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广州市培正中学的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截止2015年1月) 职务姓名校长吕超党委书记兼副校长许文芳副校长具惠兰 余慧文 王敏参考资料:
② 鹏权中学的学校领导
台山市鹏权中学历任党支部书记 任 期 书记 副书记 附注 1998年7月至2000年12月 余劲雄 未设副书记 2000年12月至2004年4月 吴炳祥 梅仲秀 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 吴炳祥 梅仲秀 2007年4月至现在 陈焕庭 台山市鹏权中学历任工会主席 任 期 主席 副主席 附注 1998年7月至2000年12月 因与培正中学同属一个工会,该校未有独立的工会组织 2000年12月至2004年4月 李国炎 吴子田 2004年4月至2008年3月 李国炎 吴子田 2008年3月至现在 李德瑞 陈坚恒
甄均豪 台山市鹏权中学历任校长
任 期
校长
副校长
附注
1998年7月至2000年12月
余劲雄
未设副校长
2000年12月至2004年4月
吴炳祥
梅仲秀
李国炎
黎成兰
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
吴炳祥
梅仲秀
李国炎
黎成兰
徐锡欢
2007年4月至现在
陈焕庭
黎成兰
徐锡欢
吴子田 一、学校领导分工
(一)、校长、党支部书记——陈焕庭: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二)、副校长:
1、副校长(党支部纪律检查委员)——吴子田:协助校长分管学校德育、团队、卫生、学生集会、班主任培养、处理学校突发事件和后勤财务等工作。
2、副校长——徐锡欢(党支部宣传委员):协助校长分管学校教学、教研、学校设备设施(功能室、图书室)的使用和教师培训、培养等工作。
3、副校长(党支部组织委员)——黎成兰:协助校长(支部书记)分管学校工会、人事、妇女、党务和档案等工作。
4、校长顾问——梅仲秀:协助徐锡欢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和教师培养工作。
(三)、校长助理兼人事秘书——陈坚恒(享受主任级待遇):协助校长贯彻学校决策,协调各处室工作;协助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做好全校人事和档案的管理工作,配合办公室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四)、办公室
1、主任——方雄俊:协助分管德育副校长抓好全校德育、团队、卫生、学生集会和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等工作,主持办公室日常工作。
2、副主任——黄忠阳:协助主任抓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分管学校卫生、德育档案、资料和处理突发事件等工作。
3、代团委书记兼治保主任——赵杰浩(享受副主任级待遇):协助主任抓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分管学校团委会、学生会、治安会、学生宿舍、学生集会、教官的管理等工作,处理突发事件,与方玉琴副主任协同抓好学校文艺工作。
4、教工团支部书记——甄炳扬(享受级长待遇):协助主任抓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协助团委书记做好学校团委会、教工团支部、学生会和学校文艺工作。
5、妇女主任兼女生生活指导——赵小娴(享受级长待遇):协助分管妇女工作的副校长抓好学校妇女工作;协助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主任抓好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主抓女生思想教育。
(五)、教导处
1、主任——李国坚:协助分管教学副校长抓好全校教学与设备管理工作,主持教导处日常工作。
2、副主任
(1)副主任——陈锦暖:协助主任抓好教学管理工作,分管文化科教研工作。
(2)副主任——方玉琴:协助主任抓好教务工作,分管美、音、体等特长学科教研与管理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
(六)、总务处
1、主任(党支部文娱生活委员)——肖文岳:协助分管后勤副校长抓好全校后勤服务、财务、临工和校园环境等管理工作,主持总务处日常工作。
2、副主任——叶月昌:协助总务主任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分管学校膳食、教师宿舍和游泳池的管理工作。
二、年级领导分工
1、高三级
蹲级副校长:黎成兰、梅仲秀
抓级行政:李国坚
级长:陈振欢(正)、周任领(副)
跟级行政:方玉琴
2、高二级
蹲级副校长:吴子田
抓级行政:陈锦暖
级长:伍艺锋(正)、雷秋琴(副)
跟级行政:黄忠阳
3、高一级
蹲级副校长:徐锡欢
抓级行政:方雄俊
级长:李振胜(正)、刘冬梅(副)
跟级行政:赵杰浩
③ 香港培正中学
你好,作为一位高一转到培正的大陆学生,我很高兴与你分享一些信息。
首先,因内为你已容经获得身份,所以,你可以来培正读书,培正中学收初二到高二的插班生。
其次,培正作为广东话授课的中文中学,你也不会有语言障碍。
手续方面:
你要联络我校的锺徫东副校长,他负责这块。
你需要将你的申请资料传真到我校,来获得入学考资格。
本周六就是招生考试,你最好快一点,因为牵扯到分班,错过了可能会被分到不适合你的班。
在网络搜索就可以找到我校官网,里面有老师的联络方式等信息,祝你好运。
④ 关于“广州培正中学”
广州培正中学座落在广州市东山区培正路,占地6万平方米,校舍古朴典雅,环境幽静优美,是广州市花园式单位。1994年培正中学首批被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培正中学是广州百年名校之一,创办于1889年。1907年始建东山新校,三十年代又在香港、澳门建分校,近年来,穗、港、澳培正三校加强了联系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培正建校以来,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培正校友遍布海内外,世办各地共有76个同学会。学校、校董会、同学会广泛团结联系校友,发动海内外校友、社会贤达捐资办学。兴建了培正百周年纪念堂、胡忠堂科学实验大楼、林炳炎基金教学大楼;配置了省、市一流的教学设备和电脑网络,为学生们创设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和学习条件。
1984年学校复名以来,全校师生以“至善至正”为校训,弘扬培正“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以严治校,教书育,校风正,学风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突出,连年获得高、初中毕业班工作一、二等奖,参加省、市毕业会考及学科竞赛成绩显著,成为社会公认的“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培正中学有一支以特级、高级教师为骨干的师德素养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近年来,由于社会声誉提高,越来越多优秀生报考培正。
从1984年起培正创办英语试验班,多次获全国单列城市英语竞赛一等奖,在高考、初中会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十几年不间断聘请外籍教师,探索英语教学改革新路。1994年开始,老校友胡应洲先生每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请四位外籍教师来校担任口语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气氛,很爱师生欢迎。培正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又是足球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多次荣获“市长杯”、“可口可乐”杯冠、亚军,新组建的女子垒球队获市“东凤”杯赛冠军。培正管乐队、红蓝摄影社、电脑俱乐部、学生电视台等也硕果累累,令人瞩目。由于培正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取得显著的成绩,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94年被评为广州市先进单位和广东省先进单位。
关于你的问题你可以去广州培正中学的主页看看,那里有他们校长的信箱和学校论坛
主页地址是http://www.pzms.com/default.aspx
祝你好运
⑤ 广东培正学院与培正中学的关系
民办培正商学院抢注商标培正中学准备诉诸法律争取注册权
大洋网讯 广州日报报道,(记者许俏文、刘显仁)同属“培正”家族成员的培正中学与培正商学院如今正为争夺校名校徽注册权打起“口水仗”。1993年成立的民办培正商学院于2000年底先行成功注册“培正”商标,广州培正中学随即表示抗议,认定为恶意抢注,于去年底向广州商标局提出“撤消不正当商标注册”的申请,并准备诉诸法律以夺回校名和校徽的注册权。
培正商学院:抢先注册防盗用
据培正商学院副董事长麦扬介绍,山东青岛曾经有人欲以“培正商学院”字样在当地提出注册申请,得知这一情况后,培正商学院于1999年在北京以“民办培正商学院”名义申请商标注册。由于“民办”和“商学院”属于通用名称,最后就只注册了“培正”二字,并于2000年11月获得商标注册证。其实培正商学院注册商标是保护自身权益,防止他人盗用。
针对“培正家族”其他成员“恶意抢注”的指责,培正商学院商标注册的代理律师陆智敏表示,“培正各校之间在法律地位上是相对独立的,注册行为是没有恶意也没有过错的”。他表示培商注册成功后没有对其它“培正家族”成员作出限制或是排斥,而是主动发出声明“中国内地所有以培正冠名的一切学校在商标注册之前已成立的,均可继续依法永久使用培正之名”。
培正中学:要独有“培正”商标
昨天(4.5),广州培正中学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朱素兰态度十分明确,“如果培正商学院不把‘培正’商标注册权单独由培正中学拥有,我们就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夺回”。她表示培正中学有113年历史,在历史上享有“北有南开,南有培正”之赞誉,“没有理由培正商标的注册权不是与培正中学共存”,而且“培正商学院创办才9年时间,总不能让个9年学校来吞并一个百年老校吧?”
据悉,目前广州地区的公办学校里还没有一所是已对校名进行了商标注册的。
⑥ 林子丰怎么样
林子丰博士,OBE(Dr. Lam Chi Fung,1892年—1971年4月17日),香港商人和教育家,生前热心公益,并大力推动浸信会在香港的发展。他于1922年在广州创办嘉华银号(中信嘉华银行前身),后来又分别在1956年和1963年成立香港浸会学院和浸会医院,当中浸会学院在1994年11月获政府批准,正式升格为大学。 [编辑本段]生平 [编辑本段]1、1早年生活林子丰于1892年出生,祖籍广东省揭阳县,其父曾在乡村教书,后来成为浸信会牧师。林子丰早年在厦门和北京求学,后来于1915年来港发展。他于1920年迎娶陈植亭为妻,两人育有七名儿子和两名女儿。当中,其子林思齐是加拿大首位华人省督。 [编辑本段]1、2商业生涯在1922年2月2日,林子丰在广州创办了“嘉华银号”,后于1924年将总行迁至香港德辅道中,并以“嘉华储蓄银行”命名,当时的资本为五十万港元。到1931年的时候,林子丰又在上海开设分行,业务一度快速扩张。惟中国经济在1935年出现不稳,以至上海和广州分行被迫关闭。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全数业务都宣告停顿,一直至1945年才重新在香港开业,并且在1949年1月易名“嘉华银行有限公司”。
林子丰的银行业务在战后平稳发展,其子林思齐亦曾在银行任职。至于他本人则一直打理银行到1971年逝世为止。林子丰死后,由于家族后人无心经营,控股权遂于1975年由新加坡侨商刘灿松取得。
林子丰亦曾经从事煤炭业务,时常以货轮从越南运来大批煤炭。据了解,林子丰曾同情霍英东一家家境清寒,因此特意安排霍英东的母亲,负责把煤炭驳运到岸上,以赚取佣金。 [编辑本段]1、3公益事业林子丰一向笃信基督教,早在1930年代已在浸信会开办的培正中学担任校董,曾经在1933年协助学校在何文田觅得土地兴建校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又义务担任培正中学和培道中学的校监,另外又自1944年至1946年代任澳门培正中学的校长。战后,林子丰再度以义务的性质,出任培道中学的校主和监督,以及义务自1950年至1965年担任香港培正中学的校长,之后改任校监至1966年退休,任内获得不少捐助,对该校的建设甚有建树。而自1955年5月起,林子丰亦曾经担任民生书院的校监兼校董会主席。
由于政局变迁,广州的“两广浸信会联会神道学校”于1950年被迫关闭,浸信会于是决定改于香港建立神学院,并以林子丰为筹委会主席,最后在1951年正式成立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到1956年,林子丰为了继承浸信会的办学精神,创办了香港浸会学院,并由他本人义务担任校长至1971年逝世为止。由于未能觅得到土地,学院最初要借用香港培正中学的校舍,至后来才迁至九龙塘。为了让学院有举办典礼的场地,林子丰在1970年庆祝与妻子的金婚纪念时,捐出港币五十万兴建大专会堂,惟会堂要到1978年5月,即林子丰身后七年才告落成。
经林子丰等的请求下,港督葛量洪爵士曾答应批出九龙塘窝打老道的一幅土地,以兴建浸会学院和浸会医院。当中,浸会医院在1959年4月动工,在1962年落成,并于1963年7月1日正式启用。 [编辑本段]1、4去世林子丰在1971年4月17日病逝,享年80岁。他死后,谢志伟接任浸会学院校长一职。 [编辑本段]荣誉与公职 [编辑本段]2、1荣誉O.B.E. (1957年)
荣誉博士学位包括:
奥克拉荷马州浸会大学(1955年)
贝勒大学(1965年)
史丹森大学(Stetson University,1965年) [编辑本段]2、2以他命名之事物
林子丰博士纪念杯:浸会大学的一项体育运动
林子丰博士纪念大楼:由大学会堂扩建而成
林子丰纪念楼:位于民生书院
林子丰堂:位于香港培正中学
香港培正中学 [编辑本段]2、3曾任公职九龙城浸信会执事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会长
香港浸信联会主席
世界浸联会大会副会长(1960年)
香港潮州商会会长(1937年—1939年)
香港浸会学院校长(1956年—1971年)
⑦ 广州协和中学好还是培正中学好
(过两天不要中考了么怎么这么晚才问。。。)
与上面的任何一位都不同
我是一位培正高一级住宿生
有4年住宿经验
所以我认为我说的应该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听我一句,不要想当然了
去协和不一定能当上所谓的鸡头
来培正也不会是什么凤尾
请记住一点,无论什么学校都有“超人”
这“超人”分两种,都是变态,其中一种是变态的强,另一种嘛。。。
如果老师说你报协和低了
不要犹豫了,来培正吧
很少有人故意去报低的学校
在低的地方再怎么眺望也只是井底之蛙
不要做可能让自己后悔的事(例如中考成绩比培正录取线高一大截却进了协和)
接着说说住宿
由于我初中高中都是住宿生
深知宿舍里的那点破事
宿舍舍友是否学习
完全不用担心,任何宿舍都会有不学习的人和学习的人
他们也绝对不会影响到你
因为不学习的不会打扰你的学习
学习的也不会干涉你的娱乐
自制力是要慢慢培养的
我初一时自制力别提多差了
现在,嘿嘿。。。
培正的住宿条件不算好也不算坏
一间宿舍8个人左右
只可能少不可能多
可能说热水要拿桶刷卡有些令人不爽
但是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甚至某些牛人可以练出一年四季洗冷水澡的本领。强身健体,(*^__^*) 嘻嘻……
接着说文理
协和重不重视理科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培正是文科校
我由于是个超级变态(文科理科每边好俩烂一)
所以至今未决定文理分科
初中生没有必要过早的为高中的文理科择校
这是不明智的(仅代表个人意见)
不要因为文理而选高中,高中的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和初中比截然不同
校风学生这些我比不了,见谅。。。
协和重点和培正普通我更比不了。。。
我只觉得我在培正普通里过的挺好。。。
高中住宿个人认为很有必要
因为大学不住宿的人很少
到那时再练自理,不觉得很晚么?。。。
高中既然可以,为什么不呢?
而且高中肯定会有晚自习这东西,一自习就到9、10点
那时再回家?不如在学校里住吧
十分抱歉,由于对协和的一无所知,我能提供的只有这么多
至于鸡头还是凤尾
我上面已经说过了
没有任何人能确定你去协和就是鸡头
来培正就是凤尾
所以不要在这方面过于纠结
⑧ 培正中学与十六中 哪个比较好
培正吧!不会选错的,本人就是培正的,虽然说只是初中,不过也可以给你一点意见!
说实在的,现在在广州要找到好像培正这样的百年老校已经很难了,再加上,我们培正的环境也很好,大树成荫,很不错,校风也是不错的,高中的教学也是不错,因为我们的英语老师也是高中部调来的,师资好,老师上课也风趣,学校特色肯定是英语啦,我们学校每周都会请外教来上口语课,无论初中或高中,学校纪律,我只能告诉你,肯定严,因为学校十分注重我们的发展,
剪头发,这是一定的,校规里是写明的,不过如果你们的级长不严,是不会经常检查的,一个学期大的仪容仪表检查只有一两次。
我们的学校活动很多,都很有趣,比如科技节,英语活动,每年的校庆的热烈。
我只是个初中生,还没经历中考,我不能给你提供志愿的信息,我只能向你介绍我所知道的培正一切,希望你可以考上自己喜欢的高中,也希望你加入我们的红蓝大家庭,附:培正高一招生计划(2010)
一共招12个班,会有英语特色重点班,总体人数612人,由体育特长,看你也不需要, 提前批(公费)招432人,提前批(择校)招25人,第一批(公费)110人(限老三区),第一批(择校)15人,加上体育特长10,
我们学校在5.16. 5.23 5.30上午9:00--1;00由招生的简介日欢迎你来。
希望你可以来培正继承我们“至善至正”的校精神,于我们一起共创辉煌!!
http://www.pzms.com/default.aspx 看看吧!!这里面应该有你需要的!!
⑨ 罗忼烈的媒体报道
南方都市报 大家访谈【文化老人系列】
罗忼烈先生的家依山而建,名为“两小山斋”。书房和客厅相连,书柜里摆满线装古籍,古董错落有致地安放在房中各处。我请教“两小山斋”的出处,罗先生说:“我喜欢晏几道的词,晏几道是晏小山,元曲则喜欢张可久的,张可久是张小山,所以叫‘两小山’。那只是早年的偏好,后来也就没有改名了。”
罗先生温文尔雅又不善客套,对学界人事的品评,往往一针见血。倾谈片刻,便会感觉这是一位纯然的学者,数十年专注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他的学养是自然流露的,满腹经纶听来如同家常话。在香港,喧闹的商业文化没有影响他安心学术研究。而他又坦言,和那些历尽苦难的同辈学人相比,香港安定的生活和自由的风气功莫大焉。
“两小山斋”的另一位主人是罗太太。当我们来到山坡时,罗太怕我们找不到路,已在石阶上等候。为了招待我们,罗太太专门订了糕点。偌大的房子,如今只住罗先生夫妇。他们有一男一女,女儿在牛津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在英国工作。儿子留美攻读经济学,毕业后在美国教书。罗太是罗先生在培正中学时的学生。罗太笑道:“我未进培正中学已认识他了,是他叫我进培正中学读书的。”当罗太太忙着张罗茶点不在场时,罗先生说:“我太太比我小17岁,什么都帮我做好了,我可以专心研究,结果什么都不懂,连吃饭签单都不会。我叫她请一个佣人,她又说不用。”
罗先生每谈到一本著作,会请罗太太在书柜找出来。而谈到昔日师友,罗太太又主动找出一些照片请我们欣赏。其中有1990年他们夫妇到台湾探望钱穆夫妇时的合影,这是钱穆最后的留影。那一次,钱穆已从“素书楼”搬到市中心的洋房,罗先生夫妇在钱家盘桓了两天,钱夫人说:“搬家以后,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高兴的。”想不到一个月后,钱穆就去世了。罗忼烈送去挽联:“四纪辱交亲,硕学当前真小友;一肩承道统,先生去后更何人!”
谈到兴起,罗太又取出一本珍藏多年的册子,册中有十位海内外名家专为她题写的字画。有幸得见此册,真是福分,印象中有蒋彝、刘海粟、饶宗颐、冯康侯、柳存仁、周策纵、张充和等人,好几位已然谢世。对“张家四姐妹”中如今还在世的张充和,罗先生颇为欣赏:“董桥说她的字好,我看她的诗词也好。”
在满室书卷气中,罗先生淡淡地说:“将来,我的书可以送给中央图书馆,古董书画可以送给香港大学博物馆。”
“词人”独爱古典文学
罗忼烈1918年生于广西合浦,在家乡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1936年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在学期间,罗忼烈师从词学大家詹安泰,作诗填词,在师友间有“词人”雅号。1940年毕业后,罗忼烈一直从事中文教育工作,曾在广州培正中学任教。1940年代末,广州局势混乱,罗忼烈赴香港定居,在香港培正中学任教,开始了安定的教书研究生活。
南方都市报:你小时候读的是私塾?
罗忼烈:那时候我家里请先生教书。我家里是收租的,是地主。(笑)我到初小三年级才入小学。
南方都市报:在学校读的古文还是白话文?
罗忼烈:绝对没有“的地”那些,只有“之乎者也”。那时胡适提倡“文学改良”,但是没有影响到那里,中学还完全是文言。我记得到高三课文才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但是胡适那篇文章根本就是文言文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都是古典的,中学课本很多是诗词歌赋,所以我喜欢古典文学。那时候已经懂得格律、平仄,不过材料不够。1936年,我在乡下考广州中山大学。
南方都市报:你在中山大学的老师有詹安泰先生?
罗忼烈:詹安泰先生作诗填词,虽然是先生学生,其实当我是很好的朋友。那时候教书没有说这句词为什么,一读过,说“这句好”就算了。所以你自己没有根底,没有悟性,没有用的。
南方都市报:你和詹安泰先生私交多吗?
罗忼烈:不是很多。反而在解放后,有时我知道他没有茶饮,我在香港寄茶、油、糖给他。因为我在香港教书薪水好一点。
南方都市报:在中山大学读书,旧文学与新文学哪方面学得多一点?
罗忼烈:根本没有新文学,只有田汉、洪深搞戏剧。我记得陈洵(1871-1942,字述叔,广东新会人,多年游历教学,晚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工词)是教词的。陈述叔有一次上课,教柳永词:“杨柳岸,晓风残月。”有一个同学问他:“陈老师,这两句有什么好?”他没办法回答,过了一会儿,说:“‘杨柳岸,晓风残月’还不好?”旧时我的先生是这样的。
南方都市报:那时候你对新文学是怎样看的?
罗忼烈:没有兴趣,直到现在也没有兴趣。我写的论文有时用白话文写,有时用文言文写。我们那时候新文学是萌芽期,但是我对古典文学觉得很悲观。那些人通通怕难,写白话诗,到我还不知道白话诗是什么.白话诗不用学问,只要写得通,有人捧就行了。
南方都市报:1937年抗战对大学生活影响大吗?
罗忼烈:影响大,我们跟着学校跑,最后跑到粤北。毕业时我在学校当助教。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行的货币贬值。后来我到广州培正中学教书,培正中学的工资是发港币的。1948年底我到香港,但是有时就回广州,我的五弟在广州。解放初,香港和广州之间的来往是没有检查的。我的五弟是中山大学英文系毕业的,参加朝鲜战争,他不到前线,是翻译。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有特权,家里不准红卫兵去抄家,很多人还去他家里避难。
南方都市报:1948年底怎么想到去香港?
罗忼烈:这个时候广州很乱。大学的教授在抗战前收入很高,抗战后收入很差。一般人都把国民党看得很差,我也是。当时大家都觉得中国没有希望了,一定要变。
陈水扁害死了钱穆
1947年,内战烽烟弥漫大江南北。钱穆和唐君毅避地广州,到中山大学任教,罗忼烈和他们相识。罗忼烈常陪钱穆喝茶下棋,又有一些共同嗜好:游山玩水,逛古籍书店,到古董店看古书画瓷器。广州解放前,钱穆又避地香港。1950年代初,钱穆和唐君毅、张丕介创办新亚书院,在培正中学任教的罗忼烈常到书院探访。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新亚、崇基、联合三家书院并入。钱穆在中文大学并不愉快。1968年钱穆搬家到台湾,从此定居,与罗忼烈音信不断。1990年,罗忼烈夫妇到台湾探望钱穆,不久,钱穆去世。
南方都市报:1947年,钱穆先生到广州教书时,你就和他认识了?
罗忼烈:我经常和钱先生一起玩。钱先生和我一起饮茶、作诗、下象棋。
南方都市报:后来到香港又时常交往?
罗忼烈:我们时时在一起玩。那时候新亚书院在桂林街,很小,租了一层楼,他和唐君毅先生一起办学。
南方都市报:从内地南下到香港的这批学者对香港文化影响大?
罗忼烈:不算大,主要是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旧时香港没多少小学,突然间很多私立小学。
南方都市报:余英时的文章中写过,钱穆先生创办新亚书院时期非常艰苦。
罗忼烈:那时候新亚书院没有多少学生。钱先生的薪水只有150港元。钱穆、唐君毅、张丕介三个人一句广东话都不懂。当时钱先生希望我能抽空到新亚书院帮忙,但是培正中学的聘约规定不能兼职,只好作罢。
南方都市报:你当时在培正中学教书的薪水高一点?
罗忼烈:培正中学的薪金算高了。后来我转到政府办的罗富国师范学院教书,薪水又高点。过了几年,罗香林先生在香港大学当中文系主任,叫我过去,我就在1966年转到香港大学。当时香港大学的功课都是五经、朱子,我和饶宗颐教授每人教十来个科目。旧时香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素质非常好,因为那时中文大学虽然成立了,但是没有历史。钱穆先生、唐君毅先生初到香港时,罗香林先生曾经请他们到香港大学中文系兼课。为什么呢?让他们生活好一点。因为港大的薪水高一点。
南方都市报:后来钱穆先生又从香港到了台湾。
罗忼烈:那时候因为钱穆先生的名气,新亚书院并入中文大学之后,还是有很多人去读新亚书院。但是钱先生在中文大学受到他们的排挤。1967年“文化大革命”波及香港,钱穆先生吓怕了,第二年就搬家到台湾。他太太对我讲:“汇丰银行的股票可以在台湾买间屋的。”没想到蒋介石叫蒋经国拜钱先生为老师,结果送了“素书楼”给钱先生,后来害死了他。台湾“改朝换代”之后,那些政客说钱先生的“素书楼”是公家产业,勒令搬迁。钱先生搬走后,身体就变差了,不知为什么,不能说话了。
南方都市报:这件事在台湾很轰动。
罗忼烈:就是陈水扁干的,后来陈水扁向钱太太道歉,钱太太说:“人都死了,道歉有什么用?”
南方都市报:你们是1990年到台湾看望钱先生的?
罗忼烈:那一年他很开心,笑了。没想到一个月后,钱先生就去世了。
弟子黄沾与林燕妮
罗忼烈在培正中学任教后,转到罗富国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学中文教学法”,之后根据讲义编成五十多万字的《中学中文教学法》,此书后来成为香港大学教育系和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主修中文的必读课本。1966年,罗忼烈到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直至1983年退休。其后同时应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澳门东亚大学中文系邀请,担任客座教授。数十年教学生涯中,罗忼烈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学生,包括黄沾与林燕妮。2004年获香港大学院士头衔。
南方都市报:你教学生时主要有什么方法?
罗忼烈:中国古代有“小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我比较专于训诂学。如果讲《左传》,就用训诂学。如果是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学生自己去读。我多数会教杜甫诗,清真词。因为杜甫和清真(周邦彦)对写作的修辞是非常讲究的。我想让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多讲究修辞。你用十个八个字就可表达,但是别人要用十几个字才能表达,浪费!
南方都市报:你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学生。
罗忼烈:学生要么就当教育官,要么当公立中学校长,要么当大学教授。像吴家玮(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清辉(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读书时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吴家玮很出色,中英数都好。他们两人是我在培正中学的学生。培正中学不简单,丘成桐、崔琦都是培正中学毕业的。在香港大学,我的学生单周尧是中文系主任。在社会上名气比较大的就是黄沾和林燕妮。黄沾跟我读硕士,林燕妮的博士学位就读不到。
南方都市报:黄沾读书时的情形是怎么样的?
罗忼烈:那时黄沾作诗填词不错,古典文学的基础好。
南方都市报:黄沾写流行曲也是需要古典文学功底的。
罗忼烈:即使他写电影主题歌,也是比较好。
南方都市报:其实宋词在宋代也是流行曲。
罗忼烈:有些词在唐朝也是流行曲,像《阳关三叠》。
南方都市报:黄沾的流行曲以后会不会成为经典?
罗忼烈:会的。
南方都市报:黄沾后来读博士时,有没有跟你读?
罗忼烈:没有,他跟我的学生刘靖之。
南方都市报:后来交往多吗?
罗忼烈:不多。黄沾请我吃饭,吃果子狸、鱼翅。我不吃果子狸的。(笑)
南方都市报:林燕妮跟你读书的情形呢?
罗忼烈:我指定些书让她读读,她读点《西厢记》。这是因为黄沾的关系。他们两人最初开一间公司叫“黄与林”。有一次说,他们两人要结婚,请查良镛作证婚人。我还写了词去祝贺。(笑)后来没结成。
南方都市报:我听到的版本是,黄沾多次向林燕妮求婚不成,就使出一招:在报纸上登出两人结婚的喜讯,证婚人是查良镛。林燕妮也在报纸上声明:黄某所公开的消息只是其一厢情愿,与林某毫不相干。
罗忼烈:林燕妮不懂诗词的。她是读科学的。个个都老了。
古典文学即将灭亡
罗忼烈对诗、词、曲和文字学、训诂学、古音学深有研究。有学者认为:罗忼烈为学有乾嘉学派朴实之风,而无烦琐冗长之弊;其论著言前人之未言,发前人之未发,从不以陈词滥调示人。得意之作是《周邦彦清真集笺》,比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多了许多新材料,也多新意。但谈到古典文学,他十分悲观,认为古典文学就快灭亡了。
南方都市报:在香港这个地方搞古典文学研究难吗?
罗忼烈:应该是容易的,因为工具书多。一些工具书在内地反而买不到,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文革”结束之后的几年,有一批古籍像《永乐大典》出版,很有好处。香港没有经历“文革”的浩劫,古籍保存会好一点,特别是图书馆。“四人帮”倒台之后,很多古典文学的翻印,就是利用《永乐大典》。周邦彦诗词文章都好,王国维写《清真先生遗事》找到周邦彦的诗只有12首,我找到42首。资料来自《永乐大典》,王国维没有机会看。
南方都市报: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对你的学术研究影响大吗?
罗忼烈:非常大。我在那里,只是读书、研究。没有政治的影响,收入也不错。
南方都市报:香港的生活对你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罗忼烈:香港最好。生活非常自由,学术的书又多。我觉得香港和广州这么近,学术上的交流应该放宽一点。没有必要禁得太严。
南方都市报:古典文学对白话文的写作有没有作用?
罗忼烈:如果真的有古典文学的功底,写白话文都会简洁一点的。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能力读通古文。像俞平伯的诗词写得好,白话文也写得好。鲁迅就不用讲了,真是佩服,研究中国小说史的,没有人像他写得这么好的,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功力非凡。
南方都市报:鲁迅的旧体诗也写得好。
罗忼烈:我非常佩服他。郁达夫也写得好。我这里有鲁迅的全集,也有郁达夫的全集。巴金就不行。我记得好多年前我在罗富国师范学院教书时,写过一本《中学中文教学法》,就拿巴金的一篇文章来举例,我说:这篇文章多写了很多字。
南方都市报:即使在香港这个地方,金庸、梁羽生的古文功底都不错。
罗忼烈:金庸不行,梁羽生行。梁羽生对诗词、对联的研究深一点。梁羽生回香港时还和我见过面。
南方都市报:你怎么看古典文学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
罗忼烈:很悲观,就快灭亡了。对这些古书都看不懂,教育改革越改越差。大家都重视科技。我想不用多长时间,古典诗词就会灭亡。因为没有人作,作了之后没有人看得懂。写白话诗、白话文多容易啊!这也难怪,但是我想不到古典文学和白话文的消长这么快。哪里会作诗
罗忼烈善于作诗填词,著有《两小山斋乐府》,饶宗颐认为:“朱权评张小山为词中仙才,君庶几近之。”罗忼烈与饶宗颐、罗孚、曾敏之、梁羽生多有吟和之作。罗忼烈也喜鉴赏收藏书画,和蒋彝、刘海粟交情颇深。对古典文学后继无人的情况,他深感遗憾。
南方都市报:你除了学术研究之外,对书画都有研究?
罗忼烈:我会欣赏,但是书画都不会。清末民初的书画我都留心鉴赏,也收藏一些。我也收藏明代文征明的《赤壁赋》真迹。
南方都市报:你和刘海粟的交往很深。
罗忼烈:他送给我的画有好几幅,两幅梅花,一幅荷花,一幅石榴。他草书写得非常好。
南方都市报:刘海粟早期江湖气浓些,晚年经历“文革”之后,书画的气度大不相同。
罗忼烈:“文革”晚期,蒋彝从美国到香港,说要到上海去看刘海粟,刘海粟当时正在受苦。我是通过蒋彝认识刘海粟的。
南方都市报:你和香港的哪些书画家交往多一点?
罗忼烈:从广州来的李研山,山水画得很好,李研山去世没有多久。邓尔雅比我高一辈,他的儿子黄般若和饶宗颐关系不错。
南方都市报:饶宗颐先生是你在香港大学中文系的同事,他没有读过大学。
罗忼烈:不用读大学的!但是,香港大学是讲这些的。
南方都市报:你和饶先生学术交流多吗?
罗忼烈:非常多。饶先生学术之外,也作诗填词。学者,会作诗填词的人不多。饶先生的成就有很多方面,特别是书画。他提倡“学艺双修”。他送过一张横幅长卷《溪山清远图》给我,是1989年6月某天画的,他画到天亮,画了四十多尺。
南方都市报:你和饶先生在生活中的交往是怎样的?
罗忼烈:前几年,差不多每个星期都和他去饮茶。这两年大家身体都不太好,见面就少一点。
南方都市报:互相唱和的朋友还有哪些?
罗忼烈:除了饶先生之外,没有了。哪里会作诗呢?
南方都市报:学生辈中有没有懂写诗词的?
罗忼烈:没有了,这是基础问题,内地也很少。
南方都市报:会不会觉得寂寞?
罗忼烈:寂寞倒不会,但有点可惜。像我的朋友王起还有些学生,而香港八间大学白话文写得通的人都少。
⑩ 广州培正中学高中的几个问题...
问题真多,分真少~不过我是培正今年的高中毕业生,就帮下师弟啦~
1.坦白说,机会挺少的,而且只有高一有重点班,高二高三都无,就我们班今年而言,有一个上了中大,无华工,今年有90几个人考了重本,算是严重超标了
2.这个我个人觉得差不多吧,但就高一而言
3.我认为可以,但也有很多人觉得难吃,周围东山口超多也食,最受欢迎是少年宫对面的味然香,我的最爱,吃了三年
4.这个好似是11.我无住宿,不过多数人在关灯后会自己在床上看书,买个小灯就OK了,有热水,有空调,不过开的温度时间有规定
5.如果有戴冬瓜(副校)和农简明在应该很严,只有高三时不管的,整天都要剪,当然你可以不采他,后果就是处分罗
6.超多活动,如义卖,演讲比赛,校庆(超隆重)还有学生会,街舞那些
7.素质还是可以吧,但残差不齐是肯定的,有的班老师都超好,但我们的英语老师叫谢莹她的讲课就真是吓死人了,而且很多老师我都觉得不怎么样。
8.很明显是文科
9。会,我想当年比我差的人现在也比我厉害了,但也有人中考差,高考考重本,所以因人而异吧,你担心也无用了。
总的来说,你想用培正来比7中,16中是没可能的了,但是培正如果你能做到年级前50的话还是很有前途的,我自己想当年也超后悔来了这里,但我现在开始怀念培正了,因为在培正不一定学到知识,但综合能力真的会比较高!希望你可以成功啦~
10.这个比较难讲,要看你地级的人的素质如何,最好可以保持前20啦
11.有什么优缺点?厉害么?
什么优缺点啊?
12.军训形式是什么?辛苦?!轻松?!能带电话么?
形式?就是正步啊,站军姿罗,一般辛苦吧,不过能与新同学很快认识,我觉得几好玩的,能带,不过基本无用,除了晚上打打,我当初带了部老爷机去,担心被偷
13.双语班考上重本的概率有多少?
点鬼知,双语班是高一而已,高三无得,谁会去统计高一的
14.总体的重本率有多少?
90几个除以600人
15.高二的重点班跟普通班差不多么?重本率?!
我们无重点的,
PS:我打得超辛苦,你试下不给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