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學地理實驗教學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地理知識教育方面: (1)地理實驗可以展現地理景觀和地理事物, 學生容易形成對地理表象的正確認識,有利於地理概念的學習和掌握。(2)通過對地理模型及地理統計圖表的分析,學生有利於掌握地理分布的規律。(3)地理實驗可以模擬展現地理過程,有利於地理演變知識的學習,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4)有利於學生分析地理要素之是的關系。
地理技能教育方面: ( 1)地圖、圖表的繪制技能; (2)地球儀的使用技能; (3)天象、氣象、水文、地震、環保等方面的簡單測報儀器使用技能; ( 4)地球、地形等模型的製作技能。
地理能力培養方面: (1)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測量、實驗和探究能力; (2)地理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計算、比較、分析、判斷、推理、想像、綜合等思維能力。
Ⅱ 初中地理必須用實驗器材的課程有哪些
1、實驗器材: 沙子、水、水桶、臉盆、木板
2、實驗過程 :
首先把木板放在臉盆上要傾斜著,斜度不要很大大概15度就好了;
然後把沙子倒在木板上用手弄平;
最後在水桶里裝滿水,把水桶里的水慢慢的倒在沙子上. 實驗結論 雨水或者河流的沖刷作用
Ⅲ 中學地理結課方法,及實例。謝謝!
總結型:總結本課所學的內容。這種結課法需要教師板書有序清晰,內容講解結束後,教師再依據之前的板書給學生重新梳理一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懸念型:以工業一節為例,本節課講解了各種工業的區位,適合布置在什麼地方。那麼課堂結束之前你可以給學生一個懸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同學們思考一下,如果工業不這么布置會有什麼後果?書後面講到一個工業區的衰落與振興?又是怎麼回事呢?大家下去預習一下,這是我們下節課的內容。
比較性:還是以工業區位為例:上完課之後,你可以找兩個相似點給學生比較,比如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區位和英國中部工業區區位的比較,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種結課法比較的兩個點都是之前已經學習過的。
趣味型:以地球自轉這一節為例,上完課之後,讓學生下去做一個趣味小實驗,放一盤水,水上放一片樹葉,樹葉上放一顆針,過幾個小時再來觀察針的方向偏轉。(這種小實驗可以自己選取,有趣而且容易造作就行),通過趣味型的小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反饋型:這種結課最好是多媒體上課,上課之前你就要准備好課件和小測驗,上完課之後和學生一起完成小測驗,小測驗的內容不能太難,盡量是概念性和基礎性的知識點,起到鞏固的作用。
實際上,各種結課方法是沒固定的,你可以隨即靈活運用。上面只是我個人的一點點拙見,樓主若有疑問可向我聯系。
Ⅳ 地理課可以做什麼實驗
一、證明熱力環流的存在
1.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厘米左右,寬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膠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熱水、一盆冰塊、一束香、火柴等。實驗步驟如下:①將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置在玻璃缸的兩端;②用平整的膠合板或塑料薄膜將玻璃缸上部開口處蓋嚴;③在膠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側(裝冰塊的盆上方)開一個小洞;④將一束香點燃,放進小洞內。學生觀察煙霧在玻璃缸內是如何飄動的,能否發現什麼規律?由實驗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2.關閉教室的門窗,盡量保持教室的氣流穩定。點燃兩根較粗的香,兩支香擺放的距離大約在30~40厘米左右,一支香旁邊放一個1000瓦的電熱爐、另一支香旁邊放一個較大的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鍾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煙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說明熱的地方近地面產生低氣壓,氣流從冷的地方流向熱的地方;而高空氣流則由熱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
3.切洋蔥的實驗、冬季教室門口的打火機等。
二、季風成因的實驗
關閉門窗,點燃兩根衛生香,使衛生香的煙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氣流的影響)。在衛生香的等距離左右兩側分別放一隻1000W的電爐、一面盆冰塊。將電爐通電5分鍾後,讓學生觀察衛生香煙的飄動方向。將電爐和冰塊交換位置,觀察煙的飄移方向。在這個實驗中,電爐上方空氣加熱,氣壓降低;冰塊上方空氣冷卻,氣壓升高。衛生香的煙總是飄向電爐上方,說明高低氣壓的「季節」轉換,產生了季風。
三、實驗驗證海陸風的存在
實驗器材:煤氣爐、輕軟的紙巾、一盆冰水
實驗步驟:
(1)打開煤氣爐,把手伸在爐火的上方,感受空氣的溫度。
(2)拿輕軟的紙巾在爐火旁邊不同的位置,觀察紙巾的飄動方向。
(3)將一盆冰水放置爐火旁邊,輕軟的紙巾放於爐火和盆之間,觀察紙巾飄動的角度和步驟(2)有何差異?
實驗結果:手放在燃燒的煤爐上方,很快感覺到發熱、發燙。紙巾無論在爐火旁邊的什麼位置,都會向爐火方向飄動。加放一盆冰水後,紙巾飄動的角度變大。
四、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器材:2隻玻璃盤,1個較大的白色礦泉水瓶,2支溫度計,少許土壤,1把剪刀,手錶。
①在兩個玻璃盤中分別放入少許土壤;用剪刀將一白色塑料瓶攔腰剪斷,然後,將塑料瓶倒扣在一隻玻璃盤中,製成「微型溫室」。②在「微型溫室」頂部鑽一個小孔,插入溫度計;在另一盤中放置一支同樣的溫度計。③將兩個玻璃盤放置在陽光下,每隔1小時觀察一次溫度計,並記下兩支溫度計顯示的溫度,進行比較。
五、海陸熱力差異
取兩個燒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細砂,在兩個燒杯中均插入一支溫度計。把兩個燒杯同時放在太陽底下曬一定時間後,讀出溫度計的示數。再把兩個燒杯移入室內,過一定時間後,再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
收集整理數據:在陽光下曬 30分後,當時細砂的溫度為 45℃,水的溫度為 37℃,移到室內 10分鍾後,細砂的溫度為 31℃,而水的溫度為 35℃。水溫度變化是 2℃,而細砂的溫度變化是 14℃。
結論:水的溫度變化比細紗要小,說明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
交流合作:引起溫度變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細砂的比熱不同。水的比熱大,而砂石的比熱小,吸收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水溫度升高的就比較小,而細砂升高的就比較多。
六、常見的天氣系統課前觀察實驗
打開冰箱門,感受門上方冷,還是門下方冷。說明冷氣團與暖氣團相遇時,冷氣團在下方暖氣團在上方;在一透明的廣口玻璃瓶內燃燒紙條,當瓶內充滿煙霧後,蓋上瓶蓋,放進冰箱,過十分鍾後取出瓶子,發現煙霧沉在瓶子下部,倒立瓶子,煙霧從瓶口流出,說明空氣受冷下沉(形成高壓)。
七、低壓(氣旋)與高壓(反氣旋)
①把兩只氣球吹成蘋果大小,用長約30厘米的絲線扎緊口子;②用透明膠把兩條絲線粘在教鞭上,兩只氣球相隔約8厘米;③平舉起教鞭,讓氣球離實驗者的臉部約8厘米;④向兩只的中間吹氣。實驗結果:兩只氣球相互靠攏。分析得知:氣球靠攏是由於中心部分的空氣上升、形成低氣壓的緣故。難點不攻自破!
八、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對地表有保溫作用
(1)實驗用材:燒杯2個 沙土 溫度計2根 鐵架 保鮮膜 台燈
(2)設計原因: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表具有保溫作用,而這個過程是一個宏觀的、不可見的能量交換過程,缺乏感性認識。
(3)實驗結論:通過對兩個燒杯在燈光照射前後溫度變化,引導學生探究實驗,分析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探究保鮮膜在整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驗證大氣對杯內有保溫作用。
十、演示晝半球、夜半球和晝夜交替現象
(1)實驗用材:一隻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狀物表示地球;一隻發光的燈泡表示太陽。
(2)實驗步驟:①將發亮的燈泡對著不透明的小球,可見只有半個球面被照亮;②用筆畫出亮半球與暗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③將小球按地球自轉方向旋轉,則可見亮半球與暗半球在不斷更新。
(3)實驗結論:通過上述實驗,可說明由於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又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為夜半球,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由於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從而晝夜半球就不斷地進行交替。
十一、測算實驗——學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標的測定
1、活動准備
觀測用具:長度為1.5m左右的直桿一根,捲尺一把,石英錶或電子表一塊(精確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數一本,天文年歷一份,白紙和彩色筆若干。如果沒有天文年歷,最好是選擇「兩分兩至日」,從教學進度考慮,應以秋分日為宜,此時δ為特殊值0°。
2、活動過程
找一塊空曠平地,下面鋪好白紙,把直桿通過白紙並垂直插在平地上,並量出直桿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時間測一次直桿影子長度,並記錄此時影子長度及對應時間,並將影子畫在白紙上,測量時間間隔不要太大(5分鍾以內),以免影響測量准確度。
3、分析和計算
①從紙上或記錄中找出直桿影子最短時(即太陽位於該地上中天時)的影子長度L,利用tаnH=h/L(H為此時正午太陽高度),查函數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計算該地地理緯度:φ=90°-H+δ,式中δ為該日太陽直射點緯度,式中φ為所求點的地理緯度;③從記錄中查找出直桿影子最短時,此時的北京時間(t),此時當地地方時為12時,並計算地方時差:Δt=t-12(換算為分鍾)。再計算經度差:Δλ=(Δt/4)°,便可得出地理經度:λ=120°±Δλ,式中加號和減號的取法為東加西減。若影子長度最小值出現在北京時間12時之後,表示觀測地點在120°以西,取「-」;相反,則取「+」。
該實驗的完成要考慮一定的誤差,重在原理的運用,北半球地理緯度也可以用北極星觀測法簡易求得,還可以利用「副產品」——白紙上的桿影變化,推知該地該日太陽升落的方位和規律。
(二)測量當地的經度和太陽高度
取一個木板或紙板在上面劃出一長線,並劃出刻度(表示長度)。在長線的一端垂直木板(紙板)樹立一木桿,長度1O厘米。利用直角三角學原理繪制一個影長和太陽高度關系的表格備用,在晴朗的天氣里將它放置在一塊開闊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針找到北方向並將板上的刻度尺對准北,在太陽光產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時記錄下北京時間和影長(可記錄多次求出平均值),通過計算可知當地的經度和當日的太陽高度。
(三)圭測法觀察測量當地的經緯度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1)實驗用材:①取長1m左右的木桿或竹竿(做圭桿);②長2m左右的繩子和釘子(在地面上畫圓弧用)、時鍾、刻度尺、量角器等。(2)實驗步驟:①在春分日前一天,選一塊平坦開闊的空地,將圭桿垂直插入地上。見圖O點處(圖1為其平面圖);②以O點為圓心,以上午某時刻桿影OA為半徑畫弧AD,並畫出OA線;③當下午某時刻的桿影末端落到AD弧與B點時,畫OB線;④作∠AOB的角平分線OC;⑤第二天當桿影OE落到OC線上時,就是當地地方時正午12點,同時∠OEP就是當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並記錄下此時的桿影長L,北京時間T。
(3)實驗結論:通過圭測法可得出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時刻的某地所在的經線時刻即為正午12點,說明當地正午12點的;根據時差的原理,可知當地的經度δ=116°E + (T-12); 用反三角函數求出∠OEP即為正午太陽高度角θ,根據正午太陽高角的計算公式,計算改的緯度φ=90°-H。
十二、探索實驗——地球自轉的驗證
(一)在沒有月亮(初一、初二)和明亮燈光的夜晚,將准備好的照相機對准北極星,用慢速膠卷,開B(T)門,放置幾個小時,在膠片上會留下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同心圓,就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二)利用沙漏同樣也可以驗證地球自轉:①用三根木頭搭一個高約2.5m的支架,選擇硬版紙(規格45×40cm),用紙製成一個圓錐體。圓錐體尖留一個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長約2m的細繩,三根細繩須均勻系在紙上,使圓錐體尖端垂直向下,再將繩子系在三角支架上。②將准備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裡面裝入彩色沙子,推動沙漏做鍾擺運動,並撥掉圓錐體尖端的塞子讓細沙流出。③分析沙跡,發現沙漏並不是來回做直線運動,而且近似的扁長的橢圓形運動軌跡,由此可以證明地球自轉的存在。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去野外考察北半球一條河流或一段,會發現左右岸深度不一樣,說明流水經常往一邊偏向,這一邊遭流水侵蝕厲害而深度較大。
十三、地轉偏向力
(一)為了觀察地轉偏向力,可用一個地球儀使地軸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緯度處滴一至兩滴紅墨水,在地球儀不轉動的情況下,就會沿經線向低緯度流動並留下墨跡。然後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再在高緯某點滴一滴紅墨水,你就會發現紅墨水流動的方向發生了改變,從北極上向下觀察,你可以發現紅墨水留下向右偏轉的墨跡。同樣將地球儀倒轉過來,南極向上,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進行演示觀察,從南極上向下看,可發現墨跡向左偏轉。
(二)實驗材料:可選用有軸的球狀(面)物,如地球儀、塑料球、撐開的雨傘等;水、清水等。
實驗步驟:①將球狀(面)物的虛擬北極點向上,在球狀(面)物上滴適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確模擬地球自轉方向,進行旋轉;③觀察並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轉方向;④再將虛擬南極點向上,重復②、③步驟,但旋轉方向與②步驟相反。
實驗結論:通過本實驗,可證明地球表面的物體在做水平運動時,運動方向發生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
十四、水循環
半碗水,用透明塑料紙把碗密封住,然後把碗放到太陽下面曬一會,就會看到塑料紙下面有水汽,有些水汽還會滴到碗里。這就是一個微型的海上內循環,如果水汽不是滴到碗里,而是隨風飄到別的地方,然後凝結滴下來,那就是一個海陸間大循環了。也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用電飯鍋煮飯時候,鍋蓋上是否有水汽,是否會滴水。
十五、密度流
准備一隻長方形的金魚缸,放入清水,然後在一杯鹽水中加入藍色色素,沿著魚缸邊緣慢慢倒入清水中,只見藍色鹽水沉到缸底,並在底部形成高低起伏的波。這個小實驗證明了密度大的海水會在密度小的海水下面流動。
十六、水體富營養化
通過對含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的溶液中,觀察「水葫蘆」的生長繁殖過程來判斷磷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從而感性認識水體富營養化的過程。
實驗原理:磷是植物生長的三大營養元素之一,適量的含磷溶液會促進植物的生長,但過量的磷會導致生長速度過快,從而影響水體質量,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驗步驟:(1)選擇肥嫩適中的水葫蘆,准備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溶液;(2)將重量完全相等的水葫蘆分別放入三個小盆中;分別倒入1000毫升的有磷洗衣粉、無磷洗衣粉、清水溶液,使水葫蘆的根部完全浸入溶液中;在三盆水葫蘆的上面分別放上紗布,以防止水分的過快蒸發;(3)將泡製好的三盆溶液並排放在窗檯前(室溫約15~25℃),保證每天的光照時間;(4)每天觀察水葫蘆的長勢,並進行記錄。5天為一個周期。
得出結論:根據實驗,有磷洗衣粉溶液的水葫蘆長勢明顯好於其他兩種溶液,並且水體的渾濁度也高,從而認識到含磷生活洗滌用品的排放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
十七、褶皺和斷層
(一)選兩塊厚約5cm的海綿塊,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分別在兩塊海綿的剖面上染上不同的顏色(以表示岩石的剖面)。也可以指導學生用書或紙自己折成褶皺的形狀。其中一塊用小刀將其斜向割斷(後面簡稱為海綿2;另一塊簡稱為海綿1)。講解「褶皺」時,將海綿1平放在講台上,兩手抓住海綿的兩端,用力向中間擠壓,海綿便鼓起來。可以形象的把褶皺表現出來;講解「斷層」時,將海綿2平放在講台上,重復以上動作,海綿便出現了斷裂。
(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cm×4cm×20cm的「竹片」,每人1片,讓學生先往上折,但是不要折斷,就會發現,往上彎曲的部分尤其是最中間,有很多的毛刺。如果毛刺換成岩層,就很容易被侵蝕。往下彎曲時候,中間就沒有毛刺,相對的,如果是岩層,就不容易被侵蝕了。
十八、沉積物分選的實驗
將同樣比例的碎石、粗砂和黏土完全混合,放入一隻玻璃瓶中(不超過容量的一半)。將玻璃瓶用水注滿,蓋上瓶蓋,劇烈振盪,然後讓瓶子平放,使瓶中物質自然沉澱。讓學生觀察沉澱成分的排列順序,是否是大顆粒在下部,黏土細粒在上部。在這個實驗中,所用材料以及沉積過程與自然過程基本一樣,只是縮小了規模,放在玻璃瓶里進行的。
十九、風的搬運作用
碎屑物質包括干土、細沙、礫石、濕沙、濕泥,將其分別放在五個平紙盤中,用吹風機或者電風扇對著每一個盤子吹風(保持吹風機或電風扇與每一個盤子距離相等)。觀察並記錄實驗的變化過程。然後改變角度,重復以上過程。最後在盤中放幾根鉛筆充當障礙物。再觀察實驗的結果與以上過程有什麼不同。在這個實驗過程中,所有物質都是自然界中的實物,只是規模較小。學生可以一目瞭然的觀察風的搬運作用。
二十、水土流失
(一)A組:用光滑斜面代表山坡,斜面上敷以一薄層粘土(約2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B組:同A組外,在粘土上覆蓋一層棉質毛巾或沙布表示上覆植被良好。請兩位同學同時用霧化噴頭向上述A、B組灑水模擬大氣降水,指導學生觀察哪一組的水更快流出,哪一組的粘土更快被沖刷干凈。
(二)自製兩個木盒,一般為50厘米長、10厘米高(也可以找兩個廢舊的尺寸大致相同的木盒)。兩個都放滿泥土,一個種上雜草,一個什麼也不種。放置在開闊的地方並與地面成30°。當雜草長好後,用澆花的灑水壺模仿下雨,將水淋到兩個木盒上,觀察流出的水中含的泥沙量,也可以將流出的水收集到水桶中,經過沉澱計算一下含沙量。
二十一、火山噴發
(一)分三組:
實驗1:在A、B兩個U形試管中裝進濃度不同的土豆泥,分別從每個U形試管的一個口中放進少許蘇打粉,然後加水,並用手指堵住試管口,土豆泥便從另一個口中溢出。注意濃的形成柱狀,而稀的直接從試管口溢出。
實驗2 :把融化了的蠟分別倒進熱水和冷水杯中,熱水中的蠟仍是液體,而冷水中的蠟則凝結起來。
實驗3:在瓶中裝滿細小的玉米粉,底部插入管子,用力吹,玉米粉從瓶口噴出;在瓶口的木板上就會形成山狀。
實驗做完後,各小組分別討論,得出結論。
總結結論
第1組結論:(1)實驗演示了岩漿噴發的過程;(2)根據岩漿濃度不同,可形成不同形狀的火山。
第2組結論:實驗演示了火山岩漿遇冷凝固的過程
第3組結論:從實驗可以了解火山的形成過程。
(二)把一個大開口的漏斗放在一個盛有水的鍋里。圍繞漏斗用泥做一個錐狀模型。把漏鬥口留著,不要堵死。把鍋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直到水從漏斗開口中噴出來。讓學生思考:是什麼力量造成了水的噴出?然後,把一小塊泥壓成紙一樣薄、與漏斗開口一樣大小的泥片,蓋在開口上。重復上述實驗,現察泥蓋會發生什麼變化。(實驗過程中要防止燙傷學生。)
二十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每個學生准備好一張比較硬的紙,並且帶有寬度相同的平行線,先把紙垂直平行線對折,再把紙立在桌面上,凸面朝上,大約與桌面成80—90度的角,讓學生站立,從上垂直往下看,觀察平行線的彎曲凸出方向,並進行規律總結,即等高線向低海拔彎曲突出為山脊;然後再把紙翻過來,凹面朝上,大約與桌面成80—90度的角,從上垂直往下看,觀察平行線的彎曲凸出方向,並進行規律總結,即等高線向高海拔彎曲突出為山谷。
Ⅳ 如何在地理課堂上進行簡易實驗
這一類的物理實驗很多的,用具比較簡單易得的有, 可以用兩個普通氣球,摩擦其中一個使之帶電,將兩個氣球靠近,就可以看到兩個氣球先互相吸引,接觸後立刻就會互相排斥。這是靜電吸引,然後接觸後兩球會帶上同種電荷,就會開始排斥
Ⅵ 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如何進行地理實驗教學,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對地理實驗項目開發和設計的看法。
所謂實驗就是著重抓實踐,也就是書本知識與學生的親生經歷或感受相結合,讓學有所用。這樣是為了進一步的把課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相融合,這就是近年來新課標的出發點和本質的要求,其目的是在於培養出適合知識爆炸時代的合格的莘莘學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舉個例子:問為什麼白天在海濱吹海風(由海洋向陸地吹),晚上吹陸風(由陸地向海洋吹)? 原因:這是由於陸地於海洋的不同的升溫速度導致的。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必須考慮到水與沙土的比熱融誰大誰小的問題。
於是,就可以用實驗來證明了。
這就把地理知識學習與實驗相結合了。
Ⅶ 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實踐活動
一、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基礎點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基於學生主體性需求及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通過地理教學中一系列實踐活動所獲得,課程標准對地理課程教學有指導性作用。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以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
1.以課程標准為基礎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其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闡述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高中地理教材、指導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及高考命題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必須以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為基礎。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將地理實踐力素養作為地理課程理念之一,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多個方面滲透了地理實踐力培養要求,即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搜集和處理各種地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備科學精神;能夠獨立或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的方案和計劃;能夠設計不同的地理實踐活動目標,並選擇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2]。課程標准中學業質量標准進一步對地理實踐力學科素養水平劃分為五個等級,便於地理實踐力培養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層次性。
2.以學生需求為基礎
學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現自我的需求等深層次需求,也有希望輕松學習的淺層次需求。從需求本身看,有學生的內在實際發展需求,即在一個特定階段的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情感態度基礎上的最近發展區。還有課程總體目標、課程標准對學生提出能力發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實踐力培養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遵循學生的需求。
地理實踐力培養應從學生興趣出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體會到實踐活動的樂趣,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更好地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所以,地理實踐力培養宜從學生興趣出發。同時,地理實踐力培養還應注意學生年齡特徵,高中階段學生相比初中階段已達到更高發展水平。其一,感知覺目的性和系統性增強,觀察力大有提升,並且趨向精確;其二,注意力更加穩定,思維表現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實踐活動設計和實施應遵循學生年齡特徵,體現出彈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感受體驗,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觀察、行動、思考,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二、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結合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還需更為真實的情景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操作、觀察、探究實驗等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其中充分結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實踐平台,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重要結合點。
1.充分結合校內資源
依據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將其劃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地理校內資源指學校范圍內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校內教材、設施、地理師生等。豐富多樣的地理校內資源,為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提供充足的條件。應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如模擬實驗、教具製作、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天文觀測等。
室內課程實施過程中,可通過儀器演示、音像圖片等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提升,如在講授「晝夜交替和時差」時,視頻演示或地球儀演示,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地理知識,還有助於提升地理觀察能力。通過學校地理實驗室、地理活動室,充分利用相關設備也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如「模擬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在借鑒各版本教材優勢基礎上整合教材,為學生構建基礎性模擬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地理園等地理場館或校內自然環境也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如結合氣象站觀測氣溫和降水,在地理園觀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地理觀測能力,還有利於提升問題探究能力。
2.積極結合校外資源
校外資源即學校范圍外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研究機構、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天文台、有關政府部門、工廠、農村等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等[3]。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外資源為學生的地理觀測、調查、考察等實踐活動提供廣闊平台,是培養學生實踐力的有效途徑。
利用課余時間到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研究機構參觀,如重慶市自然博物館參觀,可通過「山水都市」、「地球奧秘」、「生態家園」等場館線路,豐富學生地理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利用國家地質公園、地方自然或人文資源環境供學生參觀學習,如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等考察,可彌補學校實踐場地不足,促使學生體驗學習、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利用到工業園區、農業園、科技園等參觀學習機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獨立行動、主動思考、自主認知。如學習「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可到學校附近工廠實地考察,增強學生社會實
Ⅷ 高級中學地理教資中《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考什麼
我的建議是,你最好是買一本小藍本來看看,反正也不是非常貴。需要硬性記住的,比如說:課程性質,理念,四個核心素養(近兩年很火熱)以及水平層級的劃分,問題式教學。其他的個人感覺理解記憶為主。
Ⅸ 課堂演示實驗是地理實驗教學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指利用地理實驗器材,採用演示手段,配合講解,使學生獲得
人們常用「七分海洋,三分陸地」粗略地說明全球海洋和陸地面積的比例.不管是南北半球,還是東西半球,陸地面積都小於海洋面積.北極地區指北極圈以北的區域,以北冰洋為中心、還包括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及一些島嶼,北極周圍是海洋,南極周圍是陸地,南極地區以南極洲為中心.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