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校园建设
老校区坐北朝南,占地80亩,校园内,楼房迭起,塔松染翠,花木吐艳,芳草茵内茵。拥有70个教学班,在校容生6000人,240多名教职工(其中,中学特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90名,一级教师200多名)。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档案资料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调频发射台等电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2004年春,学校在县城西北2公里处 (夏邑康复路西段) 置地460余亩,总斥资1.2亿元,辟建一座集教学、试验、科研、文体、健身、娱乐、公寓于一体的一高分校。已开设80个教学班,在校生8000人, 210余名教职工. 走进一高分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恢宏壮观的楼群,葱茏茂密的绿地,浓荫盖地的树木,姹紫嫣红的鲜花,造型别致的喷泉假山,以及那亭台水榭,飞檐回廊,曲径通幽。徜徉在校园里,就像置身于一幅绝妙的丹青画卷之中.夏邑一高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恪尽职守,教职工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全体学生勤勉自励、刻苦好学。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校风校纪严明。教风学风严谨,管理科学规范。高考成绩连续20多年居于全市同类学校之首,被商丘市教育局誉为“商丘市普通高中的一面旗帜”。
㈡ 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学校简介
主管部门:河南省教育厅 所属地区:河南省商丘市
学校地址:河南省夏邑城版北关益民路(老校区);夏邑县权康复路西段(新校区)
邮政编码:476400
办学理念:希望升学,更望成才;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奋斗目标:建设商丘市一流、河南省领先的中原名校!
㈢ 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名师风采
彭庆丽抄: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西华县著名美女教师、西华一高语文骨干教师,曾先后两年赴河南大学参与河南高考语文作文改卷,帮助无数学子圆了大学梦,把数以千计的学生送进大学的殿堂。
如今彭老师已年过四十五,却在岁月的发酵中愈发的精彩动人。任教数十载,风华不减,初心未变,历久弥香。2005年,其发表的《语文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技术》刊登在《科学导报》2005年/5月/29日/第B03版教育版的艺教天地。至今仍广受好评,为人津津乐道!
㈣ 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的介绍
作为夏邑抄县办学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所中学,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从1947年的“夏邑县私立中学”肇创至今,多次变更校名:“夏邑县私立中学”、“夏邑县中学”、“夏邑县高中”、“五七学校”、“五七高中”、“夏邑县完中”、“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 2004年春,学校在县城西北2公里处新设分校。目前已开设100多个教学班,在校生逾八千人。
㈤ 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的历年高考成绩
走进夏邑一高,犹如进入大花园,到处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她虽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却与北大清华有缘。共有30人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00余人分别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本科上线率连年攀升,稳居全市同类高中之首。
高考成绩连续20余年居于全市同类学校之首
2007年全县文、理科高考前10名我校均占6名。
2008年全县文科前10名学生我校占5人,分别为一、二、五、六、七名。
全县理科前10名学生我校占4人,分别为二、三、六、九名。
2009年我校学生王玉潇682分全县理科第一名.申攀攀662分全县理科第二名,应届第一名。代冲660分全县理科第三名.李西振629分,全市文科第一名.顾蛟龙596分,全县文科第三名。
2011年高考,全县文科前5名,该校占3名,一本上线人数达256人,比2010年增加111人,增长率为76. 6%,居全市第一。在2012年北京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全市仅有3名同学通过笔试,该校就占2名,而且他们的笔试成绩特别优异,分别居全省第一名和第四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2012年,夏邑一高考生囊括2012全县理科前三名:杨李扬685分,全市理科状元;朱奎鑫668分,全县理科第二名;岳夏宇662分,全县理科第三名。在2012年普通高考中,夏邑一高作为一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有3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另有240多名学生被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知名重点大学录取,让不少省级示范性高中刮目相看。夏邑一高学生杨李扬685分,不含自主招生30分加分,居商丘市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在此之前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该生笔试成绩全省第一名,其中数学成绩满分。朱奎鑫668分,不含自主招生20分加分,全县理科第二名,被北京大学录取。岳夏宇662分,全县理科第三名,被北京大学录取。全县文科前5名的考生中该校占据3名。全校一本上线248人,上线率9%, 三本以上上线1833人,上线率66%,两项均创历史新高。
2013年高考,全县文科前五名,夏邑一高考生(文复小班)占四人,全县文科前十名,占七人,全县文科前二十名占十三人,以上均不含并列;全县理科前五名,夏邑一高考生占三人。
2015年高考,夏邑一高考生包揽2015年夏邑县理科前三名。王 锴 719分(含清华加分,商丘市理科第一名!夏邑县理科第一名。)李红标 705分(含清华加分,夏邑县理科第二名。)尹 放 690分(含清华加分,夏邑县理科第三名。),以上三位同学已提前被清华大学录取!;夏邑一高奥赛班(铭志班)重点大学上线率高达98.3%;夏邑一高学生尹放数学获得满分150分,全省第一名;夏邑一高学生郭子元理科综合282分,全县理科第一名;夏邑一高高考报名人数较少,且基本为应届生;所以跟拥有大批复习生的其他学校比上线人数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着重的是升学率、后进生转化率以及尖子生培养水平。而这正是夏邑一高的优势所在!在较差生源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负重前行,高考成绩让我们欣慰不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夏邑一高美好的声誉,吸引了八方学子第一志愿选择报考。不仅本县各乡镇的学生如百川归海汇集一高,而且周边各县、邻近诸省也有不少学子慕名而来。实至则名归!近年来,蓬勃发展中的夏邑一高赢得了领导、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信赖。相信夏邑一高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刁彦昌)
㈥ 柳关中学老师名单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知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因而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插柳】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折柳】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戴柳】“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射柳】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赏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咏柳】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爱柳】春秋时,有个柳下惠,原来不姓柳,因为很爱柳才改姓,于是,他的后代都姓柳了;东晋陶渊明,特意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平山溏掘土种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唐代文成公主在拉萨的大昭寺前栽植一柳树,后人名之为“唐柳”;明末清初的蒲松龄临泉卜居,泉边栽柳,便自称“柳泉居士”;清末名将左宗棠出征西北时,命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长达数千里,人称“左公柳”。现代画家丰子恺曾将屋子取名为“小柳屋”;现代史学家陈寅恪也特别爱柳,他的书房叫“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咏柳诗】柳诗文“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也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复西,等闲攀折损芳枝;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36]正是如此。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㈦ 夏邑县高级中学的师资
夏邑高中拥有一支思想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266名专内任容教师,他们中有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160人,一级教师18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25人,市级骨干教师26人。88人获省级优秀辅导奖;9人获省优质课大奖赛一等奖。任课老师学历全部达标,12人正在攻读在职教育硕士学位,21人正在参加研究生进修班的学习。
㈧ 2017年夏邑高级中学录取名单
可以打电话去学校问
名单应该已经
公布出来了
㈨ 怎样查询学校老师的名单或者联系方式
如果是官方行动,你可以直接去问老师。
如果属于地下性质的,你可以敬爱老师为名回,发起一个签答名活动,让老师们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这招老师肯定喜欢。注意一点,一定不要把你想知道联系方式的老师放在第一位。
如果你是家长的话,那就更好办了,你直接打学校电话问教务处。或者你也可以装作是家长.........
你懂的
亲,说了这么多,给个分吧。。。。。。
㈩ 夏邑县的领导名单
【夏邑县来】
夏邑县,简称栗,源古称栗邑,河南省商丘市下辖县,素有“中国孔祖之地”之称。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北依山东菏泽,南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东接永城市、砀山县,西连虞城县,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横穿夏邑全境。
2014年,夏邑全县总面积为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120.59万人,常住人口为87.75万人。是中原地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产业转移的最佳投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