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規定的五方面內容是什麼
一、自尊自愛,注重儀表
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
二、誠實守信,禮貌待人
平等待人,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風俗習慣。謙恭禮讓,尊老愛幼,幫助殘疾人。
三、遵規守紀,勤奮學習
16、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不缺課。上課專心聽講,勤於思考,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見解。認真預習、復習,主動學習,按時完成作業,考試不作弊。
四、勤勞儉朴,孝敬父母
生活節儉,不互相攀比,不亂花錢。學會料理個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齊。
五、嚴於律己,遵守公德
遵守國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遵守交通法規,不闖紅燈,不違章騎車,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跨越隔離欄。
(1)中學生行為規范2018擴展閱讀: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1、維護國家榮譽,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
2、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
3、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
4、舉止文明,不說臟話,不罵人,不打架,不賭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動和場所。
5、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的書刊、音像製品,不聽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參加迷信活動。
6、愛惜名譽,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誘惑,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災、防溺水、防觸電、防盜、防中毒等。
8、平等待人,與人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風俗習慣。謙恭禮讓,尊老愛幼,幫助殘疾人。
9、尊重教職工,見面行禮或主動問好,回答師長問話要起立,給老師提意見態度要誠懇。
10、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團結互助、理解寬容、真誠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學,不戲弄他人,發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評。
11、使用禮貌用語,講話注意場合,態度友善,要講普通話。接受或遞送物品時要起立並用雙手。
12、未經允許不進入他人房間、不動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記。
13、不隨意打斷他人的講話,不打擾他人學習工作和休息,妨礙他人要道歉。
14、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答應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時表示歉意,借他人錢物要及時歸還。不說謊,不騙人,不弄虛作假,知錯就改。
15、上、下課時起立向老師致敬,下課時,請老師先行。
參考資料:網路—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㈡ 什麼是行為規范
行為規范,是社會群體或個人在參與社會活動中所遵循的規則、准則的總稱,是社會認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約束力的行為標准。包括行為規則、道德規范、行政規章、法律規定、團體章程等。 行為規范是在現實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好惡、價值判斷,而逐步形成和確立的,是社會成員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標准或原則,由於行為規范是建立在維護社會秩序理念基礎之上的,因此對全體成員具有引導、規范和約束的作用。引導和規范全體成員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和怎樣做,是社會和諧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社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和延伸。 行為規范是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行為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的范疇。
所謂規范,就是規則和標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范就沒有秩序。如果規范、標准缺失,不僅會沖擊正常社會秩序,使人們無所適從,亂了分寸,還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生存質量。 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人們遵循一定的行為規范,從而調整一系列的利益關系,建立正常的社會關系。社會作為一種群體是由個人組成的。所謂個人,就是現實生活中具有自己的意志、利益、需要和行為的個體。而群體是由共同目的和協作關系的個人組成的社會系統。在社會活動中,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與人及個人與群體的利益關系就需要行為規范的發揮協調作用。 行為規范是用以調節人際交往,實現社會控制,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它來自於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交往經驗,是人們說話、做事所依據的標准,也就是社會成員都應遵守的行為。 現代社會的各種活動都是建立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的,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現代化大生產的分工協作愈來愈細。沒有分工協作,也就沒有現代化生產。怎樣才能分工而不「分家」、「協作」而不扯皮呢?這就需要行為規范來確立成員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㈢ 封禁類型 封號8天,請於2018-3-5重新申請解封 被封原因 違反微信個人帳號行為規范
1540909525畢業後在某知名網路數據公司工作好幾年,現在自己出來接單做這種對於這樣的說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