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离任城区金城政府有多远
公交线路:c605路 → 9路/k9路 → 15路,全程约21.7公里
1、从济宁高新区高专级中学步行约1.1公里,到达王因镇站
2、乘属坐c605路,经过6站, 到达凯赛工业园站
3、步行约10米,到达崇文大道公铁立交站
4、乘坐9路/k9路,经过16站, 到达市委站
5、乘坐15路,经过3站, 到达金城街道办事处站(也可乘坐38路/k38路)
6、步行约90米,到达济宁市任城区金城街...
② 济宁高新区有几个高中
一个。在王因
③ 济宁高新区王因高级中学和接庄高级学校哪个好
济宁高新区王因高级中学相对好。下面从多角度进行二者的比对:
一、师资力量
1、济宁高新区王因高级中学:学校师资优良,有高级教师40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26人,其中很多承担了市区级科研课题。教师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50多篇。
2、接庄高级学校:教职工125人,其中:高、中级职称51人,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81人,学历达标率100%,2003年就被评定为“市级规范化学校”。
二、硬件设施
1、济宁高新区王因高级中学:一个2400平方米的现代化餐厅。拥有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配备有多媒体学术报告厅2间,省级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各3间,音乐厅、美术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建有校园广播网、宽带网、双向电视网,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
2、接庄高级学校:每间教室内有电视机,VCD机、投影机等设备,教室内硬件设施已达到市级电教学校标准,拥有全区同类学校唯一的国家级标准语音室、市级标准的微机室、全区初中唯一的电子备课室,语文阅读室,宽敞的多媒体教室可容纳300余人,且室内配有全区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学校规模
1、济宁高新区王因高级中学:学校园面积12,500平方米,有一座面积47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学生1200人,共22个教学班。
2、接庄高级学校:占地25089平方米,建筑面积6295平方米,是一所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一流、教学质量突出的现代化农村初级中学。目前该校拥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余人。
接庄中学坐落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接庄镇接庄村南,东邻接庄镇至石桥镇公路与任城区第二中学隔路相望,西与接庄村宋楼片相邻,南靠常庙至岳园东西路,北邻接庄镇中心小学,构成接庄镇中小学文化教育中心。
接庄中学建于1987年,建校之初,名为济宁市郊区接庄镇中心中学。接庄中学中学下辖三个联中,即接庄联中、大郝联中和南集联中。后来,随着郊区更名为任城区,学校更名为济宁市任城区接庄镇中心中学。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2001,又借助姜乔小学设立接庄中心中学姜乔分校。2004年姜乔分校撤销,师生并入接庄镇中心中学。2005年南集联中撤销,师生并入接庄镇中心中学。同时,接庄中心中学正式更名为任城区接庄中学至今。
④ 2020年中考410分能上济宁高新区第二高级中学吗
2020年中考410分的话还是可以
能上济宁高新区第二高级中学
⑤ 济宁市哪个初中、高中学校好
南宁市比较好的初中和高中有:
一、初中:
1、济宁市实验初中:
实验初中的筹建得到了在区委、政府和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区委、区政府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先后投资近1亿元,有有32个班教学班,采用小班授课制,并在全市范围内招考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本科以上毕业生。
2、济宁市第十三中学: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三中学建于1975年,位于济宁市洸河路147号,是一所四年制的初中学校,该校管理严厉、井然有序。占地15661平方米。
学校在区教体局的直接领导下已于2012年7月与原济宁市第九中学合并,并把原九中改名为济宁市第十三中学东校区。为此学校的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济宁十八中:
济宁十八中位于市区南方,东临火车站,西临老洋桥,面对大观园市场。学校以创建“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以学校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坚持以德治校,从严治校,科学管理,实干兴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二、高中:
1、济宁实验高中:
济宁市实验中学始建于1985年,2003年晋升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 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学校业已发展成为占地330余亩,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95个教学班,在校师生7000余人的现代化重点高级中学。
2、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校园面积12,500平方米,有一座面积47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一个2400平方米的现代化餐厅。拥有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0人,学生1200人,共22个教学班。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以“走特色之路,办一流学校”为办学宗旨,发扬四中人追求一流、崇尚务实的精神,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继承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教育实验,探索教育规律,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