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怎麼樣
簡介: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華附」)校址在廣州市東郊石牌,是一所由廣東省教育廳和華南師范大學雙重領導的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1952年,由中山大學附中、廣東省文理學院附中、嶺南大學附中、華南聯合大學附中合並而成;前身可追溯至1888年建立的廣州格致書院;1983年,由華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改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1978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 據2012年05月10日搜狐網顯示,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有高中、奧校初中共36個班,學生約2000人,教職工200餘人。
② 弱弱的問一下,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初級中學怎麼樣
加強培養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
--------------------------------------------------------------------------------
發布時間: 2007-9-18 9:14:20 被閱覽數: 1826 次 來源: 三峽在線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動滾屏(右鍵暫停)
加強培養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究
趙冬梅
摘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學生觀察與認識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精神,才能更有效的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大學生。目前,有相當比例的大學生不清楚什麼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多數大學生強調作為實用和應用技術的科學,而不是基拙的理論科學;大部分學生文化底蘊不強,只講金錢,不講精神,缺乏無私奉獻的價值取向;只講實惠,不講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降低,不注重社會的長遠利益,過分強調個人得失,缺乏團體合作的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弱,心理素質不強。大學文化的積淀是長期的、歷史的。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這是大學待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1.引言: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現狀
一份調查顯示,46.7%的大學生明確表示不清楚什麼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38:8%的學生能回答一些基本內容,如科學精神,就是以科學為主,對科學有熱情和奉獻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主,強調人的個性和自由,大部分學生對什麼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回答五花八門,對何謂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缺乏基本的了解。多數學生重視和肯定的是強調作為實用和應用技術的科學,而不是基礎的理論科學。由於競爭和就業壓力,目前掀起的「文憑熱,考研熱,證書熱」可以看出,相當多的大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學歷,把其作為人生的一大跳板,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學歷和證書的追求是一種功利和實用目的,而非真正的科學精神。18:6%的學生說考研考證是為了找份好工作,45.53%的學生說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目前想當老闆的學生要比想作科研工作的多,不難看出大學生的科技意識中缺少某些至關重要的東西。這反映了大學生們已經認識到科學知識的出場並不等於科學精神的到位。在科技落後的背後,科學精神的缺乏是個深層次的問題(1)。
除文科外,大部分學生文化底蘊不強,文化視野不廣,只講金錢,不講精神,缺乏無私奉獻的價值取向;只講實惠,不講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降低,不注重社會的長遠利益,過分強調個人得失,缺乏團體合作的精神;人際交往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經不起挫折,容易消沉;期望值過高,缺少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缺少強烈的求知慾和上進心。在思維方法上,沒有社會的、國際的、人類的視角,不會從宏觀、戰略、哲學的高度把握向題。比起漢語來,對外語更加感興趣;寫文章時不願提筆,而更願意使用電腦;喜歡說話,卻總不得要領;拿著大學英語4、6級證書卻不能用英語進行實際對話;對音樂一無所知;不能背誦古代詩人的著名詩句。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曾一度高揚的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的價值規范正悄然地被湮沒,部分大學生為自發的經濟利益所引導,極力去追求個人利益,「個人提出了自己世俗的幸福性要求,人們已經無暇繼續考慮社會和人類的終極意義」,「精神成為了一種奢侈的『裝飾』遭到冷落,精神的抽象允諾已失去往昔的號召力」。上述調查反映出部分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迫切要求高等學校加強素質教育,用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去充實大學生的心靈。
2.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含義
德國社會學家布魯赫施泰因認為,人類文化自產生以來便包含兩個基本的組成部分,即「科學文明」和「文學文明」。科學文明體現為人類認識、評價、改造、利用外部世界(特別是自然界)的活動,以及通過這種活動所積累的知識和技能。文學文明則意味著人類為探索自身的存在價值,求得精神的自由和發展,尋求美與和諧而從事的活動,以及在這種活動中所創造的成果積淀。相應地,人類的精神也包含兩個基本的組成部分,即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這是人類在探析對象和發現自己的活動中形成的兩種觀念、方法與知識體系。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界定,盡管人們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就其基本的涵義而言,科學精神就是尊重科學技術的價值,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強調依靠科學技術來推動社會發展。這種觀念注重人的物質生活,強調社會的物質基礎和物質手段的作用,強調依靠科學技術來發展生產力,重視運用科學方法,掌握客觀規律,追求科學真理,強調理性的作用。而人文精神則著重人的價值,重視人文文化的作用,強調依靠調動人的積極性來推動社會發展。這種觀念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強調社會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榮的重要性,強調人自身的作用、精神力量的作用,強調依靠人和人文文化來推動社會進步,重視情感的作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們觀察與認識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精神,人們對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們的實踐活動才更具有積極、進步的意義(2)。
大學教育中,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都很重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一些著名的專家學者如季羨林教授、楊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積極地呼籲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3.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一般地說,科學精神是關於「事實的知識」, 是對「事實」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識符合事實,解決「是與非」、回答「是不是真」的問題。我們常說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堅持真理,重視實踐,敢於懷疑,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等。這是科學精神的范疇。
人文精神是關於「價值的知識」,是對「價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為要符合道德,解決「善與惡、美與丑」、回答「應當怎樣」的問題。我們常說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我們的行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確的意義、正確的目標、符合社會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純潔和健康的情操與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態度等。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疇。
長期以來,由於自然觀與歷史觀的分離,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分離,科學與道德的分離,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往往被認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離的。「科學價值中立」、「為科學而科學」等觀點,又為這種分離提供解釋和理論支持,以至這種分離成為一種傳統(3)。
然而,這種分離既不符合客觀世界的現實,也不符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既不利於科學的健康發展與繁榮,也不利於人類道德的進步與完善。特別是當代高科技迅速發展,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科學技術進步,不僅涉及科學知識的深刻變革,也涉及人的觀念的變革;兩者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科學技術中滲透著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也滲透著科學技術,並在加速進行中。科學技術發展與人文因素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的統一,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徵。一個現代人,應該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精深的科學素養。這種人應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培養出來的現代意義上完整的人。因而,我們的大學教育不僅應繼續加強科學教育,而且應特別強調人文教育,當前針對時弊尤其要注意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從人類上萬年的文明史看,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也是互補的,不可相互替代的。所以學術界有很多人都認為21世紀應該是自然科學、科學技術與人文科學、人文精神同步發展的時代,21世紀的高等教育也應該是兩者同步發展。
4.加強科學精神培養的意義
考慮到大學這一特殊教育機構的目標定位,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狀況以及當今時代對於人才需求的客觀要求,大學教育應當側重培養科精神
(l)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系來看
由於人文精神總是要表現為一些具體的人文規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個時代和地區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社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顯得復雜而多元。那麼面對這樣一種情況,我們只有堅持在科學精神的指導之下,本著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內涵,才可能在紛繁蕪雜的人文思潮中選擇正確的方向,指引我們投身社會的建設。
(2)從大學的特殊性質和基本任務來看
當今世界各國主導的觀念是把大學定位成一個研究型的教育機構,其主要任務就是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而要完成好這樣的任務就必然要求我們的大學教育把重點放在培養嚴謹規范的科學精神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為大學教育的重點.那麼不僅會混淆大學教育與中小學教育乃至社會教育的本質區別,更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資源去完成社會賦予大學教育的特殊使命。
(3)從我國目前正在進行著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來看,為了主動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具有競爭實力的高素質人才
我國目前正在進行著的高等教育改革,無論是在教學理念的更新、課程體系及內容的調整,還是在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變革上,其圍繞的核心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和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能力和意識。而這些恰恰與科學精神的本質內涵不謀而合。
5.加強人文精神培養的意義
針對當今世界普遍存著重科技、輕人文的傾向,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將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於教育的太專門化所造成的科學與人文的分裂,改變各專門人才的「單向度」傾向(4)。
(1)提高人文素質有助子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完善
現在,校園中有些同學感到迷茫,毫無追求的目標,缺乏前進的動力。他們不知為何學習,為何活著。他們在初中、高中的學習階段都被「考大學」的目標支撐著,學習的目的、人生的目標就是上大學。當他們考上大學後,驟然感到目標的缺失,失去了向上的追求,整天沉湎於上網、看小說、打游戲,一天天的消磨時光。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沒有樹立科學的人生觀有關。由於人文素質的缺乏,有的學生精神極度空虛,生活態度迷茫。一個人的人生觀決定了其一生的基調。如果連基調都調不好,又如何能譜寫出美妙動聽的人生樂章?
(2)提高人文素質有助於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人們常說科學無國界,人文文化的確是有國界的。人文素質自身就體現了強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如果撇開人文文化不談,對各民族之間的差異研究就近乎無意義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驚心動魄的愛國主義史。歷史上的仁人志士為我們樹立了愛國主義的典範,民族精神的楷模,一首首傳世佳作也讓後人讀來心潮澎湃熱血激昂。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構築了愛國主義的文化底蘊。
(3)個人人文素質的提高也有助於增強民族自豪感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財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許多理想在現在仍是具有實用性的,關鍵看我們如何有選擇的應用。擯棄了傳統,我們就會失去許多寶貴的經驗及財富。某種意義上講,於其取經,不如讀史。
(4)提高人文素質有助於精神生活的健康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動物,有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需求,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託。當代大學生就其文化程度而言,精神需求是較高的,然而,現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不能滿足其需求,使其無法獲得必要的精神食糧以形成高尚的人格。其結果是許多大學生品位低下,沉湎於充斥著性和暴力的影片小說、出入於舞廳迪廳,尋求感官刺激。要提高精神生活質量,還得靠人文文化的帶動。人文科學對人的精神有陶冶和激勵的作用。古今中外先哲的名言警句、詩詞書畫、名曲名作,都能令人激昂,催人奮進,可以凈化人的心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5)人文素質在解決心理健康問題方面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學生患各種心理疾病的比率呈上升趨勢。任何心理問題的出現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單純的外界刺激本身一般不會使人出現心理問題,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在於受刺激主體對於刺激的反應。對外界的非正常因素刺激的反應程度強烈與否,取決於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強弱,取決於我們的內在素質。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提高自身人文素質修養,有助於增強個人應變能力。
大學擔負著培養中國未來的中流砒柱的重任,因此,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就是提高中國未來的競爭力。我們要充分認識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構成高校教育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
6.小結
總之,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有助於增強其對科學求真,求實的追求;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有助於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其精神力量,豐富其內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要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提高大學生人文修養,就必須剔除功利主義,堅決杜絕功利主義之風在大學校園的蔓延。
劍橋大學的查爾斯·斯諾曾發表名為《兩種文仙的文章,他指出了人文學者對科學的傲慢和科學家對人文的無知151。這樣的爭論一直未曾停止。但我們知道,大學,它不是一個單純的「知性混合體」,它應是一個多維的集合。科學的重要性絕不容忽視,人文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人文關注生存的目標和價值,從根本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從而避免陷人無價值的生存狀態。科學如果沒有了人文的正確導向,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著名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先哲都深諳此道並身體力行。在本質的意義上,學校不僅是傳承知識的場所,更是培養學生精神氣質的聖地。一個教師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在人格、精神上的影響,就不可能是好教師;一所學校如果不能讓萃萃學子從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人文氛圍,不能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人文熏陶,這樣的學校就不會是好學校。
③ 聽說過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初級中學嗎,怎樣
似乎沒有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初級中學。
只有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
④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初級中學好不好
還好。
⑤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學校領導
據2010年6月26日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官網顯示,校長為朱子平,黨委書記為李璧亮,副校長為李璧亮(兼)、肖朝雲和吳青。
⑥ 黃江華南師大附屬學校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
黃江華南師大附屬學校是民辦學校。
黃江華南師大附屬學校全名叫做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東莞黃江學校,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東莞學校由廣東海德東方教育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辦學形式為學前教育、全日制小學、普通初、高中教育。
(6)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初級中學黃江擴展閱讀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東莞學校總投資6.5億元,初步選址黃江鎮梅塘社區,計劃2015年12月啟動建設,工期需時22個月,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提供8000個學位。
華南師范大學與東莞市黃江鎮政府、廣東海德集團有限公司簽訂《關於創辦「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東莞學校」的合作意向書》。
簽字儀式在東莞市黃江鎮政府禮堂舉行。東莞市黃江鎮政府黨委書記、人大主席葉錦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葉沃昌等黨政領導班子,海德集團董事長葉錦泉、副董事長謝廷貴,我校校長劉鳴、副校長胡欽太、社會服務處處長張仲仁、校辦副主任駱立騫等出席簽字儀式。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東莞學校校長為呂以新,原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教育部教育家型校長培養對象,全國優秀小學校長,教育部全國千名中學骨幹校長,廣東省首屆名校長,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培訓研究院客座教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南師范大學附屬東莞黃江學校
⑦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校領導的介紹
據2010年6月26日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官網顯示,校長為朱子平,黨委書記為李璧亮,副校長為李璧亮(兼)、肖朝雲和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