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城东汽车站如何去庐江三中 要做几路公交车
公交线路:庐江1路,全程约3.0公里
1、从庐江汽车站步行约70米,到达西门停车场站
2、乘坐庐江1路,经过6站, 到达庐江三中南站
3、步行约270米,到达安徽省庐江第三中学
『贰』 福清市第三中学的办学历程
(-1906)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牧师余修意在海口教堂与美国传教士李承恩相商后,报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备案,在牛田(即龙田)借用“美会堂”分设培元书院(培元斋),聘请吴鸿孙先生授课,以便利生童学习。翌年,福清培元书院撤消,师生合并于龙田培元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书院因经济支绌且福清地区鼠疫盛行,势将闭歇。当此时,美国传教士蔚利高(后曾代理半年院长)出于巩固这所教会学校的目的,捐助了一笔资金,使培元书院得以继续设办。福清第三中学的前身创建于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系牧师方鲍参根据光绪十七年(1891年)基督教(新教)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的决定而创建的一所教会学校(Missionschool)。创始之初,在福清县城租赁民房权充校舍,一切设备因陋就简,名为福清培元书院,学生16人。吴和亭先生教授功课,称为“西席”。其时,各国教会在华传教办学,赁借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与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有着合法的权利;而基督教在中国办学已有了60多年的历史。他们自行建立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拟定教育法规,设置视导人员,管理和监督教会学校行政和教学工作。福清培元书院创办之后,在行政上隶属于福州美以美会教育部,在经费上主要由美国美以美会总布道部提供有限的款目维持办学。
该校创始阶段的培元书院,是当时福清县唯一的一所西式中等学校。在这个意义上,培元书院的创建代表着福清县近代中学教育的开始。培元书院共历15届(1892-1906年),累计学生人数共450人。不少学生毕业后从事宗教活动,充任宣教师(如郭绍祺、施宗荫等),薛嘉音、余其明等校友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活动。培元书院创建之初,由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委派方鲍参牧师首任院长。方鲍参院长字省吾,号二希,咸丰四年(1854年)出生于惠安县鼎模村,少迁玉融,遂隶福清籍。一生任牧师职四十余载,传教布道不遗余力。在培元书院阶段,邑人牧师余修意、美国传教士柯志仁(H.R.Caldwell)亦担任过院长,牧师魏香谷、何调友曾一度代理院务。 (1907-1951)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柯志仁劝募美国嫠妇柯琳·约翰逊女士(Caroley Johnson)捐资,在该校现址建成第一幢校舍(南洋楼),建筑面积973.6平方米。同年,学校更名为融美中学堂,寓玉融美以美会中学之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方鲍参堂长赴美国参加美以美会环球总议会,其间又劝募柯琳·约翰逊女士捐资兴学,遂于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Carolyn Johnson Memorlol”(柯琳·约翰逊纪念堂),建筑面积922.3平方米,同时还建成膳厅、浴房、围墙等。发展至此,学校已初具规模。是年8月,薛永香先生于福州福音书院以三年半时间修满四年制全部学分提前毕业,来校任教。
融美中学堂历十三届(1907-1923年)累计学生人数共1418人,平均每年在学约83人,最多时(1910年)学生数曾达124人。牧师方鲍参,美国传教士力亨利(Henry Veeze Lacy)、马尔庚(Hugh C.Moygan)等先后担任堂长。著名宗教界人士、原协和大学校长杨昌栋,著名的元史、蒙古史学家翁独健等,均在该时期就读于该校。
20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收回教育权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外人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民国十五年(1926年)大学院公布《私立学校规程》等,规定教会学校“校长须为中国人”,“外国人不得为董事长或董事会主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融美中学堂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更名为融美初级中学,深受师生爱戴的薛永香先生始得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出任校长,民国十八年(1929年)学校向福建省教育厅申报立案。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开始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为避日军轰炸,福建省教育厅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限令福州各中等学校一律内迁。于是,该校在战火中开始了第一次搬迁。初中部学生100余人,教师近10人,迁往福清东张镇香山村,借用该村祠堂和一幢民房办学,附属小学则迁往龙田镇积库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初夏,在东张香山的师生因疟疾威胁严重,迁还龙田,暂借福庐山福庐禅寺复学。直到是年冬天,校门外防空壕挖成,始回学校本址上课。民国三十年三月廿四日(1941年4月20日),福清县城沦陷。5月,迫于战乱,该校学生30余人,由曾焕枢、施联朱等教师带领,会同明义、毓贞等校师生近200人,历时三月余,跋涉近千里,到达闽北顺昌县元坑镇。这是该校在战火中的又一次搬迁。同年9月,该校与平潭岚华,古田超古、毓馨,闽清天儒、毓真,福州正德,毓英等十个初中合设“私立卫理联合初级中学”。由杨昌栋任校长,曾焕枢任副校长。附小则与毓德小学合并为融美毓德联合小学,林芝兰任校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秋,根据福建省基督教教育委员会南平会议决定,在顺昌的学生回到龙田本址复学。
私立融美初级中学历28届(1924-1951年),累计学生人数共5640人,平均每年在学约201人,年最高学生数是解放后1951年的443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杨昌栋接任薛永香校长职务。其后,曾焕枢、陈举鸣任校长。
该校校名以“融美”为冠共历45届,几近半个世纪,累计各年在学生人数共达7058人。它是该校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富有卓著的成就和优良的传统。殖民者在这里播下了“跳蚤”,却使中华民族收获了“龙种”。
在教书育人上,融美45年以严要求、高质量著称于玉融学界。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日间,师生闻钟上课;用膳,锣响始得动箸;晚上,摇铃当即入寝。令行禁止,大率如此。个别学生违反学规,教师亦有使用鞭责,但必随之规劝再三,使之心服口服。在学业管理上,学校规定70分为及格线,取法乎上。正因为这样,众多的融美毕业生都具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谦虚朴实的习惯。有了这样的良好基础,经过深造,融美毕业生中有许多成为学界巨子,国之股肱。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翁独健,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陈元晖,美国航天科学家方爱琼,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由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融生,著名计算机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等,都是该校这个时期的毕业生,有的在学成之后还曾回校任过教师。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里,在当代的许多高技术学科如核能研究、智能计算机研究上,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许多融美毕业生致力于其中,卓有成就,可谓群星灿烂,不胜枚举。
融美45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原名陈振芳)的早期革命活动,就是在融美初级中学学习时开始的。民国二十年(1931年)冬,著名的龙高人民暴动(打林靖)就发生在与学校毗邻的文昌阁。福清解放前夕,该校部分学生和校友,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融美中学的不少学生甘洒热血,勇抛头颅。1934年在该校就学的陈振先,1941年初中毕业生张聿恩,以及曹于芳、施传璋、陈欲信等校友,都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其英名将永远留在母校的史册和人民的心中。
融美时期45年的发展历程,铭印着薛永香先生和众多教职工辛勤耕耘的足迹。薛永香一生历任教职41年多,几乎贯穿了融美时期发展的全过程。他对学生言而谆谆,诲而不倦,责之以严,待之以宽。他在该校两次搬迁期间,均不避险恶,留守校园,并招收少量学生,义务教学。世云薛永香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实乃语出有源。 (1952-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彻底收回教育主权,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1951年教育部制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1951年3月,该校向闽侯专署办理了“接受外资津贴学校”登记手续。1952年11月4日,闽侯专署发布通知接办私立融美初级中学,改名为福建省福清第二初级中学。1952年11月28日,闽侯专署正式派员到校予以接办,直属闽侯专署管理。全校师生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从此,该校彻底割断了与美国教会的联系,获得了新生。
在人民政府正式接办之前,该校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1950年冬,该校相继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小组和中国教育工会小组。1951年2月,成立了校务委员会,林贞瑞任主席;同年6月,改任校长;接办以后,继续担任校长。1954年9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福清第二初级中学小组,施联惠任党小组负责人兼副校长。
福清第二初级中学历3届(1952-1954),累计学生人数共1608人,每年在学人数均在530人左右。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吴绪彬总编辑,就是该校1954年的毕业生。本阶段历时虽短,却是该校历史发展的转折点。1952年11月28日,是该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在这个时期里,学校为未来发展做出的规划,是福清第三中学昌盛和腾飞的蓝图。 (1955-1966.5)
1955年7月1日,闽侯专署将该校改名为福清第三中学。该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办学时期。
在这个新的办学时期里,该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55年下半年,经福清县县长王建道审批,该校征用并立契买断了草埔墩、施厝山、织布局前的一片土地。学校新建围墙,移建校门,建成“先锋楼”教室第一层。至1961年,人民政府拨款筹建的礼堂、食堂、跃进楼、东风楼、先锋楼(扩建)、红旗楼等相继落成,总建筑面积近4700平方米。
1956年春,中共福清第三中学支部委员会建立。学校行政职能机构的管理力量也得到充实。同年9月,增办高中部,招收高一年新生两班,学校从此成为完全中学。1959年9月,该校学生数首次突破了数十人、数百人的徘徊,达到1086人。在办学规模上,成为福清县举足轻重的一所学校。同年9月,该校召开了1960届毕业班师生誓师大会,提出了“树雄心,中考确保全县第一;立大志,高考力争全省上游”的口号。直到1966年,这个口号一直激励着全校师生认真教学,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为校争光。
“文革”前的福清三中,继承和弘扬了融美时期“艰苦朴素,勤学苦练”的优良传统。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全校师生仍然听党的话和党一条心,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互助友爱尊师爱生。在课堂之外,生产劳动实践成果卓著,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项政治活动中,师生员工也均以赤诚之心,投入其中。在当时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广大师生员工“吃进去的是草,流出来的是奶”。正是这种赤诚的热情和高度的凝聚力,蔚成了“文革”前福清三中繁荣昌盛的洋洋大观。1962年11月28日,学校隆重举行了七十周年校庆活动;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先生为该校题写了“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校名,并转赠郭沫若题词“教育乃人生第一乐事”给学校。
福清三中初历12届(1955-1966年),累计学生人数共11816人,平均每年在学约985人,年最高学生数是1965年的1264人。首届高中毕业生75人中有58人录取到大中专院校深造。据不完全统计,从1959年至1966年间,就培养了2098位初高中毕业生。他们今天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在福清市各部委办局和各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福清三中校友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大部分都是这个时期的毕业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德淦,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副主席王钦敏,省武警总队总队长薛国强少将等,均在本时期毕业于福清三中。
“文革”前福清三中12年间,林贞瑞历任校长,施联惠、陈栋徽先后任副校长,施联惠、唐超、朱玉墀先后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 (1966.6-1970.1)
1966年6月,历时十年的左倾严重错误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6月5日,福清三中“四清”运动结束。原驻校“社教工作队”改为“文化大革命工作队”。“文化大革命”接踵开始。校园内大字报大量出现,绝大部分领导和教师都被贴了大字报。学校主要领导被错误处分或“靠边站”。8月,党支部主要领导易人。9月,红卫兵组织成立,学校“停课闹革命”。不久,“革命大串连”开始。
1967年,该校红卫兵组织分裂为“红总司”与“前战团”两大派别,双方“文攻武卫”,争斗不休。1969年,福长平三县一千余名造反派进驻校园,学校图书、桌椅等设备再遭浩劫。1969年9月,学校被改名为福清龙田中学,随后成立了龙田中学革命委员会,开始办“学习班”清理阶级阶伍,众多的教职员工受到严重伤害。
每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人,都应该痛感于这场运动的浩劫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重大挫折,而希望它不复发生! (1970.2-1978.11)
1970年2月,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学校“复课闹革命”的指示,龙田公社革命委员会拟定了该校春季招生的方案。3月1日,1118位初一新生编为20个排开始复课。同年10月,学校组建了新的党支部;翌年2月,改组革命委员会。党政均由夏仁俊为正职,夏卿成为副职。复课伊始,学校以革命大批判开路,以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为宗旨,组织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1972年春,学校党支部、革委会改组,陈道垠任党支书兼革委会主任,夏卿成任副支书,薛守明任革委会副主任。翌年春,设置学校管理机构政工组、教改组、行政组。继团委会恢复成立之后,工会委员会也于1973年11月恢复建立。在这个时期里,学校广泛开展各项“教育革命”活动,频繁地“请进来,走出去”,进行学工、学农、学军,文娱、体育活动也非常活跃,客观上使这个时期的学生增长了社会见识和实践经验。1974年6月,该校“复课”后首届高中毕业生573位离校,回到农村或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5年,该校逐步建立了基本的管理制度。校办工厂筹建上马,曲尺楼建筑竣工,高二年设办专业班。此后,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逐渐走上正常轨道。1977年2月,施祖振由东翰中学调回该校。1977年9月,林惠吉任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3月,叶伦柳接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1978年5月,初中毕业班首次参加全县知识质量统一考试摸底,标志着教学质量管理已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同年6月15日,福清县革委会批准该校为县重点中学,则标志着该校已经走出了“文革”造成的误区而恢复了生机。
自1970年至1978年,龙田中学各年累计学生数共19009人,平均每年在学约2112人。在这个阶段里,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仍在“文革”的误区中徘徊,但广大师生员工的努力使学校减少了损失。这一时期的毕业生,目前大部分在城乡各行各业施展身手,为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光发热。其中佼佼者如留德医学博士陈春光,留美理学博士韩孝清,地理信息博士韩国建,著名企业家韩国龙、余秀明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78.12- )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使我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良好的形势。国运昌则校运兴。是年,中共福清县委研究决定批准该校为福清县重点中学。此后,该校进入了一个校史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学校党支部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至1979年10月底,龙田中学历时17个月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宣告结束,许多蒙冤已久的教职工从此获得新生,扬眉吐气。
1980年9月,林长贤任该校第一副校长。同年,四层全石结构教学楼竣工。1981年10月,林长贤任校长,叶伦柳专任党支部书记。1981年1月9日,学校召开了首届首次教代会,决定提倡“团结、力行、求实”的校风,“乐育、爱生、勤教”的教风和“尊师、守纪、勤学”的学风。此后,该校的民主管理成为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学校初步建立了教职工岗位职责制度,使学校静态管理有章可循。学校领导倡导发扬“文革”前浓厚的学术传统,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并开展试验班教学改革活动,办学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
1982年6月20日,该校成立了九十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同年11月28日,海内外1000余位校友团聚母校,欢度九秩校庆。历尽沧桑,师恩难忘。在九十周年校庆之前,印尼侨胞陈谋忠、何桐朝、陈国安等校友先后返校商议筹建“永香楼”,以表达对薛永香先生的无尽爱戴。倡议既出,海外校友和乡亲纷纷响应支持,乃于校庆日举行“永香楼”奠基仪式,并于1984年9月竣工剪彩,投付使用,使该校的电教、实验教学有了重要的“硬件”基础,也为后来每十年一度的校庆活动广募资金建设校园首开先河,树立榜样。
1984年9月,林长贤校长年老退居二线,至1987年正式退休。1984年10月,中共福清县委宣传部为该校系统配置了领导班子,施祖振任校长,叶伦柳继续任党支部书记,林惠吉继续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施孟兴任副校长。1986年3月,何心兴任党支部副书记。1989年,林惠吉、何心兴专任或改任副校长。1992年,叶伦柳书记退休,施祖振、王钦法先后分别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1995年、1996年、1998年,王钦法、俞建枝、薛经敏先后任副校长。1986年5月16日,该校恢复校名为福清第三中学。1991年10月确定校名为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福清三中以“发扬传统,改革开拓,加强管理,奋发进取”为指导思想,办学条件空前改善,办学水平取得突破性的提高。继1984年9月“永香楼”落成之后,在海内外校友、乡亲,社会各界人士和上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至1999年,教工住宅楼4幢,学生住宅楼2幢(其中“港友楼”为香港校友会捐助建设),元洪教学大楼1幢(林绍良、林文镜名誉校友捐助建设)、图书馆(印尼校友捐建)、美贵楼(余美贵、余秀明校友独资捐建)、蔼如堂(台湾余乃焜校友独资捐建)、师生食堂等相继建成,投付使用,新建校舍总面积共24050平方米,总造价730余万元人民币。1993年11月10日,中共福清市委宋克宁副书记、龙田镇党委游美兴书记在该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决定征用土地43亩为该校建设体育场。1997年秋,后山体育场填土和围墙项目工程竣工。至此,学校校园总面积为74459平方米(约111.7亩),校舍总面积为29397平方米。
1990年11月9日,印尼侨领林绍良、林文镜先生访问该校。百年校庆前夕,施祖振校长和林惠吉副校长远赴印尼,施孟兴、何心兴副校长,林永泰、王钦法主任等造访香港,在校庆筹委会名誉主席林绍良和校友余孔水、薛尔国等大力推动下,募资兴学,建设校园。1992年11月28日,隆重举行100周年校庆活动,海内外校友1000余位欢聚母校,共襄母校发展大计。“百年校庆纪念碑”,铭刻着耕耘者的丰功和校友的奉献,象征着福清三中腾飞与希望。
为了弘扬融美中学的优良传统,为所在地区义务教育作出更多贡献,该校于1994年筹办福清私立融美初级中学,秋季招收初一新生2班。1996年7月,决定与福清三中福州校友会联办;同年12月,福州市教委批复同意创办福清私立融美中学,林惠吉任校长。至2003年,该校已拥有12个班级的办学规模,良好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
新时期的福清三中,以“求实、创新、团结、进取”为校训。学校领导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道德、文化业务能力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素养,并坚持方向性、系统性、民主性、程序性等原则科学管理学校,求实务实,改革开拓。这些领导作风成为优良校风的风源。校长施祖振先后获得福建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在教师中,学校党政和教育工会通过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师德教育,使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成为良好教风的精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良好教风的重要内容。良好的领导作风和教风,带出了良好的学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卓著,荣膺福建省第五届、第六届文明学校的称号。百年名校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尊师重教蔚然成风,1992年10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了该校百年历史上的第一部校志,1995年11月成立了福清三中离退休教工管理委员会。1989年5月,该校破格参加福建省普通中学办学水平评估,成绩优秀。1991年3月,经福建省教育委员会审批予以注册登记。1991年9月24日,福建省教育委员会郑玉森副处长率全省各地市教委中教科科长莅临该校,进行定级达标复查验收。1991年10月5日,福建省教育委员会正式确认该校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学校”。1996年6月,学校又晋升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办学时期。
1999年,学校大部分校级领导先后退休或调动工作;9月,中共福清市委组织部决定王钦法任校长;其时,薛经敏继续任副校长。2000年5月,薛从华任副校长;6月,王钦法兼任党支部书记。1999年12月,学校六届三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1999~20002年学校发展规划》,提出了“依法治校,科研兴教,民主办学,廉俭持校”的办学思路,随后学校领导班子又提出了“建设优良校风、优秀师资、优美校园、优越装备,深化优质管理,再创优异业绩”的办学策略。此后,新校门、图书馆广场、校园网第一期工程建设相继竣工。 2001年2月,以94分优秀成绩顺利通过福建省“二级达标”中学复查验收;9月,实行初、高中分设办学,自2003年秋季起,学校将成为一所优质高级中学。2002年6—7月,王钦法校长同薛经敏副校长赴北京、西安访问校友,随后又同薛从华副校长、李云华校友赴香港、印尼雅加达、泗水、三宝垄等城市访问校友和乡亲,劝募110周年校庆建设资金。11月,由香港校友捐助修缮的百年老屋石厝楼竣工,恢复原名“柯琳·约翰逊纪念堂”;由印尼校友捐助改建的南洋楼,以及教工集资建设的宿舍楼工程竣工,70户教工喜迁新居;由韩国龙校友资助建设的国龙科学楼竣工,为“一级达标”打好新的“硬件”基础;该四项工程建设总面积为11731平方米,总造价800余万元。《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110年》画册、《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师生名录》和《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大事记》付梓出版。学校被推荐为福建省第八届“文明学校”,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福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1月30日,隆重举行110周年校庆活动,海内外1000余位校友欢聚母校,共策母校新世纪的发展大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校共历24届。累计各年学生数达55541人,占建校110年来累计学生总数95482人的58.17%。24届初中毕业生共8830人,高中毕业生共7004人,总计凡15834人。高中毕业生中有3117人升入高校深造。自“二级达标”以来,各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上录取线比率达90%以上。可以说,龙高地区凡有村落,其出类拔萃者大抵都有福清三中毕业生。
横跨三个世纪的时空,在近千位教职员工的辛勤哺育下,该校学生共历108届,各学年累计人数凡95482人。其中1951年前共历60届,累计学生人数共7508人。平均每年在学约125人;1952年人民政府接办后至1992年共历38届,累计学生人数共68025人,平均每年在学约1790人;近10年来累计学生人数共19949人,平均每年在学约2000人。110来,毕业生数在27238人以上。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在各行各业,多有建树。旅居海外的校友,为着世界的和平进步事业和各国经贸往来做出贡献,并时刻关心着母校和家乡的发展进步,为它添砖加瓦。
三世而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厚德载物。110年来,福清三中校园洒下了几代人辛勤耕耘的汗水,浇灌哺育了无数芳菲的桃李,参天的栋梁。在百年风雨激荡的轮回中,师生员工自强不息,是福清三中从小变大的内在动力;而全国性乃至国际化的广泛支持,则是福清三中由弱变强的外在条件。在新的世纪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福清第三中学,将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秉承先进的办学理念,再育新人,再创新功!
『叁』 肥东三中初一部设在庐州卫校吗
肥东居皖中腹地,是省会合肥的东大门。东望南京,南滨巢湖,西融合版肥,北襟蚌埠权,既有“吴楚要冲、包公故里”的盛名,又有“襟江近海、七省通衢”之美誉。全县总面积2216平方公里,人口108.66万,辖18个乡镇、331个村(居、社区),现有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1]
肥东县是安徽十强县 ,并当选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县级城市,排名第18位。[2] 此外还荣获“安徽省教育强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平安县”、“全省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散文之乡”等荣誉称号。[3]
『肆』 庐江县第三中学的介绍
庐江县第三中学始建于1982年7月,1986年改制为庐江高级职业中学,1995年恢复为庐江第三中学。学校位于庐城城东(军二东路34号),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27670平方米。恢复完全中学建制以来,陆续兴建了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大礼堂、学生公寓、实验中心;装备了理、化、生实验室,微机房、语音室;改建、扩建了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田径运动场。2004年投资兴建的科学馆成为庐江第三中学乃至庐城城东的标志性建筑。
『伍』 庐江县第三中学的成就
学校重视校园建设和教育管理,成就斐然:1999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被县综治委评为“先进单位”;1998年、2000年被县教育局评为“学校管理先进单位”;2003年3月被县城市绿化工作领导组评为“园林式单位”。
学校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开展各项项文体活动,成绩令人振奋:先后有5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其中3人考入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篮球专业;参加省、市、县各种体育竞赛均获良好名次,多名学生升入大学本科,体育工作蓬勃发展。2002年国家教育部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传统项目学校(篮球)”。十分重视音乐、美术的教学与辅导,学校新建成的科学馆中开有专门的音乐、美术教室,配有专人进行培训,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县各项竞赛,多次获奖且名列前茅,并有多名学生考入大学本科。学校被命名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1997年、2000年分别获“全国青少年‘做新世纪主人’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2000年10月获“全国青少年‘走进新世纪’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
学校申报市示范已获成功,最近被命名为巢湖市示范高中。三中正以其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庐城东方,将以其昂扬奋进的精神和严谨勤奋的作风不断前进。
『陆』 肥东县第三中学的规划
纵观今日之肥东三中,在包公故里――庐州大地上,正如一朵怒放的奇葩熠熠夺目。把学校做强做大,是每一个三中人的心愿。她正面带自信,坦然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谱写着肥东教育的新篇章。
『柒』 今年庐江三中分数线多少
目前问今年庐江三中分数线,
为时尚早。
如填报志愿,
可参考上年各高中学校录取分数线对应排名。
你知道你的一模全市排名,
是吧。
『捌』 庐江三中在哪
在我家旁边,呵呵。
既然问这个问题我想你一定不是本地人了。
如果你是从外地坐车过来的,就从长途汽车站坐1路公交车到东门桥下,然后往东走大概10分钟的样子就到了
还有就是如果你看见往北开或者往东开的3路车,不要犹豫,坐上去。告诉他你去3中就可以了。到了人家会提醒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