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怎样培养和激发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许昌市第十八中学 李金英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说,地理学习动机越明确,越强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越好;反之,动机不纯或不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学习的效果就差。在地理教学中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
河南中考制度,中招考试不考地理,学生进入中学后,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从而潜意识地认为不需在地理学习中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平时考试即可。学习的兴趣完全在于分数,而非知识本身、学习本身。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由于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这些学生并不能从知识中找到快乐,结果,感觉地理难学,成绩无法提高。那么应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呢?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引发学生求知需要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地理知识更应当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素养。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地理,明确学习地理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这些就是地理教学中的目的教育,
它是培养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经济知识的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的重要性。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从而把学习地理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二、认识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地理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地理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地理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地理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
三、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情商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地理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地理学科上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同时,在师生情感交流中,让教师的意志、品德、胸襟等优良素养融入学生的血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商。
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会地理知识价值
地理教学理念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学中要发挥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他们体会这些知识的价值。例如,学习地图知识后,指导学生先画出自己的家庭、街道、教室或学校的平面图;学习“中国的地形”后,用地形知识分析自己家乡地形特点等等,这些活动势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地理的动机。
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习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设计地理略图、电视录象、地理课件、网络等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讲长江的内容时,我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直观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资源自制课件教学,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灵活巧妙运用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插叙,古诗、歌诀、谚语、顺口溜、谜语等的巧用都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如讲货运选择原则时,编成顺口溜: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顺口溜朗朗上口,充满情趣,学生很易理解和记忆货运选择的原则。讲气候时用诗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学生从诗歌中形象的体会到春夏秋冬的不同气候特点,激发了学习动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而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艺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充分发挥地理教学本身的优势特征,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让学生发挥潜质,提高地理学习的质量。
--网络文库
㈡ 一个中学生的地理问题
国际惯例是这个国家的首都在那个洲,这个国家就属于那个洲,除了俄罗斯是这样,土耳其也是这样的,它的大部分地区在亚洲,但是它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在欧洲,所以它也是欧洲国家。
㈢ 中学生怎样学好地理
你好,你要的答案是:
简单地说,学好地理的3点基本方法:
1、要学会专看地图——立体的地球属仪,可以让自己建立立体的思维方法,地理的知识是立体的;平面的行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带分布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交通图……;会看地图就已经学会30-50%的地理知识。
2、多看地图——书面知识与地图结合可以强化记忆,反复可以增强记忆,当形成习惯后,知识也就立体化了;
3、掌握地理要素——如气候的要素是:位置、温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资源、经济水平(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位置”是地理要素当中最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个要素会起主导作用,位置则是永远不可以忽视的因素,
会看地图,掌握了地理要素,也就是掌握了地理的核心知识。
㈣ 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素质教育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做为一名现代的中国公民,必须拥有地理知识。由于当前初中地理课作为非升学考试科目,地理课在部分人心目中就成了所谓的“豆芽课”,学生学习起来随意,懒散,甚至上地理课却做着其它科的作业。地理教学陷入困境,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甚少,不能很好的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特别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地理知识在教育环节中更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地理知识,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谨以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谈一谈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的,调动积极主动性 学习是有目的的活动,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愈明确,学习的兴趣也愈浓厚。因此,在进行学习地理的目的性教育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随时随地地做细致深入的诱导工作。当学生认识到学好地理是切身的需要,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初中学生学一些基本地理知识,是对一个人终生受益的东西。还应让学生懂得科学发展到今天,分支愈来越细,同时各门学科分支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也更为突出。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必须学好跨学科的多种知识。初中生学好地理课,可以为今后参加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兴趣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学生喜爱什么学科往往与任课老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学生对老师有好感、很信任,爱听老师讲课,课堂气氛活跃,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塑造”自己的形象,做好“言传身教”。课堂上感情充沛,平易近人;课后辅导,一视同仁,耐心细致;批改作业,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多表扬,肯定每个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这样,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亲近你,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支持,对这门课发生兴趣。如果用“晓之以理”来描述教学过程中的智力活动,那么“动之以情”则是教师感染学生、培养情感,激发兴趣的主要手段。 三、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的引言和结尾,激发学习兴趣 课的导入和结尾,对一节课至关重要。艺术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欲、注意力等方面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搞好每一节课的结尾,不仅是使一节课的内容系统化,概括化,起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促进应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能力,也会发生良好的影响,并为以后学习新课提供条件。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和结尾。如在讲黄河一节时,可这样导入新课:“提到黄河,我们总想到两层含义,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祖国的母亲河;二是黄河千百年来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数次深重的灾难,是一条著名的害河。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黄河呢?”接着进入新课。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想立刻知道黄河到底是怎样的河流。结尾时可设置悬念性结尾如“从这节课内容中,我们知道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的确是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祖国的‘母亲河’。可为什么却又说它是一条著名的害河呢?”这样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为下节课中“中国的忧患”和“根治黄河”两个问题作了铺垫。又如在讲《国际日期变更线》这节内容时,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在海轮上出生的孪生姐妹,姐姐倒比妹妹小一天,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更大可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搞活课堂气氛。
㈤ 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知识有什么区别吗
地理呢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科目,就算你不喜欢他的话,你学会了还是可以会看地图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想去哪里与旅游呢,都是可以看地图的,看看还有多远等等.其次呢,地里实际上是最好学的一项科目,因为人脑对图像的记忆要比文字好的多了.那么怎么学好初中地理呢?
有的时候呢,记住一个地理的位置,不要想他和哪些地理区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只需要看图,你只要知道他大概长什么样子,在图上的哪个位置上就可以了.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第二点呢,就是需要学会用地图,因为地图又是地理学科当中的工具,又是在生活当中能够用到的,所以通过分析图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地理特征,原理还有成型的原因.要学会读各种的地图,而且首先要记住基本的地图长什么样子,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的就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重要分布.
上面所介绍的这两点都是怎么学好初中地理最基础的内容.希望同学们把最基础的内容都学会了,那么后边儿的提分儿也就上去了.
㈥ 中学生学习地理有窍门吗
一、对地理概念要明确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能一知半解。因为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科学的基础,它是发现地理问题的基础,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只有概念清楚了,才能准确判断、科学地运用地理逻辑推理问题。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俗语说得好:理不辩不清,事不比不明。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不但要概念的表面文字的比较,而且需要其内涵与外延全面的比较,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对地理原理及过程理解要清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地理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前因后果。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并且顺着规律深入地挖掘,才能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潜力得到整合,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对地理事物特征要懂得综合与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又是对地理事物特征的全面概括。例如:为什么亚马逊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首先概括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综合特征,然后体现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即说明热带雨林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我们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长江这个知识点时,就要围绕与长江相关性的各要素全方位拓展开,河流径流量与补给源、气候、地形、植被相关联系,径流量的过大或过小又会导致旱涝的发生,此外还要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总之,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找“共性”突“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它是同类地理事物的概括;个性是地理事物的全面体现,它们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的表现。而这些又是从个性中概括出来的,不是独立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内部中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及差别,如:各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空间分布的不同及其内部的降水、气温等自然地理特点的不同,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通过地理实践,从中归纳得出地理原理及规律
归纳推理是我们学习地理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基本思维方式。从广博的地理知识中收取信息,并归纳分类,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归纳得出来的一个普遍规律。
六、从地理事物中的“一般性”寻找出“特殊性”
地理事物的“一般性”往往代表的是普遍规律。当这种一般规律出现了异常,而这异常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表现,就是我们讲的事物的“特殊性”。而“一般性”体现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统一,“特殊性”体现的是地理事物的差别。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势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又如我国的降水分布也体现了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然而现实并非完全一样,有些地方就不是,这就说明了特殊性,是因为地形、离海洋的远近、大气环流等因素的不同。总之,具体分析时,要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七、从“对比”中寻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异同,才能对地理地理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加深理解。对比通常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解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先对照两个区域气候特征对比,如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对比,然后进行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对比,如地形图,大气环流图,并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
八、常“读图”建立时空观念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特的表达工具。它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又有综合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同时还要依照已有的地理知识填绘地图。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的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总之,要熟练地掌握地理的读图、填图、绘图的基本技能。
㈦ 塑造中学生的地理意识有什么意义
中学生地复理素质的高低制,地理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今后生存观念及生产方式的形成,关系到国民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对中学生地理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地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试从中学生地理意识的培养做肤浅的探讨。
1 地理意识确立
所谓地理意识,就是人类对自下而上环境的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意识,一种对人类的自身生存观念和生产方式产生的意识。通常情况下,地理意识表现为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从广义上看,地理意识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地理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她在人类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各种活动就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广大农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时时爆发;广大的中学生必须有较强的地理意识去思考,正确理解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与问题,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 地理意识培养
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学生地理意识的培养更加依赖于中学的地理教育
㈧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而无兴趣,是强学生所难。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开拓思维、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地理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备课,以激发学习兴趣 备课要精心安排创设情景、激起想象、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它包括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依靠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则是教育。因此,备课也要求创新。 备课要有针对性,针对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自编一些容易记的短语、诗歌或顺口溜 备课要浓郁突出的地理味图文并茂, 以图释文, 形象逼真, 直观性强。 人地关系, 空间概念和地图教学, 是地理课堂教学体现地理味的三个突出表现。其中, 地图教学是关键。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包括区位概念和区域概念) , 使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地图, 正确分析和说明地理问题, 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合理使用教学手段,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学生们兴致勃勃,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使地理课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投影,利用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活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愉悦的生活重现与体验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地理的奇妙与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㈨ 如何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地理素养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因材施教,抓住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分析地理现象、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动手画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兴趣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许多知识点理论性很强、很抽象,需要学生借助图示等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画图,学会看图、画图、用图,这样才会使地理课具有实际性意义。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课时,学习热力环流形成的具体过程及其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课本,然后试着画图表现出其形成的过程。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之后我并没有讲解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图示,而是让小组代表来讲解。再根据讲解我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高中生的心理渐渐成熟,勇于表现自己也是其特征之一,因此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结果就是学生既提高了学习主动性,又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画图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需要把语言等抽象性的东西表现出来,需要把相关信息联系起来,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多角度带动学生情绪,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现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普通教学的单一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地理是一门与大自然、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最息息相关的学科,关于自然界的科普电子影像数不胜数,教师可以从中选择适当的视频或动画资料,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相关内容,也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地理选修五《中国的地质灾害》时,我们国家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教师在讲解地震时,可以选一个经典的关于地震是如何形成的科普动画视频,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地震形成的原因。
㈩ 初中地理教育对中学生有何用
地理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技能,专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有极大属意义。
当前人们更注重的是环境思想的培养,主要在地理教育中进行。每个公民的环保思想和习惯对国家的存亡都会有一定影响的。
至于是否列入中考,我觉得从根本上说,无所谓,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看,列入中、高考对该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