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倫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海倫市第一中學始建於1924年,原稱為海倫初級中學,1953年正式改稱海倫縣第一中學。海倫一中是由參加「五四」運動的海倫第一位大學生富安保先生創辦的,富先生也是海倫一中的第一任校長。經過八十餘年風雨滄桑,海倫一中走出了一條光輝的歷程。抗日戰爭時期,曾有百餘名學生投筆從戎,參加抗擊日寇的斗爭。1945年光復後,延安幹部肖敬若在海倫一中任校長,曾輸送80餘名學生隨軍南下,為人民解放事業立下赫赫戰功。建國初期,學校歸省教育廳直轄,稱「黑龍江省海倫中學」。進入八十年代,學校逐步由完全中學過渡為高級中學,並於 1986 年被省教委命名為省級重點中學,2003年8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學校遷入了新校區。多年來,為高等學校輸送了大批合格新和一,為祖國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
海倫一中現有普通教學班和音體美特長班53個,在校生3200人。有一個政治堅定、業務精良 、求真務實 、開拓進取、團結戰斗的領導班子,有一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精益求精、能打硬仗的教師隊伍 ,有一批愛校如家 、精打細算、技術過硬、吃苦耐勞的後勤行政人員。
❷ 海陽市第一中學的學校簡介
由於社會歷史和戰爭的原因,海陽中學在建校初期的二十多年裡,一直在跌宕起伏專中曲折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屬,山東省教育廳於1952年8月批准在海陽東村重新恢復設立海陽中學,屬文登專署,為海陽第一所中學,招收初中生。學制3年,秋季入學,1952年為初一級,以此類推,到1968年的初十六級結束(1967年未招生)。
1956年文登專屬撤銷,歸萊陽專署領導,並且成立了海陽二中,遂更名為「山東省海陽第一中學」。成為完全中學,招收高中生,為高一級,以此類推,直到1968年高十二級結束(1966,1967未招生,1968春秋季各一級)。1970年開始開始稱為高70級,以後沿用。
1978年,1981年,1982年招三屆初三學生,以後再沒有初中。
2007年11月12日正式搬遷到新校區,新校設計辦學規模是120個班,是老校區的2.67倍。
2009年,海陽十一中、六中、七中合並到一中。
❸ 遵義市第一初級中學建校歷史是什麼,還有校園介紹
都是為了作文 = =
我找到了
遵義市一中始建於1938年,1950年春,其前身私立玉錫中學與私立豫章中學合並,成立「聯合中學」,次年春「聯合中學」與私立城成中學合並,正式成立「貴州省遵義市第一中學。」一中具有光榮的辦學傳統,1956年和1985年兩度被省教育廳列為「試行保送優等生」的學校,1959年為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的先進集體,1980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首批辦好的貴州省屬重點中學,1986年為全國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實驗學校,1996年被批准為「全國現代技術實驗學校」,1998年通過了省級「普及實驗教學示範學校」的檢查驗收,2000年成為遵義市優秀學校和首批申報貴州省示範性高中的學校。多次榮獲遵義市委、市政府及紅花崗區委、區政府授予的「先進學校」稱號。是全區素質教育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單位。
遵義市一中校園佔地47934平方米,教學樓、實驗樓、籃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圖書館藏書80975冊。學校教學設備先進,各班教室均配備「三機一幕」,各處、室和教研組辦公室均有網路終端PC機。學校有多媒體網路教室4間、多媒體演示教室4間,計算機近200餘台,建有100兆校園網,有貴州省「普通中學校園第一網」之說,已聯接INTERNET、北京四中繼往網校、101遠程教學網和國訊網校(CHINA SCHOOL),設有校園調頻教學電台(三頻段)。
遵義市一中現有53個教學班,3120餘人,在職教職工206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43人,中級教師62人。有省級教學研究會理事長1人,省級優秀教師和先進教育工作者9人,國家教委表彰的優秀教師1人。近年來,中青年教師參加省優質課比賽獲一等獎2人,二等獎9人,三等獎1人,僅1998年以來,教師在各級報刊發表教研論文100餘篇,68位教師分別獲得全國、省、市、區優秀教師和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學校多學科推進教學改革。1986年承擔了全國八省市政治理論課改革實驗任務。2000年後又承擔了全國和省級課題6個,學校還分別進行了「運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實驗和logo技術用於西部中學數學創新素質教育研究」高、初中數學實驗等多個國家、省級、校級教改實驗。市、區領導已把一中視為教研教改和師資培訓基地,僅2001年就接待國內外參觀訪問或學術活動達1000餘人。
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近年來高中會考合格率均達100%,升學率均在75%左右,學生在省、市級以上書刊發表文章120餘篇,並有佳作一篇收入《少年文史叢書之一——作文分類指導》,有6篇優秀作文入選《全國名校作文大觀 貴州卷》。
❹ 海東都有哪些技校
選擇學校要從多個方面來看:
學校的師資。好老師教出好學生,老師都不會的技能肯定教不會學生,看學校的師資力量是否雄厚很重要。
專業:品牌重要,但是有好的專業設置更重要,中餐、西點,特色小吃等熱門專業齊全
品牌:對比學校的規模及品牌。好學校的口碑是靠學生打造出來的。
規模設備:設備齊全才能學會齊全的技術。學校設備完善,校內建有理論教室、模擬酒店實訓廳、刀工練習廳等各類實習教室及樣本展示廳。
就業:學校有專門的創就業指導中心,與多家企業機構合作,定期舉辦人才交流會。
現針對海東區初高中畢業生有免試特招班,可以進官網詳細了解一下。
❺ 宣威市第一中學的建校歷史
宣威一中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首任校長陳昌郁1928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學校自創建之日起就有著濃厚的民主空氣和開創意識,地下黨員和進步教師紛紛到校任教。1935年4月,宣威一中教師徐文烈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九軍團,南征北戰,立下了豐功偉績,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在省工委的領導下,宣威地下黨1945年在宣威一中成立了黨小組,1946年在這里成立了「特別黨支部」,培養了大批革命幹部,先後有200多人參加了永焜支隊,為雲南的解放作出了貢獻。宣威一中有悠久的辦學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學子們嚮往,教師們認真,辦學求實,作風民主,學問嚴謹。解放前立下校訓:自立、自治、自覺、自動。
1997年,學校訂了「明德、啟智、求實、創新」的校風,「嚴謹、博學、善教、愛生」的教風,「誠實、刻苦、尊師、守紀」的學風。宣威一中辦學有自己的特色,新苗茁壯成長,人才不斷涌現。培養學生4萬餘人,學子遍及全國乃至世界許多地方,不少人成為國內外的知名人士,如著名感測器電子學專家張福學,曾任國家安全部副部長牛平,中國駐泰國大使晏廷愛,歷史學家尤中,學者型的大學黨委書記、雲南省人大民委副主任尤力,人民日報社駐阿根廷、委內瑞拉首席記者管彥忠,考入美國加州大學的沈立芬,留美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劉靜教授等。
❻ 新建一中在哪裡
新建一中,全稱江西省新建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34年,原名為「啟新中學」,是我縣最早創辦的完全中學,當時的校址在南昌市後牆路,後因抗戰開始而停辦。1944年復校於新建縣松湖(復校一年因解放戰爭開始又停辦)。1956年第二次復校,校址在當時的新建縣城生米鎮。新建縣城搬至長堎鎮後,
新建一中,全稱江西省新建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34年,原名為「啟新中學」,是我縣最早創辦的完全中學,當時的校址在南昌市後牆路,後因抗戰開始而停辦。1944年復校於新建縣松湖(復校一年因解放戰爭開始又停辦)。1956年第二次復校,校址在當時的新建縣城生米鎮。新建縣城搬至長堎鎮後,1973年,縣政府下文,將縣城的原長堎中學更名為新建中學,而將在生米鎮的原新建中學更名為生米中學。1980年,新建縣創辦第二中學,因此將原新建中學改為新建縣第一中學。2004年分別被批准為江西省第六批「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和「江西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005年6月被命名為「江西省重點建設中學」。
近年來,新建一中在縣委縣政府及縣教體局的關懷下,通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秉承「以人為本,科研興校,以德育人,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一支團結和諧的校領導班子,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管理體系。
學校佔地面積88畝,現有建築總面積3.25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8.3萬冊。教學樓五幢,教室50間,實驗樓1幢,內設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及電教、語音、微機室,可用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 學校共有教職工243名,其中特級教師1名,高級教師29名,一級教師85名,二級教師98名,三級教師9名。省級骨幹教師15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人,縣級學科帶頭人18人,研究生學歷11人。在優質課大賽上,有6人次獲國家級獎,20多人次獲省級獎,30多人次獲市一等獎。在先進教育工作者、模範教師、師德標兵、優秀教師(班主任)等評選中,有 30多名教師受市縣級表彰。學校現有49個教學班,共有3290名學生。
新建一中是一所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完全中學,自全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為大中專院校輸送了大批的人才。畢業生遍布各行各業,絕大部分成為本行業的中堅。 近三年來,新建一中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學校依靠全體教職工,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針,認真扎實工作,形成了一套適合自身的教學管理規范和工作運行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各級各類的學科競賽中,我校學生有20餘人次獲得國家級獎勵,100餘人次分別獲得省、市級獎勵。教職工的工作熱情也空前高漲,在各級教學競賽中,我校有5人次分別獲省、市級優質課獎;教學論文在國家級及省、市級刊物上發表的有上百篇之多。
為了讓優秀學生得到更深入的培養,新建一中各年級開設了30人的小班。學校挑選業務精湛、經驗豐富的教師對小班學生進行特殊教育和科學培養,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學生的潛能。在生活上,學校對小班學生在學費減免、困難補助、助學金發放、學習獎勵等許多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
為獎勵先進,扶助貧困,造就英才,新建一中設立了程紅根先生獎學金,重韶獎學金,建華獎學金。激發了一大批品學兼優、家庭貧困的學子圓大學夢
自2000年以來,我校錄取本科以上的學生比率逐年遞增。 2006提273人,佔35.2%,2007年304人,佔41.3%,2008年346人,佔41.6%,另有一大批體育、藝術類考生被全國各類院校錄取。
新建一中注重德智體全面發展,一中校籃球隊在08、09年均為南昌市總冠軍,並在「2009年江西省現代杯中學生籃球比賽」中榮獲江西省第三名。
如今的規模是越來越大了,教育水平正在上升中
2012年一中在創成績佳績,當年高考二本以上著有200多人,破了80年代的記錄。並為歷年之最。並且學生李宣通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自主招生考試,以高考加60分的成績成功進入北大。另一個學生朱家偉則被加拿大一所高校錄取。
現學校正大力改善校園環境,新建的三棟教學樓以建成2棟,並以讓學生進駐,且每間教室都配備了現代化設施,方便學生學習.第三棟教學樓也預計將在12年暑假建造完成並投入使用。還新建了籃球場,操場等。
相信一中將越辦越好。
❼ 德惠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Dehui No.1 Middle School)德惠一中是德惠歷史最早的一所普通中學,它成立於1927年3月,校名縣立中學,校址在大房身東街路北。1931年「九·一八」後改為德惠中學。1932年停辦。1938年3月17日復辦,改名為「吉林省立德國民高等學校」,校址在縣城西北(現四中校址)。
1945年「九·三」抗戰勝利後改為「德惠縣中學」。同年11月民主政府成立,德惠中學在德惠縣委副書記兼校長楊銳主持下,師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參加了「二·五」減租工作。1946年5月,部分師生跟隨民主聯軍轉移至松花江以北,參軍參政。同年6月國民黨軍隊占據德惠。德惠中學遷至鐵南大白樓,改校名為「吉林省立德惠中學」。
1947年10月德惠解放,翌年春中學復課,有6個班,學生326名,教職工23人。1950年因學額增多校部遷到西三道街(現在黨校),師生寄宿仍在鐵南。1952年秋改為德惠一中,發展到24個班,學生1,320人,教職工96人。為給中學師生創造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於1954年,國家投資,在中央街北頭路東為一中修建了一棟3,487平方米的新校舍。新校舍可容納24個教學班。裝備標準的物理、化學、生物3個實驗室和圖書閱覽室。藏書近23萬冊。為教師教學、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1955年遷到新校後,一中師生用自己的雙手開辟了果園、植物園、園藝栽培等基地40畝。此外,經營生產勞動基地150畝。為促進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創造了條件。1956年秋開始招收高中班,越二年變為獨立高中。1966年學校已有18個班,594名學生,90名教職員工。
「文革」前,德惠一中是全省重點高中之一,她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狠抓「雙基」教學。教師辛勤耕耘,學生刻苦攻讀,思想、知識雙豐收,不僅為上級學校輸送一批合格新生,也為國家培育出一大批有用人才。1959年首屆高中畢業生,高考總成績居全省第八位。物理成績列全省第二名。同年被省確定為重點中學。一中畢業的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在不同的崗位上從事著「四化」建設大業。
1966年「文革」開始,一中遭到嚴重破壞,領導、教師被斗,學校財產被搶劫一空。1970年宣告解體。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又恢復一中的名稱。當時全鎮較好的高中生撥給重點學校,餘下兩個年級38個班,近2,000名學生統統撥給一中。學校攤子大,學生素質差,很難教育與管理。經三年的調整,變為18個班規模的普通高中。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已裝備齊全,圖書室藏書2萬余冊。教學工作也隨之走向正規。
1986年縣里對招生工作做了相應的調整,一中除招收縣鎮應屆初中畢業生外,在農村招收2個班的學生,改變了部分新生的素質,1988年又新建一棟2,000平方米的學生宿舍樓。這對教職工是個極大的鼓舞。全體教職員工決心在教育體制改革和教學改革的大潮中,不斷開拓進取,因材施教,為繼承和發揚德惠一中的光榮傳統,為四化培訓更多的合格人才而勤奮耕耘在這塊沃土上。
❽ 儋州市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那大地區先後復辦了那大一小(原稱一高)、那大二小(原稱二高)、那大三小(原稱三高),還有一所美國基督教會辦的靈光小學。
1946年初,儋縣僅有「儋縣縣立第一中學」(現新州中學),由於語言、交通、生活等方面的障礙,那大地區的學生大多不願到儋一中讀書。
1946年秋,著名鄉紳那大二高校長鄧瑞英在那大二高內掛牌成立「中原中學」,設初中班1個,學生約30人,
1947年春,那大一高校長梁榮壽在那大一高內設1個初中班(稱那大中學),學生約25人。
1948年7月,那大紳士、海南綏靖公署科員黃大瀛主持召開3鄉鎮(陶江鄉、清平鄉、那大鎮)鄉紳會議,商議創辦那大地區第一所中學,並成立了9名董事組成的校董會,9名董事分別為那大鎮的王之彝、古孟義、李振賢,陶江鄉的鄧瑞英、鍾天統、梁少海,清平鄉的吳景山、林照瓊、林照瑾。校董會推舉鄧瑞英出任董事長。董事長委託黃大瀛到海南綏靖公署申報辦學,並延請當時在海南瓊師任教的卓浩然先生回鄉辦學。
1948年9月1日,學校正式掛牌,名「瓊西中學」。原那大二高的「中原中學」初中班和那大一高「那大中學」的學生編為初二年級,新招的100名學生編為初一年級兩個班。全校學生約150名。卓浩然先生任校長,林照珠任教導主任,教員有賴標文、林照瓊、廖旭程、江愛珍、王之彝、余冠南、楊化仁、陳丕蕃等。
1949年春,敵偽產業處理局把那大軍部的兩幢平房劃給瓊西中學作校舍。隨著戰局變化,廣州黃埔中正中學南遷,該校校長鄧振亞(那大人)將中正中學的部分圖書資料、教學儀器設備贈送給瓊西中學。
1950年,解放大軍渡瓊後,卓浩然帶領一批學生赴台灣,瓊西中學校長一職由林照珠代理。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後,許祿豐先生任校長,校名改為儋縣第二初級中學。由於部隊用地擴大,學校於1953年搬回靈光小學上課,林子超任校長。
1955年起,學校招收高中學生,辦成完全中學,黃清任校長,並在現水電局、松濤管理局南側一帶擴建校舍。
1957年成立那大縣,學校改名為那大中學,並遷至現校址。不久,那大縣撤銷,學校改稱儋縣那大中學。1958年,陳作朝接任校長。
1993年3月,儋縣撤縣設市,學校改名為現名儋州市那大中學。
2007年9月,更名為儋州市第一中學。
2010年2月,與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實行合作辦學。
❾ 自貢市第一中學的校慶的來歷
自貢市第一中學校的校慶日為每年的四月二日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五日自貢市解放,不久市軍管會文教處派出地下黨員羅民先同志,接管自貢市立師范學校和自貢市立中學,並任校長。接管時,兩校是兩個牌子,一套班子(指教學管理人員相同),規模為:師范一個班,約三十人,全系女生;初中一年級一個班,僅四十餘人。盡管是兩個學校,但教學設備缺乏,理、化、生等學科僅有些殘缺的標本,校舍也只有串夾壁的六間教室和供師生用的幾間破爛不堪的房屋。
一九五〇年春,市政府決定,把師范班學生培養到畢業後,停招師范生,繼續招收初中和高中新生,學校改名為自貢市立中學。因原兩校繼續留用的教師僅二人,故對師資進行了擴充,這些人當中,有四川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西南聯大畢業的羅民先、周文稅、王柔懷、顏子雲、李思危、曾碧華、陳庸勛等人,也有在私立蜀光中學任教到市立中學來兼課的一些教師。到一九五〇年秋,又招收高、初中新生一百多人,至此全校學生達三百餘人。學校規模擴大,但教學條件仍較差。市政府於一九五一年四月二日作出決定:撥五萬斤大米的實物指標,充實學校的教學設備。該決定傳達到學校,校園立即沸騰起來,師生高興萬分,在校內遊行慶祝,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師生一致要求,將「四·二」作為學校的校慶日。學校將五萬斤大米售給市糧食公司,折款三千二百五十萬元(舊幣)來購買教學設備,派專人前往重慶,購回一大批圖書和理、化、生等學科使用的儀器、標本、葯品等,還訂制了校慶紀念章以作留念。教學設備充實後,不僅理、化、生等學科的教師能作演示實驗,學生也可以做些小組實驗,學生還可以借閱圖書,擴大知識面。此次教學設備的充實完善,為以後學校的不斷發展,源源不斷地培養出一批批合格的人才奠定了最初的基礎。自此,至「文革」前,每到「四·二」那天,學校都要舉行校慶活動,有慶祝晚會,有教育教學成果展等。這一天,祖國各地及海外校友們紛紛寄來書信,匯報他們的成就,表達對母校、老師們辛勤教導的感謝和校慶真誠的祝賀。校慶活動密切了師生關系,也使在校學生了解到學校發展的歷史,促使自己隨著學校的發展不斷前進,不斷提高。
❿ 幫我介紹一下湛江2中的分校海東中學。 越快越好
湛江二中海東中學
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簡介
【基本情況】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淵源與深厚人文底蘊的學校,其前身是南海石油勘探指揮部子弟學校,創辦於1972年初,1981年8月更名為南海石油中學,是一所在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管理下的初、高中完全中學。2002年南油中學被評為湛江市一級學校。2007年8月,根據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南油中學整體移交給粵西重點名校—湛江市第二中學,成立了「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隸屬湛江市教育局,成為一所面向全市招生的市直屬公辦完全中學。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原南油三中高級中學) 2007年8月,根據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南油中學整體移交給湛江市第二中學,成立了「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隸屬湛江市教育局。
【設施建設】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座落於美麗的湛江海灣大橋東側,佔地面積50多畝,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環境優雅,綠樹成蔭,素有「園林式校園」之稱。依託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雄厚的經濟實力,學校基礎設施齊全,現代化教學設備比較完備。教學大樓、辦公大樓、科學館、師生宿舍、食堂等一應俱全。目前,學校可開設48個教學班,可供2500名學生同時學習和生活。
【師資隊伍】除了良好的辦學硬體設施外,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亦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辦學理念以及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總校派出了優秀的中層骨幹擔任校領導,還派出一批國家級、省級骨幹教師、學科組長、年級組長到海東中學任職。學校還先後從全國各高校招聘了一批知識水平過硬、教育理念先進的青年教師,其中北師大、東北師大等教育部直屬重點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13人,本科應屆畢業生23人,還引進了29位具有豐富教育教學經驗的優秀在職教師充實教師隊伍。
【辦學特色】在辦學理念上,學校秉承二中「愛國、敬業、求實、創新」的校訓,形成了「團結、勤奮、嚴謹、活潑」的校風,堅持「品牌、質量、服務、競爭」意識,確立「以提高素質為宗旨的教育觀、以學法教育為主線的教學觀、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以創新能力為重點的人才觀、以全面發展為目的的質量觀」五種觀念。樹立了「創品牌立校、依法規辦校、倡文化育校、用民主治校、以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以 「教研興教」為方針,強調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為學生終身學習服務的思想,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在教育資源的利用上,二中總校「優秀+特長」的辦學思想、成績評價體系和促進教師工作的考核體系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已在湛江市享有盛名,也必將在我校結出豐碩的果實。
【未來展望】海東中學作為湛江市二中的所轄學校,將在湛江市二中先進的辦學理念指導下,實施教育教學的統一管理,共享市屬重點中學的優質教學資源,如:統一教學進度、統一命題考試、統一教學評價、統一高考中考備考、師生教學交流等,繼續弘揚藝術見長的特色,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興趣、特長和潛能得到發展,即實現「優秀+特長」的目標。學校爭取在近年內成為區域性優質完全中學。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雞咀山路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