已成普遍现象,据调查统计,我国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恋爱现象的占总人数的30%以上,高中生高达60%以上,其根据与背景并不复杂。
首先,青春期身体一系列变化,心理出现渴望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加上流行文化,因趁机充斥了思维想象空间,对许多学生的影响很大。
其次,青春期,自我克制能力,鉴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又加上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很难找到自身价值,对家庭、学校失望、失落感增强,进取心下降,加大对异性的目光投入。另外,攀比与虚荣心也是造成早恋的因素。
再次,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异性交往,不经调查怀疑,以单纯的,粗暴的行为加以制止,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孩子追求异性同学的速度。
最后,青少年升学压力过大,思想空虚,不知所措,同学间的相互慰藉,产生同感,认为“世界上只有你能理解我”,而陷入情网,不能自拔!
怎样才能避免恋爱现象的发生呢?
首先检查自己的对异性的意识和态度,不能因为家庭、学校给自己的“温暖”较少,而去寻找所谓的抚慰,使自己弥补上这一点,于是尝到“爱情”的甘甜后,自我感觉良好,喜欢炫耀自己,去博取异性注目。
在家长与教师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自尊自爱的道德情操。积极听取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正确进行异性交往,避免早恋的发生。
如果有冲动或对异性与众多异性有异样的感觉,应提醒自己注意,控制冲动,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端正性观念和批判“性解放”的思想,本着对本人和对方负责的态度,慎重交往。
应该明白,爱情绝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它是人类最高级,最美好,最神圣,最纯洁的一种情感。它需要相爱的双方以无私奉献和高度的责任感去培养它。它是成熟(包括生理、心理和思想)的男女作出的严肃的负责的选择,如果没有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很难享受爱情甜美的。
㈨ 中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及处理方法
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变化包括四个方面:
1、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2、师生关系
3、同伴关系
4、亲子关系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与同伴(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和与陌生成人的关系。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中有“结伙”的特点。
在校内、班内尽管有同学互相交往的正式组织形式,如班集体学习小组、共青团、少先队、课外活动小组等,但中学生仍常常因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在校内外结成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小团体一般是在心理、动机、倾向一致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由于小团体成员态度的相似性往往形成了形式松散而行动又往往协调的群体。这类“结伙”多数在学习和活动中能互相帮助,起到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2、交往中以友谊为基础。
需要的互补性是人们互相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因互相帮助而产生交往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但中学生交往中的需要和互补因素都比较少。
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会以友谊作为交往的基础,这是在中学生中出现“哥们”义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调查,中学生中同性朋友占90% 以上,两性之间的交往,尚存在一定心理上的困难。他们往往选择兴趣、爱好、性格相同的同学做朋友,大多数同学愿意和有一定威信的同学 和老师交往。他们好交往、重友情,感到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就使中学生的交往变得十分单纯,感情也十分真挚。这种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交往,一旦友谊被破坏,交往也就中断。
3、交往中的社会化趋势。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中学生己不满足于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交往范围,获得 更多的社会信息。
据调查,许多中学生自发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举办各种兴趣沙龙,进行各类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纷纷办起具有中学生特点的报刊,打破原来班级、年级界限,常常跨班级、跨年级,甚至跨校交往。
三、影响中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影响中学生与父母关系的因素
在和父母的关系中,高中学生对兴趣、物质利益、知识才能、人格尊重等方面的要求很小,而对思想相通、感情相通两方面的近似性因素要求比重很大,两项合计为84%。
2、影响中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因素
在和教师的关系中,对思想、兴趣、感情等相似性因素的要求合计为30.5%,可以看 出师生间思想、兴趣、感情的接近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信息需要、人格尊重需要两项合计为68.5%,可见师生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水平的教学和人格上对学生的尊重,即需要的补偿性因素是主要的
3、影响中学生与同学关系的因素
在和同学的关系中,学习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人格尊重上的需要合计为42%,兴趣相投、感情相通合计为58%,相似性因素居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中学生人际关系主要的影响因素,与父母关系为思想、感情的相似性因素;师生关系为知识、人格尊重需要的补偿性因素,但相似性因素不可忽视;同学及中心论往往是一回事,它们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
㈩ 中小学生的网络交往有哪些特点
中小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一、开放性与多元性: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电子社区”的诞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同时,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会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二、自主性与随意性: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时,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有权利决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网民必须“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会在网上放纵自己、任意说谎、伤害他人,有的人甚至会扮演多种角色,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从而造成网上交往极大的随意性。
三、间接性与广泛性:网络改变人际交往方式,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使人与人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带有明显的间接性。这种间接性也决定了网络交流的广泛性。过去,时空局限一直是人们进行更广泛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在网络社会,这一障碍已不复存在,只要你愿意,在网上可以与任何人直接“对话”。
四、非现实性与匿名性: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
部分网民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比如,五尺壮汉可以将自己伪装成妙龄少女,与其他网民共演爱情悲喜剧;一旦“坏了名声”,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换姓,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五、平等性: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结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互相交流、制造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人际沟通。
尽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许多“信息边远地区”的人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网络人际互动中来,但总体而言,平等性仍是网络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六、失范性:网络世界的发展,开拓了人际交往的新领域,也形成了相应的规范。除了一些技术性规则(如文件传输协议、互联协议等),网络行为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也需要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出现了一些基本的“乡规民约”,如电子函件使用的语言格式、在线交谈应有的礼仪等。
但从现有情况看,大多数网络规则仅仅限于伦理道德,而用于约束网络人际交往具体行为的规范尚不健全,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传播的无序和失范。事实上,网络社会充满竞争、冲突,时不时还会发生犯罪活动,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来调整网络人际关系,以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
七、人际情感的疏远:网络的全球性和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虽然网上虚拟交往可以帮助人们解脱一时的现实烦恼,找到一时的寄托,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要,而有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往往会对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疏离感。
八、信任危机:网络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得许多网民往往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网上交往,致使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与此同时,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又会采取“宁信机,不信人”的态度,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人们带来便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也会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和调适网上人际关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人与社会等各种因素,把克服技术负效应与克服人自身的局限同时并举。
首先,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既要保持网络运行的自由、通畅,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间的行为越轨,造成过度侵害;其次,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对网络技术给予更多的道德关怀,不应听任信息社会的道德无序;第三,制定、完善维系网络人际交往秩序的相关法规,打击网络犯罪;第四,加强对计算机介入的人际交流和人机协作的心理学研究,利用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五,加强网络教育和控制,凸显网络所特有的合作和奉献精神;第六,利用网络特有的“虚拟群体”环境,帮助网络参与者体验社会多重角色,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