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O15年云南省宣威市羊场镇初级中学14O2班作文竟赛〈写给哥哥的一封信〉一等奖
写给哥哥的一封信,和自己的哥哥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谈一谈自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的状况。
Ⅱ 云南省宣威市羊场镇初级中学中考分数查询
如果中考成绩出来,可以凭以下方式查询:
1、可以拨打12580查询凭准考证号成绩;
2、可以到当地的教育局网站查询成绩或者网络搜索当地市成绩查询;
3、咨询初三的班主任:
4、到学校教务处或者教务科查询。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正确答案,点击【采纳答案】,谢谢 ^_^
你的点赞或采纳是我继续帮助其他人的动力!
Ⅲ 宣威客运站到宣威羊场镇第二中学怎么坐车
先打车到新南站,那里就有到羊场地客车啦
Ⅳ 羊场镇的简介
羊场镇位于宣威市东南部,距市区42公里,地处东经104°11′—104°21′,北纬25°56′—26°02′之间,国土面积2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00亩。辖13个村民委员会142个自然村,总人口58787人。最高海拔大箐梁子2485米,最低海拔大松树干河1790米;年降水量975-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3.2-14.4℃。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56557亩,有林地面积207009亩,森林管护面积207450亩,森林覆盖率52.8%,活立木蓄积33.74万立方。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按照“工业强镇、商贸富镇”的发展战略,2005年,羊场镇多筹并举,狠抓经济建设,全年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7400万元,比2004年增长5%,农业总产值1.3万元,比2004年增收1416万元,增长10.8%;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603万元,比2004年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745元,比2004年人均增收214元,增长14%;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7万元,比2004年的517万元增长12%,全镇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1)教育事业开创新辉煌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办学,投资200余万元,兴建了鸡场上村仕升希望小学、陈湾完小、小箐完小、大松树完小四所学校,新增镇一中学生宿舍300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镇两所中学共有在校生2236人,13所完小共有在校学生5770人,儿童入学率达99.2%,在2005年的中考中316名初中生升入高中学习,升学率达65.7%,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为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身体素质,2005年,羊场镇切实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逐步改善医疗条件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卫生院共有医务人员23人,病床22张,基本能够满足群众的医疗需要,但设备简陋,医疗条件差,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羊场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方努力,投资140万元进行卫生院综合楼建设,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较好地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
(3)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2005年,羊场镇以巩固和提高“文化先进”乡镇为目标,
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为动力,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为丰富广大干部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镇文化中心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每周一、三、五晚8时至10时定时开放,为干部职工学习提高和娱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全镇共组建25支体育代表队,16支演出队,从队伍建设上较好地促进了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
Ⅳ 请问贵州省镇远县羊场镇中学校什么时候搬
贵州省镇远县羊场镇中学校搬迁时间,
尚未确定。
可询问羊场镇中学办公室。
以学校的说法为准。
Ⅵ 宣威羊场镇的历史沿革
羊场镇是宣威市“一区四基地”之一的磷化工工业基地。
名称来历 1965年省批准设镇于羊场煤矿,故名羊场。1984年体制改革后沿用羊场镇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04°11′~104°21′,北纬25°56′~26°02′。地处宣威市东南部,东与海岱镇交错,南与富源县后所镇接壤,西和沾益县播乐乡、宣威市板桥镇相连,北与东山镇毗邻。人民政府驻鸡场村北,距宣威市区42千米,邮政编码655412。
政区沿革 东晋时为宁州辖地。元、明时为沾益州辖地。清初属顺德里。清同治年间属共和区。民国时属东南区、第六区。1948年属清水扩大乡。1949年属宣威新三区。1950年属清水区。1953年后属海岱区(公社)。1965年设立羊场镇,管理矿区居民,仅一小乡之地。1984年体制改革,从海岱区南部划出12个大队,东山区划出1个大队和羊煤居民办事处组成羊场镇。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多贝戛、镇兴、大松树、鸡场、兔场、茨营、陈湾、英角、普瓦、宗德、大田坝、小箐、清水13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下设108个村民小组。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掀起办新学之高潮。羊场开始创办初级小学校。第二年(民国元年),猴街子(鸡场)、清水塘、大松树、兔场创办初级小学,招收四年制小学生入学,以读四书五经为主,教授文言文。1919年,“五.动”爆发,已经在全国开展两年的新文化运动的浪潮终于传到了羊场,羊场各初级小学和仅存的私塾一律改用现代白话文(国文)上课。为规范管理,1922年羊场境内的鸡场设立教育委员会,其董事会为学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实现了出资办学者与管理者相统一的格局。
1928年7月,奉云南省署严令,取缔羊场境内所有私塾,学生一律进国民学校就读。民国27年(1938年)鸡场设为学区,辖基长、兔场、清水、宗德、陈茨联小、打锁坡、新德、多贝戛、水西营9所小学。1940年,推行教育部《国民教育实施纲要》,今羊场的兔场、清水设中心学校一所,乡长、保长、壮丁队长兼任校长,实现了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国民教育初见端倪。从此到1950年羊场解放,羊场境内教育基本稳定。
1950年底,现羊场辖区基本解放。为了从思想上让和平解放地区的人民完全接受中共共产党的领导,宣威军事管理委员会相继接管学校,在党的组织活动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大力宣传革命思想,逐步让宣威的学子接受新思想。4月,宣威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学校,改国民中心学校为高级小学校,保国民学校为初级小学校。每区设一名文教助理员管理教育。此时,现羊场有兔场、鸡场两所高级小学,有清水、水西营、宗德、大松树、多贝戛、大田坝、英角、陈茨联小、打锁坡、普瓦10所初级小学。从此揭开了新社会教育的新篇章。从1950年解放到1955年年末,现羊场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比学习比为社会做奉献的风气蔚然成风。然而好景不长,1956年6月,全县中小学投入肃反审干运动,中学教师23人小学教师121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心有悸,害怕受连,产生动摇,学校出现松软现象。
1957年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羊场教育同全国一样,按照毛主席的号召,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与阶级斗争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路子。1958年3月,按曲靖地委“四月学校化”的指示精神,各村各社都办起了学校。之后,男女老幼齐上学,人人都可做老师的办学模式形成,羊场教育畸形发展。学习先进文化,提高综合素质的办学宗旨被淡化,一代人才被贻误。
1966年,文化大革开始,各校投入破“四旧”,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焚毁了古籍、文物,教师被批斗,小学处于半停课状态。公社、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接管各小学。
1967年至1984 年建镇前,各完小相继设立附中点,有二年和三年两种学制,教师由小学老师升格为初中老师,教学质量较差。
1984年3月,羊场镇在大松树原址成立,原属老海岱的兔场、基长两大校区所辖学校由新成立的羊场镇管理。1985年,羊场镇设基长、兔场、大松树、清水4个校区,学校发展到36所小学,152个班,5762人,在4个校区驻地分别设4个附中点,14个班562人;教师220人,其中公办教师78人,民师97人,代课教师45人。此时的小学是兔场完小、基长完小、大松树、清水、大田坝完小、宗德完小、普瓦完小、英角完小、陈茨联小、多贝戛完小、正兴完小、东瓜村小、干洞小学、茶苔村小、岩脚村小、双洞村小、新德村小、小干田村小、马桑树村小、硕德村小、卡以头村小、鸡场上村村小、大硐村小、河以头村小、半坡村小、小荒地村小、宗德大村村小、大田坝村小、红石岩村小、蝙蝠洞村小、水西营村小、大坪子村小、牌坊村小、舍米乐村小、塘子边村小、格早岩村小、挖灰冲村小、戛家村小学。
1987年在羊场集镇驻地创建宣威县第二十六中学(现羊场镇一中),1995年在鸡场草花村原云铸一厂搬迁的原址上创建羊场镇二中。至此,羊场中小学建制基本完成,一个布局合理,适应现代羊场人民需求的科学合理的中小学结构基本形成。
羊场镇教育发展经历了私塾办学的漫长历史,终于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自民国元年至民国5年,羊场教育出现了第一个办学高潮,初级小学虽然大多在祠堂、古寺办学,但改变了只有少数大户名门望族才能上学的局面,开羊场国民教育之先河。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国共两党的合作,人们意识到落后就要被打,拯救国家,要从教育孩子做起。在抗日救亡的呼声中,羊场出现了第二次办学高潮。宗德保国民小学、新德保国民小学、打锁坡保国民小学、陈茨保国民联小、古瓦保国民小学在这年建成。1950年,军管会接管羊场小学后,新成立的政府改国民中心学校为高级小学校,保国民学校为初级小学校。新政府新的办学思路,羊场出现了第三次办学高潮。大松树初级小学、大田坝新店子初级小学、陈湾双洞小学、水西营村小学、英角小学相继成立。1995至2005年的10年间,在羊场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的认识,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出发,争项目,跑资金,动员社会力量慷慨解囊,羊场出现了第四次办学高潮。投资上千万元,新建镇二中,填平镇一中大破沟,陈湾完小、多贝戛完小、大田坝完小等15所小学重建,完善镇一中、镇二中、基长完小等13所小学的基础设设施建设。协调私人老板投资新建了定伟希望小学、叶川希望小学、彩维希望小学、仕升希望小学。协调明德基金在清水、基场投资办学。羊场中小学新貌换旧颜,羊场中小学教育出现新气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源,教师为本”。羊场中小学教师,是羊场教育的主体。其结构的变化,反映羊场教育的兴衰成败。私塾时期,教书先生大多由落弟的寒门读书人或者当地识文字的读书人担任。先生两袖清风,终身依附豪门旺族。礼仪仁孝,四书五经,伴其教书一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后,《教师法》的颁布,要求中小学教师具有国家统一认证的教师资格证,教师持证上岗,统一规范行业管理。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逐年提高,教师职业成为农村人向往的职业之一。大部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通过学历达标,综合考核等途径转入公办教师,不适应教学新形式的小部分教师被淘汰出教师行列。2002年,5名民办教师转成公办老师,全镇结束民办教师历史。2003年8月,辞退49名代课教师,羊场结束代课教师历史。至此,羊场实现了全部由专业、正规教师执教的新篇章。
名师出高徒,名校出人才。造就名师名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校管理。1949年3月15日,宣威解放委员会成立,临时政府接管基长、兔场等学校,校长、教师由民众推选。羊场学校管理民主的新模式开始出现。之后,一些由旧势力控制的小学相继由军管会接管。1950年1月,军管会接管大松树小学后,羊场所有小学皆由新成立的政府管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老百性留下有文化、学问高的教师教育管理自已的孩子。羊场教育出现发展的小高潮。1993年,羊场镇党委政府在人民的呼声中创羊场教育管理新思路。羊场镇人民政府以政发〔1993〕14号文下发了《关于羊场镇教育管理有关意见的通知》,羊场教育分类别按地区实行规范化管理。党委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拿出重金重奖在教育教学一线和教研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羊场镇教育教学成绩年年稳中有升,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到曲靖一中等重点高中深造。
羊场镇教育从1984年成立到现在的21年间,发展迅猛,2005年发展到初级中学2所,1所幼儿园,13所完小,1所子弟学校,23个教学点,25个学前班,学校占地面积254.6亩,建筑面积45425平方米,其中中学占地面积132亩,建筑面积15983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122.6亩,建筑面积36601平方米,初中36个班2389人,小学195个班5767人(含学前班);有教职工438人,其中专职教师408人,后勤工人30人,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44人,专科学历200人,中师学历157人,高中及以下学历7人。
2010年,投资302.3万元,完善羊场中学食堂、教学楼、科技楼、厕所、围墙、地板硬化等附属设施。投资180万元,新建大硐小学。投资110万元新建镇兴完小教学楼。2010年参加高中以上招生考试571人,上高中线266人,上线率46.6%,比2009年提高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