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师如何解决中学生叛逆心理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这些同学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通过交谈,统一认识,达成协调感情以取得学生信任之目的。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如我班的小陈同学,爱好运动,不喜学习,而家长管教甚严,最终导致矛盾尖锐,常与老师对着干。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再与小陈交谈,使其理解家长的苦心,最终母子和好如初。同时,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为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开辟适合其表现的舞台。现在,大多数老师反映小陈同学比以前听话了。 二、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其次是积极推进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四、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综上所述,面对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是应该从走近学生开始,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在了解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千万不要空洞地进行说教、管制。
② 怎样应对中学生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和中学生执拗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生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从本质上讲,叛逆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采取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这是发生在中、小学生身上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等等。 主要表现: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 产生的原因: 这一严重心理障碍的成因较复杂。主观上学习目的不明确,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性格上活泼爱动,甚至不失聪颖和机灵;主观能动性较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客观上有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有应试教育各种弊端对其精神的压抑,或极强的自尊心遭到伤害等等。 而中、小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不是固有的态度对抗,而主要是教师在教育引导是某些特征诱发的结果。例如在教育学生的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一旦了解到教师的行为动机不是有利于他,而是另有所图,就会产生心理对抗。又如,教育时不顾及学生当时所处环境就会诱发学生的感情障碍,使学生紧闭心扉,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育采取排斥态度,而拒绝接受本来就能够接受的东西。由于对学生的教育无限制地重复、噜唆,致使学生感到厌烦,转而形成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其进行的教育活动。 矫正的对策: 中、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与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条件、个人认识和个人经历有关,而其直接作用的一般是三种心理因素:首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教育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其次,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过于自信、自负。第三,受好奇心的支配。因此,在实施矫正策略时,要对症下药,因情而变,且应主要采取理解和疏导的方法为主。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这些同学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通过交谈,统一认识,达成协调感情以取得学生信任之目的。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如我班的小陈同学,爱好运动,不喜学习,而家长管教甚严,最终导致矛盾尖锐,常与老师对着干。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再与小陈交谈,使其理解家长的苦心,最终母子和好如初。同时,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为其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开辟适合其表现的舞台。现在,大多数老师反映小陈同学比以前听话了。 二、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其次是积极推进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 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四、合理利用学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 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 对学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③ 初中生叛逆怎么办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
④ 中学生有叛逆心理怎么办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的监护。他们把自己当“小孩”,而以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存在, 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逆反心理的表现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让大人顺心,也不让自己听从大人的!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逆反心理的危害
⑤ 为什么中学生的叛逆心理特别严重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度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中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首先,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其次,家长认识上的错识,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再次,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与此同时,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在中学阶段中,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的老师不多。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升学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的不断施压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学生们的叛逆心的积累。到一定的时日便会将其释放出来,部分会出现过于偏激的行为。很少有老师是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认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事实可以证明,受欢迎的老师,要比不受欢迎的老师授课的效率高的多。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原因之中,“不恰当的学习教育”占有10.5%,“不恰当家庭教育”占有15.55%,“不恰当的媒体渲染”占7.5%,“以上三种的综合因素”最高,占66.5%。可见,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与形成同三者都有密切联系。另据调查,最让家长头疼担心的前三种叛逆行为分别是:1、早恋;2、自虑;3、出走. 二、主要对策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方面,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2.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⑥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该如何教育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逆反心理(nifanxinli)是个体的态度与行为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态度是可以转变的,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C.HOVLAN,1959)提出的态度转变模型可以知道,如果要使态度转变,涉及四个内容:一是传递者,及信息的提供者;二是信息本身,这是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三是接受者,也就是态度转变的主体;四是情景因素,态度的转变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进行。笔者认为对于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时,要分清学生要求中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努力满足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说服教育解释,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消除他们的不满情绪、对抗情绪。 2、善于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 教师应是出色的指挥家,指挥的不是学生的形体,而是学生活蹦乱跳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和洞察秋毫的机敏,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每一个眼神来洞察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的姹紫嫣红和心海千姿百态的流向,从而及时捕捉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以便及时进行引导。 3、明辨学生逆反心理的性质 逆反心理可以分为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和禁果逆反等。当人接受的刺激超过必要限度时就会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超限逆反。比如教师过多的规劝,超出学生的忍受极限的时候,特别容易引起"顶牛"的发生。当别人的劝导和影响威胁到人的掌握价值的时候人们就会有意无意的进行自我价值保护,这就是自我价值保护逆反。比如父母站在权威的立场批评或否定孩子,不给孩子留面子,这时容易使得孩子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和父母作对、闹别扭,以显示自己的自尊和力量。由于理由充分的禁止会引起人们探究的欲望,这就是禁果逆反。这就是在中学当中吸烟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发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要冷静对待,准确判断其性质。要"对症下药",对于正确合理的逆反心理,我们要给予支持、激励,促其强化并引导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个性和特长健康发展。对于偏激的甚至错误的逆反心理,我们也不要盲目地排斥或压制,而应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实质,教育他们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主观与客观一致,保持认识上的正确性。 4、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防止逆反心理 尊重学生,尊重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尊重",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就要完整的接纳学生的一切,包括他们的错误,不要总是把他们看成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和以礼相代,也意味着信任和真诚。只有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以心换心,消除对立情绪,才能消除逆反心理。 5、强化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防止逆反心理 家长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应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知识。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有个家庭,父亲是一家公司的懂事长,母亲是一所中学的优秀教师,但是读中学的孩子总是让他们伤心,学习不好,调皮,不听话,后经过心理咨询师的诊断和咨询,发现是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了错误的角色,过分的强调教育者的角色而淡化了给予孩子的爱与理解的父母的角色,过多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亲子沟通不良等等家庭教育的问题造成了还在问题,后来父母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改变教育教养方式后,孩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家长对子女要寓爱于教,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当是一致的,不能让孩子习惯靠撒娇、索要或哀求手段达到目的,要让他们碰碰钉子。成长过程中,失败的体验也是成功体验的补充。家长要以身作则做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四是要配合学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
⑦ 为什么中学生会有叛逆心理
(一)是生理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期。
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二)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的结果。
1.传统意识思想影响家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这就是为什么有6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强硬。
2.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很多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3.父母与子女缺乏交流。随着中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中学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三)学校及媒体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老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一些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等。
⑧ 怎样消除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永不放弃学生
中学生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青少年——换位思考、克制自己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这时候,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应该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烦躁和倔强的情绪。同时,青少年还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自我价值。
由于广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转折时期,在一些时候出现一些叛逆的想法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一些是有主见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些青少年犯罪行为确实是在叛逆心理的驱使下发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中学生的叛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