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小课题中期报告
一、 注重学生质疑,帮学生找到阅读重点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驱动力。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从设置疑问开始,先激发学生提出疑问,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而进行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将相和》一文,学生根据题目就能提问:将是谁?相是谁?和字在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其次,可就重点段提问。如《草船借箭》写借箭经过,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诸葛亮是在什么时候才去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为什么要选那个时候去借箭?为什么诸葛亮要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后,为什么又调过来?此时,曹操的军队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大胆想象,假如你是诸葛亮会选时候去借箭,为什么还可抓重点词句提问。总之,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它不是电视剧,可通过画面达到观众的共鸣,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读通,读懂,读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有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读边演等),并要求初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找出重点段落,标出优美词句,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激励评价树立坚定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多点耐心,多点微笑,多点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主动求知,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我们必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思想,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维,乐于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性转变!
⑵ 如何提升中学生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做(最好能够保证一天练习一篇阅读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分析、总结、反思。下面分享一点阅读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安装软件即可进行试用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阅读、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
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并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我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在读书的过程中或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要学着做点读书笔记,记录一下书本的脉络主旨、主要人物、事迹、以及阅读感悟等,一些优美词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中心思想,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中心思想,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中心思想。其三,对于文章、书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迹、观点、中心思想等一些重点,要有意识的进行记忆,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促成更好的理解。
⑶ 如何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同学,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事情要快些,顺利些。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越大。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笔者认为,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不同的阅读习惯其培养方法不同,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质疑问题的习惯
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必须从质疑问题开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发现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必然是对思维能力的极好训练。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后,还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会借助于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解决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学会用脑,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已知来解决未知。
1.改"学前教"为"学后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后教"应该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让学生在自习新课之后教师才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课堂学习。教师应把讲读课上成讲读与训练的结合课,应以筛选、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为主要目的,尤其应把教的"重心"放在学生反馈出来的疑难问题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解难释疑。为此,应把握以下原则:①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②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③学生不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去发现和解决。
2.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关键。例如,在让学生自读《变色龙》的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奥楚蔑洛夫一会儿说天气热得要命,把大衣脱下来;一会儿又说天气冷了,要穿大衣了。是不是真因为天热天冷呢?"这个问题抓住了"变色龙"的特征。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因为心理紧张,因此产生忽冷忽热的感觉"。但也有学生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奥楚蔑洛夫并不紧张,他谈天气,脱大衣,穿大衣,是为了掩饰自己,使人们不注意他的态度变化"。这样的讨论,不仅揭示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更培养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探索并发现问题的能力。
3.抓住对事物的不同理解,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如在上《愚公移山》时老师提出"愚公笨不笨"的问题,结果,学生通过愚公"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三个方面论证了愚公不愚、大智若愚的道理。并指出,说愚公笨,是因为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问题。可见,抓住学生不同理解的争论,对发展思维有何等重要!
4.要鼓励学生深入地发现问题,教师除了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外,还应设计一些能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的问题。如在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好像觉得这篇文章不完整。难道赫耳墨斯听了雕刻家的话以后,他就没有感受,没有反应?所以我觉得文章缺一个结尾。"同学们对此反响强烈,各抒己见,这样,使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充分展开创造想象,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深入发现问题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5.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发现,思维就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时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探究问题的热情便会空前高涨,所以,我认为"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我在网上曾看到这样一节《斑羚飞渡》的阅读课,教者在课文导入和检查预习之后,进行了如下的提问:
1.斑羚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
2.面对这样的绝境,斑羚群有怎样的表现?
3.镰刀头羊想出了一个什么绝妙的自救办法?第一步斑羚群是怎样做的?
4.面对又深又宽的山涧,斑羚们是怎样飞渡的?
(1)请找出描写斑羚跳跃腾空的动词。
(2)在跳跃的最高点,哪一个动作给了年轻斑羚新的生命?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老斑羚?
5.成功的试跳给斑羚种族带来了生的希望,作者在描写其他斑羚飞渡的时候是怎样安排的呢?
在这节课里,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更多的教师是按照教参的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问题,然后按照这些问题按部就班进行提问,学生也就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进人教师预设的答案中。这些细小的问题把文章"肢解"了,就有如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一块块举起问:这是什么?不但文章的整体美丧失殆尽,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语权都受到严格的控制。"阅读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从而达到认知文本信息的目的。'在这种"碎尸万段"(于漪老师语)的问题引导之下,学生是不可能建构起自己的"图式"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也是惟一的。学生在这些所谓井井有条的提问中,忙于去寻找书上现成的答案,忙于把这些答案机械地表述出来。这样的对话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个性去倾听文本,不能自由地理解表达,更谈不上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对话必定视野狭窄,思维僵化。
非常巧的是年今教研我也教学了《斑羚飞渡》一课,但与刚才那位教者的教法完全不同,我从"对话生成"和"文本解读"这两个围度对课堂教训进行探索,我把其中一段精彩的对话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师: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悲惨的故事?
生:因为斑羚们被逼到悬崖上,老斑羚不得不牺牲自己去救小斑羚。
生:我的感觉是悲壮。因为老斑羚的牺牲很感人,很壮烈。
师:好啊。刚才一个同学用了悲惨已经很不错了,这个同学改一个字--悲壮,更贴切了。语文就是咬文嚼字,不错。
生: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斑羚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师:他们为什么自我牺牲?
生:为了斑羚集体的生存。
师:对。这是一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大家看这个片段,我没有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而是与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对话,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在对话中自然生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家可想而知。
以上事实证明,只有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张扬。这一点我也有切身体会,如我在教学《生命生命》时,当我讲到对生命的珍爱这个主题时,立即有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杏林子身患残疾,那她当初有没有想到过死呢?作者写这篇文章所选的动植物都是弱小的代表,这是不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写照呢?"问的多好呀!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并鼓励他们,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结果课余不少学生泡进了图书室和微机室,搜集到了大量资料,很快弄清了这个问题。
在学了《夸父逐日》这一课后,学生灵机一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夸父的拐杖偏偏化作了桃林呢?怎么不是李子林、苹果林呢?"就这个问题,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有人说夸父是想让后来的人,口渴了有果子吃,不至于像他一样渴死;也有人说自古以来,桃林总和水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夸父希望这地方也能出现水吧;还有人认为可能夸父的拐杖是桃木的……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恰恰是依据新课标中指出的"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
"举一反三"是拓宽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养成举一反三的阅读习惯呢?
1.典型引路,触类旁通。语文阅读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这一"例子"的作用,通过"解剖麻雀"让学生找出规律,教师要在揭示"例子"的规律上多动脑筋,狠下功夫。当然,这典型的例子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内。学生通过典型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就能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最终达到叶老所说的"不复需教"的目的。
如《邓稼先》中作者回忆记叙了邓稼先的六件小事,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件小事:记叙了什么事情?想表达什么意思?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以第一件事为典型,让学生掌握分析的钥匙,剩下的几件事就可让他们自己去"反三"了。
2.推敲辨析,比较异同。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了解事物的异同和相似之处,就可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如有教师在讲授《看戏》、《口技》时,重点讲授前者是怎样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什么地方详写,为什么详写;什么地方略写,为什么略写。让学生掌握这个"一"然后以本文为"例子",引导学生去"反三"--分析后者是怎样运用材料、安排详略来表现主题的。学生由于有了前者的"一",就能顺着思路得出后者的"三",通过推敲比较得出:写一个人、一件事不能面面俱到,而应依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安排材料,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3.组成单元,重点突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每册均以单元组织教学内容。由于这一编排体系体现了教材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教学中就应通盘考虑这一单元内容,组成一个综合的教学整体。这样组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从对教材的"共性"与"个性"的领悟中,通过突破重点,带动一般,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通过单元教学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一般可分以下几个步骤:①领起。即明确单元教学目标。②教读。即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学习一两篇课文,教师把规律性的知识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教给学生方法,为学生下一步自读提供范例。③自读。学生在教师点拨下,以教读课文为范例去自学另几篇课文,从而实现由"举一"到"反三"的过渡。④总结。这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其中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加强方法训练,养成乐读好读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阅读教学的成功是教师教完了一篇文章,学生都想去读同一类的其他文章。我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来激活我的语文课堂,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课文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还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最富有挑战性。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例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我就尝试运用了这种方法。众所周知,鲁迅的文章主题都较深刻,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我想,如果挥动理性的解剖刀无情地把课文解剖下来,说不定一篇课文上下来,我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还在云里雾里,不明所以。因此我决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既然他们觉得文章难懂,那么就让他们把这些疑难的地方提出来。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6组,每个学习小组分别承包了两个自然段的阅读任务,然后让他们把在共同学习探讨的过程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结果我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都集中在几句话的理解上,像第一组提出"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会感到'惊异和悲哀'",第六组提出"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而这几句话也就是理解这篇课文主题的关键所在。于是,我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并适时点拨:鲁迅知道当年限制弟弟玩的自由错了,如今后悔了,而弟弟竟全然不知,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尤其悲哀,不寒而栗。结果在大家热烈的探讨中,这篇课文就轻松地学了下来。这是对第四学段阅读目标5的最好诠释: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体验感悟法
新课标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是不能统一的。一篇美文佳作,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把创造的空间还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执教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时,我先给同学们播放了孙悦演唱的《感谢你》,同学们有的凝神聆听,有的闭目跟唱,完全陶醉在深情的歌声中,母爱的伟大,母爱的圣洁,已让学生不能自已,这时我与学生共同走进《金色花》的学习中,读诗,赏诗,品诗。最后再次让学生用心聆听这首歌,让学生在这优美的背景音乐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段话送给自己的母亲,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因为我把学生带入了体验境界,学生也用诗样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其中有一位同学满含深情地诵读道:"妈妈,爱你,谢你,一次次,想要在你休息时对你说。可是--昨日的我,今日的你,一句谢谢又怎能说得清道得尽。"所以说,教师应尝试着营造优美的、愉悦的,有利于体验的氛围,进行适当的情感渲染,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体验作品的神韵,领略作品的美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最终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画图领略法
画图领略法,就是要学生在读中画,在画中读。正确理解原文,这是作画的基础。把相关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想像,这是作画的关键。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想像的内容描述出来,这是作画的核心,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咏中秋的名诗,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曾打动多少人的心,我最不会欣赏诗,所以我讲这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读诗,再介绍一下诗的创作背景,最后背诗,草草了事。而我们学校张帅老师教学本节课时可谓独巨匠心,整节课分三个板块实施: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在与诗人相遇环节教者配乐介绍苏轼写此诗缘由并范读,所有在场的老师与学生都完全被老师的范读吸引了,张老师素质非常好,学校一般的朗读任务都由她来完成。然后她和学生一起进行各种形式的练读,和诗人同行。在学生的情感完全被调动起来,朗读的热情高涨时,教者又安排学生根据词的意境大胆想象,在头脑中创设一个画面,对诗人说话,然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出来,准备拍摄MTV。到现在我仍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位男同学的精彩描述:离我们最近的是作家苏轼,一身学者打扮,穿着长袍,背着手,面带愁容;再远一点是亭台楼阁,松柏苍翠,又圆又大的月亮挂在天空,从画面仿佛能感受到词人心有所郁结,但又乐观旷达的情怀。这时一位女同学主动要求为这幅画题诗,说要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才好,这样整首诗教者无须多讲一句,通过交流设计的画面便水到渠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是我所听到或看到的教学古诗词最成功的范例。
4、文本对话法
曾有一位先哲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文本对话法即是让学生真正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彼此将心灵与胸怀彻底敞开,进行道德人格,知识文化,情感体验上的交流和撞击,从而产生灵光与火花,促使学生产生道德人格上的净化提升,知识文化上的拓展深化,情感体验上的感染升华。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我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在赏析课文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大胆想象,想象为什么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却摆出一副更高傲的神气,他回到宫里会采取什么行动。鼓励学生给想象插上翅膀,让想象飞起来。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说,皇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那两个骗子穿上他们亲手缝制的衣服到大街上走两圈;也有的说,皇上回宫后气急败坏,命令手下人说:"这两个人敢欺骗皇帝,犯下欺君之罪,拉出去砍了";还有的说,皇上召两人进宫,质问是哪个国家派来的,有什么阴谋,实话实说可免死罪等等。事实证明,学生只有在与文章的直接对话中才能真切地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只有在与文本反复的对话中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并获得良好的语感。这也正是新课标所追求的"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创设情境法
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爱"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得懂得这种艺术,得爱这种艺术,正向市教研院薛杰主任到我们学校送教下乡时说的:都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语文,我想问问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爱语文吗?一个不爱语文的语文老师怎么可能让你的孩子爱语文,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既然教学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也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咱们还以刚才我说的《水调歌头》为例,课伊始,教者精心创设情境: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辅之以MTV画面,最后以欣赏、吟唱徐小凤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收束整节课,你说,像这样形式多样、生动丰富的课你不爱上,怎么可能呢?所以新课标不止一处提到"向往美好的情境"。
四、多方实施,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基础
1.重视语感培养,奠定阅读基础。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学能力的一种基本功。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能领会含义,识别优劣,并能引起各种思考、联想和想象。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悟它的含义就比较准确。
培养语感有下面一些做法:①在阅读中养成揣摩词句的习惯;②在积累词汇中增强语感;③重视朗读对促进语感的作用;④在写作中养成锤炼词句的习惯;⑤组织各种有利于发展语感的听说活动。
在进行语感训练时,应当注意:要在语言文字上多下功夫,要进行有计划的语感训练,要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要有一定的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基础知识。
2.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形成习惯养成的载体。语文课进行语言教学,主要是读写听说四个方面。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阅读的意思,读的是别人的书面语言。而写是语言在书面上的实际运用,听的是别人的口头语言,说则是语言在口头上的实际运用。诚然,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但要真正提高阅读水平、阅读效率,读必须与写、听、说紧密结合,而且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感知阅读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要通过阅读提高学生书面和口头运用语言的能力。
"自信来自鼓励,习惯决定人生。"大家都说读书使人获益匪浅。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学会自己进行学习的同时,审美、想象、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不同的提高。一个人一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终身受益。
⑷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
初中生,自控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如果英语能力也一般,让他养成英语阅读的习内惯还容是有一定困难的,建议可以先上英语阅读班。英语深度阅读班,以小说为教材,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在上阅读课程的同时,家长也要监督孩子,自己每天看1-2页的英文原著,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2期左右,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了。
⑸ 浅谈教师如何培养提高 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阅读的最佳时期(学前阶段取决和依赖于家长,中学阶段因为有应试压力以及辍学、失学等。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阅读状况相对不如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个规律,城市农村皆然)。由小学生阅读状况切入,既有代表性又可以推及学前儿童与中学生。目前,小学生存在课外阅读面窄量少,阅读的方式方法不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创设学生课外阅读环境,争取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突出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等措施,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
阅读心理是指阅读者因参与阅读活动而产生的感知、思维、情感、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现象,随着阅读能力的层次、层级要求的提高,呈现纷繁复杂的变迁状态,对阅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阅读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阅读感知、阅读记忆、阅读思维和阅读注意力等因素,对阅读活动起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对阅读过程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
其中,阅读品质是对非智力因素在人的阅读活动中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提炼、概括,是各种非智力因素之功能的整合和集成,它集中反映了人在阅读活动中的整体性心理特征,并对提高个人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来说就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的自主阅读时间达到半小时,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对阅读内容能够理解,阅读后能够正确流畅的复述阅读内容,阅读时知道要动笔,注意力集中,遇到生字词会查阅工具书,会随阅读内容变化产生情绪变化,甚至产生共鸣等。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品质的首要条件。主要的培养策略有:大力倡导阅读从娃娃抓起的阅读理念,积极制定并实施儿童阅读推广计划,计划中应体现指向性,多元化,互动性和实践性原则;综合运用心理因素,提升小学生阅读品质,主要表现为:帮助小学生读得懂,给小学生更多的阅读选择权,培养小学生语感及注重知识积累;突出小学生阅读品质培养中的“接受主体”地位,给小学生提供最及时的阅读指导,这需要家长、教师、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作为建设主体,必须发挥读书主渠道的作用,极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校和为青少年服务的场所,可利用自身资源联合媒体一起策划,用精彩活动、精品图书吸引孩子,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⑹ 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性课外阅读能力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给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育必须重视“自主阅读”。 在语文学习中,突出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但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实中,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体现了这一理念了吗?“只见题海茫茫,不闻书声琅琅”决非危言耸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自编自演”“请君入瓮”式的教学几乎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形无神,对新理程的理念是一种变态的曲解。因此,语文教学回归到读,特别是高效率、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是落实新课程的关键,因此“自主阅读”成为制约语文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提升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什么是自主阅读呢?自主阅读是一种学生自愿主动的,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感性体悟、放松惬意的无负担的阅读方式。它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自主阅读的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课堂上的阅读是教师指导下科学进行的,有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2]着重突出以下环节:
1、培养自主诵读习惯。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能体验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就《沁园春·雪》而言,若让学生诵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所营造的高远壮阔的意境中感知北国的壮丽景观,进而领悟作者的豪情壮志。只有通过反复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逐步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朗读是阅读课文的第一基本功,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2、培养自主听力习惯。
听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一节课,一场报告,有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如打闷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养听力习惯呢?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阅读,锤炼课堂语言,注重教态等来吸引学生;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通过来自社会诸多听力因素。如欣赏朱自清的《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应尽量少讲,讲多了,往往会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就如顾德希先生说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讲的越多,学生就越没兴趣”。学生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上课前,不如播放配乐朗诵《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而领略文章的立意美、情思美、形象美、意境美。
3、探究自主阅读技巧。
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阅读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鉴赏起来倍感困难,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主动地去阅读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点,强化阅读的整体意识;通过咀嚼、品味重点词句的语境义,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通过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提高评价、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多摘录、多写读书笔记,多作评论,多讨论交流,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在动态中自然生成。[3]
二、课外教学着重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我们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尽管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什么课外阅读更精彩呢?因为它是一种“自主式阅读”,而课内的阅读总是带着“任务”的心态,阅读变成了训练,毫无味道,毫无情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广泛涉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把课内与课外、社会与生活、文学与人生、科技与未来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既要重视课内阅读教学,也要以前瞻的眼光重视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翼,缺少一翼,阅读教学就不能起飞。只有两翼并举,阅读教学才能起飞,飞得高,飞得远。
三、将阅读与写作统一起来
阅读是起点、是基础,写作是目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大家的经验,接触到人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三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以读带写,我采取的方式是:其一:每天课前5分钟,由老师或同学朗读一篇精心挑选的美文,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点燃学生心中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并渐渐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过渡到主动地读。其二:在课程的设置上,每周安排一节学生阅读课,不考试不讲课,也不布置任何思考题,只是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课外书籍。其三: 鼓励学生订阅《作文》和《中学生阅读》。其四: 为了对每一位同学的阅读效果进行量化和评估,我设计了"阅读摘要卡",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的文字不少于1000字,并且把每天阅读文章的题目、作者、内容概括、精彩语句、感悟心得等填在阅读卡内,摘要卡一周一发,一周一收,一月一汇总评比,每个月以班为单位开一次“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的经验、心得和体会。让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体验阅读的成功感。其五:每周写一篇“读书启示录”,这样,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写作离不开阅读。其六:在课堂进行限时作文,规定45分钟写出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两周一篇正式作文,另外让学生每天写日记。
以写促读,通过层层筛选,学生互评,展览成果显著。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更上了一层楼,有些作文吞古纳今,有思想,有见地,有创新,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四、在鉴赏的基础上创新
鉴赏,是对读物进行欣赏和评价,享受读物的美好之处,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所以,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点是创造性思维。语文学习贵在创新。而自主阅读方式的改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鼓励发散思维,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阅读中,要抓准还生“悱”“愤”之机,巧妙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使之茅塞顿开,心领神会。如读朱自清的《背影》,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浓厚感情强烈地打动了学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激荡。鼓励发散思维,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要求我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向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获得对这一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罗敷美的理解也有不同的答案。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应像苏轼看山一样,任何时代任何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丰富多采的的求知欲望,而且会在师生连续的问答中揭示文章的内在联系、结构特点,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知结构。
2、鼓励独辟蹊径,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积淀了丰富的材料后,引发联想,适当引用,会充实文章的内容,从而拓展文章的意境。如有些同学写“春夏秋冬”会适时引用古诗词,让人浮想联翩。如描绘春天他们引用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李白的“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此等等诗句,展现了春天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勃勃生机,令人遐思迩想。对这种文章,教师应多加鼓励
语言朴实是一种美,但语言贫乏枯瘠则是缺陷了。而这恰是不少同学作文的通病,“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文章是需要文采的。我国古诗词中的优秀作品往往是音韵和谐、形象生动、语言精美的。若能恰当地引用一些古诗词来润色我们的语言,常常倍增文采。[4]可见,学生的潜能是座“金矿”,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不同的,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培养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构建“课内与课外统一”“阅读与写作同步”“鉴赏与创新并行”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就要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自主探究能力。使“教为重心”的学生被动接受转为“学为重心”的学生主动发展,使传统的“因教论学”转变为“因学论教”,使忽视学法的研究转变为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其效果是教师把教的内容自然地转换成学生学的活动,把学生学的活动自然地转换成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乃至精神生活的方式,让教师、学生、教材、情境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
⑺ 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能力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给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育必须重视“自主阅读”。 在语文学习中,突出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但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现实中,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体现了这一理念了吗?“只见题海茫茫,不闻书声琅琅”决非危言耸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自编自演”“请君入瓮”式的教学几乎挤占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形无神,对新理程的理念是一种变态的曲解。因此,语文教学回归到读,特别是高效率、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是落实新课程的关键,因此“自主阅读”成为制约语文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提升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什么是自主阅读呢?自主阅读是一种学生自愿主动的,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感性体悟、放松惬意的无负担的阅读方式。它以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自主阅读的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课堂上的阅读是教师指导下科学进行的,有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2]着重突出以下环节:
1、培养自主诵读习惯。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能体验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就《沁园春·雪》而言,若让学生诵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所营造的高远壮阔的意境中感知北国的壮丽景观,进而领悟作者的豪情壮志。只有通过反复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逐步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朗读是阅读课文的第一基本功,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2、培养自主听力习惯。
听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一节课,一场报告,有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如打闷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养听力习惯呢?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阅读,锤炼课堂语言,注重教态等来吸引学生;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通过来自社会诸多听力因素。如欣赏朱自清的《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应尽量少讲,讲多了,往往会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就如顾德希先生说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讲的越多,学生就越没兴趣”。学生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上课前,不如播放配乐朗诵《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而领略文章的立意美、情思美、形象美、意境美。
3、探究自主阅读技巧。
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阅读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鉴赏起来倍感困难,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主动地去阅读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要点,强化阅读的整体意识;通过咀嚼、品味重点词句的语境义,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通过结构形式的比较分析,提高评价、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相结合的习惯,多摘录、多写读书笔记,多作评论,多讨论交流,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就会在动态中自然生成。
⑻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造轻松快乐充满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用自己博大的爱来融化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情感的涟漪。在语文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探究。要形成这样一种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因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每周第一节课,我都要问学生:“你回想一下,你们和老师在一起什么时候最快乐?”同学们有的说是和老师一起谈心的时候、有的说是和老师一起参加活动的时候、有的说是和老师一起辩论问题的时候,就在老师营造的这种充满爱的宽容中,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燃烧起了学生的智慧之火,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和谐的,课堂气氛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二、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在有声朗读中培养其阅读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机械而又重复地操练,于是教师繁琐地提问和冗长细腻地分析讲解,往往使学生缺乏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同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以提高读书的能力。这样做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万万不可对诵读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为此,本人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1、利用语音、语调、语气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摹拟人物情态。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藤野先生》中体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以及“我”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阅读等。
2、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在文章中蕴涵的感情的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学习《最后一次讲演》,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在集会上闻一多先生的心情:对革命死难者——李公朴表示深切的悲痛;对反革命的刽子手——国民党反动派表示刻骨的愤恨。学生的这种诵读在不断的得以加强,体味作者深刻的情感。
3、我们要善于体现氛围,让学生逐渐进入意境。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时,我们要营造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的同时,渐入意境,并用多层次的语调进行吟诵,可使学生更深入到这首散文诗的艺术境界中,陶醉其中而不知。
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上,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感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允许个性化阅读,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所以, 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阅读实践,有机会展现自我,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弘扬其自主意识和能动作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组织并指导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从而发挥其智慧潜能,实现其自我发展。
例如在学习《伤仲永》一课时,我在最后总结中说:“本文的作者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才能的衰退。你们说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真的那么重要吗?成才的关键是什么?”刚问完,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一吐为快之势。我说:“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对‘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这问题分成两种意见展开讨论,看哪种意见有道理”。持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的同学举例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痴呆儿聪聪没有学过音乐却能上台指挥交响乐演奏。这不是他有这方面天份的原因吗?还有莎士比亚、高尔基未读完小学却成了伟大的文学大师。可见,天赋是成才的关键!”。而另一方也提出了小学课本里曾有过的童第周,反驳道:“童第周在学校里曾因考试不及格差一点被赶出学校,后来经他勤奋刻苦,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还把当时生物界的尖端课题攻下了,实现了他‘外国人能做的事中国人也一样能做’的愿望,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这不说明后天教育(努力)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吗?”在争论中双方都做到了观点明确、论据确凿,有一定的思辩水平。在同学们辩论的继续深入后达成了一致正确的认识:成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天份)。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就给了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各持己见的辩论中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时,才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分段目标培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主阅读的意识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一步步加深对语文的热爱与理解。因此,中学语文阅读在各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经过这样有意识的阶段性目标的训练,学生在无形中已经学会了自己去读,去思,去评,去写。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自主阅读的意识。
结语: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李春花
⑼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摘要:语文阅读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仍存在把阅读教学变成纯知识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语文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遵循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阅读是一个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应从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是一个自主学习和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采取的措施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措施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文本的差异;还应重视文学教育。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创造性 一、 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和不断创造的能力。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新的课程标准为课堂改革指出了方向: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关于阅读,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次论证,我们确立了“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课题,对初中年级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二、 创造性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的过程。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所谓“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学,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1]笔者认为,创造性阅读是个复合体,融会了四种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创造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创造性而教”是新时代的要求,但创造性阅读绝不是“创造”和“阅读”的简单相加,而应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三、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创设问题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围绕课文内容,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设计的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呢?首先,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生活的、学习的经验)的相关程度,然后再综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认知机构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能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为了有效地整体把握课文,一节课中的问题情境不宜太多。创设的问题情境要随着学生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问题的概括化程度,并逐渐减少问题的数量。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教师除了自己创设外,还可以对课后的阅读思考题进行筛选,完全适合的例子直接吸收使用,基本适合的则加以修改或补充后再使用。例如:教师在设计苏教版八年级课文《窗》教学时,直接投影一扇打开的窗户,由“窗”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展开想象,由“窗”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观察世界,我们更要学会用心灵去感知世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想一想,小说的什么地方最使你的灵魂受到震颤,为什么?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后,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问题情境。围绕这些问题,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组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在这样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们展开了充分的小组与全班交流,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探究性的问题。教学实践也表明:本课文的阅读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问题情境展开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人参与阅读与交流讨论,全班讨论参与率达到了85%,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讨论逐步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创造性阅读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地展开思维,由一个形象创造另一个形象。运用这些联想和想象的过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联想,去想象,海阔天空,甚至是异想天开。这样,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完全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2、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始于问题。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讨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能根据课文提出问题,说明他深入思考了,问题提得越有价值,说明学生对课文理解得越深刻。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针对文末的一段话:“由于生存竞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了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的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了。”由于学生价值观的不同,对待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的学生提出:没有了物质基础,何来的精神?另一些学生进行了反驳,指出作为现代中学生,即使在艰难的学习生活条件下,也应该保持自己纯正的精神追求,做一个有高贵灵魂的人。3、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一致性和唯一性,排斥创新和多样性。学生回答要符合标准答案,否则就算错。这样一来,造成许多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严重压抑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不同的看法。阅读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是一种整体感知。[3]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当代的中学生们能欣赏其“沉鱼落雁”之美貌,但决不会认同其“小心眼”及病恹恹的娇态,他们会从现代明星中去寻找载体,比如周迅、徐静蕾等,从而形成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那是因为同样的作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意义,新的见解。阅读后所产生的心理感触,是个性化的,人格化的,教师无法用任何标准去统一,否则,就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可让学生谈谈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或这篇文章给自己的启示。当学生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更进一步来阐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了解到旧时的封建教育的弊端,如果教师能适时地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比较一下旧时教育与现行教育的差异,学生肯定有话可说。有的学生能认识到旧时的封建教育没有自由,只有顺从,很容易抹杀孩子的个性、束缚孩子的心灵,而现行教育,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还有一些学生谈到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很好的设想,思考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开展专题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思维的培养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学生通过对特设专题的学习,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在专题训练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加强。实践证明,通过多次的课内与课外的专题阅读训练,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专题《长城》时,通过阅读参与、讨论研究、写作评价等步骤,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了解了“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在阅读中,学生能对文章作深层次的理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在讨论与研究中,提高了学生思辩能力,学生能够对文章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写作评价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四、 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注意事项1、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英格姆认为,文本不仅是一个具有多层次潜在结构的存在,它还是一种充满未定性的存在,其中存在着许多未定的点,正是这些未定点使读者的创造活动成为可能。[4]阅读过程中,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总是表现为双方意义认识的双方运动和交互作用,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学生的“新”见解?打个比方,如果一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某种相对于自己而言是“新”的见解,但很多学生却早已这样认为了,那么这位学生的阅读是否是创造性阅读呢?在自主性阅读教学情景下,教师又如何对待和操作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5]这是我们研究创造性阅读和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青少年特别喜欢想象,尤爱幻想,使他们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之间轻易地转换视角,自如地化入化出。有一位哲人说得好:“正是青少年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 [6]因此,学生的“新”见解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是新的,并不要求对全体学生来说也是新的。例如,在教读七年级(苏教版)篇目《本命年的回想》时,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的经历谈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的理解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这种同构就反映出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培养学生阅读反思和批判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反思,有一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2、不可忽视文学教育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更应重视文学教育。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排斥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创新思维上是有很大作用的。张志公先生说:“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文学的魅力在于其形象性和多义性。形象性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多义性则可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更为强烈的求新意识。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像屈原、文天祥、鲁迅、布鲁诺等形象,不正闪烁着高尚品格和科学理性的光辉吗?这些内容,对于开展情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具有巨大潜移默化意义的,而健全的人格则是创新的心理和精神基础,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人格教育。[7]因此,文学教育的加强首先应落实在课文的学习中。同时,文学教育还应落实到写作和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净化感情,丰富想象,培养创新精神,激活创新思维。我们的阅读教学改革的实践,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了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并形成有利于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是以书本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它有助于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⑽ 中学生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有可能你正在为怎样提高小学阅读水平而觉得苦恼,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提高小学阅读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读,注重读书的方法和步骤。下面就带你了解小学阅读辅导提高阅读水平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从小开始)以上的五次阅读法以及阅读的三个步骤都是非常实用的提高语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够拿去实践,那么学生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学阅读辅导其实并不难,只要用对方法,学生就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