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初中高中 > 书楼初级中学校电话

书楼初级中学校电话

发布时间:2021-02-08 10:46:52

❶ 象山中学的学校布局

前区:大家所处的地方,是前区广场,中间是瓷砖铺面的宽阔广场,广场中间是象征着腾飞的现代雕塑和喷泉,广场两边是秀丽的草坪。东边的亭子是跻同亭,为纪念著名的老校长段跻同而建。段跻同1941年至1945年任校长,力排众议将学校由龙门书院搬迁到现址,创办高中,延聘名师,保护地下党组织,为学校发展和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段跻同校长的儿子段建仁与学校共同出资建设此亭。西边是名人园,2007年校庆期间,将韩城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薛国观、王杰、刘荫枢、吉鸿昌、王捷三、杜鹏程、师哲等八人的胸像塑立与此,用以激励广大师生。
综合楼:前边的大楼是综合楼,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建于2003年,投资1300万元。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主体六层,局部七层,为合围式庭院结构。综合楼集图书阅览、试验电教、行政办公于一体,学校现代化设施和专门的馆室大都集中在此楼。
图书馆:图书馆分上下两层,一层为两个藏书室,二层为两个阅览室。藏书15万册,其中有吉鸿昌将军1930年捐1000大洋,购买的万有文库一套,弥足珍贵。高英杰、陈秀英夫妇捐书价值5万元,设立了双英书柜。韩城黄河煤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英杰校庆期间捐资25万元,用于图书馆建设,学校将图书馆冠名为“英杰图书馆”。
实验室:实验室共计十个,物理、化学各四个,生物两个,药品储藏室、实验准备室一应俱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试验员均为大学学历,实验开出率达到百分之百。
网络中心:网络中心有国内先进的设施设备,既与互联网相连接,又有校内局域网。网络遍布校园各处,形成了与外界沟通的信息平台。
天像馆:天像馆建于2003年,专门用于观测天象,设备在国内是比较先进的,数据可以传输到校园网。
校史展室:校史展室最早建于1994年,2003年由原图书楼搬迁到综合楼,搬迁时对内容作了扩展。校史展室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图片,完整的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八十年辉煌的办学成绩,是进行爱校教育的理想场所。
书画展室:书画展室创建于2007年八十周年校庆,室内珍藏着著名书法家雷珍民、钟明善、罗坤学、古松子等为学校的题词,还有八十余幅历届校友的书画作品,在韩城书画界颇有影响。
新建工程:前面的新建工程是李保平投资500万捐建的教学楼,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主体三层,局部四层,36个教室,暑假将投入使用,建成后,教学条件将得到根本改观。
英才路:前面的这条道路为英才路,和它平行的东边的道路为荟萃路,合起来是英才荟萃。
西文化墙:前面的墙是西文化墙。2003年,学校将原来石砌的粗糙墙面改建成砖砌瓷砖贴面的墙面,面貌焕然一新。墙面上建造有大型文化橱窗,是教学区主要的文化园地。学校八十周年校庆时,又在墙面上镶嵌了石碑,建成了碑林。碑林镌刻着董继昌、杨士杰、梁建国、焦浪亭等知名校友的题词,及名言警句。
教学区:大家所处的位置是教学区。四栋教学楼是八十年代仿照蒲城县尧山中学教学楼建的。近几年,对院落和主体建筑进行了加工改造。
清华路:这就是学校的清华路。取名清华路,旨在激励莘莘学子努力学习,成就清华梦,将来有更大作为。
党俊鸿塑像:韩城市象山中学教学区的中心,竖立着一座已故的象山中学老校长老书记党俊鸿的塑像。老校长的汉白玉塑像严肃刚毅,塑像高1.25米,安置在高2米的基座上。基座呈工字型四棱柱,下部为三阶黑色大理石座基,基座为褐红色大理石四棱柱。正面(南)粘镶黑色大理石板,上金字镌刻“党俊鸿 (1917——1978)”及简介。背面(北)粘镶的黑色大理石板上镌刻由老三届校友、韩城市文联主席薛引生同志撰写的碑记。东西两侧则镌刻着从初36(1947)级至高1975级共23届校友和原象山中学教师共348捐款人名单、捐款数和党家村两委会及捐款数。
厚甫亭:厚甫亭建于1944年,是民国三一级学生为樊老先生捐建的,时任校长段跻同给与了大力支持。厚甫亭建成后,一直是历届学子流连忘返的地方,登临其上,东眺滔滔黄河、韩原古城,西望巍巍象山,俯瞰校园风貌,畅想未来,遐思人生,增添无穷的精神力量。老厚甫亭因年久失修,1994年坍塌。2003年,在石战武局长、杨引强校长倡议下,重修厚甫亭,新添上亭台阶。先19阶,再27阶,寓意学校创办于1927年,再上99阶,寓意攀登无止境。厚甫亭前后有三颗古柏,经百年而毅然苍劲,为厚甫亭增添了魅力。厚甫亭的对联是樊老先生的学生,时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捷三撰写的。“礼乐三千士,千古一草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高度概括了樊老先生一生的功绩和做人,是韩城现存的名联。学校八十周年校庆时,樊老先生后人樊建吾亲自为父亲在厚甫亭立碑,碑的正面是樊老先生学生,原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书记李绵为老师撰写的一首诗;碑的后面是后人为樊老先生撰写的生平事略。
攀登路:大家所走的道路叫攀登路,从地形上看,他的北边是厚甫亭台阶,另一层含义是鼓励学生不断攀登高峰,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
公寓区:这是生活区,学生公寓6栋、教师公寓5栋,食堂一座。食堂取名黍育厅,旨在让学生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养成勤俭朴素的良好习惯。5、6号公寓楼内有卫生间、一般为6人、8人间。食堂、5、6号学生公寓,3、4号教师公寓是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的,开拓了后勤社会化的新路子。
紫云园:取名紫云园是为了纪念紫云庵末代主持杨智修。杨老先生在学校搬迁时,将105亩土地和全部庵产捐给学校,功德无量。
校庆纪念碑:校庆纪念碑为双柱型,高柱9米,低柱3米,中间用条形碑相连。正面的“象山中学八十周年校庆纪念碑”,是著名书法家罗坤学撰写的。背面的题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原陕西省省长程安东撰写的。条形碑上镌刻着碑记、校庆委员会人名单、所有捐款人的名单。

❷ 诗书楼怎么样好不好值不值得买

楼盘名称:诗复书楼

别名制:东圃社区网

楼盘位置:天河天河区东圃镇黄浦大道旁广大饲料公司对面

产权年限:70年

公交线路:公交:404路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0平方米,容积率暂无数据,绿化率0%,共0栋楼,停车位

周边配套:幼儿园:天河区车陂幼儿园 中小学:东明小学、广州市第十八中学 大学:天河区同仁学校 商场:花花世界购物中心 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东院) 邮局:中国邮政岭南邮所 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车陂支行 其他:天河广场健身俱乐部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买新房,就上搜狐焦点网

❸ 茶陵县第一中学的学校沿革

洣江书院创办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由知州林延玉倡建。
初在城南郊狮口山(今茶陵一中内),清乾隆六年(1741年)迁城内南关,五十九年复迁旧址。院舍有堂5,两侧列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书斋,并有御书楼、吸秀亭、乡贤祠等附属建筑。
清代茶陵名儒肖锦忠(状元)、曹治孙(榜眼)等曾任主讲。书院有历代士民所捐田产租额500余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高等学堂。 ·1904年巡抚陆远鼎奏派在藉陆军部主事曾熙(1903年中进士)为南路师范学堂首任监督(即校长)。
·1905年6月10日正式开学,始称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后改称为“湖南省立三师范”、“湖南省立五中”、“湖南省立衡中”、“湖南省立二中”。
·1911年九月,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办。 湖南省立三师----湘南革命摇篮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谭延闿主席(茶陵人)督湘,令中、西、南三路师范分别改称湖南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师范学校,改监督为校长。抗战时经三迁,于1941年落脚于距今有500年历史的湖南茶陵洣江书院,1952年改称“茶陵一中”。
·1912年2月,学校复办改称湖南省公立第三师范学校”。
·1914年4月,又改称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1927年,将女三师初中部与原第三中学初中部并入,改称“湖南省立第三初级中学”。同年5月21日,“马日事变”发生,学校被迫停办。
·1935年,又改称“湖南省立衡阳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敌机时扰衡阳.
·1938年,迁耒阳县办学。
·1939年,高中部与高师部搬常宁办学,称“省立衡阳中学本部”,初中部则留耒阳,称“省立衡阳中学分校”。 ·1941年2月,将中学部改办为“湖南省立第二中学”,师范部改办为“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均暂留常宁办学。6月后,省教育厅择茶陵洣江书院为省立二中“永久校址.
·1942年春,湖南省立二中本部由常宁迁茶陵,取消“本部”、“分校”称号,统称“湖南省立二中。
·1944年6月,日军入侵茶陵,学校停办一期。是年下期,学校奉令与省立三中和十一中并为“湘南临中”,设学于蓝山。12月,学校则决定又独立设学于资兴青腰墟,仍称“湖南省立二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1日何应钦上将代表中国政府在西南大后方的前沿军事基地,湖南芷江接受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签字,向中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八年艰苦抗战终于胜利结束.
·1946年春,抗日战胜利后,湖南省立二中搬回茶陵原址办学。 ·1952年11月,全省中学均以所在地地名冠其校名,改称“湖南省茶陵第一中学”,进入湖南省首批重点中学行列。·1968年4月,文化革命,茶陵一中停办。·1969年8月,茶陵一中复办。
·1969-1973年,文革期间,中国外交部在茶陵县虎踞茶场设有“五七”干校子弟入本校高中部116班,俗称为“外交部子弟班”。·1980年6月,茶陵一中列为湖南省属重点中学。
·1996年春,授予“湖南省重点中学”匾牌。

❹ 观音中学的概述

大竹县观音中学创立于1942年春。
观音中学,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由大竹县的一些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在周家、观音、石桥等地募捐学田、筹措经费私人兴办的。开办之初,校名为“干城中学”,其名缘于《诗经.周南.兔置》“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之义。“干城”为捍卫之具。在那样的时代潮流中,取那样的学校名称,办学的主观思想(宗旨)是显然的。开办之初,校址设在原观文小学(观音桥头的文昌阁),而观文小学则迁至观音正街东侧的禹王会议室、会客厅。正殿右端厢房,楼下为教导处办公室、保管室,楼上也是教室。正殿前面两边是一楼一府的书楼,楼上为学生寝室,楼下为学生食堂。教师寝室散落在庙宇四周或正殿、神龛角落。旧式的庙宇,简陋的校舍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以上、下两个四合院为主体建筑群的高大建筑:上四合院主要为教学用房,下四合院为学生住房,原正殿右侧是两幢教工宿舍楼,之外是礼堂(兼作学生食堂)。
观音中学,校名曾几经变易。开办之初称大竹县私立干城初级中学;1953年人民政府接管之后称大竹县初级中学;县内其它中学相继建立之后,称大竹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办成高完中之后,称大竹县观音中学;文化革命运动期间,随观音区更名为立新区而更名为立新中学;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原来名称,观音中学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干城中学开办之初,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支持,从而使师生受到共产党的良好影响。那时,学生对极为苛酷的军训制度的抵制,对严厉体罚的反抗,乃至以后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一线英勇杀敌,全国解放后,又积极投入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斗争,所有这些都无不受益于共产党思想的影响。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学校相继建立了党团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从学生看,由解放前的单班招生而渐次增加到四个班,到1958年增设高中,学校建成高完中体制。文化革命运动期间,学校发展虽受到一些干扰,但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发展速度加快,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78年被确定为达县地区二十一所重点中学之一,同时也为大竹县的重点中学。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了无数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学校多次被县委、县府授予“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工会、团委也被上级机关评为“职工之家”,“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团支部”、“先进集体”。近几年来,全校有数十名教职员工先后被国家教委、省、地、县、区评为“模范教师”,“地区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党务工作者”。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几年来,每年都有三、四名学生被达县地区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新长征突击手”。数百史学生被评为县三好学生。有一名学生参加省运动会曾获得三枚金牌、两枚银牌、一枚铜牌。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的比例也有一定提高,全国一些重点大学都有观音中学毕业的学生。81高一个农家子弟的学生,第一次敲开了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门,升入大学的,不少人成了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有的远渡重洋,留学在外;有的在科研机构,刻苦攻关。没能升学的,他们回到家乡,大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理想的新型农民。不少人成了劳动模范,专业大户,民办教师,区乡行政干部,也有不少人经过实践的锻炼,在县上有些部门担负了领导职务,更有不少优秀青年,应征入伍,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海防,保卫着祖国的四化建设。数十年来,学校工作成绩显著,“观音中学”被登入1988年国家教委编印的《全国中学名录》一书。
五十年来,观音中学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集中起来,主要的就是:
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解放后,对教育方针的表述,尽管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提法,都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执行。在教育界,在学校,除“四人帮”在“文革”期间的蓄意破坏外,其余的则是一些或左或右的干扰而已。不管是1960年前后的自然灾害,或是1974年“文革”中刮起的“开门办学”之风的影响,观音中学在那极其艰难的环境里,都始终没有放弃“狠抓教学质量”的工作。文化革命运动后,在恢复招生制度考试之前,曾实行“推荐”升学的做法。观音中学仍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二、是在艰难困苦中满怀信心地求得发展。观音中学,在开办之初,由于属私立性质,仅靠募捐所得实难维系,曾数度濒临停办、解体状态。当时在册教师中不少人受共产党思想影响,以为民族培养人才为重,主动提出“只要有饭吃,学校就可以办下去”的要求,面对经费的困难,他们自动放弃了薪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坚持办下去,直到迎来全国的解放。
五十年代的观音中学,面临的困难多。学校要发展,对教师数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时一方面要配合参加党的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观音中学从领导到教师,认真分析研究增添措施,提出“三年改变落后面貌”的奋斗目标。由于勤恳踏实的工作,艰苦奋斗,逐年改变面貌。此后的55初、57初,质量稳步上升。有了这样的基础,到1958年招生首届高中生,学校发展成为完全中学。1978年确定为地区重点中学。
三、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观音中学的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是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包括在地下党内担任过一定的领导职务的同志。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由于叛徒告密,有的同志暂时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解放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或者某种误会,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尽管如此,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仍然恪守职责,忠诚党的事业。全校教师,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培养人才为自己的天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规律,大胆实践,认真总结,从而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观音中学都十分注意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性,在工作中大胆使用,从思想上帮助他们,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在业务上不光给他们加担子,还给他提供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他们很快成为教学的骨干。学校还从教师中大胆提拔中层以上干部,有的还向主管部门推荐,供上级选拔使用。
五、是学校内部管理严谨,科学系统,有条不紊。学校工作有它的自身规律。上课、下课。开学、放假,这是表象。怎样组织教学,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实质。观音中学的领导干部是学有专长的,大多是学校一门学科教学的带头人。就某一学科讲。他们不愧为行家里手。但他们并不满足于这一点,而是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的管理,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与领导,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从理论上去研究,从更深层次去探索学校工作的规律。对领导政治思想、教学行政管理、后期等工作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从不紊乱。为了使工作从一开始就走上正轨,学校特别重视对计划的拟订,对执行计划情况的检查,期末各项工作的总结,历年来,这些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工作的盲目性。特别是工作总结,更有利于将零星的点滴经验深化一个学期、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个人的计划、总结来。
观音中学虽经历坎坷,但却是蓬勃向上的七十年!今天,全校师生正以满腔的热情,学习党中央的指示,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坚持深化改革,努力办好学校,争取培养出更多的祖国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今天的观音中学,已是桃李芬芳,春色满园。明天,观音中学的前程将更加光辉灿烂!

❺ 有关书楼中学的说明文

跨入汾江中学,一阵清风扑面而来,使我神清气爽。抬头仰望,是一簇簇丰茂的绿草红花环抱着教学楼,给人一种身处和谐大自然的惬意。汾江中学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要深情地勾勒她如画的美景,赞美她“绿”的生机,歌唱她“春”的活力。
走进生物园,我感觉到了一片荡漾的春意。瞧,水池里的鱼儿,枝头上的鸟儿,草丛里的蝶儿,还有那抚摸着草木、水池的清风,亲吻着这片热土的阳光……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捕捉到春的神韵、诗的意境。流连忘返间,我心头流淌着一种无以比拟的激情!
涉足地理园,那一座肃然屹立的假山、一幅幅浓缩的地理鸟瞰图、一片片山河湖海模拟图,为我展示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宽广胸怀、丰富物产和如画美景。最让我倾心琢磨的是那个精美的地球仪,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家庭”,其里有着我们美好如春、温馨和谐的“家园”。这时,我想起了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的“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是啊,人的宽阔胸怀,就应该装得下我们的“大家庭”。我又想起了一句环保名言:“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多么可怕呀!我们怎么能叫我们的地球破涕流泪?不!我们要让她永远绽开着安慰的微笑!
置身校园,那一座座井然有序的大楼、一间间宽阔明亮的教室、一条条平坦干净的校道,还有那先进齐全的教育教学设备、人文色彩浓厚的校园文化、别具一格的艺术教育……使我看到了汾江中学特有的风采!
最让我赏心悦目的是“汾江人”。我的老师们敬岗爱业的职业精神,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忙忙碌碌的工作身影……无时不在阐释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莘莘学子尊师爱学、锐意追求,以日益的长进、累累的硕果清晰地积累着充实的人生……这更使我领略到“汾江人”用心智和汗水构筑起“汾江人”的灵魂和希望。
赞美你——我的校园!伴随着岁月的脚步,您满园绿意,生机盎然,焕发出春光般的容颜。您是增长知识的殿堂,您是培育祖国未来的摇篮,您是满载春华秋实的帆船!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云霄吧——我的校园!当太阳喷薄而出之时,您是闪烁在汾江河畔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❻ 跪求舟山定海一中校史 详细点最好!!!!!!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艰苦奋斗办学,兢兢业业教书”是定海一中的优良传统。学校创办于1956年8月,最初借用舟嵊小学(原城关三小)的四间教室上课,命名城关民办补爸醒В?957年在驻舟部队、工商界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东海路兴建校舍,定名为定海民办东海中学,到1972年6月转为公办,1978年8月更名为定海第一中学,到2002年7月晋升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学校正是在艰苦创业中发展起来的,期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1981年5月,学校被列为省第二批重点中学;1997年7月,初、高中分离后演变为高级中学;2002年7月,晋升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2006年12月晋升为省一级重点中学。
学校位于昌国路103号古学宫内,这里办学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环境幽雅,“泮池”和“御书楼”更是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据史书记载,早在宋淳熙十六年(1188年)就在芙蓉洲办县学,元朝时,县学升为州学,清康熙四十三年,县学规模盛极,学宫历来是莘莘学子求学胜地。据史书统计,自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县学生员考取进士44名(内武进士2名),一人中状元,举人101人(内武举人34名),贡生211名。

学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有计算机房、语音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教育设施,学生能利用校园局域网、因特网、光盘库、校本题库查阅学习,遨游知识的海洋。现有教职工114人,拥有省特级教师、省师德楷模、市学科带头人和市首届“十佳满意教师”,其中高级教师44人,中级教师29人,28班规模,在校学生1200余人。

建校五十年来,学校以“勤奋、求实、文明、创新”为校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各类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先后培养了韩志刚、方汉明、毕晴等全国数理化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刘群、张少云等亚运会金牌获得者和一批各行各业中有建树的毕业生。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质量为本,取信社会满意的办学方针,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大教职工敬业爱岗,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凝聚力强,高考上线率一直位于全市前列,本科上线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社会知名度日益提高。

如今,学校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一中特色的办学模式,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先后被确定为浙江省文明学校,舟山市文明单位,省教科研先进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舟山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舟山市班集体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❼ 湖南书院对联大全

双峰书院,位于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原为义学,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天如建。二十五年知县张董达改建为书院,以前有双峰山,故名。嘉庆二年(1797)重修。道光五年(1825)知县胡钧率邑人程大闾修讲堂、后斋。二十二年邑人黄道炳捐建文昌殿、东西斋各15间。同治二年(1853)增建文塔于书院对岸。从学者日众。八年曾国潢、程以敬、朱尧阶等扩建斋舍16间、厅堂3间,规制大备。罗泽南、王龙文等曾肄业其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士馆,次年改为高等小学堂,蔡和森曾就读于此。1941年改为湘乡县初级中学。1951年始置双峰县时,与湘乡第二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双峰县一中。

衡峰叠嶂千层秀;
湘水潆波一派青。

清代吕南村题双峰书院


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
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

清代朱尧阶题双峰书院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湖南茶陵。创建于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广影响最大的三家书院之一,也是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书院。创建人陈仁子,字同甫,号古迂。是茶陵东山(今腰陂镇东山村)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漕举第一名,授登士郎。五年后,南宋灭亡,元朝定鼎后,他屡拒朝廷征召,隐居东山,罄其家产,筑东山书院。此后聚众讲课授徒,著书立说、刻印图书。为元代著名私家刻书者之一,东山书院的刻书业为当时湖南第一家。东山书院是以刻印图书为主的书院,著名藏书家、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载:“(东山书院)有名为书院,实为私刻者。”东山书院又名陈氏古迁书院、陈氏家塾,以此名称刻印了大量图书。据历代诸家书目记载和现存传本统计:刻有《增补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文选补选》四十卷,《新刻续补文选纂注》十二卷、《牧莱脞语》二十卷、《二稿》八卷、《尹文子》二卷、《说苑》二十卷、《迂褚燕说》三十卷、《韵史》三百卷、《唐史卮言》三十卷、《叶十林诗话》三卷、《考古图》十卷等。其中《增补六臣注文选》为陈仁子校补,《尹文子》、《文选补遗》、《续文选补遗》、《迂褚燕说》、《韵史》、《唐史卮言》、《牧莱脞语》等系陈仁子编撰。《增补六臣注文选》、《文选补遗》、《牧莱脞语》、《唐史卮言》被清代的《匹库全书》辑录。东山书院刻印的图书印制精美,很有特色,纸张洁白有韧性,耐收藏,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品。多为历代朝廷内阁藏书,称之为“茶陵本”。如《梦溪笔谈》(东山书院刻本)自宫廷流落民间后,为清代著名藏书家汪士钟“艺芸精舍”珍藏秘本。嗣后散出,流落香港,为香港某收藏家所得。1965年,这位收藏家家道中落,要拍卖这部书和其它古籍善本。引起了学术界关注。这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批准,高价买回,由北京图书馆收藏。1975年12月,国家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这部古籍图书,名为《元刊梦溪笔谈》。由此可见东山书院的刻本之珍贵。今存传世刻本在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和湖南、重庆、南京、浙江、河南以及台湾中央图书馆等大图书馆均有收藏。东山书院的图书刻印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两朝,茶陵私刻图书蔚然成风,成为当时湖南省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即茶陵为全省私刻中心,长沙为全省官刻中心,宝靖为全省坊刻(商业性)中心。

万世纲常第;
六经道义门。

元代陈仁子题东山书院




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位于湖南武武冈(今属洞口)。原为清武冈州同知驻地。清嘉庆十三年(1808,一作道光二年)邑人贡生袁敏捐钱万缗创建。置田162亩,实为义学。光绪间湖南新政时期,受湘水校经书院、时务学堂影响,士绅陆孝达、王佐龙等将观澜与鳌山、峡江书院“一律改课实学”,课程分为经义、史事、时务、舆地、兵法、算学、方言、格致8门,因师资及经费关系,实开前5门课程。

千重山势撑文笔;
一派川流见道心。

唐守中题观澜书院


无隐亦无言,俯察仰视,百物四季皆道妙;
善学还善晤,静存动会,落花流水尽文章。

佚名题观澜书院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永明(今属江永)。原名宗元书院。明嘉靖中建于三元宫左,祀周敦颐。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县侯绶重建,改名“濂溪”。二十二年教谕徐尊昆修葺,订学规16条,并置藏书,捐田亩。四十八年订《田租条议章程》,设总理、经管等管理院产。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杨耀曾重修。光堵十七年(1891)、二十六年两增学田。本县周兆龙、王明良、方正、周绍仪等曾为山长。清末废。有《濂溪书院惠政录》。

泉陵山高峰耸翠,潇湘水两派澄清,胜地共居游,论大局比衡岳洞庭,高高在上;
李式贞攮第英流,陈文肃匡时硕辅,乡贤宜效法,愿诸君把状元宰相,早早安排。

佚名题濂溪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明经书院位于湖南茶陵火田乡。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率部攻曹成至茶陵火田,邑人尹彦德“犒以牛酒”。飞以其为君长“当以一经教子”,乃书“一经堂”,并奏请国子生教其子弟。尹氏因建明经堂,同知李庆远荐蜀人端木贤掌教其中。淳熙初,孝宗赐御书“明经书院”额。尹伯正、尹仲正、尹申等皆受业其中,并成进士。元初建双忠祠,祀岳飞及宋末为国尽忠的族人尹谷。延祐间改为长生观,尹氏子弟仍肄业其中,明、清皆然。1958年长生观拆建为火田卫生院,旧址今为民房。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道州(今属道县)城西。道州为理学家周敦颐故乡,后人因建书院,以其号为名。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杨允恭奏诸理宗皇帝赐御书“道州濂溪书院”6字,“以旌道学之源”。次年,请李挺祖为“濂溪书院掌御书臣”,“辟台门而摹揭”,并拓地扩建,“凡祠宇、讲堂、斋舍咸新之”。既成,集诸生肄业其中,又作记告以兴学之旨:“国家之建书院,宸笔之表道州,岂徒为观美乎?岂使之传习文词为决科利禄计乎?盖欲成就人才,将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时设山长、斋长、主祠掌书院事务。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长欧诚能等重新祠宇。二十二年通判吴宥率山长戴世荣修葺,建有应门、濂溪祠、杨公祠、两庑、诚源堂、光风霁月堂、清远楼、爱莲亭、瞻德亭等。又援例以周氏子孙之贤能者,世为书院山长,“以奉专祠”。欧阳玄为作《重修濂溪书院记》,戒师生“师道自树”,“善人自期”,成为“真儒”。明弘治间知州方琼重建。正德、嘉靖间知府曹来旬、御史姚虞、知州王公接等均有修葺。万历间毁于火,二十年(1592)御史大夫李桢重建,捐置祭田,参政吴中传作记,辟异说而“崇正学”。明末毁。清顺治十三年(1656)知州高攀龙重修正祠、礼厅。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赐御书“学达性天”额,三十年司马史修御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一作六十年)署知州李永埰、嘉庆二年(1797)知州龙舜耕均有修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士馆。位于湖南邵阳。宋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号濂溪)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迁州学于东山。后历代均建祠并祀濂溪。元末废为东山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参议杨逢春集诸生讲学其间,以“民居环列”,“遂迁僧众于别处”,三十一年改建为书院,名“东山”。有景濂堂、濂溪祠、会心室等,“日集诸生于景濂堂,教以习经读史。且讲明心性之学,所造士,本末皆可观”。崇祯末毁于兵火。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府张惟养始复濂溪祠。康熙元年(1652)知县颜尧揆增修。“书院略有成规”。十一年,知府李益阳建讲堂等,“规制大备”,李又建希濂书院于东山。不久,并两书院为一,正式定名“濂溪”。然“无官师董治及置田膳养之法”。乾隆八年(1743)知县高应遴置学田382亩,收租谷603石。二十四年知府郑之侨重建,有三希、致道二堂,敦崇、实学二室,“进德”、“居业”二斋及濂溪祠、藏节楼、观澜阁等,“大观备矣”。又作《濂溪书院劝学篇》、《濂溪书院兴学编》等,大倡理学,以“明夫仁义礼智之性,以敦夫孝弟忠信之行”。后主讲如蒋载熹,余廷灿、邓显鹤等皆一代名师。咸丰九年(1859)毁于兵。

凤山书院位于湖南攸州(今属攸县)。元元贞二年(1295)邑人谭渊“以其里之士距州几二百里,庙学瞻仪讲肄之弗及”,乃创建书院。有讲堂名“明德”,燕居室奉孔子,东西序祀先贤,置田250亩以资廪膳费,凡里中之士皆得肄业其中。次年聘入元不仕之宋代进士黎桂肇任讲席,教诸生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善其相劝以扩充之,匿其自修以决去之”,谭氏“习闻理要”亦登坛讲学,大倡“理学节义之风”。“凤山”遂名闻遐迩,元末,江西吉安洪氏举族西迁以就书院。明代院废,崇祯间洪氏后人曾建金仙书院,“以继元之凤山”。

东莱书院位于湖南醴陵。原名莱山书院。相传宋代吕祖谦曾读书讲学于县境东冲铺简家村,后人因立书院祀之。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宋渤作记,以倡其学。明正藩二年(1507)参议吴世忠迁至县署后,取吕氏之号,改名“东莱”。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张法孔重修。康熙二十年(1681)改为营署,书院遂废。

儒林书院位于湖南城步。其地“四山如屏,层环叠拱;一水涟漪,横练映带”,风景极佳。元皇庆二年(1313),武冈路总管延承直过此,叹其胜概,而惜其“未有申孝弟,明教化,以淑人心者”。绥宁苗族人杨再成因“捐己财,创建书室,招集团峒子弟,立师帅之”,并取其乡名名院。是为中国第一所苗族书院。有正殿、讲堂、门壁、斋庑、墙垣、厨湢,祀先师十哲,规制完备。时“冠带如云,弦歌盈耳,化其民为君子士大夫,易其俗为礼义廉耻”,实有“教成之效”。明弘治前,废为巡检司。万历三年(1595),知县元宗孔复建于隘头山。天启间废。

浯溪书院位于湖南祁阳。元(后)至元三年(1337)零陵尉曾圭命其子尧臣捐家资独建。规制宏伟,有大成殿、明伦堂、斋舍等,祀唐人元吉、颜真卿。割私田300亩,招多士肄业其中。元、明之际毁。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宫寺僧正禞募捐重建,副宪沈庆置田300亩以供经费。正德八年(1513)知府曹来旬游此,留有“朗读残灯夜,秋风共抑扬”诗句。嘉靖四年(1525)知府黄焯增建仰高亭。嘉靖末年废。清康熙七年(1668)知县王颐重建,然“书声寂寞樵歌杳”,已非教学之地。乾隆间废。同治元年(1862)知府杨翰再建,以为其退居之地。民国时邑人黄霦、唐茂栽等设经馆于此。1949年后,祁阳三中迁入,院舍改作女生宿舍。1984年原建筑全部拆除。

紫溪书院位于湖南东安。原名清溪书院。明嘉靖初知县陈祥麟改清溪寺而成。嘉靖中,知县吴允裕增建仰高轩,祀名宦乡贤。万历中,知县朱应辰改祀名宦乡贤于学宫,而奉周敦颐于院中,时“以例禁书院”,遂改为景濂精舍。置田产,年收租谷900斤。集诸生讲学其中,“县中文雅始盛”。后废。清康熙中守道朱士杰重建,改名濂溪书院,实为义学。后移建西门外。咸丰二年(1852)与创建于东门外的紫阳书院(祀朱熹)同毁于兵火。时院长周而溥合两院公费重建新院于城中,取名紫溪书院,自后兴学不断。本县罗澍昀等曾为院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

洣江书院位于湖南茶陵。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州林廷玉建于近狮口山地州学旁。有端教化、善风俗二坊,另有多贤祠、讲堂、吸秀亭及“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四列号房,并撰记教诸生“由言语文字之末,钩深索赜,以求精微奥妙之理”。后废为民居。清乾隆六年(1741)知州张廷琛重建于南关内,有前后中3栋,计19间。置学田146.8亩,年收租156.85石,以供膏火。“举行修经明者为教学长”,招士子“日给其廪,月课其能,俾朝夕讲肄其中,养其心体,习其恭让”,“与其所可进,戒其所不率,务使人人复其性”。二十九年知州戴保豫改建于城南。三十七年知州陈廷柱谕令各都捐置田亩共600亩。五十九年知州王润迁建至西郊。嘉庆十三年(1808)知州鲍炳礼重建,有大厅、讲堂、御书楼、大成殿、院长室、崇道祠、斋舍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监生周杨烈独力重修。咸丰八年(1858)知州刘如玉免征院田钱粮,并捐廉为奖赏之资。清代任山长者有长沙张启鹏、宁乡丁公路、本州尹学周、谭为坊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官立小学堂。今为茶陵一中。

鳌山书院位于湖南武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同知蒙大赉改城内鳌山祠为文昌宫,“萃弟子之秀者为文会其中”。四十三年同知昌应时始拓建为书院。中建堂礼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五先贤”,后为瞻云楼,左右号舍30楹。崇祯末毁。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童广式重建于旧州学地,有大门、二门、讲堂、正谊堂、惜阴堂,及进德、日新、修业、时习4斋,集诸生肄业其中,“文风一变”。又“酌定条规教十则,并取先贤学规备载于编”,成《鳌山书院志》,“俾后之学者宗以为法”。二十六年州学复归旧址,知州席芬迁书院于岷藩府故址。嘉庆二年(1797)、十年、同治九年(1870)均有修葺。历任山长有新化欧阳瑞、邓瑔,罗廷滟、武冈夏陈常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受时务学堂影响,士绅陆孝达、王佐龙等将其与观澜、峡江等书院一律改课实学,拟分经义、史事、时务、舆地、兵法、算学、方言、格致8门课程,因师资及经费关系,实开前5门课士。位于湖南蓝山。原名宗濂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知县郑之韶建于先农坛侧,为“萃群秀士”、“考德问业之地”。以蓝山“密迩濂溪周夫子之乡,流风余韵,足以使人兴起,私淑而渐染之”,故名。四年教谕张朝臣作记,戒诸生“借书院为名利之阶”。后废。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李荣裕重建于东门外鳌山,改名“三蓝”。二十九年知县续相文改建。然“从未聘一山长,听邑人士假馆授徙,聚散无常”。五十六年知县史克信重建,有坊、门、讲堂、听事厅、过亭、燕室、培元阁、主敬、存诚二斋,计35间。请县学教官熊堂、汤礼秩“主其教,间尝临门而观”。五十八年改名“鳌山”。嘉庆初始专聘名宿主讲。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式南任主讲,一改“课八比试帖”之例,“日以子臣弟友诸大端”等“本原之学”教士。咸丰间增置田亩,并于十一年(1861)修《书院膏火志》。同治间仍以教谕、训导轮掌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县王兆涵始购藏书。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1927年原建筑拆毁。旧址今为县人武部家属宿舍。

崇正书院位于湖南宁远。明万历元年(1573)(一作四年),知县蔡光忧于士民多迷信佛教,其“去父母离宗族者,岁不知若干人,至于7-8岁之童,负美质堪读书者,父母又遣去投佛为徒,故读佛书者较于读儒书者为多”,因拆毁西门外胜因寺,而建书院,以“明圣学,端士习”,故名“崇正”。有讲堂、斋舍,可居60人。后圮废。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詹尔廉以城东舂陵书院(建于乾隆十九年)“规模狭隘”,“地近市喧”,移建于城西火神庙左,仍名“崇正”。次年,聘门生曹雁主讲,“生童踊跃从游,潜修者已大逾于昔时”。咸丰十年(1860),山长欧阳泽闿增建佳士园、百二十峰草堂。同治二年(1863),山长杨象绳刊《崇正书院制艺》。光绪中,杨宗恕主讲其间,严学规、增膏火,旬日一讲,反复于义利之辨,作《交警铎言》,《秀才说》示诸生,成就甚众。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1912年改为县立高级小学校。

文昌书院位于湖南祁阳。明万历十二年(1584)(一作十六年),在天马山南麓(前临湘江),邑人、铜仁太守邓球倡建文昌塔于江滨,并建书院于塔前,故名。有石坊、讲堂等。堂前置三祠,一祀文昌神,一祀周敦颐、程颢、程颐,一祀前代寓贤与乡先达名流。集诸生日讲课其中。天启间,邑人陈朝鼐“误信形家邪说,倡众毁塔,而书院亦废”。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王颐建文昌阁于文昌塔废址,“并于阁后仍构书院为肄业所”。后以“踵增无人”,阁犹存而书院则为僧院。至乾隆十年(1745),知县陈大受重建文昌塔于原址,迁文昌阁于塔旁山阜。十四年,知县李映岱重建书院于新阁,有讲堂、大成殿、文昌祠、正谊堂、官厅、雨亭等建筑。二十七年,知县李莳订立《规制》,聘师、招生、考课等均有规定。诸生分为内肄业、外肄业、与课三类管理。道光二十年(1840),知县易学超重建,以祁阳古称永昌,改名“永昌”,并以“遵岳麓、白鹿之规,体紫阳、南轩之训,黜浮华而崇实学,敦孝友以重人伦”为宗旨,昌明道学,丕振人文。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军曾驻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两年后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称学校。1930年改为乡村师范学校。今为祁阳师范校址。

资江书院位于湖南新化。原名梅溪书院。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于肖龙建于城隍庙左(今县政府),实为义学。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宗衡迁建于庙右。十七年知县戴高扩建学舍,增辟考棚。二十七年知县王业欲另建书院,未果。四十年知县黄九叙别建于考棚旁,讲堂名“正谊”,众人即以“正谊”为院名。嘉、道间多有修葺,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林联桂置学田160亩。二十七年邑人以院小难容诸生,请知县李寅庵建于城南梅树村承熙寺,改名“资江”,“讲堂斋庑,高朗宏敞”,并增田租1000石以供经费。山长有王恒斋、周之瑞、黄联俊、游昌豫、晏德孚、谢玉芝等,皆本县名宿,陈天华、曾继梧、游范程等皆受业其中,为佼佼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旧址今为县城关第三小学。

金城书院位于湖南新宁。原名清泉书院,又称青泉书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牟国镇改城西北清泉庵而成。有学田206亩,年收租谷374石,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温元章迁建城西南莲潭之上,改名“金城”,未竟而卒。二十五年知县李腾渊继成,并建祠于后,祀周敦颐,命名“莲潭”。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羊拱辰重修,改周子祠为文昌阁,遂改名“文昌”。道光二十九年(1849)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邑人重建于城东宝安寺求忠书院故址,复名“金城”。光绪十一年(1885)改革课程,专授经义、古文辞,生童正附课皆以10名为限。邵阳杨修职、益阳熊光珲等曾为山长。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

洣泉书院位于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原名黄龙书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县张瑶建于城西北。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周仕魁重修,并拨官田充实经费,改名“烈山”。嘉庆二年(1797)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改名“洣泉”。道光五年(1825)知县沈道宽迁建至北门外校场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邑绅万典璋迁回原址,复名“洣泉”。自后兴学不断,有学田272亩,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经费。山长有安仁周元和、宁乡王开琸等。清末改为第一高级小学堂。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酃县,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驻地,是年秋被毁,后经修复办学。1968-1971年作为草命纪念地,按同治时书院原貌修复,并增建陈列馆。

榜山书院位于湖南新田。清雍正五年(1727)知县高岳建于县城北门内。乾隆六十年(1795)知县罗为孝、教谕张国藩改建于东门文昌阁后,有讲堂、斋舍、魁星楼等,祀文昌帝君。嘉庆十年(1805)知县张厚郿率邑绅增修。石门梅峰等曾为山长。清末废。

白云书院位于湖南城步。原为白石庵。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张方佳改作书院,“以圳苗俗”。有门楼、讲堂、书屋、斋舍、方亭、八角亭等。拨官田30余亩以作膏火,延名师课迪生童。嘉庆二十四、五年间(1819-1820)知县梁如钢、署知县施均重修,增辟后堂祀孔子,外建文昌阁、奎星楼。训导文运升作记,教诸生“敦诗说礼”,“佩实衔华”,以成“功臣名儒”。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戴鸿恩取青云直上之意改名为“青云”,并置田亩。至咸丰、同治间,学田增至599亩,收入分作束修膏火、馆课奖赏等费用。山长如长沙胡隶萼、华容吴中孚、宁乡程寿林、益阳段立敏、桃源文运升、本县萧燧等,皆一时名俊。“邻邑闻而负笈者”尝至数十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三十一学堂迁至城内,院舍拆毁。今仅存遗址。

虎溪书院位于湖南绥宁。原名万峰书塾。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董琰建于虎溪山。十四年知县程际泰增修,置学田80余亩,因绥邑古为崇宁,遂改名“崇宁”。五十七年署知州叶鸣冈、嘉庆三年(1798)知县越宗文重修,五年知县李方谷改名“虎溪”。十五年署知县唐古特复名“崇宁”。道光八年(1828)知县林联桂、十年知县胡岩、咸丰二年(1852)知县黄淳熙、六年知县舒明皆有修葺。十年毁于兵。同治五年(1866)重建,仍改名“虎溪”。山长有广东吴川林联桂、本县吴醇等。清末废。

连璧书院位于湖南湘乡(今属娄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天如率邑绅彭华翥等倡建于望湘门之东,取庄子“以日月为连璧”之义,故名。每年仅支“学田修金20两,师生住斋者少”。嘉庆十八、九年(1813-1814)邑绅议移建,“以基地构讼”未果。二十一年知县李世经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县胡钧率邑绅迁建于观化门左侧,有门堂、斋舍、藏书楼、大成殿等,“规模之大乃更十倍”于前。九年山长谢琇、二十三年邑人李仁棠、咸丰二年(1852)刘象履、七年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颜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计有学田251亩,钱284.5千文,藏书万余册。

❽ 诗书楼周边环境怎么样生活便利吗

楼盘名来称:诗书楼

别名:东圃社自区网

公交线路:公交:404路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0平方米,容积率暂无数据,绿化率0%,共0栋楼,停车位

周边配套:幼儿园:天河区车陂幼儿园 中小学:东明小学、广州市第十八中学 大学:天河区同仁学校 商场:花花世界购物中心 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东院) 邮局:中国邮政岭南邮所 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车陂支行 其他:天河广场健身俱乐部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买新房,就上搜狐焦点网

阅读全文

与书楼初级中学校电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睢宁县第一中学北校区 浏览:349
道里小学中学排名 浏览:226
辽宁重点中学分数线 浏览:174
临夏回民中学2018分数线 浏览:683
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 浏览:477
龙川实验中学公路改造 浏览:844
呼和浩特中学上下课时间表 浏览:300
2018年沈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 浏览:687
龙川县登云中学校长 浏览:863
北仑中学招生简章 浏览:473
长安一民中学上课时间 浏览:833
盱眙中学2015高考成绩 浏览:284
中学生手球锦标赛 浏览:377
辽宁省实验中学魏民 浏览:670
2018江浦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浏览:305
洛阳2019年中学招生信息 浏览:220
蔡家坡初级中学电话 浏览:903
三门启超中学招聘2018 浏览:572
郴州市第三中学贴吧 浏览:716
2019北镇中学分数线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