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绥德一中学校位置的作文
绥德县第一中学地址设在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的榆林,陕西 榆林 名州镇文化路内175号,校长是霍容克富,主要经营教育,于1950年1月1日在榆林工商局登记注册挂牌成立,学校注册资本未提供,在职员工217名
2. 绥德民俗春节作文
我们的家来乡叫绥德,源它是一座文化古城,也被人称为“旱码头”“天下名州”等,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可是,因为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让我们的家乡失去了美丽的外貌。
你在无定河边吸一口气,顿时阵阵臭气扑面而来,在高处一看,河边全是一条条小小的污水道,把大河污染了,让水中的动物叫苦不迭;把土地污染了,有的地方连生命力特强的杂草也竟然不长了。我们可以想像,那是多大的污染呀!
满天的风沙,满地的垃圾,放肆的开采,让我们的家乡、遍体鳞伤的家乡妈妈正在无声的哭泣着,人们醒悟吧!只要我们少吐一口痰,少用一次性的东西,少用一度电,少……就可以让我们的绥德成为绿色的城市。让人们生活在健康的环境里,那是多么幸福呀!
人们也想尽办法,想把绥德变好,一句句保护环境的语句在路边立着,人们开始种树了,开始了废物再利用的活动,环保,环保,让我们一再呼唤,让更多的人加入。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迟早有一天,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变美的。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美丽的未来就在我们面前,未来,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3. 寻甸县第一中学的介绍
寻甸一中肇始于“寻甸县立乡村简易师范学校”,前身为寻甸县立初级中学,始建于1939年秋。几经易名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2001年高中扩招,初中部停止招生。2004年寻甸一中高考上线率逐年提升,2005年90.11%、2006年93.37%、2007年94.30%、2008年93.45%、2009年94.89%、2010年100%,2008年11月,异地新建寻甸一中,现在的校园可容纳全日制在校学生5000余人,开设100个教学班,全部为高中部,新校区于2009年2月10日奠基,占地176亩,投资2.4亿元。2009年12月,占地135亩、投资6000万元的寻甸体育中心划拨寻甸一中管理使用。2010年9月10日,原县一中、三中成功整合为新的寻甸一中,全校师生乔迁新校址。2013年,学校输送出第一批新一中的学子们。学校办学方向经受住了历史检验,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高考成绩逐年提升,低进高出态势明显,2013年获昆明市高考综合质量优秀奖 ,2014年在昆明市是高中学校中提升率排名第一。学校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云南省教育评估专家组考核,晋升为一级三等高(完)中。
4. 郓城县第一中学的文化传统
校魂:勇创一流,永不满足。
校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风:文明、博学、求实、创专新。 郓城一中现有包属括校编辑部、光影摄影社、新阳文学社、晨钟文学社、天马行空表演社、凉音颂吧、爱心社
等在内的十余个学生社团,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并在校内印刷发行《郓城一中校刊》、校报、《手心写执(校编辑部)》、《叮咚(晨钟文学社)》、《浅笙(新阳文学社)》等刊物。
学校长期举办的活动列表 活动名称 活动时间 活动形式 元旦晚会 一月 在学校阶梯教室举办元旦庆祝晚会 参观鲁西南战役博物馆 清明节 祭扫烈士墓、参观战役纪念馆 歌咏比赛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 以班为单位参加歌咏比赛(高一新生) 级部篮球赛 略 略 运动会 春季或秋季 在操场举办运动会(约两天) 艺术节 12月 形式丰富多彩 社会实践 略 参观郓城企业等 社团活动 周六、周日 根据社团类型不同有所差别 其他 不定期 学校邀请知名学者进行演讲
5. 余江县第一中学的一中历来任领导
一中历任领导 程长根 中历任领导 杨文生 一中历任领导 陈金廷 一中历任领导 邓高龄 一中历任领导 黄杲一 一中历任领导 艾佛胜 一中历任领导 童厚源 一中历任领导 宁和鸣 一中历任领导 桂文太 一中历任领导 舒享茂 一中历任领导 侯文斌 一中历任领导 陈克旺 一中历任领导 桂申太 一中历任领导 徐克诚 一中历任领导 王金万
6. 陕西榆林绥德县经济与发展前景
在计划经济时期,绥德为南北物资的储备、调配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来,绥德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山川秀美建设、扶贫开发步伐,确立了“工业强县”的奋斗目标,改革和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使经济社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全县实现GDP8.28亿元,是2000年的2.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亿元,是2000年的2.5倍;财政总收入是2000年的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00年的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1.9倍。今年1-9月份,全县实现GDP6.2亿元,同比增长19%;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1%。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绥德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以来,绥德县结合自然条件和农民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引导群众按照“近抓羊草、远抓枣桑、常抓劳务”的战略思路,重点发展劳务输出、红枣、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在以黄河沿岸枣林坪、河底两个乡镇为中心的黄土丘陵土石山区发展红枣加工企业150多户,年加工红枣3000多吨;在薛家河、吉镇、赵家砭等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种草养畜、种桑养蚕业,目前已建成以薛家河镇为中心的舍饲养羊示范基地,舍饲养羊近17万只,桑树种植面积20万亩,养蚕近100张;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2005年共输出剩余劳动力5.9万人,其中有序输出2.9万人,直接经济收入2亿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
生态建设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相继建成了辛店乡龙湾、义合镇和合峁、中角流域等八大综合治理区,治理区内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21.2%提高到45%,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236万吨,生态体系正趋向良性循环。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电、路、讯等为重点,通过实施水窖、水井建设以及防氟改水工程和城乡电网改造等项目,有效解决了广大城乡居民的饮水用电问题。全县农村公路在榆林市南六县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战略目标,成为全市第三个实现乡乡通油路的县区。
(二)城市经济建设
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绥德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把城市当作国有资产来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市场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出了穷县财政不拿钱搞建设的路子,2002年8月被省科技厅列为“陕西省城镇化建设科技示范县”。绥德县先后投入5亿多元,对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建成了7段总长为7650米的防洪河堤和集防洪、交通、商贸、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滨河、神龙、学子、永乐四条大道;完成了白家湾小区开发建设工程、体育场和旧城改造工程,以及五一小区的大部分建设工程,扩大了学子小区和雕阴小区的建设规模,启动了永乐小区建设工程,并对部分社区居委会的公共设施进行了维修、疏通和硬化,增添和改良了部分市政设施。
与此同时,绥德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把抓项目作为抓绥德经济的重头戏,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招商局,指定一名分管副县长专门负责项目工作,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出了不同的优惠政策,确定了100万吨纯碱、20万吨电石、5万吨氯酸钠“一大两小”项目为近期主攻目标,完成了5万吨氯酸钠的项目申请报告、20万吨电石项目的申请报告和盐化工园区总体规划,包装了一批较有前景的项目。绥德县先后签订大小项目25个,引进了华龙洗煤厂、鸿武洗煤厂、恒源洗煤厂、能源洗煤厂、天和长大酒店、心康酒店、富源汽车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远大商贸服务公司等18个项目,到位资金2亿多元。
(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县城教育为中心、以高中教育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学校为骨干、以中心村小学为网点的教育新格局,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连年来,全县高考及名牌大学录取率始终位居全市前列;文化事业以建设文化大县为目标,挖掘整理了大量民间艺术资源;计划生育建成自治示范村70多个,正向综合示范县的目标迈进;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就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88%;广播电视网络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节目传输质量进一步提高,电视普及率达到95%;“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对象达9018人,农村27185个低保对象也落实了低保措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正逐步得以落实。
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十一五”时期,GZ35高速公路、太中铁路将全线贯通,榆绥高速公路、西包铁路复线开工并建成,区域铁路网络绥德枢纽站将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绥德县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绥德县将充分利用“井”字形交通优势,发挥绥德作为呼、包、银、榆经济带向东向南最近出海通道的优势,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二是资源优势。在盐岩资源方面,据地质资料表明,绥德县位于陕北石盐矿床的中心地带,氯化钠含量最高达99.8%,其他有害元素含量甚微;在天然气资源方面,通过实地勘探证明,绥德县境内储藏着天然气资源;在焦煤资源方面,根据府谷、吴堡石炭——二叠纪煤资源勘查成果,结合东部山西省河东煤田的地质特征和该区地震勘查解释成果,在收集并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的基础上,测算出绥德河底和佳县螅镇一带预测资源量为21.57亿吨,可初步证明该区域有焦煤资源。因此,绥德县将以盐岩、天然气、焦煤开发转化为突破口,努力建设榆林的盐化工中心,形成框架牢固、技术先进、规模较大、在省内外有重要位置的新型现代化盐化工及载能工业基地,力争上马120万吨真空制盐、100万吨纯碱以及配套30万吨合成氨、60万吨电石、5万吨氯酸钠、2万吨金属钠、100万吨煤焦化厂等产业项目,加快石油、天然气、焦煤勘探开采步伐,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是人文优势。绥德是陕北地区惟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是民歌《三十里铺》的故乡,不仅有被称之为“三大宝”的扶苏墓、蒙恬墓和汉画群,而且有居陕北馆藏文物之最的商周青铜器。同时,陕北民歌、唢呐、剪纸、刺绣、石雕等民间文化艺术也极为丰富,“黄土地艺术团”、“绥德汉唢呐团”多次在海内外巡回演出,使陕北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广泛传播。绥德县把人文资源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开发和利用,建设黄土文化传承传播基地。一方面做好红色旅游等三项规划,强化“黄土地艺术团”、“陕北民歌演唱团”和“绥德汉唢呐团”三个团体,建设“三十里铺”民俗生态文化村、陕北石雕文化专业市场、龙湾生态示范建设等三个工程;另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绥德中学和绥德一中创建成全国和全省示范高中。同时在学子小区新建绥德县职教中心,使其成为榆林南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的教育基地。
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未来的几年,是绥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绥德县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大交通带动大流通、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为发展总思路,着力加强陕北的物流中心,盐化工中心,南部县区教育中心和区域中心,以及黄土文化的传承、传播基地、陕北轻工、化工、农副产品的加工基地等“四大中心两大基地”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一是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在县城北部地区尽快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配套设施,逐步形成与国内各大物流区紧密衔接的物流体系,使绥德成为陕北地区的物流中心。
二是以盐岩、天然气、焦煤开发转化为突破口,努力建设榆林的盐化工中心,形成框架牢固、技术先进、规模较大,在省内外有重要位置的新型现代化盐化工及载能工业基地。
三是把人文资源作为一项产业来开发和利用,做好旅游景点、文艺团体、民俗生态文化村、陕北石雕文化专业市场等文化工程的规划建设。同时,继续整合教育资源,逐步把绥德打造成以高中教育为旗帜、职业教育为品牌的陕北教育名城。
四是以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为战略思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产之县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西部强县。
7. 绥德县的文化艺术
陕北说书
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说唱者多为盲人。说书艺人中流传有说书是三皇流传的故事。绥德有个三皇庙,每年七月十五,各地书匠都要云集这里,为祖师爷义务说书,在艺人眼里认为三皇为说书祖师爷。说书是以谱主的说唱艺术,集说唱、演奏一体。说书的内容有《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在延安有《毛野人》、《地主和长工》。
陕北民歌
是陕北特定地域产生的独一无二的民间音乐,绥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先天的自然条件决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长期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触景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喜也唱,哀也唱,逐步形成高亢、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陕北民歌。
陕北剪纸
陕北剪纸艺术品,俗称窗花。即妇女们将它剪好后,贴在糊着雪白薄纸的窗格子内,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开的春花绽放在农家屋内。每逢春节,农村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贴满窗子和炕头。 薛家渠遗址
位于义合镇薛家渠村东的寨子山(亦称石磊山)上,遗址主要分布在山的南坡,范围东西为300米,南北为240米。遗址偏下地带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篥上部分则多是晚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发掘面积110多平方米,清理灰坑2个,墓葬一座,遗迹为圆形袋状窖穴,长方形地穴式住屋和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陶器中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黑、红陶极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楔形点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和云雷纹。陶器有直领分裆柱足鬲、肩饰、云雷纹或方格纹的小口折肩罐、蛋形三足瓮、豆、簋、盆、纺轮、陶垫、陶且等。石器有斧、刀、锤等,骨器有匕、锥、针、管 、纺轮等。
李广寨遗址
位于韭园沟乡李家寨村北100米的山峁上。寨墙石砌,面积东西400米,南北180米。寨西南壁上有白灰面,曾出土过绳纹灰陶罐。据《绥德州志》载,此处为汉李广寨。
8. 陕北秧歌作文1200字的,特急!!!!!!!!!!!明天早上就要!!!!!!!!
自己简写
文化人类学家有一个基本共识:人类文化来源于早期巫文化。阿城的讲述让我忽然意识到,秧歌应该也不例外。陕北秧歌今天的谒庙、彩门、九曲等十来种方式,包括广场上的歌舞,都应该有巫术源头。《周礼·春官》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雩(yú)是求雨之祭,是大巫率小巫们举行舞蹈方式的祭天仪式。这应该是秧歌的源头之一。至今在陕北安塞沿河湾,正月十五晚上,转了消灾免难的九曲秧歌后,大家还跟着伞头儿成群跪在地上,对天告求——求一个今年的风调雨顺。在靠天吃饭的陕北,农民未雨绸缪,从周代继承下来的这种对天的礼数,从未失传。那,陕北秧歌的“沿门子”——也叫“排门子”、“转院”——传统,又从何而来呢?
插队那会儿,余家沟没闹过串院“沿门子”的秧歌。但秧歌的传统是走村串户,转院拜年,到了谁家,就算为谁家驱了邪驱了病,保他四季安全生产、无病无灾。除此以外,秧歌队还要拜牲口圈、拜庙等等。政治挂帅和人民公社化后,排斥驱邪消灾的鬼神观念,个人的灾病也远不如集体大局重要,闹秧歌就光尽着大局闹了。不过,陕北的闹秧歌,虽然已经大有娱乐性质,但沿门驱邪驱病的传统从未消失。
陕北秧歌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傩仪是秧歌的源头。傩,是古时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周礼》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当时沿门驱邪驱病的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说方相氏领导一百多人进行傩事活动,挨门挨户驱除疫鬼。屋里有疫鬼,就会有邪行的事情发生,导致大小人口患病甚或死亡。沿门驱疫的目的就是逐户驱邪驱病,彻底消除疫病隐患,保证部落人口平安繁衍。
同类的记载不止一处。有说甲骨文里已记室内的“驱鬼疫之祭”,并记有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有说方相氏索室驱疫是傩仪之始;还有说五千年前颛顼氏的儿子成了鬼,那个年代就索室驱疫了,这就把沿门子的出现时间又提早了二千年,虽似附会,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真实。陕北秧歌“沿门子”的形式已经没了傩面具,而且不用进屋,只要到门前歌舞一番,就算驱了病灾,但驱除的目的,跟三千年前一样。
禓歌
《论语·乡党篇》记:“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说孔子逢乡里人搞傩仪驱鬼,便穿上朝服,站在家庙的东阶上。傩是一种仪式化、制度化的巫术活动,它继承巫术的力量和方法,靠强烈的声音节奏和发散的舞蹈形式聚合能量,达到超自然的境界,实现沟通人神、安定人间的目的。
重要的是,傩,也叫做“禓”。同样是孔子这件事儿,《礼记·郊特牲》记:“乡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有“微作禓,五祀。”说商族第八代领导人上甲微创建了“禓五祀”之礼——那时候还没有商朝。据此有学者推测,商时候叫“乡人禓”,周时代说“乡人傩”了。“禓”的意思,汉《说文》解释是“道上祭。”对此,后人多说是在道路上的祭祀。《礼记集说》讲:“禓,犹禬也。”禬(guì)也是一种祈祷消除灾祸的祭仪名称。郑玄注“乡人禓”则说:“禓,强鬼也。谓时傩,索室驱疫逐强鬼也。禓,或为献,或为傩。”意思是,“禓”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变成的鬼,把这个鬼名用作祭祀之名,指的就是沿门驱病的傩仪。禓,也叫献,也叫傩。这么说,这个“禓”不就是那种走来走去沿路祭祀的“道上祭”吗? 这个“禓”,一直有两个读音。现在念作shāng,此外,它还念yáng。《说文》说“禓”是“?#91;声”,徐铉注“禓”和“?#91;”的音,都是“与章切。”在《广韵》《集韵》里,“禓”都有跟阳、?#91;、洋、羊、杨什么的一样的音儿。《康熙字典》里还有:“《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并音‘阳’”。
《礼记正义》里注“乡人禓”的禓是“音伤”,《说文》说“道上祭”的禓是“?#91;(yáng)声”,说明这同一件事儿,有两个音。而琢磨“禓,或为献,或为傩”的时候,禓如果读“阳”,
陕北秧歌
就好理解些。因为那时候,“献”的声母挺像h??h??,到现在,客家、闽南还是这音儿。而“禓”,那会儿声母是接近h的一个浊声。至于“或为傩”,我们只能知道,现在还常有把人“阳”说得跟“娘”似的,很难说古时候禓、傩没有接近的声母。
恐怕在唐朝以前,大家早就不把“禓”念成“伤”了。颜师古在《匡谬正俗》里说原因:“乡人禓音伤……而徐仙音禓为傩。今读者遂不言禓,亦失之也。”说晋代徐邈说“禓”念“傩”,大家读了他的书,就都不念“伤”了,“禓”的“伤”音便失传了。
历史上,“乡人禓”的禓,确实读过“阳”。明·郝敬的《礼记通解》说乡人禓是袒裼(xī)相逐,不读为阳。他主要是在说禓字儿写错了。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那时候,“乡人禓”的禓,显然是念“阳”。 “禓(yáng)”在陕北,至今还是个巫术。陕北人死后,葬礼仪程中有个巫仪音“起阳”,今天看来,实际上是“驱禓(yáng)”。这是在把棺材抬往墓地之前的一种祭仪。阴阳先生使用巫术驱赶周边鬼神,以便死人的灵魂顺利动身上路。这时众人回避,阴阳先生在亡者临终呆的窑洞里,拿把菜刀甚至铡刀大舞一通,口中叽哩哇啦。只听见他将手里铃铛摇得下课铃般响亮,又“乒乒乓乓”把个缠住腿的公鸡往地上乱摔,那鸡受尽虐待,喊声惨烈。最后,听见“当”的一声响。再看时,他已站在窑洞院里,将一只盛满柴灰的碗打碎,灰面子和碗碴子在棺材前铺下一地。那只鸡是邪祟的象征,虐待它,是为了让邪祟不堪折磨而离去,从而达到驱除目的。
一个人死后,家人要跨立门坎摔死一只鸡。如果人是非正常死亡,就在他亡处摔死那鸡。今日陕北乡间说这是让鸡“替死”。但是人已死亡,何以替代?其实,杀鸡驱鬼——以前还杀狗驱鬼,是一个悠久的巫术传统,也曾被纳入礼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说:“杀鸡着门户逐疫,礼也。”《旧唐书·礼仪志》也记:“季冬晦,常赠傩磔牲于宫门及四方城门,各用雄鸡一。”可见杀鸡是傩仪项目,其目的,一定跟郑玄讲的“禓,强鬼也”有深层关系。不杀而改虐待,实在是因为那公鸡还能继续追踩母鸡、司晨报晓。
北京俗话有句“殃打了一样”,是说那人萎靡、没精神。旧时,北京说人死之后,有一股煞气,叫“殃”,人死几天后出来。如果大活人被殃打着了,不死也得大病一场。可是,“殃”不是鬼的名称呀。说不定,这个“殃”,就是郑玄说的那个“禓”鬼,这个字写作“禓”才更对头呢。
从陕北那个巫仪的性质和目的来看,它无疑是“驱禓”,甚或就是“驱傩”。因为禓、傩曾经可能同音。不管是禓是傩,大家驱的,是同一类鬼。这个“起”呢?当年从北方长征南下的客家人,现在的“驱”读音,和“起”的元以来近代音、现在闽方言音,是一致的。如此,这个“驱禓”,就是在陕北话里深藏不露年深日久的底层词汇了。
禓、傩的舞蹈方式起源于远古的巫。《说文》对“巫”字的解释就是:“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像人两袖舞形。”陕北的“驱禓”是巫师舞动的一种残留。巫的集体方式,则演变成后来的集体歌舞。山东有一种祭祀舞蹈叫“商羊舞”,这个名称,让人联想到“禓”的shāng、yáng两音——它会不会是“禓(shāng)禓(yáng)舞”?此外,歌舞中的角色现象还发展成傩戏、阳(
陕北秧歌
禓)戏。这些保留着“禓”的沿门驱疫内容,以及始于“道上祭”的、融合了天地崇拜、生殖崇拜、鬼神崇拜内容的乡间歌舞,总称了“禓(yáng)歌”。
谁也不知道“禓歌”这个词在口语中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只知道“禓”的意思早早就淡出了文人记忆,有关的文字表述,均以“傩”代之。但是,这个词沉淀在口口承传的民间语言里,沉淀在民俗中,虽然千百年后被写成了“秧”,但它的文化内涵就和表现秧歌场子的旋转纹样一样,流动不停。
历史悠久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由此可知,秧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云:"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故又有人指出,秧歌传自南方,是陕北的一种外来文化。作家曹谷溪在《再谈陕北秧歌》中说:"陕北人闹秧歌,就是图个红火。每年正月二三开始,几乎要闹腾一个正月天。一直到二月初二才压了锣鼓五音"。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陕
绥德县第一中学秧歌队
北地区 "闹秧歌"习俗由来已久。如陕北的绥德、米脂、吴堡等地,每年春节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演出前先到庙里拜神敬献歌舞,然后开始在村内逐日到各家表演,俗称"排门子",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这是古代祭社活动的延续,十五日灯节这天,秧歌队还要"绕火塔""转九曲"。"绕火塔"也叫"火塔塔",先用大石和砖垒起通风的座基,上面再用大块煤炭搭垒成塔形,煤炭之间有空隙,填入柴禾、树枝以便燃点。由于当地煤炭质量好,又有柴木助燃,所以在十五日的夜晚点燃后,火焰照红夜空,秧歌队绕塔高歌欢舞,非常好看。此习是古代"祀太乙""积薪而然"求火消灾驱邪的遗风。此风俗在清代县志中有记载,如《绥德县志》"并以煤块积垒如塔,至夜,然(燃)之,光明如昼。"《米脂县志》"铺户聚石炭垒作幢塔状(俗名"火塔塔"),朗如白昼。"可见此俗由来已久。
编辑本段豪迈粗犷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
早年多是男扮女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
陕北秧歌
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小场子秧又叫踢场子,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局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 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 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陕北秧歌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陕北秧歌的领头人叫伞头,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伞,寓义庇护众生,风调雨顺;虎撑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据说孙思邈曾为老虎治病,为便于观察和治疗,曾用一铁圈撑开老虎的嘴,这铁圈就叫"虎撑"。后来,虎撑演化为串乡治病民间医生手中发出声响的"串铃",成为民医的标志。它在伞头的手中,则成为消灾却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挥秧歌队表演和变化队形图案的响器。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头人,通晓传统秧歌唱段,能即兴编唱新词,根据场地气氛或各家的情况出口成章。演唱时,他领唱,众队员重复他最后一句,形式简朴、热闹,词句生动、易懂,唱得观众皆大欢喜。现在的秧歌舞,经过改革后角色有所不同,服饰可为现代装, 腰系红绸带。手中道具可以是镰刀、锤子,可用花伞。丑角也可不要,也可和霸王鞭结合起来。
编辑本段风格流派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排列法。小场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文场子"、"武场子"、"踢场子"、"丑场子"等;其中"踢场子"为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参加人数为偶数,成双成队,男待彩扇,女舞彩绸,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需展示"软腰"、"二起脚"、"三脚不落地"、"龙爪穿云"、"金鸡独立"、"金钩倒挂"等高难技巧,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间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
,比歌赛舞,热闹非凡。男角叫"挂鼓子"女角叫"包头",过去均由男子扮演,"挂鼓子"的动作朴拙,有武术的爆发力。"包头"的动作质朴、活泼,具有农村妇女的特点。表演虽有套路,但即兴创造的成分极大,充满陕北农村生活的情趣。技艺精湛的演员深受群众的喜爱,如李增恒扮演的"包头"形象俊俏,表演洒脱、灵巧,有"溜溜旦"的艺名。
编辑本段发展传承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
陕北秧歌
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的伞头改为工农形象持木制镰刀斧头,创造了具有新内容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其中,"翻身秧歌"、"胜利腰鼓"等新秧歌在全国得到普及。新秧歌有大场秧歌《边区好地方》、扇秧歌《南泥湾》等,深受群众欢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起着鼓舞斗志,庆祝胜利的作用。1950年代民间舞蹈方兴未艾,各地秧歌异彩纷呈,人们就在秧歌前冠以地名以示区别。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绥德秧歌发展
绥德,是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秧歌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唢呐之乡,中国剪纸之乡。这里有动人的传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里有一代名将韩世忠,这里有茂腾腾的后生和俊美的女子。这里文化传承完善,每年的正月十五,绥德县上必定会有一场红火的秧歌盛会,各个乡镇,中学都有自己的
绥德县第一中学秧歌队
秧歌队。每年都有十多家秧歌队在街上表演,改革开放后跳的是新式秧歌,男女搭配一般为四列,女子多以双扇,男子则拿着伞。扭着欢快的秧歌。绥德县第一中学是一所历史颇久的中学,那里重视学生们的文娱生活,以前每年都有绥德一中秧歌队出演秧歌,后来则改为绥德一中与绥德中学交替演出,但是在老百姓嘴里头提起绥德一中的秧歌都赞不绝口。因为他们有绥德后生们的粗犷帅气,女子们的俊美,因为他们扭出了新一代的新气象,新一代的活力!!!
9. 桓仁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的历年状元
2010 理科 满喜月 634分 华中科技大学 文科 童成磊611分 中国人民大学 2012 理科 沈泽桥 656分 北京大学 文科内 631分 南开大学 2013 理科 张苏 656分 北京交容通大学 文科 张竞文 615分 浙江大学
10. 农安县第一中学怎么样
简介:农安县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具有80年历史的名校。共两栋教学楼(原男宿舍已改为一年级新生的教室)还有一栋综合楼。具有地区一流的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电子备课室等教学设施。近年来,学校又投资近400万元。构建了校园教学网络,达到资源共享,并与Internet(因特网)相连,实现了“三网合一”。在2013年9月30日,又购进3000套新桌椅。且将于2013年9月16日取消早晚课。还有新增加的课间舞,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让学生有更充沛的精力。不断改变的办学理念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慕名而来。
注册资本:995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