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吳芳吉的簡介
1896年吳芳吉出生在重慶楊柳街碧柳院。8歲時他隨父遷回江津,10歲入重慶白沙鎮聚奎小學,吳芳吉13歲時在2小時的作文課上寫出以詩論文、豪放嚴謹、名噪全川的《讀外交失敗史書》,被老師賞識,印發全縣, 被譽為神童。
吳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環境不好,盜娼賭博者多,父親吳傳姜就用石灰將牆門刷白並寫「白屋吳宅」字牌,意為清白之家,吳芳吉遂自名曰「白屋吳生」。1910年考入北京清華園留美預科學校。1912年因他聲援、抗議被美籍教師無理辱罵的中國同學,並張貼《討校長檄》,被迫離校,流浪回家。在校期間,吳芳吉結識吳宓,成莫逆之交。吳宓常是吳芳吉新作的第一個讀者,吳芳吉得益吳宓之處甚多。
後任嘉州(今樂山)中學英文教師,1919年秋赴上海,任上海右文社《章氏叢書》校對,永寧(今敘永)中學教師,上海《新群》詩歌編輯(其間發表了《婉容詞》、《兩父女》等詩作),先後擔任上海中國公學、湖南長沙明德中學教師,西安西北大學教師,遼寧沈陽東北大學教師,1927年受聘為成都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四川大學教授,江津中學校長等。1929年參與創辦重慶大學,任文科預科主任。1931年受聘為江津中學校長,九·一八事變」後,他創作了抗日詩作《巴人歌》並多次到重慶等地朗誦演講。朗誦演講時,他慷慨激昂、聲淚俱下,暈倒在講台上,因醫治無效,於1932年5月9日在江津故居白屋與世長辭,時年36歲。
他被稱為詩詞改革的先驅,是舉國皆知、享譽一時的愛國詩人。其代表作《婉容詞》,被中國詩界譽為「幾可與《孔雀東南飛》媲美」的傳世之作。《婉容詞》描寫了一位賢淑的鄉下女子被出國留學丈夫拋棄而殉情的愛情悲劇。詩一發表就引起文學界的震驚,全國讀者爭相傳誦,並被選入中小學教材。當時的讀書人只要一提到吳芳吉就能隨口吟誦出:「天愁地暗,美洲在那邊?……」
今天來看,《孔雀東南飛》畢竟是永恆的經典,《婉容詞》再怎麼好,都沒有可比性;但是當時的影響,可見一斑。他的人品、文品也曾受到周恩來、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贊譽。
1910年,吳芳吉憑才華考入北京清華園留美預科班。1912年因抗議美籍教師無理辱責因病缺考的中國同學,吳宓和吳芳吉等十人被選為罷課代表。吳芳吉年紀最小,仿駱賓王《討武曌檄》,撰寫《討校長檄》,署名求公道。後拒絕認錯被校方開除,時年16歲。
被清華開除後,吳芳吉流浪北京,後輾轉去上海書局做校對,次年在同學資助下徒步回川,沿途乞討、歷時半年回到老家。這個直墮底層的經歷,讓吳芳吉了解了當時的中國社會。軍閥的暴行、戰亂的苦痛、百姓的困頓、女性的壓抑……無不給其心靈帶來震撼,成為筆底狂瀾。吳芳吉的詩文成了反映民生疾苦的號角和武器:「三天不書民疾苦,文章辜負蒼生多。」
這以後,吳芳吉一邊讀書,一邊創作,一邊從教。吳芳吉從教的足跡遍全國,他憑自己的學識聲望和至交好友吳宓等的介紹,作過中學教員,作過大學教授。先後受聘於西北大學、東北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大學等名校任教。1929年,他與重慶籍教授一起致力創辦了重慶大學,任文科系主任。
1931年,應當時的江津縣縣長邀請,辭去待遇較好的重大文學系主任兼教授之職,返回江津中學任校長。吳芳吉到校後,在學校的磚柱上,親筆書寫「學、海、津、梁」四個篆字作校訓,高薪聘請外地優秀教師到江津中學任教,特聘重慶大學的外籍教授來校講學。江津中學在他的勵精圖治下,很快躍升為中華一流中學。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際,時任江津中學校長的吳芳吉深夜讀報,見此消息,立即親自敲響校鍾,集合全校師生上街遊行抗議。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十九路軍奮起抗日,吳芳吉聞訊,慷慨高歌,欲單身一人赴前線殺敵,被師生從江邊勸回。按捺不住的激情,使他創作了頌揚19路軍的抗日詩歌《巴人歌》,「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傳誦一時的詩作,成了喚起民眾抗戰的動員令。5月4日,他應邀到重慶作宣傳抗日的演講,當眾朗誦《巴人歌》,上千聽眾鴉雀無聲,熱血沸騰,淚流滿面。
返回江津,當晚向全校師生傳達重慶各界同仇敵愾、心系抗戰的情形,並再次朗誦《巴人歌》,朗誦未完而詩人兼校長的他已體力不支、臉色慘白地倒下了。1932年5月9日,吳芳吉辭世,時年36歲,送葬者700餘人。
芳吉自小家庭貧困,營養不良,文弱之人而具錚錚鐵骨。思其在重慶朝天門碼頭隻身赴國難之時,其慷慨蒼涼,大有當年燕國荊卿屠秦之悲壯豪勇。雖享壽僅36載,勝活百年多矣。芳吉其為川人之范,國人之范。
B. 壓歲錢怎麼花作文
伴隨著復此起彼落的鞭炮聲,新制的一年又開始了!你打算怎樣度過這個盼望已久的假期呢?
新年的衣服、食物、晚會……還有壓歲錢。過年了,許多小朋友的壓歲錢一定是源源不斷地滾來吧!能建成一個小銀行呢!當你拿到大家給你的壓歲錢時,你腦海中最先浮現出來的應該是怎麼花吧!以前,我先到的就是買東西,不過,今年,我得好好打算。
1、一部分錢用來看望老人做禮物。去敬老院帶上自己的心意向孤寡老人慰問。
2、幫助殘疾人。我們是小康生活,過的無憂無慮。可生活中,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帆風順的,遇上老人、殘疾人或生活有困難的人,我們要動員大家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東西也能體現我們的愛心,敬老助殘才能創建和諧的社區氛圍。
3、自己去銀行存起來。每逢節日,都會收到爸爸媽媽給我的驚喜,今年,等爸爸媽媽過生日時,我也要買一點小禮物獻給父母,送上深深的祝福。的確,他們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並且,我不在向父母要錢,要好好孝敬他們。
4、給自己買點禮物。我當讓要快快樂樂的過年,買點禮物擺在家裡做做裝飾,也是不錯的選擇。
怎麼樣,我今年的壓歲錢安排還不錯吧!
C. 三日不書民族苦文章辜負蒼生多眾數是什麼意思
已經有三天未曾寫下民生的苦難,而平日里的文章太辜負天下百姓了.
出自民國詩人吳芳吉的《戊午元旦試筆》
杈丫債主影如梭,避債難於蜀道過。
三日不書民疾苦,文章辜負蒼生多。
賞析
詩大意「債主紛紛逼債,人們躲債比上蜀道還艱難.已經有三天未曾寫下民生的苦難,而平日里的文章太辜負天下百姓了.作者為關心民眾生活疾苦心生自責,但是一腔情懷依然感人。」
吳芳吉是民國以為非常難得的一位社會詩人,他關心民生疾苦,充分流露出悲天憫人的仁者情懷,可惜英年早逝,只活到三十六歲。
吳芳吉 (1896年——1932年)系重慶市江津區德感壩人士,字碧柳,自號白屋吳生,世稱白屋詩人(見《江津縣志》),其才華燦爛奪目,與蘇曼珠的俊逸才華前後輝映,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著名詩人。
1896年吳芳吉出生在重慶楊柳街碧柳院。8歲時他隨父遷回江津,10歲入白沙聚奎小學,吳芳吉13歲時在2小時的作文課上寫出以詩論文、豪放嚴謹、名噪全川的《讀外交失敗史書》後,被譽為神童。吳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環境不好,盜娼賭博者多,父親吳傳姜就用石灰將牆門刷白並寫「白屋吳宅」字牌,意為清白之家,吳芳吉遂自名曰「白屋吳生」。1910年考入北京清華園留美預科學校。因他聲援被校方無理辱罵的學生,並張貼《討武檄文》,被迫離校,流浪回家。
先後任嘉州(今樂山)中學英文教師,上海右文社《章氏叢書》校對,永寧(今敘永)中學教師,上海《新群》詩歌編輯(其間發表了《婉容詞》、《兩父女》等詩作),湖南長沙明德中學教師,西北大學教師,遼寧沈陽東北大學教師,成都大學中文系主任,四川大學教授,江津中學校長等。參與創辦重慶大學。九•一八事變」後,他創作了抗日詩作《巴人歌》並多次到重慶等地朗誦演講。朗誦演講時,他慷慨激昂、聲淚俱下,暈倒在講台上,因醫治無效,於1932年5月9日在江津故居白屋與世長辭,時年36歲。
D. 江津 初級中學
江津城裡的初中,上面那位已經說得差不多啦。 環境的話,城裡的話,你也可以想像的出來 ,周圍被高樓大廈圍繞著,燈紅酒綠的,各種網吧 酒吧 娛樂場所差不多都有的。 想圖個安靜的學習場所 江津城裡很難。 你可以選擇各個鎮的鎮中,比如說李市鎮中 白沙鎮聚奎中學的初中部等 師資力量 升學率都在江津排前幾位不說 環境也很好,特別是聚奎中學環境清幽 學校就是重慶市風景名勝區黑石山 ,遠離各種娛樂場所的干擾。 當然 這兩所中學遠離城區,交通比不上城區的方便。 其實 江津最好的中學 還是 江津中學初中部,看一下我們江津區高中考大學的升學率就知道啦: 江津中學第一 聚奎中學(三中)第二 德感中學(二中)第三.......... 具體的資料,還得你自己到各校考察,畢竟現在孩子讀書的事兒始終讓家長操心啊 呵呵 謝謝採納。
E.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的校園環境
聚奎校園是重慶市乃至全國范圍內發育最完美的森林學校,有國家級保護樹近200餘株。校園內獨有的大小黑石,無數的古樹名木、名花異卉、珍禽異鳥,70多處名人墨跡石刻,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聚奎書院」、明代的川主廟,陳獨秀作最後一次演講的鶴年堂等,與遍山的池、橋、碑、亭珠聯璧合,統一和諧。珍貴而豐富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有很強的潛移默化作用。
聚奎校園黑石山,風景佳麗,聞名川東。《辭海》、《中國名勝詞典》以及美國旅遊圖上均有記載。
明代,川主廟、寶峰寺依託此山叢林建成,但只是一個小小的宗教寺廟園林,香火雖盛,卻並不為外界所知。清代乾隆年間,開始有文士欣賞此地的秀麗風景,留了「函谷」、「第一觀」等贊詞題刻。清末,白沙鎮經濟迅猛發展,成為四川四大鎮之一,這激發了人們對發展文化教育的需求。於是,這里的自然環境茂密的叢林,奇異的黑石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注意,被認為是讀書勝地。他們決心在此興學,經歷了種種艱難,辦起了聚奎書院,發展成為後的聚奎學校。
黑石山興學以後,這里成為校園,學校又著手培植花木,挖池建亭,修築山路,進行園林建設。隨著聚奎聲譽的增長,各地文士來往增多,黑石風景,逐漸為世所知。1912年10月,吳玉章被任為中央政府宣慰使來川到白沙時,便曾來此游覽。校友吳芳吉(1910年畢業),在周遊全國各地後贊揚聚奎校園說「就同等學校言之,見聞所及,更無風景佳麗勝於此者」。又說「山川之勝,甲於全蜀學校。某之詩趣,得此誘啟最多」。校友周開慶(1919年畢業)於1970年在台灣寫的文章中引用了這段話,說「並非誇大之辭」。校友蕭湘、鄧鶴丹、吳芳吉、張采芹、鄧少琴、鄧燮康都深深留戀黑石聚奎校園,他們死後,按其遺願安葬於此。
百年來,聚奎校園也經歷了風風雨雨,1919年以後幾年,黔軍控制江津政局,任意變動校長,形成學校混亂局面。1921年2月楊學淵受委任校長,到任後,立即以種種藉口,大片砍伐山側林木,護校森林為之缺其一面。留渝校友會債而呈控,楊被迫下台。其後值軍閥混故,四鄉匪患乘機而起,為了避亂,聚奎於1922年初遷到白沙鎮上。黔軍一營長駐黑石山,他們大肆破壞,學校園林損失極大,原始古樹,多半在此時被砍伐。
1926年初,聚奎遷回黑石山後,鄧鶴年、鄧鶴丹兄弟,集巨資重建園林。兩年之間,發動師生種植紅枯七、八千株,香樟、梅花、紫微等花木雜樹數千株,尤以菊花為盛,連年秋季都舉辦菊花會.並同時舉辦校慶,或懇親會,或農作物展覽會。在此期間,又建造石桌、涼亭、水池.為聯,卑崖題刻,為園林增添人文色彩。經十年努力除原有參天古樹外,環山擂林已十分茂密。在函谷下,九曲池側的數百株紫微、數百株梅花(其中有數株綠粵、紫蒂頗為珍貴)均已成林,特別引人注目。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中央圖書館、國立編輯館等文化單位遷來白沙又創辦了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大學先修班遷來了、川東師范、國立十七中等大中學校二十一所師生總計達萬人,一時人文薈卒來游黑石山的人士大增。陳獨秀、歐陽漸、梁漱溟、程希孟、盧前等均曾在此小住,陳可忠、蔣復璁、謝循初、曹芻、邰靜農、曹靖華、胡小石、佘雪曼等常來遊玩。馮玉祥、魏建功、唐圭璋等許多名人也曾來此一游,他們寫下了大量的詩文,給黑石山園林風景以很高的評價。浙江蔣復璁(中央圖書館館長,後去台灣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稱贊說「峰嵐勁秀,水木清奇」。安徽程憬(中央大學教授)稱贊說「黑石盤錯,古木參天,松鳴禽嗓,一絕景也。」湖南周光午(武漢大學教授,曾任聚奎校長)也寫道:「是山也,怪石盤錯.古木參天,因風則松濤鳴空,別蘚則雲根宜座,草色侵人,禽聲盈耳,如畫溪山,不假人為之助」。詞學家唐圭璋游後,所寫《浣溪沙,黑石山曉行》中有「一路紫薇紅冉冉,千株黃橘密垂垂」的描述。作家李霽野曾說「到白沙來,原是應朋友的約,來看梅花的,聽說有三百棵」(後來他留在白沙,執教於女子師范學院)。抗戰勝利後,學校雖然日漸衰落,但校園風貌,比較完整地保持到建國以後。
對黑石山的風景園林,縣人民政府一直關心保護。1950年修建成渝鐵路時,有關工程單位派人來山准備砍伐林木作枕木,縣長王昭聞訊,立即騎馬前來制止。1958年大煉鋼鐵時,有附近區、鄉,集中百餘人來山駐扎,准備伐木煉鐵,縣委書記凌文遠立即傳下命令,不許動一木一石,黑石山園林才得以保存。
文革開始後,校園內文物林木,也遭受一次浩劫。「破四舊」時,學校教職員被集中學習勞動,留守學校負責處理日常事務的總務人員,僱人將所有石刻題詞幾乎全部鑿毀(只有少量在隱蔽處的題詞未被發現而倖存下來)。由於學校出於長期無人管理的混亂狀態,一些人乘機對林木明砍暗偷,除參天特大石樹外,損失近二分之一。其中多為邊界側的松柏。花樹損失尤為嚴重,梅林、紫薇林被一掃而光。一些風景石也被開鑿運走。池亭校舍也殘破不堪。只是自然面貌仍大體保存。
1980年以後,縣府開始重視保護恢復和發展黑石山園林風景。縣長宋正琪把這項工作作為任內重要事務之一,縣紀委副主任程志銘(中十八班校友)為此多方奔走,1981年5月,縣計委在黑石山召開了保護恢復園林風景的座談會。5月24日,縣府發布通告明令保護並開始撥專款培修九曲池。1982年,縣府又兩次發布通告。保護黑石山鳥類和禁止在黑石山採石。以後,縣計委又多次召開座談會商定建設進程。縣城建局擬出黑石山建設總體規劃綱要,撥款修建了飲水思源池、鷹嘴亭、花苑、綺笙亭、黑石山大門。縣府、縣教育局又連年撥款。加上學校自籌經費,修建了圖書樓、教學樓、宿舍、道路和一些景點,聚奎校園煥然一新。政府和學校又邀請書法家侯正榮、徐伯健、毛峰、程漫漫、蕭嘉輝,校友鄧少琴、周浩然來校作書,補書原有題詞,新書一些內容摩崖題詞。學校又於1984年舉行迎春書畫文物展覽。於是黑石山風景文物為各方所注目。
每年春節,五一節,國慶節前後,黑石山遊人如織,除縣內以外,多來自重慶、永川、合江等地的學校、廠礦、團體。省內外領導楊超、張力行、安法孝、黃啟璪、丁衡高、魯明,地市領導白蘭芳、王昭、孟廣涵、劉文泉、孫同川等先後來此視察,文教界知名人士王利器、鍾惦雯、樑上泉等許多人也陸續來此游覽,有的還留下詩文。
自1981年以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視台,四川台、重慶台多次播放了有關黑石山風景的文章。1984年,市電教館來山拍攝了電視片《黑石風光》,四川日報、重慶日報、文摘周報、南京周末報、四川畫報等十餘家報刊發表了關於聚奎和黑石山的文章數十篇。
抗戰期中,曾在聚奎講學數次的香港雪曼藝文院院長佘雪曼教授了解黑石山近況以後,為「問梅亭」題書匾額、1984年4月,他在70壽辰時,寫了《黑石山詩畫小記》一文,印多份,並將這一書法精品回贈給每一位向他祝壽的友人和弟子。
廣大校友,對校園感情更為深厚,來信詢問的、返校重遊的絡繹不絕,許多談黑石山的文章即出自校友手筆。留台灣校友雖遠離大陸,也非常眷戀校園。1978年,校友曹中嶽就寫了《憶母校——聚奎中(小)學》一文,1986年,校友卞伯理又寫了《憶黑石山》一文,都載台灣的同鄉會會刊上。自台灣開放探親以後,返校重遊的就有校友曹中嶽、何鎮池、卞伯理、張志君、李森農等十多人。
1990年7月30日下午4時,校園遭受百年未遇的強風暴襲擊,最大風速達十級以上,大樹被毀63株,小樹及竹子、花草被毀兩千餘株。房舍等建築設施也遭相當的破壞。消息傳出以後,各界都至為關懷,副市長蕭祖修、縣長康綱有都迅速趕來視察,市縣並撥款5.9萬元支援。附近的糖廠、水電廠、油氈廠等單位也立即從人力、物力上給以援助。經搶救整理後,除被毀林木短期無法恢復外,校園大體保持了原狀。
F. 重慶市江津聚奎中學校的介紹
重慶市聚奎中來學校位於江津區白沙鎮自東南3公里的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黑石山,是一所以高中為主,兼辦初中的完全中學,隸屬於重慶市江津區教育委員會。學校是第四批全國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先進學校,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諧校園先進學校,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德育示範學校,重慶市園林式單位,重慶市級平安校園、森林校園和優秀園林綠化單位,也是重慶市唯一一所向遊客收取門票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