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數民族舞蹈有哪些
1、藏族舞
藏舞有著源於高原的淳樸的味道。
藏民長期穿著厚重的藏袍,所以藏舞的重點在於膝蓋的屈伸,連綿不斷的屈伸延續出藏族的韻律。
藏族的典型步伐:三步一撂,三步一踏等。
藏族舞的種類有踢踏、果諧、弦子、鍋庄、熱巴等。
2、蒙族舞
蒙舞要求舞者大氣,氣場要大,節奏明快,熱情奔放,這源於蒙古遼闊的草原,牧民們在一望無際的草原放聲高歌,盡情歡舞。
蒙族體態規格上半身微微向上揚,尤其是胸腰部分,眼睛定位上方45度,雙臂架起。蒙族牧民因長期食用牛羊肉及奶製品,身形高大,所以蒙舞的體態造型更是高昂。
蒙族的特定動作:碎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
蒙古舞的舞種有頂碗舞,酒盅舞,(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賃藉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進行表演),筷子舞(因為蒙古族人民好客,通常圍著篝火用餐起舞),鄂爾多斯舞等。
3、維族舞
貴族的氣息,一個眼神,一個回頭,一個擰身都充滿火一樣的熱情。
維族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
維族基本體態:身體微微向前傾,身體的3分之2的重心放在腳掌上,身體最大限度的拔高,胸腰向上,頭,鼻子尖微揚。
維族舞的典型特性動作:動脖,彈指頭,翻腕子,腳的步伐有三步一抬,前後點步,墊步,單腿跪蹲等。
維族舞蹈種類頗多,最為常見的有賽乃姆,盤子舞,手鼓舞等。
4、朝鮮族舞
朝鮮族舞蹈通常被稱為最難掌握的民族舞,因為它極其賦予內心的韻律和不同於各個民族的體態。
朝鮮舞的體態:含胸,重心沉於下,由丹田發力,雙膝放鬆,舞蹈動作以舞步、扛手、圍手、橫手、頂手等為主,注意手和腳的末梢神經。
朝鮮族的種類很多,而且每個不同的舞種節奏,表現力都不同:古格里,安旦,羊三道,長鼓舞,扁鼓舞,扇舞等。
5、傣族舞
三道彎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徵,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
手臂的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
一順邊,手、腳、身體一致,都順著一個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僅有三道彎的特點,也具有「一順邊」之美。
傣族的基本體態:基本動律多為腿保持半蹲狀態,重拍向下,雙膝放鬆在彎曲中屈伸、動作,以屈伸帶動身體顫動和左右擺垮;雙腳後踢,快踢慢落;
傣族舞蹈分為水傣,花腰傣,孔雀舞,象腳鼓舞等 。
2. 恩施施州民族小學擺手舞是什麼歌名
我只在乎你
歌手:鄧麗君
語言:國語
所屬專輯:傳奇的誕生
發行時間:2008-01-30
3. 民族舞有幾種手勢
每個民族舞的基本手型都不一樣,舞蹈不同手勢動作也會又區別,平時可以自己多活動手腕,鍛煉手的軟度,民族舞手勢一定要靈活,有興趣最好找個舞蹈班學習,現在有很多的成人舞蹈班,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會好點,民族舞可以讓形體更加的優美,還可以改變肢體靈活性和柔韌性.
1.蒙古舞:
擺手舞動作要求雙手擺動不過肩,膝蓋隨之伸屈、顫動,手與腳呈順邊運動。舞姿朴實,音樂節奏明快。
4. 學跳擺手舞作文300字
隨著一陣鼓點聲,我校的擺手舞隊在操場上開始排練起來。土家族人每逢過年過節跳擺手舞是為據龍山縣里耶溪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考證,早在遠古的新石器時代,湘西就有人類在定居活動。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嶺的湘西山區,由於地處偏僻,交通閉塞,長期與外界隔絕,他們的語一言逐漸形成了土家語(也叫土家話)。這是一種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特殊語言。他們的性格顯得很純樸直爽。土家族人能跳擺手舞,會唱山歌。上家人是從很遠的地方搬遷來的.
他們帶領著全家老少,爬山越嶺,涉水過溪,來到了人跡罕至的湘西山區。這里到處都是大森林,沒有一塊土地,他們就在這里刀砍火舍,打獵物,過著原始人一樣的生活。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慢慢地,在這塊人煙絕跡的山林中,出現了一塊塊經過火燒刀耕的黑色土地。土家族人在這塊黑色的土地上一點一點地開墾。 然後就播種、鋤草,等到秋天,收割用辛勤勞動換來的莊稼。每當收割的季節過後,土家族人就要在田野里或院壩上燒起熊熊的大火,跳起歡快的擺手舞。山寨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會跳,有的邊跳邊唱,盡情歡慶豐收。今天,我們學校的舞蹈隊,正在抓緊時間排練土家擺手舞。我們小學生學跳擺手舞不是為了祭祀祖先,而是為了歡慶快樂的兒童節。同學們隨著鼓點聲有節拍地擺起了同邊手。
如果你不了解土家擺手舞,當你看到他們都擺起了同邊手,一定會暗暗發笑,笑這種原始簡朴的舞姿。其實就是這種原始簡朴的舞姿,才能顯示出土家族的民族特點。土家擺手舞的內容包括族源遷徙,爬山涉水,打獵捕魚,火燒刀耕。擺手舞的動作變化不大,表現的都是土家族人的勞動生產、風俗習慣。但要保持那種粗獷、豪放、純朴的原始風格,要跳熟練,的確也不那麼容易。同學們的手和腳有節拍地變換著擺動著。歡快的擺手舞彷彿在訴說著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傳說。我生長在土家山寨,對這里的風俗習慣很熟悉,我喜歡土家族人勤勞、純朴、直爽的品質。土家族人與大自然奮勇抗爭的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前進。
5. 咸豐縣民族中學生擺手舞
認真看歌詞才知道是我以前喜歡的歌,卻忘了歌名
6. 湖北省恩施市的土家擺手舞的介紹
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們祭祀祖先、祈禱過年、喜慶佳節等活動中跳的一種群眾性舞蹈,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它是土家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種土生土長的民間集體舞。「擺手堂」亦稱「神堂」、「土王廟」,是專供土家人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地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舍米湖是擺手舞的故鄉,舍米湖擺手堂離百福司鎮12公里,佔地500平方米,呈長方形,周圍困以院牆,系用山石砌築,大門位於院牆前方正中,略作牌坊狀,兩立柱和橫楣皆長柱形條石,在立柱與橫楣接槔處,左右各鑲半月形石牙一塊,大門與神堂之間是一條石鋪通道,位於院落的中線上,道旁夾植高大古柏5株,既增幽靜氣氛,又便於跳擺手舞時懸掛紅燈。神堂的牆壁也是石頭砌成,上覆「人」字披的黑瓦,無雕梁畫棟和斗槽飛拱,顯得簡單厚重,朴實無華,與一般佛寺道觀全然不同。有神堂三間,存有土家族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三尊塑像。現存石碑第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進行維修時所立。1988年經國家民委批准在縣城新建了具有現代文化特色的擺手堂,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為土家傳統吊腳樓式建築。堂內有土家祭祀廳、民族文物陳列室、民族資料室和民族工藝品展覽廳等,被稱為中華神州擺手堂第一堂。
7. 貴州土家族擺手舞的來歷、形式、特點
一、土家族以及他們的民間舞蹈——擺手舞 由於各種歷史的原因,在土家族生息的這塊地域內,確實被人類歷史冷藏和積淀著豐厚的原始文化信息。並且,這些原始文化的遺存,更多地保留在這個民族的歌舞藝術之中。民族民間舞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異的風格色彩。千百年來,也正是通過這些歌舞藝術不斷地傳遞著土家族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潛化和孕育著這個民族的心理機制,培養著這個民族的氣質與性格,使這個民族在其發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鮮明而光亮的足跡。(陳冬,2004) 擺手舞,土家語稱「舍巴日」「舍巴巴」,漢譯「玩擺手」,為每年正月初舉行。《永順縣志》曰:「正月初間,男女齊集歌舞,祛除不詳,名曰擺手,又曰調年。」擺手分大擺、小擺兩種,內容十分豐富,有表現古代戰爭的「馬前舞」,再現狩獵生活的「打獵舞」,還有源於農業生產的「農事舞」,以及生活中的打蚊子,梳頭發等等動作,形象生動,妙趣橫生。這種舞蹈,群眾性、娛樂性特別強,既是一種傳統舞蹈,又是一種健身運動,世代以來深受土家群眾歡迎。清統治時期土家族詩人彭施鐸《溪州竹枝詞》描寫當時情景寫道:「福石城中錦作窩/土司祠畔水生波/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擺手舞以祈求吉祥幸福為主題,表現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遷徙、狩獵捕魚、桑蠶紡織、刀耕火種、古代戰爭、神話傳說及飲食起居日常生活等廣泛而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以史詩般的結構和熾熱的色彩,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幅氣勢磅礴的土家歷史畫卷和風情濃郁的土家生活畫卷。(《民族大家庭》,1996) 二、擺手舞的起源 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擺手舞是一種載歌載舞的群眾性民族文化活動,頗具土家族民族特色,它是土家人用歌舞戲劇酬報祖先的重要賽會,是土家族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現象。因此,關於它的起源,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截至今天,學術界已做了不少的討論,不少學者對此也發表了可貴的見解。但仍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概而言之,大致有這樣幾種觀點: 第一種,巴人原始舞蹈之說 1、由軍戰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再到擺手舞; 王光在《中華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史》中提到:早在殷商時代,就有巴人「歌舞以凌殷人」的記載,至漢代演變成「巴渝舞」進入宮廷。 1) 最早始於軍戰舞 《華陽國志·巴志》中曾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謂之日『武王伐封,前歌後舞』也。」目前,許多學者大都根據這個典故,一致認為土家族擺手舞起源於商周時期的軍戰舞。並且認為,「民間有大量擺手舞起源的傳說,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擺手舞最早源於商周時期巴人的軍戰舞。」(王光,1998)也有學者將之稱為「軍前舞」。早在公元前11世紀中葉,土家先民組成的「巴師」,就載歌載舞地加入了武王伐紂的行列。當時稱這種振奮軍威的舞蹈為「軍前舞」。(彭英明2001)「這種舞蹈原為軍前戰舞,天生勁勇。」(林永仁、來層林 2000) 根據史載,我們可以想像出當時古代巴人驍勇作戰,邊歌邊舞地凌厲進攻的場景。殷人能因此而嚇得倒戈而逃,而其歌舞必是戰歌、武舞,且士氣磅礴、銳不可擋。這是藝術用於戰場,取得心理戰效應的最好證明。 2) 由軍戰舞到巴渝舞(或踏蹄舞); 「銳氣喜舞」的巴人在助周伐紂的戰爭中大顯身手後,受到周主喜愛,一度被引入宮廷,陳於帝王大樂之中。但它的主要生命力在民間,是男女巴人即歌即舞表現歡樂的一種民藝形式,傳到唐宋時,又稱「踏蹄之戲」。《歸分類要》記「巴人、蠻蜒人好巴歌,名曰踏蹄」。陸游《老學庵筆記》具體描述曰:「男女聚而踏歌,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踏歌」,其歌詞就是「男女皆唱竹枝」。(林永仁、來層林 2000) 西漢時,此種方法又被劉邦借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板盾蠻雲:「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間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陣。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封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巴人的這種軍戰舞自此成為漢宮廷舞樂,被稱為巴渝舞。「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巴渝舞為昭武舞,晉咸寧元年(275年)又廢為宣武舞。梁又復原稱,後改名為鞞舞。隋因之。唐初,巴渝舞列為清高樂。」宋代,有人認為巴渝舞不宜作為宮廷舞樂,「乃奏罷之」。但在民間,巴渝舞一直在延續。漢代揚雄、何晏都在巴人居住的地方耳聞目睹過巴人的歌舞。從漢到唐宋,巴渝舞在民間經久不衰,《夔州圖經》、《蠻書》、《老學庵筆記》等都有記載。《夔州圖經》中有:「俗傳正月初夜……以鼓為踏蹄之戲。」這種踏蹄舞便是巴渝舞的繼承。(王光,1998) 3) 由巴渝舞(或踏蹄舞)終到擺手舞。 明清以後,擺手踏歌的娛樂形式在民間繼續發展,土家山寨均設「擺手堂」,以擺手舞作為重要的祭儀歌舞。每年正月初無論男女齊集堂中歌舞,「男女相攜,翩躚而
8. 我的成績在臨清民族實驗中學100多名,如果劃片,再加上特長能不能上臨清一中
一中無特長生班,危險!
9. 石柱土家族擺手舞那個音樂要哪裡找就是民族中學,南賓中學都在跳那個!音樂名是什麼呀/
你說的是 擺手女兒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