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16国的出现标志着什么
佛教之所以能如此博得众望,就在于佛教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印度16国的出现,标志着印度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已发生巨大变化;一大批繁荣的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相继形成;旧的等级制度开始瓦解,下层群众不断掀起反种姓迫害的暴动,反婆罗门思潮已汇成潮流。佛教提出的和平戒杀、转轮王治世等主张,很快适应了当时广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在教理方面的不分种姓,提倡众生一律平等,很容易为除婆罗门以外各阶层人士所接受和信仰。
但是,佛教的“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和反对创世神说,与严格主张种姓制度和梵天创造宇宙的婆罗门发生了严重的对立。而六师外道虽然也反对婆罗门,但同佛教的中道说也发生了冲突。所以不仅婆罗门教的人想置佛陀于死地,六师外道的一些人也屡欲加害佛陀。只是,他们的这些行径,为广大人民所不齿,也更使他们失去了人们的信赖,佛陀的威望与日俱增。
拘萨罗国舍卫城的富商须达多在听佛陀讲道之后,非常高兴,许愿回国后要修建精舍,迎请佛陀列拘萨罗国讲道说法,化度全国的人民。至此,佛陀有了第二座精舍——祗园精舍。在这里,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与诸外道首领进行辩论获得胜利,大大提高了佛陀在拘萨罗国的声望。舍卫城中不少外道首领,放弃了自己的信仰,皈依到佛陀座下。国王波斯匿王也曾多次造访精舍,听佛说法,这样一来,连同王后、妃嫔、王子、大臣、长者及民众都纷纷前来皈依。
净饭王得悉儿子成佛后,仍日日盼望他回归故国。他再派大臣前去迎接。佛陀也很思念父王、姨母,决定回去一趟。他率领大批僧众,返归故里,安慰了亲人,并给族人说法,赢得族人信仰。据说,释迦国每户都有一人出家修道,佛陀的许多兄弟也要求佛陀给做了剃度。佛陀的儿子罗喉罗也提出要出家,但是佛陀的僧团中,尚未有儿童出家的。于是佛陀制定了《沙弥十戒》,让罗喉罗出家先当小沙弥。起初,佛陀不允许女人出家,但他的姨母一再请求,加上其弟难陀从旁恳劝,经约法八章,他允许姨母出家为尼。他的妻子耶输陀罗也成为比丘尼。此后,也就出现了不出家的女信徒优波夷(女居士)。
B. 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的国家,为何在奥运会中的成绩非常差
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的国家,但在奥运会中的成绩却非常的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国家不重视体育竞技,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中,再加上印度是一个各自执政的国家,一直都没能得到统一,所以社会发展也不是够,官员贪腐的现象也很严重,印度政府把大量的钱财都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不是用于国家的建设。
体育方面虽然没有进步很多,但起码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点都不被重视,许多孩子也开始去学习体育项目了,但是我觉得印度想彻底摆脱这种现状还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样的现状已经维持很久了,但是只要国家肯努力,终有一天会改变的,真心希望印度能够越来越好,人们可以享受到更高的待遇。
C. 印度强奸案为什么那么多
首先, 印度对强奸犯罪的打击不力。印度的法律是沿用英国殖民时期的法律体系,专许多古老的法属律仍在发挥作用。一方面,审判时间长:法律条文中比较偏袒犯罪嫌疑人的取证和质证条款使得强奸犯罪的判决耗时良久。另一方面,量刑轻:印度许多强奸案在审理五六年后,案犯一般也就是判入狱2~3年。而在此期间,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工作、生活都受到极大影响,如受害人是未婚女性则多数会影响婚姻。所以,许多受害人无奈选择私了甚至忍气吞声。
其次,印度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众多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大城市打工。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是抛家舍业、独自在外的单身汉。他们大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收入较低,往往成为性暴力犯罪的潜在威胁。
此外,印度的社会环境对强奸犯的宽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印度有70%的强奸案是发生在相识的人之间,比如亲戚、朋友或邻居。对此类事件,人们习惯性地偏向施暴者,而对受害妇女的道德意识、着装打扮等吹毛求疵。即使强奸犯被判入狱,出狱后也不会承受太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很容易再找到一份工作。比起受害者承受的损失,罪犯们得到的惩罚明显轻得多。
D. 网上发表印度与中国发生交火是真的吗
网上还说安倍吓尿了呢,你看到安倍尿尿的照片了吗?
谁说的,谁举证。
现在很多小编都是发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博取眼球和点击率。
E. 印度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国家,现在的印度真的是不堪一击,很弱小吗
印度并不是很弱小,印度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拥有和战斗力,印度一直将军事力内量列为容自己国家发展的重,且其的军事实力正在不断处于创新当中。印度的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大的。
印度近几年经济的增长速度是位于世界前列的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印度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并且印度的人口非常的多这样在发展之中还是有着非常多的人口红利的,所以印度的发展不仅仅靠着自己还是有着其他国家的援助的。
F. 为什么印度有人种学的博物馆之称
有人形容印度是一个“人种学的博物馆”。要想知道远古时代谁是那里的原始居民,现在已很难弄清楚。一般认为,创造印度河早期城市文明的是达罗毗荼人。有学者认为,达罗毗荼人可能最初也是次大陆以外的移民,他们是以优势力量把原住民挤走,占据了河流平原的大部分土地。后来,雅利安人的到来,被征服的故事重演在达罗毗荼人身上。
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据说原来生活在中亚的雅利安人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难以在原处放牧为生,为了生存,各奔前程,流徙四方。传说他们就是现代欧洲人的祖先。其中的一支通过现在阿富汗的喜马拉雅山的一些山口,进入了印度河流域。他们渐渐征服了达罗毗荼人,确立了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的统治地位。据考证,雅利安人皮肤白皙,金发隆鼻,体格魁梧,对被他们征服的肤色黝黑的达罗毗荼人很看不起。开始雅利安人绝不和达罗毗荼人通婚,经书上规定凡是两者通婚所生的孩子,被视为贱民,也就是不可接触的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血统混杂的现象。
讲达罗毗茶语的巴利亚人公元前326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西北角,退兵时留下了一些希腊人,在那里定居了下来。后来从喜马拉雅山那边又来了不计其数的外来人,其中有蒙古人和土耳其人。当地人对他们没有细分,笼而统之地称呼他们为“塞种人”。往后,大月氏族的一支贵霜人进来了。到公元五、六世纪起,穆斯林接踵而来,他们属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和蒙古人,有时还有非洲人,特别是埃塞俄比亚人。当然,近代的欧洲人也在那里留下了少量的印欧混血人。
现代,印度人在体格、相貌上的差异比较明显。有的魁伟白皙,有的矮小黑瘦,有的满腮长胡,有的须眉淡淡,有的目深鼻隆,有的细眼塌鼻。一般来说,北方人显得白净,西部人显得彪悍,南方人黝黑,东方人与东南亚人相近。目前按语言划分的种族比例大致如下:印度斯坦族占46.3%,泰鲁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卡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2.3%。
印度东北部的部落民及其房屋就人种的文明程度来讲,说来有趣,往往一些血统最纯的民族现在反而显得最落后。例如,比尔人被认为是印度最早的本地人,他们不但比雅利安人早,甚至可能比达罗毗茶人还早。后来外来人反客为主,比尔人被迫退到了印度中部和东部的山岭里。今天他们还生活在文底耶山脉和萨特普拉山脉里。
印度这块土地,不但容纳了世界上的许许多多民族,各种各样的人种,同时也向世界输送了自己哺育的儿女。大家熟悉的吉卜赛人,有人认为最早是从印度西部流散出去的。印度现在还有约15万诺马兹人,他们驾着大篷车,有的从事放牧,有的做小买卖,有的当铁匠,有的演杂技、歌舞、木偶戏和驯蛇,过着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现在欧洲不少吉卜赛人还经常回到印度西部地区寻根。
正是这些众多的民族构成了现在印度这个人口大国的整体。
G. 印度独立之父是谁
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印度国民大会党著名领袖,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倡导者。
甘地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邦达尔土邦(现古吉拉特邦)。甘地家族在此世代经商,但从祖父开始便弃商从政,其父乌坦钱德·甘地也曾担任过波尔邦达尔土邦的首相。他家属于印度教第三等种姓,全家信仰印度教。甘地7岁时,全家迁至拉吉科特,他在当地入小学。12岁时入拉吉科特的阿弗列德中学。根据印度教习俗,甘地在13岁时受父母之命,与卡斯特巴尔结婚。1887年,甘地中学毕业,考取了萨玛达斯学院。1888年9月,甘地从孟买动身远航,去英国留学,攻读法律。在英期间,他结识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学者。朋友,对他日后“反对暴力、主张忍受”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1891年6月10日,甘地通过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12日便登轮返回祖国。回国后,他曾先后在孟买、拉吉科特担任律师。
1893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甘地应印度一家商行聘请,去英属殖民地南非德兰士瓦首府普勃图利亚处理一起4万英镑的债务纠纷。甘地开始工作后,碰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种族歧视,尽管在南非有不少印度侨民,但他们没有合法的地位,统治南非的欧洲白人对有色人种一向看不起,甚至把在南非的印度人统称为“苦力”。甘地在南非被冠以“苦力律师”的称号。4万英镑的债务纠纷经甘地协调后圆满解决,他准备回国了。临行前他看到一则新闻,当地政府立法议会企图剥夺印度人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印度侨民为了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与政府当局展开了抗争,他们希望甘地留下来,与他们一起战斗。甘地同意了,他在当地最高法院谋求到了律师的职位。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在甘地的发起和组织下,一个印侨团体——纳塔尔印度人大会于1894年5月22日成立了。印度人大会为印侨做了许多好事,为南非的印度人赢得了许多朋友和无数同情者,并得到了印度国内各党派的支持。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甘地组织印度人救护队为英军服役,以谋求英国殖民政府改善印度人地位。1904年至1910年期间,甘地创办凤凰新村和托尔斯泰农场,作为实现他的真理与非暴力的试验场所。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主要来源于宗教,首先是印度教。印度教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他在少年时,就很喜欢古吉拉特的一首《以德报怨》的格言诗,一直将这首格言诗奉为座右铭。在伦敦留学时,他接触到了各种宗教,结识了各种思想流派的朋友,最受他推崇的是《新约》中的博爱思想。其中“不要与恶人作对”、“要爱你们的仇敌”等句对他影响是很深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形成与实践正是他在南非的21年间。他的这一思想主张爱和真理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真理,另一方面宁愿自己作出牺牲也不加暴于敌人。他运用“坚持真理”这一原则来指导他所领导的政治斗争,他认为这个词清楚地表明了“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意义。
1906年8月,德兰士瓦政府发表公告,宣布在南非居留8年以上的印度“苦力”方可定居本地,同时必须向政府办理手续,领取登记证并随身携带,以备检查,违者罚款或判刑,或驱逐出境。这一法令被称为“黑色法案”。甘地领导印侨掀起了非暴力抵抗运动,南非政府被迫做了一点表面上的让步措施。斗争虽未胜利,但甘地却认为“非暴力抵抗”是最高尚的自卫武器。
1913年,甘地在南非领导的非暴力运动达到了高潮。斗争的目的是冲破现行法令中不合理的规定,要求取消“黑色法案”,废除人头税,承认印度婚姻制度的合法性。斗争中甘地率队“和平进军”,但遭到南非政府凶残镇压。整个运动过程中,甘地三次被捕,但斗争并没有停止。12月18日,殖民大臣史末资被迫释放甘地,以求和解。1914年1月21日,史末资宣布:废除人头税,承认印度的合法婚姻在南非也有效。至此,甘地的非暴力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1915年1月,甘地从南非回到了印度,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5月,甘地在古吉拉特邦建立了一个非暴力抵抗基地——非暴力抵抗学院(也称真理学院或真理修道院),为开展非暴力运动作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一战期间,曾为英军招募志愿兵和组织担架队,希望以此博得英国的好感,使英国同意在战后给印度以自治。但大战结束后英方非但未能满足印度自治的要求,反而于1919年颁布实行《罗拉特法》,该法规定:政府对革命者或嫌疑分子可以不经公开审讯即逮捕监禁。甘地成立非暴力抵抗协会,号召全国总罢业,要求全印度人民绝食一天和祈祷,以示抗议。4月6日,全国响应,出现了惊人而壮观的总罢业。英国殖民当局对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甘地对这种惨无人道的暴行深为震惊。此后,他领导的斗争转变为与英帝国“不合作”的非暴力抵抗了。1919年11月,甘地在德里主持的一次印穆联席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甘地的“不合作”主张是指抵制英国殖民政府的学校、法庭、立法机关,抵制英国货和不接受英方委任的国家职务。1920年7月28日,甘地宣布将从8月1日开展“不合作”运动,并于此日退还了英王所授勋章。12月国大党年会通过甘地起草的新党章,列人非暴力不合作和自治内容,由此取得国大党领导权,并把不合作运动推向全印度。
1924年12月,国大党在贝尔高姆举行年会,甘地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1929年12月,国大党年会通过了印度完全独立的提案,将党章中要求的“自治”改为“完全独立”。1930年1月26日,国大党将该日定为全国“独立日”。这一天,全国举行示威游行,支持完全独立的决定。1930年3月,甘地选择了影响面广,而且为贫苦大众反对的“食盐法”来发难,掀起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2日,他率领信徒向海滨地进发,自制食盐,破坏殖民政府的食盐专卖权。运动中先后有60万人入狱,5月4日甘地被捕。1931年3月5日,甘地与总督欧文订立了《甘地一欧文协定》,双方部分妥协,政府同意恢复国大党合法地位,甘地同意中止不合作运动。1931年,甘地赴伦敦出席英国政府召开的解决印度问题的圆桌会议,他提出给予印度自治地位的要求,遭到了拒绝。1932年至1934年为抗议殖民政府歧视贱民,曾三次绝食。1934年10月,因国大党内部分人谴责1931年《甘地一欧文协议》,致使甘地退出国大党。1939年至1941年曾三次恢复领导国大党的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要求英国立即退出印度,1942年8月8日,国大党孟买会议通过了甘地提出的这一提案。但英方政府坚持固有立场,9日,甘地被捕入狱,随之是残酷的暴力镇压,半年中被捕者达6万人,死亡近千人。1944年5月,甘地才得以释放。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前后,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矛盾激化,出现了教派仇杀。8月14和15日,英国将权力分别移交巴基斯坦自治领和印度自治领。但此时教派冲突却愈演愈烈。甘地于1947年至1948年两度绝食,希望以此阻止仇杀,但无济于事。1948年1月30日,甘地进入晚祷会场时,受到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枪击而身亡,终年79岁。
甘地一生的实践,是印度现代历史的一面镜子。甘地以他非暴力的方式去争取国家的独立而独树一帜,它是民族革命的一种独特方式。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斗争中贡献了毕生精力,赢得了印度人民的爱戴,他被人民尊称为“圣雄”和国父。
H. 第四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举办时期 ,那个印度正式什么季
那个时候印度应该处在雨季吧,受印度洋气流的影响,印度应该处在一个干燥。季节。
I. 印度总理莫迪释放新信号,宣扬对邻国的“三不”政策是什么
印度国内的新冠疫情已经在失控的边缘徘徊,而且再加上蝗灾、失业、经济停滞以及党派斗争等的多重危机下,印度依然拿中印边境问题说事。在疫情还未得到平息,同时印度多种问题已经暴露,而在这个时候,印度总理莫迪没有集中国家力量去抗击疫情,而且去中印冲突一线视察军队的部署情况,还发表了一些鼓舞印度士兵的讲话,有一种厉兵秣马的架势。不过在外界看来莫迪亲临“前线”,实际上是要对外发出三种信号。
J. 中国人为什么不愿娶印度女孩,印度禁止自由恋爱,一个
说起印度女人,大家脑海里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迷人的眼睛、黝黑的长发、曼妙的舞姿。印度女孩子不仅漂亮,性格也很好,能吃苦、不拜金。现在流行跨国恋,很多国人都一样自己的下一代是个混血宝宝。嫁到中国的欧美人、东南亚人、东亚人很多,为什么很少见印度女孩嫁到中国呢
印度人娶老婆不仅不要彩礼,还要倒贴嫁妆,不过印度女人是不需要工作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不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