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茂名市第十七中學校史
廣東茂名市第十七中學(茂名石化公司第一中學),坐落在美麗的南方油城廣東省茂名市。學校前身是茂名石油公司中學,創辦於1961年,至今已有四十二的辦學歷史。1979年經茂名石油工業公司黨委批准,學校被確定為公司重點中學。1994年學校被評為茂名市一級學校,1996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2001年10月冠名湛江師范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目前,學校共有4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300多人,教職工160人。
校園
學校環境優美,設施先進。校園佔地面積42048平方米,建築面積22631平方米。教學樓3幢,科技樓、藝術樓、體育館、辦公樓各1幢,標准塑膠跑道運動場1個。近年來,茂名石化公司和學校加大對教學設施和設備的投入,改造學生宿舍樓,拓寬校道,增設景點,運動場鋪塑膠植草皮。校園布局合理,分為教學區、生活區和運動區,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綠化覆蓋率達60%,獲得茂石化公司「花園式學校」、茂名市「美麗校園」和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最佳綠化庭院」等稱號。
設施
教學設備設施,按省一級學校標准配齊配足。近年來,學校不斷完善信息教育裝備,在原有現代化雙向閉路教學系統基礎上,更新電腦室,新建課件製作室和教室的多媒體電教平台,引進先進的教學軟體、資料,配足常規教學儀器。其中,多媒體雙向閉路教學系統、動物標本等在全省享有盛名。
編輯本段管理水平
管理科學規范。學校按照「三個面向」的要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目標管理體制,促進各項工作管理的制度化、科學化。結合企業辦學及生源面窄人少的實際,學校以「低進高出」為指導思想,推行因材施教、分層勵進、發展個性的教學模式,形成以人本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相結合的科學民主的管理模式。學校建立了德育工作體系,教育質量管理評估體系,後勤管理體系和民主管理體系等,使學校各項工作不斷上新台階。經過40多年的艱苦磨礪,學校鑄就了「團結愛校,文明守紀,善教勤學,奮發向上」的校風和「尊師守紀,勤奮求實,全面發展,立志成才」的良好學風。學校堅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育人為本的原則,全方位多渠道開展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做到網路化,基地化和系統化。學校以教學為中心,狠抓教學改革,加快培養中青年骨幹教師的步伐,建立完善教師榮譽檔案,鼓勵教師爭當名師,推動「名師工程」。同時,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每年定期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節、文學節、科技節、藝術節,通過「四節」活動的開展,為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特長提供廣闊的舞台。
編輯本段師資力量
師資力量雄厚。學校擁有一支結構合理、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160名教職工隊伍中,研究生學歷2人,大學本科學歷113人,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在現任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30人,中級職稱教師98人。校領導年輕有為,富有開拓精神,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和駕馭能力。方錦文校長管理學校科學規范,有魄力,是茂名市第一期「十、百、千」名校長培訓對象;胡峪書記和曾東副校長一心撲在學校工作上,是在職的茂名石化公司勞動模範;副校長唐旺是茂名市第二期「十、百、千」名師工程培訓對象。在40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學校先後有9名教師被評為茂名石化公司勞動模範。近幾年,學校有近百名教師先後獲全國、中石化集團總公司、廣東省、茂名市和茂石化公司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勞動模範、崗位能手、教壇新秀等稱號。
編輯本段教育水準
政策
科研促教顯成效。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科研工作在提高教學效益上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早在1996年,學校就明確提出了「要重視教育科學研究」的思路,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教科研領導小組,制訂教科研工作計劃,明確教科研的目標,規劃教科研的發展,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和進行研究性學習。學校建立健全了課件製作室,成立電教開發小組,開發信息資源、監控系統及電教平台等電教設施功能。同時,加強與湛江師范學院合作,充分利用我校作為湛江師范學院第二附屬中學的優勢。英語、數學等科組與湛師相應的系科建立對口關系,提升了學校教研的層次,推動了教科研的開展。
科研成果
目前學校有多個課題申報省、市一級課題。其中,以方錦文校長為負責人的課題《優秀電影促進學生人文素質提高的實證研究》參加中央電化教育館課題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研究》和《學習品質與心理品質的相關研究》參加廣東省「十五」課題研究。另外,《現代信息技術在物理、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模式研究》和《創造性物理教學模式研究》兩項課題申報市一級課題。近幾年來,有近百篇論文獲省級以上獎勵和公開發表。教學設計、課件評比、說課比賽等也頻頻在省、市中獲獎。辦學成績斐然。在4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石化一中依託企業辦學的優勢,借鑒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以「團結、勤奮、務實、創新」的精神,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用深情和心血譜寫了一曲曲茂石化教育的壯歌,教育教學碩果累累。
教學成果
近5年來,學校獲得省級以上集體榮譽20項,教師個人獲得國家級和省級榮譽近300人次,發表、交流論文350篇,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獎勵近100人次,省級獎勵近300人次,中招、會考、高考連創佳績,一年上一個新台階,高考上線率連續5年居茂名市前6名。2002年高考專科以上線率達89.9%。近10年,學校共為高校輸送了3000多名優秀畢業生。同時,學校被共青團中央授予「活躍中學生生活」先進單位,學校先後獲得「廣東省普教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先進青少年科技活動集體」、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茂石化公司「標桿單位」、「模範學校」,茂名市「文明學校」和「現代教育實驗學校」等眾多榮譽,被廣東省教育廳領導喻為「油城教育一明珠」。
編輯本段發展目標
茂名石化一中將秉承優良的傳統和良好的校風,以走向社會為新的契機,銳意改革,加快現代信息化教學進程,突出「面向全體,發展特長」的辦學特色,向省示範性高中邁進!
⑵ 湛江第十七中學初中和高中的歷史老師都有誰啊
張瑋,很好的老師,剛教我畢業
⑶ 茂名市第十七中學的學校簡介
茂名市第十七中學是由原茂名市第十七中學和茂名市實驗中學合並而成的廣東省一級學校回、茂答名市直重點學校。原茂名市第十七中學創辦於1961年,原茂名市實驗中學是在原茂名市一中舊校址的基礎上創辦和發展起來的。兩個學校都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在辦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培育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學校先後獲得了廣東省先進青少年科技活動集體、廣東省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廣東省優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中小學校本培訓示範學校、茂名市美麗校園、茂名市科普示範學校、茂名市「優秀學生會」、茂名市「五星社團」等稱號。
在辦學過程中,學校始終秉承「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辦學理念,不斷加強和完善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特色化建設,充分發揮藝術育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將藝術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重要載體,學生的藝術素養、學校文化氛圍都得到全面的提升,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⑷ 湛江市第十七中學多少年成立
湛江市第十七中學成立年份,
年代太久遠。
可詢問市教育局。
立馬就知道了。
⑸ 滄州十七中學什麼時候建好
我是在滄州上學的大學生,第十七中學離我們學校不遠,我可以看到學校的建專設狀況和進展,我屬可以說學校已經基本建成並有部分已經按上窗戶,牆壁瓷磚貼的差不多,基本完成粉刷。在今年下半年9月份開學應該可以收尾並使用。希望可以幫到需要的人。
⑹ 湛江二中60周年校慶是什麼時候
2010-10-16 那天星期天,已經過去了。有1.5萬人參加,還節目了幾項工程,校友聲勢浩大。
湛江市二中校慶公告2010年10月16日(農歷九月九日,星期六),湛江市二中將迎來學校定名60周年(辦學約105周年)華誕。在此,我們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學校建設發展的各級領導、各界朋友和廣大校友,向長期以來密切交往的兄弟學校,致以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學校創辦歷程:1905年前後,「安碧沙羅」學校在東營開辦,後遷往坡頭,不久再遷入西營(今霞山),先後更名法華學校、法華小學、湛江市立一小。1950年由市立一小、正義中學兩所學校的校長王茀川同志受政府委派接收私立中正中學(即湖光中學),數校合並定名湛江市第二中學。1951年和1953年,麻斜中學和益智中學先後並入。1958年市二中先後開辦湖光分校和平樂分校。1968年高中部遷往錄塘,再遷往三嶺山,立名湛江市工農中學,並先後開辦平樂分校、新場分校,「文革」後撤回。1997年與湛江海洋大學合辦湛江海洋大學附屬中學(初中),2000年停招新生,同時新自辦湛江市港城實驗中學(初中)。2005年高中部遷至佔地303畝的新校區。 2007年湛江市港城實驗中學並入湛江市第二中學,同年創辦湛江二中港城中學。2008年1月接收原中海油南海西部公司教育機構,原南油高級中學(即南油三中)和南油初級中學(即南油一中、南油二中合並而成)整合為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原南油中心小學(即南油二小)和南油一小、南油四小等整合為湛江市二中海東小學。2008年7月湛江市人民政府原則同意以湛江市第二中學為主體組建「湛江二中教育集團」。 霞山校區。學校現轄五個校區即新校區(總校)、霞山校區、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湛江市二中海東小學和湛江二中港城中學(民辦,)和湛江市港實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民辦),是湛江市基礎教育規模最大、師資力量強、辦學水平高的龍頭學校。目前在校生1.2萬多人,教職員工1千多人。學校現為唯一市屬重點中學,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國家級田徑傳統項目學校,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單位,聘請外國專家資格單位,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普通高中教學水平優秀等級學校 , 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教育信息化示範單位,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心理教育示範單位,全國讀書育人特色學校,廣東省依法治校示範校,廣東省平安校園,廣東省書香校園, 作為湛江市對外教育交流窗口單位,學校每年接待大批國內外來訪團並開展教育教學交流活動。與澳大利亞凱恩斯市聖三一學校、俄羅斯謝爾普霍夫市第十二中學締結友好學校,與英國、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和我國台北市等地的大學或中學建立良好的文化教育交流關系並開展交流活動。學校確立「質量、服務、品牌、競爭」為辦學理念,提出「品牌立校、依典辦校、民主治校、文化育校、科研興校」管理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校風。2002年以來連續9年高考「三線」上線率居全市前列,培養出廣東省高考總分或單科狀元38人次。學校以「優秀+特長」為辦學特色,在體育、藝術、創新教育、教育科研等方面屢獲殊榮,成果顯著。在市二中這片熱土上,有100多年的教育史,有定名60年的甲子一循回,學校在歲月風霜的洗禮中,經歷了艱苦創業,開拓創新,銳意進取,不斷發展壯大的曲折而又輝煌的歷程,以其獨特的人文精神、厚重的歷史積淀和一流的教學業績名揚省內外,為國家和社會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學校定名60周年慶典活動,是學校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是二中人凝心聚智、再創輝煌的新起點。
⑺ 湛江一中什麼時候建的
在湛江廣州灣時期就有了,是湛江最早的學校之一!
廣州灣(湛江市前身)法租界時期,是湛江教育的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1899年法帝國主義強行租借廣州灣,湛江淪為法國殖民地,教育也蒙上了殖民地色彩。法帝侵略者為鞏固其殖民地統治,也辦起了為法人服務的學校。1908年法人在麻斜(後遷西營)開設培訓法語的安碧沙學校,後又在赤坎開辦法華學校,初期只招收法人和法國在湛的僱傭軍越南人的子女,後期放寬也招收中國居民的小孩入讀。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沿海地區相繼淪陷,廣州灣暫偏安一隅,成了通商重鎮和航運中心,大批物資由此進出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少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商人紛紛到廣州灣開設商號,「商賈雲集、盛極一時」。1941年底香港淪陷,大量港澳難民踴入廣州灣,人口急劇猛增十多萬。彈丸之地的廣州灣人口膨脹、經濟畸型,也造就了文化教育瞬時繁榮,大批學校應運而生。特別是走難中來了不少教師、教授、學者、留學生,為辦校提供了數量足和質量高的師資,促使學校大量興辦。音樂家黃友捸、大畫家趙少昂、碩士教授何中中、學者高級醫師梁道貞等都曾應聘在各中小學任教或開班設校。抗戰前,廣州灣市區只有贊化、晨光等6所學校。1937年至1943年,湛江的愛國紳士、華人社團或私人新辦學校達20多所,其中小學14所, 中學7所,職業學校1所。赤坎的進化、培智、韓江小學,四維、培才、河清中學;西營的崇道、霞山小學,益智、志成中學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日寇入侵湛江,廣州灣教育受到嚴重摧殘,大部分學校停辦或解體。廣州灣光復、湛江建市,國民政府接管教育,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整個湛江的教育日走下坡,至解放前夕市區只剩下中學6所、學生1937人;小學11所,學生3448人。
培才中學
1937年,廣州灣名流陳學談、陳學森等人集資在赤坎高州會館興辦培才小學,1939年增辦培才初級中學。1941年陳學森之女陳玉燕從上海復旦大學畢業,接任培才中小學校長職務。1942年第一屆初中學生畢業,增設高中班,在赤坎雞嶺建新校址,成為一間完全中學,定名為「廣州灣私立培才中學」,抗戰勝利後改稱「湛江市私立培才中學」。培才中學以其顯赫的辦學成就名冠粵西,享譽全省。
1952年2月培才中學與湛江市第一中學合並,更名為湛江第一中學。是省一級學校
培才中學辦校有四大特點:其一、師資力量雄厚,除畢業於教育系的陳玉燕校長外,還雲集一批師資水平高的教師任教,如畢業於美國米西根大學的王乃春、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何中中、著名的音樂家黃友棣、美術教授鄧昌中等都成為培才中學的教學骨幹。其二、學生胸懷大志,勤奮好學,成績驕人。學子分布五洲四海,不少都有重大建樹。其三、集體精神好,學校提出「培才人一家親」,促使學生愛校如家,團結友愛。其四、注重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經常舉行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特長。培才銀樂隊是當時南路第一支管弦樂隊,聞名遐邇。
培才中學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從1942年開始就有革命活動。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革命師生掀起抗日救亡運動,開展地下革命斗爭,一大批進步學生走上革命道路。校友林才連是南路特委交通站負責人,1948年被捕,堅貞不屈,英勇就義。解放初,大批同學積極參軍、參干,為革命輸送了不少人才。
1952年2月培才中學與湛江市第一中學合並,更名為湛江第一中學。1958年已是省的重點中學,歷年高考總成績都名列全市前茅,是省一級學校。
2006年湛江一中與湛江一中校友會,聯合開辦初中部的培才學校。
從培才到湛江一中,這里人才輩出。香港文匯報社長張雲楓、前國家跳水隊總教練徐益明、前國家八一足球隊教練陳福來、三峽工程副總指揮陳笑霖,參與「兩彈一星」研究的駱大星……出自這所學校的傑出人才不勝枚舉。
今日湛江教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湛江擁有高校數在全省僅次於廣州。湛江成了引人注目的科教大市。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7/2007070617065175.htm湛江教育的歷史變遷(之三)
⑻ 湛江市第二十中學的學校簡介
湛江市第二十中學,創辦於1991年8月,在1994年開始創辦高中部。湛江市二十中在艱苦中克回服重重答困難,在較低的基礎上發展自己,以其勤奮扎實、開拓創新的精神和高質量的教學、嚴謹的管理、先進的教育教學設施走在教育的前列,成績年年攀升,年年被評為霞山區中考先進單位,學校黨總支是湛江市先進黨組織,八屆學生高考,學校就有七年被評為湛江市高考先進單位。
辦學只用八年時間就成為市一級學校,在此基礎上僅用五年時間,就躍升為省一級學校。2006年1月25日下午,市委書記徐少華來到了二十中,在看過二十中設施建設及管理狀況後,高興地對校長說:「學校辦得很好!」 初中部校區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海寧一橫路 附近。
高中部校區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海寧一橫路2號。
海寧(初中)校區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海昌北橫路1號。
⑼ 二十一中建校時間
天津市二來十一中學的前身為源法漢學校。從清朝光緒21年(1895年)始建,歷經變化,特別是隨著共和國的腳步發展,迄今已有116年了。 光緒21年,由法國駐華大使及駐津總領事授意紫竹院教堂創辦,初為法國學堂,專收華人子弟,培養通曉法語人員。1902年改名為工部局學校。1916年在本校現址擴建校舍,並改名為法漢學校。先後雖幾次易名,但始終隸屬法國工部局。 建國後,兩所私立中學並入法漢學校,1952年被天津市政府接管,才成立公立學校,更名為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學。 該校素有反帝愛國的優良傳統,許多熱血青年曾在天津反帝斗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一個世紀以來,這所學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二十一中學是天津市市級重點完全中學,也是天津市中學生行為規范示範校、藝術教育示範校,國家級現代教學技術實驗基地。
⑽ 湛江市龍頭中學的歷任校長
龐真秀 1990年-2001年 龐真秀,初中畢業教初中。主要貢獻創辦龍中科學樓。開創龍頭中學重點班。導致龍頭中學教學質量下降。2001年,因為龍頭中學科學樓質量問題,下台,當時58歲。2001年龐真秀曾經求鎮政府書記胡平(坡頭區南三島人)重視高中教育,但當時農業稅取消後,鎮政府拿不出錢。其實,這是龐真秀造成的,重點班教育造成了龍頭中學部分老師和大多數學生情緒化,無心教學,以至於拖累經濟。
龐真秀的兩個夫人,還有多位如夫人。龐真秀多次夥同龐景奎,鄭冠文副校長出入娛樂場所。
吳某,龍頭鎮石井村人
李某,官渡人。
李達 2001-2007年 官渡鎮人士,與坡頭一中原校長鄭曉暉是同學,而且性格相似,
2004年《湛江日報》報道龍頭中學補考費事件後,長達15年的補考事件結束。
2007年3月15日星期四清晨,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龍頭中學的校長李達突然緊急召開班主任會議,布置了一道莫名其妙的緊急任務:所有班主任老師必須將這個學期收到的學生資料費,以個人身份證開戶,然後轉入某銀行帳號中。
班主任老師議論紛紛,不知道李達校長要做什麼。李校長不肯說明原因,只是宣布:下午龍頭新華書店的龐老闆就要將所有資料全部運抵學校,要老師們必須立即辦理轉帳手續。
中午時分,一個消息傳到龍頭中學所有老師的耳中:書店老闆龐土發,因為違反教育部規定,大肆販賣盜版學生參考資料,已經被傳訊!
李達校長下達的緊急任務,至此真相大白。他為了掩飾校領導違反《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2006年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實施意見》,吞吃大量回扣的劣跡。想出了讓老師以個人身份開戶,造成老師與書店進行個人交易的假象的辦法。以掩蓋自己勾結書店老闆,進行教育亂收費,侵吞國家教育資源的犯罪行為!
坡頭區龍頭中學自李達出任校長以來,大量收取學生費用。小到十元錢的單車保管費(無論學生有沒有單車都必須交納),大到幾十上百的資料費校服費,無一不收。單單資料費一項,書店老闆龐土發的妻子親口承認:李達命令老師以正版原價的數字收費,卻夥同他們販來盜版資料應付,每年從中撈取回扣數額就達數十萬元!
一方面學校領導欲壑難填,一方面學校本身卻負債累累。2006年的年終總結會上,李達進行校務通報,龍頭中學負債上百萬之巨!因此,李達命令扣除學校老師的年終獎金,以清償學校債款!
李達曾擔任湛江市坡頭區官渡中學校長,在官渡中學任職時,其劣跡已引起集體公憤。官渡中學老師集體請願,要求教育局撤換校長,以正校風。
於是,李達調任龍頭中學校長。剛剛上任,便故態復萌。他在龍頭中學任職七年多,其收受賄賂,坑害學生,蠶食校產,無所不為。在他的命令下,這間農村中學的學生的校服由三年一套一下增加到每年四套,每套幾十元!只此一項,龍頭中學兩千多學生每年交給學校的款項就多達四十萬!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李達這樣的校長,一干就是十多年?
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李達這樣的領導,盤據教育部門,敗壞教育風氣長達二十多年?
坡頭區的教育質量與教育風氣,一直積弊萬端,臭名遠揚。也許,從李達這樣的校長身上,我們能找到最真實的答案。
俯:龍頭中學2006~2007年第二學期資料費
七年級 56元 高一 100元
八年級 64元 高二 100元
九年級 400元 高三 500元
龍頭中學在校學生人數:2643人
何國富 2007-?年 坡頭人士,成功創辦高級重點班2010年報考門事件。歷任校長均有收補課費以及重點班問題。到何國富為止,尚未有一任校長讀過本科。位於坡頭區龍頭鎮的龍頭中學補課情況相當嚴重,初一、初二(七、八年級)就已開始進行有償的補課,畢業班更不用說,學生正常的休息時間完全被佔用,補課費也貴得驚人,聽該校高二、高三的學生反映,基本上每生生節課要花上一兩塊,學校還採取強制性收取。這樣下去,龍頭中學只能是越走越遠,和國家的相關政策背道而馳,呼籲有關部門進行干涉。
還有聽該校教師反映,學校經費相當緊張,而該校的校長每天都小車入小車出,一所鄉鎮中學就讓他這么「廢」得差不多了,該校教師還利用正副校長之名諧言總結了一句話「何來國富,越撈越光」來形容該校的情況。
真的希望有關部門深入調查一下,還龍頭鎮教育的一片干凈的天空。
——龍頭鎮一位關心教育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