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浙江省瑞安中學的歷史沿革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孫詒讓等創辦學計館,專修數學;次年,項湘藻等開辦方言館,學習外文。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學計、方言兩館合並為瑞安第一所官辦普通中學──瑞安普通學堂,開設中文、英文、算學3個班級。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於部分學生出國留學,在校學生人數減少,加上經費困難,學堂停辦一年。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普通學堂恢復,改名為瑞安公立中學堂。
1909年(清宣統元年),根據浙江省「溫州府已創有中學堂,縣不再另設中學堂」的飭令,經地方士紳投票表決,公立中學堂停辦,後由項申甫、項湘藻兄弟捐資續辦,改為瑞安私立中學堂。
1911年(清宣統三年),瑞安私立中學堂獲准恢復公立。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學堂改稱瑞安縣立中學校。
1925年6月,因學校只設初中,遂改名為瑞安縣立初級中學校。
1928年秋,瑞安私立女子中學並入,始行男女同校。
1931年,學校易名瑞安縣立初級中學。
1939年春,學校在西門節孝祠(現校址)創設分部。
1942年秋,學校增設高中部,校名改為瑞安縣立中學。 1941年4月,學校在大峃鎮(現屬文成縣)設立分部。同年8月,又在陶山碧山寺設立分部,第二年1月撤消。
1944年夏,學校搬遷至仙降境垟頭(現馬嶼江溪) 常寧寺上課一個學期。
1945年上半年,為策安全,學校將城區本部改為分部,大峃分部改為本部,當年下半年抗戰勝利,學校全部遷回城區,大峃分部撤消。
1949年5月,學校為瑞安縣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接管,學校沿用原校名(又稱瑞安人民政府縣立中學)。
1949年9月,瑞安簡易師范撤消,部分學生轉入,學校分本部(縣前卓公祠)、分部(小較場節孝祠)兩個校區。
1950年2月,平陽縣立中學高中部停辦,部分學生並入。
1950年9月,創辦夜間初中班。
1953年,瑞安初級師范學校遷移鄭樓,原有土地房屋和部份校具移交瑞安縣立中學接收。
1954年9月,學校正式分設三部:西門小較場校舍為一部,忠義街校舍為二部,縣前新街校舍為三部。
1955年,學校改稱「浙江省瑞安中學」。
1958年,學校先後創辦了工廠、農場和畜牧場。
1959年,學校被浙江省教育廳列為浙江省重點中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校停止招生、「停課鬧革命」。
1968年9 月,學校恢復課堂教學。
1970年,學校恢復招生。
1976年,粉碎了「四人幫」後,學校重獲生機。 1981年, 學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首批辦好的18所重點中學之一。
1992年,撤消初中部後成為高級中學。
1996年,被浙江省教育廳認定為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
2002年,入選《中國名校600家》,同年5月,創辦瑞陽中學(國有民辦高級中學)。
2013年,創辦國際部。
㈡ 瑞安濱海規劃中學進展如何
瑞安濱海規劃中學進展如何?
從市教育局規劃來看,濱海新區這里將規劃建設7所學校,還不包含多所幼兒園,其中三所學校已經動工。
㈢ 瑞安中學佔地多少畝
瑞安中學新校址位於瑞安市安陽鎮桃枝山畔,佔地面積220畝,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總投資1.5億元。
㈣ 某中學計劃拆除一部分舊校舍,建造新校舍。拆除舊校舍每平米80元,建造新校舍每平米700元。
解:(復1)已知:計劃拆制除的校舍面積為7200平方米設計劃新建的校舍面積為x平方米那麼,(1-80%)x=7200*10%,解得x=3600所以,計劃新建的校舍面積為3600 平方米(2)剩下的資金為:(1-80%)*3600*700-10%*7200*80=446400 元用剩下的資金可綠化的面積為:446400/200=2232 平方米所以,如果將年內計劃的改建資金剩下的部分改用於校園綠化,那麼可以綠化2232平方米
㈤ 浙江省瑞安哪幾個初中。
1、浙江省瑞安中學
浙江省瑞安中學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1959年被列為浙江省重點中學,1981年被列為浙江省首批辦好的18所重點中學之一,2005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且同年12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命名國際永久編號為4073的小行星為「瑞安中學星」。
2、瑞安市第二中學
瑞安市第二中學原名瑞安市隆山高級中學於2010年正式改名為瑞安市第二中學。第二中學創辦於1996年8月,於97年開始招收首屆普高學生。學校佔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6000平方米,擁有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圖書樓、田徑場、學生公寓和食堂。
3、瑞安市第四中學
瑞安市最早創辦的高級中學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創辦於1950年的聚星書院瑞安市第四中學,位於面貌日新月異的安陽新區東面。學校創建於1956年,並於1956年獨立建校,除稱瑞安縣第二初級中學,即莘塍區中學,1969年增設高中部,1992年始稱瑞安市第四中學。
4、瑞安市玉海實驗中學
玉海實驗中學是7月份經瑞安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安陽一中、安陽二中、玉海中學等三所學校強強聯合實行集團化辦學而設立的公立寄宿初級中學,屬瑞安市教育局首所集團化辦學試點學校。
5、瑞安安陽實驗中學
安陽實驗中學是一所由瑞安市教育局直轄管理,安陽新區建設管委會投資1.1億元創辦的公立全日制初級中學,學校佔地60000平方米(90畝),總建築面積35000平方米,建有400米標準的環形塑膠田徑場普通教室安裝「小媒體」。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浙江省瑞安中學
網路—瑞安市第二中學
網路—瑞安市第四中學
網路—瑞安市玉海實驗中學
網路—瑞安安陽實驗中學
㈥ 瑞安市第四中學的學校簡介
1997年7月,學校以省一類重點中學的標准遷至新校舍,佔地約141畝。1999年被評為浙江省A 級普通高中和溫州市首批重點高級中學,2001年6月27日,通過省三級重點中學評估驗收,2004年6月升格為省二級重點中學,5年裡實現了學校發展的三級跳。學校先後被授予省級文明學校、普通高中會考先進單位、群眾體育先進集體,省行風建設先進集體。學校曾成功舉辦了浙江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開溫州地區承辦省中學生運動會之先河。 學校致力於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老中青結合的師資隊伍,成效顯著,學校現有教職工196人,其中高級教師60人,溫州市級名師名校長培養對象各1名,教壇新秀4名,教壇中堅3名;瑞安市級名師培養對象17名,教壇新秀9人,學科中心組成員8人;研究生畢業和在讀的28人。
學校現有教學班44個,學生2100人,教師192 人。校園佔地面積95000多平方米,校園教學大樓、理化生實驗室、音美藝術樓,多功能階梯教室、文藝演出廳、書報閱覽室、圖書館、計算機房、多媒體教室、籃球場、400米塑膠跑道和8人一房式的學生宿舍、餐廳等場地;教室多媒體教學小平台,投影等俱全。
校園有濃郁的人文氣息。經過多年的積累、提升、沉澱,在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管理文化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學校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對學生的管理方面,周六如果要放假,學校為了安全起見一定不會允許學生在星期五下午4點鍾離校,而為了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還會在星期天為學生安排走校課程,為達到百分百的豐富,連事假都不可以請。
連接校園教學和生活區的兩座橋梁分別取名「聚鯤橋」「來曦橋」,費孝通、馮其庸等專家學者題寫的校名石,郭沫若老先生的題詞,更是學校的寶貴精神財富。 學生社團眾多,校園里學生自發組建有秋水文學社、陽光之音廣播站、漫林閣、辯論社、書畫社、英語社等;定期舉行藝術節等各類活動,校園生活豐富多彩。
學校注重現代教育理念,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我校學生先後獲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二等獎3名,三等獎2名;浙江省一等獎5名,二等獎11名,三等獎11名;溫州市一等獎5名,二等獎7名,三等獎7名;參加全國物理競賽,有5名學生分獲浙江省一二三等獎。 高考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2005年高考,我校畢業生36人上一本線,121人上二本線,203人上三本線;其中文科學生上重點線12人,在溫州市同類學校中居第一位。2006年一本上線68人,二本上線139人,三本上線222人,高考成績取得了大豐收;文科的鄭瑤瑤同學,以624的高分,進入天津南開大學;理科的林彩琴同學,以645的高分,進入浙江大學。2007年,高考上線率達94.5%,本科升學率達到62.8%,其中一本上線41人,二本上線110人,三本上線206人;理科的潘倩若同學,以648的高分考入浙江大學。08年一本上線33人,二本上線97人,三本上線165人。
今後,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思路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確立規范化的管理手段,在學校內部機制改革和管理制度的創新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學校內部運行機制,向管理要質量和效益。突出辦學特色,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整體提高教育質量。努力把學校建設成高質量、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省一級重點中學。前任校長:黃國棟
郵編:325200
地址:瑞安市莘塍鎮富民南路1號
㈦ 浙江省瑞安中學的校園環境
浙江省瑞安中學學校為部分建築物、公園、廣場命名:
1號教學樓為勤思版樓;權2號教學樓為勤業樓;實驗樓為勤勉樓;行政樓為勤耕樓;科技圖書大樓為甄綜樓;瑞陽中學大樓為瑞陽樓。
學校前門公園為頤園;北山體公園為籀園;東河邊公園為馨園。中心廣場為日月壇。
校內道路分別命名為求真路、求德路、求智路、籀公路。
㈧ 淮南師范學院新校區建成時間
2004年
㈨ 瑞安市第十中學的校容校貌
2006年秋季,一期投資達8500萬元人民幣的新校區建設工程將竣工投入使用。新校區位於風景優美的萬松山南麓,東南鄰萬松廣場和客運中心,西北鄰教師進修學校和技工學校,鬧中取靜、交通便利,實為求知育人的理想之地。新校區設計新穎、設施一流,富有現代氣息,在生活區內有供專家和外籍教師居住的套房。遷入新校區後,該校要全面啟動教育現代化,爭取盡快步入省二級重點高中行列,創建省文明單位;到2010年形成成熟的適合該校實際的素質教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保障體制,通過省一級重點高中的評估驗收。
辦學無止境,在創建浙江省重點中學的目標鼓舞下,在上級組織與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全體十中人正滿懷豪情,為加快十中發展進行更具有前瞻性、整體性的改革,為把學校建設成為浙南一流、全省知名的強校而努力奮斗。(2006年2月20日) 十中重視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多方面能力。學生課余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現有玉海文學社、集郵協會、觀察傢俱樂部、計算機興趣小組、健美操運動等社團、興趣小組14個。近二年學生參加市級以上學科競賽和音體美比賽150餘人次獲獎,近三年考取藝術學校近30名。
學校下階段目標:深化「三制」改革,向一流的浙江省重點中學進軍。
㈩ 瑞安市第三中學的學校歷史
瑞安市三中舊稱塘中,即塘下區中學。瑞安市第三中學前身是瑞安縣第三初級中學。創辦於1956年春,縣文教局撥款在場橋小學禮堂後側建兩個教室;8月,經考試招收初中新生100餘人,分甲、乙兩班。學校行政由場橋小學校長鄭日形兼管,按當時初中每班2名教師的編制標准,文教局調派宋維遠、林國華、林德賢、沈敬蝶等4人為瑞三初首批任課老師,宋維遠任初中教導,負責教學工作,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暫由場橋小學教師兼授。開學不久,校址即遷往海安東門,利用原雙穗場場公署舊地,分別改設教室、宿舍、廚房等。春季建造的二個初中教室,劃歸場橋小學。
1957年秋,招收初一新生二個班。9月,縣文教局又調派4位教師來校,校長未任,由徐懷珍任教導,負責學校工作。
1958年3月,縣文教局調楊路禾同志來校主持工作,任校長。上半年,政府撥款在場公署內新建平房一幢,計有4個教室。秋季擴大招生,招收一年級甲、乙、丙三個班,全校學生人數有400人左右。各行各業"大躍進"促使教育事業發展,1958年秋,塘下區小招收附設初中兩個班,1959年,區小又招初中2個班;麗嶴也辦起了華僑中學,招初中一個班。
在「大躍進」的年代裡,學習推行勤工儉學制度,瑞三初的校門兩側牆上,寫著勤工儉學四個近2米見方的大字。學校辦農場、畜牧場。由於片面了解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一度出現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過多,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1959年,塘下區黨政部門規劃將仙岩建設成文化區,在仙岩辦一所全區行中學,決定海安瑞三初遷校,將塘下區小附設初中班和華僑中學並入。2月,瑞安縣委、縣人民委員會任命楊路禾同志為塘下中學校長。
1960年,塘下中學開始在仙岩建校。當時,瑞三初仍在海安,也名海安中學,華僑中學尚未並入,仍在麗嶴。
1960年2月,中共瑞安縣委任命楊路禾同志為海安中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周光澄同志為海安中學副校長,陳安民同志為華僑中學副校長。4月,中共塘
下區黨委為了加強文教戰線的領導,決定由區黨委書記李福同同志兼任塘下中學校長,這一年,塘下區小附設初中班的全體學生和海安中學少數學生,到仙岩上課,把仙岩寺做為校舍,同時建造了有十二個教室的教學大樓,師生共同參加建校,一邊學習,一邊勞動。秋季,除向塘下全區范圍內招收初一新生之外,又向瑞安城關招收初中新生。同時,開始首次向塘下區內招收一個高中班,塘下中學的規模空前擴大,有仙岩本部和海安分部,班級總數增到21個班,教職工有80餘名。
1961年上半年,仙岩塘下中學新教學大樓建成,麗嶴華僑中學於年初並入,暑期,海安分部遷到仙岩,塘中完成並遷校任務。這一年,學校貫徹執行黨中央有關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高中停辦,上年招入的高一學生,並到瑞中,初中招生減少到三個班。經濟 困難時期,流生甚多,再加上部分學生下放勞動,到1962年上半年, 在校學生減少到只有10個班級,教職工人數相應地大大縮減。大致是如此的規模,保持到1966年。
20世紀60年代前期,學校開始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簡稱五十條),明確學校工作應以教學為中心,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合理安排教學、生產勞動和生活,黨的教育方針得到了較好的貫徹。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紅衛兵、造反派組織成立,學校領導"走資派"被靠邊站,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大串聯,不久,縣委派工作組進駐學校,組長王金松同志。學校停課鬧革命,處於混亂狀況,連續三年,停止招生。
1968年4月,復課鬧革命,學生陸續回校復課,當時未有正式教材,所謂鬧革命,是批判「走資派」,批判「智育第一」、「業務掛帥」、「白專道路」,連學校以教育為主的三中心(課堂、教師、課本)也受到批判,片面強調以社會為課堂,搞開門辦學,教學秩序仍然混亂。秋季,仍舊停止招生。
1969年,各公社紛紛興辦小學附設初中班,塘下中學解體,大部分教師下伸到各公社附設初中班任教,部分校產隨著教師下伸下去,一所全區性的塘下中學更名為仙岩公社中學,只負責招收仙岩公社的學生。秋季,招收兩初中班,學制縮短為兩年。學校的教學工作由許季康老師負責。
1970年8月,蔡振華同志奉調來該校,負責恢復一所全區性中學,校名為「塘下聯社五七工農兵中學」(簡稱塘下聯社中學,塘下五七中學,或仍稱塘下中學),校址設在仙岩寺,原屬塘中的教學大樓劃歸仙岩公社學校使用。
1970年春季,初中招生一個班級,編為第三排。
1971年初,原領導宋志懇副校長,主持塘中工作,蔡振華調離。春季繼續招初中2個班,秋季招高中2個班,創辦兩年制高中。
1972年,廢除校長制,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縣委任命塘下區委書記彭克興兼任塘下聯社五七工農兵中學革委會主任。宋志懇為副主任,支持學校工作。金陵、徐懷珍等七人為革委會委員。1974年8月,宋副校長調往溫師院,1975年6月,縣教育局調葉成庚同志來該校主持工作。
1976年,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遭受十年動亂的學校進入復甦階段。
1977年,正式撤消學校革委會,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學校整頓校風、校紀,恢復學校的規章制度,教育事業重新獲得生機。自此,高中招生的班級數和學生數均逐年擴大,1978年秋季招生,高中新生4個班,計243人。
1978年暑假,校長調任,曹經國同志來校任副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
因校舍擁擠,1975、1977、1979年,塘下五七學校分別招收高中新生兩個班,以減輕塘中本部的負擔。
1981年秋季,高中招生出現危機,原計劃錄取的四個班新生,大部分沒有來校注冊,雖然上級教育部門發文重申,堅決不允許初中畢業生「回爐」,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初中畢業生不願讀普通高中,致使塘中高中招生班級數又減為2個班。
1981年,在塘中歷史上是轉折的一年。是年夏初,僧人和善男信女在校禮堂(原是仙岩寺大雄寶殿)擺設佛壇,晨鍾暮鼓,佛事不段,嚴重影響和干擾學校教學和生活秩序的正常進行。有關領導部門考慮到仙岩是風景區,因旅遊、文物、佛事諸事業的需要,仙岩寺院將重新修建。瑞安縣教育局黨組和塘下區委商定,決定塘中校址從仙岩寺遷出,在塘下鎮邵宅村建造新校舍。從1956年瑞三初建立,塘中經過25年歷史,校址幾經易地,到1981年校舍仍然是個零,只有在一張白紙上,再繪學校藍圖。
在塘下,1981年建北教學樓。1982年、1983年和1984年,分別建學生宿舍、教工宿舍、廚房和南教學樓。1986年再建學生宿舍,1991年和1993年兩次建成教學實驗大樓,1995年建成體育大棚。1996年,學校佔地33.8畝,校舍總面積6210平方米。塘中的校園已初具規模。
1984年學校建立實驗中心站,以一個中心帶幾所初中的實驗。1996年,校內已建立配有I類標准儀器的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備有兩台主機和27台學生機的微機室,作為學生勞動技術課學習操作基地;辦了一所安裝有一台主控機和56個聽力座位的語言室,供學生訓練外語聽力;學校還購置了攝象機、電視機、錄音機、復印機、投影儀、鋼琴等等現代化教學設備。
1985年,普通高中學制向三年制過渡。翌年,首屆三年制高中應屆畢業生參加高考,升學率22%,打破了由於初中畢業生中考被重點中學先擇優錄取,塘中過去二年制高中應屆畢業生高考無望的局面。1985年以來,高考錄取人數逐步增多,1994年高考,創該校高考歷史記錄,應屆畢業生上線66人,錄取55人,上線率47、37%。95年高考上線生66人,錄取65人。歷年的省高中證書會考成績,該校在瑞安市的同類中學中名列前茅,成績喜人。1991年,該校被溫州市教委列入繼省重點中學之後第二梯隊的14所普通高中之一。
1987年,根據縣控制普通高中,發展職業高中的意見,秋季招生除招收普高2個班外,首次與塘下區鄉鎮企業聯辦財會專業職業班一個,學制兩年,開創了塘中的職業高中教育。
1987年6月,學校舉行首屆教職工代表大會,此後,學校教代會形成制度,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充分發揮教職工在辦學中的主人翁作用和學校工會的參謀與橋梁作用。
1988年,市教委批復同意該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受市教委聘任,教職工受校長聘任。1993年,市教委批准該校在校長負責制的基礎上,實施「教職工聘任制」和「結構工資制」,與瑞中、任岩松中學等條件的五所學校率先全面推行「三制」改革。學校一系列重大決策與改革措施,都充分發揮了教代會的作用。
1992年,因撤縣建市,塘下區中學改名為瑞安市第三中學。塘中的簡稱也變成瑞安三中。校長趙永生提出以「團結、民主、求實、創新」為新校風,口號是「同心同德、銳意改革,辦成市一流學校」。
1993年,瑞安市教委對該校進行全面綜合督導評估,該校被評為二級,在非重點高中中屬於首位。評估組認為:在非重點中學中,瑞安市三中是一所合格的辦得好的學校。同年,瑞安市人民政府命名該校為市文明單位。
1985年至1995年,學校曾先後被評為市先進黨支部、市先進團組織、市工會先進集體、市國情教育先進單位、市文明單位等等;教師戴宗抿、章培基、林月等先後分別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省第五屆春蠶獎、省優秀團幹部個市十佳青年榮譽稱號;學校里涌現了一批市先進工作者、市優秀班主任個市優秀黨員的教師。學生參加市各項競賽亦獲得好成績:1985年中學生科技製作獲集體優勝獎,1998年市文化藝術節會演和1990年「三慶」文藝會演,分別獲優秀節目演出獎和中學組最佳獎,1990年溫州市第九屆運動會,翁利海同學的鉛球成績破市記錄,1995年中學生籃球賽獲男隊冠軍。珠算成績最為突出,1992年參加瑞安市中學生珠算比賽,囊括前9名,並代表瑞安參加溫州市比賽,1995年參加瑞安市珠算比賽。
為積極響應塘下人民以及歷屆校友對「塘下中學」這一稱謂的人文眷戀,體現校名的歷史性與地域性,在2011年7月6日下午把"三中"改回為塘下中學,同時成立「塘下中學教育基金會」,旨在動員、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各屆校友為塘下中學獻出一份愛心!塘下人民憑一鎮之力,建成塘下中學教育基金會,將成為一段廣為傳播的熱心教育義舉,它將折射出新時期塘下人「達則兼濟天下」豪邁胸襟,也必將會推進塘下中學更快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