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大全 > 慶陽北地實驗中學

慶陽北地實驗中學

發布時間:2021-03-15 02:09:41

❶ 慶陽的著名人物

文化名人 慶陽歷代名家輩出,古有黃帝問醫的歧伯,不窋,鞠陶,公劉,漢有思想家王符,魏晉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金石書畫大家米萬鍾等,都為歷史所稱道。近現代有郭學禮、青年作家兼旅行家、「微博環游中國第一人」路東等。 著名將領 慶陽歷史上著名的武將有:北地郁郅王圍、北地郁郅甘延壽,北地義渠公孫敖、北地義渠公孫賀,北地郁郅李息,北地泥陽李傕,北地義渠傅介子等人,東漢末年名將皇甫嵩(今鎮原人),南宋抗金名將楊政(原州鎮原人)功至武顯郎,明朝武將咸寧侯仇鉞。《後漢書》中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諺語。 當代名人 原甘肅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陸武成;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省委秘書長李建華;北京市委常委苟仲文,原甘肅省委副書記馬西林,原蘭州軍區空軍司令員劉懋功,蘭州軍區副政委(中將軍銜)王建民;青年作家(《一路東去》作者)兼旅行家、著名策劃人——路東。

❷ 古代的慶陽怎麼樣

1.周祖舊邦慶陽城位於甘肅省東部黃土塬區,城在「慶塬」之南,故稱慶陽。有兩條季節性河流從城的東、西兩面環抱流過,把慶陽城夾在當中,構成一個菱形,似鳳展翅,所以又稱慶陽為「鳳城」。慶陽是個風水寶地,故史書稱「周道之興,始於慶陽」。據史書記載,周王朝老祖先叫後稷(音棄),後稷是主管種麥的農官。到夏朝末期(約公元前16世紀),後稷之後叫不窋(音酷),丟了官職,流入戎羌之地(即今慶陽一帶),在此教民種植,並始建慶陽城。在挖溝築城的故事中,至今尚有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龍脈的傳說,說的是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了龍脈,這也成了日後武王伐紂、周朝取代殷商的徵兆。有史可查,慶陽具有3500年的建城歷史,這在我國眾多古城中並不多見。不窋後來死在慶陽,葬於慶陽東山之上,就是周祖陵。後來不窗之孫公劉為躲避義渠人的侵擾,向南遷到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再後來的子孫又遷到岐山地區。周朝建立後,慶陽也就成了周祖舊邦,後世子孫常來慶陽祭祖。
春秋戰國時期,慶陽為義渠國轄地。公元前266年,秦昭公滅義渠國,設立北地郡,成為秦國的一部分,慶陽為北地郡義渠縣。漢朝時改義渠縣為郁郅縣。隋朝改叫弘化郡,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任弘化郡留守。唐朝改叫安化縣,後又改為順化縣。從縣名的變換也可看出,古代這里是戎羌之地,屬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不斷受到中原王朝的安撫統治,逐漸達到與中原民族的同一化。
2.范仲淹鎮守慶陽到了宋代,慶陽已成為面對北方強大勢力西夏的邊防要地。北宋建國於960年,此前遼國於916年建國,此後西夏於1038年建國。遼與西夏是當時困擾北宋的兩大軍事力量,遼從河東(黃河以東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西夏從河西(包括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威脅北宋政權。西夏建國後,連年對宋朝發動戰爭,小股騷擾更頻繁不斷,邊境一帶極不安寧,而慶陽正當西夏進犯中原的交通要道。宋朝在慶陽設慶州,1041年(宋慶歷元年)范仲淹受命任慶州知州兼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慶州。當時韓琦任鄜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在陝西。二人分別節制幾路兵馬合力抗拒西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免遭刀兵之苦,北宋朝廷得以平安,皆二人之力,後來二人一起入朝為相。
范仲淹鎮守慶陽採取「屯田守城」之策,築城、屯邊、安撫並舉。一是鞏固慶州城的防禦,在原有慶陽城的基礎上又在北面加築了兩個阜城。同時加大了慶城內的建設力度,當時在城內建有州縣衙門及一應民眾設施,僅寺院就建有十數座,又在北門里修建鎮朔樓。鎮朔樓為全城制高點,登樓北望可見遠近烽火台。此樓在明末時毀於李自成攻城之戰,清代重修的鎮朔樓後來也被戰火摧毀,此樓今已不復存在,唯有大A兩次未被燒毀,人稱神木一根。現今慶陽唯一留存的宋代建築是普照寺大殿,已經歷了千年風雨。二是在慶城周圍數十里范圍內新築起數十座衛星城,這些城既可以抵擋西夏人入侵,又可以在城內安頓百姓,與慶陽城構成了聯防的格局。三是屯兵開墾,讓兵士把家搬來,因父母妻子在城內,兵士守土必然奮勇。由於范仲淹措施得力,軍威大振,羌族紛紛歸順,西夏人不敢進犯,此時的慶陽應該說是古代最興旺的時期。兩年後范仲淹入朝為宰相,其子繼續知慶州。慶州百姓深得范氏恩澤,當地民眾紛紛建祠叩拜。
到南宋時,慶陽被金兵占據,女真族與漢族共居慶陽,至今在慶陽博物館還留有一口金代鑄的大鐵鍾,鍾高3米,上刻女真文字。元代改設慶陽府,明代增設安化縣。自元代以後,國家政治中心東遷,處於西部的慶陽已失去了邊防重鎮的地位,經濟很不發達,甚至在明嘉靖年間,慶陽大旱,飛蝗遮日,民遭大飢荒,發生過「人相食」的慘景。
3.李夢陽的故鄉應當一提的是,明代大學者李夢陽家鄉在慶陽。李夢陽(1473—1529),字天賜,號空同子,曾任戶部主事、江西提學副使。文學上主張復古,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嘉靖文壇四大家之一,他領導的文壇復古運動對當時影響很大。
相傳李母身懷六甲之時,在一天晚上夢見太陽落入懷中,第二天小孩出世,遂起名夢陽。明弘治七年,李夢陽到長安趕考,不料考生中竟有個與他同名同姓之人,此人看不起山溝出來的李夢陽,於是想難為一下,出一題讓夢陽來對:「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李夢陽對此不屑一顧,竟自答曰:「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答對得非常巧妙。考試時考官令即景賦詩,李夢陽詩曰:「一步一步登高樓,手扶欄桿望北斗,不是青山遮眼目,望盡天下十八州。」考官驚其才志,這一年李夢陽考取了進士,後來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學者,一代文壇領袖。
4.慶陽八景清朝初期,將慶陽、平涼、臨洮、鞏昌四府劃分出來設立甘肅省,自此慶陽縣屬甘肅省至今未變。20世紀初,清政府在慶陽設立學堂,辦織褐局、郵局、商會等。辛亥革命後,慶陽也受新潮的波及,設立了中學堂、天足會(婦女放足)等,民力有所恢復,呈現出安居樂業的景象,當時有慶陽八景之謂,包括周老王墳、鵝池洞等,其中有一景為南城夜市,能大致反映出人民經濟生活情況。當時文人的寫景詩和對聯,於今讀來仍饒有趣味,且抄錄幾段供大家欣賞。
南城晚市作者:楊立程芸生苦被利心索,終日賓士晚更爭;居肆時常懷壟斷,操籌急不待雞鳴;每日崦靄黃昏後,猶有喧鬧笑語聲;試向永春樓外望,熒熒燈火滿南城。
慶陽城西街鞦韆架題聯作者:胡聚五游女飄來恰似嫦娥奔碧月,舞童飛去猶如學士步青雲。
撰慶陽天足會聯作者:楊雪堂天步方艱,莫把大材作小用;足容宜重,快將舊樣改新裝。

❸ 慶陽北地紅破產是真的嗎

年前好像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❹ 慶陽近代名人事跡、

歷史名人:
文化名人:慶陽歷代名家輩出,古有黃帝問醫的歧伯,不窋,鞠陶,公劉,漢有思想家王符,魏晉有政治家傅玄,以及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金石書畫大家米萬鍾等,都為歷史所稱道。近現代有郭學禮、旅行家、「微博環游中國第一人」路東等。
著名將領:慶陽歷史上著名的武將有:北地郁郅王圍、北地郁郅甘延壽,北地義渠公孫敖、北地義渠公孫賀,北地郁郅李息,北地泥陽李傕等人。《後漢書》中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諺語。

❺ 甘肅慶陽鎮遠縣風土人情

首先,糾正一下,是鎮原縣!
基本情況
鎮原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地區西南部,東鄰革命勝地延安,南眺六朝古都西安,西接省會蘭州,北界塞上明珠銀川。全縣共轄
7鎮17鄉215個行政村2008個自然村,總面積3500平方公里,總人口51.98萬(2005年),其中,農業人口約48萬,少數民族6個,包括回族、維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赫哲族,共51戶241人。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政編碼:744500,電話區號:0934,拼音:Zhenyuan Xian。
行政區劃
鎮原縣轄7個鎮、12個鄉:城關鎮、屯字鎮、孟壩鎮、三岔鎮、平泉鎮、開邊鎮、太平鎮、臨涇鄉、南川鄉、上肖鄉、新集鄉、方山鄉、殷家城鄉、馬渠鄉、廟渠鄉、武溝鄉、郭原鄉、中原鄉、新城鄉。
歷史沿革
鎮原古屬雍州,秦屬北地郡,位於黃河中游、涇水以北的黃土高原,為華夏古土。各代均在此在封署設置,委官牧民。西漢初年,北地郡分設安定郡,所轄21縣,臨涇縣是其中之一,北魏時置原州(轄今鎮原、平涼和寧夏的彭陽、固原一帶),唐時築臨涇城,為臨涇縣治
,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後又成為鎮原州的州治。明初鎮原州改縣,臨涇縣被廢,民國初年,鎮原縣被劃分為五區。
地理交通
鎮原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西南部,東臨慶城縣、西峰區,西接寧夏自治區彭陽縣,南界平涼市涇川縣、崆峒區,北靠環縣。界於北緯35°27′至36°16′,東經106°44′至107°36′之間。南北長91.24公里,東西寬78.3公里,土地總面積3500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69萬畝,人均3.5畝。境內山川塬兼有,以山地居多,占總耕地的68%以上。平均海拔1500米,年降雨量400-500mm,無霜期150天。
鎮原縣地處黃河中游的隴東黃土高原,區位偏僻。公路作為唯一的交通運輸形式,在國家及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縣上下的不懈努力,交通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縣內公路641.8公里/21條,其中國道(G309線)44公里/1條,省道(S303線43.8公里、S319線92公里)135.8公里/5條,縣道240.2公里/7條,鄉道221.89公里/11條。鄉村道路1551公里,其中農二級以上砂路611.5公里。按技術等級:3條179.8公里國、省道,均為新建的三級油路,路況良好,橋涵及防護設施配置較為完備;21條462公里縣鄉公路中,三級油路100.75公里,四級油路15.76公里,三級砂路129.45公里,四級砂路151.31公里,等外路54.82公里。全縣19個鄉鎮均通等級路,通公路率100%。13個鄉鎮通油路,通油路率為68.4%。45個行政村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率21%。全縣公路密度為18.34公里/百平方公里。
經濟狀況
鎮原乃華夏故土,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沃土平疇,物華天寶,曾是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糜谷、豆類、薯類;經濟作物主要有黃花、烤煙、油料、葯材、花椒等;杏子、蘋果、西瓜、桃、棗、梨等果品素負盛名,尤以黃花、杏子為最。黃花菜享譽全國,香飄五洲,被國家外貿部命名為「鎮原金針菜」;杏產品品類繁多,風味獨特,產量居全國第二,素有「紅杏之鄉」美稱;煙葉質優色黃,香味濃郁,被定為全國商品煙葉生產基地縣;畜產品以皮張、羊毛、羊絨等比較有名;石油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近幾年,鎮原縣圍繞農產品的更新換代,大力發展杏子、黃花、草畜三大支柱產業。杏子:加快優質杏子基地建設,壯大龍頭企業,提高杏產品加工能力,新增新產品加工和保鮮生產線。黃花:培育優質品種,組建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實施產業化經營。草畜:建立肉牛繁育地和秸稈養羊示範基地,擴建現有牛、羊肉生產線,新建苜蓿草系列產品加工廠。目前,全縣杏製品企業已發展到110戶,年產杏製品16000噸,產值1.125億元,實現銷售收入9000萬元。開發的杏系列產品有杏肉、杏脯、甘草杏等三大類20多種,先後榮獲國內國際26項大獎;黃花全縣留存面積現已達到24.76萬畝,年產乾菜6000噸,產值4200萬元,人均黃花收入90元,年加工銷售能力4000多噸,出口創匯200多萬元;草畜資源豐富,全縣飼養量現已達到15.1萬頭,規模養殖戶達到5000戶,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草地留存面積達50萬畝,畜牧業人均純收入達到150元。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4億元,增長1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28億元,增長36.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088萬元,增長20%,但總支出中轉移支付佔90.7%。2005年,鎮原縣面向市場,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綜合開發,培育形成了屯字塬優勢蘋果,平泉塬畜禽規模養殖,茹河洪河川區優勢烤煙,北部鄉鎮黃花,杏子、飼草、葯材、小雜糧生產基地的產業化格局。
社會事業
改革開放以來,鎮原縣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1999年,全縣實現了"基本除青壯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2004年各級各類學校發展到355所,學生超過10萬人,41所中小學建起了計算機教室,130所中小學安裝了現代遠程教育設備。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全縣共向全國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2.2萬人,被清華、北大錄取的學生達31人,再現了"教育大縣"的光輝形象。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縣屬各醫院裝備有B超機、自動化分析儀、日本進口全自動血球儀等現代化設備。2002年,鎮原縣成立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時時監控傳染病的流行情況,還免費提供肺結核等傳染病的治療葯物。同時,全民健身活動正在蓬勃發展。不論在農家小院,還是機關大院,都會看到幹部群眾熱火朝天地開展的體育活動。2000年全省運動會,鎮原縣輸送運動員奪得了5枚金牌,佔全市金牌總數的78%。多年來,破格錄取的超10人以上,達到國家一級運動員等級的有4人。開邊中學畢業的張德宏,於1990年代表我國在比利時參加世界中學生田徑運動會,擲鐵餅第4名的好成績。此外,鎮原縣又以"文化大縣"聞名遐邇。周銅劍、秦詔版國內稀有,"書畫之鄉"美名遠揚,民間藝術古樸典雅,尤其剪紙、刺綉引人注目,倍受國內外朋友青睞。臨涇鄉農村婦女祁秀梅是享譽海內外的剪紙藝術大師,其作品被法國、日本、義大利等國人民收藏。
旅遊名勝
鎮原縣歷史悠久源長,文化積淀濃厚,境內自然景觀風格特異,歷史文化遺址留存較多。全縣境內共有帶傳奇色彩的名山30多座,有考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址36處,寺廟祠堂遺址69處,出土文物500餘件,有天然池湫泉潭28處。目前已形成以潛夫山森林公園為中心,屯字塬「三池」(翟池、太陽池、白馬池)為重點,其它名勝古跡點綴其中,東與慶陽北石窟寺相接,北與寧夏沙湖毗連,西與平涼崆峒山接界的旅遊線路。
〔潛夫山森林公園〕國家AA級旅遊景點,距鎮原縣城1公里,省道318線從旁邊穿過。潛夫山距今約有1800多年歷史,因東漢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論家王符在此隱居著書《潛夫論》而得名。山上現有當年王符親手所植柏樹百餘棵,枝繁葉茂,挺拔翠綠,屬省級重要文物。
潛夫山森林公園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綠化面積4.7萬平方米,現存五角楓、夜合歡、雲杉、雪松、金絲柳、龍爪槐、塔柏等各類樹木36種、20餘萬株;鐵根海棠、牡丹、月季、玫瑰、花石榴等各類花草20多個品種。公園設有南北兩個進出大門,西、北兩側遺存古鎮原縣城牆遺址。園內包括烈士陵園、悠園、沁園、怡園、王符紀念館、潛夫亭、杏花亭、佑德觀、通明宮、書畫展覽廳、休閑娛樂廣場等景觀,東邊建成潛夫山莊賓館。公園四季長青,三季有花,環境優雅,設施齊備,是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避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園林景區。
〔翟池山莊〕距鎮原縣城35公里,郿肖省道從旁邊穿過。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有功,禹死後,三個貌若天仙的女兒繼承父志,在此築堤蓄池,保護農耕,形成今之「三池」(翟池、太陽池、白馬池)。翟池池面東西寬200米,南北長800米,水深16米,蓄水量104.5萬立方米。四周群山環抱,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環境怡人。景區建有水上人家賓館、中高檔客房、露天游泳池、多功能大廳、停車場等設施,開設劃船、游泳、垂釣等20多個游樂項目,設施齊備,服務周到,是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太陽池生態旅遊風景區〕距鎮原縣城32.5公里,郿肖省道從旁邊穿過。據考證,太陽池成池已有1000多年,池面長約970米,寬約250米,水深14.5米,蓄水量218萬立方米。四周群山環抱,綠樹成蔭,碧水藍天,環境幽雅。目前景區建有高檔賓館、美食娛樂城等設施,開設游泳、劃船、垂釣、賽艇等多種水上娛樂項目,設施設備齊全,服務接待周到,是集觀光旅遊、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生態風景區。
〔石崆寺石窟〕距鎮原縣城2公里,位於茹河南岸石崖上,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題記和雕塑風格考證,此窟始建於北魏,鑿於隋代,造像於唐代,石窟群開鑿在高約30米,長達200米的懸崖上,共兩個窟龕,存有石雕佛像14尊,泥塑神偶25尊,並繪有彩色壁面,布局錯落有致,構架端直開闊,雕鑿精緻,氣勢恢宏。
〔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三岔鎮位於甘肅、寧夏兩省區的交界,309國道穿境而過。1935年10月,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長征的中央紅軍經過這里,然後輾轉環縣、華池等地進入陝北。毛澤東等中央首長曾經居住在三岔天主教堂,有8位紅軍烈士犧牲長眠於道教名山「老爺山」下,目前天主教堂已改建成「紅軍長征三岔紀念館」,與毗鄰的道教名山「老爺山」聯成一片,成為集紅色旅遊、宗教祭祀於一體的風景區。
氣候環境
鎮原縣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徵顯著,年平均氣溫7.5—9.5℃,平均降水量450—580毫米,無霜期140—180天,日照充足,雨量適中。
歷史地位
鎮原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長。漢稱安定郡,唐稱原州,元始稱鎮原州,明降州為縣,沿襲至今。縣內文物遺址遍布,有考證價值的故城、故寨遺址25處,文化遺址36處,周銅劍、秦詔版國內稀有,《潛夫論》蜚聲中外,英傑賢達不勝枚舉,書畫之鄉美名遠揚。
鎮原又是革命老區。紅軍長征時期毛澤東帶領紅一方面軍途經鎮原,曾住三岔鎮;後劉伯承率援西軍駐鎮原營救西路軍失散人員;解放戰爭時期,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轉戰鎮原,在鎮原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❻ 《北地雪》內容簡介

賀廷雷的長篇處女作《北地雪》以雄渾恣肆的氣勢,跌宕起伏的情節,盤根錯節的人事糾葛,生動真實地再現了隴東地區自明洪武年間至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幾代農民的人生追求,抒寫了一部隴東農民謀求生存的心靈史詩。
在隴東,民國初年張毛兒率先抗稅,民國四年張久才率眾圍城,民國十九年孫興奎手誅惡霸何清智;孫福兒、聚財當兵吃糧,以求活命;「隴東王」陳國璋擁兵自重,雄居一方;「白燕子」王玉秋佔山為王,淪為寇賊;孫伯玉、史全喜不卑不亢,本分度日……小說通過鮮活生動的生活場面告訴我們,不管小說中的人物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奮爭,結果不是歷盡艱辛,焦頭爛額,便是身首異處。作品旨在表明,沒有先進的思想為先導,只是重復中國歷代農民的思維和觀念,任何掙扎和反抗終究是沒有出路的。而在表現隴東地區各種力量相消相長的過程中,作品逐漸引出對紅軍、共產黨的描繪,顯示出理想和希望。
《北地雪》的筆法盡管稚嫩,卻寫活了不少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陳國璋十五六歲時在大柳樹下看張久才圍城攻城的細節與《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關描寫十分相似。陳國璋利用民國十八年的災荒起事,迅速發展成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號稱「隴東王」。他失敗的原因同樣是狂妄自大,疏於防範。這一典型的意義在於暴露農民自發反抗者思維的陳舊。史全喜為人精明,工於心計,為了自家的利益與孫伯玉聯手,為救助貧苦農民也作了不少好事,最後被仇家何清懷整死。作家突破了以財產判斷人性的單純思維,說明在動亂不安的社會環境下,中小地主與農民的利益有時是一致的。這種寫法符合生活的真實。
貧農孫伯玉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他的本分保守的生活觀念,熱情善良的性格特徵,正直勤勞的生活態度,正是隴原乃至中國大多數農民的典型代表。他曾說:「我這一輩子打定了主意,守著老窩不出去,什麼黨,什麼派,這幫那會,永不加入!」但孫伯玉的正直、本分,並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保障,他屢次遭人陷害、逮捕,有兩次被打斷雙腿,被逼上吊,他的人生體驗是「狼比人好」!
作品中,農村婦女白氏母女、李玉梅、陳翠娥、翠花、喜兒等人的遭遇和她們渴望幸福的心理歷程也寫得十分飽滿、真實,其中最典型的是白氏母女。白家女人因為漂亮,生活得格外艱難。白氏的母親就因為貌美逃不過男人的逼迫,只好自殺。白氏和三個女兒東逃西躲,仍然無法逃脫悲慘的命運。大女兒春兒被逼瘋,二女兒秋兒被逼佔山為王,遭人殺害。白氏受盡孫四爺的侮辱,含恨自殺。這些女性的悲慘命運表明,在舊時代的廣大農村,婦女沒有起碼的人身權利,一旦失去了父兄、丈夫的保護,就變成男人爭奪獵艷的對象。這種現象體現了封建倫理、農業文明的野蠻本質。
《北地雪》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小說的最大特點是撲面而來的濃郁的隴東鄉土氣息,這種氣息包含對隴東黃土塬山川河流、四時景緻的深情描繪,對豐富物產如數家珍般的列舉,對黃土塬歷代傑出人物的熟稔,對黃土塬鄉風民俗追根溯源的精細介紹,對黃土塬語言文化的加工使用等。這些都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也增加了小說的文化品格和西部地域色彩。
《北地雪》所顯不足就在於作品頭緒太多,所容載的隴東文化積存太雜,使人目不暇接,作品結構也不夠合理。但總體來看,《北地雪》尚不失為一部西部地域色彩突出的長篇小說。

❼ 北地郡的介紹

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後所置,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西漢時北地郡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東南的馬嶺鎮)。東漢時郡治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後由於羌族作亂,永初五年(111年)之後,北地郡徙池陽縣(在今陝西省涇陽縣和三原縣附近)。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遷回原地(富平縣)。永和六年(141年)春,征西將軍馬賢為羌人擊敗身亡,東漢驚恐,將北地郡遷至馮翊郡(郡治高陵,今陝西高陵縣西南)1。漢靈帝中平十五年(185年),北地富平縣在過了46年「寄理」的日子後,終於打算從馮翊移回原址。但僅遷徙到彭陽縣界就走不動了,這時已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各地群雄並起,邊塞也不安寧,只好再向西南回遷,最後落戶在陝西懷德,這就是今天的陝西富平縣。

❽ 古代的慶陽是什麼樣子的

1.周祖舊邦慶陽城位於甘肅省東部黃土塬區,城在「慶塬」之南,故稱慶陽。有兩條季節性河流從城的東、西兩面環抱流過,把慶陽城夾在當中,構成一個菱形,似鳳展翅,所以又稱慶陽為「鳳城」。慶陽是個風水寶地,故史書稱「周道之興,始於慶陽」。據史書記載,周王朝老祖先叫後稷(音棄),後稷是主管種麥的農官。到夏朝末期(約公元前16世紀),後稷之後叫不窋(音酷),丟了官職,流入戎羌之地(即今慶陽一帶),在此教民種植,並始建慶陽城。在挖溝築城的故事中,至今尚有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龍脈的傳說,說的是周老王不窋在東川挖斷了龍脈,這也成了日後武王伐紂、周朝取代殷商的徵兆。有史可查,慶陽具有3500年的建城歷史,這在我國眾多古城中並不多見。不窋後來死在慶陽,葬於慶陽東山之上,就是周祖陵。後來不窗之孫公劉為躲避義渠人的侵擾,向南遷到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再後來的子孫又遷到岐山地區。周朝建立後,慶陽也就成了周祖舊邦,後世子孫常來慶陽祭祖。
春秋戰國時期,慶陽為義渠國轄地。公元前266年,秦昭公滅義渠國,設立北地郡,成為秦國的一部分,慶陽為北地郡義渠縣。漢朝時改義渠縣為郁郅縣。隋朝改叫弘化郡,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任弘化郡留守。唐朝改叫安化縣,後又改為順化縣。從縣名的變換也可看出,古代這里是戎羌之地,屬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不斷受到中原王朝的安撫統治,逐漸達到與中原民族的同一化。
2.范仲淹鎮守慶陽到了宋代,慶陽已成為面對北方強大勢力西夏的邊防要地。北宋建國於960年,此前遼國於916年建國,此後西夏於1038年建國。遼與西夏是當時困擾北宋的兩大軍事力量,遼從河東(黃河以東包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西夏從河西(包括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威脅北宋政權。西夏建國後,連年對宋朝發動戰爭,小股騷擾更頻繁不斷,邊境一帶極不安寧,而慶陽正當西夏進犯中原的交通要道。宋朝在慶陽設慶州,1041年(宋慶歷元年)范仲淹受命任慶州知州兼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慶州。當時韓琦任鄜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鎮守在陝西。二人分別節制幾路兵馬合力抗拒西夏的入侵,使當地人民免遭刀兵之苦,北宋朝廷得以平安,皆二人之力,後來二人一起入朝為相。
范仲淹鎮守慶陽採取「屯田守城」之策,築城、屯邊、安撫並舉。一是鞏固慶州城的防禦,在原有慶陽城的基礎上又在北面加築了兩個阜城。同時加大了慶城內的建設力度,當時在城內建有州縣衙門及一應民眾設施,僅寺院就建有十數座,又在北門里修建鎮朔樓。鎮朔樓為全城制高點,登樓北望可見遠近烽火台。此樓在明末時毀於李自成攻城之戰,清代重修的鎮朔樓後來也被戰火摧毀,此樓今已不復存在,唯有大A兩次未被燒毀,人稱神木一根。現今慶陽唯一留存的宋代建築是普照寺大殿,已經歷了千年風雨。二是在慶城周圍數十里范圍內新築起數十座衛星城,這些城既可以抵擋西夏人入侵,又可以在城內安頓百姓,與慶陽城構成了聯防的格局。三是屯兵開墾,讓兵士把家搬來,因父母妻子在城內,兵士守土必然奮勇。由於范仲淹措施得力,軍威大振,羌族紛紛歸順,西夏人不敢進犯,此時的慶陽應該說是古代最興旺的時期。兩年後范仲淹入朝為宰相,其子繼續知慶州。慶州百姓深得范氏恩澤,當地民眾紛紛建祠叩拜。
到南宋時,慶陽被金兵占據,女真族與漢族共居慶陽,至今在慶陽博物館還留有一口金代鑄的大鐵鍾,鍾高3米,上刻女真文字。元代改設慶陽府,明代增設安化縣。自元代以後,國家政治中心東遷,處於西部的慶陽已失去了邊防重鎮的地位,經濟很不發達,甚至在明嘉靖年間,慶陽大旱,飛蝗遮日,民遭大飢荒,發生過「人相食」的慘景。
3.李夢陽的故鄉應當一提的是,明代大學者李夢陽家鄉在慶陽。李夢陽(1473—1529),字天賜,號空同子,曾任戶部主事、江西提學副使。文學上主張復古,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嘉靖文壇四大家之一,他領導的文壇復古運動對當時影響很大。
相傳李母身懷六甲之時,在一天晚上夢見太陽落入懷中,第二天小孩出世,遂起名夢陽。明弘治七年,李夢陽到長安趕考,不料考生中竟有個與他同名同姓之人,此人看不起山溝出來的李夢陽,於是想難為一下,出一題讓夢陽來對:「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李夢陽對此不屑一顧,竟自答曰:「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答對得非常巧妙。考試時考官令即景賦詩,李夢陽詩曰:「一步一步登高樓,手扶欄桿望北斗,不是青山遮眼目,望盡天下十八州。」考官驚其才志,這一年李夢陽考取了進士,後來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學者,一代文壇領袖。
4.慶陽八景清朝初期,將慶陽、平涼、臨洮、鞏昌四府劃分出來設立甘肅省,自此慶陽縣屬甘肅省至今未變。20世紀初,清政府在慶陽設立學堂,辦織褐局、郵局、商會等。辛亥革命後,慶陽也受新潮的波及,設立了中學堂、天足會(婦女放足)等,民力有所恢復,呈現出安居樂業的景象,當時有慶陽八景之謂,包括周老王墳、鵝池洞等,其中有一景為南城夜市,能大致反映出人民經濟生活情況。當時文人的寫景詩和對聯,於今讀來仍饒有趣味,且抄錄幾段供大家欣賞。
南城晚市
作者:楊立程
芸生苦被利心索,終日賓士晚更爭;居肆時常懷壟斷,操籌急不待雞鳴;每日崦靄黃昏後,猶有喧鬧笑語聲;試向永春樓外望,熒熒燈火滿南城。
慶陽城西街鞦韆架題聯
作者:胡聚五
游女飄來恰似嫦娥奔碧月,舞童飛去猶如學士步青雲。
撰慶陽天足會聯
作者:楊雪堂
天步方艱,莫把大材作小用;足容宜重,快將舊樣改新裝。

❾ 甘肅慶陽市鎮源縣有幾個鄉鎮

截至2019年8月,甘肅慶陽市鎮原縣有19個鄉鎮。

鎮原縣地處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東臨革命聖地延安,南眺十三朝古都西安,西望省會蘭州,北界塞上明珠銀川,是陝甘寧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扶貧困縣和六盤山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

屬於黃土高原溝壑區,境內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456米,最高點海拔1767米(三岔老爺山),最低點海拔1011米(上肖毛河),平均氣溫10.5℃,年均降水量480毫米,無霜期160天左右。

截至2019年8月,鎮原縣轄10鎮(城關鎮、屯字鎮、太平鎮、三岔鎮、開邊鎮、平泉鎮、孟壩鎮、臨涇鎮、新城鎮、上肖鎮),9鄉(南川鄉、新集鄉、方山鄉、殷家城鄉、馬渠鄉、廟渠鄉、武溝鄉、郭原鄉、中原鄉),共215個行政村、1991個自然村。

(9)慶陽北地實驗中學擴展閱讀:

鎮原縣的建制沿革:

鎮原古屬雍州,秦屬北地郡,位於黃河中游、涇水以北的黃土高原,為華夏古土。各代均在此在封署設置,委官牧民。

西漢初年,北地郡分設安定郡,所轄21縣,臨涇縣是其中之一。

北魏時置原州(轄今鎮原、平涼和寧夏的彭陽、固原一帶)。

唐時築臨涇城,為臨涇縣治,唐末和宋代原州治置此,後又成為鎮原州的州治。

明初鎮原州改縣,臨涇縣被廢。

民國初年(1912年),鎮原縣被劃分為五區。

1935年,縣城設臨涇鎮。

1983年,設臨涇鄉。

閱讀全文

與慶陽北地實驗中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