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当涂县石桥中学怎么样
简介:石桥中学创办于1965年,5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由回最初57名学答生、5名教师、3间土墙茅屋组成的一个半耕半读制初中班,于1969年改为全日制初级中学,于1973年扩大为完全中学,期间历经两次迁址、更名,已发展成为安徽省示范高中、省绿色学校、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中科大实践基地,马鞍山市农村对外窗口学校。
注册资本:2974万人民币
② 2019四川简阳石桥中学录取分数线
2019简阳市石桥中学分数线469分。
学校有1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专奖励,6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四川省省级属奖励,6项科研成果获资阳市市级奖励。学校生源低进,高考高出。近年来,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在40%以上。石桥中学校园依山傍水,建筑错落有致,环境幽美宜人。
近年更以教学质量高,科研气氛浓,艺体成绩优,升学人数多而享誉市内外。简阳市石桥中学正抓住简阳市城北片区旧城改造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确立创建“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发展目标。该项工作已立入简阳市教育局工作计划。
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4人,资阳市十佳教师1人,资阳市学科带头人4人,资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资阳市优秀学科教师21人,简阳市知名教师2人,简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人,简阳市优秀学科教师28人,简阳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6人。
特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后备人员3人,高级教师16人,中级教师39人。石桥中学教师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100% 的教师达专科以上学历,80%的教师达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研究生7人,有地、市学科教研组成员 8人,国家、省、地学术团体会员 16人。
③ 赣榆区海头镇初级中学教师名单
这个学校初级中学教师的名单,一般都是保密的。
④ 连云港赣榆高级中学教师待遇怎么样!谢谢!
工资应该不是很高,很多学生愿意找这个学校的老师补课吧
⑤ 石桥乡的教育概况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00余万元,全镇中小学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该镇抓住学校布局调整契机,合理规划学校幼儿园布局,幼儿园由过去21处撤并到3处,小学由9处撤并到2处,办学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
2011年,投入80万元配置了4辆校车,解决了学生特别是偏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2012年,投入50万元改造提升了葛庄幼儿园,建成了全县第一家拥有塑胶跑道的农村幼儿园;投入500万元新建高标准中学教学楼一栋,面积3858平方米,容纳24个班1200余名学生上课;投入44万元安装了全县最先进的教学设备--触控一体机,石桥中学创成市级数字化校园。2013年,投资168万元开通了石桥中学东门,新建1.5万平方米的操场和校园广场,满足了学生体育课教学并解决师生进出学校的安全隐患;投入10万余元,建成少年宫,配备20架电钢琴,电子琴、书法器材等,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2014年,投资220万元新建1167平方米的高标准北庄幼儿园教学楼一栋,能容纳200名幼儿上学;投资100万元改造提升了中心幼儿园;投资40万元为每所学校安装暖气,解决师生冬季取暖问题。2015年,投入100余万元为全镇所有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实现了班班通;投资30万元,在中学、北庄学校新建微机室2口……“各级党委、政府的持续投入,为石桥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石桥镇教体办副主任段进行告诉记者。不断改善的办学条件,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是提振了老师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学校为每名教师补贴2000元实现了一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大大提高,我们在学校工作的安心、生活的舒心,潜心育人、用心教学的劲头更足了。“石桥中学教师张先娟高兴的告诉记者。
在加强硬件建设,提升办学条件的同时,石桥镇教体办进一步强化措施,力促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教育科研,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方案》、《中小学冬学春赛活动方案》等文件,开展全镇“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严格落实教学质量分级负责制,追求课堂教学高效化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扎实开展“多维互动·高效生成”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推进。在幼儿园,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开展区角特色活动创建,因地取材,培养和锻炼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在中小学,按学段特点推行《学生成长日志暨三位一体家园联系册》,通过撰写日志,记录学生成长轨迹,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舞台。“以前孩子学习没有计划性,写作业也不及时。有了《成长日志》,孩子给自己定学习目标,学习比以前积极了,还经常帮我干点家务活。”石桥中心小学学生家长、石桥村民杨波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石桥镇用心办学,用爱育人,收获了累累硕果。2014年,在全县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评估中,教体办、中学、中心小学被评为教学工作优秀单位,中学被评为初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镇教研室被评为教学工作先进教研室。在全县目标管理总结表彰会上,教体办、中心小学、成教中心被评为先进单位,中心幼儿园被评为红旗单位,并创成“淄博市十佳园”。
⑥ 石桥中学的光辉的历程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党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了节省财政开支,对我国当时的中、高等教育院校进行了关、停、并、转。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青少年的增多,许多人没有地方读书。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党中央作出了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除了办好当时保留下来的公办学校外,更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城市厂矿建一些半工半读的工业学校,在农村办一些半农半读的农业学校。于是在县教育局的督办下,当时的石桥人民公社农业中学(简称石桥农中),经过筹建、招生,于1965年5月4日正式创立,并于这一天举行了成立大会暨首届开学典礼。在大会上,县教育局分管耕(工)读学校的韦永狮老师及石桥公社党委宣传委员郑立本同志相继作了重要讲话,各兄弟单位致了贺信。
石桥农中当时招收了初一一个班,约70名学生,学生有三个来源,马桥初中停学学生,小学毕业几年的学生,还有小学没毕业的学生,因此文化程度不齐。有的学生因大队需要而提前离校安排工作。
校舍因陋就简,借用当时团林大队(现团林村)的办公室。课桌凳学生自带。学校在团林大队的周家垾开垦了30余亩荒地作为师生的学农基地。成立时的石桥农中仅有专职教职员5人。李思汉(中共党员)任校长,李声槐、刘家庆任教师,庾可武任食堂炊事员,吴继庭任农业工人,并聘用当时团林大队党支部书记晋德宝任农业生产顾问。教职工的工资及办学经费主要由石桥人民公社负担,教育局只作适当补贴。
农中的体制是半耕半读制(民办)。农闲时、阴雨天,以学习为主;农忙时,为了抢收抢种,以生产劳动为主。一般情况下,上午学习,下午劳动。教学时间,由老师教授初中的主要课程,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和生产技能。另外,通过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益,争取达到师生的口粮半自给(因为当时农村农民实行口粮按劳分配制度)。学校成立了“校务管理委员会”,由校长、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对学校重大事情作出决策。学校成立共青团支部,教师李声槐任团支部书记,两名学生任支委。
由于学生的增加,班级数的增多,再加上学农基地移作它用,农中从1965年9月搬迁到当时的永兴大队(现永宁圩村),借用原来的粮库做教室,学农基地也随之配备到教学区附近。为了解决办学经费的困难,石桥农中又进行了第二次搬迁,1966年8月迁移到当时的石桥人民公社水产养管会设立的鱼苗场(即原来的学农基地周家垾),与之合并。组织上成立场校党支部,养管会负责人姚振满任党支部书记,李思汉校长任支委。学校成立团支部。学校教职工的工资及办学经费由养管会负担,做到了以场养校。石桥农中为石桥人民公社农业生产输送了不少宝贵人材。 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石桥农中又第三次搬迁,1969年10月迁移到当时的石桥小学(现成人学校校址),并正式改名为公办的石桥初级中学。石桥初中的教师有三个来源:一是农中教师李思汗、李声槐,二是选拔了部分小学教师詹声仁、詹正华、杨其禄、汲自树、王根,三是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丁太堂、崔友晖、崔之玉、詹声礼等。石桥初中由王根、李思汉、詹正华组成了行政领导班子。 1970年3月,石桥初中部招收了第一个全日制初中班,40多人,其中包含农中带过来的学生,小学和初中教师在一起办公。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革命、老干部王根同志担任石桥初级中学革命委员会主任,负责学校工作。1971年3月,石桥公社范围内要求上初中的学生人数多起来,石桥初级中学的教室不够,于是在石桥公社陶村大队小学、新太大队小学、兴永大队小学分别招收一个初中班,学生人数20-30人不等,时称“戴帽子”初中。但苦于初中学生分散,师资不足,有许多课程无法开设,特别是数学、英语、化学(当年化学称《工业基础知识》,在初一开设)等课程没有老师,而石桥初级中学这些学科的师资相对强一些。另外,这些教学点的教学条件极其简陋,用泥土筑台,算作课桌。故此,1972年3月,将各大队小学的三个初一班合并到了石桥初级中学,编为两个初二班。这一年石桥初级中学初中部已有5个班(初三一个班;初二初一分别两个班),再加小学几个班。但当时的班额并不大,在校学生并不多,教师中有三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是皖南大学英语系毕业的崔友晖老师,合肥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的丁太堂老师和中文系毕业的尹显忠老师,这在当时确是凤毛麟角。虽然当时英语学习不被重视,但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还是很大的。石桥初中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石桥初级中学的各届毕业生,后来有很多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
由于宿舍只有6间土墙麦草屋,当时的教职工大多住在家中,早出晚归,只有外地的两位崔老师和尹显忠、丁太堂老师住校,每个房间不足5平米,低矮潮湿,好在不漏雨。学校也办有食堂,汲自树老师管理,薛传根师傅烧锅。供应师生的伙食,供应量很有限,以供应教师为主。茅草烧火,焖子焖饭,常常吃夹生饭,始终没有改观,因为那茅草火很烈,无法控制,要么烧焦了,要么烧生了。那夹生饭给我们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73年1月,石桥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生毕业,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和全体初三毕业生步行到当涂一中教学楼前合影留念。这一届毕业生大多升入了石桥中学首届高中班。 1972年初,石桥初中已初具规模的时候,校舍紧缺的矛盾进一步突现出来,学校四周都是沟池和村庄,无发展空间,下一步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下一年初一又将招生,并且不止一个班,没有了教室,引起了学校领导和公社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县教育局根据当时大公圩有几所初中招了高中班,教学资源十分分散的情况,准备集中力量在大公圩地区办一两所完中,但办学地点没有最后确定,县教育局也拿不出经费。石桥公社和学校领导抓住了这个机遇,要求在石桥办完中。石桥公社领导对教育十分重视,开创了石桥党委和政府重视教育的传统。时任石桥公社政工组长的戎敬芳分管教育,他亲自出面,带领学校领导几经向县教育局及县领导要求,阐述石桥在大公圩的中心地理位置有利于大公圩各公社学生上学方便的道理,并说明石桥公社人民对于办高中的热情。经县领导、教育局领导和石桥公社领导及石桥初中领导慎重研究,决定:在石桥办一所完中,同时决定石桥中学另选校址,重造新校,中小学分离。1972年初,石桥公社统筹安排,派时任石桥公社人保组长郑立本牵头,召集各方人员会议,采用“抬田”形式,即将临近石桥公社街东生产队四周生产队的土地划一部分给街东生产队,而将街东生产队的成片的上好的良田33亩划拨给石桥中学建造完中,就是现在石桥中学的学生生活区。这是石桥人民在办教育上的一个大动作。这项工作得到了街东生产队人民的大力支持,他们牺牲了自身利益,为石桥中学的诞生作出了贡献。
石桥初中派詹正华老师担任建造石桥中学的筹办工作。当时正经历着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经济十分困难,没有资金,石桥公社就发动各生产大队支援石桥中学各种建筑材料,砖瓦木材纷纷运到工地,并且指派民工到工地无偿做工,石桥初中的学生也经常到工地参加搬砖搬瓦的义务劳动,真正是自力更生办学校,人民教育人民办。1972年5月,石桥中学第一期四排砖瓦木结构的平房建造完工。共8个教室24间,教师单身宿舍8间,食堂4间,共计36间。这在农民普遍住草房,石桥还很少看到瓦房,人民生活还处在不能解决温饱的年代,不能不说石桥的政府和人民太重视教育了。
1972年9月,石桥中学搬进了新校址。小学留在了原校址。除了蒙玉华老师留在了小学外,其余的教职工都到了石桥中学。王根同志继续担任学校负责人。教师住家的仍在原校址住家,单身的住到新校区宿舍,两人一间,宿舍刚够开两张床,摆两张办公桌,再放别的东西,房门就无法开关。但条件已有了大大的改善。
县教育局为了加强石桥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力量,调来了团结街小学的教务主任夏可钰同志,担任石桥中学的教革组长,分管教学,分配来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生陈兆金同志和化学系毕业生王书贵同志,担任高中教师,白书云老师任体育教师。73级学生入学时,初中2个班。石桥中学高中部招收的首届高中班开学了,共计62人,编为一个班。
1974年3月,学校教职工21人,其中公办教师17人,民办教职工4人。1974年4月,教育局分配来安徽大学英语系毕业生周时淮、芜湖师专物理系毕业生尹亲贵和数学系毕业生徐瑞铃。以后几年,分配来石桥中学任教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由于初中班级的增多,师资的不足,石桥公社又从各大队抽调了部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补充教师队伍。这时原食堂已不够用,移到了教师宿舍后面的瓦业组,瓦业组就是石桥建安公司的前身,瓦业组早在1971年就在这里造了一排瓦房办公,后来由于石桥中学的需要,1973年瓦业组迁出,房子留给了石桥中学,共计8大间。西头三间经改造做了食堂,东头五间经改造做了学校的大礼堂,用于学生的集会,再后来做了教师集体宿舍。
⑦ 石桥中学大不大
学校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公寓等共14幢,有多功能教室、语音室(72座、96座各一间)、微机室(三间共108台电脑)及先进的校园网络,有环400米的塑胶标准运动场,实验设施齐备,图书室藏书4万多册,电子阅览室。
⑧ 简阳市石桥中学新教师待遇
全市是一样的标准,基本工资加上绩效2500左右,年终有绩效几千,还要扣除五险一金几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