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城乡结合部什么意思
城乡接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接合地、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
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
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
(1)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特点扩展阅读:
城乡接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
(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
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接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辐射,城乡接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
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接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B. 如何教育农村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200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对于小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家长素质普遍不高,社会和家庭环境都比较复杂,家庭条件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有的父母尚且能早出晚归,对孩子还能起到一点督促的作用,而更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对孩子的管理是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习惯表现和学习状况,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了。我们认识到好习惯的培养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幸福,当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养成好习惯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而,我们做了“农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有效地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行为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由于习惯实际上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某种动作的一种需要,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只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易言之,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连锁系统。这样,当个体在同样的刺激情景作用下时,条件反射的连锁系统就会自动地出现,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地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 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2、目前学校实际情况:
我校学生家长较多是农村进城的打工者,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普遍较低,工作忙,教育孩子力不从心,难以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不少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许多不良习惯,由于从小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做事粗心大意、拖拉,缺乏主动性,应付的成分太多;2、不使用文明用语,缺乏真正的责任意识,凡事敷衍了事;3、做事目的不明确,没有紧迫感,缺少认真倾听的习惯;4、不善于动脑,盲目听信教师和同学,缺少个性;5、不善于和同学们沟通,缺乏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6、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的习惯;7、学习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健康的发展,同时导致教学效率低,老师教育工作被动。
这些问题必须分析矫正,否则,会耽误孩子们一生。课题组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展开调查研究,挖掘根源、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促进家长行为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发展。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
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积累,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没有家庭教育氛围和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这要求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实现以下目标
1.育人目标:实验老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寻找到更广阔、更灵活、更有规律的育人途径,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管理目标:经过实验老师的努力,总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并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
3.教学目标。经过实验老师的研究探索出高质量、高效益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育的新途径;
4.科研目标: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验老师要为丰富学习科学理论添加新的内容,并通过研究,提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相结合,为学校教育实际工作和家庭教育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结合实际情况,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1月
1、成立学校中心课题组,召开课题组会议;
2、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农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7月
1、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
2、班会:“好习惯从我做起”学生交流会。
3、开展了“告别不良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好少年 ”全体学生签名活动;
4、召开家长学校会议,进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指导,并进行经验交流;
5、在全校征集“文明行为规范童谣”,编制我校文明规范童谣。
6、对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一次,及时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7、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8、对家长进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研究”后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9、教师撰写“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小故事或教育反思。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
课题的总结阶段,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集,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课题材料的整理汇总,形成案例、经验材料、研究随笔、论文等成果,接受专家鉴定。
五、课题实施原则
1.坚持整体性原则: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教师对学生的课内外的要求看作一个整体。教师要处理好养成习惯与教师的要求之间的关系。这是培养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和保证。
2.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人人参与,多形式、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3.坚持双向发展的原则:教师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这样才有说服力和教育力,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教师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4.坚持全面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个总的要求,但学生的年龄不同,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不同,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全面要求,又要有灵活性。
5.坚持自主性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最终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所以广大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心情愉快地做好第一件事,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6.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是广大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家长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一定要利用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向社会宣传,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的发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合力作用。
7.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搞突击、搞运动、搞形式的做法都是违背规律的。在实施过程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渗透于各年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之中,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收集统计,收集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挖掘根源,查找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结合学生、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制定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措施。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如何转变家长行为习惯、转变观念,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具体措施有:
1、学科渗透
紧紧抓住各科课堂教学这一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把习惯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思品中的“待人要宽容”,语文学科的“给予是快乐的”,数学学科中的关于爱心捐款的应用题,美术学科中的欣赏《开国大典》的作品等,这补充了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了习惯培养的内容,理解了文明行为的概念,并且能实实在在地做好。
2、行为实践
学生的每一项文明行为初步形成后,常常是容易反复的。一个教育目标要达到目的,设计学生实践活动是至关系要的。我校开展了“告别不良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好少年 ”全体学生签名活动,让全校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安排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内化为行为。每个主题活动都要精心组织,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践——感悟——展示”这四个环节,使养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给学生以全新而深刻的印象,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3、评价反思
根据小学生行为易反复的特点,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了纪律、举止文明等项内容的评比,并让家长参与进来,文明做了《家长的话》后期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发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家长在评价孩子的同时,必然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品行、学习的现状,很好的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进行动态评价和监督。
4、家校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就必须加强家校联系。学校成立有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会议等发挥其引导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学生的表现上坚持做到沟通家长,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学校班班有“家校联系本”,每周与家庭联系沟通,定期将班级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向家长通报。
5、自我教育与评价激励相结合
中高年级小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最终取决于相应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我十分强调良好的班集体建设,注重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培养习惯,班班进行《成长的足迹》学生日记选,每周评选文明班级,每月评选一次校园文明之星。
①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和他人
我十分强调让学生在集体中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将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规范比较,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认识别人,学会在集体中与人相处,要学生发现集体中每个人的闪光点,是尊重别人,宽容待人。
②在集体活动中磨炼自我
我在班级中开展“值日班长制”,这一天,早检时间、广播操总结、课外活动等,都得值日班长负责。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③重视评价激励作用。
对学生习惯养成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从评价对象本身出发,良好的把握评价目标,有效利用评价手段,除了解以外,还要兼顾到来自学生自身、学生之间、社会家庭的评价,防止出现评价主体的局限性,我所选择的实验班每周一张的学生日常行为卡,每月一期的家校联系卡,卡上有学生自评、教师评、家长对学校的建议等内容。
6、过程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更容易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形成信念,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更符合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规律,所以我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为此,我联合少先队将养成教育向社区延伸,在实验班成立假日小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组织学生在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学生用一种全新的观念看待自己和他人,及时矫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开展“爱心”系列活动:举行“炎黄子孙孝敬父母”演讲会,开展“孝敬长辈 关心他人”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给父母烧一个菜、洗一次脚、端一次茶、捶一次背、介绍一种健身的方法),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做一些事,尽到孝心。由于该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操作性强,孩子们纷纷响应,并从中受到了教育,在活动中寻找到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人的精神和价值,也知道了生活的艰辛,钱的来之不易,使爱的暖流传遍校园。在德育活动中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认识
1、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提高了
实施课题的研究以来,我们自觉认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材料,与此课题相关的各科老师交流心得体会,认真撰写论文、 案例、随笔、感悟心得。在交流和学习中,教师们不断拓宽对养成教育的内涵的理解,探索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与训练形式和方法,既有静态的晓之以理,又有动态的品德践行,注重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有计划,有重点地反复训练,抓细抓实,达到认知、践行交互提升。
2、家长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丰富了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与家长一起探讨了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了。将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家庭美德、生命教育、诚信教育融入到了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创建家校互动的教育模式。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家长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故事渲染、案例分析、亲身实践等形式培养教育学生,让每个孩子懂得感恩,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3、家长教育观念转变了
通过该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家长形成了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亲子之间得到了沟通,家长普遍重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情感的支持,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形成。
八、研究成效
课题研究一年来,学校对全校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培养,课题研究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学生在好习惯的养成上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督促、学生的自我管理下,养成如下习惯:
1、做事认真负责、有主动性,自觉参与各项活动;
2、在公共场合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主动捡起地面对垃圾,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
3、开始使用文明用语,有了认真倾听的习惯;
4、在家里能够主动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5、善于和同学们沟通,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6、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和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7、养成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
九、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我校学生在好习惯的养成方面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有不足,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一)存在问题:
1、实验教师参与德育科研的主动性还需加强,科研能力需提升。
2、缺乏专家指导,课题进展有点慢。
3、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还需规范,努力变他律为自律。
(二)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力度,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教师通过德育课题研究,提升育人水平。
2、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时间作保证,争取让课题内容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3、继续开发德育资源,争取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取得家长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变他律为自律。
我们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C. 城乡结合部的典型特点有哪些
城乡接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
1、受城乡之间特定回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答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
2、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辐射,城乡接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
(3)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特点扩展阅读:
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
城乡结合部很多本来是农村的,很多人不愿意农转非,而且这里存在大量的外地人口,相对治安、环境也会弱一些,其次,由于许多搬迁用户,会引起一些纠纷,小区管理很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城乡结合部
D. 什么叫城乡接合部还是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实际应为“城乡接合部”,许多报刊对这一名词的用法是错误的。结合,一般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接合,指连接使和在一起。故而此处应用“接合”。
城乡接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接合地、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
(4)城乡结合部中学生特点扩展阅读:
城乡接合部的现状
1、户籍管理
鉴于城乡接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
2、行政区划
城乡接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
3、外来人口
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此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多社会问题。
4、土地管理
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在城乡接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E. 城乡结合部的典型特点有哪些
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
(1)受城乡回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答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F. 如何做好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
1、强化班级管理工作。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团队,班干部就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选好一个团队的班干部是十分重要的。我选拔班干部的方式是:老师提名,学生选举。班干部要做到身先士卒,遵纪守法,起班级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班干部能上能下,对不负责的班干部及时更换,建立灵活机动的班干部管理机制。
2、对全体学生进行量化管理。班主任对每个学生建立了德育量化管理档案,每期每生量化分为100分,根据学生在校表现分别给予加分或减分。如有人乱丢垃圾、或上课玩游戏、爬围墙、进网吧等分别给予相应的扣分;又如有人做好事、拾金不昧、帮助同学完成学习任务等分别给予相应的加分,教室、寝室、公共区域卫生检查被评为A等的,分别给予当事人加1分,被评为C等的则相应的给当事人减一分,每周一小结,期末进行总评。德育分数位居班级前15名的同学,才有资格参评“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
3、充分利用表扬与批评这一平衡杠杆。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或他人的肯定和赞赏,以满足自己的自信心和好强心理,同时也在乎别人的批评。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会使他们获得满足和快乐,从而把这些荣誉作为自己奋进的动力。而适度的批评也十分必要,有些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常常由于过于自信、方法简单、行为粗俗,难免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有必要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原因,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使他们认识错误,进一步解决问题,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4、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塑造的是人类的灵魂,为人师表就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从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都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在抓学生养成教育时,为了不让学生乱丢垃圾,我多次进入教室、公共区域,把掉落的垃圾捡起来,把弄倒的扫帚扶起来,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时一个行为不需太多的言语表达,效果却明显得多,通过我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学生的行为举止、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转变,班上几乎不再有乱丢垃圾的现象发生。
5、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对于中学生来说,个性发展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必要阶段,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去压制他们,但也不应该放任自流,要做到宽严结合,松紧得体。教师要因材施教,多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启发他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学会认真观察、思考,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佳途径。如,我现在所教八年级13班的“潜能生”——阿卜杜艾尼·赛买提,在我的精心培养下进步很大。
6、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凝聚班级向心力。在学校集体活动就好像“聚合剂”,班级活动也同样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活动安排表,选出几个活动项目,如运动会、歌咏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先在班内进行精彩的预赛。开展活动,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给特长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自我价值得到展示。大家在活动中提高了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团队精神。这样,何乐而不为?
G. 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的区别
1、概念不同
城乡接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接合地、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
从狭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从广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2、特点不同
城乡接合部的特点是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
同时城乡接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城中村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化速度快速推进,但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所谓城中村现象,即是指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这里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生活与生产设施比较简陋,治安状况较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3、形成原因不同
城乡结合部是指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
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
城中村从客观上来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数目从1978年的320个发展到的662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由3.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9万多平方公里。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耕地获得扩展的空间。
耕地被征收了,当地的农民,却仍然留在原居住地,并且保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一场"城市包围农村"的运动发生了。村庄进入城市,形成了"城中村"。
H. 为什么城乡结合部的人素质很差
城乡结合部,既不是农村社会失去了熟人社会道德上的约束,也没有建立起城市化的现版代法治道德规范,权所以就成了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秩序的空白之地,那里的人就成为了流民,人一旦没有文明秩序,就不能优雅地解决秩序问题,某种秩序就像工业产品一样,能够提供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质量,就像儒家伦理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基督教信仰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现代民主法治提供一定的方案,功效各不相同。
城乡结合部呢?旧有的东西(农民的美德)不能适用,新的规范又没人引导,这就是一种道德政治上的贫穷。
所以你见到那些人不能优雅的生活,不能优雅地解决自己的生活发展,处理伦理关系,就如衣不蔽体,刀耕火种一个道理。道德上太穷,技术太落后,或者没技术。
I. 你们觉得一个初中高中穿了6年 几乎是城乡结合部风格衣服的女生 到了大学她说她会改变 变的很时尚 和
完全可能 上大学遇到好多个这样例子。
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孩子穿衣风格基本不会变
J. 浅谈如何提高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教师不是评判者,也不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的服务者,他的职责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快乐。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愉悦自己的过程,而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在课堂中和谐的氛围,民主的气氛是不可缺少的,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只有使他们在学习中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激发热爱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实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2、确立目标,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自主学习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学会组织、协作、思考和交流。例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数学教学进程,有计划的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信息工具检索各种信息,并对资料的质量,可信度作出判断,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学会使用网络资源,对数学的发展历史也有了全面认识。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形式突破了课堂的限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具有吸引力,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教学中可以诱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如:学习“等可能事件”时,让学生“掷骰子”、“抛硬币”,在一次、二次、……多次的游戏中寻求规律,探求新知。教学中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讲述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很喜欢,为了对大臣表示感激,国王答应满足大臣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一直到64格。”国王哈哈大笑,“你真傻,就只要这么一些米。”这时候,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的米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国王有这么多的米吗?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认知冲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鼓励学生质疑,激活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思源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新的前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通过质疑,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症结在什么地方。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阅、练、知、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中独立阅读能力是关键,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首先要过阅读关。读、练、知交替进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算的自检能力。在课堂上读、练、知交替进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观察、注意、记忆、思维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在练习指导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知”这个环节上看重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
6、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效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青少年,特别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就是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后开始发散。第二次十分钟左右,依次递减。针对学生这种特点,教师应当把握好讲课时间。
7、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数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