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學生做課題研究
科研課題即研究題目,是依據研究目的,通過對研究對象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而確立的研究的問題。
一、選題的意義
第一,是教育科學研究的起點。
第二,是教育科學研究成功的必要條件。
第三,能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二、課題的類型
教育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蘊含著豐富的研究課題。教育科研課題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型。
1、從研究的性質看為:
理論性課題。
應用性課題。
2、從資料來源和時間看:
歷史性課題,
現實性課題,
3、從研究的內容看,
綜合性課題。
單一性課題。
4、從研究的手段看:
實驗性課題,
描述性課題,
5、從課題選定形式看:
新開課題
結轉課題
委託課題
自選課題
總之,對於教育科研課題可以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分類。不過各種類型的劃分都只是相對的,在現實的教育研究中的課題往往是幾種類型的綜合。
三、選題途徑與方法
(一)問題來源(選題途徑)
1、從有關理論中演繹研究問題。
2、從教育實踐中發現研究問題。
(1)從如何提高本職工作的質量上去發現問題。
(2)從工作中的困難與缺點中發現問題;
(3)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總結中發現問題;
(4)在移植和借鑒其他領域先進經驗和方法中提出問題;
(5)從教育實踐活動的觀察中去發現課題;
(6)從平常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
3、從過去研究中尋找研究問題。
4、從各種信息交流中去發現研究問題。
(二)選題的思維策略
1、懷疑。
2、變換角度。
(三)選題的原則要求
1、價值性原則。
(1)理論價值
(2)應用價值,
(3)綜合價值,
例如:「上海高中生思想狀況的調查報告」
2、科學性原則。
3、創新性原則。
教育科研的創新重要表現在:
(1)內容上創新,
(2)方法上創新,
(3)應用上創新,
4、可行性原則
選題不宜過大
選題不宜過難。
選題不宜過於專業化。
(四)選題的具體方法
小題大做,即課題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釋面要大。小題大做的意思就是將課題做深做透。
要注意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步步為營、逐漸發展。
㈡ 求中學生研究報告
關於中學生近視狀況的調查報告
在人才濟濟的當今社會,具備健康的體魄是極為重要的。隨著大城市的發展,高樓聳立,大街小巷橫穿各處,人們接近大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人們忙忙碌碌,很少停息一會兒,放鬆身心。作為中學生,我們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學生的近視現象日趨嚴重。在班級上,很多同學都戴著眼鏡。為了更進一步了解中學生的視力情況,我們開展了一次關於中學生視力情況的調查活動。
通過對中學生視力情況的調查使我們認識到中學生患近視的嚴重性。通過調查報告,向同學們傳達近視的危害,從而使廣大學生們認識到要更好地保護眼睛。
為了清楚地了解中學生的視力情況,我們從網上查到了不少資料,裡面的種種數據都使我們大吃一驚。最新一次全國24省市學生視力監測結果表明:8萬多初中生,視力不良率達50.72%,近視率為44.2%;7萬多高中生,視力不良率達50.72%,近視率為65.2%。這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中學生都有一副沉重的『眼鏡』架在鼻子上! 而更糟糕的是近年來,一些高校相繼要求提高招生體檢標准。近視學生在高校錄取過程中,將受到極大限制。這些限制意味著每年有84%的高中考生,68%的初中考生被限考專業拒之門外。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么多初中生視力下降呢?原因很多,其中環境是形成近視的主要因素,眼睛過度疲勞和不合理用眼方式,使得不少青少年眼睛的調節功能逐漸衰退而遭破壞。現在問題比較普遍的是學生課桌椅不規范,未能按年級、個體差異配置,不便於學生養成良好的坐姿。教室採光不好也易造成學生近視。此外,長時間接觸熒光物體,如電視、電腦等,也是造成學生視力下降的原因。所以說不良的學習環境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
不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體質較差也不可忽視,我們從網上搜查的資料中:體校的學生出現近視率明顯小於普通高校,僅為四分之一。這一方面與體育專業學生課業負擔較輕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體育專業學生喜愛運動、體質好有關。普通學校女生比男生不愛運動,也存在女生近視率高於男生的現象。
其次,不科學的飲食習慣也會導致近視。大量的臨床資料及動物試驗說明:近視眼的形成與機體缺乏鈣、鉻等微量元素有關。甜食為酸性食物,一方面大量消耗體內的鈣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變晶體滲透壓,是導致近視眼形成的又一禍根。現在,學生的近視眼已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話題。據統計,目前全國約有 51 %的同學是處於近視階段的,大約佔了二分之一 。
此外,我們通過調查了解,知道在休假時間中有24%的學生是在看書的,看書並非一件壞事,但看書也看的合理,這里的合理並非指書的類別,而是指看書時的姿勢要正確.要遵循「二要二不要」原則,所謂:「二要」是指眼睛和書本距離要保持一市尺,和連續看書一小時左右,要休息片刻向遠處眺望一會,而「二不要」是指不要在光線淺暗和陽光下看書和不要躺在床上看。可是根據數據顯示,我們學生平時看書離書面較近和躺在床上看書的就佔全校學生的64%.雖然力奮是好的,但為了成績而損害眼睛的話,是很可惜。
有關資料顯示,雖然飲食習慣不是近視的直接原因,但也屬其中一個原因。比如說如果缺乏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2,就會使眼睛容易疲勞,從而造成近視。所以,我們要多吃維生素A,B2,含胡蘿卜素較多的食物,如牛奶,動物肝臟,雞蛋,花生,胡蘿卜,蔬菜等。
從調查中看,有一部分中學生由於姿勢不正確和距離近造成了視力下降,說明這些學生對日常行為中保持正確的姿勢、適當的距離對保護視力的重要意義還沒有正確的理解和重視。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在教學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教育、強調,加強學生保護眼睛的意識。我們認為,眼睛的衛生教育應從小學開始,一上學就要進行「三要兩不要」的習慣教育,使學生把這些基本要求從小習慣化。
盡管現在的高考、中考、初考的競爭日趨激烈, 如果用延長時間、題海戰術來追求升學率,不僅會使學生視力下降,造成永遠不能彌補的損失,而且還會使學生的體質下降,嚴重防礙學習,所以各學科教學都有責任幫助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出來,降低學習強度,使學生有時間注意休息。飲食中增加蛋白質,減少碳水化合物供應,可使有遺傳背景而發生近視的青少年減少或中止近視度數的增加。因此,為避免發生近視,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
㈢ 請給一篇初中研究性學習報告的範文
寫作思路:立意要正確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從居民出行角度分析太原市19路公交車站點設置的合理性
研究背景和好處
一、背景和好處: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油價的上漲,一種綠色、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選取——即乘坐公交,公交車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主角,同時也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扇窗口。
為了使公交更好地為市民出行服務,公交站點的設置和選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一條公交線路上的公交站點的布局不僅僅影響著這條公交線路的優劣,而且與公交企業和出行者的利益密切相關。
一條好的公交線路和公交站點位置和數目的確定,不僅僅影響著公交車輛在路段上的運行速度和停靠次數,而且決定著出行者的效率。
太原市作為一個省會城市,一向高度重視公交事業的改善和發展,2009年5月13日,太原市規劃局出台了《太原市公共交通規劃》,面向全體市民進行公示;2010年5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實施意見》。
對全市公共交通未來10年的發展做了前瞻性的整體規劃和展望,但是這些都是宏觀的總體的設計和管理,我們試圖透過對公交系統中某一路車的站點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微觀研究,一窺全豹。
19路公交車作為太原公交線路中的一員,開通較早、線路較長、站點較多,沿途經過多個城市功能區,所以,研究19路公交車站點位置分布,探討站點位置附近居民出行時間,並對站點位置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就成為我們小組選取的研究課題。
二、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外對於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公共交通換乘線路的設計研究、公共交通專用道路的研究或者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方面。至於公共交通評價方面,主要是針對公共交通的整體評價,如汪江洪的《公共換乘系統及其評價》。
主要是從方便性、快捷性、准時性、安全性、經濟性等方面的指標進行評價。而那裡的經濟性評價又主要是從交通費率來思考的。目前對於公交站點的選址問題,國內外還沒有較為系統、詳細的研究。
個性是針對某一路車的站點設計的案例研究更為缺乏,為此,我們透過對19路車站點設計對行人出行的利弊的案例研究,總結在公交線路上設置公交站點的合理性,填補公共交通研究方面的細節的研究,使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加系統。
現階段公交站點設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道路交通影響上面,而忽略了公交站點設置和居民出行之間的關系。部分城市公交站點的位置原理居民區,居民出行受到極大影響。因此,我們的研究選取了居民出行這個角度,探討居民出行對公交站點設置的影響。
㈣ 中學生 研究學習性報告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的結題報告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里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㈤ 關於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報告
題目:廢電池對環境的污染
指導教師: 劉曉妮
研究組成員: 趙妍妍(組長)、史秀文、劉晶、張秀雲、孔祥雯
摘要:廢電池對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現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們結合這些實際,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積極組織、參與廢電池的回收宣傳活動,並利用回收的廢電池設計了一套適合我校的廢電池回收方案,為學校增加了葯品。提高了大家的環保意識。
課題的選擇
在選擇研究性課題時,我們對《廢電池的回收與利用》這個課題非常感興趣。大家都知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用電池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電池可以說是生產多少,最終就廢棄多少;集中生產,分散污染;短期使用,長期污染。如今廢電池的危害已成為全世界人們共同關注的環境問題。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處理廢電池的最佳方案。雖然現在已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還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尋找處理廢電池的最佳方案已成為各國許多科學家的科研方向。
我們學生也是使用電池的一個群體。作為跨世紀的一代,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回收電池從我做起。因此我們高一共有五人選擇此課題作為自己的研究性課題。
研究過程及結果
一、選題
剛開始我們幾個在日常生活中都發現一些商場內設有廢電池回收箱。電池用過後為什麼要回收呢?我們對此非常好奇。因此當學校在去年11月末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後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作為研究性課題。
二、定題
最初,我們確定的課題是《為什麼廢電池要回收》。為此,我們廣泛收集了相關問題。在第一次小組集中時,我們通過激烈的討論並聽取了老師的意見後,認為,我們不應只把目光局限在回收上,還應把課題拓展到另一個更受人關注的問題——能源問題上,因此我們最終將課題確定為《廢電池的回收與利用》。
三、開題
第二次集中,我們就這個題目分析了課題現狀,明確了該課題的目的與意義、課題研究的學術目的、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研究特色和創新之處,另外進行了小組分工、設計了活動步驟。依據這些我們填寫了開題報告。
四、我們課題研究的實施共分為了五個階段:
第1階段:今年1月17日至2月14日,通過上網和到圖書館查閱等方式查找相關資料。我們在查找大量資料後了解到:廢電池是人類健康的潛在殺手
人們日常使用的電池是靠化學作用,通俗的講就是靠腐蝕作用而產生電能的。其中的有害物質如重金屬鉻、汞、鎘等對人體的危害是極大。一節紐扣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而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所以廢電池的回收勢在必行。
回收方案如下:
[實驗葯品]一號干電池若干;3%的過氧化氫溶液;合成洗滌劑;硝酸銀水溶液;氫氧化鈉溶液
[實驗儀器]錘子、剪子、燒杯、帶鐵圈的鐵架台、漏斗、濾紙、玻璃棒、蒸發皿、坩堝、酒精燈、試管
[實驗步驟]
1. 二氧化錳的回收
將廢電池小心打碎,取出黑色內容物,用清水洗滌多次,曬干後,放在蒸發皿中加熱,使二氧化錳中的碳粒等燃燒掉,邊加熱邊攪拌,冷卻後即可用於制氯氣和制氧其中。加熱時不宜溫度過高,以防變質:
4MnO2 2Mn2O3+O2↑
2. 提取氯化銨
將電池理的黑色物質放在水裡攪拌溶解並過濾,將部分濾液放在蒸發皿中蒸發,得白色固體,在加熱,利用「升華」收集較純的氯化銨。
3. 製取鋅粒
將鋅筒上的鋅片剪成碎片,放在坩堝中強熱(鋅熔點419℃),熔化後小心地將鋅液倒入冷水裡,得鋅粒。
4.驗證二氧化錳
在兩個試管中分別加入3%的過氧化氫溶液3ml和合成洗滌劑溶液3—4滴。在其中的一個試管里加入少量的製取的黑色固體,若反應相對於另一個試管反應速度迅速加快,則黑色固體為二氧化錳。
5.驗證氯化銨
在兩個試管中分別滴加由白色固體配成的濃溶液3ml,在第一個試管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若有刺激性氣味氣體逸出,說明濃溶液中含銨根離子。在第二個試管中滴加酸化過的硝酸銀溶液,若有白色沉澱生成,說明該溶液中含有氯離子。從而證明白色固體為氯化銨。
第5階段:到了今年4月初,我們小組開始結題,匯總資料,撰寫論文。4月末我們小組通過選拔,被推薦參加全校性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展示,
在校研究性學習匯報結束後,我們想進一步擴大有關廢電池回收的宣傳范圍,因此我們選擇了學校附近剛開業的沃爾瑪超市。在那裡我們通過發宣傳單和張貼宣傳標語的形式向人們宣傳廢舊電池應回收的道理。
感 受
它讓我們知道了應該如何學習。以前總是老師教一點兒就學一點兒,一遇到老師沒講過的就束手無策了。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即使以後再遇到老師沒講過使用,是不會傷害到我們的。現在我希望第二輪研究性學習活動快點開始。
——張秀雲
㈥ 關於初中生研究性學習報告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一般包括:研究課題、研究內容、研究背景、研究內目的、研究過程、研容究結果、研究結果分析、研究結論、建議、小組體驗與收獲、個人體驗與收獲、參考文獻,現在你已經確定了研究的課題,那麼,只要將你的研究內容等其他項目完善,就可以了。一般研究內容就是你要研究的課題,研究背景就看現在的背景,比如你的課題的研究背景可以是:隨著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考試、早戀、家庭溝通等問題也困擾著大多數中學生,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為此而在悄悄的發生改變,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進行一個全面的研究。
研究目的其實也跟研究課題差不多。
研究過程就看你的具體研究過程了,比如派發調查問卷、上網查詢、請專家分析、實地調查等。若是派發問卷,你可以這樣寫:X年X月X日,我們來到XXXX(地點),像這兒的人們派發了「XXXX調查問卷」,由調查問卷結果可知,大多數的中學生心理承受能力XXX,也有一部分XXX,還有一些XXX。(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及其分析)
別的項目你就自己再斟酌一下怎麼寫了,由於本人作業太多,就先寫到這里了。
望採納,謝謝!
㈦ 中學生的研究調查報告(小論文)適合的標題(課題)有哪些
關於瀕臨滅絕的動物的調查報告。
下邊是我寫的:
關於瀕臨滅絕的動物的調查報告
概述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的星球——地球,它擁有大片原始森林和一望無際的海洋,同時又孕育著各種各樣的生命,它們就叫動物。
我們人類和動物生活在一起,但是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將許多動物趕盡殺絕因而使許多動物瀕臨滅絕。就像蘇門答臘虎。韓國在1975年到1992年間進口了6,128公斤虎骨,平均每年進口340公斤,其中有3,720公斤虎骨來自印尼,這相當於獵殺333隻蘇門達臘虎。不僅是蘇門答臘虎,還有許多動物的命運也是如此。
一. 問題提出
我是個動物愛好者,經常看一些有關動物的書籍.電視或資料,有一天,我在看電視。CCTV10正在講白暨豚,於是我便認真的看起來。裡面說科考隊的叔叔們找了一個月都沒找到白暨豚,這讓我想起了許許多多瀕臨滅絕的動物。
二. 調查途徑
1. 有哪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2. 尋找相關例子。
3. 上網查找動物瀕臨滅絕的因素。
4. 動物瀕臨滅絕帶來的影響。
三. 瀕臨滅絕的動物
有許多的動物瀕臨滅絕。如: 北部白犀牛,大鯢,草原陸龜,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中華鱘 ,指狐猴,蘇門答臘虎,斯比克斯鸚鵡,奧里諾科鱷魚,僧海豹,微型豬,小嘴狐猴,蘭.坎皮海龜,.奧瑞納克鱷魚,泰國豬鼻蝙蝠,夏威夷蝸牛,綠海龜等。
四. 資料整理
1.蘇門答臘虎
由於人類入侵以及對自然資源的毀滅性開采,蘇門答臘虎棲息地已不斷減少,並被切割成碎快,導致很難交配繁殖。1978年進行的勘測,估計野生蘇門答臘虎的數量約1000隻。而1985年,印尼林業局的勘測人員估算有26個自然保護區有虎存在的跡象,數量為800隻左右。而到了1992年,印尼林業部門和自然保護協會做出了統計,還有400隻虎分布在蘇門答臘5個國家公園里。
2.白暨豚
白鰭豚,在長江里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鰭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生物。白鰭豚是鯨類家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鰭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鰭豚科。鯨目白鰭豚科白鰭豚屬的唯一種。現在,白暨豚幾乎0隻
3.僧海豹
僧海豹是一種古老而稀有的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一生都在熱帶海域中生活的海豹。歷史上僧海豹曾一度在加勒比海和地中海大量的繁殖,由於人類的狂捕濫殺,今天僧海豹在世界其它地方已難覓其蹤,而僅僅在夏威夷群島北部有發現。加勒比僧海豹:於2008年6月6日,被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漁業部證實了此前一些生物學家的論斷--加勒比僧海豹已經滅絕。夏威夷僧海豹:於2008年,全世界不超過1200隻,並且夏威夷僧海豹的數量正在以每年約4%的速度減少,專家們預言,夏威夷僧海豹的數量在未來3到4年裡可能會減少至不足1000隻,從而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地中海僧海豹:於2008年,全世界只有約500隻。
五.數量統計
1.蘇門答臘虎:
1978年——約1000隻。1985年——約800隻。1992年約400隻。
2. 白暨豚:
1986年——約300隻。1990年——約200隻。1997年——少於50隻。
1998年——只剩7隻。2006年——幾乎0隻。
3. 僧海豹:
夏威夷僧海豹——未來3至4年不足1000隻。地中海僧海豹——約500隻
六. 分析 ——動物滅絕原因
一切自然物種及其群落都與所在地域的環境條件相適應,只要條件不變,就能長期生存,即使發生擴散或縮減,其歷程也是緩慢和漸變的。人類活動的加劇,卻打破了這千古不變的平衡,導致物種滅絕:
1)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 人類能在短期內把山頭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內使全球森林減少50%,這種毀滅性的干預導致的環境突變,導致許多物種失去相依為命、賴以為生的家——生境,淪落到瀕臨滅絕的境地。 世界上61個熱帶國家中,已有49個國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環境,森林被砍伐、濕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墾、珊瑚遭毀壞……亞洲尤為嚴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蘭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復存在。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如果森林沒有了,林棲的猴子與許多動物當然無「家」可歸。
2)過度開發 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是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做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葯」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滅頂之災。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膽、鳥的羽、海龜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絨……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動物的肉,無不成為人類待價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就是為了食用鯨油和生產寵物食品;慘忍地捕鯊,這種已進化4億年之久的軟骨魚類被割鰭後拋棄,只是為品嘗魚翅這道所謂的美食。
3)盲目引種 人類盲目引種對瀕危、稀有脊椎動物的威脅程度達19%,對島嶼物種則是致命的。1778年,歐洲人又帶來了貓、馬、牛、山羊,新種類的鼠及鳥病,加上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又使得17種本地特有鳥滅絕了。人們引進貓鼬是為了對付以前錯誤引入的鼠類,不料,卻將島上不會飛的秧雞吃絕了。在紐西蘭斯蒂芬島,有一種該島特有的異鷯,由於燈塔看守人帶來1隻貓,這位捕食者竟將島上的全部異鷯消滅了,1894年,斯蒂芬異鷯滅絕,是1隻動物滅絕了1個物種。
4)環境污染 1962年,美國的雷切爾•卡遜著的《寂靜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對農葯危害性的關注;人類為了經濟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質的行為不勝枚舉:化工產品、汽車尾氣、工業廢水、有毒金屬、原油瀉漏、固體垃圾、去污劑、製冷劑、防腐劑、水體污染、酸雨、溫室效應……甚至海洋中軍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擾著鯨類的通訊行為和取食能力。
雖然,僅僅4點原因,但是這足以使大部分動物走向滅絕的道路。
七.結論——生態平衡
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
不僅如此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還有一種循環。
河馬 水草 鱷魚糞便 鱷魚 水鳥 魚 水藻 河馬
看了上面的這個生物鏈,我發現裡面的每一個生物都不能缺少。假如河馬瀕臨滅絕,那水藻就無處可長。水藻一少,魚就沒有食物便接著減少了。魚一減少,水禽也沒食物了。水禽一減少,鱷魚也減少了沒了鱷魚糞便,水草也無法生長。啊!僅僅一個物種的減少,便導致一連串的物種瀕臨滅絕。人類要是讓一個物種瀕臨滅絕,就等於讓一連串的物種瀕臨滅絕。
八. 建議
1.組織大家一起去動物園觀賞動物,了解動物的習性,增加對於動物的知識。
2. 大家到一些大的酒店調查調查,看看有沒有野生動物。
3. 做個統計表,看看平均每年人類要獵殺多少野生動物。
九. 啟示
動物是一個神秘而美麗的東西,但是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非常自私的奪取了許多動物的生命,我們應該好好反省反省,想想動物們是多麼痛苦。我們要行動起來,拯救瀕臨滅絕的動物!
附件
由於人類入侵以及對自然資源的毀滅性開采,蘇門答臘虎棲息地已不斷減少,並被切割成碎快。1978年進行的勘測,估計野生蘇門答臘虎的數量約1000隻。而1985年,印尼林業局的勘測人員估算有26個自然保護區有虎存在的跡象,數量為800隻左右。而到了1992年,印尼林業部門和自然保護協會(PHPA)做出了統計,還有400隻虎分布在蘇門答臘5個國家公園里。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頭性成熟的雌性白鰭豚,將它放養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內。1996年夏天長江大洪水,這頭白鰭豚因觸網而死。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游的幹流1700公里江段進行了考察,未發現一頭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暨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1979年:中國宣布白暨豚為瀕危物種。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暨豚乃違法。1986年:剩餘300頭 1990年:剩餘200頭。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1998年:發現數量只剩下7頭。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擱淺死亡的白暨豚屍體。2006年:幾乎0頭。2007年:8月1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鰭豚,並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
加勒比僧海豹:於2008年6月6日,被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漁業部證實了此前一些生物學家的論斷--加勒比僧海豹已經滅絕。夏威夷僧海豹:於2008年,全世界不超過1200隻,並且夏威夷僧海豹的數量正在以每年約4%的速度減少,專家們預言,夏威夷僧海豹的數量在未來3到4年裡可能會減少至不足1000隻,從而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地中海僧海豹:於2008年,全世界只有約500隻。
1)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 人類能在短期內把山頭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內使全球森林減少50%,這種毀滅性的干預導致的環境突變,導致許多物種失去相依為命、賴以為生的家——生境,淪落到滅絕的境地,而且這種事態仍在持續著。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67%的物種遭受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的威脅。
世界上61個熱帶國家中,已有49個國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環境,森林被砍伐、濕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墾、珊瑚遭毀壞……亞洲尤為嚴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蘭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復存在。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如果森林沒有了,林棲的猴子與許多動物當然無「家」可歸,「生態」一詞原本就是來源於希臘文ECO即「家」、「住所」之意。
滅絕物種中,遷徙能力差的兩棲爬行類及無處遷徙的島嶼種類更為明顯,馬達加斯加上的物種有85%為特有種,狐猴類就有60多種,1500年前人類登島後,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類動物僅剩下28種(包括神秘的、體大如描的指猴)。大陸生境的片斷化、島嶼化是近百年來日趨嚴重的事件,這不僅限制了動物的擴散、採食、繁殖,還增加了對生存的威脅,當某動物從甲地向乙地遷移時,被發現、被消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國計劃為大熊貓建的綠色走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
2)過度開發 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是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做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葯」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滅頂之災。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膽、鳥的羽、海龜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絨……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動物的肉,無不成為人類待價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就是為了食用鯨油和生產寵物食品;慘忍地捕鯊,這種已進化4億年之久的軟骨魚類被割鰭後拋棄,只是為品嘗魚翅這道所謂的美食。人類正在為了滿足自己的邊際利益(時尚、炫耀、取樂、口腹之慾),而去剝奪野生動物的生命。對野生物種的商業性獲取,往往結果是「商業性滅絕」。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動物黑市交易額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與軍火、毒品並駕齊驅,銷蝕著人類的良心,加重著世界的罪孽。北美旅鴿曾有幾十億只,是隨處可見的鳥類,大群飛來時多得遮雲蔽日,殖民者開發美洲100多年,就將這種鳥捕盡殺絕了。當1914年9月最後一隻旅鴿死去,許多美國人感到震驚,眼瞧著這種曾多得不可勝教的動物竟在人類的開發利用下滅絕,他們為旅鴿樹起紀念碑,碑文充滿自責與懺悔:「旅鴿,做為一個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滅絕了。」
3)盲目引種 人類盲目引種對瀕危、稀有脊椎動物的威脅程度達19%,對島嶼物種則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亞人進入夏威夷,並引入鼠、犬、豬,使該地半數的鳥類(44種)滅絕了。1778年,歐洲人又帶來了貓、馬、牛、山羊,新種類的鼠及鳥病,加上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又使17種本地特有鳥滅絕了。人們引進貓鼬是為了對付以前錯誤引入的鼠類,不料,卻將島上不會飛的秧雞吃絕了。15世紀歐洲人相繼來到模里西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蘭人把這里做為航海的中轉站,同時隨意引入了猴和豬,使8種爬行動物,19種本地鳥先後滅絕了,特別是渡渡鳥。在紐西蘭斯蒂芬島,有一種該島特有的異鷯,由於燈塔看守人帶來1隻貓,這位捕食者竟將島上的全部異鷯消滅了,1894年,斯蒂芬異鷯滅絕,是1隻動物滅絕了1個物種。
4)環境污染 1962年,美國的雷切爾•卡遜著的《寂靜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對農葯危害性的關注;人類為了經濟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質的行為不勝枚舉:化工產品、汽車尾氣、工業廢水、有毒金屬、原油瀉漏、固體垃圾、去污劑、製冷劑、防腐劑、水體污染、酸雨、溫室效應……甚至海洋中軍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擾著鯨類的通訊行為和取食能力。
科學家發現,對環境質量高度敏感的兩棲爬行動物正大范圍的消逝。溫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強化,棲息地的分割、化學物質橫溢,已使蟬噪蛙鳴成為兒時的記憶。與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對物種的影響是微妙的、積累的、慢性的致生物於死地的「軟刀子」,危害程度與生境喪失不相上下。
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
㈧ 中學生課題研究
有一些很老套的,比如說廢舊電池的回收,或者化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光對生物生活的影響等等都可以。不一定要多麼高深,反而是利用課本涉及到的知識好一些。
至於社會調查,可以對你所在城市的兩個經濟圈進行對比,或者探究一下養老院老人的生活,也可以在你的同學們當中進行一個關於名牌的調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