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基本要求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英文。原先集。对策。研究基本要求。农村学生验验血。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应该及时的改正。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品位一定要彻底的改。改革。到新的长度才可以。
㈡ 中学生焦虑、厌学心理疏导研究 我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希望大家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
一般焦虑、厌学的孩子,心里都缺乏安全感,你应先和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千万别一开版始就和他权们谈论学习、父母怎么关心他啊、老师的期望啊之类的,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就是这些关心让他们觉得有压力,从而焦虑。有些孩子,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鼓励,他们的心理脆弱而敏感,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话语甚至一个眼神就会深深的影响他们。
㈢ 高中生厌学的开题报告怎么写
一、 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
二、 写好研究方案应做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研究方案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重要还是要做好很多基础性工作。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我们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会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研究深入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我们写报告和方案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名称叫“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这里面研究对象就是佛山市,研究的问题就是教育现代化问题。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比如鸿业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这里面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而不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研究的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这就说的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的不是很准确,比如,“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这个名称,就没有把研究的对象、问题说清楚,你是中学生或者说是小学生、大学生,是所有的学科或者是单指语文、数学等。再比如,“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这个名称,我想,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好象是英语,是中学或者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后来我看了一下内容,知道是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我想能不能改为“集中识字 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这里有一个课题名称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我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我认为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也写问题提出背景的,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承担的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 实施方案 的“课题的提出”是这样写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的课题“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应该讲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我们要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教与学中自觉地意识到:不熟读背诵课文,经典语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扩大阅读,就不可能扩大知识面,丰富营养,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直接的和间接的阅读,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实质的提高,写作就会无病呻吟,搞文字游戏,抒虚情假意。因此,要使师生共同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单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要改革、要创新,首先应是它的施教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观念要更新。我校作为中新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内的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是经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着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的学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学思想来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众多来自各所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将他们统一到一起,开始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学校没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没有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的制约,更适合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
(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参考总课题报告。
㈣ 如何做好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疏导
1、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学生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程。
2、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学生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学生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课题主持人负责对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学生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3、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学生”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学生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学生”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学生帮扶制度》等。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学生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学生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学生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学生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学生”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A、留守学生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
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学生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学生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乐园。
B、给父母写一封信
本年度继续开展了留守学生与父母互通书信的活动,要求所有“留守学生”为在外的父母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及要求都有具体规定,就内容而言,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任选,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向父母回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都把信寄到远方的父母亲。父母也真诚的把自己的想法反馈给自己的孩子,在沟通中缓解不能见面的思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弱化教育矛盾的效果,促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把写得好的书信,在班里读给学生听,同时我们还要求“留守学生”要经常用书信的形式与父母联系。我们也希望家长也要给孩子回信,用书信架起亲自沟通的桥梁。
C、亲情诵读活动
我们精心挑选以亲情为主题而又适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好文章,编印成册,组织指导留守孩子阅读,并写好读后感。让这些文章中汹涌如海的母爱,沉默如山的父爱,手足情深的兄弟姐妹情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作者对亲情的独特体验深深感染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达到品读——感悟——共鸣——践行的效果。
D、法制教育
邀请大豫初中的法制校长到校开展系列教育辅导活动。他们将普遍教育与重点帮教相结合,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帮教,重点讲解《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将集中辅导与分散辅导相结合,组织校外辅导员走门串户,深入到留守学生家庭了解情况、答疑解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教;激发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
E、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本校陆海舰老师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面询服务。初一初二年级,也由陆老师担任心理健康老师,把心理健康课作为校本课程,大力挖掘。每次的课程都关注到留守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怀。经常性地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进行留守学生专门辅导,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不仅如此,陆老师还专门到兵房小学进行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把初中留守学生摸索出的辅导模式,加以适当的改动,推广到小学阶段,同样引起小学的留守学生的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样证明我们学校的这个课题不仅适用于初中阶段,其他学段只要用得好、用得巧,一样可以发挥光芒。
F、榜样激励
邀请如东团县委书记陈威涛到校进行专题讲座。陈书记的演讲理论和事例并重,语言生动、亲切,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影响力。陈书记带领大家重温五四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希望大豫初中的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能够继承五四光荣传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更美好的家乡、建设更富强的国家而不懈奋斗。
G 个人展示活动
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活动,举办话剧表演、演讲比赛、主持人选拔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H 社会实践活动
多次组织留守学生参加敬老院献爱心活动、烈士林园扫墓活动,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力,也以此告诉社会,留守学生,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能够管好自己,也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初见成效
1、增强了留守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对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例如:冉秋霞同学刚转学到我校时成绩处于班上中下层,经过老师和同学一年多的教育和帮助,进步很大。
3、孩子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正在努力转变自己。如:刘福纳同学原是云南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孩子学习成绩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最后甚至发展到逃课去上网打游戏等,经过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的悉心教育,耐心交谈让他明白到父母外出打工的用心良苦,以及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现转变了,不再逃课。学习成绩虽然进步不大,但是思想进步了。
4、孩子的性格开朗了,能主动和老师、同学讨论学习、谈心。例如:张雨婷同学,因父亲病逝,变得十分内向,把心事都藏在心底,通过一年的相处,一起参与活动,一起学习,她变了,变得开朗了,能和同学聊天,能和老师说说心里话。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1、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介入很少,尤其是祖辈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高,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差较大,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进一步增加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在活动中消除代沟,是下一步必须要做的事情。
2、教师的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后期,需要更多的教师投入到课题组,增加群体的力量,确保结题的效果。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由于留守学生的家长都在外, 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所以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学校在家长会等场合,大力提倡在外打工的父母至少留一方在家,增加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对他们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就能让“留守学生”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以后我们将更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㈤ SOS!帮忙设计一下"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会
http://www.zgxz.com.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2182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 作者:何义勇 转贴自:巢湖日报 点击数:4167 更新时间:2006-4-21 文章录入:zzb 〕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本学期,我对我所教授三年级班的32名学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基本情况是这样的:父母都在家的为6人,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主要是母亲在家)13人,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9人,依靠别的亲属的3人,靠上中学的哥哥或姐姐带着的1人。留守儿童将近班学生数的一半。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他们的父母也望子成龙,但除了定期汇钱,别的什么也不能做。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钱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和管理。很多儿童积习难改,最终,初中没上完就踏上和他们父辈一样的打工路:
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也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没有寄宿制学校,学校只能管理上学这一段,放学后,他们的字习没人督促和辅导,生活缺少约束和指导。这都是令学校和老师头疼的问题。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须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要帮助家长克服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要有教子成才、教子成人的远视目光;学校要建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每个乡镇部应有一到两所这样的学校,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解决一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从体制上保证这群孩子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总之,留守儿童已经困扰着农村的教育发展。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个值得全社会关
㈥ 如何克服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
厌学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的不当教育和影响,及学生本人自身原因,造成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或部分科目的学习活动产生厌倦,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甚至产生强烈抵触情绪或行为的现象。中学生厌学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现象尤为突出。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要想克服厌学情绪,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缓解或消除厌学心理,树立良好的学风,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厌学情绪的形成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不少学生父母常年在外面打工,这些学生都由溺爱他们的爷爷奶奶照顾。从小缺乏严格、规范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形成了散漫、不负责任的性格特点,甚至有些学生还有不服管教、孤僻冷漠和偏激的表现。在学校很难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慢慢地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又是以住读为主,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不爱动脑筋。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长大了打算凭力气进城打工,没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久而久之就厌学了。
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及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读书与否无所谓。另外,由于家庭负担重,许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没有很好的教育及监管。缺乏一定自制力的中学生在少了心理支持和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就没心思学习,产生厌学的心理。
农村有部分学校办学水平有限,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落后,课堂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物质基础上,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校的办学思想不端正,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下,加剧了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导致厌学。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使许多农村的学生只是片面地看到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而产生了消极的读书状态。还有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初中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厌学的情绪。
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我认为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可以如下:一是减轻学生多余的学习负担,按学生的年龄特点严格控制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不搞“题海战术”、“时间加汗水”,保证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他们轻松自如的投入学习。二是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力量,认识到爸妈因文化水平不高,打工挣钱很辛苦,认识到在学校混日子其实是对自己青春的浪费。三是培养兴趣,树立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四是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把班级授课制与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生活和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在转化厌学生方面要有足够的信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缓解学生厌学情绪。
克服农村初中生厌学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过程,需要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建立四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关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的“厌学”现象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扼止,农村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㈦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申报表:青少年心里叛逆的程度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与行为表现特征:
1. 否定性
a)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2. 评判性
a) 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现象;
b) 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现象不接受和不理解。
3. 对抗性
a) 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加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符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作,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4. 冷漠性
a) 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现象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能使他们动情。
5. 阶段性
a) 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在盲从权威,对权威的代表,教师、家长开始置疑。叛逆行为表现开始;
b) 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
二、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1.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1)人格因素分析。
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有很敏感的认知能力,也具有较高的自尊自信意识,自我中心意识极强,自我控制力弱。人格和心理意识较多倾向于自我作出的评价而非他人作出的评价。人格的成长将是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
人格的独立是自然人成熟与独立的标志。人格的独立,必然带来对依赖和管束的排斥。人们对排斥的理解常常以叛逆来形容和解释;正常的人格的独立,没有对依赖和管束的排斥是无法完成的;问题是在实施教育和管束的一方过多的将这种独立过程所表现的排斥过度敏感和实施抑制反而强化了独立人格的排斥力;青少年的人格认知和世界观评判还相当幼稚和肤浅;当独立人格的排斥力大于学校教育力和家长管束力时,青少年的感性对抗将超出他们本身的控制力;此时的排斥和叛逆心理需要理解和引导来化解,决不能强制管束和硬性压制。强制管束和硬性压制容易出现感性对抗。一旦感性对抗出现,过激行为常常伴随出现。出走、叛逆自暴自弃或者其它恶性事件将随时发生。所以,过度的压抑和管束对青少年人格心理的成长是有害的。
自我认知和评判对人格与心理的独立与成熟所产生的排斥力会因科学的理解和有效的引导而转化为成长。
(2)教育因素分析。
现代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现代的知识呈爆炸式的发展。信息教育的能量远远超过课堂教育的能量。当现代教育还在固守着固化了的教育模式。一些教育机构的弊端和作风将会使得学生阶段的青少年对自己持有的观点寻求正确论证。学生会使用现代的学校并未传授的知识评价教育,会在学校范围之外的角度比较和判别校方的制度和规范;比如从未成年保护法律和个人自由等观念抨击学校不准留长发的规定等。
某些教育机构的弊端和不良作风不会因学生的正确评价和论证而改变,而学生会因对某些教育机构的弊端和不良作风而反感,观念受到压抑而产生叛逆,自我行为受到制裁而强化敌对心态。
(3)家庭因素分析。
在众多家长的眼中,子女从小听话,是乖乖女,乖乖仔;长大了也应该是听话的;他们一如既往的管束着子女。
由于某些家长家庭教育的某些不当和失误,长期收到压抑的子女一旦他们到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心理发展高峰期就会变得格外的敏感。如与相同年龄和不同年龄的人聚积,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人相处时就易模仿爆发心理叛逆,有人称之为“同伴效应”。家长如反对学生和不同年龄的人聚积,尤其是相对成熟的人相处时,常常遭到叛逆者的抵抗,因为在叛逆青少年的心目中,否定同伴就是否定自己,因为他们对同伴群体具有较大的求同倾向。
单亲家庭、夫妻关系不和,矛盾突出的家庭;青少年期缺少家庭关爱也是易发群体,极易发生心理叛逆;而且往往叛逆更加彻底和敌对更加严重。
家庭问题导致叛逆的案例:某女学生,13岁,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多年自觉与父亲感情淡漠。中学后与班上男同学产生好感。妈妈多次规劝,就是不听。面对妈妈的哭泣该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对妈妈的哭泣表示没有感觉,妈妈更是伤心。只是觉得现在的老师、家长父母没有一个关心她的人,班里的那位男同学就让她感到愉快和安心。老师的话和妈妈的话听烦了,就知道让我学习,什么都不管我。让我学,我偏不学。
(3)社会因素分析。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现实社会的节奏和压力不言而喻。家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会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给子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承受家长的压力而迷乱,会因释放家长传递的压力而出现类似叛逆的心理阻抗。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而忽略、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需求,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负面的某种社会现象影响了青少年,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和消化,加剧负面心理作用,强化了叛逆心理的形成。
社会压力影响案例:某男学生,15岁。妈妈对其管教严厉,他一惯是妈妈的乖乖仔。上了城中以后开始不听妈妈的话。妈妈更加严格,不断用上学成绩不好,就要没有饭吃,没有出路来教育孩子。将社会生存压力让孩子理解和感受。有什么事情一定要让妈妈知道,规定的时间必须到家,老师最近反映该生常常神不守舍,上课睡觉,昏昏沉沉。成绩下降很快。妈妈闻知大怒,棍棒手脚齐上,无奈儿子已经长大,叛逆心理严重,执意违拗就是不听。还要离家出走。某晚上已经出走因为没有钱只得打电话爸爸前往接回;妈妈四处探查,发现儿子因一女生而出现以上问题。气上心来,对儿子又掐又拧,儿子又要离家,妈妈又痛又怒无法自制。儿子依然不听,不让离家就用头撞墙。
事实上,以上的案例中都能够明显的看到学生成长和人格独立的影子,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人格独立时期将为更为突出和明显。叛逆心理的出现是一种标志,一种心理成长的一种标志和信号。家长、教师看到学生出现叛逆行为时,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我们如何面对和认识叛逆行为的背后是什么。
我们肯定某些叛逆的合理性,更要肯定青少年叛逆的客观性。要从青少年的内心去体会和理解与他们,去关心,去爱护他们,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原有的方法去教育和管束。更不能强硬的实施压制的方法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
叛逆的背后是成长的需要,是寻求关注的需要。是要求我们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自尊,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理智成长的空间和通道。人格的形成与独立以排斥管束的方法来实现,心理的成长以自尊、认知和
对青少年的硬性压制、家长的打骂,某些学校的硬性处理和批评等,那样事情只能是越来越糟糕。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充满爱的地方,是安全舒适的避风港。面对青少年的叛逆和出走,是否引起我们的思考,在家那个地方,是否缺少了这些东西?
我们的压制和不当的教育,是否在产生着与我们的意愿相反地东西?
坚持我们的作法,学生的出走、反抗将是否会越来越升级?
叛逆和对抗最后的结果将是对叛逆的青少年心理产生一生难以愈合的伤害,对社会和家庭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上所举的学生的案例,都已经得到了了好的处理。通过心理咨询、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通过家长对家庭教育和自身不良行为的改善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成长动机,调适了人格心态。使得叛逆和对立在充分沟通和尊重的前提下化解,叛逆事件演绎成为他们人格成长,心理成熟
㈧ 毕业论文关于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及其策略开题报告怎么写
亲,需要这个方面的会,格式发来吧
㈨ 如何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调整学生的厌学情绪的开题报告
我也是这个专业的硕士生,要帮忙吗?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们学科发展的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