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学师生 > 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02-12 05:23:06

1. 中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意义

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2010-06-29 09:01:29)

面对现行的中国教育制度的状态,许多人针对"高分低能儿"的现象,提出了"中国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疑问.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潮流,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然而,当代的素质教育尚未落到实处,只停留在表面.实行所谓的"课改",活跃课堂气氛,这些措施往往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负担依然很重.
西方国家重视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而其中必要的一环就是重视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将记入学分,作为其升学资格的一个重要考量.这也是西方国家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强的重要原因.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学校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客观有效的途径.社会实践是从社会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探索和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许多的自然,社会知识,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另外,通过亲身体验,不仅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能了解社会现状,丰富人生阅历.
例如,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游览了石花水洞,洞内的奇特景观让我们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时,也了解了海南的旅游资源.在霸王岭,我们认识了许多珍奇树种,在享受游玩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着攀登所带来的刺激与挑战,和俯瞰群山,"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同时,我们也思考着海南旅游产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发现海南西部的这些旅游景点并没有被开发成一条旅游产业链,每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要几个小时的车程,这对于正以旅游业发展为重点的海南来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海南西线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二,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除了激烈的竞争和环境,机遇等社会因素外,无法适应社会也成为了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提前打好防疫针,逐渐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态度.
例如,在活动之前,同学们一起讨论路线,之后再由班干部与各市县的宾馆联系食宿,谈价钱.这给了我们这些几乎每天生活在封闭校园里的孩子一个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另外,在活动的过程中,怎样与老师同学们很好地进行沟通,怎样与陌生人打交道,怎样处理紧急情况等等,也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有助于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形式是小组合作.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进行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团队间的合作能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特别是学会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学会欣赏别人.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在登山的旅途中,互相关心和照顾,在遇到困难险阻时向队友伸出援手;在吃,住,行的每一件小事上学会谦让,也学会分工与合作.
四,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1,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代社会,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能落后于他人,在激烈的竞争潮流中被淘汰.而社会实践考察了学生信息处理,逻辑思维,整体规划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和思考.结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这个过程.
2,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探究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在幼儿阶段就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不断的追问,好动脑,且在七,八岁之前就非常想上学,可一到了小学三年级就有些不喜欢上学了,为什么那就是学习无形之中产生压力了,整天按着教师的要求去做,越来越感到不自由,不好玩了.随着学生学习年限的增加,教师不断地传授知识,学生应对各科习题,作业的负担不断增加,以致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若学校能提供一门课程让儿童保持这种自然兴趣,延续到高中,让他们终身受益,那就是课程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所以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五,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缓解学习压力,调节情绪.
高考的巨大压力压得同学们喘不过气,经常疲惫不堪,情绪烦躁,有的甚至神经衰弱.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中学生自杀事件,让社会对这一现象感到恐慌.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有了一次放松身心的机会.这让我们在暂时抛开课业的负担,享受集体出游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青少年身上背负着发展中国的伟大而光荣的任务.中国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青少年,我们是青少年,我们要创新,所以我们需要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活动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创新来自于社会实践中的体验.
对于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建议:
一,学生可以自行安排活动路线,联系旅行社,酒店等,并合理分配活动时间.通过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得到成长.
二,有条件的学校中学阶段最好每年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条件限制的学校至少初中,高中阶段各组织一次.学校应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

2. 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意义是什么

一、学生课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活动具有区别于课堂教学的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作为教育途径中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受教育者可以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加深对知识理解。在已获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并能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还可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推动受教育者不断地去探求知识,刻苦地学习,并且能够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创造才能以及手脑并用的能力。

二、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加强自身独立性也有十分大的意义。

(2)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扩展阅读:

学生课外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活动,组织者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可随时随地的经常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外活动有时是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统一组织的活动,还有很多时候是在学校或校外教育机关的指导下;

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实际的需要,自愿地组织、选择和参加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受教育者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2、灵活性: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状况等来确定。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灵活掌握,没有固定模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3、实践性: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堂教学中,受教育者可以获得知识,培养思想品德,提高审美能力等。在课外活动中,受教育者有直接动手的机会,在其亲自参与、组织、设计的各项实践中,获得了实际知识,提高了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发展。

3. 中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干什么

1.社区,帮助残疾或者孤寡老人
2.福利院,跟老人或者小朋友交流啊
3.访问一些50岁以上的人,比如调查问卷的形式,调研一下30年前和现在生活水平的差异啊.这里可以设置一些指标:比如电器数量\家庭收入\度假方式
4.访问高考到很好大学的学生,给他们做个访谈,了解学习方法,还有他们成长的道路.这些优秀学生资源可以通过家长\朋友得到,然后你们就小组访谈就好了.做好记录,还可以拍访谈的照片,留下资料.

4. 中学生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发传单。。。
不过貌似大冷天冻的受不了。。。
敬老院。。。
接触的人太片面。。。
我建议你去一些大的超市,帮人家做市场调查,就是拿一些单子请路人帮你填,一个很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实践!

5.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作用

树立家国意识,增强独立性。

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于加强自身独立性也有十分大的意义。

(5)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扩展阅读:

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

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6. 中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浅论贫富差距
摘要: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水平在不断提升,人们的收入在不断提高,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贫富差距却越来越悬殊,东西部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比上个世纪更加严重和令人深省,,在现有经济制度的指导下,这种情况是必然的,无法控制,也是暂时性的,对于贫富差距,我们已经不能用消灭来形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下,只能缩小差距,而不能消灭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也表现在区域之间,并且,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反而更为明显,换言之,中国贫富差距的产生,是与中国特色社会同生的,是由不合理分配造成的,经济的不平等是它的推动力,但中国的贫富差距到底是怎样的情况,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 贫富差距 缩小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声炮响,改革开放的决策打开了中国的经济大门,使中国不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闭国家,新事物如洪流一般涌来,人民大众也开始用全新的视点去审视世界,打开了国门,外国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全都涌入了国内,人们见识到西方国家的发展精华,便开始探索其中的奥妙,当然,也见识了西方的糟粕,于是,在十四大上,毅然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上了课题,我国开始了市场与政府同治经济的局面,以市场自主发展为主,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辅,市场便代表着物欲横流,也代表着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把它引入中国,无疑是给中国的经济带入了新的元素,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考验,能够抓住机遇的人,利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紧握市场的潮流,成为了首先发家的那一代人,而另一些人,则对现行的制度便是怀疑,踌躇不定,不该如何是好,仍处于一种隔岸观火的状态之中,便错失良机。于此,已经开始产生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一、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制度(时代背景)
我国现在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国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这给我们国家做了定义,也就是说,我国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们是人面当家作主,而不是一人专政,也不是少数人说了算,社会主义的本质则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能够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这也就是在阐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在给我们找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我们引入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赌博,因此,坚守固有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市场固然要放手,但是,政府要在关键时刻进行调控,才不至于完全的倒向资本主义那一边,借鉴并不等于完全的复制。
(二)我国的经济制度
我国的经济制度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我们都有提到,是以……为主体,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申,说明我们从大局来观看,仍旧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后面的一句,则是对其他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的肯定,因为贫富差距是存在的,社会的国有岗位是有限的,人的数量又是巨大的,所以,我们需要从事国有岗位之外的工作,也就出现了私营、港外投资以及个体等具有资本剥削色彩的行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收入的提高,收入差距是存在的,但是,可是最大限度的缩小,保持一种稳定状态,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的经济制度无疑是贫富差距的催化剂,潜移默化的推动着贫富差距的扩大,只是速度比较缓慢而已。
二、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三、贫富差距的产生
贫富差距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个话题产生于上个世纪,是永不过时的一个话题,但是,我们口中的贫富差距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政策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开放的城市都是东部的一些沿海城市,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搞建设,比如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也不过是一个破败的小城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对它的重视,深圳才会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云集的大都市,而西部城市则不同,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西部发展的重要性,所以,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而今,则意识到西部发展的重要性,便开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大搞西部建设。
沿海城市的先一步发展,与其他地区已经在出发点上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在沿海城市,有国家大量的资金作为动力,是国家的种子工程,重点的发展对象,“共同富裕”也曾经向我们指出,所谓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的富裕,而是,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在经济的迅猛发展之下,西部和农村的劳动力都发生的地区性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减小贫富差距,只能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二)历史因素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在历史上,王朝的都城都是建在东部地区,所以,本身的基础好,并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可是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在侵华战争的时候,都是以东部地区作为突破口,本身就具有西方国家留下来的产物,比如东北地区,便是依赖日本留下的工厂发展起来的,而西部则是因深处内陆,条件恶劣,侵华国家很难在西部发展。
(三)引力和推力
西部风沙弥漫,生活条件凄苦,东部碧海蓝天,生活条件优渥,这已经成为共识,人都是希望在一个良好的条件里生存与发展,在东部地区,机会多,生活条件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政治环境,都比西部要好很多,所以,西部人口大量向东部迁移,寻求新的机遇,则造成了西部劳动力短缺,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只能越来越穷困,落差更大。
一个经过改革开放的策略,大城市有所发展,基础设施、政府功能、收入、生活环境等条件都达到一个新的境地,在两个悬殊的条件之下,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趋利避害,转向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区,这也就导致的部分地区劳动力的流失,剩下的则都是些劳动力比较低的人,那些具有强大劳动力的人的流失,使本该有所发展的地区,发展得更加缓慢,而大城市,因为注入了这些新鲜血液,在新知识经济的带动之下,发展的更为迅速,在两种速度的差异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的差距。
(四)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才是力量。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离开了科技,一个国家很难立于世界之林,但是,科技来自于哪里?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科技来自于人,人类科技的载体,既然人是科技的载体,那么人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那么,人又如何成为科技的载体,这就是教育的作用,通过教育,培养出人才,对于贫困地区,人才的培养,就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哪些问题困扰着教育的进步:
1.学费造价高,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无法承担受教育的投资,西部被公认为贫困落后的地区,巨额的教育支出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思想观念有问题,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虽然改革开放几十年,但是,一些地区仍旧有轻视女孩子的思想,女孩不能上学,这导致大量的潜在人才被扼杀在摇篮中。
3.教育水平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不变的真理,很少有人深入基层教育,虽然每年都会有义务支教,但是这种义务支教的方式更加不利于学生学习,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流水线似的走马观灯的过程,打乱了学生的正常课程。
(五)自身地理环境
改革开放的城市,大多处于东部沿海地区,有些是贸易港口,有些是对外的交通枢纽,他们作为国内外交往的窗口,是一个国家对外面貌的重要方面,这些地区城市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所以,从先天性条件上,就比内陆和贫困地区多一份机会,而且,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早的接受新事物,从而达到尽快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重新调整,再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宣传,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进而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水平顺势增长,成为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贫富差距带来的影响
长期的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对社会安宁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潜在的威胁;没有达到所讲的人面当家作主和共同富裕,不利于中央威信的培养,不利于树立政府的权威,更加不利于管理;让西方国家有机可乘,加剧对我国的批判,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造成大量流失潜在的人才,无法提高国民的素质,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和平衡发展。
五、如何解决问题
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无法解决的,这是多种前提的结合体,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局面,我们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再是吃大锅饭的年代,相对而言,我们目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反而更加的符合我国的国情,更加富有优势,当然,解决去来也是更加的困难。
(一)政策支持
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建立经济发展圈,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发达的城市为领头军,带领周围的其他小城市一起发展,减少相邻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潜移默化,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资金投入。
(二)文化挖掘
发展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地方文化,加强文化弱实力,在维持和保护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地方文化,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借此来提高经济实力,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
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修建完善基础设施,开展三下乡活动,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美化环境,提高素质,加强教育,同时,也要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也要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以此,来达到平衡,深化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四)教育
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三次分配格局,国家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加大教育拨款的力度,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切实保护孩子的利益,号召人民教师深入贫困地区,切实做好领头工作。
(五)自身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对于地方自身,就要开阔眼界,看好发展方向,定好目标,用数字来说话,真心切实的把责任心放到群众身上,高层经常体察民意,了解时事,立足于实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大力发展可持续性经济,与世界接轨。
结语
总之,缩小贫富差距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国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都决定了,贫富差距存在的客观性,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调节好这种贫富差距,尽最大力量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是利国利民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面当家做主的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我相信,他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维护人民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2]《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中国社科院

7.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问详细点,比如说,商店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人手安排,还有采取某些活动的意义所在。以及对此产生的影响等等

8. 高中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利与弊

我接触过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数是作假填表,没有真正的进行社会实版践,遗憾!
高中权生参加社会实践目的是让同学们提前一步进入社会做下了解,增加一些社会知识,同时能够更好的认识到创造社会价值的需要和条件,为同学们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和指导方向的作用。
参加的社会实践项目毕竟是单一的,让同学们不能真正的了解到社会真正的态势,也就起不到奠定基础和指导人生方向的作用;时间上来说,一朝一夕不可能让同学们达到社会实践目的。
社会实践需要更好的做出策划和计划,让这件事情真正的能达到实践目的,不是让更多同学去应付了事,或者随便一作,那就让这活动失去了根本意义了!
让我感觉到高中生实践是学校对上级下达的活动做应付工作而已!-----遗憾!

9. 中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的感想

转眼间50多天就过去了,好快啊!假期要结束了,我要离开你们了,我真的舍不得啊,我会想你们的,也会常来看你们!
我觉得这个暑假过得很有意义,因为我参加了社会实践。以前每个暑假都在吃喝玩乐中渡过,有点虚度光阴的感觉。而这个暑假在青宫的社会实践中心工作,学到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我不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之前我虽然通过了广东省计算机一级水平考试,可是当我真正实操时,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懂,多亏了张稳老师的帮助。通过这近两个月的工作,我的责任心增强了,改掉了做事爱拖沓的毛病,更使我的Excel和Word的使用水平有很大提高。中心里的郑二明老师很照顾我,冯小姐和张恽老师很平易近人,我很喜欢和你们聊天说笑。在此让我真诚地对你们说声“谢谢”。
我的性格属于偏中性,不难相处,但是有一个坏毛病,总是凭直觉去看人,自己喜欢的或不喜欢的都写在脸上,家人曾“提醒”我出去社会做事时就不能这样,易得罪人。在这次实践中,我看到你们对待那些有疑问的同学或家长都很有耐心,很主动地为他们解答,即使面对那些很难对付的,我常想如果是我一定难以做到双方都满意。由此我学会了做人、做事要懂得忍耐、宽容,不能使小性子,更要有责任心。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懂得了该怎样为人处事,在工作中该有的态度。我相信这次学到的、经历的,会对我将来参加工作有很大帮助,将会使我终生受益。
暑期是炎热的,但我与你们共同渡过的每一天,有如酷暑中饮到清爽的“甘露”,天天都是“清新”的。在这里,我的眼界开阔了,我的思想成熟了,我的雏翼丰满了……请让我再衷心地说声:谢谢你们!□

10. 初中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什么

就锻炼。

阅读全文

与中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