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對中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對中學生心理輔導的12種方法
一、聆聽法
聆聽法是指咨詢者認真、耐心地傾聽來訪者訴說的技巧,包括耳聞與目睹。耳聞即用耳聽,目睹即觀察來訪者的體態語言,從而聽出來訪者的心聲。咨詢者在與來訪者的交談中,主要是聽,而不是說;咨詢者與來訪者之間不是師生關系,而是朋友關系。咨詢者對來訪者要平等相處,熱情接待。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會聽。交談時咨詢者與來訪者需保持適當的距離,這個距離是一種心理距離,這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聽來訪者講話時,咨詢者既不能一直盯著人家,也不能一直不看人家。在聽的過程中,咨詢者要不時有簡短的鼓勵對方講下去的反應,如"嗯","是這樣嗎?"等等,表示自己是在關注他的講話。在聽對方的講話時,咨詢者自己的情感和體態語言也要與對方相適應。如對方高興,咨詢者要表示喜悅;對方悲傷,咨詢者要表示沉重。在聆聽時,咨詢者的身體要微微前傾,並不時適當地點頭。總之,聆聽法的關鍵是用心去聽。
二、移情法
移情(Empathy)的意思是能體驗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樣,來理解和分擔來訪者的各種精神負荷。如一個來訪者談到自己在班裡當眾受辱一事時說:"我當時氣極了,真想拿馬刀把他捅死,我也不想活了。"咨詢者則可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你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你是不是感到這件事對你的傷害太大了?"
三、認知法
認知法又稱ABCDE理論,它是指發生了事件A,由於有B的想法,便產生了心理障礙的後果C。如果通過心理咨詢,將B的想法改為為D(新的想法),就會有E這個新的後果,C這個心理障礙就消除了。這種改變認知結構的方法,就是認知法。這個方法也可以稱為"說明開導"法,接近於日常的個別思想教育。
四、移置法
移置法是指一個人的一種奮斗目標慘遭失敗,心理上受到了嚴重傷害,如能將其奮斗目標加以轉移,從而改變其痛苦的方法。如孔子仕途生涯屢遭失敗而作《春秋》,司馬遷受宮刑而著《史記》,張海迪高位截癱而刻苦自學等等。如來訪者因高考落第而痛不欲生,咨詢者就可移置其奮斗目標,可以建議其去考中專、職校或從業,若一定想上大學,不如考電視大學、職工大學,不是照樣可以進大學,何必非考上普通全日制的大學呢?
五、暗示法
暗示是一種常見的、奇妙的心理現象,人們可以通過它把病治好,也可以因為它而無病生起病來。這就是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暗示法指咨詢者通過自己的語言或行為,讓來訪者接受積極的暗示,治好心病的方法。暗示法對增強自信心,克服考試焦慮、比賽怯場、自卑心理等有很好的作用,其關鍵是來訪者要相信這種暗示,否則收效甚微。
六、松馳法
松馳法是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肌肉從頭到腳逐步放鬆的方法,順序為幾句語言表達的公式:①我非常安靜;②我的右(左)手或腳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腳感到很暖和;④我的心跳得很平穩、有力;⑤我的呼吸非常輕松;⑥我有腹腔感到很暖和;⑦我的前額涼絲絲的很舒服。這個公式最早是由德國精神病學家舒爾茨提出的,以後各國心理學家根據這個公式,編制了放鬆訓練的指導和暗示語,製成錄音帶讓來訪者進行松馳。一般一次20分鍾左右,一個療程為10天。經過訓練後,來訪者掌握了這套松馳技術,會迅速使自己的肌肉鬆馳下來,血壓會降低,心率會放慢。除了這種方法以外,也可以用深呼吸或冥想的方法使人放鬆。冥想就是讓來訪者回憶起自己經歷過的最愉快的一件事的經過,越具體形象越好。運用松馳法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放鬆前,人要坐或躺得舒服,注意力集中,排除雜念,呼吸平穩,入靜。此法對因緊張而引起的各種焦慮以及恐慌,尤為有效,還可改善人的記憶力,提高學習能力。這個方法通常與系統脫敏法結合起來使用。
七、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是指有步驟地、由弱到強地逐步適應某種引起過敏反應的刺激源的方法。如克服考試焦慮,可將引起學生過敏刺激的過程,分解成若干階段;①考試當天走出家門;②離學校還有100米;③離校還有50米;④離校還有10米;⑤跨進校門;⑥進入走廊;⑦走進教室;⑧入座;⑨考試鈴響;⑩拿到試卷。依次做好10張卡片,編好號。系統脫敏時,先拿出第一張卡(考試當天走出家門),想像當時的情景,心理有些緊張,就接著做松馳練習,放鬆全身肌肉。放鬆後,再拿起這張卡片,如再緊張,再進行放鬆,直到不緊張了,才做下面一張卡片,依次類推。直到10張卡片都做完了,考試焦慮也就消除了。這個過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一般一天最多做一張卡片,不可心急。做後面的卡片要重做前面的卡片,一直做到想像考試的情境時不於緊張為止。
八、厭惡法
厭惡法是使外界刺激與來訪者的變態行為之間,建立起密切的條件反射,這主要用於治療那種有社會危害性的心理障礙,如性變態。咨詢者可指導來訪者,當自己一有"壞"念頭時,就用像皮筋彈痛自己的大拇指,使"壞"念頭與手指的疼痛建立起條件反射:一有"壞"念頭,就感到手痛,以此來戒除惡習。這種方法,一定要在來訪者本人有克服這個心理障礙的迫切願望時,才能進行。
九、疏泄法
疏泄法是指將沉鬱在人體內的種種不愉快感受,如悲傷的情緒等排出體外的心理過程。疏泄法有以下幾種:一是讓其痛哭一場。現代醫學研究成果表明,哭不僅可以減輕心理的悲痛情緒,還有利於人的生理健康。有人碰到悲傷器不起來,可建議他看悲傷的小說或影視節目,幫助他把眼淚排泄出來。二是向知心好友訴說自己的煩惱或悲痛。第三,可向報刊或自己信任的有關機構寫信,以疏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咨詢室也是一種很好的疏泄場所。
十、領悟法
領悟法又稱認知領悟療法,是中國式的精神分析方法,由鍾友彬等創立。鍾友彬認為,成年人產生神經症的根源不在現在,而在於幼年時無意識的創傷體驗,如父母離異、缺少母愛、各種軀體病痛和災難、體罰、嚴重的情緒刺激、劇烈的驚嚇等,由此產生的焦慮為初級焦慮。成年人處在困境中或受到嚴重的心理創傷而產生的焦慮,為次級焦慮。次級焦慮經過心理機制的加工被變成種種神經性的症狀,但當事人本身並未意識到。所謂領悟,就是通過當事人對病因的回憶和咨詢者的解釋,使當事人醒悟到發病的根源,從而治好他的心病。
十一、激勵法
激勵法是指激發一個追求某些既定目標的願意程度的技術,包括激發動機、鼓勵行為、形成動力等因素。咨詢者要密切注意來訪者身上的閃光點,要肯定這個閃光點,鼓勵它燃燒起來,以挖掘來訪者的心理潛能。激勵要講究方法,它要求咨詢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明確的目標、誠懇的態度和嫻熟的技巧。激發對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此法的關鍵,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喚起被激勵者的成功經驗和對成功的向入,並創造條件讓其成功。
十二、突破法
心理上的突破法是指人類為創造成功的人生,調整不健康的心理防禦機制的措施和技術,其目的是建立新的適合自己健康發展的心理機制。
② 如何對初中畢業班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畢業班,在學生學習生涯中是家長、教師、學生關注的焦點,智育成為重頭戲。初三學生,隨著中考的臨近,心理負荷與日俱增。進入初三,學生的學習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學習節奏加快,總有一種咄咄逼人的緊張感;二是學習負擔加重,一種新的知識剛剛學完,另一種新的知識又跟上,學生感覺很難應付,時間長了,他們會覺得很累,內心深處有一種失落感;三是面對家長的希望和老師的更高要求感到力不從心,精神恍惚,本來簡單的問題也變成了難題,出現知識恐慌和能力恐慌。這些都說明,多數初三學生正生活在陰影籠罩之下,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為此我認為,作為畢業班的班主任不能靠簡單的方法滿足於解決一些顯現出來的班級問題、學生矛盾,更重要的是應注重學生的心理調節教育。學生心理狀況調節好了,班級管理就順手了,學生成績也就容易提高了。
一、初三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
1.敏感,缺乏自信和恆心。
他們對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產生動搖,遇到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會走入另一個極端,灰心喪氣,怯懦自卑,沒有恆心。
2.注意力不持久,愛隱居,經常做白日夢。
臨近畢業,一方面由於升學等煩惱的事情多,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想通過隱居的方式逃避現實世界;另一方面他們又富於幻想,胸懷遠大的理想,對未來的中學生活充滿嚮往,經常做白日夢。
3.想駕馭別人,不服從,易激動。
隨著思考方式的改變,他們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喜歡質疑和爭論,居功自傲,盛氣凌人;自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強烈要求自作主張,竭力擺脫家長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現出極大的獨立性,喜歡「對著干」,情緒易激動,難控制。
二、造成初三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造成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他們自身的心理素質有關,也與教師、家長的期望和社會的發展有關。
1.生理因素的影響。
進入少年期的畢業班學生由於體內激素的作用,在身體技能和形體上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大腦發育趨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體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徵開始出現,性意識開始覺醒。這些生理變化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異性眼中的形象,但由於世俗文化的牽制和約束而無法表達出來,造成情緒困擾,出現青春期焦慮,如注意力下降、愛出神遐想、對自己的身材或皮膚不滿意、情緒起伏明顯,從而對學習和身體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2.自己把成績看得太重,過分追求成績的完美。
初三學生正處於未成年與成年的轉型時期,價值觀與世界觀善未成熟,他們多數用外界的評價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因此,他們愛面子,自尊心極強,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期望過高,他們會因高度重視考試分數而憂心忡忡。
3.在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師「盼鐵成鋼」的高期望值下,學生的心理負擔會日益加重。
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學生的自信心會受到挫傷。家長把重點高中看成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為了讓孩子能考上,對他們另眼相看,家務不用做,零用錢也比平時給得多,語重心長的囑咐也多起來。評價體制是束縛教師教學的鎖鏈。為了追求升學率,提高教學質量,他們加班加點,不怕苦累地奮戰著,既要看好尖子生、中等生,又要兼顧後進生。在家長和教師的「補貼」下,學生只能埋頭苦讀,就算背上的包袱再重也不吭聲。
4.班級中的後進生,由於在學習、行為等方面表現不如他人,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指責。
他們或者很自卑,把自己封閉在自我世界裡,不喜歡與別人交往;或者自暴自棄,徹底放棄學習;或者產生敵對心理,與家長、老師對著干;或者尋求其他發泄方式,如沉迷於網吧、逃學、抽煙、喝酒、打架等。這些不良行為,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消除心理障礙的方法
1.班主任應「平視」學生。
畢業班的學生是即將成人的學生,其基本的認識水平、辨別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作為畢業班的班主任,以「平視」的態度對待學生,不僅是人格上的原因,更是師生情感因素決定的。只有「平視」學生,才能平等地對待學生的缺點,才能科學地評價學生;只有「平視」學生,班主任才會以朋友的身份去幫助學生調節心理,嚴格對待,寬容待人。「平視」必將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扶正,必將成為班主任開展工作的保證。
2.有效地利用良好的人際關系軟環境。
人際關系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除特殊情況,中學生的人際關系基本上脫離了對老師、家長的依賴。由此看來,學生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極其重要的。作為畢業班班主任,注意對學生人際關系的指導,對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特殊的優勢,來調節學生心理,實施教育。可以說,健康的個性是離不開健康的人際關系的。人際環境是班主任用以調節學生心理的重要資源。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
學生的生活單調、乏味,「三點一線」的范圍限制了學生的視野和活動空間。可根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特點,積極組織一些文體活動,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成長。如體育方面可組織籃球比賽、排球比賽等,文藝方面可組織朗讀比賽、歌詠比賽等,讓有各方面愛好的學生都能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同時發展自己的特長。
4.對學生進行自信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
要指導學生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調整自己對考試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騖遠,認清自己的起點,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走,只要自己努力過、付出過就無怨無悔。這樣可以讓學生減輕心理壓力,放下精神包袱,使他們輕裝上陣。樹立自信心,是克服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樹立自信心,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自信訓練。考試意味著與別人競爭,但不到最後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呢。學生通過挑戰消極的自我意識,可以找到正確的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和自製力,以一種新的姿態、新的面貌來面對學習、面對考試。
5.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溝通,取得家長、教師和學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學生心理負擔加重,不僅有著學校方面的原因,家庭也有重要影響。有些家庭父母關系緊張,孩子因缺少關愛而變得自卑、情緒低落、易沖動;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無暇顧及孩子,導致孩子不求上進、自暴自棄、放任自流;有的家庭過分溺愛孩子,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主動爭取家長的支持,共同探討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解決。
總之,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是一門具有藝術性和創造性的工作,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差異,創造性地處理各種問題,在工作中看到學生進步,就會感覺到班主任工作充滿著魅力。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多為學生考慮,急學生之所急,樂學生之所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答學生心裡的困惑,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
③ 厭學初中生的心理如何疏導
孩子厭學,家長應引導孩子放輕松,接納這些問題,讓孩子對自己能有一個客觀、現實的評價專,就屬可以幫助孩子接觸無力感,找到希望和動力,進而重建信心。厭學的情緒就會減輕。
平時也要多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如果孩子是因為成績差導致的厭學,可以給孩子報一個輔導機構來幫助孩子進行學習,或者進行一對一輔導,這都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
建議提前給孩子做一個升學規劃,有很多的升學方案可以選擇,可以根據孩子的成績規劃出最有利的升學方案,早做規劃,孩子在升學時才會更輕松達到升學目標。
(3)初中學生心理輔導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由於中國的教育體制,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其餘的什麼都不關注,給孩子造成的都是壓力,而不是動力。因此父母要了解到這些情況,在平時孩子在學校的壓力就很大,用戶要給孩子多鼓勵,不要用成績去論斷孩子的一切。
另外一點學習並不是為了考試,是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際,而不是用知識來和其他人攀比,除非能每次都是第一名,因此學習不要比,而要找方法,這樣才能輕松一點。
④ 初中生家長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輔導
首先,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
在當今這個以升學率來衡量教育成果的時代,家庭教育的實質往往被學業成績所掩蓋。大多數家長只關心中學生的分數,而不懂得如何去引導中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步、不斷完善自我,從而走向成功。其實,對於每個學生來說,並不都是學習成績好、考試分數高,就一定能體驗到成功。是體驗到成功,還是體驗到失敗,還取決於學生對考試成績的態度。因此,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只要平時上課用心聽講,學習認真、努力,無論較後考試得多少分,只要比以前進步了,就都應該感到滿意。因為,進步即是超越自我,而超越自己就是一種成功。
其次,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
家長們應該對孩子說:「孩子都已經高中了,爸媽相信你,你自己的事自己定,爸媽給你說的事都做參考」。給孩子足夠的信任,給孩子多一點自由。尊重他們的各種需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們商量,多聽他們的意見,允許他們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容忍孩子有與父母不同的見解。放手讓孩子接觸社會生活,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受磨練,增長才幹,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⑤ 初中生心理案例
一、問題行為情境(案例):
小洋,15歲,是一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小學的成績還一般般,處於班級的中等水平。自從上了初中以後,常常因為考試成績的低分而遭致家長的責罵。由於在外地住校,每個月才回家一次,老師頻頻與家長聯系,反映其在校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很不端正,經常在上課的時候無精打采,提不起學習興趣,也常常曠課在宿舍睡覺,並且屢教不改,初一學年結束時學校要求其轉學。初中二年級的上學期,在新的學校中他的表現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與家長聯系,甚至還請家長到校進行面談,可小洋的表現並沒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級上學期結束後,小洋主動向家長提出退學要求。
二、對案例進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學習本身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在一些調查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約占總體學生的1/3或更多)認為學習是被動、煩惱的事。學生的學習負擔、頻繁的考試、艱苦緊張的學習生活都帶來了學生消極的學習心理狀態。而對學生的厭學心理和厭學行為的起到直接推動作用的是學生的個性特徵、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等。
不良性格的影響。小洋的不良性格導致了其在面對老師與家長的批評時不能很好地調整來促進學業的進步,而是輕易地放棄了學習。小洋來自於農村,沒有受到很好的基礎教育,上了初中以後與城市的孩子對比,顯示出了明顯的劣勢,家庭的貧困也讓他在與眾多的城市學生的生活中覺得比不上別人,因而自暴自棄。同時母親對他的寵愛與驕縱形成了他對事實漠不關心,不願意承受過於沉重的學業壓力,追求享樂,不夠堅強,遇到困難就主動放棄的性格。而且比較神經質,情緒的波動比較大,按情緒的指引來行事。
學校學習環境的影響。沉重的學習負擔往往是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原因,學習內容繁瑣與教學方法呆板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高低,而忽略了學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質,這種對學生能力的錯誤評價也使學生頗為不滿。有的教師僅僅因為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學生的平時表現不好便全盤否定他們的能力,公然歧視他們。這便直接導致學業不好的學生對他們的學習行為及結果進行消極的歸因,這便直接推動了厭學情緒的出現。
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是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給學生的學習情緒帶來了消極的影響。當孩子的學業成績上的表現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僅僅停留在不停地批評,不斷地否定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的時候,會導致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做出不正確的歸因,再加上對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滿,那麼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學生會更為消極對待自己的學習,從而導致厭學情緒的不斷增長,最後便不願意主動地接受學習,得過且過,最終放棄自己的學業。從小到大,小洋的成績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責罵,再加上父母將其與成績較好的哥哥進行對比,他便自暴自棄,最終放棄學業。同時,父母的榜樣作用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因而,父母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態度對學生的學習心理有重要的影響。如果家長對知識不重視,對本身對自身素質的提高不重視,在平時生活中也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學習的動機和學習行為,那麼孩子也會遵循家長的學習態度,對學習表示輕視,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作為指導,學生就會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厭學情緒,那就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學業成績,
三、對問題行為的診斷
傅安球等人認為「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厭學情緒、厭學態度和厭學行為。表現為對學習厭惡反感,經常逃學或曠課,它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小洋即使知道學習的結果直接影響到他的未來,但是他仍然對學習表現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寧願承受老師、家長以及其他親朋好友的責罵,也要逃課,或者是在課堂上睡覺,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這些行為的直接結果就是學習成績的急速下降,從小洋的表現中可以判斷他存在著極度的厭學心理,而且在這種厭學思想的指導下,他無心向學,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四、治療
通過對小洋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對厭學心理的矯正也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努力,而對逃學這種問題行為的干預也需要學校的老師、家長以及被干預者的共同配合來保證干預過程的順利進行,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學校老師應該更為關注處於弱勢的學生。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接觸最多的長輩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產生最大影響的也是老師。因而老師們應該意識到他們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努力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教學手段的靈活性。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他們帶來學習的動力。而更為重要的是,老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積極關注,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也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學生的人格的健全的發展需要老師的積極引導。
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應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給予積極的關注,要注重與進行孩子的心與心的交流,同時還要注重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對孩子的示範作用。當孩子沒有取得預期的學習成績時,要注意採用恰當的教育方式,不要強化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的消極歸因。
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及行為干預。心理咨詢是改善學生厭學心理的較為的途徑。通過選擇恰當的干預技術和方法,如合理情緒療法、強化法、認知療法等,通過改變自身的認知和行為,轉變其對學習的看法和態度,引導其對自己的學習行為做出正確的歸因,通過分析自身的原因,從其自身的因素出發來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緩解其厭學情緒,激發其學習興趣,減少厭學行為,提高學習效率。在對學生進行心理過程的同時,建議採用家庭療法,爭取家庭的配合來進行積極的治療,整個家庭共同努力來矯正孩子的厭學行為。
五、評估
厭學心理是一種常見於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群體中的心理問題,正因為它的涉及之廣、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積極地尋找厭學心理的干預技術與方法的過程中,應針對具體個案進行分析,找出適合問題行為人的具體方法,有所側重地對問題行為進行干預,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這個個案中,很明顯,小洋的厭學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家庭環境中家長對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及其所採取的並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而導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時也導致了小洋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對小洋進行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就要特別注重家庭的作用,讓家長參與咨詢過程,促進家長與孩子的交流與心靈的互動。利用合理情緒療法可以使小洋對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目的有更為客觀的理解,從而調整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水平,促進其從思想上改變對學習的認識,從一個更為積極的角度看待學習過程;強化法可以對小洋的積極學習予以強化,從而保證其學習過程的持續性;利用認知療法可以幫助小洋認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於完善其人格。
總之,只有對各個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恰當地選擇具體的干預方法對心理問題進行治療,才能保證治療的效果,最終達到解決問題行為的目的。
⑥ 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所謂心理疏導就是對學生心理障礙的疏通和引導。學生的心理活動的阻塞現象,或心理失衡,失調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障礙」。目前,中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他們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性格的個性化都很強,但其面臨的社會卻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快節奏、多變化的社會,這對初識社會的中學生無疑是一種挑戰,這要求他們有較高的心理素質。而中學階段學生必須面對升學、就業、人際關系等強大的心理壓力,這對於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情緒波動大的學生就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較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礙,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中學生心理障礙的誘因極多,表現形式紛繁復雜,主要表現為:(1)認知障礙。如學生對老師家長的思想教育不理解或對學科學習目的不明確而形成的應付心理或厭倦心理等。(2)情緒障礙。如學生因老師表揚或批評而形成的驕傲心理或自卑心理等。(3)性格障礙。如孤僻心理、抑鬱心理、狂妄心理等。(4)人際交往障礙。如早戀心理、嫉妒心理、懷疑心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個體身上,上述心理障礙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幾種障礙交織在一起。
面對學生的心理障礙,班主任必須准確診斷,對症下葯,因勢利導以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經驗。我認為要想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創設班級美好的情感氛圍,為學生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
1.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良好的師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礎。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在教育活動中居於支配地位。因此,教師要從了解學生的心理出發,實現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使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要求,使學生因真實感受到教師的親切與善意而樂於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2.創造心理吐露的機會。班主任要想了解學生的心理,除自己細心觀察外,還要想法為學生創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機會,讓學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開心扉、吐露自己的心聲。如:經常性地開設心理衛生知識講座,進行心理咨詢活動,幫助學生調理好心理狀態,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當學生遇到挫折後,教師要及時與學生談心,平等地交流使學生能與教師作詳細傾訴,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當某學生因不能以優異的成績來滿足自尊心時,教師可以創造一事實上的條件,使其在另外的技能活動方面取得好成績以獲得自尊心的滿足;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擊時,引導學生將不愉快的事情置之腦後,從不和諧的氣氛中解脫出來,瀟灑地生活。
三、運用激勵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學生實現新的心理平衡。
激勵是一門藝術,它要求激勵者要有明確的目的、敏銳的洞察力、誠懇的態度和嫻熟的技巧。僅就激勵的技巧而言,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激發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贊賞學生的優點;有效地與被激勵者溝通,找出與被激勵者共同的信念;容忍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在激勵法中,激發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是關鍵,其根本措施就是喚起學生的成功經驗和對成功的嚮往,創造條件讓學生取得成功,在成功的體驗中真正激發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運用突破法促使學生建立起新的適合自己健康發展的心理機制。
某生因連續幾次考試成績不好,經過一番努力也未見起色,情緒低落,自嘆自己腦子笨,奮斗也沒用,肯定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學習失敗者,想放棄學習努力。這種自卑情緒是對幾次考試成績不好的消極防禦,如固定下來,就會嚴重製約他一生的健康成長。此時,教師及時與他一起討論,做耐心細致的心理疏導工作,明確指出其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樹立信心,從失敗的陰影中解脫出來,重新振作,找出失敗的根源,重揚前進的風帆。讓學生正確對待失敗,從長期的失敗陰影中突破自卑心理,充滿信心地去挑戰、去爭取新的成功,這就是清除心理障礙的突破法。
當然,中學生的心理疏導是一項艱巨而細致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各個方面的協同作戰,共同努力。作為負責做學生思想工作的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疏導,一是要在學生心理障礙出現之前進行及時疏導;二是不僅要消除外部誘因,更重要的是控制內部的、促使潛在的心理障礙變為現實的因素;三是要經常不斷地進行心理疏導,對那些無極端的表現形式,不易覺察的心理障礙要消除在萌芽狀態。
⑦ 如何讓開展中學生的心理輔導
一、認識中學生
21世紀教育一個很重要的趨勢是教育行為的心理學化。21世紀初的中學生生長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之中,產生心理障礙在必然之中。21世紀的學校德育面對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引導,教育,輔導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新課題。
我們的學校植根於社會現代化進程之中。現代化是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公民社會、個人權利充分發揮的過程。現代社會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社會現代化的步伐特別快,而人的心理跟不上。現代社會許多現象必然對中學生產生影響。
中學生伴隨著學習,普遍遇到了「長大不容易」,「成長中的煩惱」等問題。問題來自於心理,來自於「青春期」。社會現代化使中學生生理發育前趨,而相對心理發展滯後。孩子們眼界開闊,而心理閉索,眼睛看到的事太多,而自己心靈深處的事又不想告訴他人。
青少年學生正經歷人生重要的「青春期」。他們的行為有時象「暴風驟雨」,他們常常出現兩極交替現象,有時是孩子,有時爭做大人。他們生物性與社會性時常沖突。現在的青少年性成熟早,是心理斷乳期,是人生中事端發生高峰期(12—18歲)。人們往往只注意到現代社會孩子們很幸福,物質生活富有,大人們的關愛,社會現代化帶來的便利。而忽視了現代社會給孩子們以極大的不公,暴力、恐怖、毒品、黃色書刊網頁、單親、獨生子女、就業難等時時影響、侵害著他們。
學生的心理問題同家長對孩子們在生活上高度呵護有關。高度呵護下的孩子們如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遇不得挫折。家長在學習上又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龍。自身弱,壓力大,學生必然產生心理問題。
學生的心理問題由學習引起較多,現在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有的學生中考結束就撕書,高考結束就燒書,顯然是一種學習壓力過大、家長期望值太高,產生厭惡學習的現象。
中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一般在進入「青春期」之後。學生「青春期「現象,有時常常迷茫、煩躁,有時極度興奮,難以自控,有時消沉不語,有時東跑西撞(我們常常遇到學生亂打物件,甚至打人現象)。學生時常有白日夢,分神、幻想等現象發生。如課上走神不是他有意不聽課,同老師作對,而是一種心理現象。在認知方面,有的學生往往用消極觀點看自己,看事物、看人性、看世界,自悲感強,對前途冷漠,不自信。生理方面,有的學生體重減輕,睡眠失常,顯疲勞,一般女生較多。有的學生膽小怕事,有時主觀好勝,有時太敏感,唯恐別人對他說三道四。生活方面有的學生依賴性太強,不能自理。有的孩子自我中心太強,太嚴重,難以同別人合作。有的學生同異性走的太近,不能自拔。更有甚者,與家長對立,甚至走極端而出走。
上述因素都至使孩子們心理健康出現一些問題,產生心理障礙。我們的家長、老師們,教育工作者,都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現象,採取積極態度,科學方法以關愛,以輔導。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應是個體在多種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並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不斷調整自己內部心理結構,在其中漸次提高自己心理發展水平,完善人格特徵。
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有和協的人際關系,真誠、公正、謙虛、寬容,尊重他人;與人友好,善交往,幫他人,幫人成功,自己高興;有正確的自我觀,善於自處,悅納自己,接受自己,不目空一切,不夜郎自大,妄自菲薄;有健康的情緒,喜、怒、哀、樂正常;對人,對事,對社會,對人生持積極的心態。
中學生年齡階段的孩子們在健康環境應該特別熱愛生活,樂於學習,有效學習,客觀看待問題,有效認識處理矛盾,逐步達到意志堅強,能自製,思維清晰,目的明確,能管住自己(人管住自己最難,包括有些領導人),有較強的耐受力,善於清貧。清貧—現在青少年太缺少了。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遵循健康要求,面對全體學生,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應是人諸素質的基礎。心理是精神,任何素質發展都是以心理為前提的。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心理健康。
心理輔導(我建議對中小學生用心理輔導,不用心理咨詢,心理輔導易被接受)。學校是教育,不是心理咨詢場所。教育先行,要進行心理輔導。心理輔導,是幫助學生成長發展過程,是助人的過程,幫其解決「長大不容易」和「成長的煩惱」等問題。心理輔導是以積極的人的發展觀為理念,相信人的本性,是積極向上的。人都想好,都想成功。以學生成長發展為中心,以他助、互助、自助為機制。
使教育行為心理學化,教育過程才是完整的。發達國家已經把教育步入心理學化的過程。把心理學轉化為教育行為是我們教育的大課題。我們應特別關注學生的「情緒智商」。「情緒智商」指人善於調節「五覺」,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人靠感官「五覺」感知世界;「六欲」指人的食慾、性慾、求知慾、名利慾等;「七情」是喜、怒、哀、樂、悲、恐、驚等情緒狀態;「八方和合」,和是和平、和睦、和善,合是合作、融合、志同道合等。那麼,只有心理學化的全面體現和落實,教育過程才是完整的。
三、心理輔導
人是要成功的,社會需要健康人、成功者。學校教育就是要為社會培養成功者,健康人,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
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看來,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指人的智力和體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按這一觀點,人類特性應是自由、自主的活動,人的身體活動,心理活動均衡健康發展。
教育先行,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是現代學校必須做的,也應做好的。
1、營造環境
學校營造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環境。我們多麼希望校園有自然氣息。設想一個滿是自然氣息的校園,一定是百花爭艷,運動場綠草如蔭,甬路旁樹木蔥郁,亭台水榭交相輝映,小橋流水魚翔鳥語。生活在這樣的校園里的師生一定會身心健康,人際關系也會和諧。
我們為學生營造充滿師生共同願景的人文環境,營造「主動、探究、合作」的課堂教學環境。
歐洲文藝復興以後,誇美紐斯認為教育不能使學生厭惡學習,而使學生「能被一種不可抵抗的吸引力誘導著去學習。」知識的獲得在於求知的志願。十九世紀末,盧梭提出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與自由,讓學生在教育中同時得到進步和快樂。斯賓塞列主張,教學效果是與學生學習時所得到的滿足和樂趣成正比的。教育者應把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情緒是否高漲、愉快當做評價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標准。馬卡連柯主張對兒童「尊重與要求相結合」,對兒童進行「前景教育」,讓兒童獲得「明日的快樂」,「從簡單的原始的滿足一直到最高的責任感之中得到快樂。」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旗幟鮮明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自由,讓他做有意義的活動,開展他的天才;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可以想;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可以談;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的生命不會被稻草塞滿;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的歌聲可以在宇宙中飄盪。
學校要營造一個愉快合作的學習環境,友愛融洽的人際環境,多彩自主的生活環境和優秀文明的校園環境。
⑧ 初中學生幹部怎麼做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在兼顧自身學習的情況下幫助同學做心理輔導,了解同學的心結,積極提出自己的理解與建議~也不用太糾結這些,畢竟人和人是不同的個體,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正確讓同學意識到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學習,只有自身優秀了,才能有更好的未來!如果情節嚴重可以適當和老師家長提一提,畢竟成年人經歷的更多,有時會給出更好的建議。
⑨ 如何做初三學生的心理輔導
初三總復習階段,多數教師把大量精力放在選題,組卷,講解和輔導等教學環節上,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輔導。而事實上,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不僅與課堂教學同樣重要,而且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以下是我在幾年來教學工作中積累的幾點經驗,願與在座的朋友們探討切磋。 一、如何針對學生的「高原現象」予以指導。 在中考前復習中,許多同學都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即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復習之後,成績就再難有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高原現象」。 這種現象是極其有害的。因為越是臨近中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時間的寶貴,倘若遲遲不見進步,大家就會有再學無用、空費時間的錯誤認識,從而放鬆甚至放棄對知識的進一步學習。這也是造成許多同學本來成績不錯而中考成績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克服「高原現象」,首先就要幫助學生找出自己的「弱點」。為此,可指導對平時每次檢測的得分情況分項進行詳細記錄,然後對所統計的數據逐項加以整理,將其中明顯偏高或偏低的數據去掉,計算出其餘數據的平均值,使學生看出自己對知識點和能力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將自己的「弱點」找出來。第二,針對學生的「弱點」,准備一些質量較高的訓練材料。因為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材料的選擇也應因人而異。第三,拿出一定時間,指導針對自己的「弱點」進行定點訓練。根據以往的經驗,以一個月左右為宜,分三個階段進行。其中前7天用於定點訓練,然後選擇一套難度適中、質量較高的綜合題進行自測(最好是中考題)。最後對自測結果做補缺練習。這樣做的效果不僅是提高了學生的階段成績,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增強信心,克服焦躁不安的情緒。 二、對階段考試成績不佳的學生的心理指導。 中考前學生往往會把階段考當作中考的演練,同時也會以此來衡量自己的實力。有的同學如果階段考後成績相對低一些,或是距自己心理期望的目標相差較遠,或是與別人相比相差較遠,就會有中考即將失敗的預感,甚至從心理上開始體驗失敗了。這種心理體驗最容易使學生產生自卑。自卑是個人對自己能力和品質做出偏低的評價。在這種評價中,學生常伴隨著一些特殊的情緒體驗,如害羞、不安、內疚、憂傷、失望等。自卑感強的學生,處處感到不如別人、無所作為、悲觀失望,即使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會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和實際水平的發揮,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疾病。其實考試成績的起伏完全屬於正常現象,學生根本沒必要把每一次考試都當成衡量自己真實水平的量標。如果把每次考試都看成是中考的演練,必然會使自己造成過於緊張,產生焦慮情緒,影響自己日常的心情和復習迎考,從而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首先要同學生一起尋找失敗的真正原因。尋找失敗原因的過程也是客觀地分析自己的過程,學生通過分析自己在考前和考中的表現,可以重新對自己進行評價。正確評價本身就能減輕失敗受挫的心理,如果以前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而現在正確地評價了自己,就不會有失敗的體驗了。 2.鼓勵學生發泄內心不快樂感受。內心失敗受挫的感受,會在發泄中得以緩解和消除。帶他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大哭一場,或建議他和自己的好朋友談一談,做一些體力活動等都是好的策略。 3.給這樣的學生留一些對自己有優勢的作業。當階段考不理想時,不要總是追憶考試過程,也不要經常和同學談論此次考試,更不能什麼事都不做,而是要多做一些自己平時做得最好的事情,使自己找回自信。做一些相對較容易的作業,特別是不要放棄成功的努力,因為任何成功都能增強自己的自信。 4.最後家長和教師應引導學生任務捲入,避免自我捲入。任務捲入可以使學生專注於學習任務本身,通過對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來發展自己的能力,使得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而自我捲入會導致學生專注於學習結果,通過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高低,往往對學生會產生消極影響。 三、對「一心二」用的學生的心理輔導 小峰是一個很聰明的學生,家教也好,從小善於自律,很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歡。最近學習中出現了一個很苦惱的現象。鄰座一個女同學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因此而分神,但這一傾向很快就被自己發現了,得到了很好的糾正。他為此而自豪,也以此為戒,每日三省。並不自覺地把自我檢查的范圍擴大,經常反省自己的方方面面,若是每日沒有認真反省,就會感覺很不踏實,慢慢地,自我檢討的時間越來越長,尤其是臨近考試,他不能允許自己有任何的缺點,或者說,他認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出現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都是不可原諒的,都要進行認真地檢討。 然而,他發現,自己不出差錯幾乎不可能。他也發現,自己經常用整節課來聲討自己,聲討的同時,不僅批現象,批本質,還聯系未來的前途來強化自己的錯誤。這些,大大地傷害了自己的自信心,他對自己越來越失望了。 從小峰的現象來看,他的確自律很嚴,這可能受自身的性格和家庭的熏陶有關。(經考察其母親是醫生,處事穩定,極有條理)。 此學生的問題從學習心理角度上來講,是由對學習的注意力不集中開始,導致對學習活動更嚴重注意力分散。也許他的動機是好的,但他的缺點在於忽略了自我檢討的目的。自我檢討不是以懲罰自身為目的,能夠沉下心來認真學習才是最後的目的,他對於檢討過程的認識過於看重了,以至沉於其中不能自拔。其實這是逃避學習的一種典型表現,既在檢討自身中獲得快樂,又可逃避學習活動的痛苦,也逃避了學習成績下降所帶來的責任,以至於把時間用在檢討自身,在學習上反而沒有了充足的時間。丟棄了本質去追尋表面現象。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 ⒈無論在考前或在平時都應該很清楚地知道,注意異性同學或是在疲勞時走神都是正常現象,是每個正常人都有的一種現象。不能因此受到懲罰,它是人進行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道理很簡單,學習累了就要休息。不知道累是一種病態。 ⒉在休息後或在不應該休息的時候,再有精力不集中的現象,改過來就是了。比如老師正在上課,發現自己走神了,馬上回來跟上老師的思路就行了。如果這時再有其它的想法只會離老師越來越遠。這種走神現象還有很多種表現,比如上課時思維速度與老師不一致,與老師講的內容不一致,在疲勞狀態下的心不在焉等。 ⒊集中注意力時如果無能為力,當注意力不能從一個不合適的地方轉不回來時,可以讓意志力暫時妥協一下,因為一道題或是一個知識點的確會使我們的意志力望而生畏,這時可以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平時感興趣的學科,以這個興趣對抗那個誘惑也許容易一些。也可以試著集中在一個盡可能小的目標上,如要記住一個字、一句話,要解開一道題,把注意力逐漸地轉移到應該的目標上去。這些方法往往是見效的。 ⒋如果注意力的分散成了一種不良習慣,也可以利用環境來促成注意力的集中。如有的同學寫作業時總是喜歡玩東西、吃東西、喝水、上廁所,磨蹭夠了才寫作業,這些同學們可以自覺地把自己學習的桌面布置得簡單一些,不允許有任何無關的東西存在。坐下以後,限制自己在半小時內不離開課桌,這會減少走神的誘因。 當然,集中注意力最終是個意志力問題,每種方法都有意志力的參加,小峰同學經過兩個月的訓練,逐步改正了這種不良習慣。 四、對「完美主義」學生的心理輔導 有一個女學生,她對自己的學習有充分的自信,認為如果不出意外,考上一個比較不錯的重點高中是問題不大的。因為從小學習時起,她的學習成績就是班裡的前幾名,一直到現在仍然是如此,平時的學習成績已經說明了一切。 可是,當前中考來臨時,她突然厭學了,不願考試了,見到學習就心煩。她認為自己馬上就要高中了,自己尚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學習方面還有許多缺點。高中的同學是各校的精英,她到了高中里還能象初中一樣名列前茅嗎?中考是否會暴露出自己的缺點呢?是否會破壞自己的形象呢?要是不如意的話,她接受不了這事實。所以她莫名其妙地開始厭學,自己給自己泄氣,對未來的前景非常焦慮。她說,她覺得寧可不上重點中學,她不願意讓別人比下去。不上學了可以干點其它的事,行行出狀元嘛。 當然,她雖然是這么說,但她在學習上一點都沒有松勁。心裡想的和手上做的完全不一樣。她處於矛盾中。 她不僅在學習上如此,在平時也是如此,無論什麼事,一定要幹得最好最滿意才為止,不能容忍自己有一點紕漏,不能容忍學習成績的下滑,不能容忍對別人的失禮,她努力把自己塑成一個完人。這個同學從小到現在一直處於優裕的環境中,是受寵慣了的人,凡事必要求完美,不完美就不能接受,寧可不上重點中學也不能破壞了自己的完美心態。 一般來說,產生這種心理狀態,除了意外的刺激以外,大多是由於獨生子女從小過度地受寵所致,比如,老師和家長不厭其煩地表揚,自己長期以他人的榜樣自居,尤其是當前社會和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教育重視到了病態的程度,片面要求每個人都要成為英才,人人崇尚第一,忽略個人的特徵,忽視大多數人都是凡人的事實。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力。這些人在同一個社會里,肯定要有所區分,比如,人有文化水平的高低,家庭條件的優劣,先天遺傳的好壞,種種機遇也是不同,這就造成了在某方面人與人的素質的不同,這是現實。素質好的人也不是在每個方面都好,而是某個方面好一點,另外的方面差一點,素質差一點的人也是如此,盡管某個方面不太好,但在另一些方面卻是別人不可替代的。比如,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先生,他在研究數學領域的「哥達巴赫猜想」方面獨步天下,碩果累累,他的才能幾乎無人可比,但是他在生活方面卻是了奇地「差」,生活幾乎不能自理,走到外面去常常忘記了回家的路。走路時,常常因為思考問題而撞到電線桿子上,還要不停地向撞到的電線桿道歉。 對學生來講,更是如此,雖然在某些方面有好壞之分,但我們不能說在哪此地方、哪些方面說絕對的好。事物還是發展的變化的,別人也在發展進步,極有可能會超過我們,更何況如果把我們放在一個更大的環境中去,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嘛。 針對這個同學的情況,在她同意的前提下,為她布置了一個任務,就是回家以後,為自己開一個單子,上面列上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認真反省。同時也為同班一個中等水平的同學列一張單子,上面寫上同樣的評價內容。 這項工作對她來講可能很困難,因為他們很少如此認真地反省過自己,第一次寫不出來沒有關系,第二次、第三次繼續寫。反省的結果出人意料,她看到了自己有許多的優點,也有許多的失敗和挫折,有許多的不如人意,比如有很多時候對人不太周到,有時學習不太努力,交往不太熱情,怎麼原來沒有注意到呢?怎麼能夠跟班上其它同學一樣有如此多的相同的問題呢?這個發現對她打擊很大,打破了自己原來編織的完美童話。 下一步是打破她的禁錮,讓她念幾句話,「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與我班上的任何一個同學一樣,是一個平凡的人」,「我與社會上每個階層的人一樣,是平等的」,「我與班上學習或者品質有問題的同學相比,有一些地方不如他們」,「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我也如此」。她雖然不願意,認為有些話侮辱了她,但由於她對我的信任,還是念了出來。看得出來,她努力地剋制著自己,臉紅了,流汗了,氣喘噓噓,心理上做著激烈的沖突,我耐心地期待著她的進一步努力。一遍遍地重復,最後她終於能夠大聲地流暢地朗讀了,好象在讀一篇課文。 經過幾次深入地訓練,她就會認識到,原來的完美是不可能的,原來的缺點早就存在,只是由於自己不良的心態,故意地將其忽略了,對自己的缺點有意識地逃避了。 完美主義的心理狀態基本解除了,為學習和生活解除了不必要的干擾,丟掉了不必要的負擔,把精力用在學習和生活中,效率更高了,中考在即,輕裝上陣。她終於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五、考前的心理調整 考前對學生進行如下心理療法。 1.激活興奮點,進入良好應考狀態。 中考也許是人生中重要的挑戰之一,但我們不妨把中考當作一件對自己既很重要,又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事來做,體會那種專心致志、力無悔、苦中有樂」的開心果。 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愛默生 我是最棒的 前世界重量級拳王阿里就運用了這一方法,每一次上場打拳之前,在更衣室,在攝像機前或在走廊中,他逢人就大喊;「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我能擊敗任何人,我立即就要他倒下,因為我是最棒的!」當時,沒有人了解這種方法的威力,所有的人不斷地嘲笑他,覺得他是神經病,但是,當他一場接著一場的勝利,並且真的在他說的時間內擊敗了對方,登上世界拳王的寶座時,人們再也不嘲笑他了。 有一次,阿里並沒有照他從前出場前的那套程序自言自語,不可思議的是,在那一場比賽中被對手打得落花流水,下一次比賽他再度大喊:「我是最棒的!」並且更激烈地揮動雙拳,直指對方說:「我是最棒的!你會立即倒下!」在那場比賽中,他真的又做到了,再度重登拳王寶座。 尼克松敗於自信的故事 尼克松是我們極為熟悉的美國總統,但就是這樣一個大人物,卻因為一個缺乏自信的錯誤而毀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競選連任。由於他在第一任期內政績很好,所以大多數政治評論家都預測尼克松將以絕對優勢獲得勝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卻很不自信,他走不出過去幾次失敗的心理陰影,極度擔心再次出現失敗。在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後悔終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潛入競選對手總部的水門飯店,在對手的辦公室里安裝了竊聽器。事發之後,他又連連阻止調查,推卸責任,在選舉勝利後不久便被迫辭職。本來穩操勝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導致慘敗。 激活興奮點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自我暗示的技術。是人們通過諸如自我內部對話等等手段,對自我施加心理影響的過程。自我暗示的結果,往往使自己的觀念、心境、情緒等發生轉變。對中考信心不足和容易緊張焦慮的考生,可經常對自己說說和寫下這樣一些話:「我正在達到我的目標」、「考試是我非常喜歡的事」、「我這次一定能考好」、「我對自己充滿信心」等。考前反復用這些語言進行自我暗示,就容易鼓舞自己的鬥志。 2.讓緊張焦慮發散出去,克服「考前焦慮症」 臨考前,考生心理高度緊張。這時的正確做法是理智地調整自己的心理,把過分地指向和集中到「考試」上的注意分散開去一些,以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比如說,組織學生有意識地、適當地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打打乒乓球、跳跳舞、唱唱卡拉OK,到周圍公園「半日游」,或拍幾幅照片、畫數筆畫,或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壓力感會被分散開。 3.擔心隨著笑聲除 在應考前,組織考生運用點搞笑的藝術,對消除緊張心理大有幫助。簡單易行的做法是記些幽默、笑話、有趣的故事或小品的情節,臨考前大家聚在一起,每天默誦數遍,從內心深處對這些引人發笑的內容進行細細地品味。有條件的話還可與親朋好友在一起搞一搞幽默交流,或模仿幽默故事中的情節,摻入自己身邊真人真事的內容,或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一些即興的短暫表演。 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把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自覺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去,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