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惠织女回文》;《苏惠织回文》注解.唔该帮忙 .
苏惠·《回文璇玑图》璇玑图是相传为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惠所做的回文诗章。又常称为回文诗。历史典故:苏惠之夫窦滔因拒不服从军令被前秦苻坚左迁至甘肃敦煌,窦滔在这段时光中结识了了善于歌舞的小妾赵阳台,并纳赵阳台为妾。这令身为原配的苏惠与赵阳台关系顿时紧张,两人在窦滔面前相互诋毁,结果是窦滔对苏惠日渐不满。在苏惠21岁时,窦滔获令镇守襄阳,从甘肃动身时也将赵阳台带在身边,对丈夫携小妾动身的苏惠甚为不满,拒绝与夫君一同前往襄阳。这一举动使窦滔与苏惠之间的感情关系落入冰点,随后窦滔断绝了与苏惠的联系。 不久苏惠就对与丈夫断绝往来的事情悔不当初,独守空房苏惠将对丈夫的漫长思念之情寄托在自小的爱好——诗词歌赋上,转眼间已写出几百篇诗章。苏惠将诗篇进行了绝妙的编排,这就是璇玑图——以五色丝线在八寸见方的锦缎上绣下了句句回稳的两百余首诗词。璇玑图无论正读、反读、纵横反复都可以是一篇诗章。堪称是一篇巧夺天工的名作。 当《璇玑图》见世时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能够读通全篇诗章,对此苏惠笑答:“诗句章节徘徊宛转,也依旧是一首诗赋。除了我的家人,谁也不会明白个中三味。”于是苏惠的家人将《璇玑图》星夜送至襄阳窦滔手中。看到妻子诗文的窦滔感受到妻子苏氏的爱意,最终决定将赵阳台送回关中,派出精心修饰的礼车将苏氏接回襄阳。两人恩爱如初。 此后璇玑图被诸多名家解读,其中唐朝武则天曾专门为苏惠与《璇玑图》撰写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着有《璇玑图记》,成为堪与武则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 文字版本:图玑璇文回锦织色五兰若蕙氏苏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淑窈窕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
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闱淫遐旷路伤中情怀
凋翔飞燕巢双鸠土迤逶路遐志咏歌长叹不能奋飞妄清帏房君无家德
茂流泉清水激扬眷颀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
熙长君思悲好仇旧蕤葳桀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
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情我感伤情征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
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形荧城荣明庭妙
面伯改汉物日我兼思何漫漫荣曜华雕旌孜孜伤情幽未犹倾苟难闱显
殊在者之品润乎愁苦艰是丁丽壮观饰容侧君在时岩在炎在不受乱华
意诚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颜曜绣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
感故昵飘施愆殃少章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医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峨虑渐孽班祸谗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盛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
水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好恃凶惟
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愆涯祸用飞辞恣害圣
杰子我木平根当远叹水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
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戚情哀慕岁殊叹时贱女怀欢网防青实汉骄忠英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异浮寄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日不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
思辉光饬桀殊文德离忠体一达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无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
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祇推持所贞记自恭江
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诗文读法:《璇玑图》最早是840字,后人感慨璇玑图之妙遂在璇玑图正中央加入“心”字,成为现在广泛流传的841字版本。璇玑图最早的五色已不可考,后人通过颜色区块的划分来解读《璇玑图》。因而有七色读法、井栏读法等形形色色的方式。四围四角红书读法
自"仁"字起顺读,每首七言四句;逐字逐句逆读,俱成回文:
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
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仁智至惨伤、贞志至虞唐、钦所至穹苍,钦所至荣章、贞妙至山梁、臣贤至路长、臣贤至流光、伦匹至幽房、伦匹至榆桑。伦匹由臣贤、由贞妙,至虞唐。余仿此。
湘江由皇英、由章荣,至智仁。余仿此。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津河至柔刚、亲所至兰芳,琴清至惨伤。中间井栏式红书读法
自钦字起顺读,每首七言四句:
钦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罗,
林阳潜曜翳英华,沉浮异逝颓流沙。
深渊至幽遐、林阳至兼加、沉浮至患多、麟凤至如何、神精至嵯峨、身苦至网罗、殷忧至英华。
自沉字起,逐句逆读,回文。余仿此:
沉浮异逝颓流沙,林阳潜曜翳英华,
深渊重涯经网罗,钦岑幽岩峻嵯峨。
自沙字起,逐字逆读,回文:
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
罗网经涯重渊深,峨嵯峻岩幽岑钦。
间一句,间二句顺读,或两边分读,上下分读,俱可。
自初行退一字成句:
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罗林,
阳潜曜翳英华沉,浮异逝颓流沙麟。
渊重至遐神、阳潜至加身、浮异至多殷、凤离至何钦、精少至峨深、苦惟至罗林、忧缠至华沉。黑书读法
自嗟字起,反复读,三言十二句:
嗟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
华饰容,朗镜明;葩纷光,珠曜英;多思感,谁为荣?
荣为至叹嗟、经离至思多、多思至离经。
左右分读:
怀叹嗟,所离经;路旷遐,伤中情;君无家,房帏清;
容饰华,朗镜明;光纷葩,珠曜英;感思多,谁为荣。
谁为至叹嗟、所离至思多、感思至离经。
半段回环读,三言六句:
嗟叹怀,伤中情;家无君,朗镜明;葩纷光,谁为荣?
荣为至叹嗟、经离至思多、多思至离经。
半段顺读:
怀叹嗟,伤中情;君无家,朗镜明;光纷葩,谁为荣?
谁为至叹嗟、所离至思多、感思至离经。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游西至摧伤、凶顽至为基、神明至雁归。
左右间一句,罗文分读:
嗟叹怀,路旷遐;家无君,容饰华;葩纷光,感思多。
荣为至离经、经离至为荣、多思至叹嗟。
从中间一句,罗文分读:
怀叹嗟,路旷遐;君无家,容饰华;光纷葩,感思多。
所离至为荣、谁为至离经、感思至叹嗟。
中间借一字,四言六句:
怀所离经,伤路旷遐;君房帏清,朗容饰华;光珠曜英,谁感思多?
谁感至离经、所怀至为荣、感谁至叹嗟。
两分各借一字互用:
怀所离经,踏伤中情;君房帏清,容朗镜明;光珠曜英,感谁为荣?
谁感至叹嗟、所怀至思多、感谁至离经。
中间借二字,五言六句:
叹怀所离经,中伤路旷遐;无君房帏清,镜朗容饰华;纷光珠曜英,为谁感思多?
为谁至离经、离所至为荣、思感至叹嗟。
两分各借二字,互用分读:
叹怀所离经,旷路伤中情;无君房帏清,饰容朗镜明;纷先珠曜英,思感谁为荣?
为难至叹嗟,离所至思多、思感至离经。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阶西至摧伤,漫顽至为基、通明至雁归。蓝书读法
自中行各借一字,互用分读,四言十二句:
邵南周风,兴自后妃;卫郑楚樊,厉节中闱;
咏歌长叹,不能奋飞;齐商双发,歌我兖衣;
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情征宫羽,同声相追。
情征至后妃、周南至情悲、官征至淑姿。
取两边四字成句,四言六句:
兴自后妃,厉节中闱;不能奋飞,歌我兖衣;冶容为谁?同声相追。
同声至后妃,窈窕至情悲、感我至淑姿。
两边分读,四言十二句:
兴自后妃,窈窕淑姿;厉节中闱,河广思归;
不能奋飞,遐路逶迤;歌我兖衣,硕人其颀;
冶容为谁?翠粲藏蕤;同声相追,感我情悲。
同声至淑姿、窈窕至相追、感我至后妃。
两边各连一句,或两边遥间一句,俱可读。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惟时至成辞、佞好至防萌、何辜至惟新。
两边分读,左右递退,六言六句:
周风兴自后妃,卫女河广思归;
长叹不能奋飞,齐兴硕人其颀;
华观冶容为谁?情伤感我情悲。
宫羽至淑姿、邵伯至相追、情伤至后妃。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年殊至成辞、谗人至防萌、愆殃至惟新。
互用分读:
周风兴自后妃,楚樊厉节中闱;长叹不能奋飞,
双发歌我兖衣;华观冶容为谁?宫羽同声相追。
宫羽至后妃、邵伯至情悲、情伤至淑姿。
虚中行左右分读,六言十二句:
周风兴自后妃,邵伯窈窕淑姿;楚樊厉节中闱,
卫女河广思归;长叹不能备飞,咏志遐路逶迤;
双发歌我兖衣,齐兴硕人其颀;华观冶容为谁?
曜荣翠粲葳蕤;官羽同声相追,情伤感我情悲。
情伤至后妃、邵伯至相追、宫羽至淑姿。
左右连一句亦可读。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年殊至成辞、谗人至防萌、愆殃至惟新。紫书读法
自岁寒反复读,五言四句:
寒岁识凋松,贞物知终始;颜丧改华容,仁贤别行士。
士行至岁寒、松凋至贤仁、仁贤至凋松。
自寒字蛇行读:
寒岁识凋松,始终知物贞;颜丧改华容,士行列贤仁。
仁贤至岁寒、松凋至行士、士行至凋松。
从外读入:
寒岁识凋松,仁贤别行士;颜丧改华容,贞物知终始。
仁贤至华容、松凋至物贞、士行至丧颜。
从内读出:
贞物知终始,颜丧改华容;仁贤别行士,寒岁识凋松。
颜丧至行士、始终至岁寒、容华至贤仁。
以下一段,读俱同前:诗风至微元。
自龙字起顺读,五言四句:
龙虎繁文藻,旗凋华曜荣;容饰观壮丽,衣绣曜颜充。
从外读入:
藻文繁虎龙,充颜曜绣衣;丽壮观饰容,荣曜华凋旗。
充颜至饰容。
从内读出:
荣曜华凋旗,丽壮观饰容;充颜曜绣衣,藻文繁虎龙。
丽壮至绣衣。
以下一段,读俱同前:衰年至异世。
回环读:
龙虎繁文藻,荣曜华凋旗;容饰观壮丽,充颜曜绣衣。
衣绣至虎龙。
顺读:
藻文繁虎龙,荣曜华凋旗;丽壮观饰容,充颜曜绣衣。
充颜至虎龙。
以下一段,读俱同前:衰年至奇颜。黄书读法
自诗情起,五言四句:
诗情明显怨,怨义兴理辞;辞丽作比端,端无终始诗。
诗始至情诗、辞丽至理辞、辞理至丽辞、端比至无端、怨显至义怨、端无至比端、怨义至显怨。
自思感起,四言四句:
思感自宁,孜孜伤情,时在君侧,梦想劳形。
形劳至感思。
顺读:
宁自感思,孜孜伤情;侧君在时,梦想劳形。
梦想至惑思。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愆旧至何如、婴是至何冤、怀伤至者谁。
从外读入:
宁自感思,梦想劳形;侧君在时,孜孜伤情。
梦想至在时。
从内读出:
孜孜伤情,侧君在时;梦想劳形,宁自感思。
侧君至劳形。
从下一句间逆读:
孜孜伤情,宁自感思,梦想劳形,侧君在时。
侧君至伤情。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念是至独居、怀忧至漫漫、悼思至感悲。
自诗情起,四言四句:
诗情明显,怨义兴理;辞丽作比,端无终始。
始终至情诗、辞丽至兴理、理兴至丽辞、情明至始诗、丽作至理辞、无终至比端、义兴至显怨、显明至义怨、比作至无端。
余如始终无端,显明情诗,回环读,仍是四言四句八首。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芳廊王南荒嗟智
兰桃怀郑淫中怀
凋燕土歌妄君德
茂水眷商想容圣
熙好旧流感曜虞
阳伤乡征所多唐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
墙加怀繁思岑妙
面兼何华伤幽显
殊愁是观君岩华
意悴冤曜梦峻重
感少端终诗嵯荣
故精平始璇峨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盛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遐氏诗图渊贤
水幽辞兴怨重惟
齐旷怀感念涯圣
杰远感远为经配
志离戚殊怀网英
清凤知浮如罗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神龙时光滋匹
谁轻昭盛流谦离
思桀德意电远飘
想散怀丽逝贞浮
怀哀圣哀推自江
所春皇遗生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七七纵横线读法
自初行退一字,每首七言四句,俱逐句退成回文:
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臣,
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津。
智怀至西林、至罗林、至玑心、至岑钦、至奸臣、至识深、至如林、至浮沉、至知麟、至恨神、至怀身、至繁殷、至始心、至苦身、至南音、至和音、至伤仁、至忧心、至唐贞。
以下十五段,读俱同前:所怀至芳琴、河隔至刚亲、清流至伤仁、妙显至梁民、生感至望纯、清志至商秦、曲发至唐贞、贤惟至长身、微悯至霜新、故感至藏音、和咏至章臣、匹离至房人、贱为至墙春、阳熙至堂心、忧增至皇伦。
自上横行退一字成句,逐句逐字逆读,俱成回文:
伤惨怀慕增忧心,堂空惟思咏和音,
藏摧悲声发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伤惨至乡身、至苦身、至始心、至何钦、至南音、至繁殷、至怀身、至恨神、至知麟、至浮沉、至如林、至识深、至玑心、至罗林、至奸臣、至章臣、至智仁、至唐贞、至忧心。
以下十五段读俱同前:芳兰至听亲、刚柔至河津、湘江至智仁、堂空至阳春、墙面至贱人、房幽至匹伦、皇英至忧心、藏摧至故新、霜冰至微身、长路至贤臣、章荣至和音、商弦至清纯、望谁至生民、梁山至妙贞、唐虞至曲秦。
自两间行退一字成句,下以递退一句成章,又纵横返复读:荒淫至生民、王怀至皇人、志笃至方春、桑榆至贞纯、方殊至志贞、贞志至桑伦、岑幽至长身、加兼至刚亲、何如至故新、阳潜至所亲、罗网至和音、凤离至清琴、苦惟至章臣、沙流至湘律、渊重至房人、遐幽至望纯、多患至清纯、浮异至墙春,峨嵯至曲秦、精少至阳春、忧缠至皇伦、华英至梁民、光流至刚亲、龙昭至霜新、当所至芳琴、荣君至所亲、乡旧至故新、所感至清琴、苍穹至湘津、西照至长身。
自中行退一字成句,以下迎退一句成章:南郑至遗身、奸回至旧新,遗哀至南音、旧闻至奸臣、繁华至房人、识知至清纯、浮殊至曲秦、恨昭至皇伦、诗兴至刚亲、苏作至所亲、始终至清琴、玑明至湘津、时盛至望纯、辜罪至贱人、征流至阳春、微至至梁民。
自角斜退一字成句,以下递退一句成章:
嗟中君容曜多钦,思伤君梦诗璇心,
氏辞怀感戚知麟,种轻粲散哀惑亲。
嗟中至贞纯、至浮沉、至遐神、至遗身、至阳林、至沙麟、至旧新,至凤麟、至加身、至基津、至桑伦、至生民、至渊深、至华沉、至廊琴、至方春、至王秦、至精神、至多殷、至奸臣、至罗林、至苦身、至南音、至基津,至图心、至妙贞、至皇伦、至恨神、至知麟、至怀身、至繁殷、至如林、至思钦、至平心、至识深、至曲秦、至堂心、至忧心、至皇伦、至微深、至征殷、至唐贞、至多钦。
以下十五段同前:廊桃至基津、春哀至嗟仁、基自至廊琴、思伤至望纯、怀何至梁民、知戚至忧心、如怀至阳春、氏辞至霜新、图怨至长身、璇诗至和音、平端至故新、神轻至墙春、滋谦至房人、多曜至曲秦、伤好至清纯。
自中心诗兴起,各项字倒换互旋,八面分读:
诗兴感远殊浮沉,时盛意丽哀遗身,
始终曜观华繁殷,征流商歌郑南音。
始终至遗身、玑明至旧新、苏作至奸臣。
四正左旋读:诗兴至旧闻、苏作至南音、始终至识深、玑明至浮沉。
四正右旋读:诗兴至奸臣、玑明至南音、始终至旧新、苏作至遗身。
四隅左旋读:璇诗至廊琴、平端至春亲、氏辞至基津、图怨至嗟仁。
四隅右旋读:璇诗至基津、图怨至春亲、氏辞至廊琴、平端至嗟仁。
双句左旋读:诗兴至春亲、氏辞至旧闻、苏作至廊琴、平端至南音。始终至嗟仁、璇诗至奸臣、玑明至基津、图怨至遗身。
双句右旋读:诗兴至基津、图怨至奸臣、玑明至嗟仁、璇诗至南音。始终至廊琴、平端至旧新、苏作至春亲、氏辞至遗身。
各行退一字,于八面各取一句,左旋颠倒回文:
南郑歌商流征殷,廊桃燕水好伤身,
旧闻离天罪辜神,春哀散粲轻神麟。
廊桃至时沉、旧闻至滋林、春哀至微深、遗哀至多钦、基自至征殷、奸臣至伤身、嗟中至辜神。
八面右旋读:南郑至滋林、嗟中至时沉、奸臣至神麟、基自至辜神、遗衷至伤身、春哀至征殷、旧闻至多钦、廊桃至微深。
各行退一字,四正面各取一句,左旋读:
南郑歌商流征殷,旧闻离天罪辜神,
遗哀丽意盛时沉,奸因女嬖至微深。
旧闻至微殷、遗哀至辜神、奸因至时沉。
四正右旋读:南郑至辜神、奸因至征殷、遗哀至微深、旧闻至时沉。
四隅左旋读:嗟中至滋林、廊桃至多钦、春哀至伤身、基自至神麟。
四隅右旋读:嗟中至伤身,基自至多钦、春哀至滋林、廊桃至神麟。
附:武则天为《璇玑图》所作序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民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苏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智识精明,仪客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爱之。然苏氏性近于急,颇伤嫉妒。 滔字连波,右将军于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以忤旨谪戌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诏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营加棰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滔益忿恨。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绝苏音问。 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名《璇玑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苏氏笑曰:“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赍至襄阳。滔览之,感其妙绝,因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从盛礼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苏氏所著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之乱,文字散落,而独锦字回文盛传于世。朕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多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聊以示将来也。大周天册金轮皇帝制。
此外,还找到苏蕙的一个112字回文璇玑图,如下
去日深山当量妻夫归早咐真思又
公雀同初叫寡思回妇嘱不身情贵
阳婆结夫配早织垂时思上何米语
倡发年夫与锦归去双少深柴夫谁
好伴奴迈回要凄可寒泪中久料我
岂赦寻文身孤本衣怜家上至别月
早知朝能受靠野归想天今枕日离
子天冷淡尚鹤谁更不久地同鸯鸳
⑵ 运城河津都有哪些高中
河津高中,樊村高中,铝厂二中
⑶ 一些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快 快 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
⑷ 以道字开头的古诗
《送赵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李隆基。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
真子今将命,苍生福可传专。
江山寻故国,属城郭信依然。
二室遥相望,云回洞里天。
《延英殿玉灵芝诗三章,章八句》李亨玉殿肃肃,灵芝煌煌。
重英发秀,连叶分房。
宗庙之福,垂其耿光。
元气产芝,明神合德。
紫微间采,白蕣呈色。
载启瑞图,庶符皇极。
天心有眷,王道惟直。
幸生芳本,当我扆旒。
效此灵质,贲其王猷。
神惟不爱,道亦无求。
端拱思惟,永荷天休。
《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李适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
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
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
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
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
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
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
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
《题剑门》李衍缓辔逾双剑,行行蹑石棱。
作千寻壁垒,为万祀依凭。
道德虽无取,江山粗可矜。
回看城阙路,云叠树层层。
《郊庙歌辞
⑸ 求太上诸品渡亡仙经
步虚韵] 大道洞玄虚 有念无不契 錬质入仙真 遂成金刚体 超度三界难 地狱五苦解 悉皈太上经 静念稽首礼 [举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 ◎[小提纲] 灵音到处灭罪消愆 宝号宣时扶危救难 将当有诵经演教之偈 仰劳道众随声应和 [下水船] 救苦天尊妙难求 身披霞衣累劫修 五色祥云生足下 九头狮子道前游 盂中甘露时常洒 手内杨柳不记秋 千处请师千处降 爱河常作度人舟 ◎(诵经功德不思议 孤魂滞魄早超升) 香供养 十方救苦天尊 [大启请] 种种无名是苦根 苦根除尽善根存 但凭慧剑威神力 跳出轮回五苦门 道以无心度有情 一切方便是修真 若皈圣智圆通地 便是生天得道人 [小启请] 道场众等人各恭敬 恭对道前 诵经如法 [开经偈] 太乙救苦天尊 寂寂至无宗 虚峙劫仞阿 豁落洞玄文 谁测此幽遐 一入大乘路 孰计年劫多 不生亦不灭 欲生因莲花 超凌三界途 慈心解世罗 真人无上德 世世为仙家 [诸品仙经]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 尔时 救苦天尊徧满十方界 常以威神力 救拔诸众生 得离于迷途 众生不知觉 如盲见日月 我本太无中 拔领无边际 庆云开生门 祥烟塞死户 初发玄元始 以通祥感机 救一切罪 度一切厄 渺渺超仙源 荡荡自然清 皆承大道力 以伏诸魔精 空中何灼灼 名曰泥丸仙 紫云覆黄老 是名三宝君 还将上天炁 以制九天魂 救苦诸妙神 善见救苦时 天上混无分 天炁归一身 皆成自然人 自然有别体 本在空洞中 空洞迹非迹 徧体皆虚空 第一委炁立 第二顺炁生 第三成万法 第四生光明 天上三十六 地下三十六 太玄无边际 妙哉大洞经 皈命太上尊 能消一切罪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道言十方诸天尊 其数如沙尘 化行十方界 普济度天人 委炁聚功德 同声救罪人 罪人实可哀 我今说妙经 念诵无休息 归身不暂停 天堂享大福 地狱无苦声 火翳成清署 剑树化为骞 上登朱陵府 下入开光门 超度三界难 径上元始天 于是飞天神王 无鞅数众 瞻仰尊颜 而作颂曰 天尊说经教 接引于浮生 勤修学无为 悟真道自成 不迷亦不荒 无我亦无名 朗咏罪福句 万徧心垢清 尔时 飞天神王及诸仙众说是颂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 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 尔时 元始天尊在大罗天上 玉京山中 为诸天仙众 说此生天得道真经 告诸仙曰 吾今为汝 略启身心 明宣道要 十方得道神仙 皆从此经修行 而通微奥 善男子善女人 依凭斋戒 作是津梁 一切有为 显诸真路 体此法相 乃可受持 能屏众缘 永除染着 外想不入 内想不出 于正念中 乃得五脏清凉 六腑调泰 三百六十骨节之间 有诸滞碍 十恶之业 百八十烦恼之业 众苦罪源 悉皆除荡 即引太和真炁 注润身田 五脏六腑 心目内观 真炁所有 清净光明 虚白朗耀杳杳冥冥 内外无事 昏昏默默 正达无为 古今常存 总持静念 从兹解悟 道力资扶 法药相助 仍节饮食 驱遣鬼尸 安寂六根 静照八识 空其五蕴 证妙三元 得道成真 自然升度 尔时 诸天仙众 上白天尊言 自从无始以来 至于今日 未闻如是大乘经典 我等缘兹幸会 广及一切 道果圆明 而说偈曰 杳杳冥冥清静道 昏昏默默太虚踪 体性湛然无所住 色心都寂一真宗 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 尔时 太上道君与诸圣众在八骞林下 七宝台中 罗列威仪 敷陈道要 怡神默坐 如玉京山 放七宝光明 照福堂地狱 见福堂之内 男女善人 快乐无为逍遥自在 复见诸地狱之中 饿鬼穷魂 以日继夜 受种种苦恼 悉无人形 五体坏烂 饥飡猛火 渴饮镕铜 足履刀山 身负铁杖 遍体流血 悲号彻天 是时会中有一真人 名曰广信 从座而起 稽首前进 上白道君曰 不审此辈穷魂 生有何咎 而受兹苦道君曰 受诸罪者 在世之时 不敬三光 欺负神理 十恶五逆 不忠不仁 不慈不孝 毁伤物命杀害众生 福尽寿终 当受斯苦 是时广信真人心生哀悯 欲其济拔 幸望妙力威光 许令开度伏蒙道君 垂赐金言 广设法要 为诸众生演说是经 名曰解冤拔罪 流布于世 利益存亡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一心专志 入静持斋 焚香行道 六时转念是经 吾当随愿 保佑其人 使宿世冤仇 乘福超度 幽魂苦爽 各获超升 真人广信 欢喜再拜 覼缕胜因 而作颂曰 伟哉大道君 常普无量功 舟楫生死海 济度超罗酆 罪对不复遇 福报与冥通 用神安可测 赞之焉能穷 是时广信真人与诸圣众 闻法将毕 各各稽首皈依 信受奉行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 [诸真宝诰] {斗姥诰·拜诰} 志心皈命礼 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众等志心皈命礼 西天竺国,大智光中,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众等志心皈命礼 真空妙相法王师,无上玄元天母主,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众等志心皈命礼 金光烁处,日月潜辉,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众等志心皈命礼 宝杵旋时,鬼神失色,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众等志心皈命礼 显灵踪于尘世,卫圣驾于阎浮,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众等志心皈命礼 众生有难若称名,大士寻声来救苦,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众等志心皈命礼 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志心皈命礼 摩利攴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西天竺国 大智光中 真空妙相法王师 无上玄元天母主 金光烁处 日月潜辉 宝杵旋时 鬼神失色 显灵踪于尘世 卫圣驾于阎浮 众生有难若称名 大士寻声来救苦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圣德巨光天后 摩利攴天大圣 先天斗姥元君 {三官诰} 志心皈命礼 唯三圣人 乃一太极 昔受浩劫家之命 鼎膺无量品之褒 紫微清虚洞阴 总领功过 赐福赦罪解厄 溥济存亡 道冠诸天 恩覃三界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三元三品 三官大帝 三宫九府 应感天尊 {玄天诰} 志心皈命礼 混元六天 传法教主 修真悟道 济度群迷 普为众生 消除灾障 八十二化 三教祖师 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 三元都总管 九天游奕使 左天罡北极 右垣大将军 镇天助顺 真武灵应 福德衍庆 仁慈正烈 协运真君 治世福神 玉虚师相 玄天上帝 金阙化身 荡魔天尊 {天师诰} 志心皈命礼 本来南土 上泝蜀都 先获黄帝九鼎之丹 书后事老君两度于玉局 千轴得修行之要 一时成吐纳之功 法箓全成 受盟威品而结磷诀 正邪两辨 夺福庭冶而化咸泉 德就大丹 道齐七政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三天扶教 辅元体道大法天师 雷庭都省 泰玄上相 都天大法主 正一冲玄 神化静应 显佑真君 六合无穷 高明大帝 降魔护道天尊 {吕祖诰} 志心皈命礼 玉清内相 金阙选仙 化身为三教之师 掌法判五雷之令 黄粱梦觉 忘世上之功名 宝剑光辉扫人间之妖怪 四生六道 有感必孚 三界十方 无求不应 黄鹤楼头留圣迹 玉清殿内錬丹砂存道于岩祠 显仙迹于云洞 阐法门之香火 理玄嗣之梯航 大悲大愿 大圣大慈 开山启教 灵应祖师 天雷上相 灵宝真人 纯阳演正 警化孚佑帝君 兴行妙道天尊 {萨翁真君诰} 志心皈命礼 派流西地 迹显龙兴 施财合药济群生 积行累修至道 授铁师之教旨 掌玉府之雷书 身披白衲伏魔衣 手执五明降鬼扇 代天宣化 咒枣书符 运风雷于咫尺之间 剪妖魔于斗罡之下 道参太极 位列先天 松筠野鹤任纵横 遐迩孤云常自在 方方阐教 为万法之宗师 处处开坛 作后人之模范 都天宗主 一元无上 萨翁真君 {王灵官诰} 志心皈命礼 先天主将 一炁神君 都天纠罚大灵官 三界无私猛吏将 金睛朱髪 号三五火车雷公 凤嘴银牙 统百万貔貅神将 飞腾云雾 号令雷霆 降雨开晴 驱邪治病 观过错于一十二年 授命玉帝 积功勋于百千万种 誓佐祖师 至刚至勇 济死济生 方方阐教 处处开坛 豁落猛吏 三五火车 太乙雷神应化天尊 {救苦诰} 志心皈命礼 青华长乐界 东极妙严宫 七宝芳骞林 九色莲花座 万真环拱内 百亿瑞光中 玉清天宝尊 应化玄元始 浩劫垂慈济 大千甘露门 妙道真身 紫金瑞相 随机赴感 誓愿无边大圣大慈 大悲大愿 十方化号 普度众生 亿亿劫中度人无量 寻声赴感 太乙救苦天尊 [反八天] 青化妙严 慈相亿千 身居长乐 尊座金莲 慧光无碍 照诸幽泉 甘露流润 遍洒空玄 朽骸枯骨 咸得光鲜 拔度沉溺 不滞寒渊 [解厄真言] 上请天官解天厄 地官解地厄 水官解水厄 五帝解五方厄 四圣解四时厄 南宸解本命厄 北斗解一切厄 于是七元君 大圣善通灵 济度诸厄难 超出苦众生 若有急告者 持诵保安平 尽凭生百福 咸契于五行 三魂得安健 邪魅不能停 五方降真炁 万福自来骈 长生超八难 皆由奉七星 生生身自在 世世保神清 善似光中影 应如谷里声 三元神共护 万圣眼同明 无灾亦无障 永保道心宁 [报恩诰] 志心皈命礼 玄元应化 武曲分真 垂念我等众生 有相脱生 父母怀躭十月 乳哺三年 辛苦百千 殷勤寸念 怜我父母 日渐衰朽 我今持念平等 悉灭崄峻贪嗔 礼帝为师 祈恩报本 愿我现在父母 福寿增延 过去宗祖 早得超生 大圣大慈 大仁大孝 八十二化 报恩教主 佑圣真武 治世福神 玉虚师相 玄天上帝 金阙化身 终劫济苦天尊 一愿风调雨顺 二愿五谷丰登 三愿圣真万岁 四愿国土清平 五愿民安物阜 六愿福寿康宁 七愿灾消祸散 八愿水火无侵 九愿聪明智慧 十愿学道成真 十一愿诸神拥护 十二愿亡者超升 一切飞禽走兽一切蝼蚁蛇虫 一切冤家债主一切男女孤魂 四生六道一切寒林 闻经听法早得超升 闻经听法早得超升 闻经听法早得超升 [小赞韵] 青华教主 太乙慈尊 玉清应化显金身 大千甘露门 接引群生 永出爱河津 接引群生 永出爱河津 [二郎神] 愿灭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心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无上道 四恩三宥均利益 十洲三岛任逍遥 回向四府众龙神 礼谢道经师三宝 向来诵经福无边 风调雨顺民安乐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诵经保平安 消灾增福寿。 [土地咒] 此间土地 神之最灵 升天达地 出幽入冥 为吾关奏 不得留停 有功之日 名书上清 向来诵经功德 上奉高真 下保平安 赐福消灾 同赖善功 证无上道 一切信礼 志心称念 太乙救苦天尊 不可思议功德 ◎[结经偈] 既诵经语当解经义 各自省心 早求度世 人身不易得 正法最难遇 但念无常苦 各发清静志 扫除诸妄念 去却贪嗔痴 忏悔往昔非 当求今日是 勇猛生精进 各用皈命礼 [三皈依] 志心皈命礼 无上道宝 当愿众生 常侍天尊 永脱轮回 众等志心皈命礼 无上经宝 当愿众生 生生世世 得闻正法 众等志心皈命礼 无上师宝 当愿众生 学最上乘 不落邪见
⑹ 带吉字的古诗句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李适
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
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
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
云开洒膏露,草疏芳河津。
岁华今载阳,东作方肆勤。
惭非熏风唱,曷用慰吾人。
《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李元嘉
乾象开层构,离明启少阳。
卜征从献吉,守器属元良。
逖矣凌周诵,遥哉掩汉庄。
好士倾南洛,多才盛北场。
地分丹鹫岭,途间白云乡。
储诚虔晓夕,宸爱积炎凉。
珠璧连霄汉,万物仰重光。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凯安》蒋挺
维岁之吉,维辰之良。
圣君绂冕,肃事坛场。
大礼已备,大乐斯张。
神其醉止,降福无疆。
《祭汾阴乐章》蒋挺
维岁之吉,维辰之良。
圣君绂冕,肃事坛场。
大礼已备,大乐斯张。
神其醉止,降福无疆。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崔日用
轩相推风后,周官重夏卿。
庙谋能允迪,韬略又纵横。
吉日四黄马,宣王六月兵。
拟清鸡鹿塞,先指朔方城。
列将怀威抚,匈奴畏盛名。
去当推毂送,来伫出郊迎。
绝漠蓬将断,华筵槿正荣。
壮心看舞剑,别绪应悬旌。
睿锡承优旨,乾文复宠行。
暂劳期永逸,赫矣振天声。
《郊庙歌辞•让皇帝庙乐章•奠币》李舒
惟帝时若,去而上仙。
祀用商舞,乐备宫悬。
白璧加荐,玄纁告虔。
子孙拜后,承兹吉蠲。
《庄陵挽歌词三首》张籍
白日已昭昭,干戈亦渐消。
迎师亲出道,从谏早临朝。
佞幸威权薄,忠良宠锡饶。
丘陵今一变,无复白云谣。
观风欲巡洛,习战亦开池。
始改三年政,旋闻七月期。
陵分内外使,官具吉凶仪。
渭北新园路,箫笳远更悲。
晓日龙车动,秋风阊阖开。
行帷六宫出,执绋万方来。
惨惨郊原暮,迟迟挽唱哀。
空山烟雨夕,新陌绕陵台。
《昆仑儿》张籍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李贺
长鬣张郎三十八,天遣裁诗花作骨。
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
太行青草上白衫,匣中章奏密如蚕。
金门石阁知卿有,豸角鸡香早晚含。
陇西长吉摧颓客,酒阑感觉中区窄。
葛衣断碎赵城秋,吟诗一夜东方白。
《恼公》李贺
宋玉愁空断,娇饶粉自红。
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
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
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
钿镜飞孤鹊,江图画水葓。
陂陀梳碧凤,腰袅带金虫。
杜若含清露,河蒲聚紫茸。
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
发重疑盘雾,腰轻乍倚风。
密书题豆蔻,隐语笑芙蓉。
莫锁茱萸匣,休开翡翠笼。
弄珠惊汉燕,烧蜜引胡蜂。
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
数钱教姹女,买药问巴賨。
匀脸安斜雁,移灯想梦熊。
肠攒非束竹,胘急是张弓。
晚树迷新蝶,残霓忆断虹。
古时填渤澥,今日凿崆峒。
绣沓褰长幔,罗裙结短封。
心摇如舞鹤,骨出似飞龙。
井槛淋清漆,门铺缀白铜。
隈花开兔径,向壁印狐踪。
玳瑁钉帘薄,琉璃叠扇烘。
象床缘素柏,瑶席卷香葱。
细管吟朝幌,芳醪落夜枫。
宜男生楚巷,栀子发金墉。
龟甲开屏涩,鹅毛渗墨浓。
黄庭留卫瓘,绿树养韩冯。
鸡唱星悬柳,鸦啼露滴桐。
黄娥初出座,宠妹始相从。
蜡泪垂兰烬,秋芜扫绮栊。
吹笙翻旧引,沽酒待新丰。
短佩愁填粟,长弦怨削菘。
曲池眠乳鸭,小阁睡娃僮。
褥缝篸双线,钩绦辫五总。
蜀烟飞重锦,峡雨溅轻容。
拂镜羞温峤,薰衣避贾充。
鱼生玉藕下,人在石莲中。
含水弯蛾翠,登楼选马騣。
使君居曲陌,园令住临邛。
桂火流苏暖,金炉细炷通。
春迟王子态,莺啭谢娘慵。
玉漏三星曙,铜街五马逢。
犀株防胆怯,银液镇心忪。
跳脱看年命,琵琶道吉凶。
王时应七夕,夫位在三宫。
无力涂云母,多方带药翁。
符因青鸟送,囊用绛纱缝。
汉苑寻官柳,河桥阂禁钟。
月明中妇觉,应笑画堂空。
《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卢照邻
波澄少海,景丽前星。
高禖诞圣,甲观升灵。
承规翠所,问寝瑶庭。
宗儒侧席,问道横经。
山宾皎皎,国胄青青。
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自代内赠》李白
宝刀截流水,无有断绝时。
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
别来门前草,秋巷春转碧。
扫尽更还生,萋萋满行迹。
鸣凤始相得,雄惊雌各飞。
游云落何山,一往不见归。
估客发大楼,知君在秋浦。
梁苑空锦衾,阳台梦行雨。
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
犹有旧歌管,凄清闻四邻。
曲度入紫云,啼无眼中人。
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
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
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
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
《续姚梁公坐右铭》贯休
善为尔诸身,行为尔性命。
祸福必可转,莫悫言前定。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则美无不克。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是亨贞吉。
反此之徒,天鬼必诛。
福先祸始,好杀灭纪,不得不止。
守谦寡欲,善善恶恶,不得不作。
无见贵热,谄走蹩躠。
无轻贱微,上下相依。
古圣著书,矻矻孳孳。
忠孝信行,越食逾衣。
生天地间,未或非假。
身危彩虹,景速奔马。
胡不自强,将升玉堂。
胡为自坠,言虚行伪。
艳殃尔寿须戒,酒腐尔肠须畏。
励志须至,扑满必破。
非莫非于饰非,过莫过于文过。
及物阴功,子孙必封。
无恃文学,是司奇薄。
患随不忍,害逐无足。
一此一彼,谐宫合徵。
亲仁下问,立节求己。
恶木之阴匪阴,盗泉之水匪水。
世孚草草,能生几几。
直须如冰如玉,种桃种李。
嫉人之恶,酬恩报义。
忽己之慢,成人之美。
毋担虚誉,无背至理。
恬和愻畅,冲融终始。
天人之行,尽此而已。
丁宁丁宁,戴发含齿。
《大蜀高祖潜龙日献陈情偈颂》贯休
有叟有叟,居岳之室。
忽振金汤,下彼巉崒。
闻蜀风景,地宁得一。
富人侯王,旦奭摩诘。
龙角日角,紫气盘屈。
揭日月行,符汤禹出。
天步孔艰,横流犯跸。
穆穆蜀俗,整整师律。
髯发垂雪,忠贞贯日。
四人苏活,万里丰谧。
无雨不膏,有露皆滴。
有叟有叟,无实行实。
一瓶一衲,既朴且质。
幸蒙顾盼,词暖恩郁。
轩镜光中,愿如善吉。
《桐江闲居作十二首》贯休
木落雨翛翛,桐江古岸头。
拟归仙掌去,刚被谢公留。
猛烧侵茶坞,残霞照角楼。
坐来还有意,流水面前流。
香刹通真观,楼台倚郡城。
阴森古树气,粗淡老僧情。
壁画连山润,仙钟扣月清。
何须结西社,大道本无生。
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
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
数只飞来鹤,成堆读了经。
何妨似支遁,骑马入青冥。
不问赓桑子,唯师妙吉祥。
等闲眠片石,不觉到斜阳。
独自收槠叶,教童探柏瓤。
王孙莫指笑,淡泊味还长。
诗琢冰成句,多将大道论。
人谁知此意,日日只关门。
乳鼠穿荒壁,溪龟上净盆。
因知无事贵,言外更无言。
红黍饭溪苔,清吟茗数杯。
只应唯道在,无意俟时来。
树叠藏仙洞,山蒸足爆雷。
从他嫌复笑,门更不曾开。
蝉急野萧萧,山中信屡招。
树香烹菌术,诗□□琼瑶。
诸境教人认,荒榛引烧烧。
吾皇礼金骨,谁□美南朝。
露滴滴蘅茅,秋成爽气交。
霜椑如蜜裹,□□似盐苞。
浮藓侵蛩穴,微阳落鹤巢。
还如山里日,门更绝人敲。
堑鸟毛衣别,频来似爱吟。
萧条秋病后,斑驳绿苔深。
珠翠笼金像,风泉洒玉琴。
孰知吾所适,终不是心心。
芙蓉峰里居,关闭复何如。
白玃兼花鹿,多年不见渠。
红泉香滴沥,丹桂冷扶疏。
唯有西溪叟,时时到弊庐。
忆在山中日,为僧鬓欲衰。
一灯常到晓,十载不离师。
水汲冰溪滑,钟撞雪阁危。
从来多自省,不学拟何为。
囊非扑满器,门更绝人过。
土井连冈冷,风帘迸叶多。
村童顽似铁,山菜硬如莎。
唯有前山色,窗中无奈何。
《上卢使君》贯休
一别旌旗已一年,二林真子劝安禅。
常思双戟华堂里,还似孤峰峭壁前。
步出林泉多吉梦,帆侵分野入祥烟。
自怜酷似随阳雁,霜打风飘到日边。
《谢荆幕孙郎中见示《乐府歌集》二十八字》齐己
长吉才狂太白颠,二公文阵势横前。
谁言后代无高手,夺得秦皇鞭鬼鞭。
《竞舟》元稹
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
买舟俟一竞,竞敛贫者赇。
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
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
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
朝饮村社酒,暮椎邻舍牛。
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雠。
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
君侯馔良吉,会客陈膳羞。
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
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
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疣。
习俗难尽去,聊用去其尤。
百船不留一,一竞不滞留。
自为里中戏,我亦不寓游。
吾闻管仲教,沐树惩堕游。
节此淫竞俗,得为良政不。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此州。
此事数州有,亦欲闻数州。
《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元稹
我自离乡久,君那度岭频。
一杯魂惨澹,万里路艰辛。
江馆连沙市,泷船泊水滨。
骑田回北顾,铜柱指南邻。
大壑浮三岛,周天过五均。
波心涌楼阁,规外布星辰。
狒狒穿筒格,猩猩置屐驯。
贡兼蛟女绢,俗重语儿巾。
舶主腰藏宝,黄家砦起尘。
歌钟排象背,炊爨上鱼身。
电白雷山接,旗红贼舰新。
岛夷徐市种,庙觋赵佗神。
鸢跕方知瘴,蛇苏不待春。
曙潮云斩斩,夜海火燐燐。
冠冕中华客,梯航异域臣。
果然皮胜锦,吉了舌如人。
风黖秋茅叶,烟埋晓月轮。
定应玄发变,焉用翠毛珍。
句漏沙须买,贪泉货莫亲。
能传稚川术,何患隐之贫。
《离思五首》元稹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谩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麹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⑺ 地仙演义的小说目录
第一卷 鸿蒙劫 第一章 游青城独驴寻蹊径 见异树小子返鸿蒙 第二章 修灵识甫觉真如 遇宝树方明本性 第三章 争先只因前世鉴 炼体且为后来谋 第四章 逢盘古结得善缘 论化形共品灵果 第五章 赠紫气盘古谈大道 熔精血镇元铸金身 第六章 收物事盘古赠宝鼎 游鸿蒙镇元得灵根 第七章 镇元失语泄天机 盘古赠符谈运势 第八章 灵根出尘翳 瑞草现华容 第九章 烛龙分火成造化 异宝发威震鸿蒙 第十章 省问真身寻至宝 堪破幻境见真容 第十一章 镇元终获二灵根 盘古将开一世界 第十二章 三千神魔尽成灰 两大神器皆应劫 第十三章 盘古开天应劫数 镇元得宝炼玄黄
第二卷 赤明劫 第十四章 洪荒有道生万物 镇元出关上不周 第十五章 井中收秘液 造化赌黄龙 第十六章 小弟子入门 玄龙印出世 第十七章 造化出戊己 鸿钧证混元 第十八章 鸿钧传教化 众仙上紫霄 第十九章 鸿钧传道紫霄宫 冥河结怨西方教 第二十章 观根性道祖收徒 掌洪荒二仙得宝 第二一章 镇元首开人参会 众仙皆入法宝中 第二二章 果会分果再分宝 镇元结缘又结因 第二三章 木公金母掌洪荒 鸿钧道祖谈圣道 第二四章 众仙问圣位 道祖分灵宝 第二五章 鸿钧合天道 众仙下紫霄 第二六章 异族突起洪荒地 镇元一上太阳宫 第二七章 太一拒婚生波折 镇元斡旋说太阴 第二八章 阴阳初定婚姻事 镇元二上太阳宫 第二九章 镇元三上太阳宫 太阳太阴终成偶 第三十章 镇元终得桂花树 红云又遇劫中魔 第三一章 准提当道路 红云陷危机 第三二章 红云殒身开大劫 异族得道舞洪荒 第三三章 异族势大难守拙 烛龙舌巧易动心 第三四章 烛龙摆大阵 帝俊入彀中 第三五章 烛龙攻占太阳星 太阴出奔粟广野 第三六章 借法宝羲和救夫 乱洪荒龙族失德 第三七章 道祖面命平洪荒 众仙暗斗生龌龊 第三八章 众仙奔歧路 王母献计谋 第三九章 王公血海说冥河 巫族起兵伐龙族 第四十章 龙巫大战太阳星 冥河初现血神子 第四一章 巫族战罢太阳星 妖族再摆周天阵 第四二章 烛龙大破周天阵 妖巫齐战太阳星 第四三章 都天阵恶吞天地 后土心慈走烛龙 第四四章 伏羲邀帮手 镇元立山门 第四五章 镇元开山惹是非 二仙东来争气运 第四六章 三清息干戈 镇元助妖族 第四七章 镇元观阵太阳星 群仙兵发粟广野 第四八章 镇元大破盘龙阵 烛龙祸害太阳星 第四九章 烛龙殒命真身散 众仙争宝是非生 第五十章 太阳息征战 火源化灵灯 第五一章 一炉化出六弟子 二气催生两仙人 第五二章 东皇谋紫府 帝俊论洪荒 第五三章 羲和驱日浴东海 镇元授徒谈玄机 第五四章 浴日激怒群仙主 挥旗惊退太阳神 第五五章 万寿山再添福地 五庄观初下二徒 第五六章 麒麟守山门 玄竹逢芝母 第五七章 玄穹玄竹逢故旧 参公芝母待嘉宾 第五八章 千般套话去 百计出山来 第五九章 师傅证圣道 弟子脱劫灾 第六十章 镇元子训徒 西王母访山 第六一章 金母问话万寿山 黄中现身五庄观 第六二章 金母赠灵根 帝俊谋巫族 第六三章 八臂仙猎杀巫族 众祖巫攻击紫府 第**章 妖族攻紫府 血海犯灵山 第六五章 灵山三阵斗 紫府二仙分 第六六章 紫府洲毁于一旦 东王公因果皆消 第六七章 紫府洲云烟尽散 昆仑岛精锐全出 第六八章 金母数相敌妖族 镇元一击退冥河 第六九章 道祖现身平量劫 妖巫分治定洪荒 第三卷 妖巫劫 第七十章 天庭诞下十太子 三清迁居玉京山 第七一章 镇元戏红尘 娘娘谈大势 第七二章 后土忧巫族 女娲惜生灵 第七三章 镇元送精血 女娲造人族 第七四章 镇元万里迁人族 冥河一心害地仙 第七五章 明玄敌住血神子 五部进犯万寿山 第七六章 太极之阵阻五部 五灵之阵退冥河 第七七章 人族方迁伊洛间 便有幽华惊世界 第七八章 三清二仙各有心 后土玄昊双得宝 第七九章 洪荒出四圣 万寿响一声 第八十章 一仙转世光严国 二巫争战部洲中 第八一章 心有执念偏生事 身出方寸自下山 第八二章 黄龙两相遇 巫族战不休 第八三章 误作巫人战 却引血海来 第八四章 意被冥河误 身遭血海囚 第八五章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元始暂消血海劫 第八六章 精气还巫族 精血入洪荒 第八七章 天地倾血海 血煞破莲花 第八八章 身为天地祭 命若一灯悬 第八九章 天地归安定 女娲证圣人 第九十章 西天侵血海 天众诵阿弥 第九一章 红莲浴火增异色 镇元传道有新篇 第九二章 功法传一脉 元神助一巫 第九三章 神兽怀异宝 讲道东海边 第九四章 本是红尘宝 便引是非来 第九五章 一仙借灵宝 二徒入红尘 第九六章 至宝出世遭天嫉 地仙有术解危机 第九七章 宝伞内显豪光色 葫芦中藏日月星 第九八章 众徒得灵宝 血海生阳神 第九九章 元婴生紫府 后土化轮回 第100章 血海成虚妄 轮回聚幽魂 第101章 西方演教义 血海入幽冥 第102章 二圣论道法 地仙下洪荒 第103章 秋风起萍末 帝俊有远谋 第104章 夸父逐日殒身 后羿矢志炼箭 第105章 玄云收火羽 后羿下幽冥 第106章 魂魄织罗网 东行有奇闻 第107章 三族说生计 二仙悟自然 第108章 异人施异术 灵水治灵虫 第109章 盘王传妙道 生养有旁枝 第110章 妖巫战旸谷 毕方显神威 第111章 羲和退巫族 十日出洪荒 第112章 三清邀讲混元道 常曦问计娲皇宫 第113章 求圣人清风当路 结善缘妈祖得珠 第114章 后羿箭射九日 妖皇怒下洪荒 第115章 帝俊挟恨炼凶器 玄云着意探神宫 第116章 探旸谷二仙得宝 植扶桑玄云游园 第117章 金乌托庇娲皇宫 羲和寻仇凶险地 第118章 中陷阱羲和殒身 持节义伏羲殉难 第119章 血泪铸凶器 仇恨演杀机 第120章 妖巫皆死战 两阵齐损伤 第121章 妖皇仗剑谁能敌 金蟾报恩也堪怜 第122章 祖巫尽显泼天勇 金乌也发耀日光 第123章 众圣争至宝 女娲破混沌 第124章 散妖巫尘埃落定 赐灵果金乌变身 第125章 陆压入昆仑 女娲投红线 第126章 红颜循宿命 恩怨演悲欢 第127章 后羿求灵药 嫦娥奔太阴 第128章 万千红线为谁主 两世恩仇伴剑生 第129章 寻旧梦吴刚伐桂 助伏羲镇元送宝 第130章 伏羲出人妖同治 钟磬响地仙回山 第131章 归山门地仙赛宝 说端的镇元逐徒 第132章 地仙开枝散叶 巫族并育奇葩 第133章 道人两度烈山氏 人巫皆有父母恩 第134章 五谷养人族 万世诵神农 第135章 伏羲传八卦 蚩尤作五金 第136章 轩辕出风云始动 妖神聚再战洪荒 第137章 妖巫纵起大雨水 金母遣下小徒儿 第138章 伏羲赐宝剑 轩辕展神威 第139章 蚩尤起大阵 玄女下洪荒 第140章 玄女授秘术 玄云赐丹丸 第141章 逐鹿战云密 东海风雷疾 第142章 神符含妙计 金印克雷霆 第143章 贪灵宝东海生因果 论劫数夔牛得生机 第144章 造化鼎中生四足 玄圃园内见灵根 第145章 夔牛新得风雷翅 蚩尤欲招魑魅军 第146章 魑魅魍魉陷军阵 幽冥宝塔见神通 第147章 夔鼓响巫族败走 神剑出蚩尤丧生 第148章 分胜负人主止兵戈 说巫族炎帝提旧事 第149章 凶器隐藏锋锐 炎黄分治巫妖 第150章 地仙助人族 神农拜五庄 第151章 愚公移山增逸事 稚女问道有因缘 第152章 舌绽莲花生烦恼 心出恶念酿劫灾 第153章 遭暗算女娃殒命 存元神精卫填海 第154章 敖广嫁祸多城府 瑶姬问罪欠思量 第155章 东海又见妖巫战 洪荒为有风雨来 第156章 战玉门妖巫再结怨 问气数炎帝始宽怀 第157章 方为有熊客 又作阪泉兵 第158章 约三战妖巫激斗 现真功圣母争雄 第159章 阐教弟子下山 西方接引设局 第160章 一言激圣母 三圈缚飞熊 第161章 灵宝施威欺圣母 九头得便败妖王 第162章 燃灯西去邀道友 圣母回山禀事由 第163章 报旧怨陆压出山 结因缘五佛赴战 第164章 听调派妖王探虚实 抗法宝刑天显威风 第165章 签军令燃灯许诺 现灵火夸峨殒身 第166章 飞刀追旧恨 壮士断头颅 第167章 相柳六神失主 神农划地成河 第168章 山河阻道怨难解 东海留波恨未平 第169章 伞中奔何急 鼎内战犹酣 第170章 显神通燃灯施法 代杀劫古佛殒命 第171章 应劫数再殒三佛 显神通降服二妖 第172章 伏大鹏一翅入西天 脱灵壳金蝉承劫数 第173章 截教出手谋大兴 炎帝一语定输赢 第174章 佛道因果惊失色 父女重逢慰宽心 第175章 先将一宝归原主 再约三战定输赢 第176章 现凶相燃灯推命数 撒五色怪鸟显神通 第177章 错玄机金乌仍食火 多妙算贪心反受咎 第178章 收妖族截教大兴 聚万仙法阵威风 第179章 明大势炎帝终服命 助巫族五庄再传功 第180章 本草经成得正果 阴谋败露论前因 第181章 龙王送珠脱灾祸 孔雀失羽反化形 第182章 问老君元始讨功德 还因果玉鼎得玄功 第183章 问大道黄帝成正果 求功德当扈进谗言 第184章 争灵草陆压逢当扈 赛蛊术玄素会盘王 第185章 忠言恒逆耳 灾祸总难防 第186章 三访凶星到 一拜灾祸来 第187章 水土相妨成非命 西南同路见异能 第188章 玄素寻遗宝 玄云赴北冥 第189章 再聚周天阵 重炼妖师宫 第190章 北冥方消因果 西南又起纷争 第191章 暗算巫族毒如蝎 问罪人皇威如狱 第192章 宝印功成归旧主 娘娘意动纳新徒 第四卷 封神劫 第193章 天地齐发杀劫 紫霄议立天庭 第194章 道祖一气定三洲 镇元十年育孤种 第195章 蟠桃会方收四将 幽冥教已战九天 第196章 天庭鏖战幽冥教 地仙欲下王屋山 第197章 宝甲薄如纱 师恩深似海 第198章 一方动引八方动 一事修行万事空 第199章 天庭得道多助 地仙成竹在胸 第200章 腹中修大道 火里现红莲 第201章 血海浩荡凶星照 紫气煌煌天帝来 第202章 妖巫族散堪一叹 仙凡路迥实难求 第203章 十世才知诚意 一丹便见枯荣 第204章 五方五老成虚位 前生今世有姻缘 第205章 鲧窃息壤终亡命 仙配凡人酿大灾 第206章 既有名师传道术 岂无至宝劈桃山 第207章 假公济私得至宝 齐心合力救母亲 第208章 斧劈桃山年正少 力退天兵勇无穷 第209章 玉帝封神安仙子 大禹治水问应龙 第210章 瑞鸟方赠神针铁 蛇妖又喷紫毒涎 第211章 收蛇妖二郎得兵刃 泄湖水义士遇凶猿 第212章 兄弟齐心虽奋勇 灵猴变化更高强 第213章 雷水拼真法 阴阳论玄机 第214章 灵猴率性诚难驯 锦鲤齐心不可驱 第215章 鱼龙变化非难事 道体常新也易为 第216章 河津大开龙门阵 巫山又现理水文 第217章 年少怎知深浅 两合便见高低 第218章 七彩神虫多灵异 九首大巫绝生机 第219章 治水功成问大计 不做神仙也安然 第220章 蟠桃再会开因果 天帝一拜动圣人 第221章 言挑西方出口愿 榜封神道入世仙 第222章 突闻杀劫起 却报地府神 第223章 轻语如雷惊圣道 群仙作子议封神 第224章 天帝一怒因拂袖 二圣争持果难和 第225章 元始收徒多谋划 准提论宝别有心 第226章 七宝宫二议封神榜 阐教主功归富贵人 第227章 镇元子东海呈利害 截教主碧游问兴衰 第228章 碧游宫三议封神榜 娲皇殿求取先行官 第229章 圣人言行能算计 灵珠去向尚多疑 第230章 乾坤圈里争先手 混天绫下动龙宫 第231章 哪吒无知伤性命 太乙有意助波澜 第232章 太乙巧言推罪责 石矶受气动无名 第233章 莫道顽石输灵性 冲冠一怒问圣人 第234章 哪咤剔骨还父母 元始偏私丧石矶 第235章 只因魂魄无依处 万寿山巅挂地书 第236章 压榜尊神归万寿 灵珠童子脱阐门 第237章 入昆仑元始传神榜 经战阵哪吒建首功 第238章 四圣驱兵临城下 西岐失榜问元龙 第239章 修罗血煞遗踪迹 哪吒杨戬探幽冥 第240章 二探幽冥寻踪迹 再回万寿问圣人 第241章 哪吒三探封神榜 镇元再谋一盘棋 第242章 天地和合生人宝 轮回逆转注元灵 第243章 取回天书归旧地 喝止异兽得灵珠 第244章 阵前易得千般胜 室内难防一剑仇 第245章 计赚混元伞 枪挑四天王 第246章 为忧劫中失大器 且将异宝授佳徒 第247章 阵前生死原多见 芦篷相吊实堪惊 第248章 风吼何如金光利 无心难解有心围 第249章 游龙帕中藏大秘 烛龙鞭里养真灵 第250章 烛龙遗宝虽神妙 金仙之身不等闲 第251章 天数焉能逆 道心不可违 第252章 金砖已赚公明去 金剪又引三霄来 第253章 大阵销神如反掌 云霄上榜费猜疑 第254章 金斗该落幽冥内 云霄暂归地书中 第255章 哪吒有福收奇宝 闻仲失机断金鞭 第256章 闻仲丧师倾大厦 子牙东进战金鸡 第257章 遇神光哪吒激斗 观气运女娲出宫 第258章 女娲鼓琴集百鸟 哪吒救急战青龙 第259章 哪吒妙计夺青龙 余化恃强战汜水 第260章 神虫显法除奇毒 巫宝归元去铅华 第261章 神器发威结因果 忠臣殉国下雄关 第262章 通天摆下诛仙阵 阐截二教论雌雄 第263章 六圣鏖战诛仙阵 三仙消却会元功 第264章 镇元造访兜率宫 通天再摆万仙阵 第265章 业果成捷径 忿怒现明王 第266章 赤松子出世 九转丹显功 第267章 万仙阵诸圣演道 受围攻多宝护师 第268章 万仙阵恩怨皆了 三大教兴衰未明 第269章 谈往生哪吒回命 化地狱酆都舍身 第270章 天庭两拒封神 诸圣再议神位 第271章 西方教追索金莲 镇元子幽冥大战 第272章 大曼荼罗现 鸿钧道祖临 第273章 斩将封神功方竟 悬棺镇国祸暗埋 第274章 雷泽元神遁世 李玄异相寻仙 第275章 授神职诸仙观礼 问法宝玉帝用谋 第276章 参周天玄云炼宝 议改教诸圣逼宫 第277章 天人相犯知真假 祸国殃民是何人 第278章 戏烽火西周亡国 说顺逆镇元训徒 第279章 游八方管仲相齐 说元始准提借宝 第280章 鼓舌如簧施毒计 投凡下界结圣胎 第281章 准提以儒乱道 老子出关化胡 第282章 输赌约接引让步 中毒计老子升仙 第283章 西方教兴龙华会 镇元子论再封神 第284章 现人书详谈神位 排众议一意孤行 第285章 阐教徒代传西法 娲皇宫独得机缘 第286章 说秦君商鞅变法 别鬼谷苏秦下山 第287章 反其道苏秦用计 夺先机玄素请援 第288章 已乘变化居宫阙 再访真龙亦枉然 第289章 二教主访龙被戏 黄石公拜地成仙 第290章 长平战起连山阵 殒命归神丧二吒 第291章 甲乙干戊己 再战丧土灵 第292章 鏖战三仙成七转 又约三阵见输赢 第293章 三大阵生机一线 三大士返本还源 第294章 长平两军换将 天庭一语相激 第295章 法力通玄四方镇 因果报应一时还 第296章 天罗伞下燃灯殒命 神火罩中精卫遭劫 第297章 起干戈天女丧命 中挑拨白起回秦 第298章 郭开用计又除李牧 白起无功转问骊山 第299章 平隐患仙子授天机 挟三清准提论罪状 第300章 诸仙论道动根基 秦王发兵平六国 第301章 截大道再出诛仙阵 伐崤山共聚曼荼罗 第302章 女娲阵前骂元始 冥河兴教犯宝山 第303章 拒冥河再现盘龙阵 求大道双散会元功 第304章 出金印老母解危机 斩三尸镇元趟恶阵 第305章 封神榜督战周天阵 镇元子怒摘四神兵 第306章 大曼荼罗随寂灭 金仙道果俱消融 第307章 镇元子挥枪破道 黄石公去国封神 第308章 天人相犯难持久 大道欺凌困地仙 第五卷 天人劫 第309章 接引斩尸开世界 准提立誓证混元 第310章 如来兴大教 后土掌幽冥 第311章 三清并道秦皇死 仙胞孕育石猴生 第312章 白马西来争斗起 门徒汇聚圣人谋 第313章 镇元子落子压棋枰 四圣人击掌盟誓约 第314章 金蝉子转世求经 六耳猴脱身混世 第315章 福洞仙山堪啸傲 名枷利锁不逍遥 第316章 妒念生烦难守拙 心猿纵马更无缰 第317章 话是真来却作假 诚心待客又遭疑 第318章 不纳良言遭挫折 难栓意马俱西来 第319章 悟空辨真假 水母性归真 第320章 玄罗涉险收水母 长老谈诗会木仙 第321章 二仙历劫回山 三妖当途取笑 第322章 孙悟空西天求救 三妖仙历劫归真 第323章 太清探问镇元子 壮士寻仙太华山 第324章 扶摇子赌棋平乱世 三圣皇证道庆昌隆 第325章 说治说乱难为伍 论道演道再相争 第326章 八景宫议论地仙界 五庄观又品人参果 第327章 与世同君镇元子 千年一饮元会功 第328章 女娲鞭退三圣皇 后土尺迫诸天主 第329章 六圣人大战分胜负 宁封子出世定乾坤 后记 新书预告
⑻ 武则天 璇玑图序 原文
原文:
《璇玑图序》
唐 武则天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民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苏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智识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爱之。然苏氏性近于急,颇伤嫉妒。
滔字连波,右将军于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
迁秦州刺史,以忤旨谪戌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诏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营加棰辱,滔深以为憾。
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滔益忿恨。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绝苏音问。
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
名《璇玑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苏氏笑曰:“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家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赍至襄阳。滔览之,感其妙绝,因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从盛礼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苏氏所著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之乱,文字散落,而独锦字回文盛传于世。朕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多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聊以示将来也。大周天册金轮皇帝制。
译文: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民宝我妻子苏氏,陈留县令武功苏道质第三个女儿了。名蕙草,字若兰。见识精明,容貌秀丽;于谦默默坚守,不求显扬。十六岁,到窦氏,我很爱他。然而苏氏性接近于急,很会嫉妒。
朱滔字连续波,右将军在真的孙子,朗的第二个儿子啊。风神秀伟,博通经史,能文能武,当时人们还的。苻坚委以心腹之任,刘备历任显要的职务,都有政治报告。
任秦州刺史,因为违背皇帝旨意被日敦煌。适逢杨坚攻克晋襄阳,担心有危险,凭借我才能,下诏任命安南将军,留下镇襄阳。当初,我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
我设置的区别是。苏氏知道了,要求而获得了,营加拷打羞辱,我深为遗憾。阳台又专门等待苏氏的短,谗言诋毁交到,我更加愤恨。苏氏当时二十一岁。
及至朱滔将镇守襄阳,邀请苏同去,苏氏生气的,不与同行。我于是带阳台的责任,没有苏音讯。
苏氏后悔自己伤害,通过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多首,计有八百多说,纵横反复,都是文章。他的文字笔画不缺。有情之妙,超古代超越现在。名为《璇玑图》。
但读者不能全部通晓。苏氏笑着说:“徘徊曲折,为自己说话,不是我的家人,没有人能理解。”于是打开仆人带到襄阳。
我看了,感谢他的绝妙,通过把阳台的关中,而将车从盛礼迎接苏氏回到汉南,恩好越重。
苏氏所著文章五千余言,适逢隋季的混乱,文字散落,而只有锦字回文盛传于世。我处理政事的闲暇,留心《经典》,散函的顺序,偶尔看到这地图。
通过阐述若兰多的才能,又美连续波的悔过,于是制定这记,姑且以表示将来的事。大周天册金轮皇帝制度。
(8)河津第三中学周天扩展阅读:
璇玑图简介:
苏惠之夫窦滔因拒不服从军令被前秦苻坚左迁至甘肃敦煌,窦滔在这段时光中结识了善于歌舞的赵阳台,并纳赵阳台为妾。
这令身为原配的苏惠与赵阳台关系顿时紧张,两人在窦滔面前相互诋毁,结果是窦滔对苏惠日渐不满。
在苏惠21岁时,窦滔获令镇守襄阳,从甘肃动身时也将赵阳台带在身边,对丈夫携小妾动身的苏惠甚为不满,拒绝与夫君一同前往襄阳。
这一举动使窦滔与苏惠之间的感情关系落入冰点,随后窦滔断绝了与苏惠的联系。
不久苏惠就对与丈夫断绝往来的事情悔不当初,独守空房苏惠将对丈夫的漫长思念之情寄托在自小的爱好——诗词歌赋上,转眼间已写出几百篇诗章。
苏惠将诗篇进行了绝妙的编排,这就是璇玑图——以五色丝线在八寸见方的锦缎上绣下了句句回文的两百余首诗词。璇玑图无论正读、反读、纵横反复都可以是一篇诗章。堪称是一篇巧夺天工的名作。
当《璇玑图》见世时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能够读通全篇诗章,对此苏惠笑答:“诗句章节徘徊宛转,也依旧是一首诗赋。除了我的家人,谁也不会明白个中三味。”
于是苏惠的家人将《璇玑图》星夜送至襄阳窦滔手中。看到妻子诗文的窦滔感受到妻子苏氏的爱意,最终决定将赵阳台送回关中,派出精心修饰的礼车将苏氏接回襄阳。两人恩爱如初。
此后璇玑图被诸多名家解读,其中唐朝武则天曾专门为苏惠与《璇玑图》撰写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著有《璇玑图记》,成为堪与武则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
⑼ 河津市第三中学怎么样
简介:河津市第三中学,创建于1992年,原名山西铝厂第二中学,建校初期隶属于中国铝业山版西分公司,为权企业办学性质。2006年学校移交河津市政府管理,2007年通过运城市教育局评估验收,成为运城市示范高中。学校位于山西省河津市铝基地希望街19号,占地80余亩,总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学校硬件设施齐全,设备一流。
注册资本:827万人民币
⑽ <<庄王伐陈>>的翻译
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 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前 477年,《史记·周本纪》为 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 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由于周的东迁,前人也称 这时期为东周。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 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 以姬姓者为最多,有晋(在今山西侯马)、鲁(在今山 东曲阜)、曹(在今山东定陶)、卫(先在今河南淇县, 后迁至今河南濮阳)、郑(在今河南新郑)、燕(在今 北京)、滕(在今山东滕县)、虞(在今山西平陆)、虢 (在今河南陕县)、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后迁山东聊 城)等国;姜姓国有齐(在今山东临淄)、许(原在今 河南许昌)、申(在今河南南阳)、纪(在今山东寿光);嬴 姓有秦(在今陕西凤翔)、江(在今河南罗山西北)、黄 (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苏泗洪);芈姓有楚(在 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 河南兰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县,后迁到今山 东潍坊);妫姓有陈(在今河南淮阳);曹姓有邾(在 今山东邹县)、小邾(在今山东滕县);任姓有薛(在 今山东滕县);曼姓有邓(在今湖北襄樊)。另外还有 属于风姓、己姓、□姓、偃姓等小国。各国之中最强大 者为晋、楚,其次为齐、秦,再次则为郑、宋、鲁、卫、 曹、邾等国。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除以华夏族 为主的大大小小国家之外,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 交错其间。在长期的相互混战之中,不少小国被强国所 吞并。见于《左传》的一百二十余国,到春秋末只剩下 原来的三分之一了。
经 济
井田制和农业耕作状况 春秋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井 田制。据《左传》,楚人“井衍沃”,郑“都鄙有章”, “田 有封洫,庐井有伍”。所谓井田,是指田地被分划成整 齐的小块,田间的土埂和沟洫成为田与田之间的一种界 限。《国语》说齐桓公时,管仲以为“井田畴均则民不 憾”。这是为了消除农民之间的不满情绪。所以强调把 田地一定要划分成等量的面积。另方面则出于对农民征 收赋役的需要。与此同时,农民也被组织起来。如《国 语·齐语》说齐国是“制都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 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 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把 许多分散的农户,纳入这类村社组织之中,再派官吏去 管理,可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后来郡县制下的乡里制 就由此演化而来。
井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国家或贵族,农民仅有使用 权而已。井田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小块的私田由每户 农民去耕种,收获归己。公田则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 国家或贵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种公田的积极性 日益衰退,从而影响了国家的收入。于是各国对税收方 式也作了相应的改变。齐在桓公时就已实行按地亩征租 税,鲁则在宣公十五年(前594)也宣布“初税亩”,长 期以来的力役租被履亩而税的实物税所取代。
除田税外,农民还要在有战争时向国家交纳军赋。军 赋按井征收粮食、草料和牲畜。由于战争频繁,国家不 断加赋,如郑作丘赋,鲁季孙“用田赋”,都是违反旧 制而加重农民负担的一种新措施。
除划分为井田的用地之外,还有不划井的零散土地。 如《周礼》说在国都附近有官田、士田、贾田、赏田等。 官田、贾田是分给供职于官府的小吏、工商的禄田,士田 是授予士家属的份田,《孟子》所说的“士有圭田”,即 指这类形状不规则的田。这些田的最高所有权也属于国 家。当时卿大夫之间土地虽可以转移,但在小贵族和平 民中缺乏土地所有权,特别是买卖土地的现象还未曾出 现。《礼记》说:“田里不鬻”,与当时实际状况相符。 耕作状况 春秋时农业工具仍以木、石制品为主,耕 作工具多为木制的耒耜。青铜农具甚少,仅在春秋末,今 长江下游一带才有过较多的铜农具。由于工具、技术都 和西周相差不远,故耕作时仍须共同合作,耦耕到春秋 末年还未绝迹。
由于农业受工具、施肥等条件的限制,土地仍须轮 休。《周礼》说:“不易之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 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即田地休闲的时间不等,长的 两年,短的一年,也有不须休闲者,不过数量较少。《左 传》中所说的“爰田”,和《周礼》中的“一易”、“再 易”之田相似,说明休闲田的普遍存在。
青铜器陶范 山西侯马出土
青铜蟠螭纹曲尺形建筑饰件 陕西凤翔姚家岗出土 手工业和商业 手工业分民间的和官府的两种。民 间如纺织不过是家庭的一种副业。官府工业则具有较大 规模,《周礼·考工记》提到的工种有攻木、攻金、攻 皮和刮磨、抟埴等项,冶铁业大约出现于春秋末,但很 快就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青铜蟠螭纹长方形建筑饰件 陕西凤翔姚家岗出土 商业和手工业相似之处,除民间的相互交易外,就 是由官府经营或控制的工商业,《国语》说:“工商食 官”,正反映出手工业、商业都以官营为主的这一特点。 在各国中,可能出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郑国的商业较为 发达。从文献记载来看,有关郑国商人的情况颇多,其 足迹遍于周、晋、楚等国。商人在出卖贵重物品时,必 须取得官府的许可,说明商人尚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 在大的都邑中,都有专为交易所设的市,如《左传》 提到郑、鲁、齐、晋诸国的市。当时民间交易仍以物易 物为主,但布、帛之类已作为一般等价物,起到货币的 作用。而使用金属铸币则较晚,《国语》记周景王铸大 钱是在公元前 524年,现在所见到的铜铸空首布,其中 有一部分当为春秋末年所作。
庶人、工商和奴隶 庶人,或称众,是靠农耕而自食 其力的人数众多的平民阶层,也称小人,以区别于贵族身 分的君子。《国语》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庶人 多居于野中,故又称为野人,或称为□。庶人不同于贵 族之处是,只有小家庭而无家族组织,故无氏,时人称 庶人为匹夫匹妇。
庶人劳动所得,其中一部分要上交,成为国家或贵 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除租税外,庶人负责沉重的徭 役,他们要为国家或贵族筑路、修城和建造宫室。庶人 一般都被束缚于土地上面,缺乏迁徙的自由。尽管庶人 社会地位低下,但他们也能拥有一点财产,其中包括少 量的牲畜。
庶人以农穑为其职业,有时也可在官府充当秩位卑 微的府史,有军功者有进仕之权利。在天下无道时,庶 人可以议政。《左传》说:“国将兴,听于民”,即认 为君主能听于民,才能使国家走向兴盛和发达。由于民 在一国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各国的贤明君主和政治 家都对庶民十分重视,提出了利民之类的政治主张。 工、商与庶人的社会身分比较接近。当时所谓的工 商主要是指为官府服务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与后来具有 独立经济地位的工商业者是有所不同的。工商本人有官 府之廪给,其家属则仍须耕种官府颁发的“贾田”方能 生活。
工商都居于国中,身分世袭,不能随意改变职业。但 与庶人一样,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当官府苛求无已时, 工商往往起而反抗,其中以卫国最为突出。春秋晚期,由 于经济的发展,工商渐从官府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因走向 独立经营而致富。如春秋末,晋国绛地之富商可以“金 玉其车,文错其服”。越的范蠡最后弃官从商,“十九 年之中三致千金”。孔子弟子子贡,经商于曹、鲁之间, 成为孔门弟子中最富裕者。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为以 后战国进入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阶段奠定了基础。
奴隶名称不一,一般称为臣妾,也有称为仆、竖或 牧、圉者。卿大夫家中都拥有较多的奴隶,奴隶往往来 自于赏赐,如晋景公曾赏给克狄有功的魏桓子“狄臣千 室”。除私家外,官府也有不少的奴隶,尤以罪犯奴隶为 多。所谓的奚、罪隶、胥靡就是指这一类的奴隶。《国 语》说:“皂隶食职”,即罪隶因有职事而受到官府的 供养。
臣妾或仆、竖一般多从事家内服役,而牧、圉则是 专管牧放牛马的奴隶。官府还有一批具有手艺的奴隶,如 《左传》有鲁的孟孙曾贿赂给楚人“执斫、执□、执□皆 百人”的记载,这里所说的是木工、缝衣工和织工。《国 语》说当时有所谓隶农者,即使获得肥沃的土地,但收 成多少都和自己无关,当是从事于农耕的官奴隶。由于 农业劳动中以庶人劳力为主。故奴隶劳动在生产中起不 到支配的作用。
政 治 制 度
国与野 春秋和西周相似,在王国或侯国之内,分 成国、野两个部分。国是都城及其四郊,是君主直接统 治的区域;在郊以外到边境为野,或称野鄙,君主把野 的一部分分封给卿大夫,由卿大夫去统治。
国中所居者为国人,其中包括士和工、商或其他一 些平民。如齐国把国中分为二十一乡,即士乡十五和工 商之乡六。士是贵族中地位最低者,他们世代服兵役,出 征时充当甲士;也可以仕进,国家授予他们小块土地以 作为俸禄,故《国语》说:“士食田”。士在国人中属 于主体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包括士在内的国人 在发生暴乱或政变时,往往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 君主或贵族经常“礼国人”,或是对国人“饩粟”,如 他们能赢得国人的支持,将是政权能够巩固的重要保证。 在野鄙中,有大片的井田和一些都邑。如齐在野鄙 中设王属,每属之下有十县,每县之下有三乡,乡下有 十卒,卒下有十邑,每邑之下有三十家。《周礼》说野 中有六遂。“属”或“遂”中的土地划成井田,由农民 去耕种,其收成归国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都、 县是贵族的封邑,晋国称封邑为县,鲁国则称为都。卿 大夫从封邑所得的收入,其中一小部分要以贡的形式交 纳给国君。
野中的居民称野人或庶人、野□者。春秋前期,野 人的社会地位较低,不服兵役,仅承担交税和服徭役等 义务。到春秋晚期,野人也当兵,地位有所改变。但无 论何时,野人也仍属具有自由民身份的平民阶层。
世族与政治 春秋时各国的统治集团由国君的宗亲 或少数异姓贵族所组成。《左传》说:“天子建国,诸 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从天子到卿大夫都 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次子则分封。各诸侯国之中,长 子继位后,次子或庶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子、 公孙的家族称公族。由于其贵族身份世代相传,又称之 为世族。同姓或异姓贵族都有自己的氏名(见姓氏),并 享有封邑和田地。邑或田地的多少、大小,各国不尽相 同。如卫国的卿可以拥有百邑,大夫为六十,而晋人以 为大国之卿有一旅之田,上大夫有一卒之田。当时官禄 与土地是相应的,有官则有土,亦享有禄。拥有大片的 田地,是卿大夫在政治上具有强大实力的物质基础。
卿大夫的其封邑上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 卿在封邑上修建起号称为都的城堡,有的规模甚至可和 国都相埒;还设置有治事的内朝和官属。治理都邑的有 邑宰。分管其他具体事务的有马正、司马、工师、贾师 等官职。贵族还有权诛戮或惩罚有罪的族众或臣僚,为 了封邑的安全,一般都设有私人武装的甲卒(或称私属), 国君出征时,贵族往往以其甲卒相从。可见在卿大夫都 邑中,不仅有农民为贵族提供租税和力役,而且还有军 队、法庭和官属。因而这类都邑实际上是侯国的一个缩 影。
当时称这种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为强家。各国都 有若干在侯国统治集团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家(公 族)。君主如得不到公族的支持,其统治就很难维持下 去。但公族势力过于强大,又会削弱公室的力量。特别 到春秋晚期,同姓或异姓的强家,其实力越来越大,如 晋的□氏“其富半公室,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 于周公”,君主已有名无实。这种“末大必折,尾大不 掉”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造成权去公室,政在家门 的结局。所以不久之后,便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官制和兵制 王室或侯国中职位最重要者为卿士, 是君主之辅佐,当时简称为卿。一般高级官吏皆由大夫 充任,而大夫中能秉国政者则号为卿。在卿位者多为公 子、公孙。晋国情况略异,卿常由异姓大夫担任。
卿除主政外,作战时或充当将帅。春秋早期,周王 室之左、右卿士及齐之国、高二氏,分别担任左、右军 之军帅。以后卿人数渐渐增多,如郑、宋有六卿,晋最 多时可达十二卿,而掌实权者仍是其中的一二人,他们 被称为正卿、□卿,郑则称为“为政”或“当国”,以 区别于其他的卿。在卿位者仍有具体官职,如鲁的三桓, 分别担任司徒、司马和司空;宋的正卿任右师、大司马、 左师、太宰等职;楚之二卿为令尹、司马。卿的官位常 是世袭的,故当时称之为“世卿”。
各国管具体事务的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 (见三有 事)、司寇等,这四种官职名称之前或有加上一“大”者。 宰也是常见的官名,或称太宰,有的国家其地位颇为重 要。属于师傅之官有太师、少师、太傅。以上几种官职 常由卿来担任。此外还有祝、宗、卜、史之类的官职。再 有是掌管来往贵宾的行人,管理刑狱的理或大士和尉氏, 管理市场和手工业的褚师、工正和工师,管理山林川泽 的衡、麓和虞人,管理地方的封人、县师或隧正。楚的 官名较特殊,最高执政官的卿为令尹,其他管理各种具 体事务者也多以尹为名,如有箴尹、沈尹、连尹、清尹 等十几种名称。秦国也有庶长、不更等他国所不见的官 名。
作战时以车战为主,故各国都有数量甚多的兵车。春 秋晚期,晋有兵车四五千乘,其他如楚、齐也有几千乘。 出师作战时,军队分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一般由君 主统率,左、右军则归卿率领。晋于春秋早期即由卿主 三军,中军帅称元帅或将军,同时又是晋之执政。军队 士兵主要由小贵族士所组成,庶人或牧、圉也有随军出 征者,但非军中主要力量。中军是王卒或公卒,即君主 之族众,当时称之为国士,是三军中精锐部分。左、右军 由卿大夫的族众所组成。晋在军师之下,有军大夫、军 尉、司马、候等官职。
铜柄铁剑 灵台景家庄出土
除战车外,也有步卒。如晋国为了和戎、狄作战,曾 经“毁车为行”,“行”就是步兵,郑国称步兵为徒兵。 但终春秋之世,车战仍比步战更重要。吴、越两国设有 舟师,是一支重要的水上攻战力量。
春秋时的刑罚以五刑为主,即墨、劓、宫、刖、杀 五种。杀为死刑,其余皆为毁伤犯人身体某部的肉刑。特 别是刖刑,是当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惩罚手段。《左传》 说齐国于春秋末曾经“履贱踊贵”,表明被刖足者之多。 有些贵族因犯罪也受此刑,齐的鲍牵即被刖足。较轻的 刑罚有鞭刑,官吏有过者即遭鞭打。犯人也可用甲、盾 或铜块来赎罪。还有将犯人或其家属罚作奴隶者,《周 礼》说:“丈夫入于罪隶,妇人入于舂藁。”
到春秋晚期,由于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在刑法方面 也要求作相应的变革。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即 把刑法条文铸于鼎上。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公 布范鞅所作的刑书。公元前501年,郑国杀邓析而用其竹 刑。在此以前,所谓“议事以制”,就是判决者往往临 事作出惩罚标准,缺乏成文性材料的依据。而在刑法条 文公布之后,官吏或贵族的专横独断受到抑制,这在历 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并对以后战国时期刑法条文 的完善具有深远的影响。
强国的争霸活动
周东迁和诸侯的强大 西周末年,关中因受战争和 自然灾荒的破坏而变得十分萧条,力量微弱的周王室已 无法再在镐京一带立足。公元前770年,平王依靠晋、郑 诸侯的帮助而东迁洛邑。
东迁后的周,起初尚占有今陕西东部和豫中一带的 地方,后来这些领土渐被秦、虢等国所占据,周所能控 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疆域的缩小,使周失去了 号令诸侯的能力,各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职和纳贡,周 王室的收入因此而减少。周经常向诸侯求车、求赙、求 金,失去了昔日的尊严,已和一般小国无别。
与周相邻的郑,也是西周末从关中迁到今河南新郑 一带的,但在春秋初中原的小国中,堪称佼佼者。特别 到庄公时,郑的武力较强,不仅战败戎人,而且还灭掉 了许国。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伐郑,结果被郑打得大败。 此后,周王再也不敢用武力来制服诸侯,而野心勃勃的 郑庄公则颇有称霸中原之意。除郑以外,宋、鲁等国都 很强盛。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为“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所替代。
齐桓公的霸业 齐在经济、文化上都较为先进,是 春秋时东方的泱泱大国。春秋初年,齐内乱迭起,无暇 对外。桓公继位后,任用管仲为辅佐,稳定了国内的局 势,同时又注意发展经济,国力大为充实。于是桓公积 极开展对外活动,首先拉拢宋、鲁两国,接着把郑也争 取过来。当时北方戎、狄势力强大,华夏小国深受其害。 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台);次年,狄又破卫 (今河南淇县),卫只剩下遗民五千余人。齐乃出兵救 邢存卫,迁邢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今 河南滑县)。史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由于 齐联合其他诸侯摧折狄人南下的锋芒,使邢、卫两国转 危为安并受到保护,齐桓公在中原国家中树立起很高的 威信。
南方的楚国,在春秋初年还并不强,但经过武王到 文王的苦心经营,楚开始强大,先后灭掉了邓、申、息 等国,并渐向北发展其势力。到成王时,楚打算更进一 步向中原逼近,但正逢齐桓公的崛起,一向服属于楚的 江、黄等小国都转向齐。这使楚大为不满,于是连年进 攻郑,以此作为报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也采取相应 的举动,率领鲁、宋、陈、卫诸国之师,讨伐追随于楚 的蔡国。蔡不堪一击而溃败,齐遂进而伐楚。楚不甘示 弱,派人责问齐师。最后两国无法压倒对方,故在召陵 (今河南郾城)会盟。这次齐虽未胜楚,但楚北进的计 划受到了阻力。
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 考),参加盟会者有鲁、宋、郑、卫等国的代表,周天 子也派人前往。盟会上规定:凡同盟之国,互不侵犯,还 须共同对敌。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成为霸主。霸主就 是代替天子而成为诸侯中的主宰力量。
桓公死,诸子争立,内乱不息。齐失去其霸主地位。 齐称霸时间虽不长,但对阻止戎、狄入侵和遏止楚的北 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武力强而好战的宋国,在宋襄公时期,也跃跃欲试, 想乘齐中衰而成为霸主,但不久就被楚所摧败。
晋的崛起和文公的霸业 晋在春秋初年比较弱小。 其疆域仅包括今晋南和汾、浍流域一带,都城在翼(今 山西翼城)。《国语》说晋国是“景、霍以为城,而汾、 河、涑、浍以为渠。”《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 之与邻”。由于晋国是“表里山河”,有难攻易守的好 处,但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于晋和中原的交往则颇为不利。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弟桓叔于曲沃(今山西闻 喜)。桓叔实力超过晋君,双方展开了不断的激烈斗争。 到公元前679年,桓叔之孙取胜而成为晋君,是为武公。到 其子献公时,晋改一军为二军以扩大兵力,随后灭耿(在 今山西河津)、霍(在今山西霍县)、魏(在今山西芮 城)三个小国,接着又灭虢(在今河南陕县)、虞(在今 山西平陆)两国,晋国疆土从黄河北岸延伸到黄河以南。 这对晋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献公时晋开始强大。献公死,诸子因争位而酿成内 乱。相继在位的是碌碌无能的惠公和怀公,故一直受制 于秦。晋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公元前 636年,流亡在外达十九年之久的公子重耳, 在秦的援助下回国继位,是为有名的晋文公。他备尝“险 阻艰难”,所以即位后能奋发图强,任用有才干的赵衰、 狐偃等人,并注意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经过文公的 治理,晋政权不仅巩固起来,而且还出现“政平民阜,财 用不匮”的局面。
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出居郑以避难。公 元前635年,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出兵平乱,护送襄王归 国。襄王为了酬谢文公的功劳,把阳樊、温、原和攒茅 之田(今河南济源、武陟一带)赐给晋文公。文公通过 兴兵勤王,除得到土地外,还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 威望。
自齐霸中衰,楚又乘虚而入,中原的一些小国都在 其支配之下。当时不仅鲁、郑屈服于楚,甚至象齐这样 的大国也受到楚的威胁。由于晋的强盛,晋楚之争势在 必然。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楚人战败。晋 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之君盟于践土(今河南原 阳),并得到周王的策命。是年冬,晋文公又会诸侯于 温(今河南温县),周王也被召去赴会,晋跃升为中原 的霸主。
文公死,襄公立。襄公依靠文公手下的一批老臣,不 仅能使内部稳定,同时还打败白狄与秦人,故晋仍能保 持其霸业。
秦霸西戎 周东迁时,秦襄公因护送平王有功而被 封为诸侯。秦原来居于今陇东,周东迁后,占有岐西之 地。德公时居雍(今陕西凤翔)。到穆公时秦渐强大。秦 和晋通婚,故关系较密切,两国又因接壤而经常有矛盾。 在晋文公卒后,穆公即乘晋丧而东向派兵袭郑,后因郑 有备而退回,但在行经□(今河南渑池、洛宁一带)地 时,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师被俘。此 后,秦不断和晋较量,如公元前625年,秦伐晋,战于彭 衙(今陕西白水),秦战败;一年后,穆公亲自率兵伐 晋,渡过黄河后,烧毁乘舟,晋人见秦有决一死战之心 而不敢应战。秦由于国力不如晋,故屡与晋战而很少得 利。而晋正好堵住秦东向的通道,故秦很难进入中原。出 于以上原因,秦只好向西发展,击败附近的戎人以增强 自己的力量。史称穆公“益国十二,遂霸西戎”。同时, 秦与南面的楚国加强联系,从穆公以后到春秋末,秦一直 和楚站在一起而与晋为敌。
楚庄王之胜晋 在晋文、襄时期,楚不敢与晋争锋。 到楚穆王时,楚不断对其邻近的小国寻衅,先后灭掉了 江(在今河南汝宁)、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 河南固始)等小国。晋自襄公卒后,大权旁落于赵盾之 手,赵盾为了树立自己的势力,排斥异己,杀灵公立成公, 晋放松了对外的争霸活动。而这时楚的国势正盛, 楚人 范山对穆王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楚 看出晋国的弱点,很想到中原建立霸业,但不久穆王即 死去。
继穆王而立者是庄王。庄王初年,楚的局势很不稳 定,接连发生贵族暴乱,又逢天灾侵袭,而邻近于楚的 群蛮、百濮也都乘机对楚进行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并 在内政方面作过一些改革,能够赏罚分明,大小贵族各 有所用,使“群臣辑睦”;对人民也有所加惠,即使经 常出兵,但国内也可以“商农工贾,不败其业”。由于 庄王治国、治军有方,楚国力日益强盛。
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 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向周询问周九鼎之轻重,以表示有 吞周之意。公元前598年,楚攻破陈的都城;次年又兴兵 围郑,郑被困三月因城破而降楚。这使晋难堪,故晋派 荀林父率大军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今河南郑州北)。 这时晋国政令不行,将帅不和,特别是副帅先□刚愎自 用,不肯服从命令,结果晋军被楚打败,狼狈逃归。□之 战是楚国在中原所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公元前594年,楚 又围宋达九月之久,宋向晋告急,晋因畏楚而不敢出兵。 宋、郑等国都屈服于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鞍之战和鄢陵之战 随着晋霸的中衰,常和晋站在 一起的齐,渐对晋藐视起来。齐顷公时,齐一面和楚连 结,一面又不断对鲁、卫两国用兵。另外又不尊重晋的 使臣□克。公元前589年,鲁、卫两国因不堪齐的侵伐而 向晋求救,晋派□克率兵攻齐,两军激战于鞍(今山东 济南),齐师战败。齐与晋结盟,并答应归还占领鲁、卫 之地。这次战役表明,晋虽不如以前强盛,但齐仍不是 晋的对手。
鞍之战晋获胜后,又引起楚对晋的敌意。这年冬,楚 以救齐为名而大兴师。接着楚在蜀(今山东泰安)举行 了盟会,参与者有齐、秦、宋、郑、卫等十国,声势颇 盛。晋不敢出来与楚抗争。当然,楚也不敢攻晋,两强 处于相持阶段。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立。厉公颇有重整晋国之意,于 即位之初就打败了狄人和秦人。被晋人称为“四强”的齐、 秦、狄、楚,这时除楚之外,都为晋所制服。
公元前579年,晋、楚两国在宋华元的调停下议和,但 两国均缺乏诚意,只能使矛盾获得暂时的缓和。公元前 576年,楚首先违约而向郑、卫发动进攻。次年,晋国以 郑服于楚为借口而伐郑,郑向楚求援,楚恭王率大军救 郑,晋、楚两军大战于鄢陵,楚战败而退兵。鄢陵之战 后,晋在实力和条件上略胜于楚,晋厉公因此骄傲自满 起来。次年,“欲去群大夫”,杀掉了□至、□犄、□ □,想以此来加强君权,但晋室弱而权在卿大夫的局面 已很难扭转,所以次年厉公即被栾书、中行偃这些实力 很强的大臣所杀死。
晋悼公复霸 厉公被杀之后,晋国卿大夫之间的斗 争也趋于缓和,故在悼公时期,晋势复振。
悼公在对付戎人方面采取魏绛和戎的策略,即用财 物去换取戎人的土地,以代替过去的单纯的军事杀伐,借 此抽出部分的兵力来加强对中原的争霸活动。
公元前571年,晋在虎牢(今河南□水)城以逼郑。郑 背楚而倒向于晋。这时晋、楚俱在走向下坡,但相比之 下,晋略占优势,故楚不敢与其相抗。悼公能够复霸,原 因就在于此。当然,晋的霸业,至此也已接近尾声。 向戌弭兵 公元前546年,宋向戌继华元而提出弭兵 之议,晋、楚、齐、秦四大国都表示同意。是年六、七月 间,晋、楚、齐、秦、宋、卫、郑、鲁等十四国在宋都 开弭兵之会。齐、秦是大国,邾、滕是齐、宋的属国,这 四国不参加盟约。会上规定晋、楚之从必须交相见,就是 说两国的仆从国既要朝晋又要朝楚,同时承认晋、楚为 霸主,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霸业由两强来平分的现象。 弭兵之会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晋、楚两强力量的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