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學師生 >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

中學生物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0-11-25 22:55:01

『壹』 如何上好初中生物課論文

小議如何教好初中生物課



根據很多實踐表明,初學生物的初中生,連最常見的蔬菜名稱都不會寫,如把「萵苣」寫成「窩菊」,把「菠菜」寫成「波菜」,把「薺(ji)菜」寫成「齊(qi)菜」等,常見植物屬於什麼科,除了對十字花科的白菜較熟悉外,其他的幾乎都不認識。我認為利用實物直觀教學很重要,比如引導學生在課外科技活動中按教科書中的內容製作了一些常見的植物浸制標本,如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錦葵科等常見的代表植物,將這些植物標本製成後,用5%的福爾馬林保存起來作為直觀教學的教具,對生物就很好學習了。下面我介紹一些學習生物的方法。
一、用實踐學習生物
腦功能定位學說表明,人類大腦由兩半球構成,大腦對人體的運動和感覺的管140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側重於邏輯思維,如語言、邏輯、教學、分析、判斷等;右半球側重於形象思維,如空間、圖形、音樂、美術?等。左、右腦半球猶如兩種不同類型的信息加工系統,它們各司其職,相輔相成,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思維活動。左右兩半球信息交換的生理結構是胼胝體,它由兩億條神經纖維組成,每秒鍾可以處理兩半球之間往返傳遞的40億個信息。傳統的生物教學,重視邏輯思維的培養,輕視形象思維的發展,不專注於實踐的作用,同時影響著智力的提高。因此,我們應主攻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實踐的鍛煉。
感知是形象思維的源泉,人們認識生物總是從感知開始,主要通過視覺把所學的生物形象信息傳遞給大腦,在大腦中留下痕跡,當事情不在面前時,這種痕跡會再現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學稱為表象。人腦用表象材料進行思維,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就是形象思維。沒有感知作基礎,表象就不會產生,沒有表象作材料,就談不上形象思維。那麼生物談何學好。因此,要為形象思維准備豐富的表象,在生物教學中應抓好以下幾點:①加強實驗教學,這是形成豐富表象的主要途徑,一個成功的實驗,會留下深刻的表象,應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實驗過程,從中獲得生動形象的表象。②運用形象教具,來豐富學生的感覺,如模型、圖片、掛圖等。③理論聯系實際,廣泛攝取表象,引導學生到自然界去識別生物、調查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等。④從聲象教材中攝取表象,聲象教材的優勢,能同時喚起聽覺和視覺的興奮,促進左右腦協同工作,發揮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作用,以達到對生物本質的認識。在施教中,我們要提倡多種生物信息的滲透,以便形成豐富多彩的表象。
二、研究性學習生物
所謂研究性學習,國內學術界有如下幾種認識:①泛指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②指學生在科學課中自己探討問題的學習方九③從課程結構上看;「綜合實踐活動」的設置,它包括三類指定領域,即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其中研究性學習是核心。
??生物學作為一門與社會發展密切聯系的自然學科,在新世紀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到致癌基因、從轉基因動、植物到克隆基因。從線粒體基因到人類媽祖」非洲夏娃」、從餐桌上的轉基因食品到DNA偵破技術等等,漸漸地成為有文化的公民必備的常識。其中「生命科學」、「轉基因工程」、「克隆技術」,已經在很多領域顯示出了其領先科學的優勢,生物學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及「生物實驗」』的普及,對「研究性學習」的引入創造了有利條件。生物學實驗中的驗證性實驗及探究性實驗,非常適合初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上述學習,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有關生物體結構、功能及進化方面的理論知識。生物學與地理等學科結合,可以為學生創造探索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植被破壞與水土流失、亂伐森林與沙塵暴、雪塵暴肆虐的關系,以及環境污染與人類疾病發生關系的調查。2.「研究性學習」滲透的目的??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前提,以學生感興趣的生物學問題為研究主題,以個人或小組活動方式進行專題研究,建立起師生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
三、轉變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
《生物課程標准》倡導的三個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初中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為生物學科的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傳統教學的優點,摒棄其弊端,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
教師應是組織者、合作者、促進者、引導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動的。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個性差異的學生。教師要適度允許學生在成長中犯錯誤,因為問題學生將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教師要注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學生進步。教師應重視用教材教、重視學生自學,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特別是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學會寬容,學會傾聽學生的訴說。如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這個活動,正常情況下鼠婦會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光亮的地方鼠婦反而多。這有可能是鼠婦跑不動、時間太短或者假死等情況,不能說學生做錯,要尊重事實,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反思是改進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課改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提倡粗線條的教學設計,後在課堂上隨機補充完成。要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多關注學生的實際收獲,少關注課堂的完整性,但嚴禁拖課。所以每一堂課都充滿著不確定因素,很多問題的答案都是開放的,學生的思維開闊,創新的火花隨時都可能迸發。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教學機智,課前先多預設幾種可能應對學生的實際反應。如北師大版《生物學活動手冊》八年級上冊活動「觀察雞卵的結構」討論3:判斷你所觀察的雞蛋能否孵出雛雞,說出理由。有一個學生的答案與眾不同:不能。因為這個雞蛋已經被我打破了。這個答案可能連教師都預想不到,學生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問題,教師當然不能否認該答案的正確性。我們只能重新審視該題目的嚴密性。所以課改了,教師更要保持經常自我反思的好習慣,這是縮短生物學科教學理念和行為差距的有效途徑。
總之,教師應重新認識新一輪課改背景下的生物學課堂教學,生物學課堂教學無固定模式可循,教師應本著「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的態度來創新發展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內涵。

『貳』 初中生物與環境小論文

我復制來的,希望對你有用!!

人類經過漫長的奮斗歷程,在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方面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與此同時,由於工業化過程中的處置失當,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目前,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壓力有增無減,環境危機日益嚴重。初中生正處在掌握環境知識、養成良好環境習慣的重要時期,他們環保素質的高低對今後的生態環境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加強環境教育十分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就生物教學中如何加強環境教育談點粗淺的體會。

立足課本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是義務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標,也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在生物教學中,應對散見於各章節中的生態環境知識及「生物與環境」一章給予充分的重視,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分析基本概念,點撥指導訓練學生說概念、比較概念、識記概念和運用概念;運用示意圖和典型實例引導學生認識生物形態結構與功能之間、生活習性與環境之間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逐步樹立起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科學觀點;通過識記、理解、綜合應用及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興趣,並訓練其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像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客觀求實、崇高理性、崇尚實驗的科學精神,最終達到「課本奠基」的目標。略加延伸生物教材內容十分豐富,但受學時及篇幅限制,有關生態環境方面的內容敘述往往十分簡約,教學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學中對有關敘述略加延伸,會取得較好效果。

『叄』 初中生物論文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讓學生動起來
要:「活動化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大都冠以「課外」前提。如何在生物學科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化教學,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同時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從而激發了學生主體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快樂中學,有利於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我校生物科組教師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與實踐,通過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 活動化教學 動點 動法 存在問題

生物活動教學是指在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建構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1、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必要性

「活動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國外早期可追溯到盧梭的「自然教育論」以及後來杜威提出的「學校及生活」、「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國內從兩千多年前荀子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都十分強調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動起來,讓教與學達到最好效果。

我國的活動教學先後在課外活動、活動課、活動、活動類課程、科學探究課、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等活動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和發展。但在具體學科教學過程中,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生動活潑地去探索,積極熱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國義務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充分調動、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成為本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習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必須實現三大轉變: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從以知識量為目標,講授為基本方法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以能力為目標,以活動為基本方法,集中表現為「做中學」的開放式教學;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實現上述三個轉變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將「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學科課堂教學較為適宜的教學方式。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也是生物學科本身教學特點的需要。生物學本身就是一們實驗性科學,大量的實驗、觀察、操作、思考、探究,討論意味著生物學習過程的活動性,學生要獲得生物學知識,既要動手,還要動腦。活動寓生物學知識於學習,探究於游戲之中,既體現生物學知識的科學性,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故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還是初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不滿足。「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動符合他們的興趣和動機,也可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2、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的研究實施

談到「活動」,人們普遍想到學科課堂以外,冠以「課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課堂中活動,為了趕進度,許多學校也多是延續到課外,學生自行開展,教學質量難以控制。我們應該讓生物課堂教學也「活動」起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化研究,讓學生用「動」的方法學習,在「動」中學,解放學生頭腦、雙手、眼睛、思維、空間,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主體的課堂。那麼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我校生物科組教師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認為,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關鍵是: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

2.1 尋找「動點」

2.1.1 「科學、人文」的氛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動點」。「科學、人文」的學習氛圍即民主、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是主體發展的前提。讓學生享受到學習快樂,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激發學生「動點」。如在探究《人的反應速度》時,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拋接硬幣,一個、兩個、三個,其中我有成功、也偶爾有失敗。成功時,同學們為我鼓掌,失敗為我嘆息。此時,師生的關系已經拉近,在不知不覺中已激發了學生「動點」,當我剛停下,許多同學爭著「試一試」。當即請兩位同學上台比賽。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此時自然引出課題,再順勢啟發:反應速度還與哪些因素有關?你想探究反應速度在哪方面的問題?學生:「反應速度與人的性別有沒有關?」「反應速度與人的高矮有沒有關?」「反應速度與人的注意力有關嗎?」「反應速度與心理素質有關?」「反應速度與手指長短有沒有關?」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個不同的問題。人文、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放飛學生心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極大發展。緊接著我鼓勵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定探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開展探究實驗。整節課大家在快樂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2.1.2 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動點」。學生的生活與經驗是接受教育、學習理解的基礎,所以,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來學習,使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中的科學。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生物知識,學會生活。如在講《鳥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特點》時,折紙飛機是大家從小就玩的游戲,但要折得好,飛得遠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課堂上通過折紙飛機比賽,看誰的紙飛機飛的最高最遠,研究分析飛得高遠的原因:紙材質輕還是重;紙大小;飛機翅膀大或小;機頭折法……最後引導得出紙飛機要飛得遠,必須解決「三個力」:重力、阻力、動力。那「鳥是怎樣解決空中飛行的這三個力?」引導大家分析討論課本中資料,總結得出鳥適於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水到渠成。又如許多同學家養有寵物,如何解決寵物隨地大小便?同學們根據經驗,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促進了對條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學生關注和社會正發生的熱點問題,學習相關的知識,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奮性、激發「動點」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國非典的流行為我們在講初中生物傳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總之,現實生活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最豐富的活動內容。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無處不有豐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
2.1.3 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情景,激發「動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使創設的教學活動情景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活動中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節課,我會更改電腦桌面背景,將生物科技成果與生物科學家作為桌面,通過猜一猜、聽一聽、講一講,動一動活動,極大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發很多疑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也真正活起來。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教師課前收集大量科技錄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試管嬰兒、吸煙、吸毒的危害、人體奧秘等等,穿插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也為生物活動教學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條件。

2.2 設計「動法」。

初中生物課堂活動教學旨在讓學生生動活潑、愉快學習,德、智、體協調發展。根據初中生物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主要設計以下幾類活動:

2.2.1 游戲類。人們對喜歡的東西學得最快。學生對於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維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諧發展,在游戲中,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發展。教學中我們常採用拼圖游戲、競猜游戲、填字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如我們採用人體骨骼拼圖,消化系統拼圖;編制食物網和「一個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態球,貓和老鼠、聽聲音比賽,神經調節系列活動等等。通過各種活動,變具體為抽象,寓知識於游戲中,極大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慾望,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人人動手、個個動腦,個個動起來。每次教師走進教室,學生就會上前追問,今天做什麼活動?如在介紹《生態系統》一節時,我們設計兩個學生參與活動:《編制食物鏈和食物網》,《一個也不能少》。如講到生態平衡時我們設計了活動《一個也不能少》。事先編制好一個網,請10位同學出來分別代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成分,其中一個代表人類。讓人坐在網中間,其他同學將他抬起來代表生態系統中其他成員支撐著人。當人類破壞某一環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學分析水污染會導致其他相繼污染。當說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應的成分的同學就離開,同學一個一個離開,坐在中間的人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害怕自己掉下來。通過學生自己體會,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員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人類如果不遵照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破壞環境,最終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影響人類自己的生存;生態系統中的成分一個也不能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又如:在初一《營養物質》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醫生與病人》的游戲活動,「醫生」背對黑板,「病人」面向黑板。當教師投影出某種營養物質缺乏的疾病名稱,「病人」說出該病的主要症狀,請「醫生」診斷,並提出合理建議。課堂氣氛非常好,同學們踴躍參加。通過醫生與病人的扮演活動,同學們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2.2.2 製作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佔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俗話說:心靈手巧。訓練手就是訓練腦,「十指連心」手巧才會促進心靈。在課堂上,我們設計許多製作活動,如:細胞模型、人體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調作用的模型製作,環境污染課件、手抄報等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同時也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如在學習生態系統時,我們設計《跟我做生態球》的活動,目的在使學生在製作「生態球」及觀察中認識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真正含義。通過實驗和觀察提高學生學習生態環境知識的興趣,培養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樹立環境觀念,提高環境意識。首先,老師通過展示各種各樣的生態球圖片和自製生態球,吸引學生興趣,再利用FLASH 動畫引導學生分析瓶中生態系統組成成分,通過討論、提出假設、設計方案、製做生態球,觀察、記錄,分析討論。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直接體驗與感悟,是難以充分發揮活動教學的特殊功能與價值的。

2.2.3 探究實驗類。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種子結構和成分的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探究、探測脈搏與運動關系,探究反應速度……。如在探究魚鰭作用、觀察魚呼吸時,我們沒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實驗材料、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根據實際作了相應改變。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空間,教師只適當介紹實驗內容、目的,實驗器材、提出紀律要求,然後讓學生根據所給材料自己設計方案,自己開展實驗。實驗時,因為當時季節問題,鯽魚比較少,價格較貴,所以我們選用小金魚,實驗時發現金魚比鯽魚靈活很多,在觀察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的時候,按照教材方法將紅墨水滴在魚嘴前方時,整杯水馬上變紅,無法觀察水進出的方向。怎麼辦?當時教師做了適當引導:「你們可以抓住魚直接滴在口中觀察,也可以嘗試在不傷害小魚生命情況下採用其他方法」。最後每個小組都找到相應方法觀察到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現象。 方法一:「讓魚在染了紅墨水的燒杯里游一會,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將魚放在桌上蠟盤,因為蠟盤面積大,水淺 」;方法三:「用手擋住魚不讓游動」;方法四:「用桌上綁魚鰭的塑料片攔住魚」;方法五:「用手抓住魚,直接往魚口滴墨水」;方法六:「減少水,使魚游速減慢」。並且對老師介紹的方法提出建議,認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魯,容易傷害小魚。學生的創造潛能是巨大的。開放性的活動為學生創造力培養提供自由空間。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積極觀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從,敢於向老師、權威挑戰的科學探究的精神。

2.2.4 設計與創作類:我們開展了生物園設計、寵物條件反射建立設計,新的動物運動方式設計與製作、動物通訊方式探究方案設計、營養食譜設計……
此外還有調查、分析討論等等。

以上的各種活動過程需經歷親身實踐,記錄數據,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等綜合過程,眼、腦、手、全身並用才能完成。其中動手實踐是個核心環節,體現了活動的本質特點,離開這一環節即失去了活動的特點。

總之,課程中生物學科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它的結論中,更在於它的發現和發展過程之中。知識永遠是一條河流,它在不斷地演變、充實和發展。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更要幫助其學習和獲得鐫刻在其中的情意、態度和認知能力。這些僅靠接受和記憶學習都是不能獲得的,只有通過對科學發現過程的親身直接體驗才能獲得。而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價值,才能養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頑強精神,才能使學習成為人的生活有機的一部分。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真正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作為非中考科目,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

3.存在問題

3.1 課堂組織。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擴大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活動中學生情緒激昂,教師如組織不當,容易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目標思維內化活動。要做到形、神結合,形散而神不散。師生需要默契,老師更需要有較強組織能力。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很好地控制。

3.2 課堂評價。由於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興趣愛好也有差異,從而導致在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學進度與產生效果產生一定差異。因此,在活動中如何及時、科學地評價課堂活動化教學效果,具有一定困難。

3.3 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生物課堂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的,因此活動形式應該具有多樣性,老師應該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但是對於新課程,教師普遍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資料,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會遇到很大困難,深感自己知識和能力嚴重不足,故往往會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搜集資料,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
參考資料:

1、《我國活動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代序)》全國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惠青

2、《愉快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系。

3、《生物新課程標准解讀》

4、《活動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系。

『肆』 中學生物教學 2012年6月下 的論文在知網咋查

關鍵詞:中學生,生物教學
搜索時間:2012

『伍』 我想發表論文,在《中學生物教學》《生物學教學》《青島教育》《三東教育》《生物學雜志》,QQ874152823

看要求,絕對是山東的老師,只有山東的領導才會制定出如此變態的政策,難道專全國其他教育類刊物包括屬那些中文核心期刊,甚至象《中國教育報》這樣的報刊也不符合他們的要求嗎?
實在不明白當地教育部門的領導是什麼想法!!!
直言吧,上述刊物都是憑文章質量上稿,一般人根本發不了的。
我也是做論文的,以上刊物哪個也發不了,要求太高了,如果有人能發那他基本就是騙子。

『陸』 如何進行初中生物復習的論文

由於生物復習課所涉及的內容多,復習時間又短,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滿意的復習效果,達到大面積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目的,認真研究復習課的策略就非常重要。
下面筆者結合在教學中的實踐,就如何上好生物復習課的問題和大家進行交流。
一、依綱扣本,把握考試方向
中考的命題依據《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考試不僅重視考查生物學基礎知識、實驗技能、探究能力情況,而且重視考查學生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理解,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創新精神、環保意識、科學態度和良好習慣。因此,教師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考試的指導思想、考試方式、考試范圍、考試內容和試卷結構,特別是考試內容、題型、權重以及難度和比例,明確復習的方向,把握重點,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實到位,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學總復習的教學質量。
二、點面結合,構建知識網路
復習課中要重視讓學生說「學」,即在學生自主梳理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說」所學的內容,「說」學習方法、「說」思維過程。在《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節復習課教學時,我設計了「交流平台」這一環節,讓學生總結交流自己的復習方法,同學們非常活躍,復習方法多種多樣,有提綱式地梳理知識,有列表式的總結,還有生物簡圖式復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考慮到學生對生物的重視程度不夠,平時花在生物學習上的時間較少,有不少知識已經遺忘了,因此,筆者主要以章節復習為主。在復習的過程中,注意抓住主幹知識,詳細講解,突出重點,攻破難點,對於各章節里的實驗,做深入的分析,使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步驟,在此基礎上,注意把相關的知識聯系和比較,從點到線到面,盡可能形成知識的網路,加深學生理解和記憶,夯實基礎。最後階段,即考試前一周時間,讓學生再次重溫書上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防止復習了前面忘後面,復習了後面又忘前面,對掌握差的部分進行查漏補缺,還要讓學生復習以前做過的練習題和試卷,側重看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對一些重要的、難度大的部分內容,應進行專題復習。如對照實驗,是一個難點,學生不容易掌握變數的控制,很難分清實驗組和對照組,針對這種情況,除了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內容,理解其概念,還要把課本中所有的對照實驗都找出來,列在一起進行分析對比,並精選一些典型的習題練習和講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改進教法,整合課程資源
在復習階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更好地將課程內容濃縮,系統化,條理化,並配以圖片、文字、聲音、動畫等,既生動形象,大大節省板書時間,又可安排一定數量的題目讓學生練習,講練結合,大大地提高了復習的效果。特別是遇到一些抽象的內容,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順利快速地理解這部分內容呢?多媒體能輔助完成任務。
四、把握考點,指導解題方法
從去年的中考生物試題來看,看圖作答題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些圖像直接或間接來自於課本,這就提醒我們在復習時應重視課本插圖的復習。在現行的初中生物新課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概括性強、生動直觀,是對課本內容的高度濃縮,其作用是語言、文字無法代替的。
五、以考把脈,及時查漏補缺
考試是檢查復習效果的最好方法,因此復習時應按照中考的出題形式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查漏補缺。當然出題時應充分考慮到難度、覆蓋面、題量,盡量不與學生練習冊上的題雷同。這些題從哪裡來?一方面需要老師平時積累大量資料,建立自己的題庫,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精心挑選綜合而成。每次考試以後,教師都要盡快進行批改,並及時進行試卷講評。做試卷講評,不僅僅是為學生提供標准答案或參考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講出答題的思路,明確題目包含著哪些知識點,還要分析學生普遍存在錯誤的原因,使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仔細審題,看題目的題干表達了什麼樣的信息,找出已知的條件和隱含的條件,排除迷惑條件,問的又是什麼問題,涉及哪些方面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還要強調注意用規范語言准確地表達。
六、關注生活,理論聯系實際
會考考查的不是簡單的知識點,進入課程改革以後,考試更體現出對生物學實際問題的研究和探索,體現出學科知識與社會實踐,科技發展和學以致用緊密聯系的命題思想。
這類問題的顯著特點是「起點高,落點低」,換句話說,「題在書外,理在書內」,解答的基礎仍是熟練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力。如種子的挑選,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的選擇,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黃瓜花為什麼有的結果,有的不結果,組織培養的應用,轉基因產品的前景等。
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收集電視新聞和報紙雜志上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新聞和與生物學知識有關的生活與生產實例,引導學生思考,不僅有利於學生利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和原理解答實際問題,也有利於加強學生對生命科學新成果及其應用價值、發展前景的關注。

『柒』 有發過初中生物教學論文嗎發表在什麼雜志上啊

《考試周刊》雜志還可以,我同事發過,你可以了解一下,網路搜:考試周刊,第一個網站就是。

『捌』 急求兩篇初中生物教學論文

初中生物教學論文:讓學生動起來
要:「活動化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大都冠以「課外」前提。如何在生物學科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化教學,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同時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從而激發了學生主體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快樂中學,有利於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等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我校生物科組教師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與實踐,通過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 活動化教學 動點 動法 存在問題

生物活動教學是指在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建構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1、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必要性

「活動教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國外早期可追溯到盧梭的「自然教育論」以及後來杜威提出的「學校及生活」、「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國內從兩千多年前荀子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都十分強調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動起來,讓教與學達到最好效果。

我國的活動教學先後在課外活動、活動課、活動、活動類課程、科學探究課、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等活動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和發展。但在具體學科教學過程中,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生動活潑地去探索,積極熱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國義務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充分調動、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成為本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學習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必須實現三大轉變: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從以知識量為目標,講授為基本方法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以能力為目標,以活動為基本方法,集中表現為「做中學」的開放式教學;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實現上述三個轉變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將「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學科課堂教學較為適宜的教學方式。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也是生物學科本身教學特點的需要。生物學本身就是一們實驗性科學,大量的實驗、觀察、操作、思考、探究,討論意味著生物學習過程的活動性,學生要獲得生物學知識,既要動手,還要動腦。活動寓生物學知識於學習,探究於游戲之中,既體現生物學知識的科學性,又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故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

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還是初中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初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不滿足。「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動符合他們的興趣和動機,也可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2、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的研究實施

談到「活動」,人們普遍想到學科課堂以外,冠以「課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課堂中活動,為了趕進度,許多學校也多是延續到課外,學生自行開展,教學質量難以控制。我們應該讓生物課堂教學也「活動」起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化研究,讓學生用「動」的方法學習,在「動」中學,解放學生頭腦、雙手、眼睛、思維、空間,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主體的課堂。那麼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我校生物科組教師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認為,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關鍵是: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

2.1 尋找「動點」

2.1.1 「科學、人文」的氛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動點」。「科學、人文」的學習氛圍即民主、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是主體發展的前提。讓學生享受到學習快樂,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激發學生「動點」。如在探究《人的反應速度》時,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拋接硬幣,一個、兩個、三個,其中我有成功、也偶爾有失敗。成功時,同學們為我鼓掌,失敗為我嘆息。此時,師生的關系已經拉近,在不知不覺中已激發了學生「動點」,當我剛停下,許多同學爭著「試一試」。當即請兩位同學上台比賽。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此時自然引出課題,再順勢啟發:反應速度還與哪些因素有關?你想探究反應速度在哪方面的問題?學生:「反應速度與人的性別有沒有關?」「反應速度與人的高矮有沒有關?」「反應速度與人的注意力有關嗎?」「反應速度與心理素質有關?」「反應速度與手指長短有沒有關?」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個不同的問題。人文、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放飛學生心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極大發展。緊接著我鼓勵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選定探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開展探究實驗。整節課大家在快樂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2.1.2 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動點」。學生的生活與經驗是接受教育、學習理解的基礎,所以,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來學習,使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中的科學。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生物知識,學會生活。如在講《鳥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特點》時,折紙飛機是大家從小就玩的游戲,但要折得好,飛得遠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課堂上通過折紙飛機比賽,看誰的紙飛機飛的最高最遠,研究分析飛得高遠的原因:紙材質輕還是重;紙大小;飛機翅膀大或小;機頭折法……最後引導得出紙飛機要飛得遠,必須解決「三個力」:重力、阻力、動力。那「鳥是怎樣解決空中飛行的這三個力?」引導大家分析討論課本中資料,總結得出鳥適於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水到渠成。又如許多同學家養有寵物,如何解決寵物隨地大小便?同學們根據經驗,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促進了對條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學生關注和社會正發生的熱點問題,學習相關的知識,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奮性、激發「動點」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國非典的流行為我們在講初中生物傳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總之,現實生活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最豐富的活動內容。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無處不有豐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
2.1.3 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情景,激發「動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使創設的教學活動情景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活動中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節課,我會更改電腦桌面背景,將生物科技成果與生物科學家作為桌面,通過猜一猜、聽一聽、講一講,動一動活動,極大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發很多疑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也真正活起來。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教師課前收集大量科技錄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試管嬰兒、吸煙、吸毒的危害、人體奧秘等等,穿插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也為生物活動教學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條件。

2.2 設計「動法」。

初中生物課堂活動教學旨在讓學生生動活潑、愉快學習,德、智、體協調發展。根據初中生物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主要設計以下幾類活動:

2.2.1 游戲類。人們對喜歡的東西學得最快。學生對於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維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諧發展,在游戲中,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發展。教學中我們常採用拼圖游戲、競猜游戲、填字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如我們採用人體骨骼拼圖,消化系統拼圖;編制食物網和「一個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態球,貓和老鼠、聽聲音比賽,神經調節系列活動等等。通過各種活動,變具體為抽象,寓知識於游戲中,極大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慾望,充分調動每位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人人動手、個個動腦,個個動起來。每次教師走進教室,學生就會上前追問,今天做什麼活動?如在介紹《生態系統》一節時,我們設計兩個學生參與活動:《編制食物鏈和食物網》,《一個也不能少》。如講到生態平衡時我們設計了活動《一個也不能少》。事先編制好一個網,請10位同學出來分別代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成分,其中一個代表人類。讓人坐在網中間,其他同學將他抬起來代表生態系統中其他成員支撐著人。當人類破壞某一環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學分析水污染會導致其他相繼污染。當說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應的成分的同學就離開,同學一個一個離開,坐在中間的人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害怕自己掉下來。通過學生自己體會,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員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人類如果不遵照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破壞環境,最終會遭到環境的報復影響人類自己的生存;生態系統中的成分一個也不能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又如:在初一《營養物質》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醫生與病人》的游戲活動,「醫生」背對黑板,「病人」面向黑板。當教師投影出某種營養物質缺乏的疾病名稱,「病人」說出該病的主要症狀,請「醫生」診斷,並提出合理建議。課堂氣氛非常好,同學們踴躍參加。通過醫生與病人的扮演活動,同學們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2.2.2 製作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佔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俗話說:心靈手巧。訓練手就是訓練腦,「十指連心」手巧才會促進心靈。在課堂上,我們設計許多製作活動,如:細胞模型、人體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調作用的模型製作,環境污染課件、手抄報等等,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同時也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如在學習生態系統時,我們設計《跟我做生態球》的活動,目的在使學生在製作「生態球」及觀察中認識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的真正含義。通過實驗和觀察提高學生學習生態環境知識的興趣,培養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樹立環境觀念,提高環境意識。首先,老師通過展示各種各樣的生態球圖片和自製生態球,吸引學生興趣,再利用FLASH 動畫引導學生分析瓶中生態系統組成成分,通過討論、提出假設、設計方案、製做生態球,觀察、記錄,分析討論。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其中,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直接體驗與感悟,是難以充分發揮活動教學的特殊功能與價值的。

2.2.3 探究實驗類。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種子結構和成分的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探究、探測脈搏與運動關系,探究反應速度……。如在探究魚鰭作用、觀察魚呼吸時,我們沒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實驗材料、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根據實際作了相應改變。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空間,教師只適當介紹實驗內容、目的,實驗器材、提出紀律要求,然後讓學生根據所給材料自己設計方案,自己開展實驗。實驗時,因為當時季節問題,鯽魚比較少,價格較貴,所以我們選用小金魚,實驗時發現金魚比鯽魚靈活很多,在觀察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的時候,按照教材方法將紅墨水滴在魚嘴前方時,整杯水馬上變紅,無法觀察水進出的方向。怎麼辦?當時教師做了適當引導:「你們可以抓住魚直接滴在口中觀察,也可以嘗試在不傷害小魚生命情況下採用其他方法」。最後每個小組都找到相應方法觀察到紅墨水從口入從鰓出現象。 方法一:「讓魚在染了紅墨水的燒杯里游一會,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將魚放在桌上蠟盤,因為蠟盤面積大,水淺 」;方法三:「用手擋住魚不讓游動」;方法四:「用桌上綁魚鰭的塑料片攔住魚」;方法五:「用手抓住魚,直接往魚口滴墨水」;方法六:「減少水,使魚游速減慢」。並且對老師介紹的方法提出建議,認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魯,容易傷害小魚。學生的創造潛能是巨大的。開放性的活動為學生創造力培養提供自由空間。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積極觀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從,敢於向老師、權威挑戰的科學探究的精神。

2.2.4 設計與創作類:我們開展了生物園設計、寵物條件反射建立設計,新的動物運動方式設計與製作、動物通訊方式探究方案設計、營養食譜設計……
此外還有調查、分析討論等等。

以上的各種活動過程需經歷親身實踐,記錄數據,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等綜合過程,眼、腦、手、全身並用才能完成。其中動手實踐是個核心環節,體現了活動的本質特點,離開這一環節即失去了活動的特點。

總之,課程中生物學科的價值不只體現在它的結論中,更在於它的發現和發展過程之中。知識永遠是一條河流,它在不斷地演變、充實和發展。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繼承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更要幫助其學習和獲得鐫刻在其中的情意、態度和認知能力。這些僅靠接受和記憶學習都是不能獲得的,只有通過對科學發現過程的親身直接體驗才能獲得。而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價值,才能養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頑強精神,才能使學習成為人的生活有機的一部分。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真正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作為非中考科目,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

3.存在問題

3.1 課堂組織。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擴大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活動中學生情緒激昂,教師如組織不當,容易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目標思維內化活動。要做到形、神結合,形散而神不散。師生需要默契,老師更需要有較強組織能力。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很好地控制。

3.2 課堂評價。由於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興趣愛好也有差異,從而導致在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學進度與產生效果產生一定差異。因此,在活動中如何及時、科學地評價課堂活動化教學效果,具有一定困難。

3.3 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生物課堂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的,因此活動形式應該具有多樣性,老師應該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但是對於新課程,教師普遍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資料,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會遇到很大困難,深感自己知識和能力嚴重不足,故往往會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搜集資料,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
參考資料:

1、《我國活動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代序)》全國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惠青

2、《愉快教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系。

3、《生物新課程標准解讀》

4、《活動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通識培訓書系。


探究性學習」教學方法在生物科技活動中的應用

新一輪生物學課程改革倡導探究性學習,不僅是學習方式的簡單轉變,更包含著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深意和期待。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偏重於強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以及解題的技能技巧,忽視了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技能,因而出現了所謂的「高分低能」和書獃子現象。這一現狀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和日新月異的世界科技進步很不適應。而且,枯燥的知識灌輸、學了無用處的思潮,也使不少中小學生厭學情緒濃重,學習被動,充滿了只為分數的功利型學習觀念和「裝卸型」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正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而推出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學習模式。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學習模式。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發現問題,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其目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模式,要求師生改變傳統的教師、課本、教室三中心教學觀念,改變傳授型的教學方式,以適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筆者是一名中學生物教師,又是一位科技輔導員,除了在生物課堂上實施探究性學習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之外,近年來,為適應探究性活動的需要,我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1、創設探究性問題情境,拓寬探究思路

創新並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沖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環境的天然保障。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的基礎。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新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探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創設好問題情境,以拓寬學生的探究思路。筆者在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中就如何創設問題情境上嘗試著改變一些舊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生物課外活動教學方法與一般的校內課程一樣,也是傳授型的。比如,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如何製作植物葉脈標本、臘葉標本、透明浸制標本、蝴蝶標本等,然後示範。接下來學生依樣畫葫蘆,做得一絲不差的就是最好,學生不必動腦筋。其效果是學生思維呆板,活動結果都在預定之中,學生自然少有興奮、更無創新。

為改變這一狀況,筆者在「探究植物葉脈標本的製作」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河溝里往往有一些爛葉片,撈起來用水一沖,也可得到葉脈標本,這是為什麼?能否考慮用浸泡的方法來腐爛葉肉?浸泡的溶液會有哪些?浸泡的過程須多長時間?哪些植物葉片適合用浸泡的方法來製取葉脈標本?這一下,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他們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究該情境中的問題,並積極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眾說紛紜,興奮異常!有的說用自來水來浸泡樹葉、有的說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說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說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說用鹼溶液浸泡等等。這些方案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體現了問題情境創設的重要性,教師應及時鼓勵,以拓寬學生的思路。

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製作方法,筆者不以好壞來論斷,而是依據基木原理,就其可能的結果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分析、比較、篩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實驗結果來得出結論,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進行製作。其製作結果當然再也不會是千篇一律的了!有的人成功了!也有的人失敗了!通過探究活動,最終得出池塘水和自來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細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鹼溶液抑制了細菌的繁殖),白玉蘭葉片也是理想的材料。學生對自己設計方法並通過摸索進行製作興趣十足,對做成的標本歡喜有餘。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開發葉脈標本的工藝品。這樣經過多次活動以後,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和甜頭,對探究性學習產生了興趣,逐步養成了善於提問、勤於思考、樂於動手的良好習慣。葉脈書簽、葉脈畫框、葉脈花、葉脈燈罩、葉脈生肖等多種葉脈標本的工藝品應運而生,《探究用簡便方法製作葉脈標本的實驗》榮獲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三等獎。

2、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個性就沒有探究,探究過程往往表現出鮮明的個性。教師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同時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及特長。在此基礎上實施個性教育,引導學生發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勵並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發揮特長,給學生留有更大的選擇餘地和自由發展空間,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2、1 只有科學方法,沒有標准答案

非對即錯,學習只追求一個標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的一大弊端,這一弊端不僅體現在學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師的教學中,嚴重阻礙了探究性活動的開展。筆者在生物課外探究性活動教學中,對學生們強調只有科學方法,沒有標准答案。對各種問題的討論只重視你思考問題的科學性、陳述問題的邏輯性,不強調結果的對或錯。這樣,打消了不少學生怕答錯問題讓同伴笑話的顧慮,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邏輯推理,把精力放在尋找論據上,廣開了「言路」。學生的思路漸漸活躍起來,敢於各抒已見,慢慢地進入了主體角色。為此,筆者在課外科技活動的輔導過程中,只要學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於課本,就及時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勵,嘗試塑造鮮明的探究個性。

例如,柑桔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用柑桔皮來噴殺螞蟻也是小孩子常玩的游戲,在輔導科技活動時,有位同學突發奇想:能否用大劑量的柑桔油來噴殺蟑螂?在這種探究性思維的驅使下,我因勢利導,先講述柑桔油致死昆蟲的原因,然後引導學生大膽嘗試、大膽探究。同學們分別用類似的植物材料如大蒜、洋蔥等來噴殺蟑螂,一個個興致勃勃,沒有被從書上找不到答案所嚇倒。幾經周折、幾經苦難,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誕生」了,在此過程中,不僅有一次次的探究實驗,還把環保型滅蟑液在小白鼠身上做實驗(以防對人體有毒害作用),最後在家庭中試用成功。一系列的探究過程完全符合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同學們的科學意識提高了,對科學家那種嚴謹致學的態度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探究消滅蟑螂的環保型材料》獲第21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二等獎。

2、2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才可能進行創造。探究性學習必須給學生提供既用腦又用手的機會,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身經歷問題探究的實踐過程,從而獲得研究的初步體驗,加深對自然、社會等各種問題的思考與感悟,激發起學生探索問題的求知慾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創新精神,並養成獨立思考和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

在生物學課外探究性活動中,筆者注意讓學生既用腦又用手,在課程里安排了一些小發明、小創造等既用腦又用手的活動內容。同時注意誘導他們做好用腦和用手之間的銜接,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個性。

筆者在生物科技活動中嘗試讓學生設計一頂適於野外捕捉昆蟲用的帽子,要求該帽子集捕蟲用具於一身,做到一帽多用。具體的設計方案由學生自定,其中有一個小組是這樣設計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裝飾,外觀大方,帽的上方裝有捕蟲網,捕蟲網的柄還可當拐杖用,帽的下方連有雨衣,隨時裝卸,帽的邊緣縫有五個帶有拉鏈的口袋,內裝放大鏡、手電筒、指南針、地圖、筆、筆記本、口罩和白紙等一些捕蟲用的輔助用具,並取名為《神奇的捕蟲帽》(獲2003年莆田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這樣,學生通過用腦—動手—再用腦—再動手反復交替,體會到有時想來很容易的操作問題,實際做起來不簡單;反之,有的思考時很復雜的步驟,在實際應用熟練後,跳躍幾步即可到位。強調動腦又動手、動手又動腦的教學方法,其結果不但靈活了學生們的雙手,還活躍了大腦,給了他們跳躍式思維的體驗,為日後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了基礎。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不但使每個學生體驗到探究性活動的魅力和樂趣,體驗到思維方法和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也培養了學生細心認真、凡事要思考的良好習慣,養成尊重科學的道理和重視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素質。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在探究性學習中,一個好的教師要採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一個讓學生感到無憂無慮的空間、一個可以探索、表達、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的空間,牢牢記住和把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提高探究性學習的實效性,才能使探究性學習這一重要課程理念發揚光大

『玖』 初中生物論文範文(600字以上)

世間有許許多多的生物體,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物形態各異,很有趣,比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討厭的蒼蠅,可愛而會唱歌的小鳥,還有6500萬年前滅絕的恐龍,它們的種種生命跡象都吸引了我的視線,讓我對生物有了好奇心。
以前,我對「生物」的理解只是單純的「動物」,上中學學習了生物後,我知道生物的范圍很廣,不止動物,植物、微生物都在其之內。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30多萬種,動物約有150多萬種。從生物書上,我知道了桫欏、蕨、蘇鐵等不常見的植物,還解決了小時候一些弄不懂的問題。有一次,我在比較乾的泥土裡挖蚯蚓,卻怎麼也挖不著,現在才知道蚯蚓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乾地里當然挖不著了。為什麼仙人掌的葉子會退化成刺呢?因為它需要適應環境,為了減少水分的喪失,儲存更多的水分,仙人掌的莖部也變得肥厚而多汁。生物這門學科幫助我 了解了疑難的問題,這是我喜歡生物的原因之一。
走進第二單元,我認識了顯微鏡。在我心目中,顯微鏡是那樣地奇妙,一直都想用它觀察東西,小學時從來也沒碰過它。記得第一次進生物實驗室,看見桌上的顯微鏡,有一種難以抑制的喜悅。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湊到目鏡前看了看,可看到的只是一片黑暗。上課時,老師說,用顯微鏡觀察東西並不是想像得那麼簡單,要經過對光、選擇物鏡、製作臨時玻片標本、調整清晰度等幾個環節。我仔細地聽著,努力熟記其結構的每一個名稱。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終於通過顯微鏡看到了細胞。當時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彷彿自己也成了一個科學家,會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了!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顯微鏡下呈的是倒像。現在,使用顯微鏡已成了家常便飯,幾乎每節課都要做實驗。用顯微鏡觀察肉眼看不到的東西能使我快樂,這也激發我學習生物的興趣。
此外,我還對生物體有了新的認識。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是一個個排列在一起的。植物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液泡、細胞核、線粒體、細胞質、葉綠體構成,動物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構成,它們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細胞核由染色體構成,染色體由DNA構成……別小看一個小生命,它的結構復雜得很呢!以前,我不知道水果中的水分是從哪兒來的,原來是來自液泡中的細液泡。我總是生病,學習了生物後我知道是病毒在我身體里搗鬼!連病毒都是生物體,真是不可思議啊!我對生物越來越有好奇心了。
生物學把我帶進了一個奇妙的世界,解決了疑難的問題使我豁達,使用顯微鏡讓我感到快樂,微生物使我有了好奇心,因此,我對生物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閱讀全文

與中學生物教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睢寧縣第一中學北校區 瀏覽:349
道里小學中學排名 瀏覽:226
遼寧重點中學分數線 瀏覽:174
臨夏回民中學2018分數線 瀏覽:683
合肥市包河區外國語實驗中學 瀏覽:477
龍川實驗中學公路改造 瀏覽:844
呼和浩特中學上下課時間表 瀏覽:300
2018年沈陽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數學 瀏覽:687
龍川縣登雲中學校長 瀏覽:863
北侖中學招生簡章 瀏覽:473
長安一民中學上課時間 瀏覽:833
盱眙中學2015高考成績 瀏覽:284
中學生手球錦標賽 瀏覽:377
遼寧省實驗中學魏民 瀏覽:670
2018江浦高級中學錄取名單 瀏覽:305
洛陽2019年中學招生信息 瀏覽:220
蔡家坡初級中學電話 瀏覽:903
三門啟超中學招聘2018 瀏覽:572
郴州市第三中學貼吧 瀏覽:716
2019北鎮中學分數線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