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大全 > 太空實驗中學生

太空實驗中學生

發布時間:2021-02-24 19:24:53

㈠ 神十在太空中進行了哪些科學實驗

實驗二:單擺運動演示——
太空中的機械鍾表走得更准還是靜止不動?
演示完質量測量,航天員們又取出一個物理課上常見的實驗裝置——單擺。
T型支架上,用細繩拴著一顆明黃色的小鋼球。王亞平把小球輕輕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並沒有出現地面上常見的往復擺動,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亞平用手指沿切線方向輕推小球,奇妙的現象出現了,小球開始繞著T型支架的軸心做圓周運動——而在地面對比試驗中,需要施加足夠的力,給小球一個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繞軸旋轉。
太空實驗趣味無窮,地面課堂的學生們也不失時機地向航天員提出他們關心的問題。人大附中早培班學生徐海博舉手提問:「航天員老師,您在太空中有沒有上下方位感?」
為了回答同學的提問,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的幫助下表演了一套「雜技」動作,分別進行了懸空橫卧和倒立。看到航天員老師的精彩表演,同學們興奮地鼓起掌來。
實際上,航天員在太空中無所謂上和下的方位區別。不過,為了便於工作生活,航天員們為天宮一號人為定義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側定義為下,並專門在「下方」鋪設了地板。
實驗三:陀螺演示——
高速旋轉的陀螺為什麼不會倒下?
物理學原理告訴我們,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軸特性。在太空失重環境下,這一特性更加直觀地呈現出來。
航天員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把它靜止懸放在空中。用手輕推陀螺頂部,陀螺翻滾著飛向遠處。緊接著,王亞平取出一個一模一樣的陀螺,讓它旋轉起來,懸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輕輕一推,旋轉的陀螺不再翻滾,而是保持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王亞平介紹說,高速旋轉陀螺的定軸特性在航天領域用途廣泛。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就裝有各式各樣的陀螺定向儀,正是有了它們,才能精準地測量航天器的飛行姿態。
實驗四:水膜演示——
天宮里有沒有「飛流直下」的瀑布?
陽光下五彩繽紛的肥皂泡、能夠讓硬幣漂浮的山泉水,總是帶給人們很多遐想。這些都是液體表面張力在發揮著神奇作用。
只不過,在地面上,液體表面張力難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響,只有經過特殊處理的肥皂水、富含無機鹽的礦泉水才能表現出比較強的張力特性。但是,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液體的表面張力特性便突顯出來。
王亞平拿起一個航天員飲用水袋,打開止水夾,水並沒有傾瀉而出。輕擠水袋,在飲水管埠形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動水袋,水珠便懸浮在半空中,與天宮一號艙壁上鮮艷的五星紅旗圖案交相輝映,更顯得美輪美奐。
王亞平笑著說:「如果詩仙李白在天宮里生活,大概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為,失重環境下水不可能飛流直下。」
接著,她把一個金屬圈插入裝滿飲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屬圈,便形成了一個漂亮的水膜。輕輕晃動金屬圈,水膜也不會破裂,只是偶爾會甩出幾顆小水滴。隨後,王亞平又往水膜表面貼上了一片畫有中國結圖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這些在地面難得一見的奇特景象,引起了地面課堂同學們的連聲驚嘆。
實驗五:水球演示——
用神奇的液體表面張力變個「魔法」
液體表面張力的威力竟如此神奇!普通的飲用水還能變成更加神奇的「魔法水球」。
王亞平用金屬圈重新做了一個水膜,然後用飲水袋慢慢地向水膜上注水,不一會兒,水膜就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還有一串珍珠般的小氣泡,彷彿銀河系中的繁星點點。聶海勝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氣泡,試驗繼續進行。
王亞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內注入空氣,在水球內產生了兩個標準的球形氣泡,氣泡既沒有被擠出水球,也沒有融合到一起。
水球也沒有爆裂。
緊接著,王亞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許紅色液體注入水球,紅色液體慢慢擴散開來,晶瑩透亮的水球變成了粉紅色,令人嘖嘖稱奇

㈡ 太空上的奇妙實驗是什麼

TAIKONG襲SHANG DE QIMIAO SHIYAN太空的環境與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有著很大的不同,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在太空中,人類會遭遇到各種在地球上不曾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在遭遇到這些沒有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之前,預先做一些我們所能做到的實驗會對這些問題和困難的解決有一定的幫助。另外,借組太空中的一些特殊條件,也許可以解決如今我們遇到的問題,由此科學家們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辦法。

㈢ 為什麼太空授課受到中學生的極大關注,主要是學習習慣驅使

制訂學習計劃 1、全面分析,正確認識自己。 准確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便明確自己學習的特點、發展的方向,發現自己在學習中可以發揮的最佳才能。 2、結合實際,確定目標。 訂計劃時,不要脫離學習的實際,目標不能定得太高或過低,要依據:(1)知識、能力的實際;(2)「缺欠」的實際;(3)時間的實際;(4)教學進度的實際,確定目標,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能達到為宜。 3、長計劃,短安排。 要在時間上確定學習的遠期目標、中期目標和近期目標。在內容上確定各門功課和各項學習活動的具體目標。學習目標可分為:(1)掌握知識目標;(2)培養能力目標;(3)掌握方法目標;(4)達到成績(分數)目標。 長計劃是指明確學習目標,確定學習的內容、專題,大致規劃投入的時間;短安排是指具體的行動計劃,即每周每天的具體安排和行動落實。 4、突出重點,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所謂重點:一是指自己學習中的弱科或成績不理想的課程或某些薄弱點;二是指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內容。訂計劃時,一定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保證重點。 5、計劃要全面,還要與班級計劃相配合。 計劃里除了有學習的時間外,還要有進行社會工作、為集體服務的時間;有保證睡眠的時間;有文體活動的時間。時間安排上不能和班級、家庭的正常活動、生活相沖突。 6、安排好常規學習時間和自由學習時間。 常規學習時間(即基本學習時間):指的是用來完成老師當天布置的學習任務,「消化」當天所學知識的時間。 自由學習時間:指的是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之後,所剩下的歸自己支配的學習時間。在自由學習時間內一般可做兩件事:補課和提高。補課是指彌補自己學習上的缺欠;提高是指深入鑽研,發展自己的學習優勢或特長。不管是補課還是提高,最好要圍繞一個專題進行,這樣做,學習比較容易見效果。 自由學習時間內所取得的學習效果,對改變學習現狀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這一時間的安排,應當成為制訂學習計劃的重點之一。 7、腦體結合,學習和其他活動應合理安排。 在安排計劃時,不要長時間地從事單一活動。(1)學習和體育活動要交替安排。比如,學習了一下午,就應當去鍛煉一會兒,再回來學習;(2)安排科目時,文科、理科的學習要錯開,相近的學習內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學習;(3)同一學科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學習。 8、提高學習時間的利用率 時間是寶貴的,自覺提高時間利用效率,是每個中學生學習上進行自我修養的重要內容。(1)早晨或晚上,一天學習的開頭和結尾時間,可安排著重記憶的科目,如英語科等;(2)心情比較愉快,注意力比較集中,時間較完整時,可安排比較枯燥的內容或自己不太喜歡的科目;(3)零星的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時間,可安排學習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或做習題。這樣可以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9、計劃要留有餘地。 10、注意效果,定期檢查,及時調整。 檢查內容:(1)計劃中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2)是否基本按計劃去做?(3)學習效果如何?(4)總結得失,找出偏差,分析原因,以利改進。從而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勵、自我調整 很多學習好的都是自己的自製力強,堅持努力的結果...其實隨便想一點事例,都會想到...就像名人的那些故事呀...

㈣ 現在中國搞的"太空實驗",實驗人仍是宋水仙嗎

我搞的太空實驗實驗延遲宋水仙嗎?可以分給我一個相片,就連麥的時候叫他把香檳喝完去了。

㈤ 關於最近比較熱門的太空養蠶實驗

中新網10月27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4位香港中學生兩年前設計的「太空養蠶」實驗今年10月跟隨神舟十一號升入太空。在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當天,4位17歲女生受邀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看。
「當我看到點火、升空的一剎那,彷彿感覺之前做實驗的辛苦和困難都合在一起,升上太空沒有了。」 實驗設計者之一梁芷韻說。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後,航天員會在天宮二號內進行3項由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實驗,「太空養蠶」是其中之一。這3個實驗由香港中學生太空搭載實驗方案設計比賽產生。
「太空養蠶」實驗的4位設計者梁芷韻、黃采妍、鄧梓儀、王嘉寶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同班同學,決定參加比賽那天,她們在實驗室里的位置正好在一起,就決定組團參賽。
從決定參賽到完成比賽一共耗時半年多。由於完全沒有養蠶的實際經驗,她們用了兩個多月去養蠶,4人分為2人一小組,每天會有一個小組去照顧和查看蠶的生長情況,希望能夠全面地了解蠶的特性。
養蠶過程也遇過一些「麻煩」。有一次因為天氣改變,大量蠶死亡,她們不得不重新購買一批蠶。還有一次指導老師周頴熙和她們走進實驗室時,發現實驗箱里的蠶蟲從孔縫中爬了出來,於是幾人從地上一隻一隻地將蠶蟲抓回實驗箱。
如何解決蠶的食物和糞便處理問題是設計實驗過程中的兩項重點。她們發現桑葉大概一天就會變干,如果吃桑葉,蠶很快就會因缺水而死亡。蠶在與糞便共處的情況下,也會在兩天後死去。
後來,她們想到用含有足夠營養物質的人工飼料代替桑葉。人工飼料食用期比較長,大約為4天,航天員不用增加工作量去每天更換。
由於最早設計的幾個糞便收集系統都不太滿意,她們又用了一個多月研發出最後的收集糞便系統:在實驗箱里安裝一個小風扇,利用對流原理將蠶和糞便分開。
在後來的一次與專家的交流中,她們知道蠶糞便里含有的一種細菌是其致死的原因。
4位設計者完成實驗先後喂養蠶超過百隻,每個星期有3天以上在課余時間留在學校實驗室里討論。國家航天局的工程師和專家曾分別在香港和深圳與她們進行過交流,實驗方案也在不斷的改良中日趨完善。
周頴熙認為,設計實驗方案對4位從開頭就參與其中的學生來說,是一次很完整的科學經驗。
她們最早設計的養蠶箱為25厘米乘25厘米,最後跟隨神舟十一號升空的是改良後重量在3公斤以內的6個養蠶箱,分別「住」著6隻新品種蠶。
這是中國第一次將人類以外的生物帶上太空。

黃采妍還記得她們在酒泉的戈壁灘觀看神舟十一號發射升空的場景:火箭分離的部分在天空劃出一條線,飄浮在半空的煙就像一團雲,火箭消失後,她同時看見了太陽和月亮。
王嘉寶也對那個時刻印象深刻。「真正看到火箭升空的過程,很美也很震撼。」
為了適應酒泉的低溫,鄧梓儀去之前特意購買了禦寒的衣服。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經歷,去克服一些不同的困難,她說。
梁芷韻希望升上太空的蠶回到地球後還可以繼續用於做其他實驗,也好奇它們的蠶絲和普通蠶絲是否會有不同。她說,別人可能覺得去酒泉是一個比賽的結束,但是對我們來說,是在科研路上的一個新開始,因為這次經歷後更加明確了對科學研究的喜愛。

㈥ 太空中能做哪些物理實驗

很多的,像物理實驗,生物實驗,化學實驗,醫學實驗,等等,因為太空是特殊的無菌,失重環境,這在地球上是不可能找到的,除了失重環境.所以,總的來說,太空,是最好的實驗室!

㈦ 初中物理月球,太空能做的實驗,最好全面一點

測量長度,速度,所有光學實驗,所有電學實驗等等不涉及到空氣的許多實驗

㈧ 科學家在太空做了哪些實驗並將它們應用在了人們生活中呢

1、 無重跑步機

由NASA技術啟發的最新跑步機,造價30,000英鎊,配備齊腰的巨型氣泵,可令身體受傷部位處於無重狀態,減輕發炎症狀,加速復原。這款跑步機本來是為航天員在行程中繼續鍛煉,以保持骨質密度而設,現在專門用來為運動員或者手術後的病人治療使用。

2、熱毯

今天馬拉松運動員沖線之後經常會披上一條銀箔的「太空毯」。因為如果天氣寒冷,又缺乏適當的保暖,運動員賽後體溫會迅速下降,甚至有機會患上低溫症。這條太空毯可以反射身體的熱能,重新為人所吸收,保持體溫。

此一技術是太空科學家40年前研發,在1973年的一次任務中,NASA的太空站丟失了防護罩,無法抵擋來自太陽的熱力和輻射,結果太空站的溫度上升至攝氏54度,科學家在塑膠膜上塗上抵擋熱能的金屬層,危機終得以解決。

3、癌症數碼掃描

傳統的乳癌檢查是利用X光照影尋找腫瘤跡象,但是這一技術不利於在乳腺組織密度高的年輕女性身上尋找細小腫塊。

現在英國的醫院已經逐步取締X光造影,開始改用NASA20年前用於掃描太空物質的數碼掃描技術。這一技術源自哈勃望遠鏡,由於腫瘤組織通常比健康組織更為密集,吸引更多電子,因此腫瘤組織的影像較為鮮亮。

4、隱形牙箍

早在1970年代,NASA專家就研發了一種材料TPA(透明多晶體氧化鋁),既容易彎曲,又比鋼還堅固,可以用來保護導彈追蹤儀的紅外線天線。由於TPA可吸收光線,是透明狀態,為矯齒學利用以製造「隱形」牙箍,取代傳統的鐵線。

5、探耳體溫計

在探耳體溫計面世前,人類使用水銀體溫計已超過100年。但水銀體溫計須長時間等候才能顯示結果,更有甚者,如果體溫計破裂,病人有可能吞下劇毒的水銀。過去20年來,絕大多數人已經換用紅外線耳內體溫計,既快速又准確,而且十分便宜,原理是用紅外線探測鼓膜發出的熱量。

㈨ 科學家在太空進行了哪些實驗

最主要的是失重和來高輻射下源的生物實驗.還有相關的一些醫學方面的實驗,包括細胞、分子生物學方面的實驗,從細胞、分子生物學層面來揭示失重環境下人的生理心理上的一些特點.人最終要進入太空進行生活,所以必須認識人作為高級生物體在太空這樣的環境下他的各個生理系統(心血管、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有什麼樣的變化特徵.將來還會開展更多的醫學實驗.

㈩ 太空實驗室是什麼

人們早就幻想,在宇宙空間建立永久性的居住村,讓地球上的人長期在那裡生活、工作,並作為到其他星球旅行的中轉站。20世紀70年代,宇宙飛船圍繞地球做太空旅行和登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以後,建立宇宙空間站的目標就近在咫尺了。前蘇聯最先邁出了這一步。

1971年4月19日,世界上第一個長期圍繞地球運轉的人造天體——軌道空間站,從前蘇聯拜科努爾宇航中心發射升空,它取名「禮炮」號,其意思可能就是人類進入太空長期生活和工作的開張典禮吧。「禮炮」號軌道空間站的近地點為200千米,遠地點為222千米,相當接近於一個圓形軌道,這個近圓形軌道與地球赤道面的夾角為51?6度。「禮炮」號軌道空間站實際是一個天空實驗室,里邊很寬闊,分成幾個部分,可以同時進行幾種科學實驗工作。它與宇宙飛船「聯盟」號對接後,總重量為25?6噸。

1971年4月23日,前蘇聯發射了「聯盟10」號宇宙飛船,宇航員沙塔洛夫、葉利謝耶夫和魯卡維什尼科夫乘「聯盟10」號飛船,跟隨「禮炮」號軌道空間站,在太空飛行了5個小時,並同禮炮號對接,然後就按預先規定的地區返回地面安全著陸,很多人都猜想,這次飛行沒有完成任務,失敗了。1971年6月6日,前蘇聯又發射了「聯盟11」號飛船,宇航員是冬布羅夫斯基、沃爾科夫和帕察耶夫。一晝夜後,完成會合、對接程序,宇宙飛船乘員組進入空間站,宇航員在空間站逗留23晝夜,完成了大量而復雜的綜合科技實驗和研究任務。6月30日,「聯盟11」號宇宙飛船和「禮炮」號軌道空間站分開,返回地球時,由於回收艙漏氣,3名宇航員全部死亡。10月11日,按地面指令「禮炮」號軌道空間站進行制動,進入稠密大氣層後隕毀。

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把空間站「天空實驗室」送入近地軌道(近地點高434千米,遠地點高437千米),運行周期93分鍾,傾角50度。它在軌道上重770噸,長24?6米,最大直徑6?6米。利用改進型的「阿波羅」宇宙飛船將乘員送入軌道,並返回地面。自1973年5月25日至1974年2月8日,曾先後把3個探險隊發送上「天空實驗室」。

他們在「天空實驗室」製造了各種材料,在失重條件下,他們用不著使用任何容器,就能熔化金屬並把它們混合起來。把「天空實驗室」製造的材料與在地球上工廠生產的材料相比,前者更純。這就證明了容器污染材料——一項對工業有重要意義的發現。

在「天空實驗室」中,宇航員們用特殊攝影機,在大氣層以外拍攝了上萬張太陽照片,其中包括對太陽爆發的描繪。這些照片可以指引科學家發現由太陽能轉變為電能的新途徑。他們還拍攝了幾千張地球地質照片,這些照片可以幫助科學家去發現各種礦藏。

按原定計劃,「天空實驗室」將在軌道上運行10年,但因其各種缺陷,於1979年7月11日墜入稠密大氣層燒毀。

1983年11月28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1時,聳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9號發射台上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開始了它的第六次航天飛行。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貨艙內,裝載著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太空實驗室。

這個太空實驗室是由歐洲空間局負責研製的一種可重復使用的載人空間實驗裝置。整個空間實驗室計劃於1973年開始,歐洲空間局的11個參加國為它的研製耗資約10億美元。該實驗室是由標准構件組合而成,組合形式可視各種不同的實驗需要而定。標准構件有密封科學艙和托盤兩種,密封科學艙呈圓筒形,長約7米,直徑約4米,內裝實驗所需的各種儀器設備,科學家在它的裡面工作。這次首航的太空實驗室—1採用的是一個密封艙與一個托盤的組合。按設計要求,太空實驗室—1的使用壽命可達10年,使用中它還可以根據需要重新組合。

太空實驗室這次歷時10天23個小時的科學實驗飛行中,科學家們進行了由4個國家提出的73項實驗達數百次,實驗內容涉及面很廣,包括大氣學、氣候學、地球學、天文學、醫學、生物學和冶金學等很多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86年2月20日,前蘇聯用「質子」火箭發射的世界最先進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進入軌道。這是前蘇聯的第三代軌道空間站。3月15日,「聯盟」T15號飛船與它對接,宇航員及工程師進入「和平」號空間站工作。7月16日,宇航員基齊姆和索洛維約夫結束了125天的宇宙飛行,回到地面。「和平」號軌道空間站仍在太空自動飛行。

「發現」號宇宙飛船拍攝的「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還有一個豪華的生活場所,它第一次使宇航員有單人房間,房間內有睡袋、椅子和桌子,宇航員可隨時伏案書寫宇航日記。還可以用桌子上的電爐烹調自己吃的食物。由12人組成的定期輪換的標准航天隊伍,可長期舒適地在站內生活和工作。

「和平」號軌道空間站接待了很多宇航員、科學家、醫生和工程師,進行物理學、化學、醫學、工程等各方面的科學實驗。有些人在「和平」號軌道空間站工作和生活很長時間。1987年2月6日,前蘇聯著名宇航員尤里·羅曼年科進入空間站,進行了天文學、物理學、工藝學、地球物理學等科目的科學實驗1000多次,繞地球飛行5000多圈,於12月9日返回地面,連續在太空飛行326天,創造了人類航天史上長時間飛行的最高紀錄。

據報道,由目標飛行器「天宮1」號以及「神8」、「神9」、「神10」三艘飛船組成的中國首個太空實驗室,可能在2009年底前進入發射場,進行聯合演練。通過「神7」成功發射,中國掌握了太空行走技術,這也令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進入第二階段——建立小型太空實驗室。目前中國太空實驗室研發順利,已完成初樣設計,進入正樣研發階段。這一階段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主要將突破「交會對接」技術,目標飛行器將通過這一技術與多艘飛船組合成小型太空實驗室。同時,從「天宮1」號到「神10」飛船,堪稱中國載人航天史上最密集的發射,4個飛行器要保證在1年時間內全部升空。

中國航天的目標分為三大步,第一步是把人送上太空,這個目標在「神5」順利升空時即已達成。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第三步就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進行科學試驗。「神7」升空,意味著三部曲中的第二音階已然奏響,隨後的「神8」到「神10」飛船將相繼升空,以奇麗的太空之舞構築起中國自己的「天宮」系列太空實驗室。

我國將在2010年至2015年間發射「天宮1」號目標飛行器和「天宮2」號、「天宮3」號兩個空間實驗室,還將分別發射2艘無人飛船進行無人對接試驗,然後再發射5艘飛船進行載人對接試驗和載人駐留試驗,預計在7年內連續發射7艘太空飛船。

在「神5」和「神6」的時候,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就有八大系統,對外宣稱七大系統,只是正在研製中的空間實驗室系統,沒有參與此前的「神舟」系列。實際上關於「天宮」太空實驗室的研製,早在「神舟6」號飛行期間就已經展開。在實現「太空行走」和交會對接技術之後,以空間實驗室為平台的空間應用系統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有了自己的空間實驗室甚至空間站,也就有了更多用於空間科學試驗的空間,空間應用系統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的比重也將隨之增大。外太空處於真空和失重狀態,而且沒有大氣的阻隔,太空中還有太陽電磁輻射和高能粒子輻射,這樣的環境不適合人類居住,但卻為人類提供了獨特的試驗環境。太空生命科學試驗不僅可以進行植物育種、發明新的葯物,而且在半導體、特種材料、天文學、對地觀測等方面的好處更是不一而足。「神舟7」號飛船將進行固體潤滑材料的外太空暴露試驗,試驗數據有助於改善潤滑劑效能,應用於汽車還能達到節能減排的作用。因此,以「神7」為起點的空間站建設,將為科學研究帶來更大的舞台。

知識點

近地軌道

近地軌道又稱低地軌道、順行軌道,是指航天器距離地面高度較低的軌道,一般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近圓形軌道都可以稱之為近地軌道。由於近地軌道衛星離地面較近,絕大多數對地觀測衛星、測地衛星、空間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衛星系統都採用近地軌道。

閱讀全文

與太空實驗中學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