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媒介素养教育大致起源于哪个国家
1930到1960年间,西抄方报纸低俗化倾向严袭重,电影逐渐成为主流媒体,冲击着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被视为传统精英文化的终结者。一些知识精英们为了捍卫传统文化,对媒体和媒介文化提出了质疑。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和汤普森(Denys Thompson)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素养”(Culture Literacy)的概念,被认为是媒介素养研究的起点。
Ⅱ 当代人应该具备哪些媒介素养2000字
这个学期选修课选了媒介素养,当初选这门课是为了多增长一些专业上的知识,而且我是学设计的,我认为多学一些知识对我以后也会有帮助。第一节课上老师就简单介绍了媒介素养大概的含义,例如什么叫媒介素养等等。
媒介素养是帮助人们提高对媒介的认识,熟悉媒介传播规律和流程,培养他们运用、分析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以及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使得他们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成为主动且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
作
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我们的媒介素养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大学生在了解社会、进行人际交往、
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传媒的依赖程度较高。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不经过理性分析,大学生很容易被五光十色的信息所误导。如何科学地辨析、批判
和吸收传媒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改善生活并促进社会进步,已是新时期大学生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大
学生亟需通过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于自身的发展。大学生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学会驾驭媒体,为我所用。网络是一个自由的平台,任何
人都能成为其中的主人,比如大学生可以通过开通个人主页来打造求职、创业平台,把一些自创的科技、文艺作品上传到校园网来丰富文化生活,也可以去构建自己
的学习网络。
除
了要用辩证眼光看待海量信息,大学生还要有效利用媒介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前四种网络应用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
闻、网络视频。大学生接触媒体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从事与学习无直接联系的活动。如果大学生无针对性地接受洪水般的媒介信息,只会造成内心的
紧张和焦虑,进而无所适从。获取必要的、充分的信息,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比
如很多大学生抱怨创业困难,但他们对政府出台的种种鼓励创业的政策却几乎视而不见。虽然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但是他们缺少必要的社会经验,对事物的好坏与
是非的分辨能力较差。最近十年,中国在文化产业化的推动下,大众媒介也进入产业化进程,中国的传媒产业空前发展,各种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正以空前的速度介
入和影响着受众和社会。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因此,大众与媒介的关系也不能只是“对立与抵制”。但是,“当大众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大
众的媒介素养的储备的时候,媒介的负面作用就更为明显,至少是与正面作用呈交错抗衡的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众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的
喉舌的根本性质没有变,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阵地也没有变,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抹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带有明显的功利
主义倾向。为了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刻意迎合大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心理,传播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量暴力、色情、不良广告等信息的
产生,对大学生从感知到认识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长
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问题,中国民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低下。大学生群体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其媒介素养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据笔者对本
校部分大学生所做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有69.3%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完全不了解,20.1%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不是很清楚,仅有10.6%
的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所了解。根据CNNIC第23次报告,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98亿,
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
均水平(21.9 % )。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随
着我国传媒事业的迅速发展,媒介及其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日益增大。“媒体已成为社会的第二教学园地,它不但进一步使家庭的教
育功能再度边缘化,还在逐步渗透、肢解、动摇学校的教育权威地位”。相关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接触频度相当高,大学生接触网络等媒介已经成为
很重要的生活内容。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大众媒介在给大学生传播丰富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要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呢?首先我认为要自我培养。
第
一,大学生自身要形成媒介素养意识。大学生每天都要与各种媒体发生关系,所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意识尤为重要。大学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首先
要了解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阅读有关大众传媒的相关书籍与资料,对大众传媒产生理性认识;其次,要形成自己的媒介观,所谓媒介观,就是作为大学生,应该接
触哪些媒介,吸收相关媒介的哪些知识,带着自身的明确需要去了解和接触媒介;再次,要积极地参与到媒介运作中去,在媒介的实际运用中进一步了解媒介的本
质。
第
二,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高校要把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充分配备师资,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应该开设媒介素养
公共课,充分利用新闻专业的师资力量。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也应该招聘相关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开设专业课
的同时,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创立各种校内媒体,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的实际运作中去,充分了解媒介。有条件的高校应该
与地方媒介合作,定期邀请媒介一线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并鼓励学生到地方媒介中去实习锻炼。
第
三,社会要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支持和帮助。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也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各界应该为大学生媒介素
养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投资行业要为大学生自主创办的校园媒介与校外媒介提供相关资金,帮助大学生运营自创媒介;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专业媒介组
织应该派出专业人员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提供专业指导。
第
四,国家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上升到政策层
面。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学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专项资金,培养专门的师资力量。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每一种媒介都有偏向,其扭曲性都远远超过弥天大谎的偏
向。”诚如麦克卢汉所说,大众传媒本身就是在制造信息的扭曲与变形,在新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媒介自身的生存需要使得媒介内容偏向更加突出,如何在纷繁复
杂、险象环生的信息社会中保持清醒,如何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未来世界的缔造者,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培养和提高媒
介素养,透过媒介的重重面纱,保持一双明亮的眼睛。
Ⅲ 加强网络安全,清朗网络空间,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媒介素养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_-#网络来的
Ⅳ 初中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
利用大众媒介特别是新媒介,大学生可以寻找并下载资料,获取新闻信息,也可写博客、玩游戏、购物、网上营销、收发邮件、发送即时信息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诸多方面帮助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但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时候,他们实际上也是“被媒介化”,是不得不接受这些通过电视屏幕、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进入视野的外部世界。还有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利用媒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信息的传播。所以,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教育大众具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质疑、欣赏以及回应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最高目标是人人自觉运用媒介服务、完善和发展自我,并以此构建健康、和谐的媒介环境。
在当前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中,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也是社会需求。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园里,学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学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网络新闻快,信息量也大,访问量大,关注者多。校报出版周期稍长,信息稍微滞后,但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关键的是更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广播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能听到,方便快捷,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泼生动,但转瞬即逝。校园电视台的新闻相对来说单调一些,但是画面对受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这些媒介的特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从事媒介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是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适用于媒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应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媒介完美结合。
警惕“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
“第三人效果”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在《民意季刊》发表的《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的。“第三人效果假说”指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在态度及行为层面上的影响。当受众接触到传播的信息时,会预期该信息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大于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之所以会出现“第三人效果”,一方面是由于认知不足或偏差,更多地是出于维护个人利益的动机。心理学研究显示, 人有一种 “自助”倾向,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因为这是对自身的一种 “批评”, 因为它意味着承认自身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因为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放松了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可能会让人们忽视了暴力、色情等媒介内容对自身品格的不良影响,放松对于不良信息的批判和抵制;对自己的过分自信,也可能使人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
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正确的还是虚假的,接受主体都要经过自己的理性判断才能批判性地接受。所以, 明确 “第三人效果” 在人们心理上的误解,在相关课程的教授和实践中注意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使媒介素养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Ⅳ 加强网络安全 中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媒介素养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专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属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Ⅵ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利用大众媒介特别是新媒介,大学生可以寻找并下载资料,获取新闻信息,也可写博客、玩游戏、购物、网上营销、收发邮件、发送即时信息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诸多方面帮助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但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时候,他们实际上也是“被媒介化”,是不得不接受这些通过电视屏幕、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进入视野的外部世界。还有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利用媒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信息的传播。所以,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教育大众具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质疑、欣赏以及回应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最高目标是人人自觉运用媒介服务、完善和发展自我,并以此构建健康、和谐的媒介环境。
在当前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中,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也是社会需求。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①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园里,学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学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网络新闻快,信息量也大,访问量大,关注者多。校报出版周期稍长,信息稍微滞后,但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关键的是更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广播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能听到,方便快捷,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泼生动,但转瞬即逝。校园电视台的新闻相对来说单调一些,但是画面对受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这些媒介的特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从事媒介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是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适用于媒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应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媒介完美结合。
警惕“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
“第三人效果”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在《民意季刊》发表的《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的。“第三人效果假说”指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在态度及行为层面上的影响。当受众接触到传播的信息时,会预期该信息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大于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之所以会出现“第三人效果”,一方面是由于认知不足或偏差,更多地是出于维护个人利益的动机。心理学研究显示, 人有一种 “自助”倾向,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因为这是对自身的一种 “批评”, 因为它意味着承认自身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因为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放松了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可能会让人们忽视了暴力、色情等媒介内容对自身品格的不良影响,放松对于不良信息的批判和抵制;对自己的过分自信,也可能使人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②
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正确的还是虚假的,接受主体都要经过自己的理性判断才能批判性地接受。所以, 明确 “第三人效果” 在人们心理上的误解,在相关课程的教授和实践中注意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使媒介素养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Ⅶ doc 结合实际,讨论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媒介素养,以及怎样提高
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也有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由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以网络为例,互联网“博客”“播客”的开通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近几年,各种虚假新闻,搞笑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规范网络行为的新要求,政府发布了相关法律政策,然而对公众自身内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关键。
Ⅷ 中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个外来词汇,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享受着网络带来便利与娱乐,但是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面对琳琅满目,变化纷杂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更可能成为一名传播人,作为一名合格的传播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概念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
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公民的媒介素养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
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也有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由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
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以网络为例,互联网“博客”“播客”的开通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近几年,各种虚假新闻,搞笑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规范网络行为的新要求,政府发布了相关法律政策,然而对公众自身内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关键。
普通个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个人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掉,因此个人的媒介素养要从青年时代抓起,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网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Ⅸ 国内外有哪些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各种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回注。20世纪80年代加拿答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进入顶峰,各省相继建立起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并编写系统的教材投入使用,学者和教师都开始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他们提出了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国家也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
美国也制订了儿童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成人阶段四个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成员的特点和不同媒介的特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
除此之外,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也已经被积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