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青少年思維能力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一、青少年的概念分類能力
1.概念分類能力發展的研究
概念分類能力發展的研究在國內外思維發展的研究中運用得很普遍。我們曾選擇了若干組不同類型、屬性和抽象程度各異的概念,採用了4種方法,讓中學生分類。這4種方法是:
(1)指定分類。例如,給被試者6組概念,每組4~6個,讓他們說出分類的依據。
(2)排除分類。例如,給被試者6組概念,每組5~6個概念,實際上是其中4個概念屬於一類的,讓他們挑出1~2個不同類的概念,並說出理由。
(3)直接分類。例如,給被試者30~40個各類概念,讓他們直接分類,並說明理由。
(4)組合分析分類。例如,給被試者30~40個各類概念,讓他們多次分類,第一次分類後,要求打亂各類方案重新作第二次、第三次分類,這就是組合分析分類。如果被試合理的組合分析分類次數越多,且能說明每次分類的依據,就表明他們概念系統越復雜、越完整。
上述4種方法,以下面指標作為評定水平等級的根據:
一級水平——不能正確分類,也不能說明分類根據;
二級水平——能夠正確分類,但不能說明根據或說明中有重大錯誤;
三級水平——能夠正確分類,但不能從本質上說明分類根據,僅能從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徵或功用特點說明分類根據;
四級水平——能夠正確分類,並能從本質上說明分類根據。
2.青少年分類能力的提高
研究表明,初中生與高中生的分類水平是有差異的。初中生對所理解的概念分類處於從第三級水平向第四級水平過渡的狀態中,他們能夠對各類概念分類,也能說明理由,但闡述中摻雜著感性經驗。高中生對所理解的概念分類時,大多數達第四級水平,所說明的理由能揭露事物的實質,理論性較強。
研究還表明,組合分析分類的能力是從小學四、五年級開始的,但組合分析的水平是很低的,多數學生還不善於組合分析,找出重新組合的交結點。從初中二年級起,能夠組合分析的學生超過50%,但大部分是2次組合分析。從高中開始,80%以上的學生能對所理解的概念進行組合分析,其中大部分能夠進行3次或3次以上的組合分析。
例如,對動物概念「海豚、鯨魚、鯊魚、鱷魚、蜥蜴、壁虎、虎、豹」,他們就能從海生動物與陸上動物分類,從兇猛動物與非兇猛動物分類,從哺乳類動物與非哺乳類動物分類等。這樣,中學生所掌握的概念,逐步擺脫零散、片斷的現象,日益成為有系統的、完整的體系,逐步深入地領會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發展思維的系統整體結構,從而為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准備了條件。
有經驗的中學教師十分重視學生分類能力的培養。例如,有人通過化學教學中思維能力的研究指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物質、現象、概念進行比較,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分類是以比較為基礎的,是從比較派生出來的更復雜的思維活動。
通過分類,使學生分析物質的各種屬性,分析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抽象出對象或現象的本質屬性,從而把握概念的實質。如果要把一些物質分為酸、鹼、鹽3類,就應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物質的各種屬性,如它們對指示劑、金屬、非金屬、氧化物等的作用,在水中的電離等。
經過充分的比較,抽出它們在水溶液中電離的本質屬性,並以它們電離所產生的離子作為分類的依據,把研究的物質分為酸、鹼、鹽3類。其他那些屬性都是次要的、非本質的,都不能作為分類的依據。
由此可見,分類不是簡單地把物體分成若干堆,而是把學生學習物體的知識,在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的基礎上,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找出它們的本質差別,並根據它們的本質差別進行科學劃分的一種邏輯思維活動,從中建立科學的概念。
二、青少年的理解能力
理解,就是認識或揭露事物的本質。從思維心理結構出發,理解是把新的知識經驗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而產生的,它是舊的思維系統的應用,也是新的思維系統的建立。
按照發展水平,理解可以分為直接的理解和間接的理解2類。直接理解是不要經過間接思考過程就能立刻實現的理解,間接的理解是以事先的思考為根據的理解過程,要經過一系列的階段。
理解是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的中心環節。中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范圍很廣,例如理解教材中所說明的某些事物間的因果關系和規律;理解教材中所闡明的某些事物的本質特性的矛盾關系;理解教材中所說明的某些問題,諸如數理化定理、公式及解答習題的邏輯依據;理解教材中所說明的某些物體的構造、性質;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意義;等等。中學教學要求中學生理解能力不斷提高,這樣才能正確而順利地掌握知識。
如何研究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呢?國內外常用的方法,是看學生對諺語、寓言、成語等形象材料的理解程度。例如,有人曾把十個成語典故用白話呈現給被試者,讓被試者解詞並造句,從中發現中學生理解成語的水平可以分為3級:
第一級水平是完全停留在了解故事具體情節和對詞的表面理解上。例如,「朝三暮四」,是指猴吃橡樹子,早晨3顆,晚上4顆。
第二級水平是受具體經驗的局限而作接近本質的形象理解。例如,「朝三暮四」,是指自己欺騙自己,自作聰明。
第三級水平是擺脫故事具體情節和生活經驗,充分領會成語的隱義或轉義。例如,「朝三暮四」,原表示一種欺騙手段,後來常用來指責那些反復無常的人。
研究指出,如果在正常的教育教學的條件下,初一年級以第二級水平居多,初二為過渡階段,初三以上各年級,大部分被試者都達到第三級水平。
可見,初中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在逐步發展,但在初中二年級之前,他們的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具體的形象的經驗作支柱。高中學生,基本上能理解事物的一般屬性,他們對於要理解的事物,力求運用各種經驗材料,作出理論的、規律性的說明,並用理論把各種材料貫穿起來,以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
為了發展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和家長必須從學生和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他們逐步達到對新事物的理解的目標。注意教學和輔導中的量力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要循序漸進;要提高他們的言語水平,這是理解的必要條件;積極引導他們參加實踐活動,以利於他們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
三、推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過程總是體現在一定的活動,主要是解決問題的活動中。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劃分為4個階段: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這一系列思維過程的完成,主要的途徑是依靠邏輯推理來進行。
推理是由一個判斷或許多判斷推出另一個新的判斷的思維過程。思維之所以稱得上為「間接」的認識,主要是由於其中有推理過程存在。因此,掌握比較完善的邏輯推理能力是青少年智力發展的重要環節和主要指標。
研究推理的方法有2種:①結合教育和教學開展自然實驗或調查,②實驗室里解決問題的研究。對中學生的推理與解決問題的研究,目前也採用以上這2種方法。
1.一般的推理研究
一般的推理研究,主要按照推理的幾種形式,如歸納推理(從特殊到一般)、演繹推理(從一般到特殊)、類比推理(比較共同點)、對比推理(比較相異點),編擬各類問卷題,對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初中學生在教學影響下,逐步學會有意識地使推理合乎邏輯,基本上掌握了各種邏輯推理的形式。但他們對於一些感性材料,往往能很好地進行推理;而對於一些比較抽象或困難的材料,就常常有瞎猜亂碰或不合邏輯的情況。
教師和家長的任務在於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引導他們逐步學會自覺地、獨立地對現實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並及時糾正他們不合邏輯的論斷。高中學生在正常教學條件下,那種自覺地進行恰當的、合乎邏輯的推理能力在不斷發展,抽象概括性、邏輯條理性也在不斷提高。他們開始看到了特殊和一般、歸納和演繹、類比和對比、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於是從特殊到一般的廣泛的概括能力,從一般到特殊的具體化的能力都較迅速地獲得發展。
所有這些,必然導致高中生辯證思維的初步發展,並為他們思維能力的成熟奠定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和家長的任務在於抓好他們成熟前推理能力的培養,促進邏輯推理的各種形式的全面而良好的發展。
2.推理與解決問題的實驗研究
在實驗室中研究推理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是根據已知的思維活動規律或有關的一些假定編制題目來進行的。這些研究適合於各個年齡階段。我們這里介紹3個「皮阿傑作業」:
(1)顏色的組合——實驗出示6堆10個一組的木片,每堆一個不同的顏色,要求被試者做一對顏色沒有重復的任何一對,並窮盡全部可能的組合,指示被試者設計一個完整的組合系統。完整地組成15對算是成功地完成了這個課題。
(2)看不見的磁力——材料是由帶著8個扇形的一塊大的圓木板,相對的扇形在顏色上相配。在相配的扇形上是數對盒子,除一對閃著光亮的容納著隱藏在蠟中的磁鐵的盒子外,其餘的盒子重量不等。被試者不知道隱藏著的磁鐵。讓被試者解答問題:為什麼中央的金屬條每時每刻總指向同一對盒子而不是指向放置在圓面周圍的其餘盒子。為了歸納出金屬條是被磁力所吸引的結論,這些被試者必須做出假設演繹並證實演繹的正確性。
(3)影子的投射——材料是由直徑為5、10、15和20厘米的圓環組成,放置在100厘米長帶有呈鋸齒形的每1厘米分度的底板上。一支蠟燭放在板的一端作為光源,幕簾掛在另一端。要求被試者找到4個射影彼此准確地重合在一起。這樣做,被試者需要以它的比例大小找出唯一的只能放置在離光源20厘米的環上,以使鄰接的大小圓環的距離和直徑之間互相補償。成功地完成課題需要理解距離和直徑之間的倍增的關系。
整個實驗階段,實驗者並不要求正確或錯誤的回答,而是關注著被試者用以解決問題的推理過程,把言語行為、被試操作儀器的范圍、標准指示以外的暗示次數和反應的長時停頓現象都加以記錄。成績分為4等,從具體到完全形式,分別打1、2、3、4分。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中學生在實驗室里所表現出的推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受客觀刺激的影響,例如,對3個難易程度不同的實驗表現出3種不同推理水平(P<0.001,差異很顯著);又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實驗中表現出男、女的推理水平的差異(P<0.01,差異顯著),表現出年齡的差異(P<0.001,差異很顯著)。13~15歲的中學生,他們已基本上掌握了解決實驗課題的推理方法,但他們這種能力是不高的,遇到難題就中斷推理過程,以上3個課題的完整解決,一般要到17歲,這說明完整的推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在高中時期獲得的。
⑵ 青少年思維發展的特點
瑞士著名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在他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中,他個體從出生到成熟這個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人),而在這幾個階段中,只有具體運算階段與小學生的年齡重合度最高。
具體運算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徵:
1、兒童的認知結構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等的守恆,能夠憑借具體事務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集運算。
所謂守恆是指無論物體的形態如何變化,其質量是不變的。群集運算是指兒童能夠對多個物體進行共同的特徵識別、甚至是分類歸納的能力,他們能夠根據物體各種特性結合的復雜規則進行分類。這一階段的兒童分類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但是這時的兒童理解事物仍然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對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還不能進行思考。
3、思維的可逆性也是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重要特徵。他們的思維開始去集中化,能夠學會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進行一些逆向或互換的邏輯推理。而去集中化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思維成熟的最大特徵。
家長和老師認識和掌握了兒童的這些思維特徵,在輔導、引導兒童方面可能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⑶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思維過程的組織要得到相應的重視 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就必須把學生組織到對所學內容的分析和綜合、比較和對照、抽象和概括、判斷和推理等思維的過程中來。一要加強基本練習;二要加強變式練習及該知識點出現的題型的練習;三要重視練習中的比較和拓展聯系;四要加強實踐操作練習。五要指導積極發散拓展,推進舊知向新知轉化的過程。
⑷ 少年期的邏輯思維的發展
少年期一般為初中學習階段。與小學相比,學習內容和方法起了質的變化。新的教學活動向少年提出了更高更復雜的要求,要求他們系統地掌握幾門學科的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科學概念,並自覺地運用這些概念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和證明,由此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性。於是,少年的認識活動、特別是思維的發展產生了兩個新的特點:①少年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導形態,但具體形象成分在其思維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少年的思維與兒童的思維不同,童年期兒童的思維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而在少年的思維中,抽象邏輯成分已經佔有相對的優勢。少年的思維也與青年的思維不同。在少年的思維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但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他們的抽象思維經常需要具體的、直觀的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而到青年初期,個體的抽象邏輯思維則處在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急劇轉化的過程中,他們已經能夠用理論作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思維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從總體上說,少年的邏輯思維處在具體成分和抽象成分不可分的統一關系中,抽象成分日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由於抽象成分的發展,具體思維也不斷得到充實和改造。少年的具體思維是在與抽象思維密切聯系中進行的。②少年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顯著發展,但也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點,以致使這個階段的思維品質出現矛盾交錯的情況。由於少年逐步掌握了系統知識,開始能理解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的一些復雜的因果關系,也由於其自我意識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常常不滿足於教師、父母或書本中關於事物現象的解釋,喜歡獨立地尋求或與人爭論各種事物現象的原因和規律。這樣,少年獨立思考的能力就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從少年期開始,個體進入一個喜歡懷疑、辯論的時期,他們經常批判地對待一切。這就是思維批判性發展的表現。他們不輕信成人及書本上的「權威」意見,能夠比較自覺地對待自己的思維活動,開始有意識地調節、支配、檢查和論證自己的思維過程。少年思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現是各種各樣的:有時表現為毫無根據的爭論,懷疑一切,堅持己見,但又常常論據不足;有時表現為孤立地、偏激地看問題,如把謙虛理解為拘謹,把勇敢理解為粗暴或冒險;有時明於責人而暗於責己;有時好走極端,往往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等等。少年在獨立思考能力發展上的這些缺點,是與他們的知識、經驗不足以及辯證思維還不夠發展相聯系的(見思維發展)。
⑸ 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1、抽象邏輯思維逐步占優勢
(1)中學生一般能擺脫具體事物的限制,運用概念、提出假設、檢驗假設來進行抽象邏輯思維。
(2)中學生在思維過程中已有預見性特徵,即能在復雜活動或問題解決之前有計劃、有策略。
(3)中學生的思維具有形式化的特徵,即中學生能時常有意或無意地運用邏輯規律來解決問題。
(4)中學生在思維活動中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或自我監控能力,即表現為中學生不但能考慮如何解決問題,還能對自己的思維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調控,確保思維的正確性和高效率。
(5)中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在逐步增長。突出表現在他們能不斷提出新的假設、理論,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明顯增強。
2、辯證邏輯思維開始發展
(1)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理論思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著辯證思維的發展,從而形成了抽象思維和辯證思維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新局面。中學生基本上能理解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理論與實踐等的辨證關系,能用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去分析和解決間題。
(2)中學生的思維結構趨於穩定,並基本完整與系統化。中學生由於理論思維的發展,思維結構的內部關系更加協調,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演繹與歸納、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等形成了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從而使中學生思維的功能更完善,思維的效率更高。
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1、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1)中學生認知結構的基本體系形成
中學生認知結構的各種要素迅速發展,認知能力不斷提高,認知的核心成分——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論思維的轉化,抽象邏輯思維占優勢地位,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有了很大發展。
(2)中學生認知活動的自覺性明顯增強
由於理論思維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的觀察力、有意識記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發展,思維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確,認知系統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明顯增強。
(3)認知與情意、個性得到協調發展
中學生的認知發展離不開情感。意志和個性等。情感、意志、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對認知活動起走向。發動、維持和調控的作用;同時,認知發展又促進了情意、個性等發展。因此,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情意、個性等形成協調發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學生觀察力發展的特點
(l)目的更明確
他們能主動地制訂觀察計劃,有意識地進行集中地、持久地觀察,並能對觀察活動進行自我調控。
(2)持久性明顯發展
中學生意志能力增強,能排除各種干擾,堅持長時間觀察。
(3)精確性提高
在觀察活動中,中學生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細節。既重整體辨認,又重細節辨認;觀察的正確率逐步提高;對觀察對象本質屬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強
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漸占優勢,言語表達能力進一步發展,觀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顯提高。
觀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中學生的觀察力要做到:明確觀察目的和任務,提高觀察的自覺性;教給觀察的方法;培養觀察的濃厚興趣;多種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參與;加強觀察、思維和語言的協調發展。
3、中學生記憶發展的特點
(1)有急記憶佔主導地位
有意記憶是有目的、有計劃。需要意志努力的識記。人要獲得完整的、系統的知識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記憶。中學生能自覺地、獨立地提出較長遠的識記任務,選擇相應的識記方法,自我檢查識記效果,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記憶水平。盡管中學生的有意識記佔主導地位,但無意識記仍是不可缺少的。許多東西是通過無意識記,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的。
(2)理解記憶為主要識記方法
理解記憶是藉助思維的力量,在理解事物意義和本質的基礎上進行的識記。隨著思維的成熟和語言的發展,中學生的理解記憶成為主要的記憶方法。
(3)抽象記憶占優勢
隨著語言和抽象思維的發展,學習內容的加深,學生要掌握大量科學概念,抽象記憶也隨之發展起來,並在中學階段居於優勢地位。
中學生的情感發展特點
1、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產生了與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相關的情感
①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達到了新的水平,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生興趣,要求了解自己,開始「想到自己」,甚至「發現了自己」。他們在評價別人的個性品質中逐漸學會了評價自己的個性品質。
②與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有關的情感的發展中學生十分關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並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他們也很關心別人的內心活動。
2、中學生情感中常常會出現自相矛盾的現象
例如,一個中學生有時能自覺幫助他人,富有同情心,但有時卻會變不講理地欺侮人。這是因為他們對事物雖然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但還不穩定。
3、中學生有熱情,容易沖動,情感不穩定
中學生有著少年的熱情與沖動,他們要求參加成人的生活和勞動,想取得成人的權力。但是中學生的熱情由於沒有穩定的世界觀指導,往往時高時低,不能持久。尤其是遇到困難挫折時容易泄氣。
4、中學生開始關心政治和國家大事,對世界觀的問題開始發生興趣,情感的社會性更加明朗
5、中學生的友誼比較穩定
這種穩定性建立在共同的情緒體驗、愛好和興趣之上,也建立在個性品質的估價上。這種友誼有時會維持終身。中學生友誼的破壞是由於吹毛求疵,對人要求過嚴造成的,它表明中學生的思想認識開始復雜起來,但處理問題又很簡單。
6、中學生高級情感的發展
①道德感的發展中學生的道德感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水平及層次,從產生道德感的條件或形式上來看,主要是以內部的、主動的、自覺意識到的道德理論、道德標准為指導而產生的。同時,對道德的行為原則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開始能用道德准則去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因此,他們的道德行為就更加自覺、深刻,形成了一種與道德觀點、道德行為。道德情感相聯系的信念。
②理智感的發展中學生的理智感是與人的認識活動、認識興趣是否得到滿足相聯系的情感。中學生隨著學習內容向縱深發展,以及對個體能力的意識,對學科的興趣越來越穩定,並與以後的職業選擇、志向確定聯系起來。中學生理智感最突出的特點是產生那些跟穩定的、深刻的認識、興趣相聯系的情緒體驗以及與智力活動的一般發展有關的情緒體驗。中學生的求知慾非常強烈,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既進行認知性的學習,也進行情感性的學習,兩者相輔相成。
③美感的發展中學生對美的體驗不僅與具體事物形象相聯系,而且能欣賞一定的、概括的藝術美,不僅形成了與理解並評價藝術作品所描繪的現實有關的情緒體驗,並擁有了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
中學生社會性發展特點
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相比,中學生的心理帶有更大的社會性。如果說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更多地依賴於心理的成熟和家庭、學校環境的影響,那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及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則更多地取決於社會和環境以及夥伴關系的影響。
中學階段是理想、動機和興趣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世界觀從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品德發展和行為選擇的重要階段。榜樣、同伴、人際交往。社會輿論、家庭環境以及社會風氣等將對中學生良好的品德或不良品德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理想。動機、興趣、世界觀和人生觀等個體意識傾向性,是中學生心理與行為的重要動力系統。
從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來看,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中評價能力的發展,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標志。我國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評價能力的發展階段為:模仿性評價——道德性評價——內在性評價——全面性評價。其內容是:
1、4-7歲,學前後期到小學初期:以成人評價為依據,對個別事物某些方面的外部表現作出評價。
2 、8-11歲,小學中期到小學後期:自我評價的獨立性和依據道德標准進行評價的原則性明顯增強。
3 、12-17歲,初中至高中:由外部行為評價轉向自覺地對別人、對自己的內在品質和內心世界作出評價。
4 、18歲以後,升學或者就業:表現出接近成熟的階段,較全面地對自己、對別人作出評價。
中學生的思想比較敏感,有時比小學生和成年人更容易產生變革現實的願望,然而中學生也容易走另一個極端。品德不良往往容易出現在中學階段,青少年的違法犯罪率,在總數中所佔比例最高;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從中學階段起,開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病發病的高峰階段。因此,中學生在這一階段的發展中既包含了積極內容,也容易產生消極的因素。
總之,中學生社會性的發展水平,是在動盪中。矛盾中不斷提高,是在問題的不斷產生又不斷解決。再產生再解決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狀況很不穩定,可塑性大。因此,中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在整個教育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⑹ 1.我國關於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演變,蘊含著怎樣的思維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形成。我們面臨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報告中判斷19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認識到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許多產品的生產能力躋身世界上頂端,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二,生活必需品的短缺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在此基礎上,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實現了總體小康,並將很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
同時,我們還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難以得到充分滿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創新,協調、綠色的發展,開放、分享的想法,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足的問題,大力推進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方面的不斷增長的需求,更好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6)中學生思維品質的矛盾發展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先用15年時間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用15年時間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報告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國家統一、外交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規劃,都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具體措施。這些新思想、新戰略、新目標、新規劃,都是建立在對新時代、對社會主要矛盾、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最大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判斷基礎上的。
⑺ 中學生思維品質矛盾性的表現有哪些
與初中生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相呼應
在初中生的思維品質中也顯示出明顯的矛盾性
主要表現為在思維創造性和批判性到明顯增加的同時
思維中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表現依然突出。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的沖擊
初中生處在青春期,生理上急劇的變化給他們的心理活動帶來巨大影響。
這種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由於初中生身體外形的變化,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們也希望能盡快進入成人世界,希望盡快擺脫童年時的一切,尋找到一種全新的行為准則,扮演一個全新的社會角色,獲得一種全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就在這種種新的追求中,他們感到種種困惑。
其次,由於性的成熟,初中生對異性產生了好奇和興趣,萌發了與性相聯系的一些新的情緒情感體驗,滋生了對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開表現這種願望和情緒,所以,體會到一種強烈的沖擊
⑻ 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主要矛盾有哪些
第一,美好的願望與心理准備脫節的矛盾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嚮往。而實際上他們當中有一些學習不是很努力的,雖然願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的願望與心理准備脫節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斗才能實現。
第二,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中學生越來越講究「實際」,加上一些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慾望與日俱增。但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他們輕視勞動,對勞動採取消極態度、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動是人類的美德,通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第三,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許多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內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第四,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為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為傳統的家庭關系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第五,情感與理智的矛盾
中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發生沖動、波動。他們的情緒、情感總在兩極擺動,不能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如同一隻打足了氫氣的氣球乘風飛舞;泄氣時,則如同一隻斗敗的公雞垂頭喪氣。對自己喜愛之事,積極性很高,對自己不感興趣之事,則避而遠之。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學生的情緒、情感經常處於大起大落、彼消此漲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決這一矛盾,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靜處理。
第六,進取心強與自製力弱的矛盾
中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但由於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地堅持己見,對教師或集體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辦,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或頂牛,不能控制自己,憑沖動行事,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製力、控制力還不強,形成了進取心強與自製力弱的矛盾。化解這一矛盾,老師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煉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第七,信息視野的擴大與鑒別能力不足的矛盾
隨著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頻繁,廣播、電影、電視、錄像等視聽工具被廣泛應用。學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睹,見多識廣,視野開闊,認識空間得到極大拓展,他們熱心好奇,並積極探究,但由於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形成,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辨別力還不強,加之客觀現實的錯綜復雜,因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顯得偏狹,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出現認識的混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就很容易進入他們的心靈,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通過分析、比較,提高學生選擇信息、辨別是非的能力。