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順市白岩鎮白岩中學半期成績單
答--您所說的學校學生的成績都是在本學校備案的,所以您就要通過正規渠道來問,問您班主任老師。
2. 我今年27歲初中畢業,因工作需要想提高一下,請問可以參加成人高考嗎
生圍繞題目思索,組織,分段編寫,至時交卷,教師批改,評分,發還,如是而已。
我當年也曾這樣理解。因為這樣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裡或眼前就有兩個影子晃動。影子之一,這是嚴肅艱難而關系不小的事,比如說,課堂之上,如果寫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體面;考場之上,如果寫不好,分數就會下降,有名落孫山的危險。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題構思、開頭結尾、組織穿插等等,必須勤摸索,牢牢記住,執筆時還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夠不出漏洞,取得內行人的贊嘆。 兩個影子合起來,說是等於枷鎖也許過分,至少總是大禮服吧,穿上之後,就不能不正襟危坐,舉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學時期,作文課就是這樣兢兢業業度過來的。 那時候還視文言為雅語,作文爭取用文言,在兩個影子籠罩之下,一提筆就想到聲勢,於是開頭常常是「人生於世」,結尾常常是「嗚呼」或「豈不懿歟」。老師當然也欣賞這類近於「套數」的寫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數,有時還留績,受表揚。自己呢,有不少年頭也以為這條路是走對了。 後來,漸漸,知道這條路走得並不對,即使不全錯,也總是膠柱鼓瑟。認識變化的歷程,河頭驛站,游絲亂卓,相當繁雜,不能多說。打個比方,起初舊看法佔據天平的一端,因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顯得很重。以後日往月來,讀,思,寫,新的成分逐漸增多,終於壓倒了舊的一端。為了明確些,這新的成分,也無妨舉一點點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談到,民初某有怪異風格的散文大家談他的作文老師,乃是一本書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好事者幾經周折,才找到這位老師,是清末上海張南庄作的怪諷刺小說《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書的劉復校點本,讀了,也悟出一些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讀《莊子》,如《知北游》篇答人問「道惡乎在」,說是「無所不在」,然後舉例,說「在螻蟻」,「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麼樣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錯,一面是怎麼作都合法,這矛盾之中蘊涵著一種作文的妙理,用現在的習語說是「必須打破框框」,或者說積極一些是「必須解放思想」。 本篇的標題是「什麼是作文」,這里就談在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門課程,提到作文,我們就想到這是指教師命題學生交卷的那種活動,自然也不錯。不過,至少是為了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