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的介紹
這部書突破了傳統封建史學體系:在編纂方法上,作者根據考古學成就,運用西文社會進化史觀,分上古、中古、近古三大階段敘述中國歷史。
❷ 廣州市97中學歷史
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建校於 1962 年,是廣東省一級學校,廣州市新課程改革實驗樣本學校。
「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培養特長,為每位學生的健康人生奠定寬厚的基礎」是我校的辦學宗旨。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研促教」策略,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構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效地促進了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高等學校輸送了大批合格新生;現在正繼續實施 「五項工程」(德育品牌工程、畢業班工作質量工程、教育科研工程、學校形象工程、辦學效益工程)建設 ,爭創發展新優勢,努力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學校辦學條件完善,校園布局合理,教學設施先進,除配置校園網外,所有教學用室均配置有多媒體電教平台及空調設備;除常規教學場室配套齊全外,還配備科技活動室、心理咨詢室、計算機多媒體多動能室、燈光橡塑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運動場地等一批教學設施。我校以「精品」意識來指導校舍的整體改造及校園的美化、綠化和凈化,營造了優雅的校園環境和濃郁的育人氛圍。
我校教職工師德高尚,努力工作,求實創新,形成了「愛校奉獻、開拓進取、團結協作、敢為人先、不甘人後」的「九七精神」,在教育教學及其他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近幾年來,先後有 75 人被評為省、市、區優秀教師和各類先進工作者,語文科等 9 個科組被評為市先進科組。
經過 40 多年的建設,九十七中已成為一所在廣州市教學質量好、社會聲譽高的名牌學校。近年,我校先後獲得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州市普教系統現代教育技術先進單位、廣州市首批健康教育促進學校、廣州市青年文明號、廣州市科技教育先進集體、廣州市紅十字工作先進集體、廣州市陶藝實踐活動先進單位、廣州市學生軍訓閱兵軍事項目表演優秀獎,海珠區優秀家長學校、海珠區中小學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海珠區體育工作先進單位、海珠區優秀教工之家、海珠區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紅旗團委、少先隊紅旗大隊等榮譽稱號。
畢業班成績顯著, 連續 6 年榮獲廣州市高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連續 2 年榮獲區初中畢業班工作一等獎。師生參加各級競賽、成果評比,取得累累碩果。
❸ 中學歷史是從哪一年開始教當代史的
中學歷史是從哪一年開始教當代史,
真的不記得了。
可詢問教育局。
教育局的說法解釋是最權威的。
❹ 中學的歷史發展
京師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於1862年創辦的。初辦時是一所單純的語言學校,直到1869年總教習丁韙良改革課程,制定「八年課程計劃」,同文館才轉變為一所具有中學教育性質的綜合性學校。這是中國中學教育的早期萌芽。
由於京師同文館是由總理衙門所辦,故此總理衙門選派了專門大臣來督辦此事,負責此事的大臣被稱為總管大臣或專管大臣。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一日(1867年2月25日)奕劻等上書要求派徐繼畲為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他說:「惟查臣衙門前設學習英、法、俄國語言文字館,均設洋教習一員,專司講譯;此外各設漢教習一員,兼課漢文,令該學生等奉以為師。如今學習天文、算學之員,均系已成之材,漢文無不通曉,漢教習自可不設,但亦必須有群情宗仰之一人,在彼指引開導,庶學者有所稟承,否則該館只有洋人講貫,而中國無師表之人,恐來學者竟疑專以洋人為師,俾修弟子之禮,未免因此裹足……惟有臣徐繼老成望重,品學兼優,足為士林矜式,擬請旨飭派徐繼畲作為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以專稽查而資表率。」所以這時總管大臣的作用一在稽查,一在表率,而表率的作用為重。隨著同文館事務漸繁,奕劻等人又於1889年3月30日上書要求派人專管同文館事務,於是又有專管大臣之設。 在同一時期創辦的上海廣方言館,由於其受兩江總督和上海道管轄,故特設一學館監督來管理廣方言館這邊的工作,類似於京師同文館的總管大臣。上海廣方言館也設提調一人,相當於校長一職。這由江南製造局所記學館概況可以看出①1。在遷入江南製造局後,又設總辦一職,由製造局總辦兼任,總管館中的一切事宜①2。所以,遷入江南製造局後,總辦即是館長。另外,還設立監院一人,查課委員、庶務委員若幹人,司事四人,分別管理學生名冊、稽查出入、管理什物和雜物,①3這里司事分擔了教務和總務的一部分責任。
從早期洋務派所開辦的一些帶有中學萌芽性質的學堂來看,整個學校的行政劃分及職名確認很隨意、混亂,缺乏科學性。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這是中國近代學校的試辦期,對新式學校內部管理的一切事務,當時的操作者並不是很清楚,故而管理上還處於嘗試階段,邊建設邊摸索,職官設定是根據臨時需要,而不是有一套既定的組織模式,按制度設定;另一方面也是由於當時處於封建統治時期,學校是由政府機構組織創辦的,因而管理上沿襲了官方的做法,這表現於一、稱詞的承襲,如提調、總辦;
二、職官的兼用,如總辦等;
三、人員的兼用,如提調是總理衙門官員兼任,總辦是原江南製造局總辦兼任。這就無所謂學校自己獨立行政組織管理,不利於學校獨立、健康發展。這也使得學校行政管理在這一時期處於一種極不科學的無序狀態。
❺ 全國中學生歷史記錄歷屆主題
中學生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學生,年齡一般為12-18歲左右。在中國大陸中學教專育由初級中學(初中屬)和高級中學(高中)組成。另有同名雜志。
中學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
年齡一般為12-18歲左右。初中生讀完初三後會有以升入高中的中考,成績上線者可以進入高中或中等職業技術學院,甚至部分大專院校還可以直接招收一些初中畢業生進行五年制的大專課程。
中文名
中學生
外文名
middle school students,high school students
年 齡
12-18
基本信息
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
能力要求
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
心理特點
初中生心理處於非平衡狀態
行為規范
注重儀表,禮貌待人
❻ 江城中學歷史
江城中學自來1968年辦初中班至今,已有源42年的歷史,尤其是自1995年中小學分設至今,學校發展日新月異。學校佔地面積有16697m2,建築面積11053 m2,擁有現代化教學設備,校園環境優美,有教學班24個,在校學生1400餘人,教職工80人,其中副高教師11人,中職教師36人,中高級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3.5%,有市級骨幹教師1人,縣級骨幹教師18人。
學校以「創平安和諧校園,辦人民滿意學校」為宗旨,實行年級管理機制,以抓學生養成教育為突破口,以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重點,以教改為動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形成了「嚴管理,求規范,教風正,學風好,抓養成,品行端,重素質,育特長」的辦學特色。學校先後被評為「省一級學校」、「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市文明學校」、「市綠色學校」、「縣第五屆、六屆文明單位」,多次榮獲「縣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家長學校先進單位」、「先進團總支」等稱號。
目前,在黨委、政府及人民群眾的關心支持下,江城中學在「勤奮、拼搏、求實、創新」校風的引領下,與時俱進,勵精圖治,正朝著規范化、科學化的方向邁進,江城中學的明天會更好!
❼ 中學歷史
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部落首領的名稱,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據傳出生於烈山,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傳記
姜氏族為西戎一支,原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沖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一說北京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早於黃帝,所以《史記》雲『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 炎帝一生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用木材製造兩種翻土農具,教農民墾荒種地。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第四,炎帝時發明紡織技術,使赤身裸體的人穿上了衣服。第五,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葯性,進而發展用草葯治病的技術,炎帝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炎帝在我國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葯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
傳說
因為在炎黃時代並未有完整文字,故多為口耳相傳之傳說。而有關炎帝的傳說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話般的形式提及到炎帝的一些事情。
《易經‧系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至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太平御覽》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葯」。
《世本》「神農和葯濟人」。
《淮南子》「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之先祖
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活了五百歲。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神農氏是一個氏族,與黃帝合並之前,在黃河流域已經發展有一個農業民族在生活,並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他們已進入原始社會的末期,當時有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而所謂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和神農氏,其實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四個不同進化階段。 而神農氏相傳姓姜,這或許顯示其曾以羊為主要肉食(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
炎帝之後人
炎帝被打敗後,部落分散了,部份被趕出中土,部份受黃帝所統治。被趕的神農部族,文化水平本來較黃帝部族為高,但因為其後來遠處偏遠之山間,日久之後,文化並無進步,抑且退化,反而成為了化外之民。鄂、湘、貴間均有苗族生活,因先祖以務農,故而見稱,因此有人認為他們是神農部族之後。湖北西部山區,也有一地稱為「神農架」,或許亦與此有關。
有說神農被稱為炎帝,是因其焚林闢地有關,古藉有所謂「烈山澤而焚之」,而神農氏之族民亦稱為「烈山氏」及「共工氏」,被後人奉為稷神及杜神。
炎帝故居
相傳炎帝出生於烈山,而「炎帝神農故居」 為順應國內外炎黃子孫的意願,便「修建」在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里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 「炎帝神農故居」,設有神農洞二處(一為穀物葯村貯藏,一為居住),並有神農亭、神農塔、神農廟、山南建神農茶室、神農花卉、九龍亭及山北神農母安登浴池,百草園等十數處。
神農洞和神農碑
距離隨州市區五十五公里處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歷山鎮北有「炎帝神農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歷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❽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的歷史沿革
1949年3月,由柯黃,肖依默等人組成董事會,在江北香國寺(現鯉魚池)選址,開辦私立新聲中學。
1952年11月,新聲中學更名為重慶市第十八初級中學。
1958年開辦高中,學校改名為「重慶市第十八中學」。時任校長張紹堂。
1959年,經重慶市教委審批,重慶市共有十九所高完中被評為重慶市重點中學,重慶市第十八中學是審批合格學校之一。時任校長周國賓,校長姚文貞。
1962年確定為重慶市江北區重點中學。
1980年定為四川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同年被定為重慶市對外開放學校。時任校長張傳斌、黨總支書記姚文貞。
1988年,被定為直接向高校投放保送生學校,同年被列入《中國著名中學集》。
1996年5月,校工會被授予「重慶市模範職工之家」稱號。
1999年5月30日,江教發(99)123號文同意由重慶市書法教育研究會,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重慶市江北區鯉魚池小學三方聯合興辦重慶市書畫藝術學校,其中小學部設在鯉魚池,初中部設在18中。管理體制,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接受江北區教委的管理和指導。初中部教學學制為三年。1999年12月,確定為重慶市直轄市首批重點中學。1999年12月25日,學校在新落成的室內體育館隆重舉行建校50周年慶典。
2000年10月,學校被授予重慶市文明禮儀示範學校稱號。2000年12月,被授予「重慶市電教示範校」稱號並授牌。
2001年,建北中學與華新中學(江北區外語學校)合並,由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領辦成立十八中分部。學校被授予「重慶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稱號。
2003年6月由江北區政府、長安集團公司、重慶市第十八中學三方簽定協議。江北區政府為支持長安集團公司發展,同意將原長安公司子弟中學(寧和中學)合並到重慶市第十八中學。
2005年,學校與英國聖·安布魯斯·巴羅中學結為「友好學校」。2005年,江北區委、區府決定新建十八中學高中部,佔地300畝,投資3億元。
2009年,學校舉行建校六十周年校慶。
❾ 中學生導報的歷史沿革
《中學生導報》社創辦於1980年,前身是《教與學報》,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陶立志先生和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先後為報社題寫過報名。2007年正式加入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會刊,國家二級刊物,目前教輔類報紙最高級別。曾先後為報社題寫過報名。2007年正式加入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會刊,國家二級刊物,目前教輔類報紙最高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